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机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时间:2022-03-21 04:34:35

摘要:阐述了手机在课堂中的现状,剖析了“无手机课堂”工作存在的问题,从教师的角度分析了改变教学理念,促进教学成效的重要意义,认为手机终将成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并列举了几种课堂教学互动平台的功能和使用,以期为教育教学的改进提供参考。

智能手机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智能手机改变了我们的现代生活,但当手机进入课堂时,我们对他的态度从生活中的全盘“接受”急转为课堂中的“抵触”甚至“排斥”,其表层原因是它影响了课堂的纪律、教学效果甚至教学秩序,但缺乏对该问题的深入探讨和研究,缺少从学生角度的观察,缺失对新媒体新技术的尝试和实践,本文以问题为导向,换位思考为角度,积极接受为态度尝试手机在课堂中的应用,以期为新形势下课堂教学提供借鉴。

一、教学与手机在课堂中的现状

(一)存在现状

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的程度达到85%以上[1],这存在多方面原因,学生对手机依赖强,学生自控能力差,课程太无聊,教师授课方式古板,方法“苍白”无吸引力,管理者推进了无手机课堂,虽然困难重重但得到了大部分学生和老师的推崇,因为效果立竿见影,手机收纳袋迅速悬挂于教室的某个角落,各班级掀起了无手机课堂活动,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被安排在课前引导学生上交手机至收纳袋,教师课前必须检查手机上交情况,若上交手机效果不佳,甚至教师被视为教学事故。这种办法比较直接,效果比较明显,课堂无手机得到一定推进,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学生“研究”出了一些新的对策,市场也开始提供了“服务”的举措,如这样的管理办法促进了网络模型机的售卖(甚至有可开机的模型机),学生拥有第二部手机(上交一部预留一部)的比例提高等现象,学生不会因为手机的“没收”而将注意力转移至课堂,更不会存在学习兴趣的提高可能,结果是我们得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初始目标没有实现。

(二)问题分析

1.从教师角度分析(1)管理者需要一个立竿见影的成效。缺少对问题的思考和研究,急需推进工作,见到落实成效是原因之一。(2)教师的执教思维换位思考的不够。执教思维是教师长期积累的对教学执行过程的做法思考,这个做法思考习惯于站在教师角度,“俯瞰”学生学习过程,缺乏施教过程的换位思考,缺少用学生的视角提出如何教学生才能易于接受和消化知识。(3)教师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学习规律契合不够。学习和记忆过程是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的,熟悉这个规律就不会出现“满堂灌”,利用这个规律就能掌控课堂的主动权,手机的智能化对学生的吸引力很高,只有将此技术和学习的客观规律相结合,是对传统课堂的一种革命。(4)传统教学方式吸引学生力下降。更多的老师感觉当今的学生缺乏求知欲,对知识不感兴趣,殊不知学生求知的注意力早已转移,绝大部分知识可通过手机互联网获取,不像以前单一由教师学校授业,因此教师不再具有知识的“垄断”权,只有改变教学方式,才能获得学生的“芳心”。2.从学生角度分析(1)手机和互联网已植根于大学生的学习。我们的70后和80后是互联网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群,而现在的95后是互联网的原住民,要切断他们在学习中的对互联网依赖,相当于要敲出他们的互联网基因,实属不易。(2)教师对知识的专属性问题被挑战。对教师存在敬畏感是70后和80后也包含的更早的学生的一种心态,原因是教师对知识存在“垄断权”,教师的授课前的内容学生基本不知道或不懂,而95后的学生通过互联网可以查询到任何知识,甚至教师讲不明白的,他们自己通过搜索引擎就能快速实现自学。(3)课堂的民主性问题凸显。手机的普及让知识更加易得,对错更容易辨析,课堂需要讨论和互动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二、改变教学理念,促进教学效果

现如今智能手机越来越普及,功能越来越强大,WiFi的覆盖越来越广泛,由此开发的手机APP学习软件应接不暇,一些优质的学习资源不断地推到了手机平台,与此相应的网络连接方式便捷,比如正在研制中的Li-Fi网络接入技术,在研究通过媒质光来实现数据的传输,在不远的将来,物理性的数据线将被我们抛弃,将来只要有灯光的地方就可上网[2],到那时,教师还能阻止手机进入课堂吗?所以手机成为课堂的一部分仅仅是个时间问题,我们是主动地迎接他,还是让他“破门而入”成为课堂的“第三者”,这是我们教师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作为教师,需重新盘点职业任务

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是高校的四大职能,人才的培养,需要全方位能力的教师,这四个方面都需要每一位教师贡献自己的力量,其中教书育人是放在第一位的,也是最基本的工作要求,做好科学研究,提升社会服务水平都能促进教书育人成效,文化传承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得以实践,高校的四大职能明晰了教师的职业任务,教书育人的首要目标,促使教育者先要花时间和精力研究教学过程,这样才能提高效果,做好育人工作。

(二)作为教师,需重新明确育人责任

当下有一些认识,譬如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教,学生必须得听,学不好是学生的事;甚至产生了学生越来越笨的抱怨,咋就学不会呢!如此等等消极思想显于言表。我认为,育人过程首先要问自己四个问题:一是作为教师是否明确学的规律?二是作为教师是否总结和淘汰了教的方法?三是作为教师是否经常更替新的知识?四是作为教师是否积极主动运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新技术于教学中?如果以上四点执教者思考过,则育人责任就明晰了,就不会对课堂效果不佳产生抱怨,就不会寻找更多的“借口”来解释学风的不佳。

(三)作为教师,需重新审查教学方法

教需要站在学的角度去思考方法,而学习过程是存在一定的客观规律,学习和研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3],有助于改进我们的教学方法,在MOOC中,教学内容被划分为一个个小的学习模块,每个模块都包含一个10分钟左右的微视频,还配有相应的文字、图片、测试等资源[4],都是基于学习规律研究的应用。所以我们确定教学方法时首先要回答四个问题,一是作为教师是否研究了教与学之间的规律和关系?二是作为教师是否研究和调查了学生的兴趣变化?三是作为教师是否淘汰了、更新了哪个教学方法?四是作为教师是否主动地利用了新媒体?

三、用手机“点火”智慧课堂,推进互联网新媒体改变教学方式

书籍在课堂上一直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如果课堂上没有了教材和纸张,这是很多人难以想象的事情。高大上的电子产品诸如iPad、电子白板、数字化教学平台、电子阅读器乃至3D打印机等一直是信息技术专家为了迎合大众消费趋势而潜心开发和更替的产品,作为通讯功能的手机也搭上快速发展的科技列车,悄悄的变成了智能化的掌上工具,当他进入高校来到校园时却被拒之于课堂之外,但就是这个掌上工具,成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这只“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它不断冲击着课堂教学的大门,悄然成为课堂中“课桌下”的工具,而现实生活和工作中,已经成为几乎所有人的随身物品,就如同是身体的一部分一样。软件开发人员基于智能手机的优势顺势而为地推出了多款师生学习互动软件,为手机进入课堂提供了技术支持,下面介绍几种有效的几种教学互动软件。

(一)Plickers

开发背景:教师在课堂练习中需要快速获得学生的答题结果,以及成绩分布并能迅速看到统计结果,而传统的方式是通过先分发印制的试卷,学生作答,再上交批改,最后统计分析,费时费力且成效低。使用过程:教师按照班级人数制作正方形选项卡片,在课堂上向每生分发一张,卡片四个边沿分别标记A、B、C、D字母,教师通过教学屏幕向学生展示问题并列出题目的备选答案,学生判定后举起专属的图形卡片,选A项就A字母方朝上(B、C、D类同),教师用智能手机逐一扫描学生手中的专属卡片图案,即可在手机中查看学生答题情况。使用特点:(1)教师能够及时获得学生对问题作答情况,便于合理安排教学内容。(2)使用门槛低。教师拥有可安装Plickers软件的智能手机一部,再打印几十张卡纸,就能提高课堂的互动性。(3)每个人的答案不用说出来,只要大胆举出卡片,可解决羞涩问题或内向的同学困惑。(4)Plickers是款手机教学互动软件,师生课堂互动性强,可以由教师也可以任选学生在教室中通过行走逐一扫描结果,无需学生登录,即可统计学生的答题结果。适用范围:单选题,考勤,内向的同学,有所避讳的问题(如年龄、性等),20左右人数的班级较为合适,不适宜人数多的大班级。笔者在实践中发现扫描答案过程让课堂在欢快中提高了师生的互动性,问题统计结果在屏幕上的快速展现让每一个参与的学生知道了自己的判断与大家的异同,学生的课堂学习的积性得到有效提高。

(二)Kahoot

开发背景:传统的课堂模式是演讲式的单向教学,如何改变这种“枯燥”的教学状态,提升课程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习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环节,成为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问题。基于AlfIngeWang教授团队研究成果,2013年由挪威Kahoot!软件公司推出了这款免费网络学习平台,让教学游戏化,学习充满快乐。使用过程:(1)登录网站https://getkahoot.com注册账号,开设学习课程,创建活动项目,分享趣味游戏等。(2)创建学习项目。学习平台目前推出测试(quiz)、讨论(discussion)、调查(survey)和排序(jum-ble)四种模式,主要用于新课导入、旧课复习、学习效果评估等,题型以多项选择题为主,可添加图像和音视频附件,让学习更生动逼真。(3)学习项目。通过自己账号选择要的项目,依据对答题者期望达到的训练目的可选择经典模式、团队模式和幽灵模式。(4)开始项目学习。参与的学生在共享的屏幕上看题目,在自己手机上做选择,答题结束即可看到答案。(5)学习调查反馈。学习结束后教师可设置题目了解学生的学习体验,学习成效以及是否今后继续使用和是否愿意推广。使用特点:(1)软件使用全免费,使用人员和项目设置不受限制。(2)平台支持多种语言,可通过常用的浏览器在电脑上和手机上使用。(3)参与方式更加灵活,可以个人也可以团队,人数不受限制,如2017年2月23日来自美国TalladegaCounty多所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的4092名学生同一时间在不同地点注册参与了一款Kahoot!在线游戏[5],让该软件的互动性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4)软件界面新颖,屏幕的背景颜色不断的变换更替,答案选项内容通过颜色的不同实现直观的区别,有效地提高了参与者的兴趣。适用范围:基本不受内容限制,“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范围均可使用。笔者在课堂实践中认为教师前期的准备工作很重要,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的活跃度有很好的成效。

(三)超星学习通

开发背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非常重要,如何打破“教师”“学生”“资源”之间的物理界限,让课前、课中、课后三段有效结合,实现学习方式的混合式,由超星公司推出的“学习通”交互式信息平台,可以实现这个任务。使用过程:(1)下载并按照“学习通”APP,注册登陆后创建课程,生成课程的邀请码,学生依据邀请码可以进入相应课程。(2)平台分“我上的课”和“我教的课”两大项目,其下设的窗口工具有任务、统计、资料、通知、作业、考试、PBL和讨论,“我教的课”项目中增加“管理”工具。(3)无论是作为学生还是作为教师,都可以实现共享课程中的资源,教师可以通过“资料”上传授课ppt,分享有用学习资料,作业可实时不受限制,也可建立“作业库”,考试题目类型多样化,答案可提供解析过程,学生做完后可查阅并看到结果统计,“试卷库”是课堂测试的很好工具。(4)平台可实现课堂的签到、抢答,选人等平时考核环节。(5)课程具“学生管理”“成绩统计”“课程积分”“章节测验”等多项统计分析功能,为教师期末考核提供详尽支撑数据。使用特点:(1)学生的学习不受时空限制,课前可方便通过智能手机完成自学,课前预习包括作业等。(2)课中师生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动,小测,抢答,考勤,问卷调查等,学生可以通过手机同步授课ppt。(3)预习作业,课堂练习,课后作业都可以通过平台实现。(4)课前可以通过预习作业掌握学生的自学情况,课中可以通过课堂练习了解学习效果。课后的巩固练习成效通过平台查阅,为下次上课有针对性的回顾和讲解问题奠定基础。适用范围:适用相关课程各项教学活动。笔者通过一年多来的实践,“学习通”很好地满足了教学要求,实现课堂教学互动,学习模式混合,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得到有效提高。

(四)易班

开发背景:基于国家网络战略,秉持“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理念,在全国打造集思想教育、教育教学、生活服务、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大学生综合性网络互动社区,支持手机等多种客户端访问,具有功能强大,互动快速方便等优点。自2007年在上海市开始试点,截止2017年12月全国已有20省区市所属高校和所有部属高校创办“易班”[6],福建省就有54所高校加入“易班”平台。使用过程:(1)师生在www.yiban.cn网站实名注册(支持手机号、邮箱、易班账号和博雅账号等),可找到自己所在高校,学院和班级信息并加入实现实时关注和动态。(2)平台分“在线学习”等八大模块,对话界面布局合理,内容与时俱进不呆板,学生使用过程,实现自适应。(3)其中“在线学习”活跃度最高,“轻应用快搭”备受学生欢迎,“优课YOOC”中的“易班学院”为学生职前教育及生涯规划提供专业指导与服务,“易班大学”成为教育者强大的MOOC平台,师生手机浏览高效便捷。使用特点:(1)平台服务学生终身,树立终身学习理念,非商业公益性。(2)内容丰富,功能强大,适应大学生当下关注,是大学生的活动组织,工作开展,生活服务,自主学习的有益平台。(3)“优课YOOC”模块已从思政教育课程全面向专业课教学推进,可通过“我的课程”建立,实现学习资料分享,管理在线考试、在线作业、课群投票、在线测评、成绩管理等模块,其中一个特点是可通过“优求职”向学生招聘信息。(4)在线人数多,使用活跃度高等。适用范围:无论在思政教育还是专业课教学都能满足教学要求,笔者通过专业教学实践,学生使用方便,参与度高,效果良好。

四、结束语

“枯燥”的文化知识对当今大学生的吸引力下降,学生表现出不爱学习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传统的“满堂灌”,“一言堂”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现在的大学生每天接收的信息量都很大,他们都在按照自己的兴趣点选择性地吸纳知识和信息,我们首先要感谢时代让课堂拥有一部手机,珍惜并且利用手机,让手机成为课堂的一部分,转变教学理念,借助这些信息平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课堂知识嵌入新媒体,将新技术融入教学方法,用手机“点火”智慧课堂,燃烧教和学的激情,使得学生的学习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情,真正实现“低头工具”成为“抬头利器”的转变。

参考文献:

[1]方草.从“手机依赖症”到推进无手机课堂的研究———以湖北经济学院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3(10):194.

[2]王竹立,李小玉,林津,等.智能手机与“互联网+”课堂———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新思维、新路径[J].科教文汇,2015,10:14-16.

[3]林登萍.遗忘曲线在英语词汇习得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14:88.

[4]秦瑾若,傅钢善.基于深度学习理论的MOOC学习活动设计-以“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7,27(7):12-13.

作者:谢妤 宋卫军 单位:武夷学院

上一篇: 市政污水管网建设研究 下一篇: 孔子教育在中学政治教学的运用
相关文章
精选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