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景观设计探讨3篇

时间:2023-01-09 10:32:02

摘要:亲身体验优美的自然环境能为儿童群体的身心发展带来积极作用,并树立其良好的自然保护意识,而教育功能作为景观设计的最主要功能之一,如何将两者进行有机的结合,从而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公园景观设计探讨3篇

公园景观设计探讨篇1

1项目分析

1.1项目概况

深耕滨河公园处于赤石河干流一级支流南门河与二级支流边溪河交汇处西北角,与深耕村项目相邻的滨河区域。深耕村滨河景观带总面积约3.6万m2,包含景观工程和河道处理工程两部分。项目旨在打造宜居、宜业、生态的自然滨水景观带,建成后可为附近居民提供一处风景优美的休闲健身场所。

1.2现状分析

1.2.1河道水文。边溪河上游段河岸线连贯且完整,其与南门河交汇处淤塞严重,不利排水;南门河则植物茂盛,河道狭窄。本项目位于鹅埠镇内,主要涉及南门河流域一级支流边溪河和九度水。边溪河流域面积为21.33km2,河道长度为10.08km,比降为8.0‰。九度水流域面积为25.3km2,河道长度为9.16km,比降为3.23‰。暴雨主要集中在汛期(4-9月),具有次数多、强度大的特点。本区域洪水由暴雨形成,大洪水与大暴雨同频率。受上游坡陡流急的地形影响,洪水来势凶猛,而中、下游河床平缓,加之地势较低,洪水往往漫出堤顶,造成洪水泛滥,洪水过程以单峰为主,来势凶猛,洪量集中,传播时间短。如遇上赤石河发洪且外海潮位较高的情况下,则洪水降落缓慢,不但本区暴雨产生的洪水难以排出,还有赤石河洪水倒灌的压力,从而造成洪涝灾害。

1.2.2地质。《深耕村项目河道水工部分设计初步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中显示,拟整治河道沿线覆盖层主要有第四系人工填土(Qml),第四系全新统沼泽相沉积层(Q4h),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层(Q3al+pl),下伏基岩燕山期花岗岩(γ53)。根据本次的调查结果,沿线场地整体稳定性较好,较适宜工程建设拟建建(构)筑物。

1.2.3路网。道路与桥梁交接生硬,植物杂乱,生态性较差;水利部门已完成边溪河部分河岸施工,驳岸为硬质挡墙形式,绿化形式单一生硬;河流常水位高度为3m左右。

1.2.4自然要素分析。南门河基地内河流狭窄,驳岸形式较自然,植被层次单一且绿量不足缺乏季相变化,缺乏景观视野层次变化,规划后场地内原有植物不予保留;河岸生态资源丰富,但观赏点少,且缺少类似于亲水平台等具有参与性的空间。

2设计理念

设计愿景意在打造展现城市新形象的名片,增加休闲多体验滨河景观区,让深汕居民优享绿色慢生活的好去处。打造多龄儿童活动区和旱溪探索区为儿童提供寓教于乐的户外玩耍空间;营造林荫坐阶和亲水平台为青年人提供互动娱乐的休闲空间;塑造带状的健身跑道和健身区为中年人提供便利的锻炼配套设施;开阔的广场空间为老年人提供太极健身的好去处。项目设计整体理念:“水际森岸,生生不息”将水景、山景与“人文、生活、娱乐、科普、生态”有机融为一体的现代城市滨水景观带。项目一方面融入标志性的船头广场、折线廊架、亲水栈桥等元素,增加休闲体验感,悠享绿色慢生活。通过高标准、高质量的绿色生态景观,不断丰富深汕特别合作区城市的生态文化和艺术内涵,打造宜居、宜商、生态的“自然滨水景观带”。另一方面紧抓该项目防洪排涝、保障水位安全等基本保障功能,积极争取该项目成为深汕特别合作区水岸景观化治理的示范标杆。水工部分主要任务为堤岸工程,包括新建堤防544m,加固现有堤防181m,堤防工程级别为1级,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100年一遇洪水位6.99m,堤顶设计高程不小于8.4m。堤防主要采取的工艺包括使用混凝土搅拌桩和混凝土灌注桩加固堤防边坡,阻隔不利滑弧面;驳岸采用抛石挤淤防护坡脚;坡面为兼顾堤面防冲及突出景观效果,铺设抗冲生物毯。总平面布局由一条约800m的综合步道贯通,带状公园的长轴具有延伸性、引导性和方向性的线性特点,串联起折线廊架、亲水步道、商业节点、观景草阶、船头广场、运动场地、旱溪雨水花园等空间。方案设计“化零为整”采用大开大合的空间处理,大胆使用地形高差营造丰富空间体验感。空间的起始点会给人很强的指向性,将可吸引人的Logo景墙、构筑物、特色景观雕塑精心布置在空间的起始位置,使长轴方向的空间组织具有韵律感,以增加公园趣味性和观赏性。在端头和转角的区域,通过大胆造型和大胆配色,采用对比手法打造特色迎宾节点。在考虑项目安全性的前提下,靠近商业街一侧的绿化区设计起伏地形。在靠近滨水侧做台阶及坐阶的高差处理,提升水岸亲水体验。植物选择要兼顾“四季皆有景”,以常绿树种为主,开花、色叶植物为辅,乔灌木、地被相搭配,丰富植物层次。标高5.5m以下不种植乔木。根据景观区域的不同,配以林荫、密林、片林、疏林、草坪等不同形式;以绿色为基底搭配彩叶植物,用不同色彩植物引导人们的视线,增加景观深度。整个滨河带一共种植大乔木352株,其中开花乔木200株,花乔占乔木总量比例约56.8%。

3总体规划

景观结构是一心两廊。一心是核心景观区,作为滨水公园的中心,与商业街区紧密连接,吸引人流,聚集人群,带动周边商业。两廊是休闲活力廊道和生态绿色廊道:休闲活力廊道打造丰富的景观节点,为市民提供多样的景观体验;生态绿色廊道营造舒适宜人的生态景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既满足了周边居民对美好生活环境的需求,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生态绿色的“海绵城市”理念被大众所认知[1]。

3.1核心景观区在重点中心区域设置船头广场,寓意:“深耕细作,扬帆起航”,在船头广场前面亲水平台,河道水深30cm,设计过程经过反复论证和借鉴新加坡滨水公园案例,最终在平台外设有抛石护岸,保障使用安全性的同时兼顾了景观的亲水性需求,代替了设置在河岸边的安全护栏。在驳岸设计的选择上,遵从“海绵城市”设计理念中的“低影响开发原则”,在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下进行改进设计,达到自然合理化,通过生态驳岸的设计手法,维持了原本自然形态进行的再设计[2]。结合生态亲水性的驳岸设计,一方面通过放缓驳岸的坡度来调节河道与驳岸的关系,达到河岸水土保持目的;另一方面通过铺设抗冲刷生物毯,稳固河岸稳定性,达到自然生态平衡的目的。生态驳岸的植物种植选择:再力花、旱伞草、水生美人蕉、巴西鸢尾、木贼等喜水性植物,发挥植物的生长习性,在固土护岸和净化水源的同时,也能够使游人获得更好的亲水性体验感,通过植物的设计,实现了功能性和观赏性兼顾的最佳景观效果。

3.2休闲活力廊道在入口景观设置折线廊架和地面Logo墙融为一体,整体感强烈,折线廊架既满足遮风避雨又具有特色观赏性,选用锈板作为折线廊架的主要材料,兼具体现本地产业特色的文化印记,此外折线廊架还为游客提供休闲休息和小型聚会的场所。在地面折线铺装的图案设计上,遵从海绵特色的滨河公园初衷,景观设计中选用透水性铺装,可以缓解地表径流的压力,将多余的雨水吸收下渗并补给地下水。本项目慢跑道选用现浇型生态透水混凝土为主要材料,透水混凝土是采用透水砼掺配高质量的级配骨料且具有较高空隙率的混合材料;生态透水路面垫层采用20厚中砂结合层,200厚级配碎石稳定层(粒径20~60,3∶3∶4)以及素土夯实(压实系数>93%)。透水混凝土道路具有排水、抗滑、吸音、降噪、渗水的功效,可改善地表生态循环,利于行车交通安全。生态透水混凝土道路能够净化雨水,雨水经碎石骨料过滤后可循环利用,同时路基可以充分吸收涵养水分,降低地表温度[3]。将建筑轮廓线锯齿形状的空间作为重点打造的商业景观,打破齿形空间,与河岸景观相呼应,形成休闲景观围合空间,为人们提供各种休闲消费、餐饮及商业服务的趣味体验。在商业街与滨河步道之间设计了带状的植被缓冲带,带状绿地结合微地形景观,在步道沿线设置细窄型的生态草沟,在开敞的大草坪区域延展性打造下凹式绿地。下凹式绿地的概念就是在设计时将某一块地的高程低于周围其他地面一定的高程,这样下雨时周边地块的雨水就可以流到下凹式绿地里面进行收集[4],收集雨水的同时,也能过滤雨水,过滤后的水源可补给地下水层,或作为植物生长水源,实现了雨水的吸收、过滤和再利用的可持续水循环系统。

3.3生态绿色廊道将小区幼儿园的童趣在户外最大地延伸,增加儿童游乐活动空间,如:滑梯、爬梯、沙池。为满足休息、游戏及户外活动的功能,在河岸缓坡道上错落有致地设置台阶与大草坪相结合的自然河岸景观。在密林处藏着神秘的旱溪雨水花园,打破园林实景传统,在较小的空间中,以沙石代替流水。虽然“无水”,却给人带来了一种“清泉石上流”的感觉,满足景观与海绵城市设计的蓄水要求。旱溪雨水花园是人工挖掘的浅凹地形,便于收集来自建筑立面或地面的雨水,通过结构层的综合作用使雨水得到净化,旱溪雨水花园构由内而外依次为:250厚φ30~50有机砾石层、200厚粗砂层、种植土壤层、HPPE土工复合膜和蓄水层,减缓了雨水渗入土壤的速度,涵养地下水的同时,在蓄水层设有穿孔管收集雨水,随时补给景观绿化用水,在蓄水层设有溢流管排除超过设计需水量的积水,减少了洪涝灾害的发生。旱溪雨水花园俨然成为一个“蓄水箱”,一部分雨水通过下渗、滞留、存蓄补给植物水源,另一部分雨水通过净化、传输、排放到河道中,让雨水既补给植物,又减缓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

4海绵城市专项设计

以生态基础建设和保护水资源相结合,以景观设计方向为突破点打造多样的娱乐空间,在把控雨水问题的前提下还增添了生物多样性,通过融合“海绵城市”理念,为滨河公园建设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5]。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采用“源头处理、分散集中”的方法,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从而优化城市排水系统[6]。要实现海绵城市的“渗、滞、蓄、净、用、排”,景观设计需规划好空间和空间之间的衔接,“渗、排”是借助下凹式绿地、透水铺装铺设、生态草沟等方式,很好地引导城市的雨水收集、输送和排放,“蓄、滞”是借助旱溪雨水花园等形式,通过合理规划场地以滞留和调蓄雨水,减缓城市排水管系统的压力,“净”是指运用生态节能的方法,净化被收集到的雨水[7],“用”是将净化后的雨水涵养地下水和补给景观绿化用水。在滨河公园中设计了雨水径流收集净化系统,减缓暴雨季节雨水汇入河道的流速,主要的运行过程是配备透水混凝土铺装、下凹式绿地、生态草沟和旱溪雨水花园,构成的生态雨水设施。通过有组织地将建筑外立面汇水、地表降水,结合场地竖向设计,通过商业街线性排水沟截流后,一部分雨水在场地竖向的引导下,汇流、运输和下渗到下凹绿地,滞留并存蓄到旱溪雨水花园中,提高了绿地存蓄雨水的能力,通过植物生态作用对雨水进行净化和处理,以达到涵养地下水、存蓄回用等缓释作用,有效地减少雨水径流带来的面源污染,同时也平衡城市建设中发展与生态的关系[8]。公园绿地的雨水径流应通过有组织的汇流和传输,经过截污等预处理后,在场地内经各项海绵设施进行雨水下渗、净化、调蓄和存储回用。场地雨水处理通过透水铺装、旱溪雨水花园和下凹式绿地将雨水收集,净化,有序补给地下水,再通过生态驳岸排入河道里。本研究根据实地踏勘中调查的水文、地质、路网现状及自然环境因素,以及保障河道防洪排涝、保障水位安全等基本功能和人居美好生存环境需求,从风景园林设计出发,通过从透水铺装、生态驳岸、下凹绿地、生态草沟、旱溪雨水花园等方面的景观设计来践行“海绵城市理念”。

参考文献:

[2]李文凤.基于海绵城市技术的阶梯式生态驳岸设计[J].现代园艺,2018(16):92-93.

[3]尉淑珍,勒晓军.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透水性铺装的应用研究[J].运城学院学报,2019,37(06):13-16.

[4]刘谦.城市滨河绿道低影响开发雨洪管理的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9.

[6]深圳文科园林股份有限公司.海绵城市与园林景观[J].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6.

[8]张天洁,李泽.从人工美化走向景观协同———解析新加坡社区公园的发展历程[J].建筑学报,2012,(10):26-31.

作者:王晓宁 单位: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深汕园林绿化有限公司

公园景观设计探讨篇2

1园林康养作用途径

1.1园林康养作用

植物是营造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是园林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唯一活性软材料,有着固碳释氧、降温增湿、降低噪音、净化空气、释放杀菌素及增加负氧离子浓度等功能。何晶[10]研究发现,植物释放的芬多精对人体的健康有着一定的好处,可以满足人们释放压力、预防疾病、病体康复、调养身心、延年益寿等需求。曲宁等[11]研究发现,刺槐(Robiniapseudoacacia)花的香气具有缓解压力的心理调节作用;李淑颖等[12]发现,薰衣草(Lavandulaangustifolia)精油具有积极镇静作用;张晓玲等[13]发现嗅闻新鲜茶叶能缓解疲劳,放松身心。文野等[14]研究发现,植物芬多精除了具有抗癌、调节血压、缓解精神障碍等作用以外,还具有降低血糖、缓解疼痛、抗痉挛的作用。

1.2园林康养途径

借助刺激理论、环境美学、色彩心理学、环境行为学等理论,主要通过五感疗法、芳香疗法、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等不同方法实现园林康养。各种方法虽形式不同,但彼此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8]。

1.2.1五感疗法。五感疗法是指营造一个能够刺激人们五感的环境,激发人体多维感官,从而达到舒缓身心的治疗目的[15]。五感疗法适用的对象较为广泛,从疾病患者、亚健康到健康均可,是园林康养最核心的治愈因子,也是最具功效的治疗方法[8]。视觉感知受姿态、颜色、体量和空间等多因子的单个或组合控制。姿态能刺激视觉感官,达到缓解压力、改善人体机能的目的。植物的色彩最是多样且具有季节变化,秋季乌桕(Triadicasebifera)、黄栌(Cotinuscog-gygria)、银杏(Ginkgobiloba)等色叶植物能够在绿色中凸显出来,刺激视觉,营造丰富的彩色环境。大体量的物体让人产生敬畏之感,反之则有亲近之感。山水植物建筑等元素构成的空间场所,可以让游人有机会亲近自然,释放压力,悠然自得。听觉感知方面,松涛竹韵、雨打芭蕉、虫鸣鸟啭等生物声配合自然山水环境,营造舒缓愉悦的声景环境。嗅觉感知方面,芳香植物具有香化环境、调节情绪、药理保健和改善食欲等功能[16]。留园“闻木樨香轩”、拙政园的“荷风四面亭”等最为著名,漫步园中,不觉沉醉于植物散发的香气中。常用的芳香植物有木樨(Osmanthusfragrans)、栀子(Gardeniajas-minoides)、茉莉花(Jasminumsambac)、樟(Cinnamomumcamphora)、迷迭香(Rosmarinusofficinalis)、柳杉(Cryp-tomeriajaponicavar.Sinensis)等。此外,味觉感知是指通过品尝植物的花、叶、果实等感受酸甜苦辣,特别是食用药用植物可刺激味蕾疗愈身心;而触觉感知是指用皮肤或者手触碰不同植物的不同部位,从而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在园林实践中,视觉、听觉、嗅觉使用频率较高,但五感并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互联互通,相辅相成,多维体验共同使用才能更好地发挥五感疗法的功效。

1.2.2运动疗法。运动疗法是园林康养中应用比较普遍的一种[8]。园林中通过设计高差营造微地形,设置游步道、汀步等多样化的手法,打造富有变化的景观序列,时而陡峭崎岖,时而舒缓平坦,游览其中,张弛有度、快慢相宜,结合园林植物营造舒适宜人的微气候,“芬多精”挥发物及高负氧离子浓度,舒缓与释放人们的紧张情绪与压力。近年来,绿道建设在中国多个城市中推进,串联城市中不同绿地的长距离运动步道,应借此强化运动疗法,加强园林康养功能性的发挥[8]。

2基于园林康养功能的设计策略

为更好地发挥园林康养对公共健康生活的推动作用,立足于沂蒙地域特色,结合临沂市“口袋公园”建设工程,探究园林康养的设计策略。园林康养所依托的环境由人为设计与控制,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按照人的需求去建设,包含植物配置、空间营造、附属景观小品等。可根据健康疗养目标,立足沂蒙地域特色,因地制宜选择乡土植物,营建康养复合空间,搭配人性化景观小品,以最大程度发挥园林的康养功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颁布后,园林康养景观建设迅速成为人居环境建设的热点议题。自2018年起,临沂市开始利用拆违和裸露土地进行口袋公园建设,在百姓身边“见缝插绿”,为城市居民打造“推窗见绿、漫步进园”的舒适生活圈,目的是提升城市品质,拓展生态空间,增加城市绿量,提升居民生活幸福指数。截至目前,中心城区共建成口袋公园110处。2022年,临沂市重点民生实事项目提出“推进城市公园建设”,把公园绿地建设作为今后五年的重要城建工作,计划建设街角游园、口袋公园143个。

2.1科学合理的配置植物

2.1.1因地制宜选用园林植物。(1)乡土植物为主,外来植物为辅。乡土植物最能适应本土自然条件,同时代表了一定的植被文化和地域风情,兼具保护生态和治愈心灵的作用[17]。选用榆树(Ulmuspumila)、槐(Styph-nolobiumjaponicum)、刺槐、垂柳(Salixbabylonica)、枫杨(Pterocaryastenoptera)等适应性强、可以用于园林观赏的乡土植物,能够唤起乡愁,引发居民的情感共鸣,于繁杂的城市间寻回家乡的味道。童活动区避免使用夹竹桃(Neriumoleander)、长春花(Catharanthusroseus)等有毒植物,火棘(Pyracanthafortuneana)、紫叶小檗(Berberisthunbergii'Atropurpurea')等带刺植物。适度选用观赏性较高的外来植物,如红花槭(Acerrubrum)、日本血草(Imperatacylindrica'Rubra')等,杜绝使用外来入侵植物。(2)绿色植物为主,色叶植物为辅。尽可能多地为观赏者提供绿色自然的环境。研究发现,绿色环境在缓解精神疲劳、稳定情绪的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心脏病和心脑血管病等疾病的症状[18]。因此,植物配置时应以绿色植物为主,如四季常绿的樟、女贞(Ligustrumlucidum)、木樨、石楠(Photiniaserratifolia)、枸骨(Ilexcornuta)等,三季常绿的梧桐(Firmianasim-plex)、朴树(Celtissinensis)、梓(Catalpaovata)等;搭配色叶植物,如常异色叶植物红枫(Acerpalmatum'Atrop-urpureum')、紫叶李(Prunuscerasifera‘Atropurpurea')、红花檵木(Loropetalumchinensevar.rubrum)等,秋色叶的乌桕、银杏等起到点缀装饰的作用。(3)功能性植物为主,非功能性为辅。基于康养需求,注重功能性的发挥,选用净化空气能力强的植物,如吸收有毒气体能力强同时又具有较强抗性的忍冬(Lonicerajaponica)、卫矛(Euonymusalatus)、臭椿(Ailanthusaltissima)、榆树等;阻滞尘埃能力强的榆树、朴树、木槿(Hibiscussyri-acus)等;降温增湿效果好的刺槐、枫杨等,隔音能力强的雪松(Cedrusdeodara)、圆柏(Juniperuschinensis)等;负氧离子浓度高的雪松、云杉(Piceaasperata)等松科、柏科植物。此外,散发芳香性挥发油的樟、具有药用功能的银杏、枇杷(Eriobotryajaponica)、木樨、迷迭香、藿香(Agastacherugosa)等,在入口、休息区及重要节点进行合理的种植设计。

2.1.2配置具季相变化的复层群落结构。建设康复景观时,应尽可能采用“乔+灌+草”相结合的复层群落结构,通过组团种植的方式,营造五重景观或七重景观。注重姿态、色彩、质地、体量及香味的灵活搭配,以激发观赏者的多维感官体验。考虑季相变化,基于“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配置原则,采用典型的组团模式,如“槐+女贞-樱花(Prunus×yedoensis)+紫薇(Lager-stroemiaindica)+红花檵木-狗牙根(Cynodondacty-lon)”,“朴树+玉兰(Yulaniadenudata)-木槿+木樨+鸡爪槭(Acerpalmatum)+枸骨-沿阶草(Ophiopogonbodinieri)”等,以期构成春季繁花似锦、夏季绿树成荫、秋季层林尽染、冬季姿态虬龙的四时之景。

2.2营建康养复合空间

口袋公园所依托的园林空间环境中的各要素对人的身心有辅助治疗作用,可实现维持健康状态、疾病预防与康复治疗的目的[9]。口袋公园中可设计冥想空间、健身空间、社交空间、园艺空间等空间,各空间相互独立,又互为联系,相互补充,设计时宜有的放矢,动静结合[19]。静态空间主要指供人欣赏、休憩的场所,其内可进行驻足观景、芳香疗法、闲坐静养、看书下棋等活动,一般为封闭空间或半封闭空间。周舟[20]指出建立冥想空间,通过冥想放松法转换情绪,调节植物神经系统的平衡,从而达到调整情绪、缓解压力以及增强人体免疫力的效果。此外,可以借鉴精油芳香疗法中的一些研究成果,以薄荷(Menthacanadensis)、迷迭香、薰衣草、玫瑰(Rosarugosa)等芳香植物为主,在口袋公园中建造静态花园空间,让人们在花园中通过闻香而疗养身心[8]。动态空间为健身空间、社交空间、园艺空间等动态交流和娱乐活动的场所,一般为开敞空间,居民可于其内进行太极、球类、武术等运动健身;跳舞、聊天等互动交流和园艺种植等活动。

2.3附属人性化景观小品

口袋公园设计时可采用障景或隔景的手法,将花木、山石、粉墙、漏窗、门洞、亭廊等隔断物设置在观赏者与景观之间,小中见大创造咫尺乾坤,若隐若现更能激发观者探寻的欲望。同时,基于人性化设计,将居民夜间游览、照明设施需贯穿全园;入口及中心景观处的雕塑、导向标识牌,休息区的板凳、垃圾桶,运动健身区的健身器材等,一系列景观小品需配备完善,以期为居民提供安全、人性化的康养场所。此外,若空间允许,也可加入喷泉、假山瀑布等动态流水元素,增加游园趣味性。

3结论与建议

在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及新冠疫情全球肆虐的当下,园林康养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园林景观建设绝不是满足简单的观赏功能即可,而是需要立足沂蒙地域特色,与时俱进,打造集科学性、文化性、观赏性、体验性、参与性、康养保健性于一体的综合性景观。园林康养是自然疗法的一种,是现代社会中人们缓解并释放压力的一种自然疗愈方式[8]。

3.1深入挖掘可园林应用的乡土药用植物,打造道地中药科普教育基地园林药用植物是指兼具药用价值和园林绿化的植物,集生态、药用和观赏等价值于一体[21]。为更好地发挥道地中药材的价值,临沂市支持忍冬、银杏、丹参(Salviamiltiorrhiza)、桔梗(Platycodongrandiflorus)等道地药材原生态种植业发展,培育打造沂蒙山精品中药材品牌。园林康养设计中应选用忍冬、银杏、迷迭香、桔梗等乡土药用植物,实现效益最大化。同时,每种植物可挂牌注明相关药用信息,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的绘画等形式科普药用植物知识,提升观赏趣味性。

3.2高度重视可园林应用的本土粮棉果蔬,创建现代农业科普教育高地临沂是农业大市,是山东省重要的粮食、蔬菜和油料生产基地。基于“生态沂蒙山、优质农产品”的战略定位,打造场景各异、独具特色的集科学性、文化性、观赏性、体验性、参与性于一体的可食可赏的园林景观。义务教育劳动课程以丰富开放的劳动项目为载体,让学生动手实践,要求种植与养护当地常见的蔬菜、盆栽花草、果树等。园林康养设计中可在种植池或者升高的种植床上种植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及常见果蔬花卉,每种植物可挂牌注明生态习性及价值,结合农业发展史及现代农业科技进行农业科普教育,培养中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提供人性化的观赏种植体验,创建现代农业科普教育高地。

作者:柏小娟 王军 单位:临沂科技职业学院

公园景观设计探讨篇3

1自然教育理念概述

18世纪时,教育家卢梭提出较明确的自然主义思想,他强调在儿童的教育上要更侧重于人类本性中的原始倾向和本能行为。20世纪时,教育家蒙台梭利(Montessori)观察到儿童具有自发性的学习行为并会对其加以总结。她认为孩子们在自然环境中拥有自我学习、自我评价的能力。自然教育理念特点有:①活动场地一定要在自然界或天然环境中开展,要求真实的自然体验感受;②具有广泛的以儿童为主的受众群体;③教育内容主要围绕自然界里的自然事物、自然现象等开展;④教育目的是让儿童充分认识自然、感受自然,树立积极健康的自然观。

2现阶段公园景观设计的缺失

目前我国的公园景观设计已进入成熟期,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与弊端,如设计缺乏人文内涵、设计过程中忽视自然与地形等问题,这大大影响设计效果的呈现与使用体验。

2.1设计欠缺人文内涵文化内涵在社会与经济发展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构成了一个地区的文化个性,反映了区域的文化内核,同时也是景观设计的载体。所以景观设计应充分考虑如何体现人文元素,展现独有的文化内涵,将景观设计与文化元素进行有机融合。但目前我国的公园景观设计多注重外在形式美,忽略了场地本身所独有的人文内涵与历史价值,这种景观设计终将成为无根浮萍。

2.2忽略自然及地形因素地形对于景观设计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能够直观地影响场地的韵律美感,影响受众群体的空间感受,合理地利用地形起伏,尊重原生地形地貌可以为公园景观带来更多的趣味性,也可以引导人们与场地环境之间进行互动但目前景观设计多采用“一刀切”的手法,无视平坦地形与起伏地形的结合,对景观地形规划采取平铺直叙的方法,既损坏了原生生态地貌,又使得景观设计徒增几分乏味。

2.3缺乏可持续性生态设计景观的可持续性对于人类来说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它可以长期、稳定、有效地为人群提供景观服务,改善人类生活地的环境,而我国的公园景观在设计中往往重视景观外表的效果表达,过于重视公园的经济效益与利用价值,在景观设计之初便没有考虑到对生态的环境保护,未能重视可持续性生态景观的重要性。

2.4设计过度模式化在我国,景观设计的起步阶段,模式化的设计促进了我国景观设计的发展,但随着社会发展的加快,以往的模式化设计已经不符合现代人的需求,也不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速度。模式化设计在设计重点上千篇一律,对于具有地域性的人文内涵弃之不顾,无视使用人群的具体使用要求,这使得景观设计愈加呆板,这不仅没有满足不同使用者的具体的使用需求,也对原生环境产生破坏,增加了人地矛盾。

3Panarbora自然体验中心案例研究

3.1案例基本概况.Panarbora自然体验中心是德国著名的自然体验和教育中心之一,地处德国科隆市以东,气候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与温带大陆性气候,场地面积约80 000 m2,主要功能是儿童户外教育及亲子游玩。该中心的创建初衷便是希望儿童群体可以认识到物种的多样性,领略大自然之美,培养下一代心中对于保护自然、保护地球的责任感。

3.2因地制宜的场地规划设计单一乏味的地形环境往往激发不出儿童的探险欲与冒险精神,如日本的公园鼓励儿童在自然空间中体验风险和自我挑战,坡面、浅丘等自然地形被视作珍贵的自然教育要素加以利用[5]。Panarbora自然体验中心所处的贝尔吉施-奥登瓦尔德山地质公园于2004年被列入了世界地质公园名录,而Panarbora自然体验中心也选择了其丰富的森林资源及突出的地质历史作为公园景观设计主题,在规划设计中尊重场地的人文及自然资源,不以过多人工景观加以修饰。值得一提的是,它几乎将包容性设计运用到整个园区,无论是幼童还是残障人士,都可以无障碍地感受园区内的大部分景观设计。

3.3景观装置选用可持续性材质对自然材料重复利用进行二次创造是自然教育公园设计中重要的一环,这不仅体现了公园的自然风貌,更能帮助儿童树立良好的审美并培养健康的环境理念。场地中的同质化自然材料更能贴近自然教育乐园的设计,使得儿童可以充分感受到与自然亲密接触的乐趣。Panarbora自然体验中心中的儿童冒险活动场几乎全部使用本地木材与石材搭建出平衡木、秋千、梅花桩等游乐设施,迷宫花园的景观修建以竹材为基本框架,以树枝为装饰,搭建成圆拱形的长道。这些设计的选材取之自然,不加浮华的修饰,营造出浓厚的自然气息氛围。

3.4多样性的自然知识教育形式Panarbora自然体验中心不仅有儿童冒险活动场、迷宫花园、丛林隧道等常见的游玩项目,还因地制宜地设计了完全针对感官体验的感官步道;公园内部的草药花园可以让儿童近距离接触并品尝到各种可食用的香料及草药;儿童在养殖园中可以近距离接触小羊、小牛等温顺的动物;也可以通过文化体验场感受到不同的国家的民族文化,如就餐时使用亚洲独有的餐具筷子,或住宿在游牧民族的蒙古包,或参与非洲木鼓的制作。它并不仅仅将教育科普方式局限在自然方面,而是将设计视野置于自然与人类文化交融的层面上,给儿童传播不同的地域文化体系。

4自然教育公园的设计策略

4.1原生态的场地选址美国学者Talbot与Kaplan于20世纪进行了一项持续近10年(1972—1981年)的原生态自然体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人们在直接接触原生态自然环境时,无论男女老少都能够高效地并有自主意识地学习相关知识,学会尊重自然并提升自我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能力[6]。因此,自然教育公园在选址策略上应选择具有原生生态美的场地,在场地规划设计时必须尊重原生地貌、气候特征、动植物种属等,在不损坏自然性质的前提下进行具有教育意义的景观设计。

4.2丰富的空间规划及教育方式优秀的自然教育公园案例往往以互动装置、自然讲堂、园艺活动等多种形式去传播和科普自然知识,如南京玄武区湖畔居社区花园会定期举办植物创意大赛、植物知识问答、植物创意作品评选等活动,激发儿童的兴趣,使他们更加热爱自然[7]。自然教育公园的空间构成常以功能性空间来划分,一般是以游玩探险区、科普教育区、劳动种植区、休闲食宿区等作为主要构成部分,各功能空间之间具有较强的特色性与联系性,包括不同的景观元素与空间形态。

4.2.1游玩探险区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认为:游戏使同化超过了顺应,顺应机能改变儿童的认知结构,同化机能将改变了的认知结构加以巩固,为下一次新知识的获取奠定良好的固着点[8]。这说明自由游玩及宽敞的嬉戏空间对儿童至关重要。一般来说,自然教育公园中的活动探险区是整个园区中的核心部分,它具有较大的面积与丰富多变的地形,其景观元素主要以植被及其他自然元素为主要内容,规避人工因素的影响,可以让儿童在最大限度上自由活动并释放天性。

4.2.2科普教育区科普教育区作为公园内传播知识的主要区域,其景观元素以人造为主,比如科普墙、手工艺制作室、室外讲台动植物观察室等,要让儿童与景观元素、科普装置进行互动体验,激发儿童的兴趣与专注度。

4.2.3劳动种植区劳动种植区作为儿童进行园艺劳作、体验生活的重要区域,该区域活动形式可包括蔬菜瓜果种植、花草培育、植物观赏等,让儿童亲自在劳作中了解到植物从萌发到成熟的生长过程,认识不同植物的生长规律以及物种习性,并品尝自己亲手种植的可使用植物,以此从劳动中得到成就感。

4.2.4休闲食宿区自然教育的教育价值要通过儿童游玩与特色科普课程相结合来实现,这是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因此这要求它还要满足儿童及亲子游的食宿场地,可以解决儿童及亲属数天内的住宿问题,让儿童在一段时间内全身心地生活在自然空间中,体验栖于山林的乐趣。

4.3趣味性、沉浸式的景观体验自然教育公园中的景观要素不能仅集中于植被与千篇一律的游乐设施,场地、建筑和设施与户外空间中的植物、沙石、水体、光照、通风等都应纳入研究范畴.丰富的自然要素利于激发儿童的各种游戏行为,锻炼其观察能力、探索能力、创造能力和思考能力等,增加儿童的自然接触,以此提高儿童的亲自然力[9]。自然教育公园中的景观设计要以味觉、触觉、嗅觉、视觉、听觉等儿童直观的体验方面入手,让儿童全身心投入并沉浸在自然景观中(见表1)。

4.4景观主题的在地性目前的景观设计存在千篇一律、缺乏自身特色的弊端,所以自然教育公园应在设计过程中应考虑并融合当地本土的文化特色与精神内涵,避免设计出重复且呆滞的景观,与此同时还可以对外展示出当地的文化特色,激发人群的归属感与自豪感,从而成为自然教育理念公园的崭新名片。

5结论

总而言之,亲身体验优美的自然环境能为儿童群体的身心发展带来积极作用,并树立其良好的自然保护意识,而教育功能作为景观设计的最主要功能之一,如何将两者进行有机的结合,从而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自然教育的概念与意义为出发点,指出现有公园景观设计的缺失之处并进行反思,结合德国Panarbora自然体验中心等国内外优秀案例加以探讨,总结出自然教育公园的设计特点与设计策略,并对景观元素的设计及材料选用进行分析,为往后自然教育公园的景观设计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与参考。

作者:杜嘉诚 谢亮

上一篇: 班级文化建设研究3篇 下一篇: 新农村建设研究3篇
相关文章
精选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