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聆听在音乐课堂中的运用

时间:2022-10-10 10:17:08

摘要:教师在教学中照本宣科地讲解相关的音乐知识,往往很难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去倾听,就会造成教学效果难以达到预期。

有效聆听在音乐课堂中的运用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们的音乐教育,既不是培养作曲家,也不是培养演奏家,主要是培养合格的听众。因而,在音乐教学中,聆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有效聆听更是通过有意识地、仔细地聆听,体验蕴含在音乐作品中的艺术美感,感受其魅力,以产生情感共鸣,进而达到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那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如何区分“聆听”和“有效聆听”,以及将有效聆听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中呢?这些都是本文所要深入思考和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聆听”和“有效聆听”的思考

(一)听与聆听

“听”与“聆听”,虽然仅有一字之差,但所表示的含义不尽相同。首先,“听”是一种生理过程,不带任何情感色彩;而“聆听”指的是集中精神虔诚、认真地听,带有一种尊敬色彩,属于一种入耳入心的活动。对于小学生而言,由于性格上的特征,他们在课堂上往往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爱做小动作等情况,这就会给音乐教学的质量和效果的呈现造成一定的影响,尤其在“聆听”的效果上会大打折扣。而在当前的音乐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往往对于“听”与“聆听”之间的区别并不清晰,在教学过程中仅要求学生做到“听”就够了,即便会在歌曲播放完之后让学生分享感受,也基本上只需回答出歌曲所带给人的感受等比较浅显的问题。因此,在目前大多数的音乐教学过程中,学生所做到的仅仅是“听”这一个层面,未能用自己的“心”去欣赏,而这对于学生的音乐学习来说实际上是一个很大的遗憾。而部分教师主观、片面的认知,也导致学生丧失了对音乐深层次欣赏的机会,从而导致其教学效果并不明显。

(二)爱听与会听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喜欢的歌曲,如今许多小学生也是如此。但是,“爱听”与“会听”是两个层面的含义。对于当前音乐课堂教学而言,教师除了要让学生“爱听”,即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还要让学生达到“会听”的要求,促进其音乐素养的提升。事实上,多数学生对于音乐作品所呈现出来的情感共鸣这一问题不甚了解。还有一部分学生,仅是因为对歌曲旋律的喜爱而去听,对于歌词的含义也同样不甚了解。例如,对于《四季童趣》这首歌,学生一听就非常喜欢。究其原因,歌曲中的流行元素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也唤醒了学生的耳朵。对此,教师通过这一组节奏的对比,既解决了歌曲中的节奏难点,也让学生清楚地看到节奏的变化,感受到改变一个音符,就能改变歌曲的风格。因此,在当前的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重视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以及音乐技能的学习,让学生在“爱听”的同时,也能学会去欣赏音乐,从而感受到音乐当中所表现的风格、所蕴含的情感,进而能够真正地去体会音乐作品的艺术魅力。这样,学生就能运用正确的方式和语言去聆听、描绘音乐,并逐渐学会用音乐来表达情感。

二、当前音乐课堂中“有效聆听”的现状

(一)教师对“有效聆听”的忽视

当前,部分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注重对“有效聆听”的运用,仍然以系统讲解音乐知识为主。这种状况下,由于受限于年龄特征、兴趣爱好和音乐专业知识储备等问题,以及音乐相关理论知识的匮乏,致使多数学生很难理解教师所讲授的一部分音乐知识。尤其面对教师教条式的讲解,整个音乐课堂显得枯燥、乏味且缺乏乐趣,学生也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和不感兴趣的状况,使音乐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不甚理想。

(二)学生“有效聆听”能力欠缺

当前,学生普遍存在有效聆听能力不足,以及自制能力较为薄弱的状况,因此,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将音乐知识进行内化理解,并达到活学活用。与此同时,教师在进行音乐知识讲解的过程中,往往过于注重自己对音乐的理解,缺乏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互动,容易在对音乐作品进行体验、感受时形成先入为主的思想,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而这种教学方式也会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与挫伤,以至于他们在音乐课堂上难以对音乐作品实现主动聆听,更是无法实现有效聆听。

三、音乐课堂中运用“有效聆听”的策略

(一)分解目标,细化聆听步骤

如前所述,聆听并非单纯的生理概念,而是一种情感表现,需要在听的过程中入心,真正对音乐的思想情感与内涵进行理解。而要做到这一点,学生除了需要具备端正的态度,还需要具备一定的音乐方面的知识。对此,教师在对课程内容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就需要将大的目标进行分解,让其逐渐细化为若干个容易完成的小目标。这样,学生既不会对一些理论知识的学习感到厌烦,又会在跨越小目标时获得音乐学习的自豪感。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教学目标的分解和聆听步骤的细化:第一,教师在每一节课讲授一个音乐知识,让学生通过聆听不断巩固音乐方面的知识,从而加深对音乐的了解,甚至能够逐渐完成对一些乐曲的赏析,并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在音乐知识的不断积累之下,学生就能在音乐课堂上实现真正的“聆听”,从而促进教学效果的不断提升。每一首歌曲所包含的情感都是不同的,因而,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音乐作品的播放,以及利用范唱或范奏的方式,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例如,在《土拨鼠》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对教唱前的聆听进行巧妙设置,通过三遍来达到目标。第一遍,教师利用竖笛吹奏乐曲,让学生对作品的节奏、旋律及情绪变化有所了解,并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第二遍,教师播放伴奏,并进行范唱,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歌词、体验情感;第三遍,让学生一边聆听,一边打节拍,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歌曲节拍的规律。在对歌曲进行聆听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对学生提出一两点适当的要求,以此来确保其聆听效果。第二,在聆听完歌曲之后,教师还需要引出一两点音乐知识进行简单的讲解,以此来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不断积累。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以及所渲染的一种和谐、轻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了解歌曲内容的同时,也能对其节拍和旋律的变化、情感的表达等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并以此为基础,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让学生在聆听时,仿佛置身于音乐家所处的时代,从而达到一种“聆听”的效果。这样,教师就能够使学生的“聆听”能力得到不断培养,也能促进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效果的呈现。

(二)借助问题,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聆听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需要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发挥引导者的作用,除了对学生进行一系列的基本音乐知识的讲解,还应在学生对歌曲进行聆听之前,向学生抛出几个与歌曲内容有关的问题,从而让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力量去解决问题,使学生的个性以及思维得到发展,使其能够对音乐逐渐产生自己独到的观点与看法,促进其音乐鉴赏能力以及聆听能力的不断培养。第一,引导学生聆听,促进其思考。众所周知,许多音乐作品中存在着和声、旋律、伴奏、节拍等基础的音乐知识,而这些音乐知识都可以在学生聆听的过程中适当地被引导出来,并且能促进学生的思考。而学生在不断聆听的过程中,也能够逐渐熟悉这些歌曲当中的基本元素,从而使音乐素养与感知能力在聆听与思考的过程中得到培养。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需要基于其教学内容设置合理的研究问题,让学生在音乐聆听以及相互探讨的过程中去寻找答案。很多人往往会认为音乐是一种纯感性的艺术欣赏,但是,我们对于其中很多内容,也需要理性分析,只有将感性的情感共鸣与理性的分析理解相结合,才能真正地领略到音乐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以《田野在召唤》为例,这是一首在世界范围内十分有名的意大利歌曲。在对其教学内容进行设计时,教师就需要基于这首歌的内容设置相对应的问题供学生思考,可以让学生对这首歌的创作背景进行思考,在这一过程中不需要去考虑答案的正确与否,而是注重让学生在自身所掌握的知识范畴内进行大胆的猜测。而且,教师可以设置相应的问题并提问,如“有多少个小队去意大利探访呢?”这样,学生在对歌曲进行聆听的过程中,注意力就会显得格外集中。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教师就会使学生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逐渐具备较强的音乐鉴赏能力,从而促进其音乐素养的不断培养。第二,以问题为驱动,促使学生学会有效聆听。教师通过一些提问式的任务驱动方式,帮助学生弄清自己要听什么以及如何去听等问题,从而促进其学习效率的不断提高。比如,歌曲《童心是小鸟》的旋律朗朗上口,但是,要把歌曲唱好,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通过边聆听边律动的方式来感受歌曲的节拍,然后问:“这一乐段中,共有几个乐句?”让学生进行第二遍的聆听。听第三遍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听到休止符时用一个静止的动作示意。通过这三遍的聆听,学生对第一乐段的旋律就有了一定的熟悉。每一遍的要求可以层层递进,围绕音乐元素展开。这样,学生一方面在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后会获得音乐学习的自豪感与喜悦感,另一方面也能使聆听更具有目的性。

(三)融入比较的教学手段,提升学生有效聆听效率

通常而言,教师在教学中照本宣科地讲解相关的音乐知识,往往很难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去倾听,就会造成教学效果难以达到预期。并且,音乐这门学科更需要学生对音乐进行聆听、理解,否则,即便教师将一些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也难以进行正确的理解。因此,音乐教师必须重视“聆听”的重要性。过度的讲解往往会使聆听失去原有的作用与效果,还会使学生的理解能力、创造力以及想象力受到限制。大多数音乐作品所蕴含的主题和思想会因不同的作曲者而存在较大的差异,因而,在聆听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对比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且对其所蕴含的重要因素进行探寻,再让学生对几首作品的内容进行对比,并得出相应的结论。这样,学生就能加深对音乐作品的了解,也能促进聆听效率的不断提高。第一,教师首先播放两种不同曲风的歌曲给学生听,让学生对歌曲中体现出的情绪、事物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等进行思考。待两首歌曲播放完成后,再让学生找出这两首歌曲之间的差异。这样,学生往往能够十分轻易地进行判断。此外,教师还可以找出同一个作者的两首曲子让学生进行判断,这样就能增强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并加深其对音乐的理解,促使其鉴赏能力的不断培养,以此来促进音乐教学效率的不断提升。第二,这种比较式的音乐聆听教学方法,还能使每一首音乐作品的特点得到更为显著的展现。比如,在对大提琴独奏曲《天鹅》进行聆听的过程中,教师如果想要让学生通过音乐了解天鹅的形象特点,首先需要让学生对音乐进行聆听,通过对音乐的初步感受来猜想音乐中所表现出的是哪一种动物。在这一过程中,许多学生往往并不会马上就猜出是天鹅,会说是小猫或者小羊。所以在第二步时,教师可以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然后向学生提问:“如果你是音乐家的话,会用什么样的音乐来表现小猫或小羊呢?”。第三步,教师再让学生欣赏《彼得与狼》,以此来让学生了解到羊在音乐中会用哪种乐器来表现。最后,教师还用钢琴来演奏小猪吃饱后的形象。这样,通过不断对比,学生能够逐渐意识到自己先前猜想的错误。这样的对比性的引导方式,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音乐表现对象不同特点的了解,促进其鉴赏能力的提高;还能激发其对音乐聆听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愉悦、欢快的氛围中品味音乐。综上所述,在音乐课堂中运用有效聆听,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和鉴赏能力,还能促使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而想要促进音乐课堂的有效聆听,教师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第一,对教学目标进行分解,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鉴赏音乐的能力;第二,借助问题,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聆听;第三,融入比较的教学手段,提升学生有效聆听效率。通过上述途径,教师将有效唤醒学生的“音乐耳朵”,使学生真正实现音乐课堂中有意识地、仔细地聆听,体验到蕴含在音乐作品中的艺术美感,感受其魅力,以及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进而达到音乐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李丹.培养具备音乐耳朵的人——关注小学音乐课堂的有效聆听[J].中国音乐教育,2018(9).

[2]李爽.浅析小学音乐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J].读天下,2019(27).

[3]马媛.把小耳朵叫醒——浅谈小学音乐课堂中学生的有效聆听[J].北方音乐,2017(6).

[4]刘静华.小学音乐课堂“有效聆听”的策略[J].小学生(中旬刊),2019(1).

[5]谢清秀.摭谈小学音乐课堂“有效聆听”的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17(16).

作者:戴竞羽 单位:江苏省无锡市东绛实验学校小学部

上一篇: 语文分层作业设计探讨 下一篇: 数字地面电视传输中IP微波的运...
相关文章
精选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