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消化病杂志社
分享到:

国际消化病杂志

《国际消化病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63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述评、综述、论著、专题笔谈、临床研究等。
  • 主管单位: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市医学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 国际刊号:1673-534X
  • 国内刊号:31-1953/R
  • 出版地方:上海
  • 邮发代号:4-299
  • 创刊时间:1963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2.2
  • 综合影响因子:1.197
期刊级别: 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国际消化病 2015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国际消化病杂志综述

白细胞分离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摘要: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该病的治疗一直是一个难题,部分难治性UC患者在传统药物治疗无效的情况下需转为外科手术治疗。近年来随着人们对UC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选择性白细胞分离法(LCAP)逐渐成为治疗UC的有效方法之一。此文就LCAP治疗UC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75-77

肠内营养在炎症性肠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摘要: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IBD患者常合并程度不同的营养不良,国内外的大量基础及临床研究已证实,肠内营养治疗可诱导IBD病情缓解,促进病变肠道组织修复,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
78-79

克罗恩病活动度评价的研究进展

摘要:克罗恩病(CD)是一种可累及全肠道的慢性肉芽肿性炎性反应,在中国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有终身复发倾向,病情复杂多变,重症患者迁延不愈,预后不良。多年来各国学者们致力于多方面评价CD的活动度,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工作。此文就CD活动度评价指标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80-83

炎症性肠病与肠道菌群

摘要:炎症性肠病(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其特征是反复发生肠道溃疡,以腹痛、黏液脓血便为主要症状。IBD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目前认为与宿主遗传易感性、黏膜免疫和肠道菌群有关。与正常人相比,IBD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菌群失调,主要表现在益生菌数量减少和条件致病菌数量增多。此文就IBD患者肠道菌群的分布和检测方法以及微生态制剂(MEA)对IBD的作用作一综述。
84-87

非类固醇类抗炎药致小肠损伤的药物保护

摘要:非类固醇类抗炎药(NSAID)是目前临床应用广泛的解热镇痛药。随着NSAID的广泛应用和胶囊内镜的问世,有关NSAID胃肠道不良反应的报道日趋增多。目前NSAID对小肠损伤的机制尚未明确,并缺乏有效的防治措施。此文就NSAID引起小肠损伤的机制及其药物防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88-91

代谢综合征组分与结直肠癌发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摘要:代谢综合征(MS)是一组以胰岛素抵抗为核心,具体表现为中心性肥胖、高血糖、高血压、血脂异常的症候群。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MS与结直肠癌(CRC)的发病有着密切关联。虽然MS造成CRC发病率升高的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但许多研究已证实MS组分对CRC造成影响,可为CRC的早期预防提供依据。此文就MS相关组分与CRC发病之间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92-95

以巨噬细胞为靶点的结直肠癌防治新策略

摘要:活跃于结直肠癌(CRC)肿瘤微环境中的不同类型巨噬细胞对肿瘤细胞产生的作用不同,M1型巨噬细胞可发挥抑瘤作用,而M2型巨噬细胞却参与了肿瘤血管生成,常常表现为促瘤作用。因此,基于巨噬细胞的不同亚型和作用机制,通过抑制其促瘤活性、增强抑瘤活性、促进巨噬细胞由M2型向M1型转化、抑制巨噬细胞募集及存活成为CRC防治新策略。
96-98

Wnt信号通路在结肠锯齿状息肉癌变过程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摘要:随着内镜及病理诊断技术的发展,锯齿状息肉/腺瘤的检出率正不断升高。与传统息肉相比,锯齿状息肉/腺瘤可能具有更高的癌变率以及更快的癌变进程。因此,针对其癌变机制的研究已成为近年来的热点之一。Wnt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被认为在其致癌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此文对锯齿状息肉/腺瘤癌变过程中Wnt信号通路的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99-101

食管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的高危因素及其发生机制

摘要:食管癌是常见的消化系统肿瘤之一,亚洲国家以食管鳞状细胞癌为主,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均位居世界前列,食管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为其癌前病变,故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积极有效地干预或阻断食管鳞状上皮异型增生的发展演变过程,有可能显著降低食管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在食管癌的一级预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102-105

非糜烂性反流病食管下段鳞状上皮细胞间隙增宽的研究进展

摘要: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是胃食管反流病的一种常见类型,临床上常表现为烧心、反酸等症状。NERD患者广泛存在食管鳞状上皮细胞间隙增宽,且与NERD的临床症状密切相关,此文主要围绕NERD与鳞状上皮细胞间隙的研究作一简要综述。
106-108

食管溃疡的诊断和治疗现状

摘要:食管溃疡较胃溃疡(GU)和十二指肠溃疡(DU)发病率低,但近年来检出率有所升高。食管溃疡因临床症状多样、缺乏特异性表现、病因复杂,故常出现诊断和治疗不及时的情况,目前尚无相应的诊治指南。此文就食管溃疡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常见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作一综述。
109-112

幽门螺杆菌阴性消化性溃疡诊治现状

摘要:幽门螺杆菌(Hp)阴性消化性溃疡(PU)具有特殊的病因和临床特征。Hp阴性PU患者具有高龄、病史较短等特点,而且有较严重的溃疡病变、较易出血及再出血,有较长时间的抗酸治疗史及较差的疗效及预后。因此,在重视Hp阳性PU的同时,对Hp阴性PU也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需及时诊治此类患者,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113-115

幽门螺杆菌EPIYA多态性与胃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摘要:胃癌是世界第二位致死性肿瘤。大量研究表明,胃癌的发生与幽门螺杆菌(Hp)合成分泌的CagA蛋白密切相关。CagA蛋白羧基末端EPIYA重复序列是酪氨酸磷酸化的主要位点,EPIYA的不同基序片段磷酸化后会引起细胞信号转导通路改变,进而影响细胞有丝分裂,引起细胞形态发生改变,最终导致胃黏膜细胞癌变。因此EPIYA基序多态性可能与胃癌发生密切相关,但目前有关这一关系的前瞻性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存在争议。此文从EPIYA结构的多态性出发,对比不同方法、不同地域的研究,就EPIYA多态性与胃癌发生的关系作一综述。
116-118

药物性肝损伤的风险评估及诊治进展

摘要:药物性肝损伤(DILI)可引起大部分已知类型的肝病,且因其缺乏可作为确诊依据的特异性表现,因此预防和诊断DILI对于临床医生和患者意义重大。此文对DILI的易感因素、诊断标准和诊治方法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19-121

维生素D在慢性病毒性肝病中的作用与机制

摘要:目前许多研究发现维生素D除了具有传统的钙、磷调节作用外,还具有抗炎、抗纤维化、抗肿瘤等作用。此文对维生素D参与慢性病毒性肝病的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122-125

肠道菌群与相关代谢性及消化系统疾病的关系

摘要:肠道微生物菌群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生态系统,广泛参与了人体的生理、病理过程,与人体形成动态平衡状态,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极有可能导致或加重疾病的发生和进展,此文就肠道菌群的功能及其与多种疾病之间的关系作一综述。
126-128
国际消化病杂志论著

细胞周期蛋白D1、p16蛋白在胆汁反流性胃炎中的表达及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p16蛋白在胆汁反流性胃炎(BRG)中的表达,探寻BRG与胃癌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过氧化物酶标记的SP染色法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检测癌基因CyclinD1及抑癌基因p16蛋白在正常胃黏膜、BRG、癌旁组织、胃癌中的表达。结果 CyclinD1在正常胃黏膜、BRG、癌旁组织、胃癌中的阳性表达率逐渐升高,在BRG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16在正常胃黏膜、BRG、癌旁组织、胃癌中的阳性表达率逐渐降低,在BRG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正常胃黏膜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CyclinD1、p16蛋白在BRG、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RG可能有癌变倾向,且CyclinD1、p16蛋白可能参与了其向胃癌发生发展的过程。
129-131

胃癌中Notch1、DLL4和HES1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

摘要:目的通过检测Notch信号系统中的Notch1、DLL4和HES1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它们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期之间的关系,探索胃癌发生发展的机制。方法将胃癌、癌旁组织制作组织芯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Notch1、DLL4和HES1的表达,随访患者,分析它们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期之间的关系。结果Notch1在胃癌、癌旁及对照组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8.30%、25.00%和16.67%,三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otch1的表达阳性率在有淋巴结转移组中为41.3%,显著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61.28%,P〈0.05);在其他病理特征间Notch1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LIA在胃癌、癌旁和对照组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5.94%、45.7%和56.67%,三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病理特征间DLL4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ES1在胃癌、癌旁和对照组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36.64%、34.40%和33.3%,三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ES1在低分化胃癌中的表达阳性率为51.43%,高于高/中分化组(31.25%,P〈0.05);在其他病理特征间HES1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otch1、DLL4和HES1阳性组和阴性组生存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组织中Notch1呈高表达,可作为胃癌诊断和治疗的靶点;Notch1的表达与胃癌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HES1在低分化胃癌中表达升高,可能是胃癌分化程度的一个标志物。
132-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