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消化病杂志社
分享到:

国际消化病杂志

《国际消化病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63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述评、综述、论著、专题笔谈、临床研究等。
  • 主管单位: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市医学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 国际刊号:1673-534X
  • 国内刊号:31-1953/R
  • 出版地方:上海
  • 邮发代号:4-299
  • 创刊时间:1963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2.2
  • 综合影响因子:1.197
期刊级别: 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国际消化病 2012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国际消化病杂志述评

失代偿期肝硬化的抗病毒治疗问题

摘要:HBV/HCV感染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国际范围内均是导致肝硬化的最主要病因。患者一旦形成肝硬化,发展为失代偿期肝病的风险率为每年4.0%,10年以上肝硬化的失代偿概率为每年30%。失代偿期肝病的死亡率为每年13%,其10年生存率仅为25%。因此,如何积极控制HBV/HCV感染至关重要,而且能否阻止已经形成的肝硬化进展,甚至使失代偿期肝硬化逆转,也是临床面临的十分现实的问题。
321-323
国际消化病杂志综述

核苷(酸)类似物与乙型肝炎病毒准种变化和耐药发生

摘要:长期应用核苷(酸)类似物中出现乙型肝炎病毒耐药株甚至多重耐药株是造成抗病毒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在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中密切监测和处理耐药株是临床实践中的挑战。理解和应对在特定环境下病毒准种中特异变异株的出现具有重大临床意义。本文就核苷(酸)类似物的使用与HBV准种变化、耐药出现间的关系作一综述。
324-326

暴发性肝衰竭的治疗进展

摘要:暴发性肝衰竭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脏损伤,以凝血机制障碍、黄疸及肝性脑病等为主要表现,可累及机体多个系统。长期以来对肝衰竭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年来相关研究开始强调综合治疗在肝衰竭治疗中的重要地位,并越来越关注新型治疗方法如人工肝支持系统在肝衰竭治疗中的应用。了解暴发性肝衰竭最新的治疗策略,对于提升其治疗效果,改善预后尤为重要。
327-330

酒精性肝病的自身免疫特征及免疫调节治疗

摘要:酒精性肝病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患者循环中存在乙醇代谢产物与某些蛋白成分结合后形成的加合物,存在非特异性自身抗体,存在Mallory小体、肝特异性脂蛋白(LSP)、肝细胞膜抗原(LMA)等多种抗原,存在抗体与可溶性抗原结合而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及多种细胞因子等现象,均提示自身免疫耐受的破坏是酒精性肝病发生的始动因素。对酒精性肝病免疫发病机制的深入探讨有助于推动治疗技术的发展进步。
331-333

胰腺衍生因子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关系研究

摘要:胰腺衍生因子(PANDER)是新近发现的一组细胞因子,属于细胞因子样蛋白家族(FAM3)的成员,选择性地在胰岛B细胞中相对高水平表达。PANDER过表达在胰岛水平使胰岛j3细胞及多种p细胞系凋亡,并抑制胰岛素释放,而在肝脏水平则特异性地结合到肝细胞膜上,并抑制肝细胞胰岛素信号转导,表明PANDER可能参与了机体胰岛素抵抗(IR)的发生,而这两方面都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及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有密切关系。还有研究显示,PANDER可能参与NAFLD肝脏异常脂质沉积的过程,这些都提示了PANDER可能在NAFLD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334-336

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诊断和治疗现状

摘要: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是一种非自限性肝炎,在中国以中老年女性多见,缓慢发病,无特异性的症状和体征。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最新观点认为,在易感基因的作用下,通过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反应,导致自身免疫性肝损伤。此文对该病的诊断及治疗作一综述。
337-338

Gilbert综合征与药物代谢

摘要:Gilbert综合征也称先天性非溶血性间接胆红素升高综合征,发病机制为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1A1(UGTlAl)基因突变导致UGT酶活性下降。传统认为Gilbert综合征是一种良性疾病,因其并不导致肝脏损伤。UGT酶是参与Ⅱ相代谢的极为重要的酶,在许多物质包括伊立替康、蛋白酶抑制剂等药物的代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Gilbert综合征患者的UGT酶活性下降,在应用上述药物时易发生毒性反应。美国和日本已出台相关规定,建议在接受上述药物治疗前常规进行基因筛查,并在使用相关药物时减量。中国也应开展相关方面的研究以减少毒性作用发生。
339-341

高脂血症相关性急性胰腺炎的微循环障碍研究进展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胰腺炎的发生率越来越高,尤其是高脂血症引起的胰腺炎越来越常见。在急性胰腺炎发展过程中微血管损伤及功能障碍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因素,针对微循环的治疗可以降低胰腺坏死和疾病的严重程度。此文就高脂血症相关性胰腺炎的微循环障碍研究进展方面作一综述。
342-345

急性胰腺炎相关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进展

摘要:急性胰腺炎(AP)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急性炎性疾病,部分患者将进展为重症急性胰腺炎(SAP)而危及生命。以往对于细胞因子和其他炎性反应通路参与AP已有公认。近年来在临床和基础研究中发现,部分细胞因子和炎性反应调节中的基因突变或变异的基因多态性改变在AP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此文就与AP相关的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346-348

妊娠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进展

摘要: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是一种严重威胁母婴健康的妊娠期疾病,近年发病有增加的趋势,可发生于初产妇或经产妇,妊娠期和产褥期。其病情发展迅速,并发症多,正确、及时地诊断和治疗胰腺炎是影响孕妇预后的关键。此文就其流行病学、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349-351

英夫利昔单抗治疗克罗恩病失应答的研究进展

摘要:英夫利昔单抗是一种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特异结合的人-鼠嵌合型IgGl单克隆抗体,对传统药物治疗无效的克罗恩病(CD)具有诱导缓解作用,并可长期维持缓解。有研究显示,25%~40%CD患者在维持治疗中出现对药物失应答(LoR),其机制目前并不清楚,涉及英夫利昔单抗抗体,自身抗体如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药物代谢等多个方面。此文主要就LoR的产生机制及处理方案进行综述。
352-354

急性重症难治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诊治进展

摘要:急性重症溃疡性结肠炎(UC)具有起病急、病情重、并发症多、治疗棘手及预后差等特点,近年来急性重症UC激素治疗无效患者的诊治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但国内文献对其报道较少。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研究进展,对其诊断、治疗及可能的机制等临床特点进行介绍。
355-358

CRF及其受体在肠易激综合征中的研究进展

摘要: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研究表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及其受体在IBS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目前,针对CRF及其受体在IBS中的作用机制及以其为靶点的新治疗策略已成为研究热点。
359-362

MDR1在胃癌中的研究进展

摘要:肿瘤细胞对结构功能、作用机制不同的多种药物同时产生交叉耐药性称为多药耐药(MDR),它是影响肿瘤化学治疗疗效的重要原因。肿瘤MDR的发生机制十分复杂,其中以多药耐药基因1(MDR1)介导的MDR最为经典。此文就MDR1在胃癌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363-365

XAF1与消化道肿瘤细胞凋亡和自噬的关系

摘要: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新型抑癌基因X连锁凋亡抑制蛋白相关因子-1(XAFI)与消化道肿瘤的凋亡密切相关。细胞自噬方面的初步研究揭示了XAF1诱导细胞死亡的新机制。XAF1有望成为消化道肿瘤基因治疗的重要候选基因之一。此文就XAF1与消化道肿瘤细胞凋亡和自噬的关系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366-368

实验室检查在良恶性腹水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摘要:腹水是临床上的常见症状,由多种疾病引起,不同病因所致腹水的治疗和预后截然不同,因此其病因鉴别尤其是良恶性的鉴别极为重要。此文就实验室检查的若干指标对良恶性腹水鉴别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369-371
国际消化病杂志论著

腹水CEA和CA199对腹水细胞学未确定恶性腹水的诊断价值

摘要:目的评价腹水CEA和CA199对腹水细胞学未确定恶性腹水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连续收集2009年7月至2011年1月住院的86例诊断明确的腹水患者,其中恶性、良性腹水患者各43例,利用腹水CEA、CA199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别计算腹水CEA、CA199对腹水细胞学未确定恶性腹水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86例腹水患者中,恶性腹水患者的腹水CEA和CAl99显著升高,与良性腹水患者比较,两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3例恶性腹水患者中,腹水细胞学诊断的灵敏度为20.9%,特异度为100%。腹水CEA和CA199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O.86和0.76。以CEA〉2.5ng/m1和CA199〉20u/ml为阳性界值,腹水CEA、CA199单独诊断恶性腹水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9.7%和90.6%,55.8%和90.6%,腹水CEA、CA199诊断腹水细胞学未确定恶性腹水的灵敏度分别为67.6%和58.8%,两者联合检测诊断腹水细胞学未确定恶性腹水灵敏度提高至76.5%。结论腹水脱落细胞学对恶性腹水诊断特异度高,但灵敏度低。对于腹水细胞学未确定恶性腹水,腹水CEA和CA199具有较高的辅助诊断价值。
372-375

克罗恩病内镜评分标准与疾病活动度相关性研究

摘要:目的评价国内外两种不同的克罗恩病(CD)内镜评分标准与CD临床疾病活动度以及两种评分标准间的一致性。方法选择2007年7月至2011年8月在本院行内镜检查(全结肠镜或双气囊小肠镜)的CD患者共70例,按国内标准(CGSCD)与简化CD内镜评分(SESCD)两种评分标准由2位医师独立评价,并收集同期临床资料与实验室指标,数据处理使用SPSS13.0。结果SESCD与CGSCD两种评分标准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Spearman相关系数为0.776(P〈0.01)。这两种内镜评分标准与血沉(ESR)、C反应蛋白、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简化CDAI之间均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性(P〈0.05),但简化CD内镜评分标准与疾病临床活动度的相关性更大。两种内镜评分标准在治疗前后的变化值与ESR、CRP、HCT、HB、简化cDAI的变化值间均无统计学意义上的相关性(P〉0.05)。结论CD的两种内镜分级和评分标准具有显著的一致性,且与疾病临床活动度以及评价活动度的实验室指标均具有较良好的相关性,但与治疗前后疾病活动度变化并不一致。国内CD内镜分级标准尚待改进。
376-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