教师交流个人工作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2-11-07 14:14:37

教师交流个人工作总结

教师交流个人工作总结篇(1)

一、政治思想方面:

   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及时更新教育理念。积极参加校本培训,并做了大量的笔记与理论笔记。新的教育形式不允许我们在课堂上重复讲书,我们必须具有先进的教育观念,才能适应教育的发展。所以我不但注重集体的政治理论学习,还注意从书本中汲取营养,认真学习仔细体会新形势下怎样做一名好教师。

二、教育教学方面:

  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下面的工作:

1、课前准备:备好课。

2、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3、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4、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5、课堂上的情况。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6、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

7、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8、热爱学生,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学习。

教师交流个人工作总结篇(2)

2005年,县教委对全县师资状况进行了全面调查,结果显示:我县师资结构在县城、平原、山区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均衡现象。(1)山区中小学、平原高中十分缺乏36岁―45岁的中青年教师。(2)城乡教师学历结构差异不大,但教学质量相差甚远。山区教师大多是通过自考或函授等形式取得相应学历的,他们的教学能力、知识体系并未得到真正的提高和改善。(3)农村教师教非所学、学非所教现象比较普遍。农村中学缺乏历史、地理、生物等学科教师,这些学科大都由中文专业的教师兼任;小学缺少音乐、美术、体育专任教师,这些学科大都由有这方面爱好的其他专业教师兼任。(4)骨干教师分布不均衡。我县中小学县级以上骨干教师在山区偏少,在山区初中校尤其少。

在这种背景下,我县开始推进教师岗位双向交流工作。

一、教师岗位双向交流工作的三个阶段

1、试点

2005年,我县按照市教委要求,实施城乡间、校际教师的双向流动:安排30名城区教师到农村任教;同时,抽调50名山区学校校级以上骨干教师到县城学校学习提高。

2、全面实施教师交流

在总结2005年试点工作的基础上,2006年,我县进一步加大交流工作力度,将交流时间由1年延长至3年;计划用4年时间,分期分批安排450名没有山区工作经历的中小学教师到山区支教,抽调600名山区青年教师到县城学习。2006年9月,首批312名(小学115名、初中175名、高中22名)交流教师全部到岗,其中,149名山区教师进城学习、135名城镇教师到山区交流、28名教师在城内校际换岗。2007年9月,又有234名教师踏上新岗位,其中到山区交流的教师105名,到城内学校交流的教师129名。目前,共有626名中小学教师参与了交流工作,我县初步实现了县域内教师的合理流动,进一步优化了城乡教师队伍。

3、干部交流

在实行教师岗位交流的基础上,我们积极探索实行校级干部岗位交流制度。2007年初,首批33名学校正职干部进行了轮岗。县教委对参加岗位交流的校长按照德为先、绩为重,注重社会舆论、教师公论,突出管理能力的原则进行统一考核。此举进一步完善了县域内干部轮岗交流机制,促进了城乡学校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教师岗位双向交流工作的主要措施

1、严格规定交流教师的条件

选拔没有山区学校工作经历的,男57岁以下、女52岁以下的县城及平原地区小学和初中任课教师到山区学校交流;上年度被评为中级、高级职称且无山区工作经历的县城地区高中教师到平原及山区学校交流;45岁以下的山区学校任课教师到县城或平原地区学校交流。我们要求县城和平原地区一定要把政治素质好、教学能力强、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校级及校级以上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优先选派到山区。山区一定要把校级及校级以上骨干教师或有培养潜力的中青年教师优先安排到城内交流。

2、明确交流教师的待遇

任课教师在交流期间原聘用合同不变、工资关系不变、福利待遇不变,享受接收学校的交通费补助。在同等条件下,参加交流的教师优先参加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优先参加县级及县级以上的评先活动。到山区学校交流的教师,累计两年(含两年)以上考核优秀者,晋升一级工资。

3、落实交流教师的评价,考核办法

县教委制定了交流教师的教育教学等工作评价细则、各项评价指标。接收学校根据统一的评价标准及教育教学评价细则对交流教师的教育、教学、出勤、生活等情况进行全面考核,写出评价意见和考核评语。每学期,县教委到各校了解交流教师的工作情况,检查各校执行评价细则的情况,审议学校对交流教师的各项记录与评价意见。

接收学校建立交流教师个人成长档案,包括:交流教师登记表,本人的3年发展目标、计划,阶段性的分析、总结,日常工作的学习记录、听课记录,撰写的论文及教育教学方面的成绩、获奖情况。

4、加强对交流教师的培养

中小学按学科成立交流教师业务提高小组。发挥交流教师中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利用假日有计划地对交流教师进行培训,以提高他们的师德修养、教育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等。

三、教师岗位双向交流工作的基本经验

教师岗位双向交流工作现已经取得明显成效,其中很多做法成为我县“推进首都农村教育现代化试验区”建设、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基本经验。

1、加强领导,健全制度

为了确保教师交流工作的顺利实施,县教工委和教委成立了由书记、主任任组长的交流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交流工作的组织、协调工作;制定了《密云县教育委员会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岗位交流工作的意见》、《密云县教育委员会中小学教师岗位交流管理办法》、《密云县岗位交流教师考核评价管理办法》、《密云县岗位交流教师培养实施方案》、《密云县小学山区骨干教师到城内学校进修学习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文件规章,确保教师岗位交流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每年,参加交流的教师人选经过自愿报名、单位推荐、县教委批准相结合的方式产生。县教委要求:第一年,接收学校尽力合理安排交流教师的工作,第二年实行竞聘上岗。对交流到山区的没有聘上教学岗位的教师,接收学校可以将其转岗;对交流到城内或平原的没有聘上教学岗位的教师,接收学校报教委审核同意后,可以将交流教师退回派出学校;对在交流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优秀教师,进行表彰奖励。

2、重视宣传,统一思想

为了统一全县教育系统干部教师的思想,在交流工作上形成共识,县教工委在2006年暑假召开了工作动员大会。在2007年暑假前召开了第一年交流工作的总结表彰大会,使教师充分理解实行教师岗位交流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并对交流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进行表彰。同时,利用媒体宣传教师岗位交流工作的成绩和先进典型。

3、加强督导,总结经验

县教委交流工作领导小组不定期对岗位交流工作进行督导。在学期中,对交流教师工作进行专门调研,发放调查问卷,组织接收学校校长和教师的座谈会、研讨会,及时了解、研究交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交流教师的生活困难、学习困难、工作状况及对交流教师的管理问题等,认真总结经验。在学年结束时,召开交流教师工作汇报会、优秀交流教师表彰会,及时总结教师岗位交流工作的经验,查找问题。

四、实行教师岗位双向交流的初步成效

1、促进了中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两年来,交流教师做研究课45节,进行讲座120余次,听课2500余节,直接指导山区教师150人。

城内骨干教师到山区学校后,通过集体备课、互相听课、课后研究等形式,指导青年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把握教材、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城内骨干教师与山区青年教师结对子,每学期听每个徒弟的课不少于10节,指导每个徒弟备课不少于15节。骨干教师的课堂教学对外开放,各校教师可随时听课、研讨。

从山区到城内的教师,充分利用城内学校的优质教学资源和良好的生源条件。城内接收学校按2:1的比例安排交流教师的工作和学习,为每名交流教师安排了师德修养好、理论基础扎实、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做指导教师。

教师岗位交流工作对每位参与交流的教师在生活环境、教学条件、教学内容等方面提出了挑战,也为他们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他们在师德修养、教育教学理论、教科研、班级管理等方面均有明显提高。从东邵渠中学交流到六中的贾小丽教师说:“是交流,使我看到了世界之外的世界,我的眼界更宽了;是交流,给了我博采众人之长的机会,使自己有了提高的舞台;是交流,让我感到学海无涯,任重道远!”

2、提高了山区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通过城乡教师交流,双方学校的教学成绩均有所提高,山区学校的教学成绩提高幅度较大。从六中交流到新城子中学的王青老师承担了3个班的体育教学,这3个班的体育中考成绩优秀率达到了97%,及格率100%。教师交流提高了相对薄弱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社会声望,得到了家长、社会的认同。有些山区学生的家长说:“本来是想让孩子转学的,可是听说城里的老师来到山区教孩子,还费那个事干啥!”

3、加强了校际的信息沟通与交流

通过交流教师这一纽带,互动学校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平台,建立了资源共享的教育信息资源中心,教师、学生可以随时调用互动学校的多媒体课件、教案、影视、教研成果等教学资源及教育信息。

在教师岗位双向交流的同时,山区学校教师的敬业态度、奉献精神与城内学校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管理经验也实现了“双向交流”,促进了城乡学校管理水平的共同提高。

4、初步形成了交流教师管理的新模式

通过实行教师岗位双向交流,优质的教师资源由学校垄断变为全县共享。一年多来,在县教委和各校的努力下,教师交流工作已经被纳入到学校的常规管理工作之中,交流教师管理新模式初步形成:县教委人事科根据各单位编制和岗位情况制定、实施交流计划,检查派出单位和接收单位对交流工作的落实情况,与接收学校共同做交流教师的考核工作。县教委中教科、小教科负责制定并实施交流教师的培养、提高计划,了解、掌握交流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情况。派出单位按照县教委的统一要求制定派出教师周期计划;定期了解派出教师的思想、工作、生活情况,协助接收单位做好派出教师的日常管理;按照派出教师所在接收单位实际承担的工作量发放课时工资。各校在接收、安排、管理、引领交流教师等各个环节做到精心安排,在关系不变、薪金不变的情况下,对交流教师像本校教师“一样管理、一样使用、一样对待、一样培养”。

教师交流个人工作总结篇(3)

教师交流能够提升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缩小特定区域内教师的师资水平差距。目前我国教师交流发展的还不够完善,以江苏省盐城市开启的“走校式”交流为例,对教师交流难题做出了启示作用。

一、“走校式”教师模式创新

“走校式”交流模式是一种教师模式的创新,其目的是通过某些方式,促进教师在教学方面的更深层次交流。其方式包括三种:走校、结对、拜师,已达到教师在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课后反思、班级管理、校本教研等5个层次的更深入交流。盐城中学支持优秀教师走出校门送课,其他教师走进优秀教师课堂听课,利用走校这一形式,促进全市优秀课堂教育共享。

“结对式”,即按照各校自愿原则,促进校际之间的交流。针对不同层次学校,不同区域学校,共同开展“手拉手”帮扶工程。以学校名义自愿申报,或市教育局根据学校情况组织安排为原则,将不同区域内的强弱学校以及城乡学校结成“手拉手”帮扶对子。根据各学校的实际教学情况,要求结对学校做到以下四点:第一,每周两次教学商讨;第二,两周一次教学研究,第三,每月一次教学总结会议,第四,每学期一次交流研讨会。教师教学过程中要取长补短,提高彼此教学技巧。

“拜师式”即学校内部交流,由本校内新老教师组合、强弱教师组合,相互之间取长补短,互相提高。校内交流主要是教师之间的结合,老教师指导新教师教学方法技巧。由于新教师年纪尚轻,又进入学校不久,课堂教学经验少,为帮助新教师能够尽快的融入到教学环境中,学校可允许新教师在教研组和备课组等有资深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内,选择一位骨干教师和一名优秀的班主任,结成对子拜为师傅。

二、“走校式”教师交流的实施

为确保实施方案顺利有效进行,提高教师交流工作的效果,必须做到“三个明确”:第一,校领导重视活动展开,教职人员分工明确。对于“走校式”教师交流小组,市教育局领导要引起高度重视,制定相关交流工作实施方案,并配备专人监督负责。定期召开相关工作会议,统一部署活动计划,确定交流教师人员。第二,充分发挥领导带头作用,明确任务要求。参与交流教师要上好交流课,课后及时进行反思,拟成报告,上交领导小组。第三,确立明确的考核制度。为促进教师学习、教学反思、集体合作、专业引领等工作能有效落实完成。交流小组要针对“走校式”教师业务交流,制定相关的考核制度,积极归纳到教师交流工作的目标考核中,成为教师绩效的一项主要内容。

三、“走校式”教师交流成果

经多年的教师交流活动开展,盐城中学内多名教师获封教学荣誉称号,参加过交流课的教师有58例,占总教师人数的78%,参与公开交流课120余节,听课人数达到上千人次。在“结对子”活动中,先后与7所中学结成交流对子。结对子学校根据各自学校的实际教学情况,在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课后反思,班级管理,大型活动等方面进入深入交流与合作,每个结对子的学校要明确安排参与交流教师的任务,学校领导加强管理监督,定期总结工作内容,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

四、教师交流启发

1.“走校式”交流有效解决了“人走关系动”的教师交流弊端,以最小成本赢得最大利益。针对“人走关系动”的教师交流弊端,部分地区在教师交流上取得了初步成功,但仍有部分逐渐凸显,且难以解决。首先,政府资金投入不足,教师补贴欠缺,使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其次,教师的保障措施没有得到明确的政策规定,其中包括相配套的编制管理,职称评定,工资福利等,参与交流的教师缺乏物质保障;最后,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交流活动的开展没有健全的管理制度,没有完善的考核制度,对交流教师处于“两不管”状态。而“走校式”教师交流,教师以免费业务交流形式,达到交流的效果,真正意义上解决“人走关系动”带来的弊端。

教师交流个人工作总结篇(4)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开展城乡教师交流工作。遵循“因地制宜、区镇统筹、政策引导、城乡互动”原则,以加快教师生长为重点,深化教育系统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探索人才生长的方法途径,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促进我区教育事业均衡、快速、健康发展。

二、工作目标

充分发挥乡村教师队伍的人才资源优势,开展城乡教师交流工作。充分发挥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名教师的带头作用和示范作用,大力弘扬农村教师的敬业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促进城乡教师工作作风的转变和业务能力的提高,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促使我区城乡教师队伍均衡、协调发展,从而达到全面提高我区教师队伍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的目标。

三、对象和范围

区属各中小学、幼儿园在编教师。

四、具体措施

以城乡同类学校结成交流对子为基础(乡村完全中学原则上与农村初级中学结对子)同步实施以下四种具体措施,开展城乡教师交流工作。鼓励有关单位在此基础上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渠道进行交流工作。

(一)城乡学校一对一教师交流。根据农村学校师资状况。并指导相同学科教师的教学工作;农村对应学校选派积极上进、有培养前途的年轻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跟班辅导,期限为一学年。

(二)上示范课、指导课或讲座。选派主要学科骨干教师到对口联系的农村学校上示范课、指导课或讲座等。

(三)结对指导。区乡村学校至少选派3名优秀骨干教师与农村学校相同学科的教师结成对子。每名教师每学期具体指导不少于4次。

(四)乡村学校新进毕业生到农村学校支教。

五、管理方法

(一)交流学校三年调整一次。工资福利由原学校发放。

(二)交流教师的考核由交流学校双方共同组织。新进毕业生延长试用期一年或解除聘用合同;交流期间有违法违纪行为的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处理。

(三)城镇中小学教师晋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作为参评优秀教师、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等的重要参考。

(四)交流学校应为交流教师提供基本的食宿及办公条件。

(五)参与城乡一对一交流的教师和到农村学校支教的新进毕业生。所需费用由区财政列支。

(六)由城市学校到农村学校支教的毕业生。遵守学校各项纪律,表示良好的任教满三个月可以转正定级并确定相应专业技术职务。参与支教的毕业生如因特殊情况不能坚持在农村服务教学一年的或服务期间有违法违规行为,造成不良影响的取消定级工资和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

(七)总结经验。对积极参与城乡教师交流工作,并做出突出成果的单位和个人予以惩处。年度考核时适当加分。

六、组织保证

教师交流个人工作总结篇(5)

一、 本学期所做的工作

本学期共开展教研活动4次,主要围绕新课标、新教材辅导,新教师加强教学,毕业班复习备考等方面进行。方式有公开课、集体备课评课、集体交流同级老师交流、师徒互相听课交流等。

本学期教研工作特点

1、参加公开课、示范课的人多。组内有3人次讲公开课,绝大多数受到好评。

2、紧紧围绕新教材新课标展开。

3、围绕初三、高三毕业班复习备考展开。

二、 工作的可喜之处

1、组内教师参加教研的积极行动高。除了个别教师因与上课冲突,绝大多数教师都能按时参加并积极献计献策。绝大多数教师能够积极承担组内交给教研任务。

2、教学合作意识大大增强。

老教师带新教师,同级教师合作、交流教学,同步教学等。

3、组内教师课堂教学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杨景艳老师的课,结构清晰,基本概念交代清楚,重点、难点讲解透彻;杨荣誉老师的课挖掘到位;龚明祺老师的课手段新,线索清晰;苏娟老师的课在走向成熟。

三、 工作中的不足

1、组内教师由于工作量大和特殊情况较多,使得教研活动人数得不到保证。

2、教师进行教学经验总结的意识差。发表的论文微乎其微。

3、教学合作意识还有待提高。

教师交流个人工作总结篇(6)

以党的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中小学教职工“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加强市域内中小学教师统筹管理,按照“总量控制、统筹调配、竞聘上岗”的原则,优化师资均衡配置,强化教师岗位管理,实现教师队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主要任务

以“县管校聘”管理改革为抓手,打破校际壁垒,强化统筹管理,优化资源配置,落实学校用人自,准确立足我市教育发展趋势,下好全市教职工一盘棋,实现全市教育稳步协调发展。

三、实施范围

市域内教育行政部门所属公办中小学校在编在岗教职工。

四、实施内容

(一)编制管理实行“总量控制,动态调整”机制。

坚持省级统筹、市域调剂、“以县为主”、动态调整,全面推行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周转池制度,加大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统筹配置和跨区域调整力度。根据省给我市下达的编制数和我市教育实情出发,依据各校办学规模及班级开设情况,坚持城乡统一的编制核定标准,每年6月底前,市教育局在不突破全市编制总量的前提下,对全市各校教职工编制进行重新核定。提出市域内各校编制动态调整方案,报市委编委批准后实施,实行实名制管理。在制定编制动态调整方案时统筹考虑新任教师公开招考,定向培养乡村教师,三支一扶和公费师范生等人员就业。

(二)岗位管理实行“总量控制、集中管理”机制。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会同市教育局将市域内同类型学校专业技术岗位进行整合,分别对照现行中小学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控制标准,统一核定市域内不同类型高中(完中)、初中、小学及幼儿园高、中、初级岗位总量,打破岗位资源校际壁垒,实行总量控制,集中管理。在人社部门核定的岗位总量和岗位结构比例控制标准内,市教育局建立全市各类中小学教师分布和岗位职数使用台账,实现市域内各类中小学教师职称评聘与岗位聘任的有机结合。

每年7月份,各校根据核定的教职工编制和教育教学工作实际需要,以校为单位进行学科教师竞聘。学校成立竞聘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结合实际制定本校学科教师竞聘方案,竞聘方案经本校教师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报市教育局审核批准后实施。

每年8月份,市教育局在核定的不同类型学校专业技术岗位总量内,根据各校教职工编制、人员结构、教育教学改革需要等情况拟订具体分配意见,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备案后实施,原则上以学年度为周期实行动态调整。各校根据分配到的专业技术岗位数量,制定岗位竞聘方案。岗位竞聘方案经教师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报市教育局审核批准,然后组织实施。

(三)交流轮岗坚持“统筹城乡、有序流动”的原则。

全面推行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对符合交流轮岗条件的教师由市教育局根据学校布局规划调整和师资配置等情况统筹安排交流轮岗工作。交流轮岗工作一般在8月中旬完成。每年7月底前,市教育局根据中小学编制情况、教师结构状况、教学实际需要等情况,提出教师交流轮岗方案。

对三年内即将退休的教师,经组织选派参加支教(不含交流轮岗)的教师,处于孕期、哺乳期教师或经县级以上医疗机构证明患有较为严重疾病的教师,原则上在原聘用学校续聘。

进行交流的教师,交流期间只转临时党团组织关系,人事关系(含工资关系)保留在原学校,享受原学校的一切福利待遇,在原学校的职务职级不变。教师在交流期间,由派出学校与受援学校共同管理,以受援学校管理为主。受援学校要做好交流教师的考勤(考课)工作;派出学校要主动与受援学校联系沟通,加强对派出教师的督促指导,确保顺利达到既定的交流工作目标。教师交流期间的年度考核按人社部门关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年度考核相关规定执行。对交流教师的工作考核,由受援学校(乡镇中小学由中心学校)组织实施,每学年进行一次。考核工作坚持自评与他评、平时考查与学年度考核相结合。交流教师学年度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其中优秀等次比例不超过15%。

义务教育学校原则上要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全部纳入改革实施范围。强化激励和保障,让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向乡村学校、贫困地区学校、薄弱学校流动,盘活教师资源。突出重点人群,把校长作为关键,推进校长职级制改革,畅通校长流动渠道。

(四)职务评聘坚持“按需设岗、以岗聘用”的原则。

市教育局根据岗位空缺情况,确定年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计划,严格控制评审数量,指导中小学做好教师考核评价、评先评优、职称评聘、工资分配等管理工作。学校在核定分解的岗位总量内,合理设置岗位,全面推行岗位竞聘制度,完善学校治理结构,落实学校用人自。对于不能完成工作任务的人员应进行低聘或转岗到其他岗位。对于落聘人员在市域内进行交流轮岗,从而有效盘活教师资源,在推行“县管校聘”过程中积极鼓励结构性超编学校教师到缺编学校应聘。学校及时与教师签订教学岗位聘任协议,做好聘后管理,并将岗位职数使用台账报市教育局备案。

城镇交流到乡村的教师,符合任职年限且在乡村学校连续工作满3年的,可按照乡村学校教师资格条件申报高一级职称(职务)。援疆、教师完成支教任务,经考核达称职以上等次、符合晋升岗位(不含正高)等级和岗位内部晋升等级条件的,予以优先考虑。

落实乡村教师职称评审倾斜政策,引导教师在城乡合理流动。教师在乡村连续任教男满30年女满25年且仍在乡村学校任教并符合高、中级教师资格申报条件的,或在乡村累计任教男满30年女满25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如相应岗位无空缺的,可不占岗位结构比例评聘相应教师职务,逐步过渡消化。

(五)建立健全教师退出机制。

加强教师考核,实行师德考核“一票否决”,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调整岗位、工资以及续订聘用合同的依据。师德违规情节严重者应依照《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及有关规定予以处理。以岗位职责为依据,逐步建立以竞聘上岗为核心的教师退出机制。教师年度考核不合格的,学校可按照规定调整其岗位,或者安排其离岗接受必要的培训后调整岗位。教师无正当理由不同意变更工作岗位的,或者虽同意调整到新的工作岗位,但到新的岗位后考核仍不合格的,学校可按有关规定程序单方面解除聘用合同。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不合格的教师,不得再从事教学工作岗位。连续两年被确定为不合格等次的依法解除聘用合同。

(六)切实保障教职工合法权益,畅通教职工诉求渠道。

学校制定的教职工竞聘方案、考核办法等人事管理制度,须经教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实施。对聘任和考核结果,须公示5个工作日以上,充分保障教职工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从而保障“县管校聘”工作有序推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局将完善人事争议申诉制度,畅通教职工的诉求渠道,对学校违背政策和程序的人事管理行为,坚决予以查处。

五、保障措施

(一)明确部门职责。市教育局科学制定教师交流轮岗实施方案,指导和协调交流轮岗工作。市委编办加强对教职工编制的总量控制,指导市教育局根据全市教育发展规划、生源变化和学校布局等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在“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岗位设置、职称评聘、工资核批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市财政局对教师轮岗交流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

教师交流个人工作总结篇(7)

沈阳市:“人走关系动”

2006年,沈阳启动教师实质流工作得到广泛关注。有这样一组数据:2006年,沈阳市五城区交流教师2055名,其中1958人为“人走关系动”,市、区以上骨干教师达到1146人,占交流总数的55.77%。2007年,沈阳又交流教师2064人,其中80%以上为“人走关系动”。如今每所学校起始年级配备了50%的交流教师,全市中小学校教师交流覆盖面达到了100%。这么大的交流比例,而且骨干教师从相对优质的学校流动到薄弱学校,还不是支教,是正式调动。

沈阳市的这项改革引起很大震动。调查显示,教师参与交流有几种情况:一是积极主动参加,占交流教师总数的27.52%。这些教师大都不存在晋升职称等问题,交流的目的就是克服职业倦怠,换环境接受挑战,谋求自身更好发展。二是相对自愿参加,占交流教师总数的37.47%。他们支持改革,同时交流时也有所考虑:或由于原来学校离家远,想离家近一些;或因为有晋升职称的政策导向等。三是相对被动交流,占交流教师的35.01%,参与交流是思想工作加行政干预的结果。实施两年来,从交流教师本人工作中的反应看,84.63%的教师心态是积极应对;对交流教师到新学校后的表现,有80.67%的校长表示满意。

交流使教师成长环境由相对静止状态转为流动状态,对广大教师克服职业倦怠、丰富教学经验、焕发工作热情起到了助推作用,同时也促进了区域内师资在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和骨干结构上的调整,校际之间的差距在缩小,区域内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与整合。

成都市青羊区:从“单位人”变成“系统人”

2007年5月,青羊区成立了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管理机构――教育人才管理服务中心,改变现有教师聘用和管理机制,把全区教职工的人事关系纳入中心统一管理,统筹配置人才资源。中心与教职工签订人事聘用合同,行使人事聘用权;学校与教职工签订“岗位管理合同”,实行岗位管理制度,行使岗位管理权。这样一来,教职工的人事关系不受现工作学校的约束,彻底打破了“校际间”人才保护壁垒,从制度上弱化了学校对教育人才流动的限制,实现了优质教师资源的区域内共享,破解了教职工全员流动的瓶颈难题,把教职工的身份关系由“单位人”转变成了“系统人”。

让教师从“单位人”转变为“系统人”,就打破了优质资源的保护壁垒,使学校从“保护人才”向“培养人才”努力。处理好学校管人、用人和教育行政部门管“身份”的关系,不仅可以疏通“流动管道”,还可以调动优势学校培养人才的积极性和紧迫感,加快自身“造血”速度。

教师交流个人工作总结篇(8)

2、利用听课机会,结合具体实例,引导教师专业成长。每次到学校听课,我都先做充分准备,从学生、教师和教研员的角度去分析教材,设想教法,在听课后的评课过程中,我总是很真诚地和老师们谈自己的看法,透过亮点给其他人以方向,针对不足说出自己的思路。肯定有据,重建有方。回单位后,我常以文字的形式把较详细的想法反馈给授课教师。

3、利用博客,建立和教师间沟通的新渠道。我的博客更新速度比较快,并尽量办的有质量。本学期,共写博文50多篇,主要是关于教学方面的内容。一些偏远地区的老师提出的问题,我都及时地认真回复,如《和万渡学校的老师交流几点看法》、《回答老师的一个问题》等,老师反响较好。

二、举行高质量的教研活动,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1、开展解说教材活动。

这次活动采取了接力解说的做法,每个教师解说一个学段的教材。从竞赛过程看,每校三个教师都能做到相互衔接,前后呼应,从整套教材的高度展示和说明自己的研究成果,环节设计科学,重点突出,过渡自然。在解说中,不少教师通过多种形式提高解说的效果:知识树枝繁叶茂,既有清晰的脉络,又有丰富的内涵;表格设计巧妙,既有纵向的延伸,又有横向的比较;不少老师的课件制作精美,文字准确简练,录像、图片特色尽显。整个活动紧凑有序、精彩纷呈,收到了预期效果。

但由于我们还缺乏这方面的经验,因此,活动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部分教师不是解说而是“读”自己的稿子,显得枯燥乏味;还有的教师不是着眼于研究教什么,而是用大量的时间谈怎样教,偏离了解说的方向;也有部分教师解说定位不合适,自己的思想不多,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展示编者说明和课标条文。

2、举行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经验材料评比。

3、积极参与高效课堂的打造活动。

近两个星期,按室的统一安排,我先后到实验二小、市二小、市一小、实验小学、尹庄镇、城关建设小学等听课,和教师一起交流体会,发挥了教研员的指导作用。

三、出色完成其他任务,树立了教研室的良好形象。

1、在全市中小学生诗文诵读活动中,公正的担当评委。

2、参加城关镇中心学校课改模式展示活动。

3、参加尹庄镇高效课堂示范课展示活动,和该镇教师和远道而来的宝丰同行做了较为充分的交流。

4、参加教师资格认定活动,听了23人的讲课。

5、编辑《灵宝教研》四期,主题较为突出,选文质量较高。

6、我市部分学校积极参加了三门峡市评价课题的实验,由于我们的认真组织和扎实的工作,有四个课题顺利结题。

四、几个具体的数字。

1、本期听课40多节,备课5节,听教师解说教材23人,教师资格认定听课23人。(截至12月4日)

2、撰写教学论文及总结40多篇。写政治学习笔记5000多字。

3、在灵宝教研网发表文章5篇。

4、我主持的《小学语文层进性对话的研究与实践》被省教育学会审定为重点课题,目前实验进展顺利。

上期总结

一、学习践行科学发展观

按照室的统一安排,采取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相结合的方式,重点学习了《科学发展观论述摘编》、《、邓小平、xx论科学发展》两本书,联系工作实际,写了数篇心得笔记,在深刻反思的基础上,提高了认识水平,改进了工作方式,进一步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二、学科教研活动

(一)习作教学设计评比

我们与3月26日在市二小召开了小学习作教学研讨会,参加会议的有中心教研组成员、各学校骨干教师200多人。经过说课评比产生出来的三位优秀教师进行了课堂教学展示。

>>更多同主题文章 【2012年教师个人及学科工作总结】

志愿者教学工作总结

汉语教师志愿者工作总结2010—2011学年度上学期工作总结2010-2011学年度教师工作经验总结

教师交流个人工作总结篇(9)

一、建章立制,规范常规管理

上学期,镇总校完善了“备、讲、批、辅、考”教学五环节规定,对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课外辅导、教学考核等教学环节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通过制度约束和检查督导,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建立了“周一例会制”:每周一上午8:30总校全体成员召开例会,总结上周工作,查摆遇到的问题,讨论解决的方法,同时布置本周工作,将任务细化到天,落实到人;建立了月工作汇报制:每月底总校召开全镇领导干部会,各单位一把手汇报月内工作,主要说工作亮点,谈工作方法,通过月工作汇报制,全镇干部在汇报中交流,在交流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

二、深入学校,强化业务视导

总校一班人坚持深入一线,加强基层调研,下乡必听课,听课必反馈。教学常规检查坚持“四查一听”,“四查”即查备课教案、查听课记录、查校本教研、查作业批改;“一听”即随堂听课,每一个环节都抓实、抓细,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处理,对好的提出表扬,对差的进行批评,并限期改正。总校一班人坚持带着任务下乡,带着问题下乡,做到专项检查与综合评估相结合,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随机抽查与全面监测相结合,如:开学初,专项检查各校安全卫生工作;学期中,不定期抽查各校师生到岗到校情况,随机抽查薄弱学科课堂教学情况,学期末对各校进行综合评估。

三、关注薄弱学科,抓课堂教学实效

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课堂教学,注重过程管理,关键应抓薄弱学科。上学期,总校一班人理性分析各科教学成绩,经过多层次、全方位的立体对比,将“数学”确定为本镇“薄弱学科”,为提高薄弱学科课堂教学实效,总校实行推门听课制度,对数学教师进行两次以上的推门听课,并把听课结果作为对单位考评的依据。具体程序如下:①随机进课堂,主要听新授课,不听示范课、表演课;②当堂抓检测,主要查课堂教学实效,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③课后查备课,主要看备讲是否一致,是否存在不备课就上课现象。

四、推行月考、联考,狠抓教学质量检测

上学期,总校在全镇范围内推行月考,鼓励各校联考,将“以考促教,以考促学”作为重要策略。首先,毕业班实行月考,考后及时召开教学质量分析会,会前有提纲,会上有交流,会后有总结。其次,奖优罚劣,对月考成绩优胜的教师进行表彰奖励,对月考落后的教师进行个别谈话,令其定出奋斗目标,拿出改进措施。第三,统一组织期中考试,公示单位及教师的考试成绩排名,考后及时召开座谈会,组织干部教师交流教学管理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共同找寻解决问题的办法,责成教学成绩较差的教师,上交述职报告。第四,全镇教师根据个人教学实际抓单元测试,及时反馈教学疏漏,查找出存在的不足,并将试卷存档备查,警示今后的教学工作。

五、实行单项评比,创设竞争环境

总校布置的各项工作,都坚持做到“四定四有”,四定即:定任务、定标准、定时限、定责任人;四有即:有反馈、有总结、有评比、有通报;根据工作的质量和数量,做好详细的记录,在月工作汇报会上进行分析总结,表扬先进,弘扬正气。这样,强化了竞争氛围,无论单位还是个人,形成了事争一流,人争先进的良好局面。

教师交流个人工作总结篇(10)

一、研究背景

在我们文化课薄弱学校,体育高考专业训练一直受到学校的重视,也把高考体育人数看作是高考人数的增长点。要求我们要特别注意做好体育生的心理辅导工作,抓好体育高考生的专业训练和文化课的学习;“全力提高升学率,探索新的高考增长点”,加强对体艺考生的选拔与培养。班主任对体艺生的学习时间、训练时间作明确的规定;科任教师不放松体艺生的文化水平的提高;从以上可以看出我校对体育高考的重视程度,这就为我们展开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这种导向下我们体育教师更应该抓住这样的有利形式为我市的高考出一份力,为高校输送更多的体育人才。

二、研究方案

(1)发扬研讨活动的作用,提高活动的实效性。研讨活动是原来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且开展的相当出色,也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活动的内容很多,达到了多样化,如召开课题研究会议、体育高考训练研讨会、校际交流、亲临现场指导等,这些活动的开展对我校训练能做到心中有数。有计划、有目的,针对性强,且各项活动交替进行,每个活动都有针对性,能有目的地解决各个时段出现的问题与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到未雨绸缪,这些多样化、系列化活动的开展,极大地促进了训练的有效性。

(2)加强校与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提供了一个供大家互相交流的平台,平时大家忙工作、忙训练,很难有机会聚在一起,在课题组成员的参与下开展各种活动让大家互相交流,了解兄弟学校的科学做法以便取长补短,调整训练方法,达成共识。

三、研究计划

各种活动在课题开题之前已经开展,为课题的顺利进行与开展打下了基础,之前的工作主要是制定课题的总体计划与阶段计划,并严格执行、实施。

总体计划:搜集相关的学习资料,学习先进的理论知识与直接经验;开展各项活动,展开校际交流,总结经验,明确不足,改进措施,取长补短。

阶段计划:经过选题讨论,制定方案,理论学习等程序,2010年我校召_了开题现场会,各课题组成员都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对这项课题研究的价值大家一致认为具有较强的研究价值,同时各成员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很高。愿意主动承担课题研究任务,并对研究任务进行了分工。在实施阶段,各课题组成员积极主动参与研究,抓好自己的训练队,及时总结,发现出现的问题,及时上交训练总结,对出现的问题能及时交流,避重就轻。

四、研究过程

(1)以活动促交流。本课题开展活动形式多样,有研讨、讲座等,不同的活动都有不同的侧重点,每次活动都有计划、有目的、有实效。促进同行之间交流,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有经验的高三教师总结了取得的成绩,新高三教师介绍了考生的情况与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开展工作奠定了基础。

(2)对学生进行跟踪研究。事物都处于不同的变化中,及时了解其变化有助于了解身体的发展动向,及时了解训练中的发展规律,从而掌握一般规律,找出适合本地区学生实际情况的训练手段与方法。为了了解学生的体能素质训练情况,每月测试一次,及时了解训练情况,及时做出评估与调整。

(3)及时总结,形成理论。对平时实施的训练方法与手段经检验后及时进行总结,发现存在的问题,对于科学有效的训练手段与方法总结下来与大家交流或形成论文,为后续训练打下良好的经验基础。

五、研究成果

(1)提高青年教师的训练水平。青年教师训练大多没有经验,通过以老带新的方式与各种交流活动,青年教师训练水平成长迅速,从选材、训练到加试整个过程都胸有成竹,已经能独立承担训练任务。

(2)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前一阶段的课题研究许多青年教师已逐步成长起来,许多的教师的专业发展得到了提高,现在已初步形成了所有教师能参与运动训练的局面。教师专业有了发展,教师的研究、训练水平、业务能力也大有提高,在各种比赛中课题组成员都能取得非常优异的成绩,训练论文数目有所提高,同时教学研究的理论文章越来越趋向于发表。

(3)及时参与课题,教科研有成果。因为参与课题的研究带动了许多老师参与训练、教学方面的研究,能针对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总结与反思,并与理论相结合形成论文与总结,有的已经发表。取得的成果如下:本人的论文《中学体育高考生800米的强化训练》《中学生运动损伤的预防》《中学400米体育高考生的强化训练》在田径杂志上已发表。

上一篇: 自然科学论文 下一篇: 养护与管理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