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摄影课程汇总十篇

时间:2022-06-06 13:53:18

新闻摄影课程

新闻摄影课程篇(1)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489X(2012)15-0045-02

新闻摄影并不是用相机摄取影像的过程,而是摄影师用某种思维方式认识感知事物的过程。这一特性决定了新闻摄影课程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素养能力为主导[1]。认知学徒制是一种基于情境的教学模式,强调对策略性知识的学习。笔者以此教学模式为指导,开展新闻摄影课程的教学实践。

1 认知学徒制简介

所谓认知学徒制(Cognitive Apprenticeship),是一种从改造学校教育中的主要问题出发,将传统学徒制方法中的核心技术与学校教育整合起来的新型教学模式[2]。其理论框架主要聚焦于4个维度,即内容、方法、顺序和社会性,科林斯认为这四个维度也是任何理想的学习环境应涵盖的组成部分[3],如表1所示。

2 基于认知学徒制的新闻摄影教学实践

2.1 教学过程

认知学徒制主张学生在一定的任务情境中学习,学生需要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这一主张来源于“主导—主体”教学设计思想,即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新闻摄影课程的教学就是采用的这种双主教学模式,教学过程如图1所示。

1)建模。根据学习任务的需要,教师首先传授课程的领域性基础知识,包括摄影器材的基础知识、摄影的基本技术和技巧、摄影构图的基本知识、新闻摄影的基本理论以及新闻摄影的基本方法等;接着以经典案例的形式进行策略性知识的传授,案例重点放在分析部分,以思维过程为主线,分维度进行解析。

2)情境设计。设计情景化的活动,并与相关的预期结果关联起来,以便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进行模拟学习,发展远迁移能力。设计的活动一般强调知识的综合运用,预期结果没有标准答案,开放性和自主性较大,以利于学生的知识应用和创新意识的发挥。

3)提供支架。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解决过程进行指导,提供必要的“支架”,如概念支持、元认知支持、过程支持、策略方法支持等。由于上述活动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学生在完成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包括完成活动需要的基础知识、过程、方法、资源等方面。

4)清晰表达。较强的表达能力是一个优秀的新闻人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清晰表达既能使学生真正了解自己的学习过程,又能在一定程度上与其他学伴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实现学生之间隐性知识的共享。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学生对自己活动成果的展示来实现这一环节。

5)反思。鼓励学生积极反思、评价或修正自己及他人的问题解决过程。教师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活动过程与专家的示范进行比较,在作品展示时,评价其他学生的表现,指出别人的优势和自己需要完善和提高的地方。

2.2 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的整体编排上,遵循认知学徒制的以复杂性递增的顺序原则。内容体系包括4个单元:单元一,摄影器材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和主要性能;单元二,摄影技术基础;单元三,现代新闻摄影理论;单元四,普利策获奖作品评析。在单元内容的编排上,遵循认知学徒制的全局技能先于局部技能的顺序原则。在建模过程中首先明确单元知识的总体目标、应用成果,继而是单个知识、技能的传授、应用,让学生首先从全局上把握目标,进而探究达成目标所需要的局部知识、技能。

2.3 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认知学徒制的示范、脚手架支撑、清晰表达等方法。1)示范。教师主要通过典型性案例示范展示课程知识的应用情境、操作步骤,还能展示整个思维过程,给学生理解知识、运用知识提供很好的帮助。2)脚手架支撑。本方法的具体实施在教学过程中已有论述,在此不再表述。3)清晰表达。本方法主要目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本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个人独立完成和小组合作两种方式,以前者为主,后者为辅。学生以教师的示范为参考,阐述自己的实践过程,并且能解答来自教师和其他学生的提问。

2.4 教学环境

为了解决传统教学环境中存在的学习方式单一、实践管理困难、缺乏互动等问题,笔者设计、开发新闻摄影网络辅学平台,以构建一个以课堂教学环境为主、以网络学习环境为辅的教学环境。平台功能结构如图2所示。

3 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

在实践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问题和挑战,主要来自师资、学生两个方面的问题。

1)要求教师具备更高的帮促性教学技巧。在占主导地位的建模和情境设计部分,要求教师最好能亲自参与实践,并以规范的思维模式分析、表述实践过程,从而给学生提供一个易于理解、便于模仿的思维框架。在学生占主体地位的提供支架、清晰表达和反思部分,要求教师既能放手让学生去实践,又能加以引导,避免实践的盲目性。

2)学生花在完成学习任务上的时间可能会更多。认知学徒制主张学生在基于真实情境的任务中学习,强调学习的社会性,而这种特质的学习活动往往比较复杂,需要学生投入更多的时间才能较好地完成。这个问题也给部分学生造成一定压力,在提交的作业中出现从网络下载的情况。

参考文献

新闻摄影课程篇(2)

当今的时代是科技信息的时代,需要大量的图片信息。图片在新闻、传媒、科研、考证、广告宣传等一系列的社会活动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也就是说当今社会需要大批的摄影人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们已经设立摄影专业的高等院校有五百多所,而设有摄影课程的高等院校有七百多所。”①按理说,完全可以满足社会对摄影人才的需求,可社会对高质量摄影人才的需求仍十分迫切。这种人才供求矛盾的出现,与我国新闻摄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直接关系。

一、缺乏对摄影教育的重视

国家教育部明确规定《新闻摄影》是新闻传播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新闻摄影是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生的必备专业技能。然而,我国高等摄影教育的形式基本上都只是在高校中设立新闻摄影课,少有新闻摄影专业。目前,新闻摄影主要是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和编辑出版学四个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是电视摄像、电视节目编辑与制作课程的先修课程。其课时只有54个到72个学时左右,教学内容包括摄影技术和新闻摄影理论两大部分,而内容大都一成不变,理论思想相对滞后。这与新闻传播业对摄影专门人才,尤其是图片编辑和摄影总监的需求极不相称。

摄影在读图时代的今天,其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应该得到相应的重视。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摄影作为其他专业辅助课程的教育理念,加强摄影教学。如前文所说,大多数高校都开设有摄影课程,但是学习的时间非常短暂,且大多是作为其他课程的学习工具而已。然而,在这个多媒体如此发达的时代,摄影其实是一个涉及面非常广泛的专业,无论电视网络、报刊杂志、图片社,还是企事业单位等,都需要摄影专业的从业者,学好摄影更有助于学生的就业。

因此,高校的管理者应该从以往将摄影作为其专业辅课程的观念中走出来,改革摄影课程教学的方式方法,认识到摄影是人类文化表达与信息传播的一种手段,加强相应的人文素养教育,更应该考虑职业教育的应用型特点,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能增强学生对学业与就业之间相互联系的认识,使之能够更快地为就业作好心理及专业上的准备。

二、缺乏精通理论与实践的教师

2009 年 9 月出版的《中国高校摄影教育概览》中关于目前国内高校摄影教育现状调研的数据显示:自 1999 年至今,10 年间国摄影院校在各个层面都出现了长足的发展,专业师生比由原来的1:48 发展为 1:16,②师资层次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硕士学位及中高级职称已成为教师队伍的主要组成部分。的确,师资队伍在不断地提升,但是对于摄影这门技与艺相结合的专业来说,单一的学位及职称的提高是不能说明问题的,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才可能创造出优秀的摄影作品。摄影课程讲授的好坏,也要求授课教师既精通理论,又能懂得摄影实践。这样的教师讲授的课程才会入情入理,引人入胜。如果只懂理论不懂技术的老师讲课,总觉得隔了一层;如果只懂技术,不懂理论的老师讲课,往往缺乏逻辑和理论深度,流于肤浅。

与我国不同,美国新闻专业课的教授一般都是资深记者出身,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一项调查显示,在美国的新闻学院里,只有17%的教授没有当过记者。大部分教授认为,是新闻从业经验,而不是博士学位,更是一个聘任新闻教育工作者的先决条件”。③因而,摄影专业教师应该不断增加自己的摄影知识,积极参加培训,或到企业去锻炼,不断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学校管理者应该开阔视野,不拘一格地聘用人才。关于教师的聘任,笔者以为可以采取两种形式:

第一种形式,可以利用各种讲座或开设实践课程等方式聘请企业中有实践经验的摄影师来校作讲座、上课,使学生分享不同领域的摄影工作经验。各企业的摄影师是摄影界的先锋人士,他们了解摄影的最新发展情况,最懂得这个时代、这个社会的摄影需求。他们来校讲学,不仅带来最新的摄影信息,而且为学生的就业打开一扇窗户。

第二种形式,就是学校和与之有合作的企业共同组建教师队伍,实行“双师”结构教学,在校企合作的模式下整合学校和企业双方的教育资源,以形成双向培养的人才模式。这就要求教师具有精通理论与企业实践经验的“双师型”素质。

三、 教学内容单一,无法满足实际工作需求

传统新闻摄影教学内容,实际上是摄影的基本知识和技术,很少涉及新闻摄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最多介绍一些突发事件、单幅照片的拍摄等,这就使得很多学生就业后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摄影技术过关了,但缺乏网络传播技术的实践经验;新闻敏感与判断能力不足,思维缺乏创造力;对新闻摄影的认识过于平庸和概念化;对新闻摄影的自身发展和电视摄影的交互发展缺乏前瞻性;这显然不能适应今日社会的需要。

如今用图片传达信息的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新闻图片报道范围已有较大的延伸,所以今天的新闻摄影教学内容应当根据社会的需要而设定,不仅需要加强突发新闻图片报道,还需要对事件进行评论、表达自己观点的纪实摄影。同时,还需加强图片内容教学,而过去对新闻摄影的图片教学重视不够。由于图片不可翻译性,所以应要求学生做到用图片突出需要传达的准确信息,最大限度抑制干扰信息。新闻摄影教学必须按照图片学习自身的特点读图、制图,从图片本身入手,研究图片的本意、寓意,将图片研究上升到视觉文化的高度。此外,还应注重新闻主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注重新闻道德的培养,养成不干扰新闻主体思想的习惯;同时注重电子信息传播处理技能的学习,适应社会的需要。

由于新媒体的出现,新闻摄影教学中,可以缩减传统暗房制作的教学内容,数码摄影的出现对传统暗房制作冲击最大,现在有许多学校已经缩减甚至放弃了传统暗房,纷纷建起了数字暗房。对于新闻摄影专业教学来说,传统暗房中黑白、彩色胶片的冲洗处理可以缩减或舍去,由数码图像处理技术代替。此外,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缩减感光材料、曝光控制、彩色摄影基本理论等内容,加强数码摄影基础知识、数码图像处理技术、图像设计等方面的教学力度。

近年来,我国高校摄影教育事业发展迅猛,对此,应认真总结经验,合理科学的开展摄影专业教育,避免草率设置专业和过热发展,对我们所热爱的这一专业的发展负责任地展开研究,是每一位摄影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问题。广泛开展摄影学科理论研究,进行摄影教学经验交流,提高摄影教学与科研水平,加强与海内外摄影界、摄影教育界的交流与合作,吸收国外最新摄影教育思想,科学借鉴国际先进摄影理论研究成果,促进中国摄影教育体系的形成与进一步成熟。

注释:

新闻摄影课程篇(3)

一、定位培养,改变教学手段,突出新闻摄影教学的时代性。

新闻媒体是一个快速发展、变革迅猛的行业,这要求新闻摄影教育紧随时代脉动,与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保持同步。

根据榆林学院新闻学专业特色教学建设方案,针对新闻摄影课程特点,将新闻摄影课程安排在开课学时的第三学期。这可以让接受了传统新闻业务训练的学生初尝实战演练的成果。教学手段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变:

首先,拓展新闻摄影课程教学空间。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下,新媒体对新闻摄影的影响较大,使得复合型新闻摄影记者的需求加大。新闻媒体对流媒体、多媒体应用娴熟的新闻摄影记者需求更大。同时受众的信息需求越来越多元化,新闻摄影在传统教学手段的基础上必须进行一系列改革,如在课堂上增加静态新闻图文的视觉排版内容,配合同期声、配乐;增加新闻摄影互动教学网站建设与管理等教学手段,丰富除纸媒以外的视觉传播教学手段,最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分析和设计新的教学方案。首先推进教材更新。每一次的教材更新不能只在原有基础上增减内容,而要在认清当前业界新形势,明确新闻摄影当前教学目的和定位培养方向之上做新的调整。当下是一个媒介传播手段转型时期,新闻摄影教学也要紧随大的社会形势进行改变。

新闻摄影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实践课程,传统教学手段就是将理论和图片案例、新闻事件案例结合来讲。长此下去势必会与新媒体环境脱节。因此必须理清教学思路,突破传统教学,变花样地丰富课程内容,强化新媒体时代所需的技能,合理设计教学方案,并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留有充分的实践空间让学生自主创作,从而结合系统立体的课程结构突出新闻摄影教学的时代性。

二、定位培养,创新教学模式,正视新闻摄影教学的价值。

新闻摄影的教学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当代文化在数字化环境的影响下,创造了很多视觉文化,其中摄影在创造和传播视觉文化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下媒体在进行新闻摄影报道传播的同时,自觉地培养了受众的视觉教养,并于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受众的视觉需求。

高校教师必须调整教学计划,明确定位,创新教学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新闻摄影能力,摆脱以往重摄影技术、忽视照片新闻性的弊端。丰富教师的理论知识储备,从本质上把握图片的新闻性。使新闻摄影的价值、功能、特性、评价标准和构成要素都得到足够重视。

其次适应新媒体环境,加强图片编辑的传授是关键。图片编辑是未来视觉传媒需求量最大的职业之一,图片编辑可以寻找最合适的照片,为不同媒体选择照片,可以设计出报纸头版的照片版式,还可以对图片进行编辑、裁剪等处理,图片编辑工作是监控整个过程中图片准确适用的核心。在照片产量成倍增加的时代里,照片的数量已经不是问题,而如何把照片用好则成为更重要的问题。

三、定位培养,强化教学实践,培养转型期的新闻摄影人才。

新闻摄影课程篇(4)

如今各种数字新媒体技术和文化形式频频出新,媒介融合和深化正紧锣密鼓地进行着。高校新闻摄影的教育模式、教学内容、技能培养、教学方案设计、专业综合知识与媒介素养教学结合的调整成了当务之急。

榆林学院新闻学专业秉承学校的人才培养思想,旨在培养学生的新闻业务实践能力。新闻摄影的教学任务就显得十分重要,只有让教学跟上业界发展的脚步,才能培养出新媒体环境下需要的能在新闻、出版、宣传及公关、广告、网络等部门从事图片编辑、静态图片记者、动态影像记者、移动记者及图片策划等工作的高素质全媒体人才。

一、定位培养,改变教学手段,突出新闻摄影教学的时代性。

新闻媒体是一个快速发展、变革迅猛的行业,这要求新闻摄影教育紧随时代脉动,与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保持同步。

根据榆林学院新闻学专业特色教学建设方案,针对新闻摄影课程特点,将新闻摄影课程安排在开课学时的第三学期。这可以让接受了传统新闻业务训练的学生初尝实战演练的成果。教学手段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变:

首先,拓展新闻摄影课程教学空间。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下,新媒体对新闻摄影的影响较大,使得复合型新闻摄影记者的需求加大。新闻媒体对流媒体、多媒体应用娴熟的新闻摄影记者需求更大。同时受众的信息需求越来越多元化,新闻摄影在传统教学手段的基础上必须进行一系列改革,如在课堂上增加静态新闻图文的视觉排版内容,配合同期声、配乐;增加新闻摄影互动教学网站建设与管理等教学手段,丰富除纸媒以外的视觉传播教学手段,最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分析和设计新的教学方案。首先推进教材更新。每一次的教材更新不能只在原有基础上增减内容,而要在认清当前业界新形势,明确新闻摄影当前教学目的和定位培养方向之上做新的调整。当下是一个媒介传播手段转型时期,新闻摄影教学也要紧随大的社会形势进行改变。

新闻摄影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实践课程,传统教学手段就是将理论和图片案例、新闻事件案例结合来讲。长此下去势必会与新媒体环境脱节。因此必须理清教学思路,突破传统教学,变花样地丰富课程内容,强化新媒体时代所需的技能,合理设计教学方案,并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留有充分的实践空间让学生自主创作,从而结合系统立体的课程结构突出新闻摄影教学的时代性。

二、定位培养,创新教学模式,正视新闻摄影教学的价值。

新闻摄影的教学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当代文化在数字化环境的影响下,创造了很多视觉文化,其中摄影在创造和传播视觉文化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下媒体在进行新闻摄影报道传播的同时,自觉地培养了受众的视觉教养,并于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受众的视觉需求。

高校教师必须调整教学计划,明确定位,创新教学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新闻摄影能力,摆脱以往重摄影技术、忽视照片新闻性的弊端。丰富教师的理论知识储备,从本质上把握图片的新闻性。使新闻摄影的价值、功能、特性、评价标准和构成要素都得到足够重视。

其次适应新媒体环境,加强图片编辑的传授是关键。图片编辑是未来视觉传媒需求量最大的职业之一,图片编辑可以寻找最合适的照片,为不同媒体选择照片,可以设计出报纸头版的照片版式,还可以对图片进行编辑、裁剪等处理,图片编辑工作是监控整个过程中图片准确适用的核心。在照片产量成倍增加的时代里,照片的数量已经不是问题,而如何把照片用好则成为更重要的问题。

三、定位培养,强化教学实践,培养转型期的新闻摄影人才。

新媒体在新闻传媒行业的渗透已经成型,传统静态新闻图片报道方式已经日渐式微,而以动态视频为主的多媒体影像伴随网络报道的兴起不断壮大。高校新闻摄影实践教学必须探索新的、切合实际的教学实践模式。适应这种以传播渠道的变迁为基础的、技术到理念进行全面转型的现象,加强培养新型的应用型新闻摄影人才。

专业实践一直是新闻摄影教学的重要部分,传统实践课程注重基础操作,抓好学生器材操作、曝光、构图、后期等技术。最后留给学生独立操作空间,完成指定作品。

现在必须引入数字新技术教学,升级实验教学的硬件和软件设施,建立数字媒体实验室。在原有基础上安装排版系统和数字媒体系统,充分利用网络低成本特点开展网站建设,新闻摄影作品,制作电子报纸、电子杂志,在微博等平台操作新闻。在总课时不变的情况下压缩传统实践内容,增加多媒体技术实践课程,更切合实际的有效方式是进行多课程联合实践提高实践教学效率。这样学生不仅能获得极大的成就感,而且能在一次次实践教学活动中初步了解整个新闻业务流程,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

新闻摄影课程篇(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2-0091-02

高职院校新闻摄影教学存在着严重不足,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学生思考、分析、主动参与不多,这种单向知识灌输,使学生缺少实践锻炼,教学效果不佳。虽然新闻摄影专业教学在不断改革,也有高校在教学方面做了有益探索,但总的来说,新闻摄影教材升级缓慢,难以与现实中的新闻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因此,新闻摄影实践教学亟待改革,这样学生新闻摄影实践能力才会得到有效地提高。

一、理论整合,指导实践。

新闻摄影理论是基础,有了理论作指导,实践才不会走弯路。虽然现在的新闻摄影教材“一片繁荣”,但总体看来还是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甚至有些教材还延续以前的老思想,从相机、胶卷、曝光、用光等讲起,教材与新闻摄影实践脱节,内容陈旧。

新闻摄影教材大而全,没有突出重心。因此有必要把现在的新闻摄影教材进行整合,删减教学内容中不适合现实新闻环境中实际操作的内容,增加能帮助学生提升专业技能、帮助学生就职、就业的内容。总之,就是抛开高高在上、空洞无物的理论,着重讲新闻摄影实践的经验,使学生获取实实在在的能用到的东西。

在新闻摄影教学实践中,在理论与实践的课时分配上做进一步的改革,大大增加实践课时,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能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实践中去。

二、实践创新,突出能力。

实践课程采用了模拟新闻实践与真实新闻媒体实践两种教学模式。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新闻敏感性,提高拍摄新闻照片的能力。

1.模拟新闻事件主要包含非突发性新闻事件和突发性新闻事件

非突发新闻事件主要指事件的时间、地点、内容和对象都能事先预知的新闻事件。例如外国首脑来访、人民代表大会、体育赛事等,这些新闻事件都策划了很长时间,事件程序基本固定。摄影者可以有很长时间进行准备,对要拍摄的新闻镜头进行预知,相对而言比较好拍。实践教学中采用学生模拟新闻事件,然后进行拍摄的模式。比如最常规的会议新闻,让一部分学生扮演会议的主持人、与会的重要人员、次要人员等,简单的演示新闻事件的发生过程。另一部分学生则按照老师的要求对“新闻现场”进行拍摄。在模拟的过程中,让学生结合所学的理论进行新闻摄影实践。

突发性新闻事件是指那些不可预料的毫无预兆和征兆下发生的不为人所能控制的新闻事件。例如总统大选上的爆炸事件、油库突然失火等。实践教学中采用在学生不知情的情况下,策划突发性新闻事件的模式。例如在新闻实践课堂上“突然”闯进一“乞讨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乞讨,在老师不干涉的情况下看学生的反应,以此锻炼学生的新闻敏感性和抓拍的能力。

在模拟新闻事件实践中,实行图片总监制。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新闻拍摄小组,对于同一新闻事件进行拍摄,也可对不同的新闻事件进行拍摄,把拍摄的最好的新闻照片交给老师。老师担任图片总监,对各个小组交上来的新闻图片进行评价和把关。老师给合格的新闻照片打分,对不合格的照片批回重新拍摄直至其领悟到其中的道理。第一次交上新闻照片合格为满分,以后交上的新闻照片按顺序进行折减。最后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模拟实践分数。

2.带领学生进行新闻摄影实践

光有模拟新闻实践还不行,还应让学生到媒体亲自感受新闻摄影实践才能让其真正地理解新闻摄影的运作。学校每时每刻都会有新闻发生,可以让学生以摄影记者的身份去拍摄新闻图片。老师在新闻现场指导摄影实践,在课堂上对学生拍摄的新闻图片进行点评。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地熟悉各种新闻题材,掌握拍摄技巧。在形式上,实行报社的运作模式。由老师担任图片编辑,学生则转换角色为“摄影记者”。对校内同一个新闻事件,让学生同时去拍。由“图片编辑”点评并选取优秀新闻图片进行表扬,奖励平时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同时要鼓励学生深入现实媒体。支持学生参与校报记者团,关注校园新闻,积极为校报拍摄新闻照片,被校报采用的奖励实践分。同时联系校外实训基地或媒体,积极与省内的新闻单位联系,推荐优秀的学生进报社实习,积极了解新闻摄影的构成和报社的运作流程,增强其新闻采访和拍摄能力。让学生真正地到新闻一线去锻炼,为以后就业做好准备。同时邀请报界优秀的摄影人为学生讲解自己的新闻实践经历和人生感悟,让学生在榜样的鼓舞和影响下坚定拍摄新闻图片的信念。

三、拓展思路,了解前沿。

仅在学校和本地报社,学生接触的都是老师和摄影记者的实践经验,这些经验毕竟有限,难免会造成学生新闻摄影视野狭窄、表达力不足等状况。针对这种情况,可通过多种途径相结合的方法拓宽学生新闻摄影的思路,了解最新最前沿的新闻理论和实践。

多看优秀的新闻图片和登录新闻图片网站。优秀的新闻图片包括报纸、杂志、新闻摄影展览和国内外获奖的新闻图片。报纸有《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等,杂志有《南风窗》、《三联生活周刊》等。这些纸媒重视新闻图片运用,用图较多,而且精品新闻图片还用大版刊登。

各大媒体和摄影协会举办的新闻摄影展览也是欣赏和学习的好地方。国内外每年举行的新闻摄影比赛的获奖图片更是学生开阔眼界、了解前沿最直接的范例。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新闻摄影比赛主要是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和世界新闻摄影比赛。比赛囊括了所有的新闻摄影题材,学生可以很仔细地分析每种题材的获奖图片,了解每种新闻摄影题材的拍摄精髓和最前沿的表现手法,从中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为现实的新闻摄影实践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新闻摄影课程篇(6)

关键字:新闻摄像与编辑;课程改革;教学实践;品牌化课程

随着媒介融合的发展,传播终端的变化,越来越多的新闻影像得以在电视、网站甚至移动终端呈现。新闻专业的毕业生在电视台新闻相关频道求职,也可以在视频网站、事业单位、高校等就职,不可避免地需要拿起摄像机或者手机、单反,经过后期编辑,来完成新闻摄像编辑的工作。这不仅对大学里《新闻摄像与编辑》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要求课程更加紧贴时代,突出实务特性,针对学生个性化特点更好地安排分工合作。

一、《新闻摄像与编辑》课程改革背景和定位

《新闻摄像与编辑》课程是大学新闻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该课程面向新闻影像摄制与采访编排一线,培养掌握新闻影像摄制与采访基本理论知识,具有新闻影像摄制与采访、媒体图文编排等方面职业能力,能在新闻媒介企事业单位和传媒策划部门从事影像摄制与采访和版面编排等职业岗位技术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随着时代的发展,该课程也应随着媒介技术和传媒理念的变革,抓住该课程实际操作性强、技术更新快等特点更新换代,要上好这门课,真正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需要教师对该课程进行不断反思和改革。

二、《新闻摄像与编辑》课程存在的突出问题

1.教材理论性强内容滞后

纵观国内新闻摄像与编辑制作相关教材,大多或从摄像、或从编辑角度进行理论化梳理。但总体而言教材内容显得理论性太强、内容较为滞后。国内大多数的教材从基本的镜头、白平衡等方面去分析其基本原理讲解基本构造。在实际工作中随着设备的升级,理念的更新,传播终端的变化,新闻媒体中的摄像记者和后期编辑开始运用小型高清摄像机,甚至单反、高像素手机进行前期拍摄;后期在传统使用非编软件的基础上,随着可视化的发展,越来越多地开始运用图形软件对图片进行修改、编辑、以及再创作。熟练掌握多种设备、软件,时刻更新传媒理念已成为记者编辑的基本要求。而目前国内新闻相关教材内容设置与社会需求存在较大差距,急需补充与更新。

2.以设备操作为主要授课理念

《新闻摄像与编辑》课程一般由理论课和实践课程组成。许多高校在开设该课程时主要侧重于设备操作,从摄像机怎么开关机,如何调白平衡构图等讲解。这些基本的设备操作构成了该课程的核心内容,而相关的新闻性摄像教学却大大弱化。该课程的前导课程应该有相关的摄像和编辑操作的基本实践教学,继而在后期进行相关的新闻摄像和编辑教学会使教学效果大大提升。

3.教学内容和教学法不能与时俱进早期的《新闻摄像与编辑》课程教学,主要以教材系统为主导,从摄像机操作、非编软件操作为主要教学内容,配合指导学生进行相关的新闻摄像和编辑操作。在教学法上,主要以讲授教材内容,配合实践教学为主要教学法。以教材系统为主导能很好地帮助学生领会教材的内容,但是随着媒介的发展,传媒理念的更替,纯粹以教材为主导难以充分满足现如今新闻传媒对未来新闻人的需求,课程改革迫在眉睫。

三.《新闻摄像与编辑》课程改革措施

1.引导新闻媒介最新理念

作为教师首先应当给予学生开阔的眼界。一方面可以适当聘请行业内资深和一线的记者编辑来讲解相关的新闻动态、媒介前沿和新闻理念,另一方面可以让教师走出课堂,去相关媒体挂职、见习、交流。这样可以让教师本身对行业内最新理念有充分的了解,继而让学生对当下的新闻摄像和编辑的发展有更多更深入的了解,掌握当下传媒市场的具体要求,让教师和学生在视野和理念上起跑,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培养传媒市场需要的基本技能。

2.更新教学内容

随着媒介融合的进一步发展及移动终端的兴起,《新闻摄像与编辑》课程内容不应当仅仅停留在设备的讲解使用上。应更多了解当下新闻媒体需求:第一,出镜记者是目前业界最急需的人才,出镜记者课程内容应该引入到课程体系当中。第二,随着可视化的发展,新闻摄像和后期编辑不仅仅停留在对于新闻现场的拍摄,后期如何把没有新闻现场的画面通过更传神的动画形式来呈现,或者大数据时代下,数据分析的结果如何有吸引力地呈现出来,技术上不仅需要premiere、eduis、大洋等非编软件来完成,更需要学生学习AE、photoshop 等图形动画视频处理软件加以辅助。通过这些最新理念的引进和最新业界发展趋势的配套技术辅助,才能为学生将来进一步学习和走出校园与新闻市场接轨打下坚实基础。

3.改善教学法

传统的《新闻摄像与编辑》课程教学以教材为主导,讲授教材相关知识点,加以辅助相关实验实践教学。随着教学理念的变更,笔者在教学中更倾向于以项目驱动教学法为主导,组织学生团队,让学生以“合作性学习”为主导,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将个性化教育发挥到极致,让学生做自己擅长和喜欢的相关作业。

笔者在实验课环节基本通过项目设置驱动教学法完成课程教学,要求学生从新闻摄像构图、新闻镜头、消息类新闻、出镜记者现场报道和新闻专题等几个项目完成相关课程作业。作业布置下去后又分别要求学生从申报选题、小组评议、教师指导、拍摄剪辑和全班公映点评几个环节来督促完成项目。这样不仅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动手欲望,也让学生在每一个项目中真正得到实操机会和有效锻炼,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让课程有序高效推进。

以“出镜记者现场报道”项目为例,教师把学生分为演播厅主持人、现场出镜记者、摄影师、导播、策划等几种不同身份,每个人各行其职,不仅能根据个人爱好和特长选择合适“工种”,又能锻炼学生团队协作意识,甚至在后期可以“轮岗”,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项目当中,体验不同职业工作性质和工作内容,更好地提升课程效果。

4.改革考试形式

传统的《新闻摄像与编辑》课程通常以理论考察知识点为主,进行期末考核,突出重要知识点,使得课程最需要的动手实操能力不能很好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出现断裂的鸿沟。在考试形式上,《新闻摄像与编辑》课程应以课程平时表现、平时作业和期末大作业质量为主要考核依据。在我系的《新闻摄像与编辑》课程考核中还引入了学生打分制,即所有项目作业公映时全班同学都可进行投票选举最佳作品和对非本组作品打分制。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作品得到大家的认可,这样一方面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在项目进行过程中的斗志,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这样平行的学习和交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达到更高效的课程效果。

5.完善相关实验室设备

以往的《新闻摄像与编辑》课程中只涉及最基础的摄像机操作和基本的非编软件使用教学。随着传播终端的调整,新闻理念的提升,市场的需求,在实验设备设置中教师更倾向于让学生通过用高像素手机、单反、大型摄像机、高清小型摄像机、家用摄像机等不同种类的设备来进行新闻拍摄,会声会影、premiere、eduis、苹果系统Final Cut Express等不同非编软件来进行后期编辑,以满足突发新闻、常规新闻、精致新闻等不同条件下的新闻需求。这就要求实验室配备相对完备的课程所需设备,学生也能根据课程安排和课程进度自主选择适合的实验室设备。

总之,针对《新闻摄像与编辑》课程性质和培养目的,结合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改革,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新锐视野,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地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新闻摄影课程篇(7)

随着高校在专业设置上不断的发展,我国的许多高校相继开设了新闻专业,近几年来在许多的地方性高校也增设了新闻专业。然而新闻摄影作为新闻专业的主干课程,教学的成绩如何将对学生今后的能否胜任自己的本职工作。因此,如何提高新闻摄影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是每一个从事该课程的教师的首要任务。笔者作为一名在少数民族地区地方性院校担任新闻摄影教学的教师就在教学当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从事该课程的教师培养问题

在很多地方性院校里很难找到是该专业毕业的教师,大多是由原来有一些摄影爱好和摄影基础的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去进修,然后才从事该教学岗位的。由于新闻摄影和摄影艺术是有所差别的,所以即便进修,在实战的经验上就有着先天的不足。新闻摄影教学不止是讲授理论知识,还要教授学生如何去应对各种环境下的新闻拍摄。这些不是短时间的进修可以解决的问题了。因此,作为一名从事本课程的教师不但要到专业院校去进修,更重要的是要学会自修,在生活中锤炼自己的新闻摄影水平,这样才能在讲授理论的同时结合自己的经验,提高教学质量。

二、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器材和更好的利用器材

在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物质条件不是很好,所以在器材的选购上往往不能够买上太好的相机进行学习,在实践的拍摄中就有学生抱怨自己的相机不够专业。因此,教师就应该引导对器材有正确的认识,器材只是工具,一个作品的好坏不仅仅是由器材决定的,在一个好的素材面前,器材就显得很弱小了。比如,萨达姆被处以绞刑的那张照片,不就是用手机拍的吗?因此,应该指导学生多在生活中寻找有意义素材。

三、如何利用优秀的作品进行学习

无论何种学习,借鉴和学习优秀的作品不但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而且也能提高其创作能力。但是,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指导学生通过大师们优秀的作品去进行学习呢?这一点很重要。作为常人来说,一般就是看看就行,可作为专业的学生,走马观花式的观看显然是不行的。尤其是作为地处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来说,与大城市相比,学生长见识的机会很少,看不了什么大型的、高水平的影展。好在现在有丰富的各类书籍及发达的互联网,我们可以通过这些途径观看到各种的网络影展和很多摄影人的优秀作品。可如何去学习这些优秀作品呢?

首先,作为新闻摄影来说,就是立意。一件成功的新闻摄影作品,在内容上一定是要社会现实意义的。因此,通过学习摄影师如何去观察生活的,如何在生活中发现亮点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其次,学习构图。有了好的素材,如何把照片拍得更具魅力,构图是一幅摄影作品的重要表现形式,一幅成功的作品必定是在构图上有其独到之处。那么如何让学生去解读优秀摄影作品中的构图法则呢?以往我们在讲构图时常常将其概括为三分法、对称法等一些基本法则。而学生常常在老师对着作品讲解时还容易理解,可到了实战中又不清楚怎样去构图了。因此在学习构图时必须进行深入解读,让学生从镜头的选择到前景中景的安排等进行详细的描述。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的思维更能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为提高自己的摄影水平奠定了一个扎实的基础。

四、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新闻摄影是门实践技术,新闻是人的新闻,人的活动既是生活,因此要学会观察生活,在生活中摄取有价值的东西。对于一名刚刚入门的大学生来说,很多人缺乏相应的能力,在拿着相机的时候,没有面对生活的勇气,常常离人们很远,用长焦去拍摄。一位新闻人曾经说过使用长焦是偷窥生活,使用广角是进入生活。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去面对生活,融入生活,体会生活,而不是偷窥生活。自己没有深入生活,也就不可能寻找到生活的亮点。一名成功的新闻摄影人一定要有敏锐的生活嗅觉,超越常人的观察能力以及良好的沟通能力。只有具备这些能力才可能创作出优秀的新闻摄影作品。然而这些能力,作为教师应该怎样去培养学生呢?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去面对生活,在实践课上要走出课堂,走进生活,个人认为在公园和广场是进行实践课的一个大好环境,这些地方不但人多,活动多,而且人们都极为友善,在这样的环境下拍摄容易让学生找到自信,更容易走进人们的生活。在广场或公园里有着很多的故事发生,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也十分有益。更重要的一点在这些环境下的人们在面对镜头时不会有过多的排斥心理,有时甚至是以一种迎合的态度面对拍摄者,这样可以让学生锻炼自己的沟通交流能力。学生在不断的交流过程中提高了能力,为今后在各种场合下的拍摄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其次,发现生活中的新闻价值。有了一定的摄影基础后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拍什么了。通过一些大量的拍摄练习之后,学生基本掌握了拍摄的基础知识,然而面对生活时常常遇到的问题就是不知道拍什么。个人认为积极的生活态度是生活的主旋律,我们要培养学生发现积极向上的生活片段。一次在带学生在公园拍摄时,很多学生不知道该拍什么,这时一个老人带着孙子走到中山先生的塑像前,叫孙子向中山塑像敬礼。我迅速地把这个场面拍了下来。之后向学生讲解,生活不乏这样的场面,只不过是我们常常缺乏这样的观察能力。另外,影响生活的事物也是极具新闻价值的,对于一些社会上的不良习气,不良行为,不良活动作为新闻摄影人也应该有敏锐的捕捉能力。总而言之,生活是新闻摄影创作的源泉。

五、提高个人修养为摄影创作提供充足养分

修养可分为知识修养和道德修养两个方面来看。对一个担负这传播文化、思想的新闻摄影人来说,必需具备一个良好的知识修养与道德修养。这样才能为社会主义的新闻事业做出积极的贡献。在高校的学习生活中,在课堂的教学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如何对真善美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呢?

首先,要树立一个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所谓人生观是指对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对于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一个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能为学生的学习把握好方向,而一个消极的人生观,对个人和社会都是不利的。

其次,要博学。这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没有一个宽阔的知识面就会对自己专业带来很多的局限,因为作为新闻摄影人来说,每天面临的是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会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环境下拍摄,面对的是各行各业的人和事,如果没有一个较全的知识面,常常会对很多事物产生陌生感,这样就不能对其进行一个很好的拍摄和报道了。

再次,要有敬业精神。虽然是少数民族地区,当地的经济也不算发达,可很多的学生从小还是养成了怕吃苦耐劳的习气。要知道作为一名新闻摄影人没有良好的意志和吃苦的精神是不可能胜任工作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实习活动去锻炼学生的吃苦精神和写作精神,培养他们的敬业品质。

新闻摄影在少数民族地区地方性高校是一门新兴的课程,如何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出合格的新闻摄影人才是担任该课程教师的重要课题。只有在教学中不断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合格的新闻摄影人才。

新闻摄影课程篇(8)

课程间整合项目是相对课内实训项目而言的。课程间整合项目是基于整合教学的理念,根据电视新闻摄制系列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的相关联性,设计出结合两门及以上课程知识技能的实训项目,训练学生对多项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通常在相关课程教学结束后,以期末作业或实践周的形式开展。比如:摄像基础与非线性编辑课程教学完成后,安排电视短片创作实训项目,要求学生完成短片策划、拍摄以及后期编辑的全部工作。这一实训项目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摄像基础所授的摄像技能与非线性编辑课程所授的后期编辑技能,因此,该项目即可视为这两门课程之间的整合项目。而课内实训项目则是分散到课程的授课过程中进行的实训项目,实训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比如摄像基础课程讲解到固定画面这一知识点时,配合理论知识设置的固定镜头拍摄实训即为课内实训项目,实训在课堂当中完成。

目前,电视新闻摄制的实践教学主要以课内实训的形式开展。上文提到电视新闻摄制的教学内容由摄像基础、电视新闻、非线性编辑三门课程共同承担,其实践教学也相应地分解到这三门课程中,结合课程内容分别设置课内实训项目,由各门课程相应的任课教师在课堂里进行实践指导。采用这种形式进行实践教学有利有弊。

一方面,其长处是善于分解复杂的实践能力。结合课程知识点设计的课内实训项目,其实是将复杂的知识技能化整为零,分解成一项项子技能,有利于人们逐一学习掌握。比如电视新闻摄制的重要技能之一摄像技能,可以分解为摄像机操作、固定镜头拍摄、运动镜头拍摄等子技能。通过课内实训的实践教学指导,学生对这些子技能分别进行训练,逐个掌握,最终攻克摄像这一复杂技能的全部子技能。

另一方面,其短处在于缺少机会组合各项子技能,不利于人们整体把握复杂技能。而促进组合,恰恰是课程间整合项目的强项。需要注意的是,掌握全部子项目并不意味着大功告成,学生还需要将各项基本的子技能合成起来,整体把握,才算真正掌握了这项技能。比如:摄制一则电视新闻短片,必须完成电视新闻的采、摄、编等全部工作环节。人们需要操作摄像机拍摄符合人们视觉习惯的电视画面,也需要具备新闻意识捕捉新闻线索、挖掘新闻事实,在新闻现场选择合适的镜头、场景,采集最能表现新闻事实的影像素材,同时还需要运用非线性编辑软件,灵活安排运用电视的各类表现元素呈现新闻事实,剪辑形成成片。只会摄像、只能后期制作,或者只有新闻意识,都是不能完成电视新闻摄制工作的。因此,学生需要将各门系列课程在课内实训中所掌握的所有子技能重新组合,才能顺利运用整个的复杂技能,真正具备电视新闻摄制的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电视新闻摄制的实践教学,除课内实训项目外,还应增设课程间整合项目,两者结合,才能达到最佳的实践教学效果。一方面,通过摄像基础、电视新闻、非线性编辑三门课程众多课内实训项目的实践教学,可以将电视新闻摄制分解为多项子技能,让学生逐项学习、逐步掌握。另一方面,通过课程间整合项目,创造机会与平台将之前所学的众多子技能重新组合,帮助学生实现对电视新闻摄制能力的整体把握。

二、课程间整合项目的设计

1.设计前提

课程间整合项目是根据系列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的相关联性设计而成的实训项目。因此,电视新闻摄制系列课程整合项目的设计与实施,首先需要明晰系列课程之间的逻辑联系,并依此合理安排各门课程的开设时间。对此,笔者所在的教学团队结合实际教学进行了反复论证。

李婧老师在其论文《新闻学专业电视新闻摄制系列课程课内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基于整合教学的理念》中,详细论述了电视新闻摄制系列课程之间的逻辑联系。首先转换思路,不囿于电视新闻摄制实践的工作环节顺序,而是将摄像机与后期编辑软件视为电视新闻摄制开展的必备工具。同时注意摄像技能与后期编辑技能在实践中相辅相成的关系。摄像是后期编辑的基础,后期编辑则是整合影像素材、提升素材表现力的必要环节,带着编辑意识进行前期采摄工作更能事半功倍。

如此,可以将电视新闻摄制系列课程之间的关系梳理为摄像基础与非线性编辑,这是电视新闻摄制实践开始的前提,属于工具性的基础技能课程,必须先行掌握。电视新闻课程则是综合应用课程,在摄像、后期制作技能掌握基础上,实现电视新闻摄制从理论到实训的系统性学习。

根据系列课程间的逻辑联系,可以将电视新闻摄制系列课程集中在连续的两个学期中完成教学,其中摄像基础、非线性编辑课程在同一学期进行教学,电视新闻课程紧接其后,在之后的一个学期开设。

2.内容设计

根据电视新闻摄制三门系列课程教学内容的相关联性及开设时间安排,我们设计了两项课程间整合项目:一是前文提过的电视短片创作项目,是摄像基础与非线性编辑两门课程的课程间整合项目;二是将电视新闻采访报道综合实践项目安排在系列课程教学全部结束之后,以实践周的形式进行集中实训,属于电视新闻摄制三门系列课程的课程间整合项目。项目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期完整的电视新闻栏目。需要学生综合运用电视新闻摄制系列课程所学知识与技能,完成电视新闻摄制全部环节,包括电视新闻节目策划及新闻报道策划,电视新闻采访、拍摄及解说词撰写,电视新闻后期编辑制作。在设计课程间整合项目之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综合性

课程间整合项目应当能够实现多门课程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而不是课内实训项目的简单重复、机械叠加,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也因为这一特点,课程间整合项目才能够组合多项子技能,为学生整体把握知识技能提供机会。比如前文提及的电视短片创作实训项目就是要求学生将摄像基础与非线性编辑课程中掌握的摄像机操作、固定镜头拍摄、运动镜头拍摄、后期剪辑软件运用、声画配合、蒙太奇建构等子技能重新组合,并综合应用。

(2)全程参与

课程间整合项目相较于课内实训项目复杂且庞大,往往要多人配合才能完成。这需要学生以实训小组为单位进行分工合作,配合完成实训项目。需要注意的是,在实训项目任务分配到人之后,还应要求每位学生全程参与实训项目的各个环节。上文分析过,课程间整合项目的重要作用之一便是提供组合子技能的机会与平台,实现对电视新闻摄制能力的整体把握。若学生只参与实训项目中的某一环节,课程间整合项目的这一作用便无法发挥,是对实践机会的浪费。因此,课程间整合项目需要学生全程参与,在此过程中完成对各项子技能的组合。

(3)设立优秀实训作品展示平台

新闻摄影课程篇(9)

1摄影的发展概况

摄影作为一门艺术学科,随着法国科学家达盖尔的印版法摄影术在1839年的8月19日于法国科学院向全世界公布以来,摄影技术以前所未有的发展迅速成长、成熟并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而摄影的艺术性,以最初对现实场景的真实再现,绘画形态的缩影转变为设计、视觉、平面、服装、新闻、科学、医学等学科门类展示自我魅力的星光舞台。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承载摄影艺术的设备、器材与其交会产生了人类的新宠儿――数码照相机、数码摄像机,它们用极具震撼力的镜头语言掀起了现时代艺术领域内的一场革命,即人类观念与思维的革命。

2摄影与设计

很多学生甚至老师都认为摄影就是单纯地拿起相机按动快门的过程。他们都割裂了摄影艺术和摄影技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密切关系。摄影艺术是随着摄影技术的发展,将视觉从虚渺引向光明,将抽象化为具体形象,将无形的概念性的思维转化为有形的图像表达的媒介,尤其当摄影与设计“联姻”后,环境艺术设计、动漫设计、装潢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园林景观设计都将摄影作为自己的必修课程列为其专业课当中,它作为图片、平面图像的载体都在这些艺术领域的舞台中散发着无穷的魅力。可是很多学校的不重视和课程的安排上都延续了19世纪人们对摄影漠视的态度,课时量少并且授课时间短造成了摄影在艺术设计设计领域中的卑微角色。周两个课时,连上一个学期或者周十四课时,连上两周,是最荒谬的课程安排,这好比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浓缩为一纸文字历史泛泛而谈,极端荒诞。

3高等院校摄影课程的教学现状

为迎合市场的需求,我们国家很大一部分高校将摄影单独作为一门学科来培养人才,花费了大量的资金建设校园的胶卷暗房冲洗实验室,随着数码时代的到来,登上历史舞台还未来得及绽放光彩的胶卷相机便失宠,被数码相机取代,而数码摄影冲洗工艺的简单、快捷使得高等院校又重组资金建设数码影棚,希望通过这种“实训基地”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让他们更好地将理论知识直接转变为实践技能,从而和毕业后的就业接轨,表面上看,这是一种无懈可击的教学模式,可是却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在社会需求中的定位是什么?”

4高等院校摄影专业的教学改革

4.1新闻传媒摄影工作者

以本科院校开设的摄影专业为例,作者认为如果主要培养学生从事新闻传媒工作的话,那么在课程设计里更多的是纪实摄影、新闻采编、国内外形势政策等社会学科,这与新闻传播学院的课程并不冲突,因为它的核心是新闻纪实摄影,由此衍射到其他专业必修课。若想让学生实践练兵,学校可以成立自己的新闻小组,小组成员是来自专业摄影或新闻传播学院的学生,形成独立机构,并划分详细的责任部门,这样,学校的大事记或者新闻采编都由这个小组团队来完成,能让他们将多样化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同时也锻炼了真正的实践能力,毕业后到电视台、报社、传媒公司等机构工作时,就不会出现纸上谈兵的尴尬局面。

4.2商业摄影师

如果培养的学生是纯粹的商业摄影师,毕业后是为了给婚纱影楼、网店、时尚杂志社、广告公司、影视公司、图片社或者自由创业输送人才的话,那么该专业的定位一定要和社会需求紧密结合。

就目前情况来看,高校是和市场是严重脱节的,具体表现为(1)学校不允许学院或教师创办商业机构,那么学生就没办法将自己专业的学习方向和市场的人才要求嫁接在一起。(2)学校里的摄影实验室不可能像影楼那样做实景装修,有丰富的拍摄服装和道具,学生在实践拍摄创作时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学生的就业前景可想而知。解决该问题的方法是:

1) “校企联合”。学校将科研、学术、基础理论通过商业摄影机构传达给受众,企业将专业的拍摄基地作为学生创意、思维表现的伊甸园,高校必须找到合适的商业机构作为他们的实训基地,必须定时输送学生到这些机构实习,只有这样,我国的影像艺术才能走得更高更远,与发达国家相媲美。

2)教师引进。学校不能仅将学历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标准,因为摄影是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的特殊学科,它的实践性更强,技术性更高。高学历的教师,更多的是重视学术研究,对市场的敏锐性相对比较迟钝,相反,成功的商业摄影师都是从实践一点点积累,紧跟时代步伐才做大做强的,他们是市场需求的风向标,但是由于学历的限制或其他因素使得他们无法进入高校,将这些宝贵的经验传授给学生,就造成了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影楼、广告公司等企业找不到理想的好苗子这种断层的现象。无可厚非,高校必须将摄影教师的门槛适当降低,引进一些优秀的,有实践经验的老师,为传统的教学模式输送新鲜的血液,注入新的活力。

3)课程设计。这种课程的设计应以摄影技艺、技巧为核心,摄影器材、灯光设备为切入点,以深厚的美学修养和造型设计为先导开设课程,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5结语

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艺术思潮从实践到思想上滋养了包豪斯设计体系及现代主义设计,一切造型的来源点、线、面成为设计的最小单元和造型元素,倘若没有了摄影的承载,这些元素在如今的数字时代该如何体现?没有了摄影,环境、景观、园林势必将重回到模糊的概念中;视觉传达、装潢艺术将是一堆凌乱的抽象符号,那些不断刷新我们生活的直观图像将又会折回到冗长的绘画年代,这是可怕的历史的复辟。艺术作为人类的文化产业,一直是我们更高的精神追求,作为其基础的,也是最基本的学科,摄影应该被提到各个设计学科中的重要地位,无论从观念还是课时量上都应该给与其充分的肯定和重视。

参考文献:

新闻摄影课程篇(10)

全媒体时代的新型新闻传播人才,不仅要满足报刊、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体网络化对人才的需求,而且要满足网络和手机等新兴媒体对人才的需求,能够在各种媒体融合、信息爆炸的环境下,成为具有创新发展意识的核心人才。

依笔者所见,新时期媒体的发展需要三种人才,即全能复合型人才、专业型人才和独具创新型人才。

1.全能复合型人才

新媒体的复合型人才需要一专多能,具备跨行业汲取知识和知识再学习、再组合的能力。具有复合型的媒体能力和素养,既需要传统的采写、编评、摄影的技能,还需要有设计、整合营销、全媒体报道等能力。

2.专业型人才

有较深专业造诣的人才,如经济院校的经济新闻专业学生,外语学院的国际新闻专业学生,体育院校的体育新闻专业学生等等,这类人才在他们各自的领域中有深厚的专业基础,这是新闻专业学生所不具备的知识储备。我们提倡“一专多能”,这类人才较复合型人才更具有“专业”特色。

3.独具创新型人才

这类人才是三种类型中的核心人才,具有别具一格的创新意识,才思敏捷,目光敏锐,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判断力,善于捕捉新闻点,判断当今新闻报道的热点,并能准确捕捉用户的心态,引导用户的潜在需求,在宏观上能够准确判断未来一个时期媒体发展的趋势。

综上所述,各类人才必然有其价值,按照传统媒体的人才选择路径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但对于新媒体核心人才的选择则需要在摸索中不断地发现。只有那些对新媒体的技术有热情,对新闻热点敏感,喜欢探索新兴领域的人,才是推动新媒体发展的核心精英人才。

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新探索

目前,我国新闻专业实验教学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实验教学培养目标也不能完全适应新时代新闻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很多高校的新闻专业实验教学还停留在基础实验阶段,缺乏一个“大视野、大格局”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概念。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几年来在实践教学方面注重“提升、综合、发展”的理念,在新闻人才培养的多个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其经验值得探讨。

归纳起来,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可分为课程实验、阶段实践、媒体实训三个层面,三者各有特色,相互渗透融合。

1.课程实验:打破单一课程实验的束缚,注重多门课程之间的相互融合

课程实验由任课教师和实验员共同完成,相对独立,是实践教学的基础部分,这是一个基本技能的认知过程。

从各高校的新闻专业来看,新闻专业课程设置无外乎采访、写作、编辑、摄影、评论,考核方式也多是以理论部分为主,导致有些学生在学习时重理论轻实践,而且对理论也是死记硬背,缺乏实际的工作能力。一些高校即使开展了新闻采、写、编、摄、评的实践教学,但是也往往只偏重于课程的单项教学实践,而忽视作为记者、编辑的综合能力的培养,最终导致学生毕业后依然不能适应媒体对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

全媒体时代使媒体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对新闻从业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他们既能写会摄(摄影和摄像),又能编排懂评论。我们新闻摄影课程的教学实践,期末要求每个学生至少完成一项新闻专题摄影任务。在任课老师的指导下,从寻找新闻线索、前期采访、现场拍摄到编辑排版,整个过程都由学生独立完成,要求有标题、文字报道、多张图片及文字说明,最终作品就是一个图文并茂的新闻图片专版,以促使学生通过新闻摄影的教学实践,进一步提升对各项新闻专业课程的综合运用,将专业课程“点”的培养转为对学生多种能力“面”的培养。

2.阶段实践:强化团队合作和工作成效

阶段实践以学期为单位,针对各专业所学的课程,由院系组织开展综合性的专项实践,这是一个专业能力的提升过程。

以电视新闻学专业为例,除了做好各个专业的课程实验外,我们在低年级开展了“短片创作工作坊”、“电视编导训练营”,引入导师制,目的是让学生打好专业基础,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基本技能。高年级的学生课余时间参加“实验电视台”的专项阶段实践,由所有三年级广电系的新闻和播音主持专业学生轮流担任记者、编辑、主播,部分兼任采编部主任、助理,以专业电视台的方式运作,各专业课老师参与管理并指导。这对电视新闻专业学生来说,能在新闻的策划、采访、拍摄、剪辑、合成、播音、主持、播出多个环节得到最大程度的训练。

当然,我们实施的实践项目远不止这些,不同的专业其形式也不相同,可打破专业之间的界限,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和发展方向选择参加,目的就是通过实践教学完成专业技能的训练。报纸工作坊、影像创作工作坊、新媒体工作坊、学术研究工作坊、广告兵法训练营、广告策划工作坊、市场调研工作坊等,这些都是列在教学计划中的,每个项目都有学分,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

3.媒体实训:培养学生敏锐的新闻触觉,提升分析问题、发现新闻的能力

媒体实训是校内外相互配合的重要教学实践方式,学生到媒体参与工作,深入了解业界的实际运作,在媒体专业人士带领下进行实战训练。这是一个综合水平的锻炼过程。

我们通过与广东省内多家媒体的合作,以“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开展以强化学生传播理念和思维能力为重点的专题培训,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案例,提高对新闻事件的判断和策划能力。导师是来自业界的采编精英,结合典型案例现身说法,尽可能体现出新闻专业课程内容的高度、广度和深度。通过专题探讨式的学习,学生开阔了视野,对传媒工作的专业性有了更深切的体会。

在对学生进行专业训练营专题培训的基础上,我们还根据不同项目的训练要求组织学生到媒体接受实操训练,目的在于训练学生的新闻嗅觉、观察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际操作的能力。

暨南大学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打造的“暨大准记者南方训练营”,就收到了好的效果。学员分赴《南方日报》、《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21世纪经济报道》等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旗下系列报刊,跟随记者进行“一对一”的采写实践,从报道题目选择、新闻线索发现、报道模式确定,到报道素材的梳理和提炼,都得到了业界老师具体的指导,学生对新闻采编流程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同时也发现了自己专业学习中存在的不足。

结 语

上一篇: 作风建设存在问题 下一篇: 工装合同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