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文化建设研究3篇

时间:2023-01-09 10:24:19

摘要:班级文化建设的评价主体单一,家校合作不够密切调查发现,班级文化建设的评价主体单一。班级文化建设评价可以利用反馈信息进一步推动师生的共同发展。

班级文化建设研究3篇

班级文化建设研究篇1

一、研究背景

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在增强学校办学内生动力方面指出:“强化学校文化引领作用。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构建积极向上、奋发有为、团结和谐、富有特色的学校文化……以科学正确的办学理念,凝聚广大师生的价值追求和共同愿景……深入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增强学校文化的感染力凝聚力。”[1]作为学校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班级文化,其发展与学校文化的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良好的班级学习环境和课堂氛围能更好地促进学校的文化建设。[2]在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有必要将校园文化和班级文化作为进一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心理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媒介。班级文化是建设班级的灵魂,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有利于规范学生的行为举止、促进其品德发展和身心健康。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建设优秀的班级文化对学生的人格发展有一定的推动力。小学阶段是儿童行为和品德发展的重要时期,该阶段儿童以他律为主,可塑性较强,对班集体的依赖性较强,易受到班级文化的熏陶。因此,班级文化的教育力量能在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和促进学生认知发展方面发挥推动作用,让他们在优秀班级文化的熏陶下健康快乐成长。[3]

二、研究设计

为深入了解西安市小学低年级班级文化建设现状,提升小学低年级班级文化建设质量,笔者走访西安A小学、B小学和C小学,对上述三所小学一、二年级共180名学生和10名班主任进行问卷调查。如表1、表2所示,针对班主任的问卷调研分别从对班级文化建设的认识、规划、实施、评价四个维度进行设计,针对学生的问卷调研分别从班级文化建设的环境创设、参与情况、效果反馈三个维度展开。

三、研究结果

调查发现,西安市部分小学在班级文化建设方面存在活动创设形式单一、缺乏童趣元素、忽视学生兴趣等问题。

(一)班主任对班级文化建设的理解不到位,存在认知偏差第一,班主任对班级文化建设不够重视。调查发现,仅有30%的班主任重视班级文化建设,70%的班主任认为应该淡化班级文化建设,将学生的学习放在首要位置。班主任大多凭借自己的经验认识班级文化,认为班级文化建设是一个非常简单的过程。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班主任偏向于给学生教授教科书知识,未能意识到班级文化对学生产生的积极作用。第二,班主任对班级文化建设内涵缺乏系统的学习,影响了班级文化建设的效果。90%的班主任认为,班级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忽视了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影响了班级文化建设的精准度。

(二)班级文化活动的创设形式单一,忽视学生需求调查发现,班主任忽视课外活动,创设形式单一。为了节省时间,70%的班主任常以班队会的形式开展班级文化建设,课外活动所占比例仅有20%。班主任更关注班级文化建设对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效果,忽视了学生情感发展的需要,未认识到班级课外活动对集体发展的重要性。此外,班主任对班级文化建设主体的定位不准确。班级文化建设旨在推动学生全面发展,而90%的班主任开展班级文化建设主要是为了完成学校的任务,仅有10%的班主任依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建设班级文化。久而久之,因学生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学生参与班级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大大降低。

(三)班主任对班级文化建设的监督不够,实施环境缺少童趣元素调查发现,班主任对班级文化建设监督不到位。我国学生一般6岁进入小学,虽然身体、心理、认知等方面都有了较快的成长,但他们的思想还没有完全成熟,常需要外力的监督和支持。受应试教育的影响,50%的班主任将重心放在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上,导致班级文化建设得不到有效的贯彻和实施。81.11%的学生表示,很少使用各种花草图片、动物图片或卡通图片装饰教室,班级文化建设未体现出生命力和活力。

(四)班级文化建设的评价主体单一,家校合作不够密切调查发现,班级文化建设的评价主体单一。班级文化建设评价可以利用反馈信息进一步推动师生的共同发展。调查得知,60%的班主任对班级文化建设评价持重视态度,20%的班主任偶尔对班级文化建设进行评价。遇到问题时,90%的班主任选择与周围同事简单商讨一下,而不是思考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或询问学生和家长的意见和建议,更没有发挥学生和家长的评价作用。此外,班主任未充分落实学生的反馈建议。75%的学生表示,很少能感受到班级文化带给他们的影响。评价过程中,80%的班主任以学生的学习为主要评价内容,仅有20%的班主任对学生的品行进行评价,但他们都忽视了对实践能力和心理健康的关注。

四、研究建议

(一)举办岗前培训活动和总结反思会,纠正班主任认知偏差班级文化建设是一个潜移默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具有长期性的特点。作为班级的管理人员和组织人员,班主任对班级文化建设的认知影响着班级管理和班级文化建设的水准。因此,建设良好班级文化的前提条件是,班主任必须明确班级文化建设的内涵和意义,强化对班级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纠正认知偏差。这样才能少走弯路,切实提升班级文化建设的实效性。对此,学校需要组织班主任岗前培训活动,通过线下在岗培训的形式,讲解班级文化主题建设活动内容,传授班级文化建设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提高班主任对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视度。学校可以请专业人员制订班级文化建设评分表,将班级文化建设指标纳入评优体系,提高班主任的重视度。各年级主任定期开展总结反思会,纠正班主任对班级文化建设的认知偏差。例如,针对不同的学段,各年级分别成立班主任班级管理总结会,每周组织班主任总结反思这段时间的工作内容,分享对班级文化建设内涵的认识和经验,对疑惑的地方进行讨论。此外,班主任可以借助一些网络电子资源,阅读相关班级管理书籍,或向身边优秀的班主任请教,从理论和实践方面了解班级文化建设的内涵,加深对班级文化建设的认识。

(二)开展丰富的节日主题活动,推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班级文化活动的创设是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的关键一环。综合多样的班级活动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而个性化的班级活动能推动学生朝着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因此,班级文化的创设形式要多样,内容应该更加突出班级的个性,让学生对创设班级文化产生兴趣,充分调动其好奇心和积极性。首先,班主任可以组织节日主题活动,推动创设形式的多元化。例如,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础,班主任可以创立各种形式的兴趣小组、开展竞赛类活动、组织节日类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活动的教育性、趣味性。此外,班主任可以利用多种节日举办不同主题的活动,不断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例如,在每年3月12日植树节,班主任可以组织学生在校园内种植小树苗,讲解草木知识,培养学生爱护花草的精神;每年清明节,班主任可以组织学生去烈士陵园祭扫烈士墓,使学生从心里产生对烈士的敬仰之情;在每年6月26日的国际禁毒日,班主任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禁毒教育馆,给学生讲解禁毒知识,让学生制作禁毒手抄报。[4]其次,学校可以设置兴趣班,凸显创设内容的个性化。例如,学校可以开办围棋班、绘画班、舞蹈班等,让班主任结合兴趣班举办一些比赛活动,为调动学生积极性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三)增添班级童趣元素,提高实施的生命力和动态性作为学生学习、生活、交际的主要场所,教室的每一处布置、规划都是班级文化传递和表达的方式。[5]针对班级布置易受各种因素干扰的现象,班主任需合理规划,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从班级名称、教室装饰、绿植摆放、教室图书角等方面切入,为学生构建一个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童趣世界。例如,在班级环境的布置方面,班主任可以增添童趣元素,提高班级文化的动态性。首先,班主任可以制订一个关于班级各项管理事务的周计划和学期计划,包括每日的上课内容、班级管理督促事项、班级环境美化等,规划好工作内容和时间分配,给班级文化的监督工作留出足够的时间,以便及时做出调整、补充总结。其次,在布置教室方面,班主任在考虑学生喜爱的色彩的基础上,要在设计的过程中增添趣味性,如向学校申请给低年级学生配备彩色的课桌和椅子等,或张贴学生喜爱的动物、卡通图画等。在设计班级名称时,班主任可以融入一些童趣的元素,如小太阳班级、甘露班级、微笑班级、青草班等,使班级名称简单易记且具有班级特色。最后,班主任可以鼓励学生创新板报文化。[6]此外,班主任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向学校反馈更新班级图书,提高班级图书的借阅率。这样的布置不仅适应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而且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四)建立家校合作机制,实行全面的评价体系评价改革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是,评价由单一主体走向多元化主体,评价成为多主体协商与建构的活动。学生是班级文化成果的受益人,班主任在评价方面要着重关注学生的兴趣和心理健康,多方面、多角度地促进学生思想、行为习惯的发展。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早期“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已经逐步演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班级教学方式。除此之外,家长的评价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成长的影响十分重要。建立家校合作评价机制,推动主体的多元参与。班主任可以通过线上线下沟通的方式,构建家校师生的长期交流、合作和沟通机制,建立家校合作评价机制。针对每月一次的线下家长会,学校可以邀请专家入校开展讲座,跟家长沟通班级文化建设情况,让家长会成为谈心会、交流会。[7]班主任可以通过制订评价内容表的方式,记录学生的优势和不足,实现评价内容的全面化。因此,在评价班级文化建设情况和效果时,班主任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将德、智、体、美、劳五项纳入评价内容表,分别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情况、劳动卫生、出勤情况、遵守纪律情况五个方面进行综合打分,坚持评价内容的全面性。总之,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能推动学生行为举止规范、品德发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建设班级文化建设时,班主任应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础,注重班级文化建设活动的教育性、趣味性,在班级内组建兴趣小组,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此外,班主任要给学生更多参与的机会,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动手设计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

作者:周柯 郑益乐 单位:宝鸡文理学院教育学院

班级文化建设研究篇2

自开展新教育实验以来,各级各类学校和教师对新教育实验的研究探索涵盖学科广、范围大,尤其对中小学教育的意义深远。但在幼儿园中新教育实验的探索十分有限,且以环境构建、集体教学活动为主要教育实践主体,对幼儿园完美教室的文化构建研究几乎空白。幼儿园是幼儿脱离家庭,进入集体生活的第一次体验。幼儿园的班级、教室将是幼儿生活三年的场所。班级内的环境、教师、同伴是幼儿成长可见的影响因素。教室所形成的场域、教师的理念、言行,家长对教育的认知,都将影响班级幼儿的成长与发展。本研究自2019年起即在“向日葵班”中实践新教育对“完美教室”的相关理念,致力于班级文化的构建,以期通过教育实践及课题研究,积累适宜幼儿园阶段的班级文化构建策略,进而为新教育理念如何结合学前期儿童身心特点和教育规律落地提供参考。

一、新教育的文化主张

从教育的文化视角来看,新教育的教育主张和思想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情怀、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以及优良传统。自觉把中国文化作为自己的精神家园,作为教育的根基和创造之源;通过努力,推动文化的自我创生,让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在我们这个时代重新显现并焕发活力。[1]P62新教育来源于、栖息于传统文化的同时,还提倡吸收西方自然科学、哲学和各种文化的精髓。在新教育实验十大行动之一的“缔造完美教室”中,阐述教室文化是完美教室的灵魂,是一个班级的使命、价值观、愿景的集中整合与体现。[2]P139由新教育实验的文化主张可以看出,新教育实验的根与魂,是对中国文化根本精神的重新显现与焕发。因此,新教育实验下体现的班级主体——幼儿、教师、家长共同的价值观和愿景的班级文化,也一定是建立在对诸如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悲天悯人、立己达人、知行合一等等的中国文化精神的传承与发扬之上的。

二、新教育理念下幼儿园班级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幼儿园班级文化建设缺乏从理论到实践的系统研究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从幼儿园到高中甚至大学的完整教育形态,在全国中小学广泛开展教育实验实践,获得了丰厚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然而在幼儿园,新教育实验的实践与研究却十分有限,这体现在现有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足上。当前新教育实验在幼儿园阶段的研究数量少,且主要在环境创设和教学活动中,对新教育理念下的班级文化研究更是空白。究其原因是虽然新教育实验的出发点与教育愿景涉及全学段,但目前现有的课程与行动却主要集中在中小学,对幼儿园阶段来说,能够“拿来即用”的实践指导不多。其次,幼儿园阶段对新教育理念的研究缺乏深度,幼儿园教育思潮变革迅速,瑞吉欧、STEM、深度学习、安吉游戏等理念浪潮此起彼伏,在信息迅速变革与转化的当下,幼儿教师要想深入学习并实践某种教育思想,不仅需要自身的钻研与思悟,还需要园所的支持。因此,要想新教育实验能够在幼儿园落地生根,还需要幼儿教师在学习、领悟的基础上,将新教育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教育理解与思考,实践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完成从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到理论的回归,生成适宜幼儿园土壤的新教育行动。

(二)幼儿园班级文化构建缺乏与本土文化、园所文化的思考与联结班级文化的形成与班级教师的人格精神、教育思想甚至日常的言行举止都密不可分。教师在建班之初,对班级文化的构想往往基于自身的精神文化涵养,带有随意性,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也缺乏对幼儿文化积淀的意识,班级文化构建与民族文化、本土文化、园所文化的联结不足。教育首先解决的是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教育要有根、有魂,必然扎根和生长于中国本土文化。结合新教育的文化主张,无论是学校、园所还是班级,要开展新教育理念下的班级文化建设必然应当根植于民族与本土文化,生长于园所文化。

(三)班级文化建设浅表化,难以形成集体的精神价值及生活方式新教育提倡给教室命名并用一些意蕴深刻的象征物,如班徽、班旗、班歌、班诗、班训等作为班级文化的载体,使班级文化得以呈现。教师往往在建班之初,就构思好了班名、班徽,后期也以完成班诗、班歌的创作为目标。但是,拥有班名、班徽、班歌,不等同于形成了班级文化。无论是具象化的命名还是象征物,都应当是在形成了集体人格、共同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之上,共同构建起来的精神意向。如果班级没有形成共同人格,在班级中没有发生动人的、散发着人性温暖的故事,再独特的班名、好听的班歌也难以打动人,因为它不具有精神的感召力。单纯对符号等象征物外在形式的追求,不是新教育理念下班级文化核心精神的领会与具象化,难免让人觉得“有皮无骨”,缺乏灵魂。

三、新教育理念下班级文化构建的策略

(一)提升幼儿教师专业性,增强教师职业幸福感提升班主任的专业性,不仅是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改变班主任工作现状的迫切需求。[3]P66新教育实验最重要的逻辑起点是教师的发展与成长。[4]P64教师的专业成长一方面可以提升教师的教育眼界,转变教育视角,是进行新教育实验的内在需要,有助于教师对新教育理念在学前阶段的实践转化和落地形成专业认知,进而生成自身对本班班级文化建构的理解。另一方面,能够通过自身成长,在自主发展与成就幼儿的过程中,体会到教育的尊严与幸福感。1.转变教育理念,过完整幸福的教育生活由于幼儿教育的特殊性,幼儿教师不仅是教育者,同时还是保育者,幼儿园课程主要以养成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和学习品质为目标。没有考试和分数,幼儿教师的工作似乎没有“升学”压力,但也让幼儿园的工作质量难以评估。面对每天细碎繁琐的工作,教师容易产生倦怠感,难以享受教育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因此,通过教师专业性的提升,能够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和幼儿在教育过程中共同成长。不仅如此,教师的成长还能够影响幼儿的成长,带动园所发展。当教师能够内观,通过自身成长收获教育的成就感时,就更容易体会到教育生活的幸福感。2.转变教育言行,在教育中成就自己与幼儿完美教室的“美”,应当是由内而外生发的美。要实现教师和幼儿共同的幸福感,教师需要不断修正自己的精神样貌、教育理解,由内而外调整自己的教育理念和言行。在向日葵班,教师们常常坐在一起,交流教育感受,互相吸收近期所学,分享教育经验。正是由于经常性地沟通、学习和交融,班级教师逐渐形成了共同的教育理念,为班级文化构建打下了基础。共同理念的形成也促成了班级教师教育言行的协同一致。如面对幼儿的好动活泼,理解这是年龄特点与个别差异,教给幼儿如何做,而不是喝止幼儿不要做;让幼儿感受到被倾听、被理解、被接纳,形成安全感和归属感;用更多正向语言鼓励幼儿想成为一个“好孩子”,进而逐步完成从他律到自律的过渡等等。教育言行的转变,让幼儿感受到了爱与安全,班级规则在师幼和谐的氛围中逐步形成。教师与幼儿都感受着教育带来的改变与成长,良好的心理氛围逐渐形成,教育过程成了师幼彼此成就的人生旅程。

(二)形成班级文化符号体系以新教育理念为指导的班级文化,其首要标志便是创造出一套彰显自身愿景与价值观的形象符号系统,如班徽、班旗、班歌、班诗、班训、班级承诺(誓约)等。[5]“向日葵班”的班级理念是温暖、积极、勇敢、坚持。班级文化以民族精神中的乐善敦厚、自强不息、坚持不懈为根,传承“质朴从教,幼有善育”的园所文化。并在师幼共同成长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班徽、班旗、班歌。通过课程建设、环境创设、家园协同等途径,从不同视角对班级文化加以填充、完善,使文化符号不仅成为班级集体人格的精神象征,也成为了集体的精神力量。

(三)提升班级文化构建的课程化视野和行为奠基生命个性化、多样化成长,需要以课程化视野对班级文化内容进行适宜生命成长需要的转型重建与创新探索。[6]由于缺乏对班级文化构建的课程化视野,教师在班级文化构建的过程中,容易出现低效、碎片的教育行为,导致班级象征物缺乏精神意向,班级集体人格难以形成。教师在班本课程生成时,应当考虑班级文化的价值诉求。向日葵班自建班起,明晰班级文化建设的路径,小班课程以适应入园焦虑为主,课程目标在帮助幼儿建立安全感,形成初步的班级归属感;中班课程围绕社会性学习展开,逐步形成集体荣誉感,学会处理社会交往中的问题,在游戏、体验中,理解积极、善良、勇敢、坚持等良好品质,帮助幼儿建立自尊及自信。大班以自律和学习品质养成为主要目标,帮助幼儿完成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除此之外,在班本课程建设中,扎根本土文化,围绕黄河主题、兰州城市文化,开展如“金城的桥”“一条大河”等主题课程,联结家庭资源、社区资源,通过游学甘肃省博物馆、水车博览园,徒步滨河路并做环保宣传,调查黄河生态环境和兰州文化等系列活动,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幼儿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

(四)改善班级环境创设教室是幼儿离开家庭最主要的生活场所,教室中区角的布置、墙面的创设、色彩的搭配,都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新教育重视人的主体价值,始终强调教室为生命而存在、与生命相联系。[7]P32因此,班级的环境创设要能够与儿童联系,看见儿童的需要,体现儿童的发展。向日葵班在教室创设“向日葵书吧”,书吧允许幼儿从家中带来“伴读”伙伴(玩偶),有效提高了幼儿的阅读兴趣;班级主题墙上,是幼儿用符号、图画记录的生活趣事、学习故事;班级约定,也是在师幼协商后,幼儿自主绘画张贴的。人文性的环境既是班级文化的体现,也是影响班级文化的隐性力量。

(五)家、园、社协同育人下的文化融合根据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论”,幼儿是在社会环境以及与成人的不断互动中学习的。班级文化的建立,离不开家长对班级文化的认同,特别是在学前阶段,幼儿在规则和是非意识形成期,家庭对幼儿的成长影响显著。家园共育的重要性应当被看到和认可。如何构建家园共同体,让有着不同教育背景、生活环境的家长认同班级文化,形成共同的教育愿景,在幼儿园阶段对班级文化形成和巩固非常重要。向日葵班通过每日家园微沟通、家园好书共读、每月一次线上微型家长会及创新生发于班本课程的亲子社团活动,加强家园合作与沟通。家长通过亲身参与,家园合作,加深了对班本课程的理解,形成对教师教育理念的理解和认同,进而逐渐融于班级文化中,成为班级文化建设的共同体。班级文化既是班级中幼儿、教师、家长的集体人格、价值系统,由班级主体缔造,是一个民主创造的过程,同时班级文化的根苗也孕育于我们的民族精神、语言文化,是一个传统继承的过程。新教育实验中,教师在构建完美教室班级文化时,既要考虑班级文化的来源与走向,也要从整体上把握文化构建的步骤和途径,最终实现班级主体幸福的生命成长状态。

作者:谢鹏琪 单位:兰州市实验幼儿园

班级文化建设研究篇3

一、当前小学文化班级构建出现的问题

(一)班级布置千篇一律一直以来,小学班级对于文化建设都是以达成教育目标为基础而开展的,各个班级的布置都千篇一律,往往会忽视更具有个性的布置,缺乏新意。久而久之会降低学生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与原本的建设理念背道而驰。而有些学校会在布置多花心思,时常想出新花样,但也由于花样太多,导致基础的内容不够突出,学生很难从中学到东西,班主任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却做了无用功。

(二)学生主体地位较弱当前时代教育倡导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其要求在课堂上视学生为主体,有效激发学生自主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在文化班级的构建上也要遵从这一理念,但当前许多班级经常会忽视这一点,容易产生班级文化建设是教师的任务,与学生无关的想法。教师在班级管理和建设中身处高高在上的位置,没有积极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一些决策上的事也都由教师做主,这样十分不利于建设活动的开展,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没有好处。

(三)缺乏精神文化教育对于班级文化建设,在理论的基础上也包括精神文化,但许多班主任对于精神文化教育的意识不足,过多重视理论知识,忽视学生的吸收情况。这无法达到全面发展学生的教育目标。

(四)班级活动较为单一当前时代小学班级在文化构建上的内容多半为了应对检查,忽视学生的实践机会。而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更多的会增加学生的数语外等科目的教学时间,从而减少班级文化建设的时间。相应的,活动时间也会减少,使文化建设目标浮于表面。

二、基于核心素养构建文化班级的策略

(一)构建良好文化氛围想要构建良好的文化班级,首要任务是进行班级布置,浓郁的班级氛围可以很大程度的对学生进行熏陶,潜移默化的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于此,教师应当注重班级布置,小到桌椅的整洁摆放,大到班级的功能区设置等,从视觉上带给学生们享受,让学生拥有一双感知美,欣赏美的眼睛。在环境的布置中教师要注意材料的选择要适合小学生实际情况,满足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天性,要具有趣味性,色彩鲜明的特点,以助于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培养小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有良好的行为举止。班级的布置也可以与学生共同完成,有了自己的参与,学生会更加重视班级文化构建,还能从中深入学习到知识。教师可以从布置的装饰物上与学生共同研究,保证装饰的多元化,添加一些学生喜欢的元素,激发学生兴趣,在此基础上认真学习,开拓眼界,成为一个完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国家栋梁[1]。

(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为了落实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班级文化构建中应当实施公平公正的制度,在小学生当前思维与人格都处于发育期的阶段,规范小学生的行为习惯,还要突出学生课堂主体。对此,教师应当注意在班级构建中要充分尊重小学生的思想意愿,在学生与教师之间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时常进行交流沟通,了解学生日常性格爱好等,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文化建设与教学。在制定班级制度上,要从全方位着手,做到科学合理,然后在制度确定后,教师要以身作则,遵守班级制度,为学生树立好榜样。在行为规范上公平看待每名学生,面对学生的错误行为与正确行为赏罚分明,凝聚全班的力量共同督促遵守班级制度,有助于提高班级集体荣誉感,还能增强文化班级构建的实质意义。为了更好的实施班级制度,教师应当结合小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在赏罚上下一些功夫。奖励的选择要适合小学生,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然后对此进行奖励的选择,时常开展小班会,与学生平等地交流聊天,选出本阶段纪律最好、卫生最好、学习态度最好的几名学生代表进行奖励,然后对个别表现极差的学生进行批评与小惩罚,小惩罚的设定不要伤害到小学生脆弱的心灵,可以是表演小节目,打扫卫生等。这样的奖惩模式不仅能满足获奖学生的成就感,还能督促其他学生在下个阶段继续努力,争取获得奖励,达到高效构建班级文化的目的[2]。

(三)增设精神文化活动与理论文化不同的是,精神文化注重学生的内心思想,对其进行精神文化教育的意义在于由内而外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精神文化也代表了班级的整体精神面貌,将全班同学的思想品质提升到一定高度,共同进步,凝聚力量。想要达成这一目标,就需要班主任教师发挥自身专业能力,灵活构建趣味精神班级文化活动。教师可以通过各种中华传统节日为活动主题,如中秋节,作为一个团圆的节日,各个班级的班主任教师可以联合举办中秋晚会活动,在晚会中为学生准备与中秋有关的特色:月饼、花灯等,提前告知学生自由准备小节目。然后在晚会上让学生一边吃月饼,一边听教师讲中秋节的来历与风俗习惯,在浓郁的文化气息中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师在活动中还可以迎合节日氛围开展猜谜语比赛,围绕着中秋团圆出谜题,不仅能帮助学生学习到历史知识,还能得到艺术的熏陶,提升综合素养。

(四)完善多元文化活动想要构建完美的班级文化,活动是尤为重要的,教师应当时常带领学生一起开展多元化的文化活动,为学生提供平台,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各种课外技能,如舞蹈、美术、乐器等等。除此之外还要开展一些与德育有关的文化活动,像是外出义务劳动、参观博物馆、慰问老人等等,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当好学生引导者的身份,积极参与活动,树立榜样。比如在学生准备文艺演出前,教师应与学生共同商讨节目的选择与排练,在学生排练的时候教师不要过多限制学生,让学生自由发挥,可以适当给出一点建议,促进学生进步[3]。除了文艺演出,诗词比赛、运动会、围棋比赛等活动的影响力也不容小觑。像诗词比赛丰富学生的内涵,运动会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围棋比赛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举办多元化的文化活动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小学班主任教师应当对所有比赛同等的重视,升华文化班级构建的中心思想。综上所述,班主任教师作为小学生的引导者,应当重视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班级文化构建活动中规范学生行为,以为了学生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建设合理科学的体系,将小学生引领项正确的人生方向,保证学生学有所成、身体健康、品学兼优。

参考文献:

[1]郭磊.基于核心素养下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策略探讨[J].新课程,2020,{4}(48):225.

[2]蒋有民.核心素养视角下开展班级文化建设的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0,{4}(17):92.

[3]徐洁.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考试周刊,2020,{4}(35):147-148.

作者:李梅 单位:兰州东方学校

上一篇: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探讨3篇 下一篇: 公园景观设计探讨3篇
相关文章
精选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