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班游戏活动汇总十篇

时间:2023-02-20 19:32:57

幼儿园小班游戏活动

幼儿园小班游戏活动篇(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通过艺术活动激趣,体验审美感,体现成就感。音乐游戏是以唱歌、舞蹈、音乐欣赏等为基础设计的游戏,是融音乐游戏为一体的艺术教育。它是最易为幼儿接受、喜爱、理解的一种综合性艺术形式,是培养幼儿乐感与美感的一条有效途径。

根据赞可夫的理论:音乐教学原则的核心是发展和形成儿童的音乐听觉表象。而音乐游戏具备了将音乐听觉表象付诸于行动之中的功能:让幼儿从音乐中来——感受音乐(听音乐);到音乐中去——表现音乐(音乐游戏);再回到音乐中去——达到音乐教学的目的(掌握音乐)。每次游戏都较前一次的基础上有所提高,逐渐增加难度,幼儿在听听、玩玩中不断迎接挑战,战胜挑战,获得音乐素养的提高,寓教于乐。

本文以幼儿喜闻乐见的音乐游戏《小鸭和小鸡》案例进行研讨:如何创设情境和场景让小班幼儿通过角色融入到音乐游戏中?

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紧密相连。而小鸡、小鸭是生活中常见的动物,毛茸茸的小鸡小鸭深受孩子们的喜欢。

活动环节与流程按小鸡出壳——小鸡乐——小鸭乐——小鸡和小鸭成为好朋友来进行,环环紧扣、层层递进。

环节一:小鸡出壳:引导幼儿以小鸡小鸭的身份进入角色,会较有效地使幼儿的情绪振奋起来,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

环节二:小鸡小鸭乐:以小鸡小鸭乐的情境,使幼儿感觉亲切,能更好地进入角色,更好地调动幼儿的情绪情感。

环节三:小鸡小鸭成为好朋友:教师创设了富有童趣的活动场景,引导幼儿开展《小鸡小鸭好朋友》的游戏,并利用角色的语言引导幼儿活动,摆脱了简单的说教,另外,场景也为幼儿提供了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与条件,满足了孩子自我表现的需要,使活动的过程真正成为促进孩子主动发展的过程。

音乐游戏的选材必须符合如下标准:

一、选择新颖有趣的题材,使幼儿对游戏产生兴趣

选择新颖有趣的音乐游戏内容,是保证集体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更是吸引幼儿游戏兴趣的关键。一个好的音乐游戏首先应该考虑它的科学性和趣味性;其次,要考虑他是否有教育意义;第三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需要。比如:小班音乐游戏《碰一碰》,本身乐曲轻快活泼,又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另外,小班幼儿刚入园不久,对家人还有很深的依恋,通过身体的一些碰触,如抱一抱、拉一拉、碰一碰都会缓解幼儿情绪上的焦虑,在愉快的游戏氛围中感受与同伴身体接触的快乐。再如:小班幼儿喜欢玩捉迷藏的游戏,藏的时候只要自己看不见别人就以为藏好了,藏好后,不少幼儿还喜欢被别人找到。根据这一年龄班幼儿的特点,选用情节简单的“找小猫”游戏他们就非常喜欢。

二、通过听音辨音,使幼儿准确把握旋律,并充分理解歌词

让孩子们亲自去感受音乐中所包含的强与弱、快和慢、高和低、长和短、音色的分辨、节奏感、乐句的表现等,培养学习音乐的基本能力,并能启发其想象力,发挥其创作潜力。

第一,活动目标体现层次性。幼儿先要在音乐游戏中听懂乐曲强弱、快慢的不同,再在听懂的基础上根据乐曲的强弱、快慢变化做出正确的动作反应进行躲藏。

第二,活动设计呈现递进性。游戏的情节应为幼儿所理解,角色的活动应贴近幼儿生活。这样,玩起来幼儿的想象才能活跃,感情才能逼真。

三、鲜明的形象和合适的动作是小班幼儿进入游戏的前提

小班幼儿好动、好玩、好奇、好模仿,情绪变化快,注意力易转移,兴趣短暂。游戏中的角色和动作模仿也是小班幼儿开展音乐游戏的亮点,因为他们思维简单,像小鸭、小鸡、小狗、小猫之类的动物形象很容易模仿和接受。在游戏中让幼儿自由阐述对音乐的不同理解,在充分尊重、信任孩子的基础上,尽可能让孩子独立、主动的开展游戏,教师多观察,少干预。多放手,少包办。多鼓励,少指责。多采用和幼儿交流的形式,师幼互动。

幼儿园小班游戏活动篇(2)

故事

大象和蚊子(自编)

在一座美丽的森林里,住着一只可爱的大象,它有着大大的耳朵、长长的鼻子,它的大腿就像柱子一样,走起路来慢慢悠悠,“咚~~~~~~”你们瞧!它来了!

“哦,天气真好呀!好久没有出去玩啦!今天可要玩个痛快!”大象玩着玩着就来到一片嫩绿的草地上,“哦,好累呀,就让我在这睡一觉吧!”(慢慢的躺下,发出打瞌的声音)不一会儿大象就睡着了!

“嗡~~~~~”一群蚊子飞来了,“嗡~~我们好饿呀,哪里有吃的”“咦,这里有只肥肥的大象,嗡~~我们就一块儿叮叮它大大的屁股吧!”“恩~~好吧、好吧!”“嗡~~我叮你的屁股,我叮我叮我叮叮叮”。大象的屁股被叮得很痒,“哦,谁呀?”赶紧用它的尾巴左拍右拍,“啪啪啪”把蚊子赶跑了。

大象走到一棵大树下躺下来又睡着了“呼噜~~~”

“嗡~~~~”嗡子的肚子饿着呢!瞧,它们又飞来了!

“你瞧。它有长长的鼻子,躺我们一起叮它的鼻子吧”“好吧、好吧。着下可以享受一顿美餐啦!”“嗡~~~我叮你的鼻子,我叮你的鼻子,我叮我叮我叮叮叮。”“哎哟、哎哟”大象的鼻子被叮疼了,它用长长的鼻子使劲拍打着树干、一下子就把蚊子给赶跑了!

“真讨厌的蚊子,老是打搅我睡觉!”于是大象走到一块大石头的后面伸伸懒腰,又做起它的美梦了!“呼噜~~~~”

“嗡~~~”蚊子们东找找西找找,“咦,大象哪去了?”“哦,在那呢!伙伴们让我们一起叮叮它的大腿吧!”“嗡~~~我叮你的大腿,我叮你的大腿,我叮我叮我叮叮叮”“哎哟,哎哟,好疼啊!你们这些坏蚊子!”大象非常生气,用它大大的脚使劲跺了起来“咚~~~~”这下把蚊子全吓跑了!

大树林又恢复平静,蚊子再也不敢来了,大象终于可以美美地睡上好觉了!

设计意图:

爱玩爱动是孩子的天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孩子们在音乐区中拿着乐器敲敲打打,一些孩子还经常随音乐节奏自由地作模仿动作。于是我们尝试着把生动有趣的故事与音乐有机地结合起来,把音乐融入到游戏中,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让幼儿在倾听、欣赏、敲击乐器和游戏的过程中自由理解表达音乐。

小班的幼儿对大象和蚊子都十分熟悉,并且能模仿大象走路时笨拙、可爱和蚊子飞起来轻巧、淘气的样子。因此,我们选择了这两种幼儿在生活中熟悉的并在形态上反差大的动物,通过游戏的形式来帮助幼儿感受和理解音乐的不同性质。

为此,我们根据设计了此次活动,将富有童趣的故事情节与节奏对比鲜明的音乐融合在一起,并通过演奏简单的乐器,为幼儿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让他们在音乐情境中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

活动目的:

1、体验、表现音乐故事的情趣,感受与同伴活动的快乐。

2、感受大象和蚊子不同的音乐性质,乐意随音乐做游戏。

活动准备:

知识准备:通过图片、录像等方式,引导幼儿观察大象和蚊子的形态,并能够模仿它们的各种动作。

物质准备:“大象与蚊子”音乐cd、森林场景、桌面演示教具、“大象”长鼻子、“小蚊子”指偶若干、打击乐器鼓、沙锤等。。

活动过程:

一、幼儿随音乐入场

师:小朋友,瞧!森林里的景色真美啊,让我们跟着音乐到森林里去玩吧!(引导幼儿听音乐手拉手,愉快入场。)美丽的森林到了,小朋友们找个位置休息吧。

[反思:活动一开始,教师注重为幼儿营造一个童话般的游戏环境,引导幼儿在这种宽松的氛围中,以游戏的形式进入活动室,从而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调动了幼儿主动融入活动的积极性。]

二、教师演示桌面教具讲述故事,激发幼儿的兴趣。

1、引导幼儿说说大象的特征。

师:小朋友,你们看,谁来了?

幼:大象。

师:大象是什么样子的?

幼:大大的身体,长长的鼻子……

师:是的,大象有长长的鼻子,粗粗的四肢和大大的身体。这只大象在森林里散步,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请小朋友认真听一听。

[反思:这个故事比较简单,要想引起幼儿的兴趣,老师讲述的技巧十分关键。教师在此环节充分地调动起自己的激情,结合桌面教具,运用生动的语言、可爱的表情和夸张的动作讲述了故事《大象和蚊子》,特别是拟声词的运用,令故事中大象和蚊子的角色更加鲜明,具有诙谐的色彩。幼儿们都听了入了神,同时,也感染了参与观摩的客人老师们。]

三、欣赏音乐,引导幼儿感受音乐的不同性质。

1、结合桌面教具,完整欣赏音乐,重点指导幼儿感受大象和蚊子的不同音乐性质。

师:刚刚发生了什么事?让我们随着音乐来听这个故事吧。小朋友们仔细听,哪段音乐听起来是大象走出来了,哪段是蚊子飞出来了?

[在引导幼儿分辨大象和蚊子的不同音乐性质时,幼儿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基本能够分辨得出。]

2、结合片段音乐,启发幼儿利用姿体动作自由表现音乐的角色特点。

⑴引导幼儿听第一段音乐集体表演“大象”。

师:小朋友,你们在听音乐时,大象是怎么走的呢?

⑵幼儿听第二段音乐集体表演“小蚊子”。

师:我们再听听看,谁飞来啦?我们变成小蚊子一起飞起来吧。

[反思:幼儿对模仿大象走路和小蚊子飞来飞去的动作十分感兴趣,特别是男孩子,他们学大象走路时那种憨态可掬的样子,十分可爱。在过渡环节中,我始终用游戏的口吻来调节幼儿的活动量,注意动静的交替,幼儿不易疲劳。]

3、结合乐器感知音乐

(1)教师出示乐器并演奏,引导幼儿辨别大象和蚊子的不同音色。

师:小朋友。你们瞧,这是沙锤,这是鼓,你们听听哪种音乐听起来像是大象来了,哪种音乐听起来像是蚊子的声音,你们听出来了吗?

(2)幼儿演奏乐器,感受大象和蚊子的声音。

师:小朋友们,蚊子来了。(引导幼儿听第一遍)蚊子飞走了,让我听听蚊子的声音。(引导幼儿再次感受第二遍音乐。)

师:咦,大象来了,蚊子要躲起来啦。(引导幼儿听一遍音乐)

[反思:此环节中,教师鼓励幼儿用脚步表现大象的笨重,在提醒幼儿听音乐通过大象与蚊子躲藏的方式来辨别不同的音乐性质时,教师害怕幼儿出错,语言的提示稍多了些,可以适时的退出,让幼儿学会自己听音乐进行游戏。]

(3)引导幼儿再次听音乐演奏乐器,在演奏中进一步感受并表现“大象”与“蚊子”不同的音乐性质。

[反思:小班幼儿对乐器的演奏是具有一定难度的。于是我选择了两种幼儿易于分辨的、音色对比明显的乐器,让幼儿在扮演游戏角色的过程中,进行乐器的伴奏,进一步增强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乐器不仅可以用来为旋律伴奏,还成为了幼儿喜爱的游戏道具了。]

四、游戏“大象与蚊子”,体验快乐的游戏氛围。

师:小朋友今天耳朵真灵,现在我们一起来玩大象和蚊子的游戏吧!

教师出示并逐一介绍游戏道具(大象鼻子、大象头饰、蚊子指偶)及游戏场景。

1、第一遍,教师引导幼儿听音乐,并能跟随着音乐的节奏自由表现大象与蚊子的样子。

师:美丽的大森林里面来了谁呀?

幼:大象。

师:对了!我就是大象妈妈,今天我要带着几只象宝宝和我一起到森林里散步。(教师请几个小朋友到旁边戴头饰准备扮演象宝宝。)

师:那剩下的小朋友扮演什

么呢?嗡~~~~~~~~~~~~谁来了呀?(配班教师扮演蚊子妈妈,引导其他幼儿扮演蚊子。)2、第二遍,引导幼儿熟悉游戏的基础上,请个别幼儿来扮演大象,并提醒幼儿大象出来时蚊子要躲在每棵树后,别让它发现了。

师:现在大象妈妈要去休息了,象宝宝们继续玩吧,(蚊子妈妈:“蚊子们注意了,象宝宝的肉可香了,我们可要多叮上几口才能飞走哦。”(师退出游戏)

3、第三遍,教师鼓励幼儿互换角色,听音乐自由游戏。

师:刚才象宝宝和蚊子宝宝都表现的很好,现在你们可以和好朋友交换头饰、指偶继续玩游戏。

[反思:此环节教师主要是以游戏的形式,引导幼儿听音乐通过肢体动作大胆表现动物的形态和动态。在此环节,幼儿满足于游戏中躲藏的过程,听音乐的能力还不够,特别是在大象与蚊子音乐过渡的环节,需要老师的提醒。再有就是:由于小班的幼儿的动作局限性大,他们只满足于模仿简单的动作,创造性不够,在后期的活动中,我们可以通过“找不同”等各种方式来丰富幼儿经验,鼓励他们大胆表现出与别人不一样的动作。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和这样音乐活动的不断深入开展,幼儿的水平将会不断地得到提高。]

幼儿园小班游戏活动篇(3)

目标:

培养对音乐的意识和对声音的控制能力

培养反应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

锻炼身体的灵活性

游戏指导:

妈妈和宝宝坐在地上唱儿歌:

一只小青蛙,出门去玩耍,

妈妈小声叫:呱、呱,可是青蛙没回家,

妈妈大声叫:呱!呱!呱!小小青蛙跑回家。

儿歌唱到小声叫时,宝宝模仿青蛙小声叫,大声叫时,要大声学青蛙的叫声,唱到最后一句:小 小青蛙跑回家时,宝宝站起来学小青蛙跳,妈妈也跳着去追,追上了,再坐下来,重新开始游戏。

提醒:可以变化儿歌的内容,把小青蛙换成小鸭、小鸡、小狗等,模仿它们的动作和叫

游戏2:大家一起来投球

目标:发展大动作的协调性,学习有目标地投掷东西,增强独立性和自信心。

准备:几个袜球和一只小塑料盆,教宝宝将袜球扔进盆中。

当宝宝会把球扔进盆中以后,可将塑料盆拿得远一些。

游戏指导:

找一段铁丝、铜丝或电线,弯成圆形,两端各留出一小段,做成一个小“篮筐”挂起来。让宝宝看着你将小袜球投进圆环中,球落地后拾起来,再重新投进圆环中。示范几次后,将球交给宝宝,让他照你的样子做。你可以在一边给他数数,记录宝宝成功的次数,让宝宝保持游戏的兴趣。

提示:要让宝宝知道,他只能将小球扔向小盆或“篮筐”,而不能扔向家具、电灯等处。

游戏3:图形宝宝找朋友

目标:巩固认识各种颜色和形状

准备:瓶子若干,各种颜色和形状的几何图形若干。先在同一瓶子的瓶身和瓶盖上贴上一模一样的两个几何图形,再把瓶身和瓶盖分别放在两个筐里。

幼儿园小班游戏活动篇(4)

目标:通过游戏培养孩子的观察比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边听边用动作表示数量,在游戏中享受成功的快乐。

准备:牛奶一瓶,手电筒一个,筷子一根,清水,无色透明玻璃杯两只,动物玩具两个。

玩法:

1、亲子一起往玻璃杯中倒入清水,家长用手电筒光透过玻璃杯照射白色墙壁,与孩子观看墙上有什麽?(墙上的影象是白色的)

2、将一个动物玩具放在墙与杯中间,请孩子说说有啥发现,让孩子拿着玩具在墙与杯之间任意做各种动作,再说墙上影象的变化。(玩具的影象是黑色的。)

3、一只有水的杯加入少许牛奶用筷子搅拌均匀,再用手电筒透过杯子照射,继续观察有何变化?(光线是红色的。)

4、请孩子用玩具继续表演,然后描述看到的情景。

5、亲子在墙与光之间玩各种手影,启发孩子想象影象像什麽?

6、亲子分别轮流竖手指,另一人根据手指数量学动物叫,或听声音竖手指。

〈二〉、有趣的转盘

目标:培养孩子的动手涂色能力,观察比较和手口一致点数的能力,以及亲子合作能力,增进亲情。

准备:彩笔一盒,圆规一只,细绳三条,直径为6厘米的白色圆形卡纸三张。

玩法:

1、家长将三张圆形卡纸制作成:A纸为三个同心圆,B纸画上三等分的扇形,C则十二等份。孩子在卡纸上图色:A上分别图上红、黄、蓝三色,B上图上红、黄、蓝相间的颜色,C用黑色按涂一空一

的规律图绘。

2、孩子寻找图形排列规则,数一数三张纸上各有红、黄、蓝几处。

3、亲子一起将卡纸在圆心左右打两个小孔,穿入绳线并打结。

4、转动绳线让转盘快速转动,看看三个转盘颜色变化,家长并引导孩子描述同一转盘转动速度不同颜色的变化。(甲盘转动时,仍然保持红、黄、蓝三种色环;乙盘转动时,会呈现白色,转速不

同时也会有颜色变化;丙盘快速转动时呈灰白色,转速放慢时则呈现橙色线条。)

〈三〉、小小音乐家

目标:养成孩子认真倾听的习惯,手口一致点数的能力,培养孩子大胆探索的精神。

准备:相同的玻璃杯七个,筷子两只,水若干。

玩法:

1、七个玻璃杯并排在桌上,请孩子数数共有几只杯子

2、在杯子里注入不同高度的水,让孩子给杯子按照水位由低到高排队,

3、孩子用筷子敲击杯沿,听一听说一说像什麽音?

4、家长引导孩子观察比较水位与声音的关系。

5、家长调整水量,以便发出Do、Re、Mi等音阶声音,然后演奏乐曲,激发孩子演奏兴趣。

6、亲子合作演奏歌唱,家长鼓励孩子边敲杯子边歌唱。

7、亲子轮流当乐师、歌唱家、舞蹈家。

〈四〉、调皮的小鸟

目标:激发孩子的探索欲望,亲子共享操作成功喜悦。

准备:硬卡纸约8×16厘米一张,筷子一根,胶带一卷,彩色笔一盒。

玩法:

1、家长将卡纸自中间画一条线形成两个正方形格子,在格子中央处各画一只鸟和一个鸟笼。

2、引导孩子观察鸟身体上的图形以及个数,再图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3、亲子合作用胶带把卡纸从中间线位置固定在筷子的顶端。

4、家长启发孩子快速转动筷子,让卡纸左右转动,看看图画有啥现象发生。(筷子快速搓转,由于视觉暂留的原因,看起来小鸟是关在鸟笼里的。)

5、家长引导孩子找出小鸟进出笼子的奥秘。

〈五〉名称:铺路

目标:巩固幼儿对图形的认识,通过游戏激发幼儿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

准备: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梯形、正方形、椭圆形等彩色积木或卡纸若干,玩具小猫、小狗各一只,玩具房子两只,彩色笔一盒。剪刀两把。

玩法:

1、家长以故事帮助小猫和小狗铺路的口吻激发孩子的活动兴趣。

2、亲子一起画图形、涂色、剪图形。

3、家长引导孩子用各种图形按一定的规则铺路。

4、孩子告诉小猫和小狗漂亮的路上圆形、三角形、梯形、正方形、长方形、椭圆形各有多少个以及图形排列的规律。

5、孩子拿着玩具小猫、小狗在路上跳舞、游戏

〈六〉名称:神秘的图形

目标:激发孩子的活动兴趣,引导幼儿在操作中巩固图形的认识,以及手口一致点数。

准备:盐水或糖水半杯,毛笔两支,打火机一只,白纸若干张,剪刀等。

玩法:

1、家长用毛笔蘸些糖水在纸上画图形外形,请孩子将图形内涂满。

2、亲子说一说图形的名称,数一数各图形的个数。

3、晾干图形再让孩子看图画,说说变化。(图案消失)

4、家长与孩子用打火机烤一烤纸张,再看有何变化。(火烤之后,图案因糖分脱水,而呈现黑褐色,从而又看到图形。)

5、孩子再用盐水画图案晾干后观察变化。

6、亲子合作将图案剪下图色、拼图,家长引导孩子说说自己变的魔术。

〈七〉名称:捉迷藏

目标:巩固孩子对方位的认识,融洽亲情。

准备:各种动物玩具。

玩法:

1、家长藏动物玩具,请孩子找一找说一说。

2、孩子藏起来家长找一找,说出孩子藏的方位,如床下、门后、被子里等。

3、家长藏起来孩子找,引导孩子说说从哪里找到的。

4、孩子拿玩具,按家长说方位放玩具。如:头上、背后、衣服里面、桌下等

5、亲子拿着玩具唱歌、跳舞。

〈八〉名称

:好玩的麻将

目标:激发孩子手口一致点数以及按一定规律排序的兴趣,培养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和空间建构能力。

准备:麻将

玩法:

1、亲子自由玩麻将。

2、家长引导孩子数数各“条”、“饼”的个数。

3、亲子比一比谁的“条”(“饼”)多,谁的少?

4、家长引导孩子用麻将堆成或摆成各种形状,说出图形名称。

5、家长按一定的规律摆放麻将,引导孩子发现规律。

6、请孩子也按一定规律摆放,让家长来猜。

〈九〉奇妙的口袋

目标:巩固孩子对形状的认识,以及边听声音边点数的能力。

准备:口袋一个,内装圆形、三角形、方形饼干若干以及苹果、橘子等。

玩法:

1、孩子将手伸进口袋摸一摸,说一说是啥。

2、家长说形状,孩子摸出相应的物体。

3、家长说数量,孩子摸出相应数量的物体。

4、亲子将食品摆放在盘子里,家长引导孩子学习按一定的规律排放。

5、亲子品尝食物,边吃边说食物形状,数数有多少,吃掉几个还剩下几个。

〈十〉名称:给气球娃娃戴帽子

目标:培养孩子观察比较物体数量多少的能力,激发孩子探索科学的欲望。

准备:气球、纸杯、塑料杯、热水、彩笔、线。

玩法:

1、亲子给气球吹气并用线绑好,孩子用彩笔在气球上画上眼睛、嘴等

2、孩子说说气球的颜色、分别数数每种各有几个。

幼儿园小班游戏活动篇(5)

本研究抽取了河南省平顶山市部分城市公立幼儿园和乡镇民办幼儿园180名幼儿教师作为调查对象。无论是城市公立幼儿园还是乡镇民办幼儿园,幼儿游戏缺失现象都普遍存在而且偏高,并且随着年级的增长呈上升趋势。

1.城市公立幼儿园游戏缺失的状况

城市公立幼儿园游戏缺失年级状况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城市公立幼儿园小班幼儿游戏缺失率是40%,中班幼儿游戏缺失率是60%,大班幼儿游戏缺失率是73%,城市公立幼儿园幼儿游戏缺失的总体比例占58%。可见,城市公立幼儿园幼儿游戏缺失状况不容乐观,而且游戏缺失的程度随着年级的增长呈现上升趋势。

2.乡镇民办幼儿园游戏缺失的状况

乡镇民办幼儿园游戏缺失年级状况见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乡镇民办幼儿园小班幼儿游戏缺失率是50%,中班幼儿游戏缺失率是60%,大班幼儿游戏缺失率是77%,乡镇民办幼儿园游戏平均缺失率为62%。可见,乡镇民办幼儿园游戏缺失情况也比较严重,并且幼儿游戏缺失情况随着年级的增长也呈现上升趋势。

(二)不同性质的幼儿园游戏缺失状况的比较

不同性质的幼儿园游戏缺失状况比较见表3。

从表3中可以看出,乡镇民办幼儿园小班幼儿游戏缺失率比城市公立幼儿园高出了10个百分点,中班幼儿游戏缺失率与城市公立幼儿园持平,大班幼儿游戏缺失率比城市公立幼儿园高出了4个百分点。综上所述,乡镇民办幼儿园幼儿游戏缺失率比城市公立幼儿园高出了4个百分点,这充分表明乡镇民办幼儿园幼儿游戏缺失率与城市公立幼儿园相比偏高。

(三)幼儿园的游戏缺失率随年级的增长而增长

表3的结果显示,无论城市公立幼儿园还是乡镇民办幼儿园,游戏缺失率皆随着年级的增长呈上升趋势。经分析,小班幼儿由于语言能力、动作技能发展有限,家长只是注重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教师也经常带幼儿做他们感兴趣的游戏以帮助他们适应并喜欢幼儿园的生活。随着中班幼儿各方面能力的提升,家长开始在意幼儿显性知识的学习,教师也因为安全顾虑、家长的要求等因素缩短幼儿的游戏时间。到大班时,面临幼升小的问题,家长为了幼儿上小学后能跟上课程就让幼儿“加班学习”,教师对游戏的掌控程度也加大,游戏缺失情况也就更加严重。由于游戏缺失是由家长的期望值和教师对游戏掌控的程度而产生,这就使得随年级的升高,游戏缺失率越来越高。

二、学前教育中游戏缺失的原因

(一)幼儿教师方面

1.错误的教育观念

受传统知识观的影响,幼儿教师重视幼儿所学知识的多少,这也成为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准,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游戏的次数非常有限,很多教师不清楚游戏对于儿童发展的价值。尤其是农村幼儿园教师大部分都是一些非幼师毕业的临时教师,不具备正确的幼儿教育观,教育方式不得当。个别教师把本应进行游戏活动的时间作为组织教育活动的时间,幼儿承担了过重的学业压力,幼儿游戏的权利被剥夺。甚至有的幼儿园存在着严重的小学化倾向,幼儿几乎天天有作业,而有些作业难度已超越了幼儿的年龄,幼儿在家做作业的时间竟长达一两个小时,幼儿身心受到了严重的摧残。

安全是幼儿园的一条生命线,有部分教师过分担忧幼儿的安全,害怕游戏活动有危险,怕“伤害”幼儿,很少开展户外游戏、自由游戏、运动性游戏,避免“事故”发生。

2.缺乏适宜的游戏指导技能

幼儿在自主活动、区域活动中虽然有一定自由活动的机会,但是活动的质量不高,大部分幼儿教师缺乏适宜的指导游戏活动的技能。幼儿教师不知道何时介入幼儿的游戏,怎样适宜地指导游戏。即便是进行了所谓的指导,效果并不好,没有实现游戏活动应有的价值。

3.教学与游戏的关系不明确,忽视游戏

幼儿教师把教学与游戏看成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重视课程教学,为了上好一节课,教师会花大量的时间来备课、准备教具,而对于游戏往往不够重视,游戏要么被看作是教学活动的形式,要么被看作是儿童在教学活动之外的其他活动。

(二)幼儿园方面

有的幼儿园占地面积小,幼儿室外活动范围小,很多班级同时进行室外活动时就显得格外拥挤。许多幼儿园每班人数大致在30~40个,导致教室过于拥挤。这些因素易使游戏活动的进行受阻,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农村民办幼儿园由于能力有限和资金缺乏,只能用很少的资金维持幼儿园的正常运转,一些破旧和坏掉的玩具、教具不能得到及时修补和购买,这样导致游戏材料缺乏,游戏中该具备的游戏材料能省就省,不行了就用其它的材料代替,这样对幼儿想象力、智力的发展有害无益,游戏缺失状况令人担忧。

(三)家长方面

由于社会竞争愈加激烈,教育的误导、一些不负责理论的充斥以及媒体的起哄,导致家长的教育价值观出现偏差。有些家长缺乏对幼儿教育的正确理解,认为学前教育就是读书、写字、拼音、算数,只有这样才是真正学到了知识,家长看重的是家庭作业,还有一些家长也很无奈,他们也不愿意孩子学很多知识,但又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只能跟风。家长对游戏的教育价值认识不足,认为游戏是浪费时间或调皮的表现。在对幼儿行使教育权利时,无视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以及与人攀比的心理驱使下,把对孩子进行早期特殊技能的训练看成是孩子走向成功的捷径。加之一些教育机构或团体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迎合家长盲目、片面的要求,于是,兴趣班、培训班、家庭教师产生了。幼儿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下疏远了游戏伙伴,游戏时间、空间顿失,自发游戏成为奢侈的想象。

三、学前教育中游戏缺失的对策

(一)幼儿教师方面

1.转变教师教育观念

教师应该认识到幼儿的学习是通过自己主动与环境建构来获得的,教师能够给幼儿创设使他们主动建构的机会非常重要。教师是幼儿学习的合作者、支持者,不是单纯将知识灌输给幼儿,而是通过幼儿自己亲自到生活中、游戏中探究来获得经验,从而内化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对幼儿来说,实践的、体验的知识更有意义。

幼儿教师要认识到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游戏活动对幼儿身体、认知、情感、社会性及个性的发展都有重要的价值。要以幼儿为主体,将游戏的主动权交给幼儿。在游戏中幼儿不是成人愿望的执行者,他们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愿望来玩游戏的,教师应该从全方位的角度去看待幼儿的游戏自,要让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放手让孩子去游戏。

2.提高游戏指导技能

教师不仅要改变教育观念,更要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通过游戏的开展,充分利用幼儿集体生活的环境,开展各种自发的和有组织的游戏,放手让幼儿主动活动,以游戏为媒介,增加同伴间交往的频率,给予幼儿社会交往的补偿。应让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活动目标的主人、主动学习的主人、活动环境的主人,教师应成为幼儿游戏的观察者、倾听者、支持者、扶助者、提供者、咨询者、指导者。也就是说,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跟儿童处于平等的地位,是幼儿的一个玩伴,在出现问题的时候,以参与者的身份提出建议。应在尊重幼儿游戏自主性的基础上,按照幼儿游戏发展规律以及不同类型游戏的特点,把握恰当的时机和方式进行适宜的干预。

3.平衡游戏和教学的关系

幼儿园游戏与教学的关系不是并列的关系,是包含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幼儿园教学应当渗透在包括游戏、生活活动等在内的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环节中去,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实践模式应是保证幼儿愉快有益的自由活动和非游戏活动游戏化这两方面的有机结合。通过游戏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提高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轻松学习的氛围中体现出平等关系,增加同伴间、师生间的交往,从而促进幼儿的发展。

在实践方面要使游戏真正成为幼儿的基本活动,幼儿园应大力开展幼儿自由游戏活动,但应避免“导演式”“放羊式”的幼儿游戏的重蹈覆辙,游戏计划应产生于幼儿和教师双方。

(二)幼儿园方面

幼儿游戏离不开玩具和游戏材料,创造幼儿教育游戏必要的条件和环境,是扭转幼儿教育游戏缺失现象的前提。对此,幼儿园的主管部门应当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投资力度,按照办园标准加快建设,为幼儿提供具有“教科书”性质的丰富多样的玩具和材料,幼儿园也要注意丰富、积累和创造园内、社会和幼儿家庭的教育资源,使幼儿游戏条件更趋完善。此外,幼儿园玩具材料的配备、使用、管理等也是关系幼儿游戏质量不可忽视的因素。

(三)家长方面

幼儿园小班游戏活动篇(6)

1.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安徽省淮北市某幼儿园为研究对象,抽取了该园小中班各3个班级开展调查,其中小班3个班级幼儿人数分别为39、41、38;中班3个班级幼儿人数分别为41、39、39。

调查内容包括班级游戏区域个数、游戏区域分类情况、游戏区域空间大小和密度、游戏区域场地结构等。

2.研究工具

研究者使用数码相机和DV摄像机收集有关游戏区域的资料,使用皮尺丈量每个游戏区域的面积,并填写自编的游戏区域空间创设观察表。  

二、研究结果

1.游戏区域个数

由表1可见,6个班级共有26个游戏区域。其中中2班最多(6个),小2班最少(2个)。从游戏区域标识来看,有标识的游戏区域只有6个,这表明6个班级的大多数游戏区域标志不明显。从区域划分界限来看,两面或三面围合的游戏区域有8个,不围合且没有隔断物的游戏区域有8个,只有储物柜,活动时需借助桌椅摆放隔出游戏区域的有10个。从中可以看出,6个班级中,有独立游戏区域的仅占三成,绝大多数游戏区域界限不清晰。不过,有教师认为,有固定储物空间的美工区、益智区、建构区和图书区都应该算是游戏区域。

2.游戏区域种类

华爱华把游戏区域分成四类,即表现性游戏区域、探索性游戏区域、运动性游戏区域(户外)和欣赏性游戏区域。〔1〕表现性游戏区域主要有装扮区、表演区、建构区、美工区等;探索性游戏区域主要有益智区、科学区、沙水区、种植饲养区等;欣赏性游戏区域主要有图书区和展示区。参照这一分类方法,研究者对6个班级的游戏区域进行了如下的分类统计(见表2)。

由表2可知,就表现性游戏区域而言,每班都有装扮区、建构区,5个班有美工区,但所有班级都没有表演区。其中,中1班创设了一个娃娃房,中2班创设了两个装扮区,一个是迷你小厨房,另一个是医院。这是6个班级中唯一一个创设了两个装扮区的班级,且两个区域位置相邻。就探索性游戏区域而言,只有2个班设有益智区,所有班级都没有科学区、沙水区和种植饲养区。就欣赏性游戏区而言,5个班有图书区,其中小2班没有图书区,但有图书。所有班级都没有展示区。

3.游戏区域空间大小与密度

由表3可知,所有班级都为幼儿提供了角色游戏的空间,面积最大的为7.28㎡,最小的为2.88㎡。分别有5个和4个班级为幼儿创设了固定的建构区和图书区。美工区和益智区各班都只有储物空间,需利用桌椅摆放隔出游戏区域开展游戏。此外,观察发现,各班的活动室面积约在50~60㎡左右,每班最少有38名幼儿,人均活动面积仅为1㎡左右。这表明,区域游戏活动空间面积较小,密度较高,幼儿游戏时容易发生拥挤现象。

4.游戏区域场地结构

由表4可知,小1班、小2班的游戏区域都在活动室内。其他4个班级则利用了教师办公室、阳台走廊和卧室等空间。这表明,小班游戏区域位置较为集中,中班开始趋于分散。美工区、益智区基本都在活动室内,小3班的装扮区和建构区设在教师办公室内。结合表3可知,小3班的装扮区和建构区的面积十分狭小(见图1)。中1班的装扮区和大建构区分别设在阳台两侧。中1班的图书区设在卧室,虽然安静,但采光不好。中2班和中3班分别在卧室创设了3个游戏区域,其中,中3班创设的宝宝乐园和小建筑属于较为活跃的游戏区域,而宝贝书屋则是较为安静的游戏区域,区域之间可能相互干扰。

就游戏区域的环境创设而言,6个班级的游戏区域大多是依墙而设的,但墙饰大多较为简单。以中1班的阅读区为例,除了有一张贴画,没有其他墙饰(如图2)。

三、讨论与分析

1.游戏区域数量

区域游戏最显著的特点是有区域的划分。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兴趣、经验以及发展目标创设适宜的游戏空间,帮助幼儿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获得发展。〔2〕调查结果显示,6个班级共有26个游戏区域,其中10个只是储物柜。一般来讲,游戏区域宜有界限或隔断物,且宜制订合适的区域游戏规则。

当然,游戏区域的数量也并非越多越好。如果班级面积较大,幼儿人数适当,游戏区域的数量可适当增加。班级空间有限,幼儿人数比较多,若过多地创设游戏区域,就可能会影响区域游戏的质量。

2.游戏区域种类

调查表明,该园6个班级的游戏区域种类还不够丰富,例如欣赏性游戏区域,大多只有图书类材料可供选择,幼儿容易产生厌倦。为此,教师要提高对区域游戏的认识,丰富区域游戏的种类。

3.游戏区域空间大小与密度

调查表明,该园6个班级的游戏区域空间都较小,密度也较低。有研究表明,幼儿园每位幼儿的活动面积以2.4m2为宜。史密斯和科纳利(1980)的一项研究表明,当游戏空间密度由2.4m2/人降至1.2m2/人时,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会明显增强,可见空间大小和密度对游戏的开展有显著的影响。

4.游戏区域场地结构

调查表明,该园的小班游戏区域场地相对集中,中班趋于分散。中班游戏区域趋于分散的特点突出表现在中1班的装扮区和建构区上,由建构区到装扮区必须经过活动室,穿过卫生间和卧室才能到达,这不符合游戏区域就近创设的原则。此外,相邻的游戏区域不宜相互干扰。然而,中3班的“宝贝书屋”与“宝宝乐园”和建构区相邻,区域之间容易相互干扰。调查还发现,该园区域游戏环境的创设过于简单,基本体现不出游戏区域的特点。多数教师仅视墙面为游戏区域的界线,没做任何墙饰设计。

四、教育建议

1.完善游戏区域的划分

划分出明显的游戏区域是游戏区域创设最基本的要求。首先,要设置储物空间,以供摆放区域游戏材料。其次,可制作吊饰作为游戏区域的界限,以此将活动室空间划分为不同的游戏区域。再次,可使用隔断物作为区域划分界限。创设界限分明的游戏区域有利于教师准确 投放游戏材料,也有利于增强幼儿的区域意识,深入开展各类区域游戏。

在完善游戏区域划分的基础上,还应丰富各个游戏区域的游戏内容。如在欣赏性游戏区域内,除了图书区,还可开设展  示区,如动植物标本展示、民间工艺品展示等,以期丰富幼儿的游戏内容,满足幼儿不同的游戏兴趣,为幼儿提供更多的自主游戏机会。

2.调整空间大小及密度

一方面,幼儿园应努力控制每个班级幼儿的人数,保证幼儿有充裕的活动空间。另一方面,幼儿园还可充分利用走廊、阳台、楼梯口等公共空间作为区域游戏的活动场所。此外,可多采用分组游戏等形式,鼓励幼儿轮流进入游戏区域,以缓和空间不足的矛盾。

3.丰富游戏区域环境

幼儿园宜根据不同游戏区域的特征创设不同的环境,既帮助幼儿明确区域的划分,同时也借此提高幼儿游戏的兴趣。教师应该让幼儿参与到游戏环境的创设中来,例如,鼓励幼儿动手制作并展示自己的作品,等等。

幼儿园小班游戏活动篇(7)

众所周知,幼儿园小班的孩子年龄都比较小,普遍在4岁左右,由于小班幼儿进入幼儿园的时间相对较短,因而不能像对待其他孩子那样进行教育活动,应当应用一些简单的、幼儿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对于幼儿园小班音乐教学来说,要想使音乐教学取得更好的成效,应当积极探索创新性的教学方法,而音乐游戏则是开展幼儿园小班教学的重中之重,可以进行积极的实践和探索。通过多年的教育和实践,幼儿园小班教学中如果能够更好的应用音乐游戏,可以将很多教学内容融入到音乐演戏当中,进而能够提升幼儿小班学生的音乐意识。从当前幼儿园小班应用音乐游戏的整体情况来看,虽然已经得到了很多幼儿教师的重视,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一、幼儿园小班教学中音乐游戏的应用现状

音乐游戏能够将音乐、知识、游戏、舞蹈、歌曲紧密的结合起来,进而提升音乐教育教学工作的深入开展。尽管从总体上来看,音乐游戏在幼儿园小班教学中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得到重视,特别是很多幼儿教师积极探索音乐游戏的教育教学方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个别幼儿教师在应用音乐游戏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融合性,音乐游戏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更加符合幼儿园小班幼儿的特点和心理,因而应当进行积极探索,但当前个别幼儿教师在开展音乐游戏教学的过程中,缺乏对相关知识以及相关领域的融合,导致音乐演戏只是“音乐+游戏”,有关的舞蹈、知识、艺术等还没有进行有效的融合,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音乐游戏的作用,需要引起重视并认真加以改进;另一方面,个别幼儿教师在应用音乐游戏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规则性,由于幼儿小班幼儿年龄较小,开展音乐游戏,除了要推动音乐教育之外,最为重要的就是要让孩子在音乐游戏的过程中能够学会遵守规则,对于任何一种游戏来说,都有一定的规则,音乐游戏也不例外,但当前个别幼儿教师在应用音乐游戏教学的过程中,对于“规则教育”相对比较薄弱,还没有深刻认识到音乐游戏在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方面的重要价值,因而在这方面缺乏有效探索,同样需要引起重视。

二、幼儿园小班教学中音乐游戏的应用策略

要想在幼儿园小班教学中更好的应用音乐游戏,必须高度重视应用策略创新,既要从幼儿园小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探索有效的音乐游戏模式,又要高度重视音乐游戏的融入性、规则性以及有效性,只有这样,才能使音乐游戏在幼儿园小班教学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并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本文认为,要想更好的应用音乐游戏,重点要在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要通过音乐游戏的应用,拉近师生感情。在开展音乐游戏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高度重视师生感情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使音乐游戏教学取得更好的成效,同时也有利于未来更好的开展教学活动。这就需要幼儿园小班教师在应用游戏教学的过程中,将音乐游戏与拉近师生情感结合起来,特别是要发挥音乐游戏能够让幼儿身心愉快的优势,使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形成良好的关系,快速融入集中。比如在开展音乐游戏的过程中,教师要参与到音乐游戏中来看,与幼儿一起开展音乐游戏,不能有利于教师与幼儿之间的感情更近,而且也能使幼儿之间的感情更近。因而,幼儿教师必须高度重视音乐游戏在拉近师生情感的重要作用,并积极探索有效的应用方法,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二是要通过音乐游戏的应用,培养音乐艺术。要想更好的应用音乐游戏开展幼儿园小班教学,还必须将拓展音乐游戏范围,要通过音乐游戏培养幼儿的音乐艺术,既要学习音乐,又要学习一些舞蹈,这样能够使音乐游戏的效果更好。特别是由于幼儿园小班幼儿普遍缺乏自制力,因而不能应用专门课堂的方式进行教学,特别是很多幼儿更愿意做游戏,对于唱歌、跳舞来说根本不喜欢,这就需要通过音乐游戏来培养幼儿的音乐艺术和舞蹈艺术。比如在《小火车》音乐游戏过程中,教师可以当“火车头”,幼儿则当一个个“车厢”,还可以设置隧道门、小桥等情境,这样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不仅感受了音乐,同时也能够使自己的动作更具有“舞蹈性”,对于培养幼儿的音乐意识、舞蹈意识等都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是要通过音乐游戏的应用,传授幼儿知识。小班幼儿教师在应用音乐游戏的过程中,除了要培养学生的音乐意识以及一些舞蹈艺术之外,还要高度重视对幼儿知识的培养,这样能够使音乐游戏的应用效果更好。小班幼儿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将音乐游戏与知识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而更有利于小班幼儿学习的则是一些简单的数字学习。比如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数鸭子》这首歌就可以将音乐游戏与知识教育结合起来,首先让幼儿认识小鸭子,然后通过游戏的方式通过数数的方式学习数字,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幼儿教师可以积极探索和尝试,并不断总结好的方法。

四是要通过音乐游戏的应用,锻炼幼儿身体。由于音乐游戏是音乐与游戏的有机融合,幼儿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也在做游戏,因而会对幼儿的身体得到锻炼,特别是对于锻炼幼儿的协调性更具有重要价值。这就需要小班幼儿教师在应用音乐游戏的过程中,要对游戏进行科学的设计和安排,使幼儿能够跟音乐的节拍做出跺脚、摆手、摇头、点头、拍手等动作,这样使幼儿能够在音乐游戏过程中进行有效的运动,同时也能够使游戏的身体协调性得到锻炼。在这方面,小班幼儿教师要进行积极的实践和探索,特别是要对音乐游戏进行研究,争取编排出更多、更好、更能够锻炼幼儿的游戏环节。

综上所述,音乐游戏是比较符合幼儿园小班教学的创新性模式,广大幼儿教师对此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特别是对于融合性与规则性缺乏深刻的认识,这就需要高度重视音乐游戏应用创新,重点要在拉近师生感情、培养音乐艺术、传播幼儿知识、锻炼幼儿身体等方面取得突破,使音乐游戏在幼儿园小班教学中得到更科学、更有效、更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吴璐B.游戏化教学在幼儿园音乐活动中的应用[J].好家长,2016,07:52.

幼儿园小班游戏活动篇(8)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4-0163-01

民间传统游戏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智慧,是幼儿园宝贵的教育资源。《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的学习方式主要不是通过书本、通过大量抽象的符号来学习,而是通过实际操作、亲身体验,去模仿、感知、探究,"做中学"、"玩中学"、"生活中学",不断积累经验,逐步地构建自己的理解与认识。而民间游戏以其独有的特性,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调整和改善幼儿园的游戏结构,丰富游戏内容。另一方面是顺应儿童身心自然发展的特点让儿童在生活中、玩耍中不知不觉地开心学习,保持天生的自然状态,满足儿童对游戏的需要,促进他们全方位和谐地发展。那么,作为一线的幼教工作者,如何即将这种优秀的资源有效、系统地融合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呢?实践证明,我们可以按照以下方式来进行:

1.因地制宜,创造良好的游戏环境和条件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为此,应重视环境的创设和利用,让环境说话,让每个活动区域、每块墙壁、每条走廊都来与幼儿互动、与幼儿"对话",充满民间特色。比如在各班级的走廊处,用即时贴布置出一些颜色、大小不同的方格、图形、数字、脚印等;在健身区为小班和中班幼儿提供皮球,为大班幼儿提供跳绳;在手工区为幼儿准备毛线绳用来玩翻绳、打好洞的纸板用来玩穿洞,折纸玩"东南西北"等。

2.通过摸索实践,科学改良后形成自己的"民间游戏"园本课程

2.1根据《纲要》中的五大领域,将收集来的游戏根据其主要的教育功能进行归类,编辑成册。各班教师可以根据本班情况有选择地组织。

2.2根据幼儿不同的年龄段选择相应的游戏,以保证游戏的安全性。学前儿童动作的准确性、灵巧性和协调性都还不够,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其动作发展程度又有一定的差异。如大班可以玩"老鹰抓小鸡"、"攻城";中班可以玩"独木桥"、"跳格子";小班可以玩"炒黄豆"、"捞鱼"等比较简单,活动强度不大的游戏。

2.3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反馈信息对游戏进行创编。同时注意创编时尽可能地考虑游戏的多重教育功能,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体现《纲要》的真正含义。 比 如:用组合法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游戏或动作技巧,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有机地组合在一起。

3.让民间游戏贯穿在幼儿的日常活动中

3.1结合本班日常教育目标,合理地将民间游戏有机地融入到每日的活动中。 比如在中班的数学活动中,教育目标为认识"6"的相邻数,就可以利用"跳房子"的游戏,在地上画上格子并分别标上6的相邻数,引导幼儿边跳边念:"6有两个好邻居,就是5和7,5是6的小邻居,7是6的大邻居,大家一起玩跳格,开心又有趣"。这样一来,幼儿在愉悦的游戏中轻松地掌握了"6"的相邻数,顺利达成活动目标。

3.2民间游戏可在幼儿一日活动的零散间隙中开展。孩子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环节过渡中有许多的零散时间,如幼儿来园的晨间活动、中餐后、离园前等。

(1)晨间活动:可以在场地上准备许多游戏材料,孩子们根据意愿自由寻找游戏伙伴、自选玩具、自选玩法,或自己商量制定游戏规,改变玩法;也可以由老师来活动如玩"老鹰捉小鸡"、"编花篮"、"踩影子"、"吹羽毛"等,这些游戏运动量较大,除了发展动作还可以培养幼儿交往、谦让、合作的能力。

(2)体育活动:为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增强孩子的腿部力量,提高孩子的跳跃能力,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可以在大班开展民间体育游戏"编花篮"来锻炼孩子的腿部力量。同时不失时机用比赛来激励孩子之间的竞争,充分发挥孩子的主体性,发展孩子的合作能力与创新精神。比如:体育游戏"跳格子"、"玩沙包"、"冰糕化"、"丢手绢"、"荷花荷花几月开"等,可以造出不同的玩法。

(3)一日生活中的过渡环节: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有许多零散的时间,如活动与活动间的过渡、午餐后、离园前等各环节,可以安排一些活动量较小、活动范围较小、材料收放自如的游戏。如在排队等待时就可以玩"挤油"的游戏;在离园前可以玩"拍手背"等游戏,既锻炼了幼儿的灵活性,又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情绪。再如:"翻花绳"、"东西南北"、"石头剪刀布"、"炒黄豆"等。

幼儿园小班游戏活动篇(9)

下面对幼儿区域活动中引入民间儿童游戏提出几点可行性建议:

一、搜集民间儿童游戏,根据幼儿年龄特点进行筛选

在将民间儿童游戏引入到区域活动之前,我们首先要尽可能多地去收集相关游戏,还可以发动家长、利用社区资源进行收集。在完成初步的收集工作之后,我们要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来筛选出适合的游戏。以生活区为例,对于小班幼儿来说,翻花绳这种游戏就有些不适合。翻花绳需要两个人配合游戏,在游戏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翻花绳可塑性极强,通过翻花绳可以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有助于提高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同时也能锻炼幼儿的耐心和敏捷性。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小肌肉发展水平考虑,翻花绳在小班幼儿中很难玩起来。但像“金锁银锁”这类配以简单童谣的手指游戏,就很受小班幼儿欢迎。翻花绳可以引入到中班生活区域中。步入大班阶段,幼儿的手指更加灵活,在生活技能方面的要求也更加强烈,这时可以在生活区设置“编麻花辫”等游戏供幼儿选择。

二、营造民间游戏氛围,创设区域游戏环境

对于现如今的城市儿童来说,民间儿童游戏是陌生的,在幼儿进行民间游戏之前我们需要进行铺垫。首先,要为幼儿创设富有浓厚民间特色的环境。我们可以融合剪纸、折纸、编织、布贴画等中国民间艺术形式,以及各具特色的国外民间装饰品来装饰教室以开阔幼儿的视野。以美工区为例,在万圣节期间,我们可以提供一些南瓜灯图片和各种超轻粘土、彩纸,让小班幼儿制作鬼脸南瓜灯;圣诞节可以让中班幼儿装饰圣诞树,制作圣诞袜,利用圣诞节的常用色彩让幼儿对园所进行装饰;复活节期间,大班幼儿可以装饰彩蛋,制作复活节小兔,等等。这样不但让幼儿了解了国外的传统文化,还创新、丰富了美工区的活动内容,锻炼了幼儿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幼儿动手制作的物品来装饰园所,烘托节日气氛,还能让小朋友融入其中,爱上幼儿园。其次,我们还可以把民间儿童游戏与主题课程相结合。例如中班整合课程中有一个主题叫“和纸玩游戏”,里面有关于剪窗花的活动,我们由此展开,向幼儿介绍跟纸有关的各种民间儿童游戏,再把其引入到区域活动中去。还可以在区角里提供多种民间游戏成品以及半成品材料:沙包、布飞盘、翻花绳子等。通过渲染民间游戏氛围,让幼儿畅游在民间游戏的情境中。

三、根据幼儿的发展及个体差不断改进、更新游戏

陶行知先生说过:“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民间儿童游戏为我们提供的是一种游戏类型,我们需要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去改进、更新游戏材料,促进幼儿的发展,为不同水平层次的幼儿提供不同的游戏材料,满足每个幼儿的需求。以益智区为例:小班阶段,我们可以引入韩国民间游戏“翻板子”,对于小班上学期的幼儿,我们在图纸设计时可以只采用2~3根棍子来供幼儿游戏,到了下学期,可以逐步增加难度,直至四根棍子。“挑棍儿”这种民间儿童游戏适合中班幼儿进行,但在中班上学期,我们可以根据幼儿发展提供一些粗且长的棍子给幼儿,因为他们对这类游戏还不熟练,而且手部小肌肉的发展也不够精细。到了下学期我们就可以提供细一些、短一些的棍子供幼儿游戏,而且随着幼儿游戏的不断进行,我们还可以提出一些更高要求的游戏规则:如按颜色顺序进行挑棍儿等。步入大班,我们可以在益智区设置德国民间游戏“记忆翻牌”,幼儿初次接触游戏时,我们可以减少棋盘的格子数和翻牌的数量,随着幼儿对游戏的逐步熟练及内化,我们可以不断增加翻牌的数量以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

还有一些游戏可以放在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中进行。在小班阶段,由于发展幼儿上肢力量的需要,我们可以进行西班牙民间游戏“西红柿大战”;到了中班,随着幼儿自主游戏水平的提高,我们可以在户外体育活动中引入希腊民间游戏“我是雕塑”;朝鲜民间游戏“顶瓮竞走”可以很好地锻炼大班幼儿的平衡力和协调能力。

四、教师适度参与指导

教师在区域活动中是观察者、引导者、参与者,应在充分尊重幼儿主体地位的基础上,遵从适度参与指导原则。教师指导的重点不在于是否以游戏者的身份介入,而在于在观察和倾听幼儿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指导的时机和方式。以阅读区为例,在小班阅读区,我们可以带领幼儿阅读各国民间故事,为了方便幼儿的理解,教师可以制作手偶来讲述故事;到了中大班,我们可以将阅读区与表演区相结合,让幼儿进行各国民间故事的表演,教师需要帮助他们设定角色,进行剧本的筛选;进入大班,可以引入皮影戏,教师通过指导幼儿按照阅读过的民间故事制作皮影,进行演出。

幼儿园小班游戏活动篇(10)

游戏对于幼儿阶段的孩子而言,是一种极富趣味性和娱乐性的活动,对幼儿有十分强烈的吸引力。笔者作为幼儿园大班的教学工作者,对活动区游戏教学进行了诸多的教学实践和探索,从中得出了很多有益的教学心得和感悟,现就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谈谈对幼儿园大班活动区游戏的几点感悟和体会,旨在抛砖引玉。下面,笔者首先对游戏在幼儿活动区的重要意义进行简单阐述,然后提出具体的指导策略,以与各位同仁分享、讨论。

一、游戏在幼儿活动区的重要意义

幼儿活动区的活动是以操作、摆弄为主的自主性学习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能够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是当前学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命题,也是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主要指导思想。在活动区开展游戏,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学习规律,幼儿可以有效地积极参与其中。在游戏时,幼儿在各个领域,如语言、动作、认知等不会出现孤立的情况,而是具有极强的综合性。由于游戏是自由的、自主的,每个幼儿都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实际需要等进行活动,这样在游戏中,不同幼儿的个体差异便能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我们也可以以此为依据对不同的幼儿个体进行具有差异性的指导。另外,由于游戏是幼儿必须实际操作的,这就给幼儿提供了直接感知与亲身体验的机会,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都是最真的表现,出现的问题也都是实际存在的真问题。这样,教师便可以做到从实际出发,使幼儿获得直接的知识经验。再次,幼儿具有积极主动、好奇探究的学习品质,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对幼儿的游戏行为进行肯定和支持,能够增强幼儿内在的学习动机,对于幼儿学习品质的养成也有较大的促进意义。

二、幼儿园大班活动区游戏的具体指导策略

1.注意对活动区游戏材料的投放,做到投放丰富而适宜

游戏材料是幼儿进行游戏的物质保障,但是,对活动区游戏材料进行投放,并不是随意性的,如果材料不符合幼儿的年龄和性格特点,那么就无法体现游戏的作用和价值。所以,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在对活动区的游戏材料进行投放时,必须做到丰富而适宜,让幼儿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需要和兴趣,选择玩什么,进而与同伴积极地互动,而且,只有材料丰富,形式多样,幼儿才会乐于参与,在操作过程中变得主动、积极。

比如,与小班、中班幼儿相比,大班幼儿各方面的能力都获得了一定发展,如表现欲望和求知欲望强烈,自立能力、动手能力、交往能力逐步增强,情感逐渐趋于稳定等等。这时,我们在进行游戏材料的投放时就应做到以幼儿的年龄发展特点为依据,为了教会幼儿学会与同伴交往协商,我们可以在表现性活动区为幼儿提供可供角色扮演的游戏材料,如餐具、家具、用品、头饰等,之后让幼儿借助这些道具,玩角色表演的游戏,如将游戏命名为“小熊请客”,首先,由我们引出话题,对幼儿说:“小朋友们,你们去过别人家做客或者接待过客人吗?如果有,你分别是如何做客和接待客人的?”待幼儿讲述完自己的知识经验后,要求幼儿分组扮演角色,这样,便可锻炼大班幼儿与人交往的能力,教会幼儿做客、待客的礼仪。当然,我们不能一味追求活动区材料的丰富性,还要做到材料的适宜性,否则材料就会失去操作的价值。比如,在科学区,我们不用投放各种与科学有关的材料,而是分阶段投放,每一个阶段只围绕一到两个主题内容投放,并且做到符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征。

2.发现幼儿兴趣点,及时加以引导,充分发挥幼儿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年龄尚小、认知能力差的幼儿受兴趣的引导更多,而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在组织幼儿进行活动区的游戏活动时,应当做到发现幼儿的兴趣点,这样才能发挥其最大的价值和作用。

比如,在探索性活动区,我们可以根据不同幼儿的不同兴趣点,组织幼儿玩不同的游戏,小男孩平时喜欢看科幻动画片,如奥特曼、变形金刚,我们可给他们提供一些中小型的拼插积塑,让他们通过运用连接、组合、排列等技能,对建构材料进行构造,最后拼成变形金刚的模型,如此既能满足男孩的兴趣需求,也对他们的小手肌肉动作与手眼协调能力进行了锻炼。小女孩内心柔软、喜静,喜欢玩娃娃类的游戏,这时,我们就可在表演区组织小女孩玩角色游戏,如小熊病了、我是小小售货员、今天我是小老师等等,这些游戏能够吸引小女孩积极投入,同时,也能帮助幼儿正确认清各种社会职责与角色之间的关系,进而养成各种良好的品德行为。

3.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引导每个幼儿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

不同的幼儿有不同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而大部分幼儿教师在组织幼儿进行活动区的游戏活动时,都忽略了幼儿之间的差异,采取平等对待的方式容易造成无法满足部分幼儿的兴趣爱好和学习需求的不良后果。《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要准确把握幼儿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充分尊重幼儿发展连续性进程上的个别差异。”鉴于此,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我们在组织活动区的游戏活动时,应该做到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使游戏符合每位幼儿的需求,从而引导每一位幼儿都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

比如,在益智区,我们可以根据不同幼儿的兴趣爱好、智力水平等,安排他们玩不同难度的益智游戏,对各方面能力都比较强的幼儿,可以安排给他们一些难度较大的益智类游戏,以充分挖掘他们的学习和智力潜能;而对于各方面能力较低的幼儿,则安排一些难度较低的益智游戏,使其能够满足这些幼儿的学习需求即可。这样,依据不同层次幼儿的实际水平,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区游戏,可以满足每一位幼儿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也有利于引导每一位幼儿都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

总之,“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是当前学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命题。作为幼儿园大班的教学工作者,我们应该充分意识到游戏对于幼儿所具有的重要性,并且做到在活动区中积极对游戏进行实践,同时,要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精神为教学指导,积极探索符合大班幼儿年龄特征和学习规律的游戏指导策略,使其发挥自身最大的价值和作用,让幼儿可以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各类活动区的游戏活动,进而实现幼儿均衡而又个性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上一篇: 客流调查报告 下一篇: 土木与建筑工程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