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城市规划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City Planning Review

  • 11-2378/TU 国内刊号
  • 1002-1329 国际刊号
  • 1.97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城市规划是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7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城市规划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编者絮语、规划研究、国土空间规划、低碳治理、产业用地规划、历史研究、城市安全、城市设计口述史、继承与创新、遗珠拾粹

城市规划 2013年第09期杂志 文档列表

城市规划杂志编者絮语
编者絮语1-1

摘要:国务院日前正式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这是我国实行更加积极主动开放战略的重大举措,顺应了全球经贸发展新趋势,有利于拓展经济增长的新空间,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中央政府赋予自贸区的不是一个好听的新名头或配套政策.而是给了上海市在服务业开放,取消行政审批、金融和税收等领域的改革试点。

规划信息5-5

摘要:近日,总理专门邀请两院院士及有关专家到中南海.听取城镇化研究报告并与他们进行座谈。

部委动态6-6

摘要: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进一步实施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的战略.日前.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民政部、科技部联合印发了《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开展全国重点镇增补调整工作的通知》(建村[2013]119号),决定对2004年公布的全国重点镇进行增补调整。

地方信息6-7

摘要:近日.国务院原则同意修订后的《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

144个地级市欲建200余个新区7-7

摘要:最近,国家发改委的一个课题组对12个省区的调查显示,平均每个地级市要建约15个新城新区.144个地级城市要建200余个新城新区。这种遍地开花的新区、新城.摊大饼式的城市扩容建设模式,已被专家和民众所质疑。专家强调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必须尊重经济规律,必须因地制宜,注重质量,必须量力而行。

学会工作7-8

摘要:中国科协常务副主席、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申维辰,科协党组成员、学会学术部部长沈爱民等一行7月30日看望了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名誉理事长吴良镛院士,吴先生饶有兴致地介绍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关于新型城镇化与人居环境的思考.申书记向吴先生赠送了亲笔题字,并对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的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城市规划杂志本刊特稿
“共生”理念与生态城市9-16

摘要:微循环和共生效应是自然界生生不息和高效利用自然资源能源的两大主要内在机制。本文首先从城市如何与自然共生入手提出共生城市的理念。其次,将“共生城市”分成三个相互作用的协同集,这三个协同集自身的共生性能以及相互之间的共生性就能影响城市生态脚印的大小。最后,本文论述培育“共生城市”自演化成长机制,这种机制是生态城市成功的基础之一。

城市规划杂志规划研究
老龄化背景下城乡规划应对研究——以江苏为例17-21

摘要:针对江苏人口老龄化发展态势和养老设施建设情况,本文以营造老年友好型的城乡整体环境为出发点,分析了老龄化背景下城乡规划应该关注的老龄人口居住、交通、公共服务设施、公共空间等要素,提出了城乡规划的相关“适老化”规划编制应对,结合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探索了江苏养老服务设施规划。

我国中部地区城镇化进程的特征及成因初探22-27

摘要:我国正处于城镇化高速发展阶段,但区域问的城镇化发展并不平衡,使得以“区域”为研究单元的城镇化研究具备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中部六省为研究对象,从人口发展、产业结构演进、城镇体系组织等维度梳理了中部六省城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研究表明,计划经济时代国家重大投资奠定了中部六省城镇化的基础,但是这些基础难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与全球化力量的多元变化,因此改革开放后中部六省城镇化进程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逐步显现并呈现出包括异地城镇化、城市经济内生动力匮乏、城镇体系发展失衡等一系列共性特征。研究结论可为区域性城镇化动力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现实依据,同时也可为中部城市的规划实践提供系统参考。

苏州观前商业街区消费者行为模型构建与应用28-33

摘要:为揭示面状商业街区内消费者路径选择行为的规律,运用统计学方法对苏州观前街地区消费者行为进行了分析,包括消费活动的空间分布、地块间消费者流动、消费者路径选择行为等。进而运用分对数模型分析了消费者在交叉口的方向选择行为,发现不同方向上的营业面积、趋近于观前街、趋近于小公园、趋近于玄妙观、道路宽度、步行化等要素对方向选择有显著作用。最后,运用模型对人民路步行化、交叉口改造和小公园改变用途后的消费者行为的对应变化进行了模拟,以预估规划方案的实施效果并评价规划变更的影响。

基于空间信息技术城市景观生态格局规划研究34-38

摘要:在空间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综合集成遥感、实地调查、经济统计等多源数据建立数据库,构建了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多因素空间分析方法获得综合评价结果,实现了城市景观生态格局规划。所提出的指标体系共包含8个因素15个指标,覆盖河流水系、地质环境、热环境、氧源绿地、植物资源、动物资源、视觉景观、文化景观等方面。基于专家知识与加权叠加的多因素空间分析法,获得最终的综合评价结果。

土地利用优化视角下的城市轨道站点分类研究——以西安地铁2号线为例39-45

摘要:以站点周边不同交通接驳(主要指步行、自行车接驳)时间距离为路径,基于GIS研究确定轨道站点对周边地区的一般影响范围,并从城市设计角度对地块边界进行修订,划定轨道站点对周边用地的合理影响范围;基于影响区域内用地功能特征,定量计算各站点的用地优势度和用地均匀度指数。综合考虑站点的区域特征和交通功能,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城市轨道交通站点进行类型划分,以科学合理地指导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土地利用优化调整,同时为后续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的土地利用规划和设计标准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城市规划杂志保护更新
传统民居型历史地段保护更新中的博弈研究46-50

摘要:从博弈论的角度出发,审视现状传统民居型历史地段中的利益博弈关系,细究博弈各方自我逐利心理膨胀的原因,指出博弈过程中有约束力契约的缺失是导致现状非合作博弈的关键所在。以地段产权现状为基础,构建合理产权体系则可严格约束各方博弈主体行为,起到博弈契约的功能,最终推动地段博弈从非合作向合作目标转变。

城市规划杂志实施评估
中小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中的问题及对策——以山东省为例51-54

摘要:针对中小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工作进展不快、质量不高的状况,本文从《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办法(试行)》、城市政府和规划管理部门三方面深入分析原因,并在公共政策评估理论的指导下,提出延长评估周期、完善评估内容、突出评估重点、规范评估工作和建立信息系统五种对策来推进该项工作,从而增强其在维护总体规划权威性,以及提高总体规划编制科学性和规划管理合理性中的作用。

城市规划杂志乡村规划
城乡发展一体化下乡村居民点合理集聚的方式——以吴江黎里镇浦南片区为例55-59

摘要:通过分析目前发达地区乡村居民点“撤并”存在的问题,整合城镇化水平、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以及乡村特质三方面因素与发展目标,确定了乡村居民点集聚合理度评价因子,构建了集聚合理度评价体系,提出了几种可能的集聚模式。将该方法应用于吴江黎里镇浦南片区,确定了其乡村居民点撤并方向、集聚形态,提出了木桶效应集聚能力建设方法。

城市规划杂志国外规划研究
瑞典可持续社区建设对中国的启示60-66

摘要:介绍了瑞典哈默比湖城和斯德哥尔摩皇家海港两个可持续社区建设项目在环境与可持续目标设定、监测和评价,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整合式系统规划方法以及城市规划中各方的参与与合作等方面的经验,对两个项目的经验进行了对比和总结。同时,对我国可持续社区规划与建设中的问题,包括政府对开发地块的监管、城市规划与管理的方法程序、可持续目标的设定和监控,以及规划和建设中各方如何明确责任、平衡利益等问题进行了反思,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基于形态的条例——美国区划改革新趋势的启示67-75

摘要:美国区划条例正逐步被形态条例取代。介绍美国形态条例产生的背景、条例的具体内容和制定过程,指出形态条例是通过类型学的方法把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转化为形态设计再通过公众参与形成社会共识,使城市设计以法规形态落实。形态条例的方法超越了早期区划狭隘的控制目的和形态控制手段,也颠覆了后期区划功能分区的方法和抽象的控制指标,指向以物质空间类型为控制手段,实现理想空间形态的新路径。

城市规划杂志南京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10周年专版
体制改革背景下编研中心发展的探索与思考——写在南京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成立10周年之际76-80

摘要:适应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城乡规划行业亟待在规划编制、研究和组织管理等方面加快提升和创新,以有效服务于规划实施管理和现实发展需要。特别是在政府职能转变和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背景下,更需要一支特定的公共性编研机构为政府提供优质高效、快捷适时、公益性的规划技术服务。对此,编研中心作为除行政、学术以及市场力量外的“第四支队伍”,大有可为。本文在回顾南京编研中心发展历程并解析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明确未来发展定位和近期工作重点,并就未来全国编研中心行业的发展提出若干建议,以期对今后城乡规划行业的改革和创新有所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