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安全形势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09-02 05:27:00

国家安全形势论文

国家安全形势论文篇(1)

中图分类号:D8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2-0044-04

关于东亚安全问题的研究一直是国际关系研究的重要内容,国内外许多学者通过大量的研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世界安全理论体系。但是自二战结束至今,东亚地区安全的紧张形势并没有因为世界安全理论体系的建立而缓解。尤其是冷战结束后东亚既有安全格局的解体使东亚地区陷入“安全困境”之中,这使得对地区安全机制建设的讨论与创新成了东亚安全研究领域的新方向。2009年美国宣布“重返亚太”战略给东亚安全增添了新的变数,而东亚地区持续升温的领土争端问题及朝鲜核问题使安全困境不断加深。为此,许多学者贯古通今、高瞻远瞩,从多个角度解读了东亚的安全形势,并提出了一些极富建设性的安全机制建设路径。

本文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东亚安全形势研究”、“以国际关系理论为视角对东亚安全问题的研究”、“影响东亚安全的大国关系研究”、“建立东亚安全机制的研究”四个方面对国内学术界关于东亚安全问题的研究进行回顾。

一、东亚安全形势研究

国内学术界关于东亚安全的研究成果初见于苏联解体之后,东亚地区原有的安全格局随着两极格局的瓦解被打破,并涌现出新的安全问题得到一些学者的关注。

(一)对东亚安全形势的综述

目前能够找到的对东亚安全形势最早的综述类文章刊载于1993年11月发行的《战略与管理》杂志,军事科学院战略部田新建在他的文章《东亚安全的分析与展望》中对两极格局终结之初的东亚安全状况进行了描述与展望。他认为,东亚地区的集团意识逐步削弱,自主观念和地区意识不断增强,对话和合作在解决地区性问题上开始发挥重要作用[1]。在看到以上利好因素的同时,作者也观察到了在新格局下不断增长的不稳定因素,例如朝鲜半岛核问题、北方四岛问题、美日与美韩的同盟体系和东亚地区的经济问题等。这些问题在后来的东亚安全形势发展中的确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从两极格局终结到9・11事件发生,东亚地区接连发生了几起危及地区安全的事件。朝鲜于1993年3月12日宣布推出《核不扩散条约》,而后在1998年夏季试射了“大浦洞”导弹,朝鲜半岛形势骤然紧张。美日两国于1997年6月签署了《新日美防卫合作指针》,引入了“日本周边事态”的新概念[2]。东亚地区大面积的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不景气甚至引发了个别国家的政治动乱。面对这些影响,宋城在《世纪之交的变局――东亚安全形势综述》(刊载于1999年1月《亚非纵横》)中认为它们没有给东亚的安全形势带来根本性的变化,而东亚地区能够保持稳定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大国关系的健康发展。金融危机在给个别国家的经济带来沉重打击的同时,也加强了各国间的相互依赖,从而使保障东亚安全的措施显著增多。此外作者还看到,虽然东亚地区的热点问题热度依旧不减,但是各国对这些热点问题的控制力增强,东亚安全形势总体向好[3]。同样对东亚安全形势发展持乐观态度的还有著名学者杨成绪,他在《东亚安全问题的分析》(刊载于1994年3月《国际问题研究》)一文中也详细阐述了当时东亚安全形势的利好因素[4]。

911事件之后的10年,东亚地区安全局势出现了冷战后第二次重大调整,出现了一些新形势和新特点。东亚地区中韩等国经济持续崛起使全球的经济权力重心向东亚转移,各主要大国开始重新规划在东亚的战略利益。中国与这些大国的战略竞争开始超越冷战时期遗留下来的结构性矛盾,开始明显扩展到海军力量、海洋影响力以及争夺海洋势力范围等一系列新领域。一些担心中国崛起给自身带来危险的国家为了寻求安全保障,纷纷表现出对美国主导的东亚安全秩序的依赖[5]。

另外,朝鲜半岛局势在这10年间愈加复杂,朝韩之间的矛盾出现激化。朝鲜分别于2009年和2013年进行了两次地下核试验;2010年3月朝韩发生“天安舰”事件;2010年11月3日朝韩又发生了延坪岛炮击事件。朝鲜不断做出危险动作造成朝韩两国的多次摩擦使朝韩关系降至冷战结束以来的最低点,半岛地区的安全形势急剧恶化。为了回应朝鲜的行动,美韩两国在对朝进行制裁的同时调集军队开展军事演习,美国借军演之机扩大自己在东亚的存在给东亚安全增添了几分复杂性。

(二)对东亚安全困境的研究

“安全困境”使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用以解释国际紧张、对立乃至冲突形成机理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是指国家行为体间因缺乏互信,出于维护自身安全目的而扩充实力的国家行动。许多学者认为目前东亚安全形势的紧张与该地区陷入安全困境有关,东亚的安全困境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东亚地区多数国家的军费在冷战后连年增长,出现了开展军备竞赛的趋势。东亚地区国家的防务开支平均以每年3%-5%的速度增长,是世界军费开支增加最快的地区。日本借口与中俄韩的岛屿争端和防御来自朝鲜的导弹威胁扩充自卫队的力量,加强夺岛能力和导弹防御能力。日本在2013年下水的“出云”号“直升机驱逐舰”最大满载排水量已经达到了2.75万吨,并且可以搭载F-35垂直起降战机,这种军舰实际已经完全超出了日本自卫的需要。台湾地区为了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统独之争”从美国购进大量先进武器,使台海地区的军备平衡维持在较弱的水平。东南亚地区的军备竞赛势头虽然一度因为金融危机而放缓,但随着各国经济的逐步复苏,东盟内部也掀起了新一轮军备竞赛[6]。

第二,东亚国家之间缺乏相互信任,冷战之后遗留下来的国家间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仍然是建立国家间互信的最大障碍。美日韩资本主义国家始终戴着有色眼镜审视中朝两个社会主义国家,它们鼓吹“中国”,并把朝鲜定义为“邪恶轴心”、“无赖国家”。日本不断做出损害中韩人民感情的事情,中日和韩日之间因为历史原因难以建立互信。中日关系的冷淡和韩日在美国主导军事同盟下的貌合神离严重影响各国之间的双边关系。

第三,美国主导东亚安全体系带来两方面作用。一方面,美国在东亚地区拥有韩、日、菲、泰4个盟友。这5个盟国都在美国的主导下形成共同防御或集体防御的联盟,对维护东亚的安全稳定具有积极意义[7]。另一方面,美国不断在东亚地区制造事端,增加了维护东亚地区安全的难度。美国明确表示在归属问题上不持立场,却宣称日本拥有对的行政管辖权和争端适用于《美日安保条约》,纵容日本扩充军力解禁集体自卫权。东亚地区安全稳定的局面并不是美国和几个盟友能够造就的,它需要东亚地区所有国家的合作。美国的单边主义行为损害了一些国家的利益,这些国家不得不采取军事手段维护自己的安全,这样一来东亚地区的安全困境就不可避免。

二、以国际关系理论为视角对东亚安全问题的研究

(一)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视角

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是当前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主要流派,国际关系学院的李松寒和王森就从这两个视角出发对东亚安全进行了分析。

现实主义认为国际体系的根本特征是无政府状态,国际体系运作的推动力是权力。东亚地区国家自然是处在一个“无政府”的环境下,都对权力的分配状况及其变化非常敏感。近年来美国为了应对中国崛起进行战略东移,符合现实主义中“权力平衡”政策的构想。在东亚地区不能出现一个权力过大的国家,必须有一方对这个国家的权力予以制衡。日本在地区事务上强行引入美国势力的做法明显是“霸权稳定论”的反映,认为美国有助于威胁各种潜在危险的发生[8]。

新自由主义也认为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下,但这种无政府状态不同于霍布斯的“自然状态”,而是一种有序的无政府状态。新自由主义认为国家一切对外活动都受到国家利益的支配,国家的最终目标是实现自己的利益而不是掌控权力。由此看来新自由主义对东亚安全的看法比现实主义乐观得多,它在看到各国为夺取权力而斗争的同时也看到了各国进行安全合作的可能性[8]。几乎所有东亚国家都在追求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各国经济上的相互依赖使开展军事行动的代价加大,因此东亚地区的国家应当更倾向于进行安全合作而不是军事对抗。

(二)建构主义

传统的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两大理论流派在解决东亚安全问题上存在一些漏洞,无法为东亚安全问题找到出路,如现实主义理论下的霸权稳定论认为美国势力的介入东亚地区会平衡地区力量,而现实却导致了东亚的安全困境。面对这些问题,有学者开始用建构主义理论来审视东亚安全问题。

建构主义并不认为东亚地区现存的安全困境是国际政治的固有特征和事实,相反安全困境正是东亚地区国家在互动中建构起来的。既然东亚国家可以建构起安全困境的状况,那么他们也可以建构起维护东亚安全的机制。在对地区形势进行建构的过程中,不同的规则可能产生不同的建构结果。东亚至今没有建立起能够有效维护地区安全机制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欧洲式的硬机制性的安全合作途径,如共同的法律、条约、组织等机制[9]。

虽然东亚地区的经济一体化缓慢、文化和政治体质差异给建构东亚安全机制带来一定的阻碍,但一些东亚地区特有的优势也给未来建构这种机制带来可能。如东亚国家普遍崇尚“和”的观念、历史上合作维持地区安全的传统等。建构主义正欲利用这些优势来“建构”东亚安全机制,实现该地区的持久稳定和平。

三、影响东亚安全的大国关系研究

东亚地区大国林立的特征加大了维护地区安全的难度,一些大国之间的关系对东亚安全形势有着决定性影响。冷战后,东亚地区中俄美日四国之间的关系牵涉重要的安全利益,虽然这些国家之间的关系不像在冷战时期那样剑拔弩张,但也没有对东亚安全合作产生太多的促进作用。由于东亚地区能够对中国国家安全构成实际威胁的只有美日两个国家,国内学者便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向了中美日三国之间的关系。

(一)美日关系对东亚安全的影响

美国不是一个东亚国家,但它在东亚地区存在着巨大的战略利益。在利益的驱使下,美国自二战结束后就很重视同日本的关系并与它结成了军事同盟。美日同盟在美国的主导下经历了几次变革:1951年美日两国签订允许美国在日驻军的《美日安全保障条约》;1966年美日签署了《美日共同合作与安全保障条约》;1978年美日又制定了《美日防务合作指针》,规定了“日本有事”时美日的分工;冷战结束后的1996年美日在签署《日美安全保障联合宣言》的同时还签订了《新日美防卫合作指针》突破了美日同盟专守防卫的职能。日本从美国冷战时期的“桥头堡”,变成了21世纪遏制中俄的战略支点。

美日同盟在对东亚安全的维护上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美国在日本境内驻扎大量的军队对日本构成了有效的监视,至少在制造核武器方面,美国对日本形成了有力的限制,这本身就有利于东亚地区的稳定。对于可能发生的日本与其他国家的冲突来说,美国也有强有力的管控手段,美国有能力制止日本与一些国家发生有损东亚地区局势的摩擦和冲突。

在奥巴马宣布“亚洲再平衡”战略之后,美国开始放纵日本在东亚地区挑起事端。2014年4月奥巴马访日时称支持日本解禁集体自卫权,显然是默许了日本在东亚地区的军事扩张,两国因为有强有力的同盟存在而降低了对建立东亚安全机制的兴趣[10]。美国担心如果东亚地区建立起完整的区域安全机制,自己会被排除在机制之外而失去对东亚的控制。美国既然可以依靠在亚洲的若干军事同盟实现自己在东亚的利益,它们绝不会冒着被排挤出东亚的危险来支持东亚安全机制的建设。

(二)中美关系对东亚安全的影响

当前中美关系的总体特点是合作与冲突并存。进入21世纪之后,中美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安全领域的合作有了许多进展,两国在反恐、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和解决朝核危机上都进行了密切的合作。中美两军交流次数增多,中国还应邀参加了美国主导的2014年环太平洋军演。不过,冷战后中美之间的冲突令人们难以对中美未来安全合作的前景持乐观态度。1999年美国轰炸了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2001年中美之间又发生了南海撞机事件。这些冲突都曾经给中美关系造成很大的破坏,从这些冲突中可以看出,美国对中国的遏制远多于合作。

中美之间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制度,东欧剧变让两国原有的为抵抗苏联霸权主义而建立的安全合作关系不复存在。中国一贯主张世界格局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这与美国谋求东亚地区霸权的野心格格不入,除朝核问题外两国在各自的东亚安全战略上合作的空间很小。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使美国感到来自中国的安全压力倍增,尽管中国在处理国际关系事务中一直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但固有的冷战思维和根深蒂固的“国强必霸”观念还是引起了美国的不安。美国不仅鼓吹“中国”来强化与东亚地区盟友的关系,还野蛮干涉以为代表的中国内政,企图从内外两个方面削弱中国的实力。随着中国崛起的步伐加快,中国的国家利益开始扩展到美日的传统利益区,中美之间会不会因为利益分歧引发新的摩擦还有待关注[11]。

(三)中日关系对东亚安全的影响

中国和日本都是东亚地区的大国,东亚安全形势关乎两国的切身利益。两国双边关系对东亚安全形势有决定性影响。但21世纪以来由于日本的历史认识问题、在上的错误立场和两国的领土争议问题,中日关系并没有为推动东亚安全发展做出实质性贡献。日本一直在宣扬“中国经济”和“中国军事”,近年来又在领土问题上不断逼近中国的底线,这使得两国安全合作陷入停滞,也成了阻碍东亚安全建设的最大障碍[12]。

日本当今的安全战略目标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日本想借美日同盟的力量拓展自己的安全空间,扩大其在东亚地区的军事影响力。另一方面日本也对美国企图称霸东亚的意图有所不满,特别是美国对日本的军事管控,日本想通过提高防卫独立性、自主性摆脱美国的限制[13]。为了实现这两个方面的战略目标,日本必须不断为自己的军事膨胀寻找借口,于是日本在炒作“中国威胁”的同时还故意挑起与中俄韩的领土争议,以此裹挟美国寻求“松绑”。目前安倍内阁试图通过修改宪法解释解禁集体自卫权和提升自卫队夺岛攻击能力的做法增加了东亚地区擦枪走火的可能,这些做法在未来一段时间将不利于东亚地区的安全稳定。

四、建立东亚安全机制的研究

国内学者在深入分析东亚安全形势与影响东亚安全的大国关系之后,对东亚安全合作的现状做出了如下总结:第一,东亚地区缺乏有效地安全合作机制,目前最早建立的东亚地区安全机制――东盟地区论坛因为缺少大国的主导而作用甚微。第二,东亚地区难以找到安全利益的契合点,东亚地区有不少国家试图扩大现有的安全空间势必会损害其他国家的安全利益,难以达成利益共识。第三,东亚地区军事同盟的存在让安全合作困难重重,东亚地区存在着以美国为主导的若干个军事同盟,同盟内的国家更愿意依靠与美国的军事同盟而不是地区安全机制来维护自己的安全[14]。从这些现状来看,东亚安全机制的建设成为了一个短期内难以破解的难题。

面对这个难题,许多学者对东亚安全机制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构想。学者杨值珍在他的论文《东亚安全合作呼唤新安全观》提到了要缓解东亚地区的安全困境,就必须从信任方面着手,在东亚地区推行互信、互利、平等、合作的新安全观。在新安全观的基础上,东亚国家应当减少对他国战略意图的误判,加强经济、安全领域的合作,抛弃传统的冷战思维,从依赖军事联盟维护自身安全转变为通过合作寻求地区安全的稳定。

一些学者还关注到了东亚地区现有的安全机制。在东亚地区的若干安全机制中,东盟地区论坛是现有的最为成形的安全机制。在其建立之初,许多学者坚信东亚安全论坛会成为推动东亚安全的最有效机制。经过10多年的运行,东盟地区论坛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对于影响东亚地区安全的一些问题无能为力。东南亚地区的小国根本没有能力主导东亚地区的安全形势,地区大国也不愿意把在论坛上取得成果付诸实践。另观其他的东亚安全机制如亚太安全合作理事会和香格里拉对话都存在和东盟地区论坛同样的问题,这种仅仅通过建立互信而保证地区安全的机制在东亚似乎并不奏效。

东亚地区大国的利益交织纷繁复杂,只有通过厘清国家利益,找到各国共同利益契合点的方法才能建立一个有效的东亚安全机制。如何突破现有的安全形势的束缚,在对世界上其他地区的安全机制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对东亚安全机制进行创新是中国国际关系学者在未来研究中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田新建.东亚安全的分析与展望[J].战略与管理,1993(11).

[2]朱利群,肖月.简明国际关系史[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3]宋城.世纪之交的变局――东亚安全形势综述[J].亚非纵横,1999(1).

[4]杨成绪.对东亚安全问题的分析[J].国际问题研究,1994(3).

[5]朱锋.东亚安全局势:新形势、新特点与新趋势[J].现代国际关系,2010(12).

[6]杨丹志.东亚安全困境及其出路[J].现代国际关系,2003(9).

[7]王志伟.东亚安全的基础、困境与出路[J].延边大学学报,2007(8).

[8]李松寒,王森.东亚安全: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的视角评析[J].学理论,2012(8).

[9]赵光勇.“建构”东亚安全共同体,东亚安全合作的建构主义转向[J].延边党校学报,2009(4).

[10]杨扬,王文余.美日同盟的转型与东亚秩序的建构[J].亚非纵横,2012(3).

[11]李景治.中美日关系与东亚安全[J].教学与研究,2006(3).

国家安全形势论文篇(2)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5-0153-03

国家安全是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生死存亡的重要问题,“90”后大学生是我国建设的新鲜血液,他们的国家安全意识状况对维护国家的安全稳定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笔者对“90”后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现状开展了调查与分析。

1概念界定

《国家安全学》对“国家安全”概念的解释:“国家安全就是一个国家处于没有危险的客观状态,也就是国家既没有外部的威胁和侵害又没有内部的混乱和疾患的客观状态。”

而以国家安全意识为研究对象进行探讨的并不太多,不同学者的表述也不尽相同,其中,罗迪对国家安全意识的概念如此界定:是人们对国家安全问题的情感态度、认知以及在维护国家安全中具备的观念意识的总和,是世界观、道德观、政治观在国家安全问题上的具体体现。

综合这些文献资料,结合现实,本文笔者认为国家安全意识就是人们对于维护国家安全的态度与认知,及其责任意识、忧患意识、防范意识、行动意识、法律意识、学习意识的集合。国家安全意识的内涵很丰富,包括对国家安全问题的概念理解、事实认知、形势判断、价值取向及主观预期等。

2调查对象与方法说明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调查。问卷调查选取了西南科技大学、绵阳师范学院、重庆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川渝两地六所高校的800名“90”后大学生,发放问卷800份,回收718份,有效问卷716份,有效回收率为8975%。调查对象中,男生487人,女生229人;党员105人,团员608人,群众3人。访谈调查选取了30位学生来进行。基于国家安全的内涵,多元文化背景与中日中美多方局势复杂化的现实,我们从大学生对国家安全内涵的理解、对国家安全重要性的认识、对目前国家安全形势的判断,对我国国家安全存在的威胁的认识,对维护国家安全影响因素的认识,对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意识、忧患意识、防范意识、学习意识、法制意识、行动意识等方面来开展现实调查,将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与当前严峻的政治局势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与探讨。

3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现状调查结果

3.1对国家安全重要性的认知

调查中,96.79%的学生都选择了国家安全非常重要,关系到国家与人民的生死存亡,有2.93%的学生认为比较重要,有0.28%的学生认为只在战争年代重要,在和平年代无所谓,具体情况如图1所示。由此可见,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国家安全的重要性。

3.2对国家安全的理解

学生对国家安全概念的理解,大部分学生认为就是国家完整,国家利益不受到侵犯。对于国家安全的内涵,有69%的学生认为国家安全包括了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环境安全、信息安全各个方面,可见,大部分学生对于国家安全的内涵有正确的认识,他们已经认识到在当今日益复杂、多元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国家安全内涵已不仅仅是政治与军事安全,国家安全涵盖到涉及国计民生的方方面面。同时,有31%的学生对其内涵的认识只针对其中的几个方面,认为国家安全只包括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环境安全等几个方面,这说明部分学生对国家安全的内涵认识还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与局限性。

对于国家安全内涵的各个要素哪个方面最重要,有25%的学生选择了军事安全,有21%的学生选择了政治安全,17%的学生选择了经济安全,有15%的学生选择了文化安全,有6%的学生选择了科技安全,8%的学生选择了信息安全,8%的学生选择了环境安全。

由图2可见,对于国家安全内涵的各个方面,学生关注度最高的依然是军事安全,其次是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紧随其后,而信息安全、环境安全、科技安全则相对靠后。

3.3对目前我国国家安全形势的判断与认识

对目前我国国家安全形势的判断,有480人选择了B项“面临一定的威胁,但还是比较安全”,占总人数的67%,有122人选择“不太安全,形势复杂”,占总人数的17%,另外,分别有57人选择A和D,即“很安全,形势乐观”和“很不安全,时刻面临各种威胁”,各占总人数比例的8%,具体情况如图3所示。

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对我国国家安全形势能够做出客观、正确的判断,同时,对国家安全有一定的忧患意识,对我国所处的复杂形势和面临的威胁有一定担心,但也仍有少部分学生对安全形势过于乐观。笔者在访谈中,发现了同样的问题,少部分学生对于安全形势缺乏必要的了解与思考,有个别学生表示:即使是在问题引发中日局势日渐紧张的阶段,我国国家安全也不必担心。

此外,在我国所处的安全威胁方面,问卷调查中该题目为多项选择题,调查结果如图4所示,在学生眼中所看到的我国目前所面临的安全威胁,634名学生选择了军事安全,541名学生选择了政治安全,448名学生选择了经济安全,392名学生选择了环境安全。

而选择文化安全、科技安全和信息安全三种安全威胁的学生则相对较少,319人选择文化安全,256人选择科技安全,207人选择信息安全。这反映出大学生对于我国所面临军事安全、政治安全等传统的安全威胁有着清醒的认识,尤其是在中日局势日益紧张的阶段,学生对军事安全威胁都表现出了高度的关注,在访谈中,不少学生都谈到,最关心也最担忧的是所面临的军事安全威胁。对于经济安全和环境安全这两种非传统安全威胁也较为关注,但是,对于文化安全、科技安全及信息安全威胁则关注度较低。

此外,“近年来在我国非常流行的日韩影视作品、服饰、饮食文化,对我国国家安全是否有影响”,有33%学生认为肯定有影响,有50%认为可能有一定影响,但不至于产生根本性的威胁,17%的学生认为完全不用担心,不会有影响。对于文化安全、科技安全及信息安全威胁的具体内容理解不够全面与深入。

3.4维护国家安全的意识

3.4.1责任意识

在“大学生是否有责任主动维护国家安全”的问题上,98.3%的学生都表示维护国家安全是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应该为国家安全贡献绵薄之力,只有1.7%的学生认为维护国家安全离自己很遥远,维护国家安全应该是政府部门、国家安全机关的责任。这说明绝大部分学生有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意识。

3.4.2忧患意识

从前面图3可知,92%的学生都认识到我国目前面临有安全威胁,绝大部分学生对国家安全有一定的忧患意识,对我国所处的复杂形势和面临的威胁有一定担心。

3.4.3防范意识

调查中,有49.1%的学生认为自己身边并不存在威胁国家安全的行为,11.4%的学生认为身边存在威胁国家安全的行为,39.5%的学生表示不清楚,有可能存在威胁国家安全的行为。而有33.3%的学生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威胁国家安全的事件,事件集中在反日游行的事件、等组织发送的反动言论信件、势力的一些宣传等。41.67%的学生曾经通过网络、电话等途径收到过组织等敌对势力的反华言论,收到过这些言论宣传的学生,大部分对这些别有用心的言论持“看看并不会影响自己”的态度,并且,部分学生在此题目上表现出曾收到反动言论,但在上一题中却认为自己没有遇到过威胁国家安全的事件,说明警惕性不高。

对于这种言论的危害,有16.8%的学生认识到组织通过网络、电话等途径进行反华宣传等对我国国家安全会造成严重危害,有58.3%的学生认为可能对我国国家安全造成危害,有16%的学生认为不会有危害,另有89%的学生则选择了“不清楚”。以上这些,表现出当前大学生对于我国国家安全的防范意识还较为欠缺,对身边可能存在的国家安全隐患,防范意识很不够。

3.4.4法制意识

我国国家安全方面的法律制度保障相对缺乏,只有《宪法》、《国防法》、《国家安全法》涉及国家安全。调查中,有28%的学生表示没听说过《国家安全法》,57%的学生表示只是听说过,但并不清楚这一法律的内容,这说明大学生对于相关法律规定的了解知之甚少,关于国家安全的法制意识薄弱。

3.4.5行动意识

关于“如果你遇到威胁国家安全的事件,你会怎么做”这一问题,26%的学生选择了“应该立即向国家安全机关或公安机关报告”,21%的学生选择了“立即报告学校的思想政治辅导员”,39%的学生选择了“应该报告,但不知道怎么做,找谁报告”,13%的学生选择了“知道该报告,但怕被报复,所以就不敢报告”,1%的学生选择“找自己信任的人商量再做决定”。

对于“如果你遇到不明身份的人在公众场所(如公交车)进行反动言论宣传,你会怎么做”这一问题,15%的学生选择了“立即站出来制止”,38%的学生选择了“报警,请公安部门处理”,25%的学生选择了“置之不理,自己离开”,22%的学生选择了“不知道怎么办,原地观望”。

由以上两项结果可见,大部分大学生在维护国家安全方面知道应该采取行动,具有一定的行动意识,但是对于具体行动方面则较为茫然。

3.4.6学习意识

关于目前高校的国家安全教育现状,大学生有自己的认识与评价。87.5%的学生认为自己在国家安全知识及意识方面需要加强,愿意学习。25%的学生则认为目前所在高校没有开展国家安全意识教育,75%的学生表示目前自己所在高校的教育已经包含了国家安全意识教育。

而认为“学校教育已经包含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的学生对教育现状的评价,具体情况如图5所示。

由上图可见,仅有7%的学生认为已经做得很好,32%的学生选择良好,37%的学生选择一般,16%的学生选择较差,另有8%的学生则选择了极差。这反映出目前学生对高校的国家安全意识教育满意度较低。

此外,有66%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将国家安全意识教育专门开设课程来进行,25%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并且,学生对教育形式也提出了很多建议。

4结论

根据调查结果,笔者进行了分析总结,总的来讲,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有值得肯定的一面,但也存在一些亟待重视并加以改善的问题。对于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的现状,得出以下结论:

4.1大学生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有着正确的认识,并有较强的责任意识

绝大部分大学生对于国家安全的重要性都有着正确的认识,能够将国家安全与国家、人民的生死存亡紧密联系,并且,能够认识到在当今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阶段,国家安全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同时,绝大部分大学生对于维护国家安全都表现出较强的责任意识,愿意为维护国家安全贡献绵薄之力。

4.2大学生对我国国家安全现阶段形势有着客观、正确的判断,同时有较强的忧患意识

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学生对于我国现阶段的国家安全形势基本上都有客观、正确的判断,但仍有少部分学生对国家安全的局势盲目乐观,认识不够深入与全面。而且,大部分学生拥有较强的忧患意识。

4.3大学生对国家安全内涵及我国面临的各种威胁理解不够全面与深刻,欠缺必要的防范意识

大学生对于国家安全内涵的理解基本正确,但部分学生表现出局限性与片面性。在中日局势日趋紧张的现阶段,学生对军事安全威胁表现出高度的关注,对传统安全威胁的重视程度高,而对于文化、科技、信息等非传统安全威胁重视程度不够,对于我国所面临的各种安全威胁认识不够全面与深刻。同时,由于“90”后大学生的特点,加之教育引导不够,大学生的国家安全防范意识相对欠缺。

4.4大学生对于国家安全的法制意识较为薄弱,行动意识较模糊

大学生对于已有的国家安全相关法律制度知之甚少,对于应有的法制建设缺乏思考,这说明他们在国家安全方面的法制意识薄弱。而他们有爱国热情,希望为维护国家安全贡献力量,有一定的行动意识,知道应该为维护安全努力,但在具体的行动内容上不知所措,行动意识较模糊。

4.5大学生对于国家安全及其维护的相关知识有较强的学习意识

大学生对于国家安全的相关知识有强烈的学习愿望,目前学习的途径单一,效果不好,他们支持专门开设课程开展学习,针对国家安全知识的教育方式提出了诸多建议,也希望从中提高维护国家安全的意识与能力,这说明他们对于国家安全及其维护的相关知识有较强的学习意识。

4.6高校的国家安全意识教育亟待加强

多元化文化背景、多元化价值观、高速发展又日益复杂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以及国家安全问题本身的敏感性、复杂性,使“90”后大学生在国家安全问题上表现出有热情关注却又无所适从的矛盾,也存在诸多的困惑。调查结果反映出目前高校的国家安全意识教育形势不容乐观,学生满意度低。这说明高校的国家安全意识教育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亟待加强。

参考文献

国家安全形势论文篇(3)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局势的变化,对大学生进行国家安全教育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理念、内容和方法,以适应国家安全形势的需要。用最新的最先进的理论观点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的重要体现。

一科学把握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科学内涵

国家安全观是对国家安全问题所持有的基本看法、态度和观点,在国家发展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内涵。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总书记对我国国家安全形势作了概括:当前,我国面临对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对内维护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双重压力,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2014 年4 月15 日总书记在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首次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理念,他强调,要准确把握国家安全形势变化新特点新趋势,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1]

总体国家安全观强调国家安全的综合性和整体性。国际关系学院国家安全学教研中心主任刘跃进认为,“既重视外部安全,又重视内部安全”“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民安全”“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既重视发展问题,又重视安全问题”“既重视自身安全,又重视共同安全”体现了“总体国家安全观”中“总体”的广泛性、丰富性。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安全要素更加全面。安全的内容由传统的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和军事安全拓展到包括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诸多方面,体现了国家安全的整体性。国家安全的诸多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其中政治安全是根本,军事安全是保障,经济安全是基础,科技安全是关键,并融合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诸要素。

人民安全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宗旨。一切为了人民是我们党和政府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维护国家安全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人民安全,让人民安居乐业、幸福生活。[2]总体国家安全观要求夯实国家安全的群众基础。提出在国民安全问题上,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坚持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真正夯实国家安全的群众基础。大学生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也是国防建设和维护国家安全的后备人才,加强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是对全民进行国防教育的重点。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安全观的继承和发展。有学者认为“总体国家安全观”应该是一种强调当代国家安全的全面性、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国家安全观。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提出更有利于对国家安全工作的指导,有利于现实中的国家安全治理。[3]

二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统领对大学生进行国家安全教育的紧迫性

综合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当代大学生国家安全素质以及当代大学国家安全教育现状等多种原因,笔者认为以总体国家安全观统领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工作非常紧迫。

1 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

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当前国际形势的紧迫性均有重要论述。今天的世界仍然没有走出2008 年的美国金融危机对世界的影响,整个世界未能逃脱经济放缓的命运。2009年以后全球进入动荡、变革、调整的“后金融危机时代”。伴随经济危机发生的是政治纷争、军事冲突不断,非传统安全与传统安全交织互动,国际安全态势扑朔迷离。[4]同时,中国周边问题不容忽略,如海洋争端、朝核问题等都是影响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

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我国几代领导人都曾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不称霸,中国走的是和平发展道路。但某些国家并未放弃遏制中国的图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为世界作出了积极贡献,西方国家虽然看到了这一点,但他们仍然潜在认为利益不断拓展的中国会抢占他们的资源;认为强大起来的中国会颠覆他们主导的国际秩序,掠夺他们的既得利益和战略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还意味着非西方文明、非白色人种、非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这是西方不愿意、也不甘心看到的结果。因此,中国招致包围、遏制、敌视既在意料之中,又符合西方逻辑。[5]中国理应居安思危,这既是对本民族负责也是对世界负责。

2 部分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缺失和相关知识缺乏从当前大学生整体情况来看,大学生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热爱祖国,有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远大志向。但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缺失和相关知识缺乏,对我国面临的各种威胁认识不够全面。近期媒体报道,部分境外组织将目光瞄准大学生。极少数大学生被境外组织利诱策反。据媒体报道,同一境外情报机构近年针对中国大陆学生实施了数十次网络策反活动,境外间谍以金钱诱使涉世未深的大学生甚至中学生参与情报搜集、分析和传递。来自权威消息源的案例显示,多数学生在网上求职或网聊过程中被境外间谍盯上,他们最初提供信息时并不知情,但部分人在觉察对方身份的情况下仍因贪利而持续配合,甚至被国家安全机关依法处理。[6]这类现象充分暴露了极少数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淡薄,在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下,少数人放松了必要的警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帮助他们明辨是非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责任。

3 意识形态的斗争更隐密且将长期存在较长的和平时期容易使国人产生精神懈怠,尤其在意识形态领域。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有些人已经淡化了国家观念,有的人认为爱国主义过时了,这种观念是极端错误的。与此同时国外敌对势力并未放弃对中国的西化分化图谋,通过文化输出以及互联网将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强加于人,同我们争抢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境外机构甚至直接在境内寻找人进行各种渗透和破坏活动。近期媒体报道有高校教师食国禄、忘国恩,利用课堂宣扬分裂思想,组织、策划、实施分裂国家的犯罪活动,破坏团结统一局面,受到法律的审判。同时今天的价值观念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造成冲击,易引发政治认同危机。因此,大学国家安全教育应引导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看待和分析当今世界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及其实质。

用总体国家安全观引领对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教育也是全民国防理念的必然要求。据军事媒体报道,近年来一些地方军事设施安全环境逐渐恶化,军事设施遭到破坏的情况时有发生,比如有农民擅自在某部附近修建滑翔机起降跑道,有公司在营区附近修涉外五星大酒店,影响安全保密,违章建筑使雷达阵地效能下降,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干扰破坏了正常军事行动,损失不可弥补,也反映了部分公民和法人国防意识淡薄,全民国防理念在少数人心中荡然无存。

三以总体国家安全观要求构建充实国家安全教育内容体系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部分内容涉及国家安全问题,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修养中的爱国主义、新的国家安全观等内容有所涉及,但内容相对简单,相对当前形势发展和理论创新有一定滞后性。因此迫切需要针对当前国内外形势,按照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理念来充实国家安全观的教育内容,构建科学合理的国家安全教育体系。

1 确立新的国家安全观,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我们的国家安全观有一个不断演变发展的过程。总体来讲经历了由重传统安全到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并重的发展变化。当前的重大理论创新就是总书记在2014 年4 月15 日主持召开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提出的总体国家安全观。他提出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用最新的理论引领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用科学的理论来武装未来的建设和接班人。只有未来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树立起正确的国家安全观,国家的长治久安才能得到最可靠的保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想才能真正实现。

2 树立爱国主义信念,自觉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力量

通过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时代价值教育来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帮助他们树立坚定的爱国主义信念。只有具有坚定的爱国主义信念,才能自觉抵制各种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才能自觉同破坏团结统一的言行划清界线并与之斗争。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动力。没有爱国主义信念就无法真正将爱国情怀转化为爱国动力和爱国行为。在和平时期最大的爱国就是全身心投入国家的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3 加强历史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同志强调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历史意识和历史感的缺失易形成错误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甚至会出现信仰危机。加强对大学生的历史教育,对于凝聚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身份认同,强化其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有着重要意义。[7]每一代青年都有他们的历史使命,通过历史教育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就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4 进行国家安全相关知识教育和爱国主义警示教育,做维护国家安全的主人

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总体上已经历了几十年的和平时期,这为中国和平崛起提供了重要机遇,国家安全之弦也因此在有些人心中开始松懈。“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通过爱国主义教育让大学生了解国家安全相关知识,在生活中自觉维护国家安全,不做国家安全知识方面的文盲。通过当前国家安全形势教育,爱国主义警示教育,让大学生充分了解当前国家安全形势及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分析和认识一些社会现象,增强大学生维护国家安全的实际能力,做维护国家安全的真正主人。

5 进行国家安全法制教育,自觉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道德和法律是规范人的行为的两种基本手段。在法律方面,我国除《宪法》《刑法》等法律法规中规定了公民维护国家安全的基本义务的内容外,还制定了一批维护国家安全的专门法律法规,如《国家安全法》《反分裂国家法》《国防教育法》《保守国家秘密法》《国防法》《兵役法》等,这些法律法规规定了公民维护国家安全的各项法律义务,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手段。通过国家安全法制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义务,依法同一切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作斗争。同时我们要引导大学生树立国家安全自信,对外我们不惹事也不怕事,对内要切实解决好民生问题及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我们要相信中国共产党有能力带领中国人民维护国家安定团结,并且有能力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有所作为。

四改进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方法

国家安全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应根据当前的教育现状和学生的需求,以提升教学实效为重要目的。高校国家安全教育总体思路应是主渠道和多渠道并行。主渠道就是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的作用,将国家安全教育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适当突出爱国主义教育。思政课教师作为教育主导应首先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中适当加强国家安全知识的传授。除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几门主干课程的作用外,各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以形势政策课形式、选修课的形式等方式对大学生开展国防安全教育。

所谓多渠道,是指除课堂讲授以外可以通过国防教育专题活动、开展国防教育实践教学等多种途径进行课堂外的延伸教学,通过感性教育强化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比如高校可以通过举行国防知识竞赛来促进知识的巩固和学习,还可以开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充分利用社会历史资源,让学生在参观场馆、倾听讲解中去感悟和学习。各省市地区都有国防教育资源,大学应努力发掘并充分利用大学周边资源进行实践教学,如武汉市有许多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包括辛亥革命纪念馆、中山舰纪念馆等。通过参观学习,可以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历史,获得心灵的震撼,增强爱国情感。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国家安全教育,通过网络平台传递“正能量”,或通过负面事件对大学生进行警示教育。因此学校相关部门应该建立国家安全教育专题网站,链接相关权威资源,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在网站内容上可以开设理论学习、时事政策、国防知识、国家领土与安全、经济文化交流与安全、先进人物事迹等教育网页,还可开设论坛聊天、相关录像与影视等,用以正面引导大学生的国家利益思想与观念。[8]

此外,还要善于利用重大时事契机开展国家安全教育。如针对钓鱼岛问题、南海争端等问题,引导学生理性爱国。同时对大学生进行国家安全教育要密切关注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动态,多做调查研究,通过问卷、座谈、个别交流等形式多渠道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参考文献

[1]新华社.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N].人民日报,2014-04-16.

[2]马占魁,孙存良.人民安全是国家总体安全观的宗旨[N].光明日报,2014-05-31.

[3]范传贵“. 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出之背后深意[N].法制日报,2014-04-21.

[4]张丽.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安全结构新变化与国家安全战略[J].国际安全研究,2014(2).

[5]王志军,张耀文.西方安全战略理论评析与借鉴[J].和平与发展,2014(1).

国家安全形势论文篇(4)

经济全球化不断的加深和推进,文化全球化也加快了发展步伐。 随着国际社会信息化、全球化的速度不断加快,国家文化安全问题开始凸现,开始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面临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

一、文化安全概述

(一)文化安全的概念

马克思认为,“随着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民族国家的文化安全问题亦凸显了出来。文化安全是资本主义文化扩张下弱势文化维持自尊的自然反应,也是无产阶级对抗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并开展实践活动的重要手段。” 学者胡惠林认为,国家文化安全是指一国的文化生存系统运行和持续发展状态及文化利益处于不受威胁的状态。[2]笔者认为,文化安全主要是一个国家代表其主流意识形态的文化健全其自身的功能、机制的能力和防范风险、化解风险的能力,以及在这种能力下所得到的一种状态。所谓当代中国的文化安全问题,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健康发展问题和如何防御封建主义文化和资本主义文化负面因素影响的问题。[3]

(二)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命脉,是维护国家稳定的精神基础,文化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军事安全不可替代的。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文化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地位越来越明显。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始终把国家和安全放在第一位,确保国家的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和信息安全。”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要“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引进有利于我国文化发展的人才、技术、经营管理经验,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文化安全研究c建设已成为国家安全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全球化给我国文化安全带来的挑战

全球化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领域和文化领域。“全球化”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化的本质上也是‘资产阶级国内意识形态阶级性的国际化’”[4]全球化给我国的文化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西方意识形态对我国的”和平演变”带来的挑战

汉斯摩根指出:“文化帝国主义是最巧妙的,并且如果它能顺利开展,则是帝国主义政策的一大进步。其宗旨不是侵略国家,而是对人心的俘虏和征服。”[5]意识形态安全在全球化过程中受到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严重冲击和影响。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在不能使用武力将社会主义国家消灭的情况下,通过采用技术交流和文化交流等方式,输入其文化观念和意识形态,推行“和平演变”战略,并用“普世价值”和“意识形态”终结理论为其文化侵略做辩护,企图在无形中消灭社会主义。西方资本主义大国利用民族、宗教、人权等问题为借口,喧嚷“中国”、“新民族主义”、“人权高于”、“政教合一”等,对我国的民主建设和意识形态横加指责和无端干涉,借机推行资本主义文化和意识形态,为实现其“西化”“分化”中国的企图打开突破口,破坏我国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二)网络化和信息化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影响和冲击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以及及相关衍生物的快速发展使全球进入网络化与信息化时代。据统计,美国等西方国家在互联网上设立了近百个中文网站,对中国实施全方位、全天候、不间断的舆论战,企图利用网络特有的穿透力突破传统的国家概念和框架,以近似强制的方式加强对华文化渗透,从根本上动摇中国传统文化。[6]中国互联网基础建设的快速发展,使互联网逐渐成为各阶层人民群众表达思想的重要渠道,同时也是与西方意识形态进行斗争的重要战场。由于我国整体上对网络舆情研究人员的不足,特别是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深度处理和监管的技术不够完善,导致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及境外反动势力借助网络传播西方意识形态、极端分裂思想和宗教极端主义,特别是对边疆民族地区的青少年学生进行盏惑和煽动,对我国意识形态的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和影响。

(三)境内外“”的渗透与破坏

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暴力恐怖势力被称之为“”。民族分裂势力是指奉行民族分裂主义的一种社会政治势力,是多民族国家某些民族中的少数人为进行民族分裂、企图建立单一民族国家而形成的行动组织或团伙。宗教极端势力是指以宗教为幌子,传播宗教极端主义思想及从事恐怖活动或分裂活动的社会政治势力。暴力恐怖势力是指奉行暴力恐怖主义、以暴力手段有组织地对非武装人员人身安全进行威胁的一种社会政治势力。“”的表现形式虽有不同,但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残杀无辜,制造社会恐慌。近年来,伴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境内外“”不断调整策略,在继续加紧实施暴力恐怖活动的同时,通过广播电台、网络传媒、邮寄反动宣传品和地下讲经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向境内进行反动思想渗透,利用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攻击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攻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歪曲、篡改历史,大造民族分裂舆论。同时还加紧向高等学校渗透、向教育渗透,与我们争夺意识形态领域阵地的主动权,对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特别是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三、保护我国文化安全的对策

(一)高度重视国家文化安全问题

文化安全涉及到国家文化、民族凝聚力、综合国力以及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进一步增强国家文化安全意识,要从意识形态的高度防止和克服任何轻视国家文化安全的行为,高度重视国家文化安全问题。特别是在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全球化,西方文化帝国主义以及文化分裂主义相对猖獗的形势下,要把加强和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纳入到整个国家安全工作中去,作为加强和维护整个国家安全的有机的和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提高国家整体实力,积极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特别是“西化”渗透,很大程度上是在与外部世界的交流与互动中产生的。维护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必须加强自身的经济文化建设,提过国家的整体实力。国家实力的提升有助于增强自身的话语权和影响力。除此之外,还必须通过改善国际环境,为意识形态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安全的国际环境。我们国家要继续奉行“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安全观,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维护国际战略平衡与稳定,进而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谋求互利共赢。

(三)进一步建设与加强国家文化安全预警机制

加强和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一个非常重要的制度保障就是要建立国家文化安全预警机制,即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套检测国家文化安全状况的系统,通过一些关键稻莸募笆辈杉和分析掌握国家文化安全状况,评估国家文化安全级别,定期不定期就国家文化安全状况和趋势进行预测,向有关部门或公众安全信息。[7]建立国家文化

安全预警机制,关键是要建立一套用于表征国家文化安全状况的指标体系。这套体系应当主要包含对地理区域的认同、对本国的感情、对国家成就的自豪感、对移民流入的看法、对文化多样性的看法等指标因素。通过对这些主要因素数据的研究与把握,可以了解一个地区文化原教旨主义的消长情况。如果数据分析显示在上述方面出现了问题,与政府所期望的有很大差距,就可以采取必要措施进行干预,直到它们恢复到一个比较合适的程度为止。

参考文献:

[1]沈仕海.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61-85.

[2]胡惠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3-15.

[3]叶金宝.文化安全及其实现途径[J].学术研究2008(8).

[4]仲崇东.论全球化的意识形态性[J].新视野,2001,06:43-45.

国家安全形势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D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9 ― 0005 ― 02

“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国防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安全保障。国家的生存发展,离不开国家的独立、领土完整、安全统一和稳定。无论是确保国家的内政不涉、不被侵犯、领土不被分割,还是实现祖国统一,促进国家长治久安和人民安居乐业,都不能没有强大的国防。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开展全民国防教育,是维护国家安全稳定,巩固国防的重要内容。

一、国家安全新形势对加强国防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当今世界风云变幻,世界军事变革日新月异,虽然和平与发展已成为世界的主流,但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矛盾、冲突仍然存在,各种势力的斗争日趋激烈,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通过各种不同形式影响着世界格局,世界并不安宁。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和全面深化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在不断增强综合国力的同时,面临的国防压力也不断增大,一些西方大国、临国不愿看到中国的强大,想方设法阻止中国的发展和前进。

这种政治经济军事格局,使我国的周边环境更为复杂,也面临着更多的安全威胁。我国邻国众多,政治格局多极化;陆海兼备,自然环境差异大;东强西弱,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国间矛盾交织,军事冲突较多。而我国周边安全形势更面临着祖国统一形势严峻;与周边国家海洋领土争端有增多的趋势,海洋权益存在复杂纠纷;边界争端尚未全部解决;少数分裂势力影响边疆安全稳定等等诸多挑战。这些因素都对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加大全民国防教育力度,使广大干部群众时刻保持居安思危、警钟长鸣的忧患意识,营造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良好氛围。

当前,中国正经历从“大国”走向“强国”的过程。处于“由大到强”阶段的国家安全要适应新的国际国内形势,既要重视传统安全,又要重视非传统安全,构建新的国家安全体系。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为此,充分认识和准确把握国家安全新形势,强化国防观念,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尤为重要。党的十对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做出了总体部署,提出了新要求。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使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保卫国防成为全社会的思想共识和自觉行动。这是新形势下加强国防教育的基本遵循。开展全民国防教育,增进全民国防意识、国防知识、国防技能和身体素质,是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不断强化国防观念、国防能力,捍卫国家、领土完整和安全,防御外来侵略、颠覆和威胁的必然要求。

二、国家安全新形势为推动国防教育提供了新动力。

国防教育作为巩固和加强国防而对公民进行的教育,是建设和巩固国防的基础,也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要进一步明确国防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方法途径、保障措施等,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普及和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奠定基础。

党的十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加强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规划、体制机制建设、法规建设。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围绕促进军民融合发展,搞好全民国防教育,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把爱国拥军热情转化为推进经济建设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协调发展的实际行动,不断深化国防教育成果。

当前,我国正处在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家安全形势保持总体稳定,但国家安全问题的综合性、复杂性、多变性趋势不断增强,对搞好国防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新形势的需要,不断加强新形势下国防教育是巩固国防,促进国家安全的重要任务。加强新形势下国防教育,必须围绕时代主题和形势任务,树立与科学发展观要求相适应的国防观。要着眼推进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关于国防建设的方针政策,加强国家安全新形势教育,普及和深化国防法规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牢固树立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的观念,树立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观念,树立军民融合式发展的观念,树立依法履行国防义务的观念,切实打牢建设和巩固国防的思想根基。

把国防教育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与国防教育统一规划、同步实施、共同推进。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国防教育,调动各层面、各类群体的积极性,依法开展国防理论、国防知识、国防历史、国防法规、国防形势教育,把国防教育成果转化为企事业单位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员工素质、履行国防职能的实际成果,转化为双拥共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实际行动,增强国防教育的系统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国家安全形势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0-233-03

一、问题的提出

从我国外部环境看,国家的安全形势面临较大问题,国家安全情况多变而复杂,国家安全形势不容乐观。第一, 在当今的国家安全中,国家的经济安全居于日益重要的地位。如果说在全球化以前,国家的军事安全是国家安全中的比较传统和重要的国家安全,那么在当今时代,国家的军事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而传统国家安全中的军事安全则面临地位日益下降的趋势。国家的经济安全因素在一国的国家安全中地位日益凸显,经济因素在国家安全领域一直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而国家也会把经济发展作为确保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和首要任务。国家大力发展经济、增强经济实力,以使国家的安全有雄厚的经济力量予以保障,免受他国的经济威胁,从而真正确保国家安全。第二,在当今时代,由于社会的多元化,影响国家安全的主体范围在不断扩大。伴随着国际主义的观念在全球的传播与日益盛行,在全球化日益加剧的过程中,在国际舞台上,除了国家之外,非政府间国际组织、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等主体的影响日益加大,其在国际领域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其对国际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着日益深远的影响,成为维护国际安全不可忽视的考量因素。可见,非国家主体在国际社会上也成为影响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我们在考量国家安全问题时,除了看到传统国家行为主体的作用之外,还要看到那些来自非政府间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跨国公司等带来的影响与挑战。第三,国家间在争夺国际规则的主导地位,国家间的国际规则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在当今的国际社会中,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日益表现得相互依赖、相互依存,任何国家与别国发生冲突与矛盾都会产生巨大的成本。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使国家间实现力量的平衡、协调,为了各国的长远利益与整体利益,各国经过相互之间的复杂的、长期的斗争与协调,在国际间逐渐形成了一套适用于国际社会的规则。这些国际间的规则与制度,如国际法、国际公约、国际协议、国际惯例等使国家之间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交流有了国际规范的保障,大大提高了国家间相互交往的效率,促进了国家间在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这样,国家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在国际规则的竞争,而不是表现在直接的武装斗争与冲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环境问题、反恐问题、能源问题、国际犯罪等问题都需要国际间形成合力去治理,这些因素已经日益成为全球化时代影响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

在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的世界里,如何对大学生进行国家安全教育是一个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当今的时代背景和时代特征,使得对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教育面临着从未有过的挑战与危机。我国的大学教育承载着造就和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爱国敬业的高级人才的重大使命,通过有效的教育方法大力加强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和理念毋庸置疑地成为当务之急。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教育必须正视新时期所提出的新要求,寻求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有效路径。

二、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一体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可行性

众所周知,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 我国的国家安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国家安全形势日益复杂,情况多变,不容乐观。西方国家和敌对势力不断加强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渗透,不断进行和平演变,而中国高校的青年大学生无疑成为他们进行和平演变和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对象和首选目标。当今时代是互联网的时代,在国际网络环境一体化的情况下,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极易受到西方国家和敌对势力的影响与误导,使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面临着重大的冲击。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问题上,最终会影响到国家的安定和长远发展,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一问题,从战略的高度、从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去认识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问题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并通过合理有效的途径与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以使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不再淡薄,使国家真正实现长治久安。其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正是对大学生进行国家安全教育的绝好平台,将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一体化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较大的可行性。

(一)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对来看,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比较淡薄。第一,青年大学生在当今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感受到的是国际化、全球化的巨大影响,其思想文化都受到时代的深深影响。面对丰富多彩的开放世界,青年大学生往往不容易想到世界的不好、不安的一面。在传媒误导之下,青年大学生只会看到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表象,很难看到世界各国之间隐藏在合作、共赢背后而须臾不停的斗争、矛盾与冲突。这样,青年大学生就会忽视国际社会所存在的不安定因素,看不到国际社会存在的各种危机,对我国所面对的西方敌对势力、周边国家的威胁与不稳定因素缺乏认识,国家安全意识比较淡薄。第二,青年大学生由于国防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比较淡薄,往往缺乏对那些破坏国家安全的行为的警惕性,缺乏保密意识。在我国国际化程度日益加深,改革开放脚步进一步加大的背景下,我国的国际交往活动也日益增多,青年大学生较易受到西方国家和敌对势力的误导,以为国际社会形势一片大好和歌舞升平,而极易在不知不觉中泄露所知道的国家秘密,从而危害到国家安全。第三,当代大学生对国家安全所面临的危机认识不够,缺乏危机意识。由于危机意识的淡薄,对国家安全状况缺乏足够的认知,一旦出现国家安全方面的突发事件,青年大学生往往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应对突发事件时会产生过分恐慌、紧张的心理,而这种心理状态对社会能产生影响,容易蔓延、扩大而导致社会群体性恐慌,从而不利于国家安全突发事件的应对。第四,青年大学生对国家安全的内容认识不到位,缺乏全面而清晰的认识。例如,很多青年大学生对国家安全的认识还停留在传统的军事、国防、、领土、秘密、情报、间谍等方面的认识,而对诸如信息、科技、文化、金融、网络等方面的安全缺乏认识。这样,青年学生往往能够认识到国防安全、政治安全、安全、军事安全等问题,而对信息安全、网络安全、科技安全、产业安全、金融安全等新的国家安全问题缺乏警惕,不能把相关领域的国家安全问题与日常社会生活活动联系起来,认为国家安全离自身存在较远的距离,与自己毫不相关,没有维护国家安全的意识与责任感。可见,虽然国家安全问题十分突出而严峻,但是,面对国家安全所面临的复杂形势,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还比较薄弱,存在很多问题与不足。这样,加强对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教育,培养和提高其国家安全意识,树立崭新的适应社会发展的国家安全观,具有极大的现实紧迫性。在当今国际社会的背景下,伴随着国际化、全球化、网络化的迅速发展,使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这对高等教育中对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教育提出了较高的新的要求与挑战。严峻而复杂的国家安全现状需要高等学校对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教育情况进行切实的改革,作出与时俱进的有效应对。可以说,随着国际社会信息化、全球化、网络化的发展,强化青年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增强青年大学生的国家安全观念,是高等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与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是,现实的情况是,有些高等学校对国家安全的理解也存在片面、模糊的认识,比如,对国家安全仅仅停留在国防安全、军事安全、外交安全等方面,而对金融安全、文化安全、网络安全、信息安全等方面的国家安全内容认识不足。有些高校仅仅通过向青年大学生进行一些国防教育或形势政策教育的途径,对大学生进行国家安全教育,把国家安全教育简单化。有些高校则把对青年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教育等同于进行几次关于国家安全的宣传和讲座,把对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教育看成是可以突击完成的任务与活动。而面对青年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普遍模糊和不足的现状,一些高等学校的所谓的对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教育,往往达不到使学生对国家安全的复杂、严峻状况有切身的感受和共识。因此,毋庸置疑,高等学校要转变观念,要从确保国家安全、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认识到对青年学生进行国家安全教育的现实紧迫性和必要性。而伴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国家安全教育所包含的内容呈逐渐增多之势。在国家安全教育中处于重要地位的国防安全教育、军事安全教育的内容,也属于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内容,可以说,中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与其在整体上是趋同的,二者有融合的可能。在中国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中融入国家安全教育的内容,不仅具有迫切的必要性也具有极强的现实可行性。

国家安全的观念已经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国际上的国家安全观念受到多种新时代的因素的影响,新时代的国家安全观与传统的国家安全观相比,增加了诸多新的因素。新时期的国家安全观包括的内容已经远远超越了军事安全、外交安全等内容。新时期的国家安全思想涵盖着军事安全、国防安全、外交安全、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金融安全、网络安全等等内容。新时代国际上的诸如信息网络安全、金融安全、恐怖活动、环境保护、能源、人口等新的问题和因素,使得国家安全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有待于人们对国家安全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与研究。而这些问题,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课里自然都是应该进行教学的内容,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与内容从整体上与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教育是根本一致的。国家安全教育内容应是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内容中的题中应有之义。考查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学生的国家安全观念、国家安全意识应该是重要的一项内容。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中融入国家安全教育的内容,具有较大的现实可能性。将对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课教学有利于真正使国家安全教育保持长期性、持久性,有利于让大学生真正形成正确、合理的国家安全意识和国家安全观念。

(二)国家安全教育的内容与高校政治理论课具有内容上的一致性

如上所述,国家安全教育的内容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有关爱国主义方面的重要教学内容,这使得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基于内容的一致性。当今时代,中国青年大学生成为西方国家与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和平演变和意识形态渗透的首要对象与目标。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决定着这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青年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大学是西方国家进行宣扬其价值观、意识形态的重要的首要的阵地。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还不够成熟,还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在全球化、网络化的时代,青年大学生十分容易接触到灌输西方意识形态的书画资料、影音作品等,青年大学生极易受到西方社会宣扬的自由、人权等价值观的影响,尤其是在意识形态领域,会使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收到不可想象的冲击与影响。全球化虽然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好处,但是西方国家却试图用全球化的思想使其自身的价值观、意识形态国际化、全球化,从而在全球竭力宣扬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同时对与其相异的价值观、意识形态进行攻击、诋毁、破坏。在全球化的文化交流、商业交易的背后,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和平演变与意识形态的渗透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使我国的国家安全面临着潜在的威胁。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上,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改变错误的观念,纠正其不良思想,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国家安全观念,增强其国家安全意识,具有较大的现实可行性。

(三)互联网技术使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一体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技术可行性

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上进行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澄清西方国家和敌对势力对我国的攻击、诋毁,使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一体化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技术可行性。在当今互联网的时代,国家安全受到来自互联网的挑战。互联网使得国际间的信息传播变得迅速、及时,任何一条信息都可以传播到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这种国际化、现代化的信息传播技术,使得国家安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技术与信息的威胁和挑战。西方敌对国家或敌对势力,利用互联网传播对我国进行和平演变、意识形态渗透的各种信息,并且在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宗教、人权等领域大肆渗透和宣扬,对中国的相关民主、人权、民族、宗教等问题进行攻击、诋毁、丑化,对中国民众进行煽动、蛊惑、歪曲事实、妄加评论和任意干涉。由于青年大学生是网络上的主要人群,其又具有天然的好奇心,对西方文化具有探索、了解的欲望,也会最直接地接触到反映西方思想意识形态的商品与文化资源,从而成为最容易受到西方思想影响的人群。而西方国家和敌对势力一般具有强大的网络技术优势,其凭借技术工具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将网络犯罪、网络谣言、网络恐怖信息向青年大学生扩散和传播,使得青年大学生丧失对自己国家、民族的自豪感,从而认同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以及某些价值观念。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中,通过互联网络中的正面信息,使学生去伪存真,认清问题的实质,看清事实的真相,使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一体化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具有技术方面的可行性。

综上所述,对大学生进行国家安全教育,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觉悟的重要方面,是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理论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将对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具有极大的必要性和较强的现实可能性,有利于培养合格的适应新时代的国家建设者。对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教育的内容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等方面,以培养和提升青年大学生的国家观念、安全观念、法律观念、环境意识。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国家安全教育,使青年大学生树立民族国家观念、国家安全观念,将国家安全视为最高国家利益,将维护国家安全作为自己的义务,积极主动地通过自己的言行维护国家安全。但是,在当前高校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教育方面,由于各种主观和客观的条件与因素的限制,效果并不明显。囿于教学规模、教学力量、教学经费、教学目标等因素,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教学尚未形成一定的规模,缺乏在大学生中进行国家安全教育的长效机制。笔者认为,将大学生安全教育内容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的基本路径是在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平台上,将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内容适当加强并不断推进,直至最终形成健全的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教学体系。

[基金项目:本文是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备案课题《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GJC1215052]

参考文献:

[1] 林喜庆.对新时期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思考[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2)

[2] 边和平,闫淑楠.构建高校国家安全教育独立体系的背景分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11)

[3] 徐奎.全球化浪潮与国家安全战略[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03)

国家安全形势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D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812(2012)02-0017-0022

国家安全观是人们对国家安全的内涵、国家安全的威胁和维护国家安全手段等的基本认识。其中的国家安全是指维护国家和民族的生存、、领土、社会制度、社会准则、生活方式以及国家权力和利益不受威胁的状态。传统国家安全观着眼于军事和政治领域,独立、领土完整和政治稳定是其核心目标。随着国际环境的深刻变化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国家安全成为包含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社会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信息安全等诸多领域的一个“综合性”安全体,并呈现出高度系统化和高速传导性的“链式”安全结构。其中,网络信息安全的作用日益凸显,不仅是该“综合性”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该“链式”安全结构的基础性保障,更是网络时代下其他诸多国家安全利益的交汇和纽带。因此,网络信息安全已然上升到国家核心战略层面,成为国家综合性安全战略的制高点和新载体。例如美国等国已经将其政治、外交、经济、文化、军事等战略目标陆续融入国家信息安全战略中。

因此,为适应全球安全格局的变迁和我国国家安全的现实需求,亟待总结和提炼我国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的相关思想和理论,以此来诠释和指导我国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的规划和实践。本文从形势背景、现实价值、思想源流和理论体系等几方面,对我国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的理论构建进行相关探讨。

一、我国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理论构建的客观形势

理论建构是为了客观描述现实并科学指导实践。当前,全球和我国国家安全的发展格局是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的基本外部环境,也是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理论需要诠释的形势背景。综合来看,我国国家安全发展格局出现形态复杂、边界拓展、重心转移等趋势,具体表现为:

1、非传统安全威胁改变国家安全形态

冷战结束后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国家间军事、政治和外交的直接冲突大大减少,取而代之的是非传统安全威胁与日俱增且影响广泛,并以跨国性、突发性、复杂性、隐匿性等特点,成为各国国家安全保障的重点和难点。与此同时,各国政府围绕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与博弈并存,使得国家安全形态更加错综复杂。因此,在复杂竞争的国际、国内环境中防范和应对不断出现的各类非传统安全威胁,是当前我国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理论必须回应的重大现实问题之一。

2、网络空间的兴起重塑国家安全边界

人类社会疆域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拓展。当前,全球网络基础设施、网络系统和软件、计算机/手机等信息终端、全球网民的生产生活实践共同筑就了一个不断扩展、高度多元的网络空间。这一网络空间承载着各国巨大的现实利益和未来发展潜能,并超越传统国家管理范畴,不断创造出新的社会关系和权力结构,对国家安全带来新的威胁和挑战。因此,保障和拓展符合本国利益的“国家网络疆域”是我国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理论必须回应的重大现实问题之一。

3、社会经济发展转型决定国家安全前途

全球信息革命浪潮对现实社会的解构和重构效应显然比任何时代都更为迅猛而强大,也更加自发而无序,由此带来的是国家安全重心从抵御外敌威胁转向消除内部隐患。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改革的攻坚期,也是我国公共危机和社会风险的高发期,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生产和传播的澎湃动力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转型,同时又将其对现实社会的破坏效应纳入到安全范畴,最终推动全社会的良性变革,也是我国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理论必须回应的重大现实问题之一。

二、我国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理论构建的现实价值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安全环境,将国家信息安全战略从实践层面上升到理论层面,不仅是理论探索的需要,也是顺应网络信息社会发展的需求。通过科学思想和方法指导网络社会的建设和安全管理,回应国内外各种关切和质疑,在当前形势下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1、推动国家综合安全理论体系的完备和深化

尽管我国在和平发展道路上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仍需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创新,进一步凝聚共识和扩展共识,以应对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带来的一系列国家安全挑战。为此,在2011年9月26日发表的《中国和平发展白皮书》倡导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寻求实现综合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绘就了我国国家综合安全战略理论的框架。而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的理论构建也将进一步推动国家安全理论体系趋向完备和深化。

2、指导国家信息安全战略、政策和法规的制定

相较于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在国家信息安全宏观管理中已经形成的从战略到政策再到法规的“金字塔”型缜密结构,我国信息安全宏观管理体系在系统性、前瞻性、权威性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国家层面的网络信息安全中长期战略规划仍不明晰。因此,从理论层面进一步提炼国内外信息安全宏观管理的思想、经验和方法,通过理论创新引导管理创新,指导我国网络信息安全战略、政策和法规的规划和实施,将从根本上优化我国网络信息安全的发展格局。

3、提供跟踪全球网络信息安全战略的理论框架

全球网络信息空间是各国通向信息社会的共同载体,当前各国均力求扩大本国网络空间安全边际来保障国家安全,由此产生的全球安全合作与博弈并存。例如2011年5月16日美国白宫了《网络空间国际战略:构建一个繁荣、安全和开放的网络世界》,即被解读为既是“合作的邀请”又是“对抗的宣言”。因此,通过理论构建可以历史、抽象地分析各国网络信息安全战略的意图、影响,研判全球信息安全的总体发展趋势,探索有效的安全合作机制,对我国网络信息安全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4、建立适应国内外环境的网络安全治理话语体系

长期以来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着互联网治理的话语权,从标榜互联网“开放、共享、无国界”到借“网络自由”等抨击其他国家的网络安全治理。如今我国已经成为全球互联网用户最多的国家,但仍然未能在国内和国际范围形成符合本国互联网发展现状和治理需要的话语体系,导致在管理实践中面临来自国内外的双重压力。因此,通过理论构建,可以明确我国网络信息安全治理的基本方略,塑造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网络治理话语体系,最终推动我国网络社会的健康发展。

三、我国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理论构建的思想源流

国家信息安全战略不仅是一个中长期战略规划,更是一个适应信息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管理体系。因此,从国内外各相关学科汲取思想源流,支撑并融入我国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的理论体系,是战略决策和顶层设计的重要基础。本文简要介绍可供资鉴的国内外相关思想源流,为后续理论体系的构建提供借鉴。

1、军事领域的“信息战”理论

信息战是为夺取和保持“制信息权”而进行的斗争,亦指战场上敌对双方为争取信息的获取权、控制权和使用权,通过利用、破坏敌方和保护己方的信息系统而展开的一系列作战活动。1992年美国国防部颁发的《国防部指令》首次提出信息战概念,掀起了世界性的信息战理论研究热潮。在该领域,美国和中国均走在了世界各国研究的前列。如今,信息战理论、方法和技术已日趋成熟,成为现代战争和高烈度对抗的主要模式,因此也是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理论体系的重要来源。

2、政治法律领域的“信息”理论

信息是在国家概念上演化而来的,是信息时代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指一个国家对本国的信息传播系统进行自主管理的权利。从政治视角看,信息是国家具有允许或禁止信息在其领域内流通的最高权威,包括通过国内和国际信息传播来发展和巩固本民族文化的权力,以及在国内、国际信息传播中树立维护本国形象的权力,还包括平等共享网络空间信息和传播资源的权利;从法律视角看,信息是指国家在信息网络空间拥有的自和独立权。它具体包括:国家对跨境数据流动的内容和方式的有效控制权;一国对本国信息输出和输入的管理权,以及在信息网络领域发生争端,一国所具有的司法管辖权;在国际合作的基础上实现全人类信息资源共享权。当前,国家信息作用日益凸显,相关理论更加丰富成熟,成为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的重要理论基石。

3、国际关系领域的“公共外交”理论

“公共外交”的概念于1965年首次提出并得到运用,目标是影响公众态度,以帮助外交政策的形成与推行,即一国政府对他国民众的外交活动。公共外交与传统外交的区别是“公共外交”试图通过现代信息通讯等手段影响其他国家的公众,而传统外交则主要通过国家领导人及相应机构影响外国政府。长期以来,美国是“公共外交”理论的最佳实践者,通过“公共外交”美国积极开展意识形态、思想文化的宣传输出。如今,网络信息空间成为美国“公共外交”的最佳实践场地。因此,无论是出于应对威胁或是构建我国“软实力”的需要,“公共外交”思想和方法都应该在国家信息安全战略中予以应用和体现,并成为我国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的重要理论支撑。

4、新闻传播领域的“世界信息与传播新秩序”理论

“世界信息与传播新秩序”是指在全球传播进程中或世界文化关系中,一系列试图改变信息不平衡或文化帝国主义状态的改革理论。这种改革试图反抗由美国和西方发达国家及其全球媒介集团支配的全球传播秩序,旨在建立一种更加民主的、公平的、均衡的并能与其它国家传播系统相互交流文化与信息的全球传播体系。对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上世纪80年代召开了一系列会议进行研讨,提出了一套旨在打破世界信息传播不平等格局的改革方案,试图通过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物质手段和信息产品,从而保护与促进其自身文化传统、文化产业与文化认同,扭转信息与娱乐传播中的不平等状态,缩小信息富裕国家与信息匮乏国家之间的差距,但实践成效并不明显。尽管如此,“世界信息与传播新秩序”和“数字鸿沟”的相关理论成果仍具现实意义,是我国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理论的重要思想来源。

5、战略管理领域的“博弈论”理论

博弈论最初是现代数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具有对抗或竞争性质行为的理论与方法。当前,博弈论在战略规划和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其核心价值在于分析对抗各方是否存在最合理的行为方案,以及如何找到这个合理方案,并研究其优化策略。当前,国家信息安全领域的斗争无一不具有显著的博弈属性,如国家间的信息对抗、密码的加密与破译、病毒的制毒与杀毒、网络思想文化的保护与渗透等等。因此,从博弈论的视角认识和分析各类信息安全问题,并通过博弈论方法寻求信息安全最佳解决方案,是优化我国信息安全战略的重要思路。如今,博弈论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信息安全研究的重要方法论基础,借鉴博弈论的指导原则和原理方法研究国家信息安全战略是科学、有效的途径。

6、公共管理领域的“公共治理”理论

上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发生的社会、经济危机推动了公共管理和公共行政理论研究的范式变革。以“治理”为代表的新理论范式提出了多元、自组织、合作、去意识形态式的公共治理模式,即抛弃传统公共管理的垄断和强制性质,强调政府、企业、团体和个人的共同作用。该模式不强求自上而下、等级分明的社会秩序,而重视网络社会各种组织之间平等对话的系统合作关系,简称“公共治理”理论。需要指出的是,“公共治理”理论在许多方面与网络空间发展理念高度契合,因此西方国家也较早的将“公共治理”理论引入了互联网管理领域。尽管“公共治理”理论本身存在固有缺陷和不适应我国国情的方面,但对探索有中国特色的互联网治理模式仍可以提供重要借鉴,是国家信息安全战略重要的理论支撑。

四、我国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的理论体系

通过客观形势分析、现实价值评估和思想源流梳理,我国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理论体系具备了构建条件。它由战略的内涵和目标、战略的基本要素、战略的内在机理和战略的理想模式等有机组成。

1、我国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的内涵和目标

信息安全的本质内涵是维护信息系统或信息传播中的信息资源免受各类威胁、干扰和破坏,保障信息资源的保密性、可靠性、完整性、可用性等安全属性。但是,当信息安全上升到战略层面,信息安全战略与综合性国家安全战略则高度融合,集中反映在:网络信息空间成为国家安全威胁的主要载体;谋取信息优势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目标;现代信息技术成为维护或威胁国家安全的主要手段。在此基础上,我国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的内涵是指:国家为保障综合性国家安全,消除基于信息网络空间的各类国家安全威胁(包括国家间信息战、意识形态渗透、低俗文化传播、恐怖主义和跨国犯罪、黑客攻击、关键生产领域信息系统运行风险、社会危机酝酿和传播、网络隐私和知识产权问题、网络病毒和垃圾邮件泛滥等等),运用各种国家资源和技术手段而进行的战略规划和实施的全过程。根据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的内涵,我国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的基本目标是:积极应对国内外各类信息安全威胁和挑战;确保国家信息网络基础设施、重要信息系统和信息内容的安全性;促进国家信息化和信息社会的健康发展;提高全社会信息安全的能力和素养,保障国家安全、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和公众权益的实现。

2、我国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的基本内容

作为国家大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信息安全战略应由国家信息安全观、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目标、国家信息安全利益与威胁判定、国家信息安全战略资源及其运用、国家信息安全政策与安全机制等五部分组成。其中,信息安全观是国家在信息安全问题上的基本理念,也是一个国家的信息安全哲学,是制定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的根本出发点;信息安全战略目标即维护和谋求国家信息安全利益的指标性任务,反映不同阶段国家信息安全总体发展愿景;信息安全利益与威胁判定是指根据国家利益需求和国家战略目标判定信息安全威胁的来源、范围、性质和等级;信息安全战略资源既包含狭义的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也包含广义的自

然资源、人才资源、经济资源、军事资源等;而国家信息安全政策、法规与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是完成国家安全目标的重要保障。

3、我国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的内在机理

国家信息安全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充分考虑并科学平衡以下几对关系。

首先、信息化建设与信息安全在国家信息安全战略中的矛盾统一关系。一方面,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普及不断催生新的信息安全威胁,信息安全成为信息化建设的有力保障;另一方面,国家信息安全问题的解决不仅有赖于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也有赖于国家信息优势的积累。因此,信息化与信息安全是事物的一体两面,二元目标需要在国家信息安全战略中得到充分体现。

其次、管理和技术在国家信息安全战略中的同步发展关系。国家信息安全问题的解决需要通过安全技术得以实现,支持信息安全先进技术和重点产业的发展是战略的重要任务。但与此同时,通过法规、政策、教育、制度等完善安全管理,实现技术与管理的有机结合更不能忽视。国家信息安全战略是技术与管理的双轮驱动,过度偏重某一方面的发展必将导致战略的失效。

第三、成本与收益在国家信息安全战略中的综合平衡关系。信息安全的实现有赖于保障成本的持续投入,而与之对应的是信息安全收益通常无法客观测度,过度的安全保障必然导致成本畸高和效率低下。因此,寻求成本、收益、效率的综合平衡是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的关键,具体措施包括确定重点领域、优化资源配置、建立科学的风险收益评估体系和安全等级标准等。

第四、国家安全与全球安全在国家信息安全战略中的动态交互关系。信息安全问题是全球各国共同面对的威胁与挑战,通过国际合作防范和应对信息安全威胁是理想途径。但是,由于各国在国家利益、法律、文化等方面的不一致,各国信息安全战略始终难以协调甚至存在对抗。就我国而言,一方面要立足国家利益和基本国情制定符合未来发展需要的国家信息安全战略,另一方面要立足全球层面,推动本国信息安全法律、政策与国际的接轨,推进平等互利的“国际信息安全新秩序”的形成。

国家安全形势论文篇(8)

    一、中国国家文化安全面临的主要威胁

    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不同文化类型之间的相互交流、冲突、渗透及融合,构成了生机勃勃的国际文化发展图景,但是,在不同文化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也有个别奉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西方国家为了达到经济和政治上的目的,不断推行“文化殖民”政策,形成了日益严重的“文化帝国主义”倾向。它们在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传播本国的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以损害本土文化为手段,图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新的方式延续和强化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对全世界的控制。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由于在文化、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国家利益等诸多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分歧,自然而然地成为某些霸权主义国家进行文化渗透和文化颠覆的主要目标之一。这就决定了中国在新世纪必然面临来自外部的严峻的文化安全挑战和威胁,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大肆宣扬“中国威胁论”和“文明冲突论”,为西方文化扩张寻求理论依据,恶化中国国家文化安全的外部环境。

    1992年9月15日《亚洲研究》上刊登了罗斯?芒罗的文章《正在觉醒的龙——在亚洲真正的威胁来自中国》,该文从政治到经济、从军事到外交等等方面,论述了中国对亚洲和平与利益所构成的“威胁”,并以此警告美国防范这个远隔重洋的“充满活力、热气腾腾的国家”,由此成为“中国威胁论”的肇端。1993年美国哈佛大学亨廷顿教授提出“文明冲突论”与之遥相呼应。他认为在后冷战时代的新世界中,冲突的根源主要将是文化的而不是意识形态和经济的,作为儒教文明主要代表的中国是西方最大的威胁之一。在大肆宣扬“中国威胁论”的背后,深深隐藏着的是美国妄图建立文化霸权的“传教士”心态,以及恶化中国文化安全外部环境,达到遏制中国的企图。

    2.凭借强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优势,运用各种手段向中国推销西方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妄图通过打“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最终达到对中国的“和平演变”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反华势力利用一切手段进行全方位的文化渗透。西方一些理论家指出,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不同意识形态国家进行文化渗透是最有力的进攻。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西方利用一切手段大力宣扬西方的一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近似强制的方式加强文化渗透和文化输出。推行以“西方中心主义”为基础的各种人文、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宣扬西方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用似是而非的“人权”、“自由”、“民主”、“平等”概念,否定中国人民和中国政府现实地实现真正属于人民的人权、自由、民主、平等的努力。目的就是要搞乱我们的思想,破坏我们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消解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西方反华势力通过广播、电视、电影、报纸、杂志等文化产品的输出,公开或隐蔽地推销其社会政治理论、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并充分利用其网络优势,通过网络这只无形的手,以网络所特有的穿透力突破传统的国家概念和框架,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传统的语言交流规则和动作方式。

    西方文化的扩张和渗透,对我国的文化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和威胁。中华民族的特性和民族文化的认同情结已经有弱化的状况和趋势,一些人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和人生目标,甚至崇拜西方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发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扭曲错位。这将导致中华民族的文化混乱,使传统文化、道德准则受到强烈冲击。

国家安全形势论文篇(9)

公民的国家安全意识关系着国家的安全和发展大局。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强调“真正夯实国家安全的群众基础”,[1]人民群众的国家安全意识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精神防线,提升公民的国家安全意识是夯实国家安全群众基础的重要举措。目前“一?б宦贰币殉晌?我国顶层战略设计,西部地区是“一带一路”的重要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这一战略的推进实施契合西部地区的共同需求,有助于推动西部经济转型升级。而西部地区同时又是国家安全斗争的前沿阵地,西部高校历来是国内外敌对势力颠覆渗透的重点对象,西部高校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无疑在当前和今后将对“一带一路”的建设产生重要影响,研究这一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调查工具与研究样本

为调查“一带一路”战略下西部高校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的现状和特征,笔者在文献研究①和专家咨询(共咨询了4位国家安全研究领域的专家,均为正高级职称,2名来自西安交通大学,1名来自东南大学,1名来自武汉大学)的基础上设计了《西部高校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调查问卷》。经过小范围试测、专家审核修缮等环节,最终形成了包括26道题目的正式调查问卷。问卷从国家安全形势认知程度、国家安全政策了解程度、国家安全责任意识、国家安全法制意识、“一带一路”的安全风险认知程度等维度来设计测项,运用SPSS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笔者于2016年3月至4月在陕西省6所高校针对在校大学生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进行了问卷调查。6所高校分别是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其中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为“985工程”高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为“211工程”高校,西安理工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为一般本科院校。共发放问卷1650份,回收问卷1476份,其中有效问卷1325份,有效率为89.77%。调查样本中,男性大学生为708名,占53.43%,女性大学生为617名,占46.57%;大一学生402名,占30.34%,大二学生341名,占25.74%,大三学生270名,占20.38%,大四学生312名,占23.55%;人文类专业大学生376名,占28.38%,经管类专业大学生385名,占29.06%,理工类专业大学生457名,占34.49%,医学类专业大学生107名,占8.08%;387名大学生来自“985工程”高校,占29.21%,432名大学生来自“211工程”高校,占32.60%,506名大学生来自一般本科高校,占38.19%。

二、西部高校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的现状与特征分析

(一)对我国国家安全形势的认知情况

在问卷中设计了2道题目来调查西部高校大学生对国家总体安全形势的认知情况,作答情况见表1、表2。当前我国正处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时期,国家安全形势保持总体稳定但“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2]国家的安全和发展环境复杂多变,安全形势较为严峻,不同领域的可预见和难预见的风险因素显著增多且相互交织,维护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内部压力以及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外部压力相互叠加。从表1、表2可见,西部高校大学生对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形势总体状况的认识是基本准确的。

(二)对国家安全内涵与内容的认知情况

问卷中设计了2道题项来调查西部高校大学生对国家安全内涵和所涉内容的认知情况,回答情况见表3、表4。201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中对“国家安全”的概念做出了权威界定,指出国家安全是指国家重大利益“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内外威胁的状态”以及维持“安全状态的能力”。2014年明确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出要构建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等十一种安全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3]可见,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所涉内容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全面,国家安全问题已绝不仅仅体现为军事、政治方面的传统安全问题,而是一个复杂、动态的大系统,一个有机的体系。而从表3、表4可见,接近半数的西部高校大学生对国家安全内涵的理解过于狭隘,未能从“总体安全”、“大安全”的维度上去思考和认识国家安全问题;四成以上的学生对国家安全内容的认识过于片面,对“总体国家安全观”具体内容的认识存在局限性。

(三)对国家安全重要意义的认识状况

问卷中设计了3道题目来调查西部高校大学生对国家安全重要意义的认识,回答情况见表4、表5、表6。可见,总体而言西部高校大学生对于国家安全的重要意义以及国家安全同个人发展的关系的认识是较为充分的。

(四)对我国国家安全环境和安全政策的了解情况

问卷中设计了8道题目来调查西部高校大学生对国家安全环境、安全政策、安全动向的了解程度。8道题目均为常识性题目,分别为“在我国,什么部队担负国家赋予的国家内部安全保卫任务”、“我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成立于哪年”、“2015年12月31日起,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正式更名为什么”、“2013年11月我国宣布在哪一海域划设防空识别区”、“在扩张型、自卫型、联盟型、中立型四种国防类型中,我国的国防属于哪类”、“我国目前设置了哪几个战区”、“我国国家安全教育日是哪天”、“目前哪国非法占领我国南海海域岛屿数量最多”。8道题目的平均正确率为51.27%,男大学生的平均正确率为59.45%,女大学生的平均正确率为41.89%。这些题目并非专业性强、难度高的测题,稍关心国际形势和国家大事的同学即可做出正确回答,然而调查发现学生的作答情况并不理想。这反映出当前西部高校大学生对于国家安全环境、安全政策和安全形势走向的关注程度并不够,尤其是女大学生的关注和了解程度更加不足。

(五)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意识

问卷中设计了3道题目来调查西部高校大学生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意识,题项及回答情况见表7。从调查结果可见,整体而言,西部高校大学生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意识是较为强烈的,能够将维护国家的安全与自身联系起来,将其视为自身的重要责任。

(六)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意识和行动意识

问卷中设计了3道题目来调查西部高校大学生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制意识和行动意识,具体情况见表9、表10、表11。可见,三分之一的学生表示没听说过《国家安全法》和《反分裂国家法》,半数以上的学生表示虽听说过但不了解具体内容,四成以上的学生表示不知道《宪法》中规定“公民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反映出西部高校大学生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制意识较为薄弱。《国家安全法》第 77 条规定,公民应当履行向国家安全机关、公安机关和有关军事机关“及时报告危害国家安全活动的线索”、“如实提供所知悉的涉及危害国家安全活动的证据”的义务。而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虽然表示面对威胁国家安全的事件时应该采取行动,具有较强的行动意识,但在行动方式的选择上较为茫然。

(七)对我国国家安全威胁的认知情况

问卷中设计了“您认为对我国而言,正面临哪些方面的安全威胁?(多选,请按严峻性排序)”一题来调查西部高校大学生对我国国家安全威胁的认知情况,具体情况见表12。调查显示,大学生对当前国家正面临的军事、政治、国土等领域的传统安全威胁能够保持清楚的认识和判断,而对文化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等非传统安全的关注不足,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的认知程度并不十分充分(认为我国正面临文化安全威胁、科技安全威胁、信息安全威胁的学生比例均不足半成)。

(八)对“一带一路”战略及相关安全问题的认识情况

问卷中设计了3道题项调查西部高校大学生对“一带一路”战略的了解程度,具体情况见表13。这3道题目均为难度系数不高的常识题目,可学生的回答情况不够理想,平均正确率仅有20.67%,可见学生对“一带一路”战略的有关内容了解程度颇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传统地缘政治和宗教、民族、制度、文化等诸多矛盾复杂交织的地区,是当今世界安全问题极为突出和严重的地域,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可能面临的风险,除包括因国际形势变化所引起的地区政治安全风险外,也包括长期困扰这些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非传统安全风险。[4]而对于“你认为在推进‘一带一路’的实施过程中,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安全威胁是否严重”一题,仅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比较严重,会面临某些安全风险”,多达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比较安全”或“非常安全”(见表14),这说明西部高校大学生对“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过程中的安全风险问题的认识程度并不充分。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西部高校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呈现出“强弱面并存”、“优劣性参半”的显著特征:就整体情况而言,学生对我国总体安全形势能够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能够较为充分地感知到国家安全的重要意义、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意识和行动意识较为强烈、对国家传统安全威胁的认识较为充分;但另一方面,却又对国家安全的内涵和所涉内容的认识不够全面、对国家安全政策与安全环境关注程度不足、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意识较为薄弱、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的认知不够充分、对“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过程中的安全风险问题认识程度不够充分。

三、强化西部高校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的对策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结果,笔者认为,为强化西部高校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当前应着重从如下几方面入手加强工作。

(一)以《国家安全法》为依据完善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机制,将国家安全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国家安全法》明确规定:“将国家安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目前高校存在多种安全教育形式和渠道,如军事训练、军事理论教学、人身安全教育、法律基础教育、形势政策教育等,但总体而言高校国家安全教育渠道融合不到位、认识高度不到位、理论研究不到位、保障机制不到位,影响了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成效。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和西部高校应切实重视和加强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教育工作,以《国家安全法》为依据和准绳,完善国家安全教育机制,将国家安全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高校应进一步整合已有资源、开拓教育渠道、构建课程体系和队伍体系,进一步完善健全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领导组织机制、构建长效落实机制、建立特色教育机制、完善自我教育机制,坚持体制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扎实推进新时期国家安全教育工作。

(二)拓宽教育思路,丰富教育内容,培养大学生的“总体国家安全观”

调查结果表明,西部高校大学生对国家安全内涵和所涉内容的理解是较为片面和狭隘的,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的认识并不十分充分,究其原因,可能既与传统思维定势和固有观念的影响有关,也与当前的国际局势和我国的周边安全形势有关。美国军事战略中心东移、中日钓鱼岛争端、我国与越南及菲律宾等国之间的南海争端、日本及印度等周边国家大力加强军备建设并频繁军演等都让大学生切身感受到了“军事安全”、“国土安全”、“政治安全”的重要性,体会到了国防巩固、军队强大的现实意义。目前应积极拓宽教育思路,丰富教育内容,引导大学生从“总体安全”、“?C合安全”的视角认识和思考国家安全问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军事理论》、《形势与政策》、《国家安全教育》等课程应融入文化安全、经济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将恐怖主义、武器扩散、疾病蔓延、生态恶化、跨国犯罪、走私贩毒等非传统安全威胁问题纳入自身的教学范围和视线,并注重挖掘隐性课程的国家安全教育功能,积极培养大学生的“总体国家安全观”。

(三)多管齐下,引导西部高校学生积极关注国家安全环境、安全政策、安全动向

当前应积极拓宽教育渠道,多管齐下,激发西部高校大学生对国家安全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的兴趣,引导大学生密切关注国家的安全环境、安全战略、安全动向。在通过课程教学的同时,可采取课外参观实践、社团活动、案例讨论、国家安全知识竞赛、演讲辩论、宣传栏展示等形式进行教育;在发挥传统媒体教育功能的同时,可利用自媒体平台,通过微博、微信、Qzone、BBS讨论区等载体传递有关国家安全重大事件、国家安全最新动向等方面的信息。重点应提升女大学生对这方面问题的兴趣和关注程度。

(四)采取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大学生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意识

应切实增强西部高校大学生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意识,使学生认识到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是法律规定的公民义务,使学生了解到在面对影响国家安全的行为时应做出合乎法律要求的行为选择。大力宣传和普及《国家安全法》、《反分裂国家法》,使大学生了解《国家安全法》、《反分裂国家法》的基本精神、主要内容和《宪法》、《刑法》、《爱国主义教育纲要》中对公民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等方面的规定,使大学生能够认清国际形势、国内局势和各种国内外冲突与矛盾的实质和根源,明辨是非、理性爱国。在教育过程中,应采取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结合大学生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事件(如“棱镜门”事件、“5?22”新疆暴恐事件等)展开教育,既要注重开展集体式的宣传培训,更要注重在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进行浸润式的传播渗透。

(五)切实重视“一带一路”战略的宣传,使大学生熟知其内涵与内容、了解其实施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安全风险

国家安全形势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11 — 0017 — 02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题,国际形势总体保持和平,但强权政治、霸权主义等传统安全威胁仍然存在,恐怖主义、传染性疾病等非传统安全威胁逐渐凸显出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安全的涵义已经演变为一个综合概念,其内容涉及到政治、国防、经济、安全等领域。

一、当前的国际形势

当前,国际形势正在经历着“冷战”结束以来最复杂的变化,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摆在世界各国人民面前的课题。各种形式的国际安全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最为关注的主题。

首先,单极与多极的矛盾比较突出。美国是想建立单极国家的典型代表,它对伊拉克的战争激化了美欧矛盾,当前正成为世界各种矛盾的焦点。中国主张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由于国际力量对比的严重失衡,多极化将是一个曲折、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间可能出现多次反复。其次,国际恐怖与反恐怖的较量较为突出。自美国“911”事件后,恐怖主义凸显为国际和平与稳定的重大威胁。恐怖主义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民族和宗教背景,简单的武力打压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反恐问题。第三,世界经济领域内的各种矛盾比较突出。由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农业补贴、非农产品市场准入等问题上争执不下,导致南北矛盾进一步突出。同时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正在抬头,导致大国之间的经济摩擦也逐渐增多。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涉外经济争端也出现增多趋势,这既是国际政治经济矛盾的反映,也是我国入世后面临的外部经济压力的表现。

二、国际政治安全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国家安全战略和政策问题是一个既古老又新颖的话题。虽然自人类社会建立国家以来,国家安全就始终是决定国家生死存亡的至关重要的大问题,但是在新形势下,针对新的情况和特点,国家安全战略应该具有新的思路和内容。

(一)我国国际政治安全的主要内容

我国的国家战略和政策充分吸收了古今中外国家安全战略的优秀成果,是历代领导人在领导我国国家安全工作方面理论贡献和成功实践相结合的结晶,是“综合安全”思想的体现。它主要包括政治安全、国防安全、经济安全、信息安全四个方面。

1.政治安全

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根本。它分为国际政治安全和国内政治安全两大部分。这两者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历史证明,武力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争端与矛盾。面对安全威胁更加多样化的挑战,单个国家的行动往往难以奏效,国际合作才是比较有效的手段。寻求安全的手段趋向多元化,加强对话与合作成为寻求共同安全的重要途径,所以我们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塑造新型的安全观,从而获得可靠的国际和平环境,营造人类共同繁荣的未来。中国既是新安全观的积极倡导者,同时也是积极实践者。近年来,中国进一步提高了军事透明度,不断增强与周边国家、地区的军事互信,努力以和平方式解决与邻近国家的边界问题,积极参加国际维和、国际安全合作和亚太地区安全合作。我国以自身经验证明了新安全观的可行性,也正在为推动国际社会建立新的安全观做出不懈的努力。

2.国防安全

国防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柱石。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世界军事领域兴起了一场新的深刻变革,被称之为“新军事变革”。这场新军事变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实质就是信息化革命在军事领域的反映。高科技军备竞赛像发动机一样,始终未曾止步。我国坚定不移地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不进行军事扩张,不在国外驻军或建立军事基地。我国拥有少量核武器完全是为了自卫。我国是所有核大国中唯一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的国家。为适应国际战略形势和国家安全环境的变化,我国不断充实和完善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坚持走跨越式发展道路,加紧军事斗争准备,实施科技强军战略,推进人才战略工程,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

3. 经济安全

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包括粮食安全、金融安全、能源安全等领域。

首先,粮食安全是我国最基本的经济安全问题。随着我国人口继续增长,工业建设用地量不断增加,耕地数量继续减少,制约了粮食增产潜力。我国从维护国家的粮食安全考虑,只有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

其次,金融安全是我国经济运行安全的核心。2008年爆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是上个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危机,对全球经济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为了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国内稳定,我国始终重视维护本国的金融安全。一方面,力求稳妥,避免因调整汇率而对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不利影响。另一方面,“我们确立的目标是实行以市场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的汇率制度。现在,我们正在进一步研究汇率改革的方案,使汇率对于市场更富有弹性。”①

第三,能源安全是当前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维护国家安全所面临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目前国际市场油价持续攀升,“高油价时代”的到来,使能源主产地和能源通道安全等问题进一步凸显。为解决能源安全这一影响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问题,我国政府正在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以及加大海外通过国际合作开采石油的力度等,以确保我国能源安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4. 信息安全

信息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环节。当前国际互联网的泄密现象非常严重且呈上升趋势。斯诺登事件让整个世界震惊。我们既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的发展来带动我国的工业化,同时也要注意可能的安全问题。依法加强信息安全的统筹管理,加快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立法,逐步建立信息安全法律体系,是确立国家信息安全战略以及有关规划、政策及技术规范的基础。

(二)当前国际安全形势的特点

进入21世纪,和平、发展、合作已成为时代潮流,但人类和平与发展的事业也面临着严峻挑战。综观当前国际安全形势,主要有以下三个明显特点:

1.安全问题多元化

由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等引起的传统安全问题仍然存在,同时,各种非传统的安全威胁因素迅速上升。恐怖主义、大规模的杀伤性武器不断扩散、跨国犯罪、环境污染、传染病流行、走私等都逐渐成为影响人类安全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它们与传统安全问题互相交织并彼此转换,给国际安全环境带来新的挑战。

2.安全利益全球化

当今,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向前推进的时代下,世界各国利益相互渗透较以前更为突出。世界任何一个地方发生的人道主义灾难、饥荒以及战乱或恐怖袭击往往都不再只是当事国和所在地区的安全问题,而是影响到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因此,要想解决国际上的重大安全问题,就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只凭自身力量确保自己的绝对安全。

3. 安全威胁复杂化

不管是传统的还是非传统的各种安全问题,都有其错综复杂的产生原因和深刻的社会根源,其性质和表现形式也各不相同。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因素交织共存,相互作用,安全威胁复杂多变,国际安全环境不确定因素逐渐增多。对付任何一种安全威胁,都不能仅仅靠某种单一的手段,必须标本兼治。

三、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创中国特色国际政治理论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既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又符合加强国际合作、应对安全威胁多样化的需要。中国只有通过和平方式实现的发展才是持久的发展,才有利于本国人民以及世界各国人民的发展。

第一,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也是和平外交思想的重要体现。中国文化历来热爱和平,主张“协和万邦”。从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到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中华民族向世界传播的都是和平、发展与合作的友好心声。新中国成立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早在1954年就曾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邓小平、、都继承中国宝贵外交遗产,延续已经建立起来的中国外交原则、框架、机制、安排等。中国新外交继承而且努力完善关于世界和平的基本原则。自十到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中国新领导层的外交表达和行动,标志着中国外交进入了新阶段,初显甚至预示未来几年中国外交的特征与趋势。

第二,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既符合基本国情,也是从中国最广大人民利益出发的必然抉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现在我国还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只有始终牢记发展是第一要务,不断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必须不断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走和平发展道路。

第三,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既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也是促进共同发展的积极因素。求和平、促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流。任何国家要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就必须顺应世界发展的大势。中国的和平发展为维护世界和平发挥了更加重要的作用,不仅积极参加国际反恐合作,而且自2001年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对拉动世界经济增长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从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时坚持人民币不贬值,到2004年底印度洋海啸灾难后展开大规模援助行动,中国在国际上也树立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中国将通过自身的发展,推动和平、发展、合作的历史潮流不断前进。

四、结语

国家安全是一个国家的发展基础,它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保障,促进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进入新世纪后,我国必须把保障国家的安全战略作为构建中国特色的国际政治理论之首要任务。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国家安全为核心,坚定不移的走和平发展道路,不仅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而且还有利于国际社会携手合作并妥善应对安全威胁多样化的挑战,共同维护国际的安全和发展。

〔参 考 文 献〕

〔1〕何兰.国际战略与国家安全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2〕熊光楷.国际形势与安全战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上一篇: 工艺美术师 下一篇: 企业档案工作要点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