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景观设计中的空间引导性

时间:2022-01-18 09:43:03

摘要:以“万景峰小学景观设计”为例,通过引导性的景观设计,影响学生在环境中的心理感受和行为模式,打破普通小学景观设计缺少空间引导性的特点,从校园空间需求出发,研究引导性为主导的特有布局形式,形成环境与建筑互相渗透关系,实现空间的整体统一,创造多元化、个性化的校园景观设计。

学校景观设计中的空间引导性

1学校设计中所存在的问题

校园景观的存在意义通俗的来说:1)满足建筑功能的需求;2)满足学校使用人群的需求;3)满足学校文化风貌的需求。满足实用性,精神文化层面,景观效果的统一[1]。目前的学校景观设计很多为建筑设计的附属与配合,也就是说景观设计更趋向于被建筑本身所限制,这样就会导致景观空间特色不足,引导性普遍缺失。尤其是国内校园环境,传统学校设计的格局更多的是延续建筑格局的轴线关系,学校环境千篇一律,趋同化现象严重。学校景观设计更多的是考虑与建筑边界的协调,而小学的景观使用上,更多的是关注学生活动集散的需求,特别是对于学校集会、集中运动、上下课、上下学等活动通道及空间识别性对景观布局的影响。本文将以笔者设计管理中的成都万景峰小学景观设计为例,探讨小学设计中引导的重要性。

2学校需求研究

2.1学生行为心理

学校学生在校园内的行为认知是一个求知的过程,6岁~13岁的学生,对自然的好奇,对同学的认知,在学校的学习,都有一种充满热情,积极向上的态度。热爱运动,到处探索的特性。在学习空间与活动空间之间空间通行就需要便捷性,安全性,而室外活动区域需要具有趣味性,运动场既要方便,也要有足够的可参与性。

2.2老师对环境的需求

老师一方面希望工作的环境四季美丽,一方面又要方便与学生沟通。他们对随时节变化的校园景观更感兴趣,而空间的引导性主要是满足老师与学生的便捷沟通。校园环境功能上的动静分区,满足不同使用者的需求,环境的重要性也得以体现。

2.3校园特色环境的需求

一般校园景观设计因受建筑设计空间关系的影响,不太容易产生特色景观。要多与业主沟通,力求营造具有特色的环境,在设计之初就需要与周边建筑特色、校园文化、建筑设计同步考虑,使建筑与空间相互渗透,模糊边界,对学校独特个性进行分析,最终确定景观设计特色方向,并在形体、尺度、材料、元素等细节中延续这些特色。

3设计过程———以成都高新西区万景峰小学为例

3.1入口空间区域

以东侧两栋教学楼、办公楼形成的“U”型空间展开主要入口空间设计。通过对场地三侧建筑功能、人流走向分析及建筑表皮、柱网关系布局的研究,使得本次设计通过纵向“移轴”位置,横向“平行”的出入通道线性分析,找出花坛边界“错位”的具体位置,同时与空间视线中心焦点位置叠加,形成通过空间与异形花池的基本机理,见图1。上层植物空间,通过卵形乔木组合,弱化空间边界,下层乔木,延续线性引导,形成路径上的指引性

3.2运动空间区域

运动区域主要位于教学楼与食堂所形成的U型空间。这里有人流瞬时集散最多的建筑,建筑功能与运动场有机衔接,是该处空间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设计中延续入口中庭空间的几何关系,首先梳理建筑出入口,营造便捷的人流通道。利用在通道之间叠加有限的空间,布置低年级儿童游玩区,有效提升儿童活动空间的使用率,见图3。而在引导性通道的尽头,则是开敞的运动场。

3.3课间休息空间区域

有效地组织各区,将不同功能的区域,通过吸引人流的方法,疏导、引导不同需求的人去向不同功能的空间。休闲空间位于学习教室楼所围合的U型空间中,考虑到与消防通道的使用分隔开来,在设计中叠加了人流活动流线层、植物围合空间层、消防通道层,最终形成复合的休息空间,并利用建筑一层的灰空间作为学校文化展示的区域,见图4。在校园中,学生可以依靠引导性设计在空间中随着对空间的认知感觉去判断方向[2]。

3.4引导性景观形成

3.4.1空间引导性的形成

建筑配套景观设计,在扣除建筑基地后,所留下的景观空间还需要整合消防通道,最终形成的空间需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1)通行所需要的交通流线空间;2)竖向“U”型分隔虚实的绿化空间;3)视线引导所需的视野空间。正是三个空间层次的分析与叠加利用,最终形成独一无二的,仅适用于该空间的引导关系。因此在设计这样的空间时,需要认真考量学校的真实需求与文化营造。同时打破建筑隔离的作用,尽可能利用建筑架空层的灰空间,将之与室外线性空间融合为一体,形成完整而统一的空间引导关系。

3.4.2地面铺装的引导性设计

良好的铺装引导系统,对于空间组织规划是重要的。通过铺装的流线控制,使用者可以在行走中倍感轻松惬意,想要快速到达,“图形,色彩,比例,尺度,模数,韵律与节奏”在铺装布置中都可以通过细微的线性对比产生变化,使人通过此空间能有唯一的感受。整体流线的文化理念也可以在整体布局中得以实现。线性景观是一种具有连接性的综合景观。其简约的形式形成对自然和人文的关怀[3]。但引导性道路的限制,景观花池也由传统规则长方形变成适应场地需要的多边异形,但却方便了人的便捷通过,但设计中需避免花池边角对人迎面锐角的视觉冲击。

3.4.3植物营造的引导性设计

植物营造可以软化建筑与硬质铺地,形成高质量的景观装饰,是景观设计中对人文特色和场所精神具有重要烘托作用的专项。在整个场地的景观设计中,贯穿引导这一作用,通过空间对比、高度与立面层次、引导与对景、层次与渗透、线性与组团,营造了人性化的植物空间格局。具体引导性的植物设计分为入口广场区域,中央空间区,西侧活动区和东侧教学楼中庭,形成同铺装线性方向一致的整体色带和整齐的行道树,更人性化的引导和软化景观空间系统。

4营造引导性校园空间的意义

提炼中国传统造园是对“景以境出”中对所谓“境”的探寻,也是对场地校园文化的尊重。我们应该是发现基地潜在景观结构本质的探秘者,让场地在细微中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4]。环境的营造是为学校的使用者提供更舒适的工作与生活空间。使用者在建筑内部工作与上课,在建筑外的校园中奔跑、玩耍、运动和行走,而两个区域的无缝连接则需要线性空间、铺装及植物的共同营造得以实现。线性空间无疑更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对于使用频率较高的小学引导,设计中应该更“模糊”内与外的边界,“打破”墙和门的概念,使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引导。最终形成室内外环境的整体性,让构成校园环境的点点滴滴都拥有自身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春富,颜彦.创造性空间:大学主教学楼文化景观设计初探[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8(9):88-90.

[2]李振,齐伟民.浅析引导性设计在空间中的应用[J].华章,2013(13):78-83.

[3]郝培尧,董丽.植物景观在线性空间中的应用[J].景观设计,2011(3):98-101.

[4]JurgenWeidinger,李文玺,朱育帆.强调材质———清华大学核能技术研究院花园的再设计[J].中国园林,2007,23(2):11-12.

作者:周秋宇 单位:成都高投建设开发有限公司

上一篇: 建筑工程弱电智能化的应用 下一篇: 湿陷性地基强夯法探讨
相关文章
精选范文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