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公共管理学报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Journal of Public Management

  • 23-1523/F 国内刊号
  • 1672-6162 国际刊号
  • 5.52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公共管理学报是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2003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公共管理学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公共管理论坛、公共政策论坛、公共管理现实焦点问题、政府治理案例分析、国外公共部门改革评介、信息技术与电子政务、经济全球化中的政府治理、公共项目管理

公共管理学报 2008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公共管理学报》投稿须知-

摘要:《公共管理学报》是由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主办的学术性期刊,面向全国发行。办刊原则是"求道无篱,经世致用"。本刊刊载公共管理领域的论文,设定的栏目有:长论文(Article),字数在15000字左右;短论文(Short Paper),字数在10000字左右;前沿论点(Research Note),字数在5000字左右;书评(Book Review),字数在4000字左右。欢迎学术界同仁不吝赐稿。

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的政策评析-

摘要:中国的住房制度改革是渐进式的,渐进式的房改避免了激进式改革中因利益关系迅速调整而引发的社会震荡,较好地实现了房改深化、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共同目标。根据不同时期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的背景和特征,可以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初步实践阶段(1980年6月—1994年6月)、综合配套阶段(1994年7月—1998年6月)、全面推进阶段(1998年7月—2007年7月)和结构调整阶段(2007年8月至今)。在对各阶段的房改政策进行梳理、分析与评介的基础上,可以发现:政府在房地产市场中的有效介入,居民住房消费梯度观念的形成,房地产开发商责任感的增强,分层住房供应体系的完善,全国住房普查的适时开展以及其他配套改革的整体推进,将是影响今后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的顺利推进和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住有所居"目标的关键。此外,受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资源环境条件的制约,中低收入家庭的居住问题往往表现出住房支付能力不足的特征。因此,如何完善住房保障体系,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满足其基本生活需求的居住条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

当代中国传媒、民意与公共决策的互动探析——以电话初装费政策调整和取消为案例-

摘要:描述和分析了1990年末期以来由传媒参与、促进公共政策议程的个案。在该个案中,社会意见表达得以实现,促成了公共讨论,并导致了政府对在公共讨论基础上形成之民意的政策回应。对这一进程的发生及促成因素进行了分析和解释,研究表明:传媒、民意与公共决策的互动过程有三个重要关节点:民意表达、公共讨论、政府回应。在这个过程中,传媒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它充当了形成公共意见的"公共领域"的角色与功能。除了探讨传媒、民意与公共决策的互动过程与机制之外,对本个案中表现出的遗憾与局限也做了讨论。通过本个案研究,希望为当代中国传媒、民意与公共决策互动问题提供一个微观视角。

当代中国政策议程创建模式嬗变分析-

摘要:政策议程的研究在当前学术界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这些理论范式较多地从即时的视阈对政策议程的创建过程进行解释,而缺少历时向度的考察与对比研究,因而只能对某一具体的社会问题如何进入政策议程进行个案式的说明,而不能归纳和概括一个特定时期政策议程创建活动的总体特征和一般规律,当然也就难以从宏观层面对不同时期的议程建构模式进行纵向比较分析。因此,推进研究的深入发展亟需将个案式的解释模型上升为一般化的分析框架,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创建活动进行动态化的梳理和比较,实现由单一向度的分析视角向"立体化"、多维度的研究方向转变。基于这一思考,以探究政策议程创建活动的"情境转换"与"过程变迁"及其内在联系为主旨,以政策议程创建模式为分析单元,提出了体制-过程模型,并以此为工具,以改革开放以来不同历史阶段的政策议程创建活动为考察对象,通过对三种政策议程创建模式的特征、过程及其背景的比较分析,力图在探究我国三十年间政策议程创建模式演进的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对体制-过程模型的应用进行说明和验证。

中国的政治锦标赛竞争研究-

摘要:中国政府官员的选拔和晋升机制是政府治理中的核心问题。中国政府官员的选拔和晋升具有政治锦标赛特征。在对现有关于中国政治锦标赛研究文献的述评基础上,扩展了单一强调"经济绩效"的官员晋升模式讨论,总结了"政治忠诚""经济绩效""辖区民意"是中国的政治锦标赛中上级政府考核下级政府官员的主要维度。在强调意识形态的时期,"政治忠诚"在政治锦标赛竞争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发展是硬道理"阶段,"经济绩效"对于官员的升迁起着重要作用,而在基层民主制度引入的地区,"辖区民意"又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现实中的官员晋升考核,三种机制都以不同的权重发挥着作用。不同的官员评价机制会激励出不同的官员行为方式。在提出"科学发展观",特别是"十七大"以后",辖区民意"在中国政府官员的晋升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反思与进展: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制度变迁理论-

摘要:新制度主义政治理论被认为更有助于解释制度稳定与维持,而对制度变迁解释乏力,因为它仅把制度变迁看作是由外生因素引起的。面对这种批评,近年来,新制度主义者提出制度变迁的内生理论,并试图与外生理论结合起来,把制度的起源、稳定维持和急剧变动看成是一个统一的演化过程,更加注重制度变迁的历时与空间维度,对制度变迁中观念与制度的相互作用给予了更多的关注,洞悉路径依赖的多样性及其解释制度变迁的可能性。另外,制度变迁的动力与具体方式,制度的分层等问题也成为研究制度变迁的议题。新制度主义者的这些努力大大丰富了新制度主义对制度变迁的解释,增强了其理论说服力,但并没有解决批评者提出的所有问题,同时还带来了不少新问题。

西方政府绩效评价研究的最新进展-

摘要:提高政府绩效始终是公共管理的目标之一。绩效评价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工具和手段,由于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而被引入到政府管理当中,并且成为政府再造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举措。近年来,西方学者对此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政府绩效评价的方法、政府绩效评价的内外部环境及政府绩效评价的效应等方面,此外还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视角。公共部门借鉴了私人部门的绩效评价方法,但这也使它面临着某种质疑和批判。政府绩效评价的内外部环境,对政府的绩效水平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对其进行研究,可以促进政府绩效评价的实施和执行,最终提高政府绩效评价的效应。主要从以上各个方面,对西方绩效评价研究的最新文献进行回顾与梳理,以期对我国政府绩效评价的理论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

声誉机制对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人的激励效应-

摘要: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的投资管理地位已经确立,那么它就与其投资管理人形成了委托-关系。根据博弈论可知,若企业家只是重视短期利益,不注重其自身的声誉,在短期内可能获得最大化利润,而从中长期看来却不能。若建立有效的投资管理人声誉机制,则可以解决投资管理人个人收益函数与全国社保基金会的利益函数不一致性的问题。在Meyer和Vickers所建立的声誉机制模型的基础上,把声誉机制引入我国的社会保障基金的个人账户投资领域,进一步研究其对我国个人账户基金投资管理人的激励和约束作用,建立了基金投资管理人声誉机制模型,说明了声誉机制对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在激励投资管理人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并为更好地发挥该机制作用提出了几点建议。

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的反贫困分析——美国的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

摘要:在不同的社会保障制度模式下,养老社会保险的反贫困功能不一样。不同的养老社会保险制度设计会影响其反贫困功能的发挥。美国的公共养老保险制度——"老年人、遗属和残疾人保险(OASDI)"在计发办法上的累退倾向,在受益对象上不限于退休者本人还包括配偶、遗属和残疾人,在实际给付时关于受益类型、课税、最低和最高收益、随生活成本进行调整等政策规定,对于低收入者保护倾向非常明显。与美国相比,我国目前的养老社会保险存在覆盖面窄、水平偏高,受益水平差异偏大,缺乏不同的受益类型设计等问题。为推动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我国养老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政策取向应该是降低现有受益水平,扩大覆盖面,并通过覆盖更多的低收入者来增强制度的反贫困效果。同时评估和改革个人账户,以防止养老金差异过大。

社会福利指数、政府支出规模及其结构优化-

摘要:政府支出规模及其结构优化应以提高社会福利水平而不是以经济增长为其最终目标。构建了政府支出与消费、社会福利之间的理论分析模型,利用优化控制理论与方法,从理论上论证了在最大社会福利的基础上存在最优政府支出规模与支出结构安排,设计了衡量社会福利水平的新指标,并以此指标为基础,利用中国1982年—2005年的年度数据,对政府支出规模及其结构优化进行计量分析。其基本结论是:我国政府支出规模及其各种单项支出与社会福利指数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为满足我国不断增加的公共服务需求,应增加政府支出规模,优化政府支出的内部结构体系,即适度提高中央政府支出在政府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减少投资性支出和行政管理支出,增加以教育、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社会保障为主体的公共服务性支出,以促进我国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

社会资本与社会组织运转——以甘东用水协会为例-

摘要:促进人们之间相互合作有三种机制——科层、市场和自组织。三种机制在官僚成本、交易成本与结社成本低的情况下都能很好地促进民众之间的合作,但是在缺少社会资本的地方,随着三种成本的上升,合作机制可能都会导致不合作行为的发生。根据对中国目前唯一的整体实行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并取得成功的中型灌区——甘东用水协会进行实地调研,从协会在现实中所遇到的用水户合作困境出发,针对甘东用水协会内用水户为什么不积极参与和自己利益密切相关的社会组织的建设这个问题,从科层影子、扭曲市场和公民社会缺乏三个方面对甘东用水协会困境进行了分析。得出:政府或者其他外部机构在社会资本缺乏、市场机制难以奏效的地方建立用水协会这类社会组织,要想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必须使其脱离科层控制;而且政府或者外部机构在投资方向上也要更加侧重于促进地方社会资本增加的项目,而不是用时髦的、现代的、复杂的组织或者设备来简单代替原来的基础设施。

非政府组织的政府化及对组织绩效的影响-

摘要:在我国"强政府、弱社会"的状况下,非政府组织都或多或少地带有政府的特征,这种现象可称为非政府组织的政府化。通过对哈尔滨市的社团组织进行的随机抽样调查表明,社团组织的政府化程度较强且组织绩效普遍低下。对社团组织的政府化程度和组织绩效分别进行因子分析,析出了政府化程度的政府参与因子、基本要素的政府支持因子、经费支持与政府依赖因子,组织绩效的凝聚力因子、计划与执行力因子和组织活力因子。分析表明,政府化程度与组织绩效的各因子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政府的参与有助于提高组织的计划与执行能力却消减了组织活力;政府对社团组织基本要素的支持有利于提高组织的凝聚力和活力;政府对社团组织的经费支持和由此导致的对政府的依赖能够提高组织的计划与执行能力,但却降低了组织活力。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城市社团中存在着管理型、职能型、自立型和名义型四种类型的社团。

协商民主概念的提出及其多元认知-

摘要:协商民主理论研究兴起之后,如何界定协商民主的内涵就成了学术界的研究重点。在毕塞特看来,当初美国立宪者设计的以人民主权原则为基础、以权力分立与相互制约的体制为架构、以定期选举和政党竞争为动力的代议民主体制,就是"协商民主",就是一种深思熟虑的、审慎的、尊重人民主权的民主政治。而曼宁、科恩等学者开始拓展其内涵,将合法性、追求理性自治与公民参与的政治理想赋予协商民主。吉登斯、扬、德雷泽克等学者分别从"对话民主""交往民主"和"话语民主"角度进行了新阐释。协商民主概念经历了一个逐渐丰富和发展的过程。总体上讲,协商民主就是基于人民主权原则和多数原则的现代民主体制,其中,自由平等的公民,以公共利益为共同的价值诉求,通过理性的公共协商,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赋予立法和决策以合法性。

论合同治理和关系治理的互补性与有效性-

摘要:正式的合同治理与非正式的关系治理是互补性的。相关研究通常将关系治理和合同治理看作是可替代性的,因为信任能降低交易成本,也能够替代正式合同的刹手闸作用。研究表明:合同治理不仅不会阻止关系治理的发展或者成为关系性治理的替代者,相反,良好的、详尽的合同实际上会提升交易各方间长期的、合作性的信任关系;良好的合同缩小了与交易相关的风险范畴,并降低了其严重性,因而会鼓励和促进合作与信任关系的发展;良好的合同通过强化对有关交易的风险,如道德风险的惩罚,有助于长期交易关系的发展;关系治理也有助于合作者间发展出有关处理不确定性的柔性规则和程序,当不可预见的事件发生后,有助于合作伙伴间的相互调适,从而维持双方的交易关系,并因此提高交易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