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性景观设计要点浅析

时间:2022-01-14 03:22:54

摘要:场所理论是建筑现象学研究中的核心内容之一,以不同的视角及领域,来重新认识和把握建筑设计的本质。其研究方法不仅限于建筑学领域,也可应用于景观设计领域。纪念性景观属于景观设计中较特殊的一类,更需要营造出独特的空间感受和景观氛围。本文将以纪念性景观的设计要点为切入点,浅析场所理论对纪念性景观设计的影响,并探索纪念性景观的发展趋势。

纪念性景观设计要点浅析

纪念性景观缘起于旧石器时期,在生产过程中,人类以不同载体对生产经验及生活经历进行记载,以便传承。这种行为是纪念性活动的雏形,而后逐渐演变成纪念性景观。纪念性景观伴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现代纪念性景观具有物质性和精神性,通过构建物质性的场地和塑造精神性的场所,来传承历史和记忆,从而引发参观者情感共鸣。

一、纪念性景观空间结构

Lynch对于城市意象中的物质形态研究的内容归纳为五种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本文将纪念性景观拆解为这五个要素,并对它们的空间意向进行分析,以归纳场所理论对纪念性景观的影响。道路是空间构成中的重要部分,是引导参观者进行参观活动的线性要素。道路包括内部道路与外部道路,内部道路是纪念景观中的指引通道,外部道路是串联纪念性景观与周边空间的媒介。不同的道路形式能够塑造出的不同空间感受。自然地形的起伏经过合理的处理,能营造出来不同的空间感受。南京中山陵主轴线依山而建,指引参观者拾级而上抵达主景,同时两侧植松柏,翠绿苍劲,与道路形成鲜明对比。由下往上望,主景巍峨高耸,营造出庄严肃穆的场所感。2.边界边界是纪念性景观中的另一线性要素,是分割不同功能区域或空间的线性中断要素。在纪念性景观中,边界常用于分割纪念性区域与非纪念性区域,边界的不同形式可以给纪念性景观营造出不同的氛围。聂耳纪念广场建造于日本油奈川县的海滨之上。其边界主要由以低矮的灌木和围墙组成的,将内部纪念空间与外部海滨分隔开。但参观者仍能和外部环境互动,遥望富士山的同时倾听海浪声,使参观者联想起聂耳所著曲目并引起情感共鸣。这种通透边界很好地塑造出纪念性景观的共情感。3.节点节点是纪念性景观中具有重要意义的点状元素,它是不同功能区域中的焦点和人流集结的中心点,它们对场所特征的影响甚至可能占据主导地位。在罗斯福纪念公园中,设计者利用自然材料,将场所分割为四个不同的空间,并在其中以雕塑表现美国的重大历史事件。这四个节点在场所中占据主导地位,同时节点的边界材质肌理象征不同的社会时期,引导参观者停留思考,回忆过往展望未来。4.标志物在纪念性景观中,标志物是形成意向特征的重要点状元素。其关键特性是具有唯一性,可以象征整个纪念性景观,使人过目难忘。华盛顿纪念碑位于美国国家草坪中心点,在国会大厦及林肯纪念堂的轴线上,碑顶呈金字塔型,碑身呈方形,由白色大理石建造而成,造型简洁大方,犹如一根巨剑直插云霄。碑身空无一字,仿佛在告诉参观者,华盛顿的功绩是无法以文字表述的。5.区域区域是纪念性景观中的面状元素,不同的区域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与以上提及的四大元素相结合,共同构建了整体的纪念性景观。肯尼迪纪念园朴素简洁,欲扬先抑,穿过林中的小路,到达标志物白色纪念碑,纪念肯尼迪的功绩。纪念碑后是一片开阔的草坪,豁然开朗,象征希望与未来。设计者运用简单的手法,对道路、节点、标志、边缘、区域的合理组织,塑造出完美的空间氛围与景观感受。

二、对于场所体验的营造

对于纪念性景观的设计项目来说,场地特征对于体验产生的影响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本文将从感知的体验、听觉的体验和综合的知觉体验3个方面进行论述。1.触觉的体验人的触觉可以感受出物体的机理与质感,然后在头脑中形成对场所氛围的感受。在越战纪念碑的设计中,林璎选用黑色花岗岩,并将其打磨成镜面,可以反射出参观者,并刻有遇难阵亡士兵姓名,参观者走近时会用手触摸墙上的人名,引发对烈士的共情之感。2.听觉的延伸对于参观者,听觉带来的感受更加深刻。听觉与视觉的结合,可以给参观者更深层次的场所体验。93号航班纪念园是为了纪念美联航93号航班上与恐怖分子英勇搏斗的牺牲者。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声音塔”,塔上悬挂40个铝制风铃象征40名遇难者。起风时,风铃声使参观者联想起遇难者的英勇事迹。3.综合的知觉体验在场所的解读中,为了表述方便常常单独对不同的知觉体验类型单独描述,但在实际的场所体验中,却是多种知觉体验的综合。在911国家纪念园中,原世贸双子楼的基础被设计师设计为2个“虚池”,池边的金属扶手上刻有遇难者名字,使人铭记到惨痛的历史,水体以瀑布的形式倾斜而下,给参观者带来心灵慰藉。

三、纪念性景观的发展趋势

当下,我国景观行业快速发展,对于国内未来纪念性景观发展趋势,作三点概括:首先,未来相当一段时期内,对纪念性景观的范围会相应拓宽,设计师的焦点不仅仅是对英雄的崇拜,而会侧重与事件相关普通人和事的梳理。其次,现代纪念性景观作品将更加重视观者体验纪念性景观的心理感受及内心共鸣。当前,国内很多纪念性景观作品表现手法单一,仅单纯强调史料的陈列,缺乏对观泽情感的关注。未来应跨越更多学科,从多方面拓展纪念性景观设计内涵。最后,新材料在纪念性景观的运用会改变纪念性景观的表现形式。伴随科技发展,新材料新技术的运用,能强化观者的感知,调动观者的主观情绪,增强纪念性景观的场所氛围。

四、小结

纪念性景观有其独特的属性,在设计过程中,应对相关背景进行深入挖掘,尊重场地,合理解读并诠释史实,才能更好的把握纪念性景观设计要点,才能为参观者带来共情感、认同感和体验感。

参考文献:

[1]谭垣、吕典雅、朱谋隆合编.纪念性建筑[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2](美)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7.

[3](挪)诺伯舒兹.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陈谢炜 单位:华南理工大学设计学院

上一篇: 高校档案机构职能拓展探讨 下一篇: 基建档案科学化管理与监控
相关文章
精选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