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消化病杂志社
分享到:

国际消化病杂志

《国际消化病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63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述评、综述、论著、专题笔谈、临床研究等。
  • 主管单位: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市医学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 国际刊号:1673-534X
  • 国内刊号:31-1953/R
  • 出版地方:上海
  • 邮发代号:4-299
  • 创刊时间:1963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2.2
  • 综合影响因子:1.197
期刊级别: 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国际消化病 2012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国际消化病杂志述评

重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内分泌代谢紊乱疾病相互关系的研究

摘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指除外乙醇和其他明确损肝因素所致的、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NAFLD的患病率近年来快速增长,已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第一大肝病,在我国亦有望成为慢性肝病的首要病因,构成日益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NAFLD的发生发展与内分泌代谢紊乱密切相关,
129-131
国际消化病杂志综述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脂质组学研究

摘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以肝细胞的脂肪堆积为其最常见的肝脏病理学特征,并常伴有代谢综合征或胰岛素抵抗,与肥胖、糖尿病、高胰岛素血症、血脂异常和高血压相关,但其机制仍不清楚。最近,通过高通量脂质组学研究来阐明NAFLD的发病机制,能更好地指导临床上对NAFLD的早期干预及治疗。
132-133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进展

摘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一种与遗传、环境和代谢密切相关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影响NAFLD的发生、发展。目前研究SNP的技术主要有新兴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和传统的候选基因(candidate gene)策略。GWAS是使用高通量的基因检测技术分析成百上千个遗传标记(基因型)与临床疾病及可测性状(表型)的相关性,与候选基因策略相比有其独特的优越性。此文就近年来GWAS对NAFLD易感性和严重程度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NAFLD发病机制研究提供思路。
134-137

内质网应激相关炎性反应及其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作用

摘要:内质网是真核生物重要的细胞器,当内质网功能发生障碍时,可引起细胞发生内质网应激反应(ERS)。ERS经蛋白激酶样内质网激酶(PERK)、需肌醇酶-1α(IRE-1α)及活化转录因子-6α(ATF-6α)等多种信号通路介导发生炎性反应,参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胰岛素抵抗(IR)的形成及进展至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纤维化等过程。通过调控ERS相关炎性反应可能为防治NAFLD提供一条新的途径。
138-14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脉搏波传导速度的关系

摘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与代谢综合征(MS)、动脉粥样硬化(AS)、脉搏波传导速度(PWV)的关系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NAFLD伴随的胰岛素抵抗(IR)、氧化应激、低水平脂联素及高水平瘦素、抵抗素、肝酶升高等,可能参与促进AS的发生与进展,从而对PWV产生明显影响。因此,可以将PWV作为筛查NAFLD患者心血管疾病(CVD)风险的工具。
142-144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常用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的改变和有效锻炼相对减少,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发病率日益增加,且出现低龄化趋势,其发病往往与肥胖、脂质代谢紊乱、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高血压等密切相关。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发病机制和治疗尚未完全阐明,目前常用的动物模型只能部分复制人类NASH的发生发展过程,而合适的动物模型的制备是实验研究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此文旨在总结目前常用的NASH动物模型并评价其优劣,为研究NASH的发病机制和有效的治疗搭建良好实验平台。
145-147

肝脏再生和保护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摘要:肝脏再生是大多数肝损伤恢复所必需的一个过程。再生通过包括肝脏细胞和肝外器官在内的复杂的相互作用网络来实现。肝脏体积的恢复依赖于肝细胞增殖,该过程包括启动相、增殖相及终止相。肝细胞主要通过TNF—α和IL-6等细胞因子由库普弗细胞启动,随后在细胞因子及生长因子的刺激诱导下发生增殖和细胞生长。肝脏再生过程中,IL-6/sTAT3和P13K—PDK1-Akt通路发挥关键性作用。IL-6/STAT3通路通过cyclinD1/p21调节肝细胞增殖,通过上调FLIP、Bcl-2、Bcl-xL、Ref1、MnSOD防止细胞死亡。P13K—PDK1-Akt通过mTOR等下游分子调节细胞大小,并具有生存、抗凋亡、抗氧化特性。虽然肝脏再生的分子机制已被广泛研究,但仍需进一步阐明以用于肝脏疾病的治疗。
148-152

瞬时弹性测定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摘要:瞬时弹性测定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肝纤维化诊断的新技术,自从2003年Sandrin利用超声波技术研究出该方法以来,国内外学者对其做了大量研究,一致认为它对肝纤维化的诊断有重要价值。但亦有不少研究表明,瞬时弹性测定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ALT、TBIL、BMI、腹水等,使其对肝纤维化诊断的准确度有所降低,所以至今诊断各期纤维化的临界值(cut—off)未有定论。此文对近几年研究的影响因素进行综述,期待会对Fibroscan深入研究有指导意义。
153-155

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的有关争议

摘要:急性胰腺炎是临床上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其中80%为轻型胰腺炎,但有20%的患者发展为重症急性胰腺炎(sAP)。随着对SAP病理生理学的认识和治疗经验的积累,其病死率和死亡率均有大幅下降。在SAP内、外科治疗的选择、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和益生菌的应用等方面还有不少争议,此文就这些问题作一综述。
156-158

幽门螺杆菌阳性溃疡与细胞因子基因多态性的关系

摘要: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引发胃肠道疾病的主要病因,大量的基础及临床研究结果表明,Hp感染的严重程度、进展情况及其后果与宿主免疫应答的细胞因子基因多态性密切相关。细胞因子能抑制胃酸分泌,有利于Hp定植,造成胃黏膜的病变。此文就近年来有关细胞因子基因多态性与Hp相关性消化性溃疡的研究作一综述。
159-161

无痛消化内镜的风险评估及临床应对策略

摘要:随着无痛消化内镜在中国各级医院的广泛开展,镇静相关不良事件受到了广大内镜医生及麻醉师的关注。本文从患者及操作相关因素出发,对引起患者镇静相关不良事件进行综合分析,探讨影响无痛内镜操作的相关风险及应对策略,从而更安全有效地进行无痛消化内镜操作。
162-165

硫化氢与胃肠疾病关系及机制研究

摘要:硫化氢(H2s)是继一氧化氮和一氧化碳之后的第三种气体信号分子,参与了机体重要的生理过程调节。研究发现硫化氢可激活KATP通路,舒张血管,增加黏膜血流量;抑制白细胞黏附和浸润,抑制诸多炎性因子产生,促进胃黏膜损伤修复;也可通过抑制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及依赖一氧化氮合酶(NOS)和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等途径对肠黏膜产生保护;还可激活ERK、p38MAPK磷酸化抑制结肠癌细胞(WiDr)增殖。目前研究提示硫化氢的药物可促进胃肠黏膜损伤修复,这将为胃肠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
166-168

Min基因突变鼠模型在筛选FAP防治药物中的应用

摘要:家族性结肠腺瘤性息肉病(FAP)是一种以消化道多发性腺瘤性息肉为特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其发病主要与腺瘤性息肉病基因(Apc)突变有关。目前尚缺乏疗效理想和安全的FAP防治方法。Min基因突变鼠模型携带Apc突变基因,是FAP防治研究及新药筛选评价的经典模型。此文就近年来应用ApcMi^+小鼠模型筛选出的可用于防治FAP的药物和饮食等因素进行汇总,并对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169-171
国际消化病杂志论著

XAF1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其在人肝癌细胞体内外的表达

摘要:目的利用携带35型腺病毒纤毛的嵌合型5型腺病毒载体系统AdS/F35构建XAF1基因重组腺病毒,体内外感染人肝癌细胞SMMC7721并使XAF1基因有效表达。方法将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XAF1和穿梭质粒pDC316用BarnH工和EcoR工双酶切、筛选、测序获得重组穿梭质粒pDC316-XAF1。将测序正确的pDC316-XAF1和骨架质粒pBHG—fiber5/F35用Lipofectamine2000共转染HEK293细胞,进行细胞内同源重组,得到重组腺病毒Ad5/F35-XAF1。予终点稀释法测定重组腺病毒的感染滴度。用同样的方法得到携带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的报告病毒Ad5/F35-EGFP。建立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裸鼠移植瘤模型,将Ad5/F35-XAF1和Ad5/F35-EGFP重组腺病毒分别感染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和瘤内注射;荧光显微镜观察EGFP在细胞和移植瘤冰冻切片中的表达;RT-PCR和Westren blot法检测XAF1的mRNA和蛋白在细胞和移植瘤组织的表达。结果重组腺病毒Ad5/F35-EGFP感染肝癌细胞和瘤内注射后,予荧光显微镜均可见细胞和冰冻切片中呈现绿色荧光;Ad5/F35-XAF1感染肝癌细胞和瘤内注射后,XAF1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报告病毒组。结论成功构建重组腺病毒AdS/F35-XAF1和Ad5/F35-EGFP。该腺病毒载体可携带目的基因在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体内和体外进行有效表达。
172-175

肝癌组织骨桥蛋白及CD44v6的表达与肝癌肝移植术患者预后的意义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骨桥蛋白(OPN)、CD44v6预测肝细胞癌肝移植患者预后效能,为寻求新的受体选择标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02年8月至2006年7月期间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行经典原位肝移植术,且病理确诊为肝细胞癌的病例共30例。应用组化染色法,检测OPN、CD44v6的表达,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0例肝细胞肝癌组织中OPN和CD44v6表达正相关。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转移与符合米兰标准情况显著负相关(P〈0.01),与OPN、CD44v6的表达正相关(P〈0.05)。在超出米兰标准的患者中,肿瘤复发与OPN、CD44v6阳性表达的相关性更强(P〈0.01)。随访期内OPN或CD44v6染色阳性患者的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患者(P=0.001),双阳性患者的生存率最低。对于超米兰标准的肝移植患者更为显著(P=0.004)。结论OPN、CD44v6可以作为预测肝细胞癌肝移植患者预后的预测标签,联合检测OPN、CD44v6能够更好地反映超米兰标准的肝移植患者预后,检测OPN、CD44v6可以纳入受体选择标准。关键词:肝细胞肝癌;肝移植术;骨桥蛋白;CD44v6;预后
176-179

糖皮质激素治疗重症酒精性肝炎的疗效评价

摘要:目的评价糖皮质激素治疗重症酒精性肝炎(SAH)的疗效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间接受治疗的30例SAH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5例。对照组予戒酒、纠正营养不良及常规内科综合治疗;治疗组予上述治疗的同时,每日给予甲基强的松龙(1mg/Kg),定期减量,疗程为28d。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基线、治疗7d和28d后的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评估基线马德里判别函数(MDF)评分和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等,比较两组生存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28d后治疗组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血清白蛋白分别为(39.48±15.41)mol/L、(12.96±1.56)S、(39.23±5.86)g/L,分别优于对照组的(76.89±36.34)mol/L、(17.49±4.34)s、(32.36±3.82)g/L,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的28d生存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6.67%、13.33%,对照组分别为53.33%、46.67%,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预后的因素为肝功能、MELD评分和总胆红素水平早期(治疗7d)变化(ECBL)。结论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sAH,能明显改善肝功能、提高28d生存率、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180-183
国际消化病杂志临床研究

大柴胡颗粒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研究

摘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一种患者无过量饮酒史,以肝实质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贮积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国际上NAFLD的平均患病率为20%Ⅲ,上海的脂肪肝发病率为20.8%,且有不断上升的趋势。NAFLD的病理表现为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纤维化和脂肪性肝硬化。肥胖、
184-185

静脉麻醉下ERCP治疗胆囊切除术后并发症78例

摘要:胆囊切除术是腹部外科常见的手术,近年随着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开展,术后并发症呈上升趋势,胆囊切除术后并发症包括胆管狭窄、胆漏、胆管残余结石等。本院白2006年1月至2010年6月共收治78例胆囊切除术后并发症的患者,均行静脉麻醉下ERCP,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86-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