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策略3篇

时间:2023-01-28 10:09:35

摘要:不论哪种形式的转变,都离不开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就是这种模式的新形式。对于酒店管理专业,有必要将人才培养的地点放在酒店,实行“厂中校混合办学”,同时实行校企一体“园中校高度融合办学”,这样会使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合理衔接,从而为“高质量发展”和“供给侧改革”提供人才支持。

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策略3篇

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策略篇1

1文旅融合及其对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

1.1文旅融合背景介绍2018年,随着文化和旅游部正式组建,使人们重新认识了文化和旅游的关系。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文化更加富有活力,旅游业更加富有魅力。旅游与文化密不可分,要用文化提升旅游品位,要以优质旅游为目标,积极推动旅游业繁荣有序发展[1]。文旅融合是人们对高品质生活追求的必然要求。文旅融合改变了旅游理念。追求旅游消费中的文化元素成为新背景下旅游消费者的重要动机。同时,文旅融合也加速了新业态的形成。文化主题酒店、文化旅游综合体、文创旅游产品、文化研学等新型的旅游业态不断出现,极大地丰富了旅游业的内涵。

1.2文旅融合对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为了充分发挥酒店业对文旅融合的引领和促进作用,酒店业需要着力挖掘文化元素,开发酒店文化产品,培育并创新酒店与文化融合发展的新业态[2]。这就对酒店管理专业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文旅融合背景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人才不应属于技能型人才,也不应属于研究型人才,而应该属于素能型人才[3]。素能型人才是指具有行业基本认知,懂得跨专业运作、高科技数字技术运用和国际视角的酒店管理人才。行业基本认知是基础,酒店行业的服务属性、商业属性等基本性质不会改变,这要求本科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具有一定的服务意识、商业思维。跨专业运作是趋势,文旅融合下不断涌现的新业态要求酒店业管理人才能在“酒店+”的基础上懂得运作更多的文化元素。高科技数字技术是手段,AI、VR、AR等技术在酒店业的运用会越来越广泛。国际化是平台,酒店业所面向的环境是国际化的。

2现行本科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文化素养的培养目标欠缺国内本科酒店管理专业开设时间较晚,虽然都以应用型本科来定位,但在前有以技能型为主的高职教育,后有以理论、科研为主的研究生教育的环境中,实践性较强的本科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比较模糊,其中本科酒店管理专业的文化素养培养目标更难以确定。目前的本科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更多地将酒店管理专业课定性为商科,多开设经济学、统计学、信息系统管理等理论程度较高的专业课程。而在文化素养的培养上,基本开设文化通识课,鲜有传统文化、国际旅游、旅游文化等课程。这样的课程设置不利于文旅融合下酒店管理专业人才文化素养的培养与形成。

2.2校内实训、实践内容空泛酒店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行业,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学生的艺术修养、创新意识都有所加强,但这些素质和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大量的实践感知。由于部分院校没有相应的酒店实训设备和场地,本科酒店管理专业的教育更多地偏向理论教育、概念认知教育,没有或者很少有相应的实训实践教育。而专业实习教育也只是简单在酒店企业的某一定岗岗位从事半年左右的专业作业,很难有机会对整个酒店的运营进行了解或对自己实习的岗位、部门进行深入的思考,学生很难建立起真实的酒店运营场景,无法成长为具有文旅思想的复合型人才。

2.3国际化培养能力偏弱酒店业是国际化的服务业,国际化视野的形成有利于酒店管理人才参与国际间的服务和竞争,是我国国力提升后的必然趋势。但目前国内本科阶段酒店管理专业国际化培养能力却相对较弱。一是未形成稳定的酒店管理培养模式;二是学生的培养模式仍限制在课堂的书本学习中,未能参与到更多的国际化社会实践以及国际间的交流中;三是国际化师资短缺,酒店管理专业教师缺乏国际化视野,在餐旅文化、客户服务、文创产品创新等方面很难依据不同的客户群体提供精准的服务或产品。

2.4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有待完善本科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文旅融合背景下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完善,也导致了本科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评价体系较难建立,缺乏符合文旅融合背景下的复合型人才评估体系,即大多数院校的本科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不涉及文旅融合的内容,即使有相关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评价内容也不能指出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具体评价标准。此外,人才评价方式和评价主体较为单一,无法全面评价文旅素养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也无法激活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内驱力。

3文旅融合背景下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路径

根据文旅融合对酒店管理专业的新要求,本科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路径应树立“体系观”,以改革后的课程为基础,实践教育为行业接触点,国际化教学为环境,评价体系为监督,创新多元化的培养途径。课程改革包括人文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实践教育课程三个方面。实践教育包括实训实践教育、实习实践教育和创新实践教育。国际化则是人才培养途径自始至终的平台和环境,包括学生国际化和师资国际化。人才评价体系则为文旅融合背景下本科酒店管理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保障。四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本科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路径,在运用过程中不能厚此薄彼,出现“跛腿现象”。

3.1明确文旅融合人才培养目标,开展课程改革文旅融合新背景下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应仅局限于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掌握娴熟的技能或是拥有丰富的管理知识储备,而是在兼具前两者的基础上拥有文旅融合的相关素养、文旅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新目标决定着相关课程的改革方向,即院校应该开设培养学生文旅融合素养、意识和能力的课程。文旅融合的相关课程应是文化和旅游的交叉课程、与旅游业有关的符合国家战略需求的相关课程以及与新科技相关的课程[4]。文旅融合相关课程的开设是培养本科酒店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跨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本科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无论是人文教育还是专业教育都要具有一定的文旅融合思想和内容。相关本科院校可以开设主题酒店、酒店文创、酒店智能化、旅游演艺等相关课程,也可以开设咖啡、葡萄酒、烹饪等课程,在具体的课程中可以更直观地嵌入文化创新、科技使用等。

3.2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仿真酒店业运营场景本科酒店管理专业建设离不开实践教学,而强化实践教学最重要的举措就是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校内实训基地能够直接为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提供最基本的酒店业运营场景,从而使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就能够了解酒店业态、运营管理、文旅创新。一方面,院校要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创造满足实践课程的教学条件,切实提升实践教学比例、丰富实践教学。另一方面,院校需要加强与行业的紧密联系,利用相关资源联合企业共建实训实习基地,校企共建实训实习基地能够为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提供更加专业的、真实的酒店运营环境。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在对学生进行文旅融合学习、实践、创新、改革方面,都要优于校内实训基地。同时,校企合作的实训实习基地也是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进行文旅融合实践和创新实践的最佳场所。因此,拓宽校外实训基地企业的类型,不囿于高星级酒店;深化校外实训内容,不局限于前场服务,是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主要方向。

3.3增强国际化教学能力,树立全球观意识设有本科酒店管理专业的院校应加强国际化教学能力,树立学生的全球观意识。增强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一直以来都是本科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本科酒店管理专业要求加强外语的学习与运用。语言是沟通的媒介,同时也是了解文化、运用文化的重要途径。另外,酒店管理专业教师也应具有国际化视野,提升自身的英语水平,通过校际合作和交流、国际论坛、访学等形式,让教师学习到国际化的酒店业运作管理模式,成长为一名具有国际视野的双师型教师,同时也能够参与到国际化的合作与竞争中,了解国内外文旅融合项目以及酒店业发展的前沿动态。

3.4建立符合文旅融合素养的人才评价体系首先,建立符合文旅融合素养的人才评价体系需要有一定的体系观,确定人才评价对象。文旅融合素养的人才评价体系包括改革后的课程、实践教育、文旅素养、德育教育等内容,也包括教育教学理念、师资能力、教学设备、教学环境等与人才培养有关的对象。在确定人才评价体系中的各个评价对象后,再对各评价对象的重要程度及评价权重进行分析、安排。其次,确立多元化的文旅融合素养人才评价方式和评价主体。除了传统的试卷考核方式外,实训模拟操作考核、小组合作任务、市场调研、辩论会等都可以作为人才评价考核的方式。通过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可以充分发挥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复合性、创新性等特点和优势。人才评价主体可以是教师、同学、酒店企业管理人员和学生自己,以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发现、发掘酒店业文旅现象和问题的热情和积极性,也更能够将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与文旅理论和文旅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4结语

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酒店从业者要求具有懂专业、能跨行、会高科技运用的复合性、创新性素能,从人才培养层次的角度出发,本科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路径应在现有的基础上从课程改革、实践教学、国际化环境和人才评价体系四个方面入手,不断调整、深化、增强人才培养能力,为我国的酒店业培养出符合文旅融合要求的酒店管理人才。

作者:汤文奇 茅曼裙 张远连 单位: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

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策略篇2

一、制订扩招生源专用人才培养方案精准育人

根据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扩招生源的学情调查,发现扩招生源具有与统招生完全不同的学习特征,具体表现为平均年龄偏大、文化知识水平普遍低、学习能力参差不齐,且来自不同的行业,从事着不同的职业,对信息化学习技术、互联网的运用比较陌生,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学习基础状态和不同需求。因此,在确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注重改革创新,不能简单地套用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而应制订适合于扩招生源专用的人才培养方案。首先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上,要做到精准育人。为了满足海南酒店行业持续发展而急需更多掌握酒店专业知识和管理技术技能的人才需求,为海南酒店行业储备更多的复合型高水平酒店管理人才,确定扩招生源人才培养目标应以“学知识、长技能、促就业”为主要方向,使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使其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满足酒店行业、邮轮产业等各类旅游行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在人才培养规格方面应充分考虑扩招生源个体的实际情况,了解不同身份的扩招生源掌握的专业知识程度,具备的专业实践技能,以及社会阅历、个人文化修养情况,分析扩招生真正的学习需求,科学地构建课程体系,选取恰当的教学内容,以满足酒店从业人员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要求为主要培养方向。

二、构建灵活精准的扩招生源教学体系

(一)以提升就业能力为导向的课程模块体系设置根据对现有2019级和2020级酒店管理专业扩招生源的调查发现,有95%以上的扩招生源身份是退役军人,他们的特点是年龄基本在20—35岁,接受新鲜事物能力较强,且大约2/3的扩招生之前没有任何酒店管理专业的学习经历和酒店企业工作的阅历,学生选择酒店管理专业的目的也是希望未来能从事与旅游店相关的行业。根据退役军人有集体生活经历、相对缺乏专业学习经历的特点,适当加大线下集中学习时间的比例,加强专业培训,补充专业理论知识。充分利用退役军人已掌握的技能,提升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2]。酒店企业对从事中基层管理工作的员工在学历、工作能力、实践经验、从业资格和职业道德等方面有明确的就业要求,从业者必须达到所从事相应岗位的行业标准。因此,应构建与酒店行业相适应的课程模块,形成专有的扩招生源课程体系,课程标准与企业实际工作岗位要求相适应,做到精准育人。课程体系以采用模块化教学为主要特征,分为公共基础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核心课模块和专业拓展课模块。课程体系构建体现为理论知识模块、技术技能模块和能力拓展模块,旨在优化升级扩招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提升扩招生专业实践技术水平。

(二)以满足学习需求为导向的课程内容选取“模块化课程”与传统课程相比,更加显示出职业教育的优势,“模块化”教学不但有利于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紧密结合,还有利于专业技能的有效培养,而且对于复杂的知识进行了最优化的组合[3]。不同模块的教学内容的选取要根据酒店行业需求,与酒店行业标准接轨,突出产教融合。1.公共基础课程内容的选取须考虑扩招生的学习特点和接受能力。由于扩招生普遍学习习惯不佳和学习能力不强,课程内容应以文化基础课和基本素养课为主,比如中华传统文化、外语、计算机基础、创新创业、心理健康和德育课的学习,提高扩招生个人综合素养。2.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内容的选取应根据扩招生自身文化修养基础和具备的技术能力,以提升酒店管理专业技术技能为导向,以酒店实践技能课程为主。专业基础课包括旅游文化、饭店管理概论、酒店沟通技巧、旅游服务礼仪等课程,以夯实扩招生的专业理论基础;专业核心课包括餐饮服务管理、客房服务管理、前厅服务管理、调酒、茶艺、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实操训练课程,以使扩招生在专业技术技能方面达到酒店行业标准。专业拓展课主要注重培养扩招生酒店管理信息化技术的学习和数学化技术的运用,开拓学生创新思维和新思想。在拓展手段上以结合当前酒店行业的最新发展前沿技术,开设互联网技术、大数据客户管理、数学化市场营销、信息化客户关系管理等课程,旨在满足扩招生学习新技术、新技能的需求,提升扩招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同时也满足酒店企业对掌握信息化技术和具备互联网思维人才的需求。

(三)实施灵活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根据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实际需求,考虑扩招生平时需要工作、照顾家庭等情况,在教学模式上要强化个性化教学,在传统教学方法基础上,采取集中教学与分散教学相结合、校内教学与校外教学相结合、线上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等方式开展教学。同时,根据海南地区酒店行业的经营呈现明显的淡旺季特征,可实施“旺工淡学”的错峰教学,对于扩招生源较多的企业可以实施“送教上门”的模式,直接将教学课堂搬到酒店企业真实的工作情境中,从而可以显著提高教学效果。制定可行的教学计划。酒店管理专业每学期教学分为两期进行,每期7—8周,主要采取集中教学和分散教学方式。教师在智慧职教平台上建课,根据扩招生人才培养专用方案所设计的课程学时建设课程资源,制定教学进度表。教师每周及时跟踪扩招生学习进度,并进行指导和答疑,引导扩招生利用碎片化时间、随时随地利用手机、平板和电脑等客户端进行自主学习。

(四)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以保证扩招生的教学质量为目标,结合扩招生源的特点进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教学组织形式的设计。1.一个对接。专业核心课程采用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等形式完成教学,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2.二个结合。传统课堂与信息化教学相结合;文字教学资料与多种媒体教学资源相结合。3.三种形式。结合课程、教学资源及扩招学生特点主要采用三种教学组织形式,即集中教学与分散教学相结合、校内教学与校外教学相结合、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

(五)打造精干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百万扩招政策实施后,增加了在校全日制学生的数量,教师的教学任务也明显加大了。由于扩招生授课实施的是开放性的教学时空,与在校统招生的授课时间完全不同,上课时间基本上集中在周末、节假日和工作日晚上,因此师资力量略显不足。为了确保扩招生教学质量,酒店管理与数学化运营专业须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一支精干的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聘请酒店行业能工巧匠,全方位保障扩招生专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优化和教学计划的实施。

(六)科学的考核评价方式扩招生的考核评价方式不能简单套用传统的方式,与在校生不同的是很多扩招生具有一定的社会阅历、工作经验,掌握着某些方面的技能并具有资格证书。对这部分扩招生的评价考核可以采用已有学习成果的转换与认定制度。转换方法和认定范围:(1)退役军人入学后可以免修公共体育、军事技能和军事理论等课程,直接获得学分。(2)已取得高等教育学历包含继续教育毕业证书、学位证书的,按照内容、学时相同或相近的原则进行转换课程及门数认定,结合毕业学习成绩转换相应课程成绩;(3)获得专业相关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行业资格等级证书的,根据取得证书应学习的课程内容和课程学时,按照内容、学时相同或相近原则进行转换课程及科目门数认定,结合证书等级、发证机构和证书考核成绩转换课程成绩。(4)参加国家、行业、企业组织的培训,取得相关培训证书的,根据培训的课程内容和课程学时,按照内容、学时相同或相近原则进行转换课程及科目门数认定,结合培训规格和培训成绩转换课程成绩;除了成果转换和认定,对扩招生源的考核评价加大过程考核的比重。扩招生课程综合成绩由教学平台课件学习、课堂活动、作业、期末考试成绩构成,课程考核可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加大过程考核所占比例。

三、完善扩招生源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措施

《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质量为先”的工作原则,要求“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缓解当前就业压力、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的的战略之举,坚持中央统筹、地方主责、系统化推进、质量型扩招”[4]。按照政策指示精神,酒店管理专业在制定扩招生源人才培养目标上不能仅仅放在扩招生的招生数量上,而更为重要的是如何不降低人才培养标准,保障高质量地完成培养工作任务。为确保扩招生源高质量精准育人目标的实现,应从课程体系、教学组织、教学实施、学生管理等各个方面进行质量把控,制定扩招生源教学管理实施细则,明确扩招生源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实施扩招生源精准育人质量监控制度化管理和规范化管理。

(一)课程体系质量标准把控课程体系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设置的每一门课程构成了整个课程体系的质量监控点。酒店管理与数学化运营专业育人标准是与现代旅游酒店行业标准对接的,为海南国际岛建设培养能够掌握旅游酒店行业信息化技术、数字化、智能化酒店管理新型技术技能人才。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选取以海南旅游酒店行业最新发展高科技为建设方向,精准制定每学期的教学任务和实施标准,确保课程教育目标与酒店行业需求目标相契合。

(二)教学实施过程质量把控教师作为教学任务直接实施者,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效果。由于扩招政策实施大幅度增加了全日制在校生教学任务,师资保障使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为了确保教学育人质量,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数与专任教师数比例应不高于25:1,双师型素质教师应达60%以上。兼职教师从海南高星级酒店聘任,重点选择国际化、资质好、效益高的当地酒店企业开展人才培养、实习就业合作,如三亚亚特兰蒂斯度假酒店、三亚亚龙湾丽思卡尔顿酒店、三亚文华东方酒店、三亚亚龙湾瑞吉度假酒店等。此外,现代学徒制具有校企联合、工学交替、产教融合的显著特点,可充分利用校企共享资源,提升扩招生实践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实践教学质量提升。

(三)扩招生学习过程的监控管理扩招生教学模式采取的线上线下相结合、校内集中和校外分散等方式,使扩招生源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更加灵活自主,但需要扩招生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安排好日常生活的同时,按照教学进度及时完成教师布置的各项学习任务。目前酒店管理和数字化运营专业按照扩招生每班30人配备班主任和辅导员各一名,监督和辅导扩招生的学习,及时了解扩招生学习状态,防止学生学习进度缓慢、临时中断学习、半路辍学等情况的发生;对学习成绩不佳、经常缺课的扩招生,辅导员要及时与学生联系沟通,了解情况,查明原因,督促其端正学习态度,珍惜学习机会,做好扩招生的思政教育。2019级酒店管理专业扩招生作为首批通过百万扩招入学的学生即将完成三年的学习任务,将用其所学为海南自由贸易港和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贡献力量,成为海南旅游酒店行业发展技术技能人才重要储备,真正实现“长技能,好就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实现通过精准化人才培养模式、精准化的教学体系、教学实施、教学质量保障借施,高质量地完成扩招生培养任务。

作者:付怡 单位: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

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策略篇3

一、校企合作背景下酒店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目前,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有浅层次与深层次之分。所谓浅层次现代学徒制,主要是指高校为酒店单位提供相应的劳动力,酒店仅提供实习、实践场所,这种模式下学生很少能够参与企业实际的运营和管理。而深层次的现代学徒制又称为“导师制”,由高校、酒店双方共同参与、共建平台、共享资源、共享收益、共担风险,这是一种深度融合的合作模式。酒店与高校签订了相应的人才培养协议书,学生能够参与企业实际的运营和管理,在实践中转化所学知识、锻炼所学技能,为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4]。目前,酒店和高校的合作形式有高校主导型校企合作模式、酒店主导型校企合作模式、高校与酒店共建模式。第一,高校主导型校企合作模式。高校主导型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是高校根据自己的理念、认知,实施人才培养计划。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师资队伍中“理论型”教师较多,熟悉企业一线操作的“实践型”教师较少,同时缺乏相应的实训室、实训设备和实践基地,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实际教学质量。为了弥补不足,高校通常会引进酒店核心管理层和骨干员工充实兼职教师队伍,同时自建学生实习酒店,模拟酒店环境,让学生在“学中干”“干中学”,从而提升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实操能力和素养。第二,酒店主导型校企合作模式。酒店主导型校企合作模式主要以酒店培养学生为主,高校培养学生为辅。常见的如“订单式培养”,这种模式的特点是酒店结合企业实际经营管理需要,与高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课程设置、教学大纲、实习实训标准,学生可以去酒店实习实训甚至毕业后直接入职酒店,为酒店发展服务。第三,高校与酒店共建模式。高校与酒店共建模式主要是高校与酒店共同承担教育责任,其形式多样,如高校与酒店共建实训基地,酒店定期开展校园招聘,高校与酒店组织开展专业建设活动等。这种模式的特点是高校与酒店互动效果好,可以实现共赢。在高校与酒店合作探索中,不难发现其合作模式不断创新,但是校企合作理念、体制、机制等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一)高校与酒店的理念、价值观出现冲突,两者有待平衡从根本上说,高校与酒店双方组织性质不同,这可能导致双方的理念、价值观相悖。从高校角度来看,高校的性质是非营利性机构,其职能主要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更多追求“社会效益”。而酒店与高校不同,其要遵循社会市场经济规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更多追求“经济效益”。高校与酒店开展合作的过程中,对投入与产出的认知、理解不同,因此两者存在“校热企冷”的问题[5]。同时,各级地方政府缺乏统筹安排,缺乏具体支持措施,特别是对酒店的支持力度不够,如税收减免、金融贷款、法律保障、政务服务等方面,导致酒店得不到实际支持,面临花费力气却没有收益的尴尬局面,因此对于校企合作就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高校与酒店缺乏正式合作组织机构,职责和分工界定不清高校与酒店合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两者在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缺乏专门的机构、专职的工作人员、独立的运行平台。高校缺乏学校层面的校企合作机构,一般都停留在二级学院层次,统一、协调学校部分难度较大,且该项工作由兼职人员负责,严重影响了实施结果。同时,酒店缺乏具体负责现代学徒制的对接部门,一般由人力资源部暂兼其职能,具体工作也是由兼职人员完成的。这样双方合作具有临时性、低效性,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校企合作的有序开展。

(三)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形式单一,师资培养滞后首先,由于某些顶层设计的局限,片面追求高学历、高职称,大多数教师“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丰富的实践经验,而有工作经验和技能的教师不能进入教师队伍,且教师队伍中的高技能人才比重低、人数少。其次,某些高校给教师提供的锻炼机会不多,大多数教师要想挂职锻炼,需自己联系,但由于资源有限,其很难找到适合挂职锻炼的酒店,因此挂职锻炼收效甚微。最后,高校对教师的考核导向存在一定偏差,具体表现为重视科研,忽视教学和实践,特别是实践课,如实践课计算工作量往往“打折”,教师花费的时间、精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概言之,人力资源管理的“准入、培养、考核、薪酬、推出”五大机制激励不足,导致教师积极性、主动性不高。

(四)教学设计与实践衔接不够紧密一般来说,教学实践要紧密结合工作内容,而工作内容的展示形式是岗位说明书,但由于某些酒店人力资源管理不够规范,缺乏规范的岗位说明书,岗位职责不清晰,在实际过程中无法精确对接岗位要求,导致专业与行业脱节、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脱节,且学生的知识结构通常滞后于酒店发展实际。具体体现如下:学生理论课比重较大,但总学时比例不足30%;课内实践缺乏针对性的实训标准,为了避免“教学事故”,往往片面追求“大而泛”的教学内容;实训课程不能反映正式工作场景,真实性不足。

(五)学生考核评价体系有待完善考核评价结果是现代学徒制教学培养效果最为直观的体现,目前对学生进行考核的主体主要是高校,且一般更加侧重知识考试,技能、素质考核明显不足,同时酒店的考核主要在毕业实习阶段,这种考核存在“过宽误差”和“趋中误差”的问题,对学生的毕业影响较小,且不能全面反映市场用人需求特点。

二、校企合作背景下酒店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一)高校与酒店正确衡量利益得失,树立互利共赢的新理念、新价值观一方面,从短期来看,高校与酒店合作有利益相悖的地方,且由于性质的不同,两者追求的目标有一定差距。但从长期来看,高校与企业的利益相辅相成。高校的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这三大职能无一例外都指向为社会、为企业提供人才资源。企业的使命、价值观从根本上来说,也是要为社会服务,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无论是短期目标还是长期目标,最终都交汇在一个共同的利益出发点———“社会服务”,因此无论是酒店高管还是高校领导,双方都应该认识到这一点。另一方面,高校与酒店需要明确双方在育人过程中的责任与权利,清晰界定双方的“管理边界”,改变采用单一方式评价学生的局面,统筹利用校企优质教育资源,建立校企双主体育人的成本分担机制和收益分享机制,建立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长效运行机制,构建校企双方“共建、共赢、共担、共享”机制[6]。

(二)建立高校与酒店合作组织结构,科学界定职责与分工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校企合作模式,在美国,政府是主导;在德国,企业是主导;在澳大利亚,行会组织是主导;在我国,考虑到具体的国情,要体现党和国家的统一领导,因此建议建立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理事会由政府高校、酒店人员组成[7]。理事会设理事长1人,由政府派人担任,主要责任是统筹协调高校与酒店双方合作事宜,为校企合作培育单位提供金融、法律支持;设副理事长2人,分别由高校二级学院分管教学的副院长、酒店人力资源总监担任,主要责任是确定人才培养方向,制定人才培养标准;酒店董事可由酒店人力资源部门中层领导及高校二级学院学科带头人和教研室主任担任,主要责任是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具体执行人才培养计划。完善的组织结构设计既充分体现了“党管人才、党管干部”的权威,又能统一领导、统一协调,避免双方“各自为政”的局面。

(三)优化教师队伍,建立双主体育人机制现代学徒制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中的“热点”,也是“亮点”。而教师队伍建设是酒店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核心和关键。对此,高校与酒店应建立师资“互聘共用”的管理机制,通过“双导师”的选拔、培养、考核、激励制度,逐步实现具有现代学徒制特色的高校教师“师傅化”、酒店师傅“教师化”。在此基础上,高校与酒店应共同协调资源,为优化教师队伍助力。具体实施过程中,高校与酒店在明确师资要求的前提下,应设置专兼职教师培训方案。在该方案中,高校要开展专项讲座、专项研讨、挂职锻炼等活动,对专兼职教师进行在岗业务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其对现代酒店营销、酒店财务管理、会议服务与管理、康乐服务与管理等与酒店管理各个岗位相关的内容有更深入、更扎实的认识,以提升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与实训中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质。另外,高校与酒店还要共同制定教师激励制度,对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的日常行为进行规范、激励和约束,提高其个人修养,为双主体育人机制的落地提供保障。

(四)联合制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现代学徒制是一种“基于工作而学习”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它在传统学徒制的基础上,融合了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其运行规律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思想,本质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不断深化。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应体现“12345”特色:“一个核心”,即服务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或行业产业优化、升级需要;“两个基本点”,即坚持双主体育人、双基地共建,坚持高校与酒店双主体育人,共建实训、实践基地;“三个对接”,即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现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四证合一”,即毕业证、学位证、职称证、技能证方向一致;“五全发展”,即全方位、全身心、全天候、全过程、全技能发展[8]。基于此,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可以“岗位职业能力标准”为依托,联合酒店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考核标准,以此逐步推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各项工作。在此基础上,高校酒店管理专业还要在酒店的支持下设计课程体系,并围绕“岗位胜任力”标准开发模块化课程内容,建立“理论知识+职业素养+虚拟仿真实训+顶岗实习”四位一体的教学体系,从而培养一批人人有知识、个人懂技术的大国工匠[9]。

(五)优化评价考核模式,体现用人单位考核权威校企合作背景下的现代学徒制要求评价者跳出传统考核方式的“藩篱”,打破原有评价机制、体制限制,不断创新评价考核模式,赋予酒店更多的考核评价权,使其在实际工作中,全面考核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全面反映酒店行业人力资源市场的真实需求,从而对学生产生更大的影响,督促学生树立“市场意识”[10]。具体如下:第一,专业教师主要负责学生的理论知识、校内实训等方面的考核,酒店师傅负责学生实习期间实际训练水平和专业技能的考核;第二,将考核结果与校内评奖、评优与酒店人才储备联系起来,最终根据考核结果,将学生分为优秀学徒、合格学徒及未出师学徒三个等级。对于优秀学生充分给予评奖、评优机会和优先录用机会,对于未出师学徒,则需要加强指导教育。最终考核测评结果由学生自我评价、各小组考核评价、责任教师测评、酒店师傅考核评价汇总而成。在一定程度上,多方面开展的考核能够帮助学生学习各个方面的知识,掌握各种必备能力,还能够督促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热情。

三、结语

目前,大多数地方高校都根据党和国家相关精神与要求,积极调整办学思路,转变成应用技术大学。不论哪种形式的转变,都离不开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就是这种模式的新形式。对于酒店管理专业,有必要将人才培养的地点放在酒店,实行“厂中校混合办学”,同时实行校企一体“园中校高度融合办学”,这样会使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合理衔接,从而为“高质量发展”和“供给侧改革”提供人才支持。

作者:程相叶 王海江 单位: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上一篇: 海绵城市建设探讨3篇 下一篇: 建筑工程结构探讨3篇
相关文章
精选范文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