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消化病杂志社
分享到:

国际消化病杂志

《国际消化病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63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述评、综述、论著、专题笔谈、临床研究等。
  • 主管单位: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市医学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 国际刊号:1673-534X
  • 国内刊号:31-1953/R
  • 出版地方:上海
  • 邮发代号:4-299
  • 创刊时间:1963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2.2
  • 综合影响因子:1.197
期刊级别: 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国际消化病 2014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国际消化病杂志述 评

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的肠道黏膜低度炎性反应及其意义

摘要: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反应,病变多累及直肠和乙状结肠的黏膜和黏膜下层,并可向全结肠蔓延,呈反复交替发作和缓解的特点,因此,治疗目的是诱导缓解和维持缓解,避免疾病活动和复发.在临床上,早期的治疗目标是以临床症状消失为标志的“临床缓解”,近年来治疗目标提升为“黏膜愈合(mucosalhealing)”.但即使黏膜愈合了,UC患者的肠道黏膜仍然存在持续的低度炎性反应,必须重视这种低度炎性反应对UC整个病程及预后的影响.
3-5
国际消化病杂志综 述

益生菌在溃疡性结肠炎维持缓解中的作用

摘要:溃疡性结肠炎(UC)是结直肠慢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肠道菌群紊乱在其发病和发展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UC的维持缓解治疗方法包括5氨基水杨酸、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及生物制剂(如英夫利西单抗)等,它们具有潜在不良反应、高费用及长期治疗过程中依从性差等缺陷。应用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为可行的维持UC缓解的方法,此文就益生菌在UC维持缓解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6-8

缺血在炎症性肠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摘要:炎症性肠病是一种以肠道慢性炎性反应为特征的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有多种因素共同参与。临床上炎症性肠病和缺血性肠病之间存在诸多相似之处,此文就血管因素和肠道缺血在炎症性肠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9-11

压力及个性因素在IB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干预机制

摘要:近年来研究表明,肠易激综合征(IBS)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与内脏高敏感性、肠动力异常、脑肠轴失调、肠黏膜屏障功能紊乱等因素有关,而不仅仅源于单纯的肠道运动障碍。重大生活事件所造成的压力和个性特征在IBS的诊疗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揭示心理干预对IBS的影响有助于更完善地实施心理治疗。
12-14

肠易激综合征与心理因素及睡眠障碍的关系

摘要: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多因素引发的疾病,该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多种因素均可诱发该病发作,如胃肠动力异常,内脏感觉过敏,肠道炎性反应及免疫功能改变,饮食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心理因素等。研究发现,IBS患者存在明显的精神心理异常及睡眠障碍。此文就IBS和精神心理因素及睡眠障碍的关系作一综述。
15-17

肠易激综合征的认知-行为治疗

摘要: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病。IBS目前的发病机制还不完全清楚,药物治疗效果有限。国内外研究表明精神心理因素与IBS发病有密切关系,很多患者对IBS症状的意义存在曲解,导致症状加重。认知行为治疗通过纠正患者的认识,重建正确的认知,减轻焦虑、抑郁状态,缓解IBS的胃肠道症状,减少患者就诊的次数。
18-20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合并血脂紊乱的治疗现状

摘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通常合并血脂紊乱,两者同为代谢综合征的重要组分,与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脑血管事件密切相关。心血管疾病是合并血脂紊乱的NAFLD患者常见的死亡原因,此类患者应有效控制血脂紊乱。积极治疗血脂紊乱在心血管疾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中均起着关键作用。此文对NAFLD患者血脂紊乱的治疗现状作一综述。
21-24

重视糖尿病患者的HBV感染

摘要:糖尿病患者因其特殊体质及需长期应用护理设备,增加了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概率。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工作组发现,与非糖尿病者相比,年龄在23~59岁的糖尿病患者进展为急性乙型肝炎的危险增加约两倍。美国免疫接种咨询委员会(ACIP)推荐之前未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年龄在19~59岁的所有糖尿病患者,确诊后都应尽快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此文就糖尿病患者HBV感染的高危性以及防治方面的特殊性作一综述。
25-28

肝纤维化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摘要:肝纤维化(HF)是指由各种致病因子所致肝内结缔组织异常增生,导致肝内弥漫性细胞外基质过度沉淀的病理过程。HF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常见的发病因素有病毒、乙醇、肝内脂肪沉积、毒物等。有研究显示HF与雌激素、瘦素、咖啡因、橄榄油等有一定的相关性。此文就近年来HF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29-31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发病机制

摘要: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由自身免疫介导的,以胰腺肿大和胰管不规则狭窄为特征的慢性胰腺炎。其作为一个独立的临床疾病目前已成为共识,但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此文对AIP的发病机制研究进行综述,以求更好地认识、研究AIP,从而找出更好的诊治方法。
32-34

胃肠道间质瘤的手术治疗进展

摘要: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类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肿瘤,具有多向分化特征,是一种具有恶性潜能的黏膜下肿瘤,可起源于黏膜肌层或固有肌层,可腔内生长,亦可腔外生长。目前手术切除是GIST首选且唯一可能治愈的方法。由于GIST的生长部位和生长方式的不同,导致最佳手术切除方法亦不相同,包括外科开腹或腹腔镜治疗、内科内镜下治疗以及多镜联合治疗等手术方式。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本着创伤最小、疗效最大的原则,对GIST的手术治疗方式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
35-38

姜黄素抗胃癌机制研究进展

摘要:姜黄是姜科植物姜黄的根茎,姜黄主要成分姜黄素(curcumin,Cur)具有较强的抗胃癌作用。其机制包括直接抑制增殖和侵袭、诱导凋亡、化学治疗增敏及逆转耐药、抗化学物质诱导胃癌、抗幽门螺杆菌等作用。Cur可作为肿瘤细胞杀伤药,也可用作化学治疗增敏剂。但当前研究多停留于体外细胞方面。动物的体内作用及其药效学、药物动力学有待进一步研究,以明确其体内作用的前景,深入挖掘其抗肿瘤潜力。
39-41

YB-1与肝纤维化及肝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摘要:Y-box结合蛋白-1(YB-1)在肝纤维化中起着重要的抑制作用。细胞因子Hsc025可与YB-1蛋白C端的氨基酸序列结合,引导后者的核转位,从而阻断TGF-β/Smad信号转导而抑制胶原基因表达;干扰素-γ(IFN-γ)也可通过YB-1负调控胶原基因表达。同时,研究发现有多种肿瘤高表达YB-1。在肝细胞癌中,YB-1与血管侵袭、肿瘤转移、疾病预后等相关,又因其特异性强,有望作为肿瘤检测的指标。
42-43

生物信息学在胰腺癌中的应用

摘要:胰腺癌的发病率不断升高,早期诊断困难,临床治疗效果差,是目前预后最差的恶性肿瘤之一。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能够查找或建立胰腺癌相关的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miRNA、蛋白质调控网络及通路功能注释等信息数据,促进胰腺癌的早期诊断,这是提高胰腺癌临床诊疗水平的主要途径。此文就生物信息学在临床疾病尤其是胰腺癌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44-47

白藜芦醇防治结直肠癌的研究进展

摘要:结直肠腺瘤向结直肠癌的逐级发展提示,特定的干预因素可延缓或防止浸润性结直肠癌的发展。COX-2抑制剂的临床试验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抑制COX-2可以防止结直肠腺瘤及其潜在肿瘤的形成,但COX-2抑制剂的潜在毒性限制了其作为临床化学治疗替代物的使用。目前,已经有很多重要的中药成分,如白藜芦醇、姜黄素、槲皮素等具有抑制肿瘤发生过程中相关信号通路的作用,这些药物都具有成为化学治疗替代物的潜力,因此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此文对虎杖提取物之一的白藜芦醇在防治结直肠癌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今后对其进行更为深入的实验和临床研究奠定基础。
48-51

Rho蛋白与恶性肿瘤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摘要:Rho蛋白是一种具有GTP酶活性的小分子G蛋白,在调节肌动蛋白的活动、细胞周期、细胞变形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从而参与细胞增殖,调控肿瘤细胞转移。Rho蛋白在胰腺癌、结直肠癌、乳腺癌、头颈部肿瘤中存在异常表达,有望成为一种新的肿瘤标志物,并预测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能力。Rho蛋白及其下游发挥作用的分子靶点有可能成为肿瘤治疗的新靶点。
52-55

转录因子T-bet在消化系统肿瘤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摘要:T-bet(rbox expressed in T cell)作为Th1细胞特异性的转录因子,能诱导干扰素-γ(IFN-γ)的产生,在Th1细胞分化发育以及树突状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功能的维持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大量研究认为,T-bet低表达所导致的Th1/Th2分化失衡会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而肿瘤患者存在T-bet及Th1细胞因子低表达的典型Th2漂移。此文对T-bet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消化系统肿瘤中可能的作用机制及其研究进展作一概述,以期为消化系统肿瘤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56-58

miRNA实验技术及与消化道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摘要:miRNA是一类新近发现的内源性非蛋白编码的单链小分子RNA,长度约为20~25nt,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中。目前已发现的miRNA中有许多与肿瘤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研究人员通过实验手段和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这些miRNA与肿瘤的关系进行研究,以期找到治疗肿瘤的新方法。
5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