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品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方案

摘要:本文介绍了化妆品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建设历程、人才培养方案与人才培养模式等研究和建设进展,为其它兄弟院校开展化妆品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化妆品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方案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化妆品逐渐成为人民群众必不可少的生活必需品。截至2022年11月29日,全国有5462家化妆品持证生产企业,而广东省化妆品持证生产企业就达到3035家,约占全国总量的55.6%。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中国化妆品类商品零售总额达4026亿元,超过全国消费品零售额的1%,人均化妆品消费达300元。广东省化妆品年产值超过2200亿元,使得广东省化妆品专业人才需求巨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要率先在化妆品等消费品领域培育出我国自己的自主高端品牌,使民族化妆品高端品牌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1]。广东作为全国化妆品生产与经营的聚集地,对创新型化妆品专业人才的需求尤为迫切,广东省人民政府也于2021年印发《广东省推动化妆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大力推进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2]。产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3]。为了推动我国“健康中国”发展,亟需建立起与“新医科”相匹配的人才培养模式[4],也是对复合型医学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是从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转向以“医文、医工、医X”等交叉学科的医学教育模式转变。与“新工科”等其他体系建设交互推动,建立生物医学科学平台,培养基础医学拔尖人才[5]。就“医+X”人才培养模式来说,是指医学教育主体为培养“医+X”人才而构建的一种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得多种培养模式相结合。同时,“新医科”更加重视新兴知识的融合,通过优化专业布局、重建学科结构,打破学科之间的障碍,跨越传统学科边界,进而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与创新[6]。

我国传统化妆品人才培养主要依托大中专职业教育或者与化妆品相关学科专业,如应用化学、化学工程、药学、医学等,主要通过建设专业特色方向和特色模块课程,开设为数不多的化妆品相关课程,所培养的学生专业知识系统性差,专业知识不扎实,导致毕业生的专业能力不能满足行业快速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需要。针对国家重大战略布局和化妆品产业升级发展需要,广东药科大学于2019年设立了化妆品科学与技术“新医科”专业,明确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不断探索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开展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基于化妆品行业广阔的发展前景和现阶段我国缺乏化妆品高等教育的短板,广东药科大学于2010年在应用化学专业设置了“化妆品方向”,开始开展本科特色人才的系统化培养。之后,学校结合行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不断总结办学经验,及时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先后于2012、2014年对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2019年,通过深入调研法国香料香精化妆品高等技术学院、台湾静怡大学和嘉南药理科技大学、北京工商大学、江南大学等高校化妆品专业的办学经验,制订了具有医药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在此基础上申请了“化妆品科学与技术”(理学)专业,并作为新增专业纳入了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图1为我校化妆品专业的发展历程。

1化妆品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

1.1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

广东药科大学是我国独立建制的三所药科大学之一,具有显著的医药特色。在建设化妆品科学与技术专业时,我们紧密围绕学校的办学定位,结合学校特色,强化化妆品学与药学、医学、生命科学、化学等学科的融合,重构教学内容,构建了以“药医结合”为支撑的化妆品科学与技术专业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该培养体系的核心课程主要由四个模块构成,分别为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及实践课,具体见表1。在该课程体系中,中药化妆品学、化妆品药理毒理学、美容药物学等药学类课程占专业课程的14%;基础医学概论、皮肤科学等医学类课程占专业课程的23%;香精香料化学、化妆品制剂学、化妆品质量检验等工学类课程占专业课程的21%。总体上,药医工结合的课程占比达到58%,凸显了“药医工”交叉融合的专业特色。由于化妆品涉及药学、化学、生物技术及医学等多学科,人才培养方案绝不是各专业课程的简单罗列组合,而需要以“皮肤生理和健康问题”为纽带,将各门课程有机结合,使其相辅相成,形成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7],本科四学年的课程设置如图2所示。其中,第一学年以通识教育为主,开拓学生视野和知识面,培养博雅精神,健全人格,同时开设简单的专业课程激发学生的专业热情和兴趣;第二学年以化妆品相关的基础课程为主,加强基础知识体系和基本技能,目的是“夯实基础”;第三学年主要是专业课程,集中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素养;第四学年是实践拓展课程,主要对学生进行岗位适应性训练。

1.2加强专业特色教材建设

近几年来我系教师共编写、参编化妆品系列教材7部,包括《化妆品检验与安全性评价》(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美容化妆品》(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植物化妆品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1)、《化妆品配方与工艺学实验》(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化妆品质量分析与检测实验》(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香精香料实验》(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化妆品功效评价实验》(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有力支持了专业和课程的建设。

1.3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1.3.1构建多维度产学研融合体系

为了加强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我们实施了“循序渐进,全面发展”的技能培养模式[8]:采用多种形式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图3–图6)。从多方面展开化妆品产业人才培养实践,探索化妆品专业化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化妆品产学研融合发展,建立协同创新平台,整合“政产学研”各方面优势,与化妆品机构、企业合作建立实验室,积极参与化妆品的开发、生产等[9]。如通过实行“导师制”,密切师生联系,及时掌握学生生活、学习状况;引导学生进入教师实验室,开展相关科研活动;大力推行“走出去、请进来”,增强师生与企业的交流和合作,鼓励学生深入企业勤工助学,同时定期邀请优秀化妆品工程师来校开展培训,召开研讨会,举办技术沙龙,同时以技术开发、成果转让、人才培养、资源共享等多种途径和方式,促进师生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3.2注重综合能力培养,提高专业技能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我们在四年级第一学期开设了为时2周的“化妆品产品开发综合实验”课程。该课程将表面活性剂化学、化妆品制剂学、中药化妆品学、化妆品质量检测技术、化妆品微生物学、化妆品安全性与功效评价等课程有机串联起来,学生根据所学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自主设计配方、制备工艺及产品评价的实验方案,独立开展实验,撰写科技论文,并进行模拟答辩。其中,应用化学(化妆品科学与技术方向)2013–2017级开展了“具有营养、保湿、护肤等多功能的乳霜配制及评价”和“多功能洗发香波配制与评价”等科研实践活动(图4–图6)。结果显示,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顺利地将配方设计原则、生产工艺、各种质量指标和功效指标的评价应用到研究性的科研活动中。这种综合性、自主性的实践教学方式大大增强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了创新意识,获得了学生的高度认可。

1.3.3积极拓展学生与产业的联系

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化妆品行业会议,使学生能够紧跟时代步伐,把握化妆品行业的发展趋势和科研动态。开展全方位、深层次的交流,推动人才培养模式转向专业化、科学化[10]。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化妆品原料展(PCHi)和美博会(图7)等国内化妆品行业的高端集会。通过参加这些会议和活动,学生不仅了解了国内外化妆品行业发展的市场动态,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而且加深了对化妆品新原料、新设备、新工艺、新理念的认识,同时还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与企业交流学习的机会。为大力培养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展示我院大学生在化妆品研究中的创新成果,自2013年以来,学校每年11月左右定期召开“广东药科大学化妆品科学与技术研讨会”,由学生汇报化妆品相关的研究成果,涵盖产品的市场调研、新原料开发、新产品设计、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等科研选题,由资深化妆品工程师对立题、研究方法及结果进行点评,给出专业的指导意见和建议。会议专业性强,成为学校展示人才培养成果的重要窗口,受到了企业的广泛关注,也多次被中山日报、南方日报、中国高校之窗、石油壹号网、广东药科大学校园网等媒体报道。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深入了解我们学校及化妆品科学与技术专业,扩大了我校专业及毕业生在行业中的知名度、认可度及社会影响力。

1.3.4借力信息技术,拓展课堂教学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平台在教学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已成为课堂教学的有力辅助手段。我们适应新媒体发展的潮流,鼓励学生利用化妆品相关的微信群、公众号、短视频及抖音等开展自主学习[11],要求学生每天要坚持阅读1–3篇化妆品相关的推文,同时我们也创立了“广药美业工程师”及“美学札记”微信公众号,由学生管理、运作及撰写化妆品专业推文,所写推文涵盖当下化妆品行业的热点问题、化妆品配制原理、化妆品法律法规及化妆品科普知识等。这些新媒体延伸了化妆品课程的课堂教学。目前,我们正在尝试利用小红书、抖音等新媒体来提升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

2专业建设成效

近几年来,我院化妆品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获省级以上各类学科竞赛奖励40项,共获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部级8项、省级13项,学生参与申请专利6项,51篇。学生就业率和职业发展力同步大幅提升,近几届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100%且大多在化妆品或化妆品相关专业就业,其专业水平及实践能力受到企业高度评价。同时,涌现一批优秀创业学生,如2012级毕业生苏曼等人独立自主研发并且创办了“后本草”品牌,2013级毕业生曹远超等成立了广州贝比化妆品有限公司,并已逐渐在年轻消费者群体中形成一定品牌影响力。

3结语

化妆品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为了适应我国化妆品行业创新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需要,我校通过近10年在应用化学专业下设“化妆品科学与技术”方向进行化妆品专业人才培养,积累了许多经验,并融合了我校“药医”特色,以“新医科”建设为契机,积极推进新医科专业——化妆品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建设,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培养模式创新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形成了系列化经验。

参考文献

[1]化妆品行业“十四五”发展规划.日用化学品科学,2022,45(1),1.

[2]广东省印发化妆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中国化妆品,2021,No.9,122.

[3]张守华,陈俊国,王方芳,沈娟,商蓉郁,倪庚,秦宇彤,黄春基.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22,39(3),279.

[4]何珂,汪玲.中国工程科学,2019,21(2),98.

[5]顾丹丹,钮晓音,郭晓奎,胡翊群.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8,No.8,17.

[6]彭树涛.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8(5),145.

[7]白嘉懿,赵梦菲.中国化妆品,2022,No.7,48.

[8]牛浩,陈明,乔学斌,狄留庆,李莉.时珍国医国药,2021,32(12),2996.

[9]张子琪,张立冬.中国化妆品,2021,No.8,124.

[10]翟军伟,徐利萍,张鸽,袁磊,胡仕坤.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5(10),162.

作者:何秋星 桑延霞 裴永艳 曹华 单位:广东药科大学医药化工学院

上一篇: 活动型课堂情境创设实践 下一篇: 机械类高职学生数学能力研究
精选范文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