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景观设计汇总十篇

时间:2024-04-12 15:36:11

城市公共景观设计

城市公共景观设计篇(1)

中图分类号: TU97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城市的活力来自于多样性,城市活力的丧失是快速城市化运动的产物,要挽救城市活力,必须真实的体验城市人的生活。

当今中国城市规划在城市化进程中,打破了人们原有公共生活空间的格局,直接导致公共空间的破碎,空间参与性的缺失,城市活力逐渐衰落和丧失,生活意义上的公共空间在现代城市逐渐被忽略,成为了“被遗忘的角落”。

在城市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公共空间承载着人们日常公共生活的需求,是充满活力的人性场所。在西方,中世纪城市广场是典型的公共空间,人们在户外交谈、聚会、进行庆典等,共享“公共生活空间”。在中国,街巷空间、集市聚落作为传统的公共生活空间存在。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这个阶段的城市及聚落由于为人们所使用而独具魅力,有些至今仍然是良好的室外活动空间。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信息通过多种媒介快速传播且覆盖范围无所不及,人们的社交与公共活动逐渐发生变化,人们也不再需要从传统的公共生活空间获取信息,“非场所的、虚假的公共领域占据了我们的城市空间,我们频繁地经历这种区域和空间,在这种空间中我们以某种社会的伪装会面,加速的穿过场所,而不是体验场所;并且在这种场所中几乎不存在相识的可能性。非场所性的消费地方和交通区域鼓励无思想的行为和单调不变的行为,并且没有时间和地点供人们停留,观看比场所的真实存在更重要。”――理查德・弗朗西斯・琼斯。“速度”改变了人们对公共空间的使用方式,客观上导致城市公共空间的衰落。

尽管城市化速度加快,信息传播方式发生变化,当代生活的私有化等多种原因,导致公共空间的部分功能“过时了”,但城市公园、广场、绿地等公共场所空间对当代生活来说是否真的就不再重要了呢?

在相关理论和研究中,以往城市形态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确认,但却不够重视以往城市的功能或城市功能与形态的相互作用关系。如洛杉矶市市政委员会委员迈克尔・费弗(Micheal Fever)所说:“在一个像洛杉矶那样的分散型城市里,人们常常过着平淡无奇的生活,孤独,依赖于汽车……我们渴望步行的生活。人们正在寻求摆脱汽车的方式,生活在一个人性化的城市中心”(摩根 1996,P.59)由此可知,人们对公共生活空间仍有诉求,公共生活并没有消失,人们渴望并正在寻求更高品质的空间,能够在其中自由的体验场所、享有愉悦的心理感受。

诺伯格―舒尔茨在力作《场所精神》中指出:“场所是具有独特性格的空间,自古以来,场所精神就被视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得不面对和妥协的有形事实。建筑的意义就在于将场所特征视觉化,而建筑师的任务就是创造有意义的场所供人们居住”。他提出,建筑要回归到“场所”,从场所精神中获得建筑的最为根本的经验。“场所精神”对城市空间规划设计同样适用。对于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来说,创造人性化的公共空间就是创造一种空间场所,人们可以在其中进行各项行为活动获得舒适的、自然的、亲切的、愉悦的体验和感受。在这个场所里,人们赋予寄托和希望并以其为归属,场所感是公共空间必须具备的特征,失去了人的活动、人的故事和精神,公共空间便失去了场所意义。

找回城市中被遗忘的公共环境空间,重新规划和有效利用场所,人性场所无疑使一项值得研究的课题,它能够引导我们以使用者的心理需求作为出发点,从本质上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作为公共空间设计的一个独立课题,人性场所的研究对象是普通民众而非精英阶层,探究寻常百姓在生活中如何随意的使用场所以及自由的体验空间,呈现的是大众和全面性,也这正是被以前的建筑学、规划学所“遗忘”的方面。

人们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空间场所来展示自我,进行社会活动、创造文化,这些就需要空间具有相应的功能和情感内涵,公共空间设计若要增强环境的场所感和可识别性,那么了解人的知觉和感知范围、感知形式是一个先决条件,尺度感是否宜人直接影响着使用者对场地舒适性、归属感等的感受。对于公共空间中的城市广场而言,凯文・林奇提出,一个安全的、健康的、美好的景观应该能够唤起观察者脑中强烈的印象,他认为小尺度空间的可达性和可控制性都适合更好的体验,形成场所精神,所以他建议的尺度是25―100米,杨・盖尔则建议是70―100米。在实际设计中,根据霍尔的近体学理论,他将人际距离分为亲密距离(0~0.45m);个人距离(0.45~1.30m);社会距离(1.30~3.75m);公共距离(大于3.75m)等,在进行空间的规划设计时,把握尺度的宜人度,划分场地设计高差,放置小品或者街道家具等,便能够丰富空间,经过人们长期使用而形成空间内特有的独一无二的特征或氛围。

空间和使用之间的依存关系是城市设计的决定性因素之一,现代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应当为人们提供户外、街道活动的场所,但这一点在现实环境设计中却常常被设计师们忽略,例如在交通空间中人们习惯“抄近路”,这就要求设计者在设计中能够合理布置空间,为人们提供快速便捷穿越场地的机会,从而提高场地的利用率和活力。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中构图成为追求,缺少了人性化的设计环境就会变得没有人气。不同的空间根据不同特点而性质不尽相同,但每个场所都应具备功能,人们的各种活动应当在空间设计中得到尊重、满足和支持,因为人的参与公共空间才不会失落、不会被人遗忘。

结语

C・亚历山大曾经说过:“我们的生活根本上是由那些不断重现的生活事件所组成……它和我们的生活场所密不可分,而它们互相关联的原则,则由我们的文化来决定和维持,并保持其生命力。”城市公共空间是供人使用的,公共空间设计中如果缺乏宜人的尺度、亲切的氛围和一定的场所精神就无法满足使用的要求,空间的场所意义也不复存在。现代城市设计,应在空间上追求人物一体,从本质上研究人与环境的关系,以使用者的心理需求作为出发点,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塑造安全、休闲、交往和回归自然的有活力有吸引力的空间,推动当前城市景观设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罗杰・特兰西克,《寻找失落的空间―城市设计的理论》, [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2] 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卡罗林弗朗西斯编著,俞孔坚,孙鹏,王志芳等译, 《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城市公共景观设计篇(2)

弹性与动态性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建设城市公共空间是一个繁杂的过程,在这过程当中不断的得到一些信息反馈,这就需要我们对原来的信息进行不断的整合和改正,因此这就是动态性。

(2)在对城市公共空间系统进行规划时,是不可能一次规划完成,它需要我们不断的加以调整,因为不断的接收动态信息,就可以不断对原有城市公共空间系统规划进行完善。

(3)实施的过程当中,我们从城市设计高度为空间形体提供三维的轮廓和大致的政策框架来进行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因此,在公共空间具体设计过程中我们要重视空间形态、建筑关系等城市设计框架,这也是为了把握使用公共空间主体的心理、生理、社会层面的动态。

1.2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城市空间是人们生活的地方,城市环境也是人们生活的环境,基础则是自然环境。因此,要做到以人为本就需要全面的考虑到人情感、心理及生理的需求。所以,在景观设计中我们要使景观及公共设施的布局与尺度完全符合人的整体感受和人体工程学的要求,使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真正成为大众所喜爱的休闲场所。

2现代城市公共景观现状

2.1历史文化内涵表达不强

为反映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在城市景观设计过程中,景观设计师通常都会把城市的历史文化融入景观设计当中。由于历史文化底蕴颇深,所以,我们慢慢会有形的景观物态形式来表现无形的历史文化,进而达到被人们所认知和理解。因此,如何在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中表现出这些有形的物态特点,我们设计师仅仅是注重对那些可视的、有形的历史文化符号的借鉴采纳,而却对那些形式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缺乏理解和表达。

2.2文化遗产、古迹保护力度不够,传统景观特色流失

随着当前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城市景观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实际上很多城市在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传统景观及文化遗产受到破坏的事情屡见不鲜的状况;而一些城市新建出的公共空间的景观缺乏创意。我们都说,传统景观、风景名胜是一个城市独特特色的主要表现,传统景观和历史古迹也都是代表着一个城市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的记录,但实际上现在很多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由于一味追求极致,缺乏符合城市特色的创意,使得我们城市失去原有、独特的特色。

2.3刻意模仿,不创造自己的风格

当前一部分城市在进行公共空间景观设计时,单纯的模仿其他国家的建筑。各种欧式广场、喷泉、罗马柱等等充斥着公共空间,觉得只要沾上欧式化的风格,就能够提升城市景观质量似的。其实,我们适当在城市公共景观设计中融入一些其他风格设计也是可取的,但如果盲目的模仿,不但创造不出自己的风格,还会阻碍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的发展。

3分析城市公共景观设计中的问题和处理措施

3.1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中常见的问题

(1)城市景观散失其独特特色。传统景观和名胜古迹都城市历史发展的见证,这对于了解城市历史、文化与风俗都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但当前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一些文化遗产、传统景观不断的受破坏,逐渐失去其原有的特色。

(2)不够重视软质景观的设计。在很多城市的景观绿化设计中,通常都会忽略了绿地、林荫等等这些软质景观设计的应用,使其成了城市景观设计中的附属物品,其实只要设计妥当它们依然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所以,这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3)城市景观设计相对比较奢侈。要想提高一个城市公共景观的档次就是使其功能合理的组合,但是当前所谓的档次被人们理解成为是磅礴的气势或是考究的用材。

3.2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对策

(1)城市景观设计要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每个健康的生态系统,都需要有一个完善的食物链与营养级。我们在城市绿地的维护管理过程中,要使其废物变成营养。

(2)城市景观设计要与自身历史文化紧密结合。我们在实际设计过程中,要把城市其原有的古建筑群体等文化融入进去,在设计景观的时,做到和城市古建筑群相协调,这样才会有和谐的美感。

(3)加强生态绿地建设。绿化是生态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设计的过程当中,我们要尽量把城市绿地原有的自然特色保留下来,构建起城市的绿色通道,保障城市生态环境的完整。

4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要点及方法分析

4.1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要点

(1)生态效益。公共城市绿地、城市公园、广场及道路等这些本土景观为城市提供水分涵养、吸尘降温等生态服务,为城市提供了景观与生态的多样化。

(2)景观体系。城市公共空间景观体系是一个综合系统,它主要包括城市轮廓线系统、廊道空间系统、观光路线、视线走廊、眺望系统以及城市建筑景观系统等。

(3)功能区划。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根据城市历史、城市规划或政策规定的影响,可分为行政活动区、经贸商业区、工业区、交通枢纽以及一些传统活动区域。

4.2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方法

4.2.1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建设

(1)公共空间的魅力主要表现在优良的人文景观设计当中,就公用空间中的美好景观主要体现在:公共空间是以它独特的景观环境,给人们带来幸福的享受,进而勾勒出美好的人文景观建设。

(2)城市居民工作、生活压力的加大,人们用来休息和娱乐的时间也越来越少,所以,在这快节奏的生活中,便利的交通设施则显得尤为重要。

4.2.2城市公共空间设施建设

(1)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时,配置楣应的休息设施非常重要,是为人们提供短暂休息点的必要设施。

(2)如何使城市公用空间建设更科学、更富有人性化,相关建设人员可以具体参照国外先进建设案例。

4.2.3营造良好的城市公共空间文化氛围

(1)进行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过程当中,我们设计者要深入了解城市文化独有的内涵,并以传统的文化观念相结合,把它当做整体城市形象浓缩的版本。

(2)设计者要创造具有文化内涵的人文景观,变无形文化为有形的景观建设,营造出可以代表城市风貌的作品,给人们营造舒适生活的场所。

城市公共景观设计篇(3)

植物是构成空间和景观的主要元素。为此,在设计城市植物景观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应将植物景观的构成要素充分融入到其中,以确保设计的合理性。在城市景观设计中,丰富多样的植物景观才能够吸引更多人的目光,作为城市景观的重要载体,观赏性在植物景观设计中一定要被充分地凸显出来。这要求工作人员需要在设计中合理组织植物的空间分布,并且对植物的可感知性进行深入的研究,对植物自身的形态及质感、颜色等进行全面的了解,确保能够将植物自身的特征表现出来,并且能够与人的视觉感相互统一。同时,还要确保植物的生长形态,能够和原生长地的形态一致。例如,在高寒山地所生长的植物,一般都会以尖塔型作为主要的树型;在平原地区生长的树木,一般树冠都是开张的形状。为此,设计人员在设计时,一定要充分考虑这一点,并将植物的观赏性充分展现出来。

2当前城市公共空间植物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2.1设计形式较为单一

在很多城市中,虽然城市的植物景观很漂亮,但是由于城市多个地方景观设计形式相同,设计较为单一,无法提升植物景观的观赏性,更加无法达到人们的喜欢程度,很难让当地的居民得到满足。

2.2缺少人性化因素

设计中没有将人性化的因素融入到其中,更多注重的是植物的美观度及个人的感官经验等。同时,设计主要以城市发展作为主要的中心,缺少人性化因素。因此,很多城市在植物景观设计完成后,人们无法从视觉上得到满足感,很难将城市景观设计的真正作用发挥出来,也无法达到城市景观设计的真实目的。

3城市公共空间植物景观设计要点分析

城市公共空间植物景观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景观的设计要点。以下主要对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广场植物景观设计进行详细的分析。

3.1确保景观设计与广场功能相一致

在设计广场植物景观前,需要对城市广场的功能进行相应的了解。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一种,广场是最有活力、最具有标志性及记忆性的重要部分,其是一个城市形态的重要载体,也是展现城市精神文明的重要窗口。为此,在广场植物景观设计中,一定要确保景观设计与其功能表现相一致。

3.2确保景观设计与广场性质相一致

在广场植物景观设计中,设计人员需要注重城市广场的类型及植物景观设计的特点。在植物景观设计中,要确保广场植物景观能够与广场的性质保持一致。城市广场具有很多种类型,因此绿地设计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3.2.1集会性广场这种广场的主要用途为政治文化集会及庆典游行等,其一般都会位于城市的中心地带,如北京天安门广场和上海人民广场等。对于这种类型的广场,植物景观选择的类型应具有雄伟、简洁的特点;对于那些较小的纪念性广场而言,植物景观要具有一定的亲切与和谐、素雅等氛围。在布置广场的过程中,最关键的在于要确保风格的统一,但是在植物种植方面,可以应用多样的种植手法。例如,绿化面积较小的广场时,可以种植一些具有极强代表性的树木作为点缀,而在草地上或者建筑背景前,需要将树形的轮廓显现出来,这样才能够提升广场的美观程度。另外,如果广场的面积较大,可以布置大面积的草地,用草地去衬托广场的广阔形象;如果要将广场的庄严气氛展现出来,可以设计一些浓重的、具有苍翠特点的树木。例如,湖北省武汉市的洪山广场,该广场整个植物景观具有完整性特点。

3.2.2纪念性较强的广场植物景观设计需要以纪念性意义为主。为此,在选择植物种类方面,不应过于繁杂,最适宜的方式是多处种植某种植物,确保能够达到强化的目的。并且,在植物布置形式方面,要采用规则式种植方式,以便整个广场能够凸显出有序性。

城市公共景观设计篇(4)

1 城市公共绿地的相关概念

城市公共绿地主要是指城市中对所有公民开放,不以盈利为目的,在一定用地范围内进行规划布局,以植物作为主要造景素材,同时兼顾娱乐、休闲、科教、服务等功能的永久性户外休闲场所。

1.1 城市绿地分类

城市绿地大致可以分为6大类:

第一,公园绿地。由政府出资建造,具有一定的功能布局,包含设施与功能,主要提供群众进行游览、休憩、娱乐、科教等活动,同时发挥美化城市的功能。在类型上包括综合性公园、儿童公园、带状公园、街头绿地、建筑配套绿地等。

第二,生产绿地。为城市绿化提供材料的基地,包括苗圃、花圃、果园及各种林地。

第三,防护绿地。具有安全功能,为城市提供卫生、隔离的绿化用地。包括道路防护绿地、城市防风林、城市组团隔离带以及为防风沙、固水土而造的防护林。

第四,风景游览绿地。具有观赏、文化、者科学价值的大面积自然风景或有名胜古迹的地方,一般位于市郊。经过园林部分开发,规划休息、娱乐、餐饮等服务设施,供人们进行休憩的大型绿地。

第五,专用绿地。指服务于城市中经济、行政、教育、卫生、设计等机构或设施范围内的绿化用地,在城市中所占比例大,分布广泛。类型包括居住区绿地、公共建筑及机关学校绿地、单位附属绿地。

第六,路道交通绿地。附属于城市道路的绿地,包括分车带、行道树、立交桥绿化、安全岛等,主要起到组织交通、防尘、遮阴、美化街景、降低噪音等作用。

1.2 公共绿地效益

1.2.1 生态效益

(1)净化空气、水体和土壤。绿色植物能够吸收大气中二氧化硫、氯气、氟化氢等多种有害气体。同时,许多水生植物能够起到净化水体的作用,植物根系能够吸收土壤中有毒物质,从而达到净化土壤的目的。

(2)改善城市小气候,有效缓解热岛效应。绿色植物能够削弱太阳辐射,使市区的日照时数和照度减少。植物根系吸收大量水分,通过蒸腾作用,挥发大量水分,增加城市空气湿度。同时,城市内的带状绿地能够引导风向,为城市创造良好的通风环境。

(3)降低噪声。植物对噪音具有明显的消音和降噪作用,增加城市绿化,布置绿化带、降噪带对降低城市噪音有显著的作用。

(4)保持水土,防灾避难。植物的根系对土壤具有固定作用,能够有效防止地表土的流失。同时,树冠、叶面的阻挡,能够减少雨水对地面的冲刷,减少地表径流,降低流速。建立防风带可以减轻台风、洪涝、塌方等自然灾害,城市绿地能够成为有效的避难场所。

1.2.2 社会效益

(1)是居民日常休闲活动的重要场所。公共绿地内一般设有休息、运动、娱乐等设施,是居民锻炼身体、休闲娱乐、沟通交流、陶冶情操的理想场所。

(2)文化科教,提升自我修养。公共绿地在设计中往往结合一些地域文化、神话传说、科普知识等。同时,也可举办绘画、书法、摄影、盆景、工艺品等展出,从而提升游览者的自身素质和修养。

1.2.3 造景功能

(1)丰富城市天际线,软化建筑轮廓。城市中主要以硬质建筑为主,线条生硬、轮廓清晰。公共绿地则是柔和的软质景观,与建筑景观相结合,能够形成高低错落、刚柔并济的景观效果,形成丰富的城市天际线景观。

(2)打造城市景观中心,形成有特征性的景观区域。针对不同的城市区域,采用各具特色的植物造景,能够形成特点鲜明,独树一帜的城市景观。同时,鲜明独特的景观效果能成为视觉焦点,起到引导交通和视线的作用。

(3)衬托构筑物、建筑物,营造空间艺术效果。针对不同类型的建筑物,运用相应的植物材料进行搭配,能够使建筑物更富有生机。例如,纪念碑旁栽植挺拔对称的树木,可体现其庄严性;居住区内布置多彩缤纷、形态各异的植物,能够营造出亲切宜人的气氛。

2 公共绿地空间设计原则

2.1 “以人为本”的原则

人是城市公共绿地最主要的服务对象,设计必须针对不同群体的特点来进行,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则。

2.1.1 注重不同年龄阶层,重视老年群体

不同年龄阶层在日常生活与需求上存在很大的不同,其在心理、生理上也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在设计时,应当将其作为重点考虑的因素。目前,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城市老年休闲的需求量十分大。老年休闲问题对城市公共绿地规划提出了新要求。老龄人口作为城市公共绿地的重要使用群体,在设计时,应当充分考虑其的使用需求。

2.1.2 重视弱势群体、特殊群体

这一群体主要指的是残障人士。随着人口的增加,我国残障人士的比例也在逐年增加。因此,在城市公共绿地的规划中,应当对这一部分群体加以考虑,如果忽视了这一群体的使用感受,也就违背了“以人为本”的原则

2.1.3 公众参与

公众参与是许多优秀设计作品取得成功的法宝。设计师广泛采纳公众提取的意见与建议,以弥补个人考虑的欠缺,使设计更加满足最广大使用者的要求。

2.2 生态原则

景观生态是城市公共绿地的重要效能之一,城市公共绿地的设计应该以生态性作为最基本的前提。景观生态并非一味地植树造林,应当根据城市功能、结构,同时权衡景观、生态、经济等各方面的关系,有目的地进行规划。

2.2.1 乔、灌、草多结构造景

单一植物造景无论从经济效益,还是改善环境来看都具有很大的弊端,远不能满足城市公共绿地的规划要求。从生态的角度上来看,乔、灌、草结构造景创造出了一个物种多样的小群落,充分利用空间资源,使其在经济、生态、景观上达到一个最优组合,极大地提高了公共绿地的质量。

2.2.2 地域性原则

每个城市在经济、文化、历史、气候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每个城市都具有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特点。正是这些地域差异,形成了每个城市不同的风格与特色。城市绿地公共景观同样应该强调景观的地域性,依据不同城市的特点,因势利导地打造符合该城市绿地景观。

2.2.3 高效、经济原则

强调以最少的投入来健全自然生态过程,满足人类身心再生功能,强调以有限的土地,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城市空间有限,应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力求用最小的投入,发挥出最大的生态功能。

3 城市公共绿地空间设计内容研究

3.1 空间

3.1.1 选址

城市公共绿地在选址上应当满足能够吸引使用者到来的要求。首先,调查场地能够吸引哪些使用者,使用者距离空间的距离,从而确定场地辐射范围。总的来说,位置是否接近是一处公共空间能否最大化使用的决定性因素。其次,公共绿地的可见性也是决定其使用程度的重要因素。使用者更倾向于前往可见性高的场所,相对较小且隐蔽的公共绿地服务范围会较低。

3.1.2 边界与过渡

公共绿地在形态上应当是开放的突出空间,在通达性上要便于观赏者进入。在设计中,尽量做到一面、两面或多面向道路开放。通过绿化带向道路边缘延伸,暗示行人进入了绿地范围。

3.1.3 亚空间

除为大型集会、集散而设计的空间外,大型公共绿地应当设计出亚空间,以此,来鼓励观赏者使用。大型开放空间往往会使观赏者缺乏安全感,而被植物围合的亚空间会在一定程度上使观赏者感到安全,观赏者往往会快速穿过大型开放空间来到亚空间内。亚空间可通过植物、坐凳、构筑物等来进行划分,通过这些景观元素,不仅能打造出一个怡人的景观效果,更能吸引观赏者来此驻足,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场所。

3.2 景观要素

3.2.1 植物

经过慎重思考的种植设计能够大大地提高公共绿地的使用率。通过植物的色、香、质感、密度等因素,能够更大程度地吸引观赏者的到来。

(1)多样性。通常来说,在一定空间内种植多种植物,能够对穿行或休息在其中的人产生更好的观赏感受,通过绿洲效应,达到赏心悦目游览体验。

(2)种植的高度。植物种植高度应当遵循不遮挡观赏者观赏视线为原则。植物种植高度过高会遮挡观赏视线,使得观赏者不得不调整姿势进行观赏,造成不愉快的观赏体验。

(3)边界种植。边界种植的目的是为了划分可进空间与禁止进入空间。因此,在植物选择上,可选择长得浓密的树木或低矮灌木修剪成篱。除了划分空间外,在建筑和路沿石边缘进行种植,可起到软化轮廓的造景作用,营造出刚柔并济的景观效果。

(4)色彩、气味。在公共绿地的种植槽内,可选择一些色彩明亮、气味芳香的植物。在群植树种内,也可点缀几株彩叶或彩花类植物,使整个景观效果更加明亮、欢快。

3.2.2 地形

地形变化具有重要的视觉和心理体验效果,适度的地形变化往往具有更强的美学吸引力。同时,通过地形的高低起伏,还能起到组织游览路线、集中视觉焦点以及划分空间的作用,通过抬高或降低地形,达到不同的观赏体验。

3.2.3 水

水在视觉、触觉、听觉上能够让人产生愉悦的观赏感受。为观赏者争取过多接近水的机会是水体设计的关键,我们除了要创造水,还要为能让更多的人接近水而创造便利。水体设计的常用手法包括自然式水体、驳岸处理、水池、喷泉。

3.2.4 设施

公共绿地内应当包含多种设施,他们不只是景观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满足功能性的重要保障。

(1)座椅。为满足不同观赏者的需要,座椅在形式上有多种选择,如长椅可满足多人使用,是最受观赏者青睐的形式。台阶和边沿也可发挥座椅的功能,但在高度上应注意不宜过高,边沿在样式和材质上也应当力求丰富多样。

(2)座椅朝向布置。座位的朝向影响着观赏者的视线和观赏者的阳光需求量,根据不同的观赏需求,观赏者选择想要的位置。台阶、边沿或直线布置的长椅能够造成自然间隔,围绕水池或花坛的圆形长椅能够使观赏者保持各自的私密。

(3)其他设施。为了更好地满足观赏者的使用需求,公共绿地内还应当有一些配套的基础类设施,以更好地服务游人,如标示系统、公共厕所、垃圾箱、照明水电、停车场、公共雕塑等。

4 结语

绿色城市空间已经越来越受到现代人的重视,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都市人渴望更生态、更美好的城市户外休闲场所。在城市中打造一个景色优美、功能齐全、生态优良的公共绿地空间,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 高亦兰.建筑与闲暇[J].世界建筑,2003.

[3] 张斌,杨北帆.城市设计与环境艺术[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

城市公共景观设计篇(5)

1前言

对于城市公共绿地的景观设计而言,其必要条件便是“以人为本”,在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同时,使人得到精神与文化上的共鸣,达到公共绿地景观与自然生态和人为生态的和谐。因此,城市公共绿地景观的设计要从行为和精神两个方面满足大众的需求,行为方面主要是指公共绿地景观场所的设计要从功能上满足大众,这需要设计者对景观空间构造及场所特征有高屋建瓴般的把握,以真正发挥公共绿地场所的功能性;精神方面主要指景观场所的设计不能脱离大众的精神需求而独自存在,不能为了设计而设计,为了建造而建造,组织者及设计者应结合当地的风俗文化与历史风貌设计出符合大众精神需求的人文化景观场所,以陶冶人们的情操,可以吸引和支持人们的活动。

2城市公共绿地景观场所设计过程

城市公共绿地景观场所的设计内容非常广泛,而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其设计过程往往被弄错。在实际的建设中,我们发现公共景观场所的建设往往被置于市政设置、道路与其他建筑群之后。城市公共景观场所的建设往往是为了弥补其他建设对自然的破环,这种设计程序实则为本末倒置,在破坏了自然环境之后试图通过公共绿地景观来“填补”环境的空缺,这就无法充分的实现公共绿地景观所实现的“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因此,城市公共绿地的景观场所的设计应考虑充分发挥景观场所的实际功能性,以考虑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的初衷。

2.1 场地分析

公共场地景观设计中的场地分析是一个广泛的概念,而同时它又是一个系统、信息量庞大的工作。场地分析工作包括了相关地段的外部条件分析、自然环境的影响、人为因素、文化特色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其中关键的内容是对人的分析,设计之初要详细考察绿地所将面对的服务对象,明确对不同群体的服务方式以及服务范围,要同时估计人在物质以及精神两个方面上对公共绿地景观的需求。其次是从生态平衡的角度去分析,结合对当地自然景观的考察,总结出公共绿地景观的建设对生态环境所可能带来的影响,并从中找出能与生态环境相辅相成的绿地景观设计方案,从而确定出公园的种类、功能、占地面积、结构布置等设计细节。

2.2 公共绿地的功能定位

对公共绿地的场地进行系统分析之后就要对其实现的功能进行定位。准确的功能定位直接影响到所服务群体的活动品质,并充分发挥绿地不同景观的实际功能,以避免不准确的功能定位所带来的资源浪费。在城市公共绿地景观设计中,场地分析和功能定位是统一的整体,两者之间密不可分,只有通过场地分析才能确认场地规划的限制条件,为功能定位提供了可能性;另一方面,有了绿地所实现的预期功能的确立,基地分析才有了更明确的针对性。

2.3 公共绿地景观设计的完整过程

首先结合“人与自然”这一主题进行设计场地的分析,然后确定公共绿地景观所实现的功能,最后结合以上两个方面提出总体的设计方案以及实施方法,这是典型的景观设计程序。景观规划的设计与最终的呈现并非一蹴而就,其设计的程序与设计方案也并非一成不变。城市公共绿地景观具有极强的延续性,树木的生长、微气候的形成、自然系统的自我调整与恢复都需要考虑其中。景观系统中,因为包含了太多的自然要素,就像一个有机体,它不断自我完善,而且沉淀越长,其独有的韵味才能呈现出来。

3城市公共绿地景观场所设计原则

城市公共绿地的景观设计在关注人的需求的同时,更要充分考虑人为建设所可能带来的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景观的规划与设计方案的制定应以与自然环境相融洽并结合起来为最高宗旨,以形成“自然的场所”,使得人类的居住环境向着更生态、更环保的方向发展。因此,景观设计师在设计方案之前,应充分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并了解当地的风俗文化与民风、民史,只有懂得当地人的文化历史与生活习性,认识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才能创造出符合当地人审美特点并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的公共绿地景观场所。以下为城市公共绿地景观场所设计所应遵循的几条基本原则:

3.1 适用性

公共绿地景观的空间分布与适用功能性上应用周围自然环境相互协调,以不破坏原有自然景观并融入其中为准。同时,景观设计在空间上要能容纳众多公共活动,空间宜开阔、明亮,以提供宜人的自然环境和各种适与人活动的观赏性和功能性设施。在满足人们公共活动的同时又能陶冶人们的情操。

3.2 多样性

公共场所所接纳的人们有着年龄、性别、爱好上的区别,因此在景观设计上要尽量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偏好需求,为人们创设一个从美学和功能上富有多样性、丰富性的开放性空间,以满足不同群体渴望接近自然、放松心性、舒缓压力的渴求,以最大化的发挥城市公共绿地的功能性。

3.3 延续性

景观设计必须与当地特有的民俗文化、历史风貌、生态特性相互协调,以使得公共绿化景观在自然环境与当地文化脉络的发展相融合,以便其在一定的时期内能得以延续性发展。

3.4 艺术性

景观设计作为一门艺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应该尽可能将艺术的思想和视觉表现力融合到景观设计之中,使活动在其中的人获得艺术享受。

4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的要点

4.1注重用边融合性

城市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不能脱离周围生态环境而突兀般的存在,在设计时要充分结合周围不同生态环境的分布特点,或作为已有环境的延伸,或作为不同生态环境的衔接地带,从而进行具有连续性的空间设计,为人们提供连续性的空间观赏体验。另一方面,公共空间景观的设计要注重在特定区域内微气候的营造,在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中为人们创设一个舒适、惬意的体验环境,通过有层次的实体建筑空间的分割与延伸,使得景观内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形成一条延续的“风景线”,从而为人们提供一个开放的自然生态空间,避免建筑给人们带来的生硬与隔离感,避免点状开放空间成为建设后的残留空地这种消极失落的空间场所。

4.2 注重生态性

尊重周围环境的自然生态而进行适应与延续性的景观设计是点状空间景观设计的核心。传统景观设计中的功能分区法实则忽略了土地本事所存在的生态价值。土地本身的生态价值是由时间和空间这两方面因素所决定的,其包含了土地的环境构成因素,如地质、土壤、植物、动物等;又包含了该地区的民俗、民风这一历史文化。在景观设计中,设计师应结合不同地段的微气候特点和所蕴含的风俗文化来进行设计,使公共空间成为一个地区自然生态与人文文化的缩影。

4.3 注重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指对人们精神上的一种人性化的关注、关心,具体在景观中是指在景观设计中注重文化氛围上的营造。线性空间景观设计应该遵从“人的需求”理论和“场所”精神并作为其设计的准则。人文关怀包含以下两个内容:适度的空间感受:公共空间需要满足社会和休闲目的、文化目的、生态和环境目的等各项功能,这一系列功能因素影响人的使用和空间感受。人性尺度:景观尺寸或组成环境部分的尺寸与人的尺寸相适宜,使人产生明晰、安全的感受,使人能够产生对这个环境建立某种联系的感受。

5总结

总而言之,城市公共绿地的设计,必须要以人为本,合理布局,才能够有效地、充分地发挥出绿地景观的生态效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城市公共景观设计篇(6)

1.背景概述

历史上,在欧洲,英国自然风景园的出现,是景观艺术的巨变,带来西方园林发展继意大利园林和法国园林之后的第三个高峰。它们都对世界园林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然而进入现代主义后,与相关学科相比较,英国建筑和规划发展水平要高于园林发展的水平,在世界范围,建筑界和规划界的影响力也大于现代景观园林界。

但20世纪90年代以后,景观行业有了新的变化,园林景观日益受到大众和媒体的广泛关注,景观建筑师地位不断上升。大型项目必须有景观师参与,甚至一开始就由景观设计师领导全局。1997年,英国皇家管理的颁布赋予风景园林学会作为政府的风景园林顾问的职责,确保学会从战略角度影响政府思路和政策,与皇家建筑师学会(RIBA),皇家市镇规划师学会(RTPD) 并驾齐驱,并将会员资格扩展为包括那些专业领域是景观管理和景观科学的人士。

随着环境品质的重要性被各国政府所认识,一系列的措施被用来促进高品质环境可以被更多人使用。高质量的公共空间也是国家庞大计划的核心之一并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关注。新工党在1997年当选之后,针对其主要的城市选民,推行以大众为核心的政策,与保守党大异其趣。其主要目的之一是让人们返回城市以挽救其衰败,即所谓的城市复兴,并带来了大量的公共景观建设项目,如曼城中心区域的重建,产生了许多作品对行业的发展起到了示范性的带头作用。

正是基于以上讨论,加上目前学界集中于英国古典自然风景园的分析,而较少关注近20年来的新变化。本文希望通过从英国城市公共景观这一视角的研究,并通过1990年代以来设计实践的分析,以反映出在千年之交英国景观的特点。并希望对中国和其他国家的景观发展起到启示作用。

2.城市公共空间定义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中建筑之间的,向大众开放的并提供公共活动的场所,是城市形象的重要表现之处,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的客厅 展示面。他既是城市生态和城市生活的重要载体,也是城市各种功能要素之间的关系的载体。而且它还是动态发展变化的。城市居民社会生活多方面的需要和城市的多种功能,导致形成各种类型的不同规模,等级的城市公共空间。

3.当代英国景观设计实践――案例研究

3.1伦敦泰晤士河坝公园

背景: 伦敦泰晤士河坝公园是二战伦敦兴建的第一个公园也是伦敦第一个最大的后现代风格公园。基地原为化学工厂,自1984年以后成为仓储用地。其后伦敦码头发展公司买下这块土地并举行了一场国际竞赛。超过200个方案被提交,并且由景观设计公司Group Signs of Paris和建筑设计公司 Patel Taylor组成的联合团队中标。

设计思想:设计思想是公共城市公园投资需要成为周边土地开发的催化剂,并且公园对城市的影响范围应该是超越公园自身的范围。设计是想创作一处独特的文化意义空间而非单纯的创造一处绿肺。

整体布局:整体设计创造了公园和周边的城市结构之间整体结构关系。“绿码头”视觉上连接了北部浮桥码头和皇家码头与南部泰晤士河水闸。“绿码头”引导游客从入口处的喷泉广场,直至南部的纪念碑。通过各种带植物具有相同的方向,绿色码头,这对提高布局的完整性游客散步。除了以上航线,另一对角连接未来的发展区域和海滨。

整个公园从北到南,林地的密度不断减小――公园北部地区条带状树木与灌木混合布置围合出私密的空间,而在公园的南部,是由草坪为主,并能看到泰晤士河的壮丽景色。通过一年土壤毒素治理和2年的公园建设,公园于2000年建成。

结论: 伦敦泰晤士河坝公园不是传统的英式风景式公园,而是有现代视觉体验的当代公园,这表明人们的美学标准已经发生转变。设计本身简介而大胆但是细节的设计很到位。

除了公园设计用到的园艺传统,这个公园探索了公园作为城市发展的催化剂这一思想。

3.2 Piccadilly广场

背景: Piccadilly 广场是曼彻斯特市中心最大的公共空间,坐落于曼彻斯特的商业金融中心地带。

特征:广场上的大部分地区都覆盖着草皮,而不是铺装。这些草皮是高强度使用的,特别是在夏季。比如,人们用来享用午餐或踢球。草皮被几条道路划分开,有利于在广场中进行人流。道路的边界也布置了座位

一个27X50m的椭圆形水景占主导地位位于皮卡迪利花园的中央。不断变化的喷泉创建动态的景观,成为广场最吸引人的地方。

结论:相比老皮卡迪利广场和新建的皮卡迪利广场,有众多显著的变化可以被发现。在以前,空间布局为规则式,景观空间被封闭不与周围城市发生关系。在新的皮卡迪利花园的空间布局是抽象的,是流动的空间,广场是开放作为全市行人的人行枢纽,广场有各种各样的活动,包括散步、停留、嬉水、观景草坪上晒日光浴等,但也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安藤忠雄设计的建筑混凝土的质量不是很好,从而降低了视觉上的愉悦性;草坪维护也不是很理想。总体而言,新的皮卡迪利广场的设计代表新的美学标准,并且是在新世纪里人们使用公共空间的方式。

3.3 Cluny Mews口袋公园

口袋公园特别指小尺度公园。面状的公园,线状的街道和点状的口袋公园都是城市公共空间的必要组成部分,并且提供了不同的功能。

比如坐落于伦敦的Adshel 总部的Cluny Mews公园就是一个典型的口袋公园。在这个项目中,一棵悬铃木大树被保留下来,并且围绕这课大树设计了一个小的铺装场地。玻璃屏风用于场地边界用以围合,不仅仅是屏蔽噪音,也形成一处围合空间以形成放松的停留空间。铺装是圆形图案的树脂复合材料,以形成有活力的氛围。树脂复合材料和玻璃等新材料都被用于公园设计中。这个口袋公园在小尺度中创造了又活力的氛围。

结论:口袋公园常位于高密度的城市建成区,利于小的常被人遗忘的空地。尽管这些公园因为尺度小难有大的生态效应,但因易于当地居民到达常常有很高的使用率而受到市民喜爱。

4.总结

在本文过程中,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英国公共景观项目的实地调查,观察,以及相关文献研究,使我从整体上对英国公共景观近20年的实践活动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并且英国景观尽管在设计过程、材料选择、色彩倾向等与中国有不同地方,但这些是与当地的文化及审美习俗密切相关。不能直接照搬。然而在一些制度方面,的确有值得借鉴之处,并总结出英国当代景观以下特征:

4.1 公共参与

英国许多景观项目设计过程中,公共参与非常普遍,规划设计者将方案公示或以传单的形式发放于周围居民的家中,大型景观项目更是通过建立网站等方式方便市民参与发表意见,公众意见反馈及时有效,直接影响项目方案的修改和实施。而我国公共参与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够,我国的建设项目大都没有实施实际意义上的公众参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就是为人服务的,所以设计一定要有公众的参与,这样设计才会更完善、更合理、更科学和更客观。借鉴英国的方法,采取公众代表参与到规划设计方案讨论,网上或网下公示设计方案和模型,组织公共咨询会,发放调查问卷等方法鼓励公众参与。

4.2 成熟的景观注册制度

英 国 景 观协会(The Landscape lnstitute)前身为风景园林师协会,成立于1929年。随着景观建筑师职业范围的不断扩大,于1978年更名为现在的“景观协会会”。英国有成熟的注册景观系统,职业准则考试采用了“终身学习”的理念,在程序上选择了在导师指导下的学习,在工作中坚持经常性作评估,所有项目达到一定的积累和认可后,最后成功通过景观学会组织地口试的申请者将成为英国景观协会的正式会员即职业注册景观师。现在 ,英国景观协会的注册会员约有500人,其中50%左右在私人事务所工作,另外50%左右在公共部门工作如政府机关、学校等。这对于保证景观规划设计的高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对作为英国景观学会和英国注册景观师考试系统的介绍,可以看到以英国为例的西方发达国家景观行业的发展己经达到一个比较成熟的程度。相比较,中国虽然有悠久的造园历史,然而至今没有注册景观制度, 而建筑师,规划师都有注册制度,在中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产生了大量景观设计项目,面对大好的市场需求,不同专业、不同背景的人,都在尝试园林景观的创作,造成行业内鱼龙混杂,设计水平参差不齐。中国应该学习英国,尽快建立注册景观系统,以提高行业专业水平。

参考文献:

[1]Alan, B and James, C. (1999). Recovering landscape : essays in contemporary landscape architecture. Sparks, NV : 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

[2]Christophe, G. (2001). The search for a garden. Garten + Landschaft,111 (7), p. 33.

[3]Christophe, G. (2004). Developments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 Europe. Topos: European landscape magazine, 49 (Dec), p. 40.

[4]Christopher, T. (1998). Parks and gardens of Britain: a landscape history from the air. Edinburgh :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5]Ellen, F. (2005). Landschaft als politisches Ziel. Garten + Landschaft, 115, (9), p. 9.

[6]Gehl, J. and Gemzoe, L. (1996). Public Spaces Public Life. Copenhagen: The Danish Architectural Press and The Royal Danish Academy of Fine Arts School of Architecture Publishers.

[7]Holden, R. (2006).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 the United Kingdom. Topos, 56, p. 99-105.

[8]Hugh, P. (2010). Root and Branch Rethink. RIBA Journal, 117(4), p. 42- 48.

城市公共景观设计篇(7)

一.引言

公共艺术所包涵的内容十分广泛,一切具有公共性,为公众服务的艺术形式都能被称为公共艺术。公共艺术作品经常是构成一处特定景观环境的主体和视觉的焦点,在空间形态、比例、色彩、质感、人们情感等方面协调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构成与建筑及人居环境之间的完整。公共艺术只有与城市的环境、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相协调一致才是最适宜的,从大环境和系统的角度认识公共艺术景观是很有必要的。

二.公共艺术的形式

公共艺术景观除强调它的公共性与公众的交流和互动以外,在价值上,还尊重不用的文化差异,体现出多元丰富的特征,打破了传统城市雕塑和景观艺术视觉上的审美,还强调了趣味上的“正面性”,功能上的“纪念性”等特征,在作品形态上,也体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一)是让艺术作品走向公共空间

走出美术馆,走出工作室,让个人的“架上”作品走进公共空间,成为让公众共享的艺术。公共艺术改变了传统艺术:艺术家、作品、观众这种流程,使艺术成为真正公众艺术。一个好的公共艺术作品,有时候只要是一个好的创意,就会吸引众多艺术家和公众来积极参与的。

(二)走向生活的艺术

公共艺术与环境的协调不仅仅是视觉审美上的协调,也是与这个生活环境的协调一致。在早期,艺术的出现被看作是高雅的艺术、富人的天堂,公共艺术的产生使艺术从工作室、展览馆走向大众。一方面,它的表现越来越贴近生活,充满平常生活的情趣;另一方面,他所用材料也更加平常和廉价,表现的内容充满了生活的幽默感。在法国巴黎的5月、10月,很多艺术家会集中开放自己的画室,供人们参观欣赏,很多艺术家都利用了廉价的材料,表现的十分有个性,吸引着人们的眼球。

(三)以城市雕塑和景观艺术的形式出现

以这种面貌出现,为它们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和意义。这也是当代公共艺术的常见方式,具有雕塑的形态,又丰富了原来意义上的内涵。一些给人印象深刻的公共艺术都是经过艺术家、规划师精心布置的,公共艺术几乎都不会以一种孤立状态存在于环境中,通常都是与周围环境组合在一起。公共艺术以视觉要素的形式出现,一件成功的公共艺术作品也会对某些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例如斯图加特,它是一座山城,地形有很大的起伏,因此道路上的雕塑也可以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有些雕塑造型的顶部具有一定的识别性。

(四)壁画与玻璃艺术

壁画可以说是艺术从私人空间走向公共空间的最早形式。在欧洲,建筑壁画应该是艺术走向公共空间的第一步,很多国家都有过推动自己的公共艺术的政策,例如,在法国,为了不拆毁旧的建筑,艺术家在这些建筑立面上进行绘画,以增加建筑的艺术价值,同时也提升了整个城市的艺术品形象和品味。在国外很多城市街头,都能够看到很多这种描绘生活的写意艺术,使人感到欣喜、惊讶和浪漫。

(五)在时间上放弃了对永久性的追求

随着公共空间艺术作品越来越多,艺术家们更喜欢在特定时间和地点内创作作品,所以作品的坚固与地点的固定越来越不受艺术家的喜爱。公共艺术放弃了对永久性的追求,相对于传统雕塑的永久性更具有灵活性,它们只存在于某个时间段和地点。例如法国巴黎一件被冰冻住的衣服,冰慢慢融化,好像在传达着:我们终于可以在某个困境中挣扎出来,可是要慢慢等待,这决定于周围的环境,好像自己无能为力,这个等待的过程就实现了艺术家的观念。如果去欧洲旅行,也会看到很多很好的街头艺术,它的表现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和乐趣。

三.公共艺术的特征

(一)针对特定时代、地域和环境

它不是放之四海皆可用、普遍适应的艺术,它是针对特定时代、地域和环境的。

(二)公共艺术应引入社会学

公共艺术景观强调了公共性,是与社会、公众、空间相互作用实现的,它的方法和观念首先是社会学的,其次才是艺术学的,只有体现了对社会的人文关怀,才是一种可能有效地艺术方式,它的社会价值比艺术价值更重要,共性比个性更重。

(三)艺术家的创作受到多方面的影响

公共艺术景观场所的设计受到多方便的影响,其中艺术家受环境影响和对城市认识、价值取向都会体现在艺术作品之中。所以这些作品都是个性鲜明的,是艺术家们展现自己的舞台。

四.公共艺术与生态环境的和谐

在公共艺术领域,开放性使公共艺术景观涉及到全民的生态意识,涉及城市用地、水资源绿化等众多环境,涉及人们的生产消费观念,涉及到历史遗产保护等问题,因此,公共艺术景观体现的生态、人文意识使得很多艺术家都通过自己的作品传达着绿色生态和人文的和谐。

(一)绿色生态

城市公共艺术景观的设计、实施,绝不应脱离对城市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思考。如果没有适合人类生存很愉悦生命精神的环境,而仅是纯粹的艺术物件,或者以破坏和失去前者为代价,那么艺术的魅力及其内在意义也就不存在了,因此,细心地将公共艺术创作设计,融入到其地区的生态及景观维护中去,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人文遗产

优秀的公共艺术景观与本地域的人文规划设计是分不开的,它建立在城市规划、自然形态及人文基础之上,并对自然和人性深度关怀。公共艺术不仅是装点城市中心区域及广场,而是使其在城市分区规划中融入,成为不同形态社区文化和居民生活场景的组成部分。随着城市变迁,给我们留下很多非常珍贵的人文遗产,这些都是公共艺术设计的重要资源。

五.结语

现代的公共艺术景观范围更为宽广,是一个更为开放和自由的空间,甚至整个大地都能成为其展示的舞台,也体现在景观规划师、城市建筑学和艺术家之间的融合。公共艺术景观与大自然城市、建筑密切联系在一起,它融于和属于整个城市,设计师有责任通过自己的设计将公共艺术景观融入城市,改善城市环境。

参考文献:

城市公共景观设计篇(8)

1 地域景观与自然环境

长春市地处我国松辽平原中部,是东北亚经济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是东北通往大陆腹地枢纽地带。该城市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带,气候为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这里四季分明,春季干燥多风,夏季湿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漫长,全年温度变化显著,尤以银装素裹的冬季美景为最大特色。长春市区海拔在250-350米之间,除东部有小面积的低山丘陵,绝大部分为台地平原,东高西低。伊通河贯穿城市南北,作为长春的母亲河,风景秀美、环境怡人,流经长春市多个城区,是难得的自然景观资源,成为代表长春城市形象的地标性景观。

2 地域景观与文化传统

长春充分利用冰雪优势,结合天然的环境资源,开展冰雪旅游和冰雪产业。长春冰雪旅游节、瓦萨国际滑雪节等集冰雪运动、冰雪旅游于一体,已具有广泛的国内外影响。同时融入冰雪雕塑艺术、冰雪摄影、民俗展示等文化要素。近年来,在影视产业发展的推动之下,长春表演艺术逐渐形成集团式发展。地方戏曲“东北二人转”在民间流传广泛,地方舞蹈“东北大秧歌”也从民间走向舞台。长春还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浓郁的关东民俗、萨满文化、高丽风情等构成了长春的民俗与民族特色。这些带有显著的地方色彩的民俗要素是构建城市形象不可或缺的风景。

3 地域景观与地方产业

汽车制造业是长春城市人文品牌,以汽车产业带动相关制造业的发展。汽车文化、旅游配套设施逐步健全。长春电影制片厂是我国建国以后的第一个电影制片厂,曾为新中国拍摄过多部脍炙人口的优秀电影作品,至今仍是我国重要的影视产品基地。此外,长春大力培育会展产业,目前建有大规模的国际会展中心,并已经建立了“城市雕塑作品展”、“农业博览会”、“汽车博览会”等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特色展会品牌。长春是我国著名的商品粮基地,现具有强大的玉米加工及化工醇生产能力,鹿茸等鹿产品一直是长春的品牌之一[1]。长春正在逐步树立以科教带头、多元文化共荣的城市人文气质。

4 地域特色在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中的体现

4.1 居住空间

长春电影制片厂是我国建国以后的第一个电影制片厂。曾为新中国拍摄过多部脍炙人口的优秀电影作品。至今仍是我国重要的影视产品基地。长影世纪村位于长春市中心区朝阳区,建于长春电影制片厂旧址,由红旗街、湖西路和两条规划路围合而成的区域内。整个居住小区面积20.5公顷,绿化率40%,临近红旗街商业区和南湖公园,畅达多条城市主干道,交通便利。小区内的公共绿地中通过不同的设计手法来介绍电影文化以及电影发展史,主要景观节点有多组以电影文化为主题的雕塑作品,这些雕塑作品以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电影为背景,展现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场景。该项目将房地产项目与影视文化相嫁接,创造复合型地产,旨在建造中国独有的超大型影视文化社区,弘扬影视文化,服务回报于社会。

4.2 街道空间

长春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不同功能的特色街区。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形式、空间尺度、色彩、符号给人带来了强烈的地域文化的认同与共鸣,能够唤起人们对过去的回忆,产生文化认同感[2]。人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是典型的代表,始建于1907年,街道两旁至今保留着许多时期建筑,是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见证。街道两侧各个历史时期特色建筑由北向南绵延分布,是积淀城市历史、体现现代建设、引领未来发展最具代表性的街路。近年来,长春市对这一路段上的42座历史建筑进行保护、恢复,并对其街道环境进行综合治理。修缮后,此段街区的面貌有所改观。该街道将打造成为东北土特产品和特色旅游纪念品一条街,吸引各地游客,促进旅游消费,推动商贸发展。

4.3 公园空间

长春的城市公园较多,这些城市公园既是集中的城市绿肺,又是所在城市区域的景观中心,遍布市区的各个城市公园是城市景观建设的重点区域。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长春世界雕塑公园,雕塑公园占地约92公顷,是一个集当代雕塑艺术、展示世界雕塑艺术流派的主题公园,公园不但秉承体现了现代雕塑的文化品味,还将园林艺术发挥的淋漓尽致,是集自然山水与人文景观相融的一座现代城市雕塑公园。在规划上利用自然地形的起伏变化,采用中国传统园林与西方造园学说以及现代规划理念相结合的构思,达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主入口大门及两侧弧形引导墙,沿中轴线对称布局相得益彰。不对称的景观广场,运用巧妙的轴线转折,通过拱形桥与主题雕塑遥相呼应。公园内荟萃了全球100多个国家顶级艺术家的优秀作品,是一个具有世界水平的艺术之园,长春世界雕塑公园已成为充满魅力和创造力的艺术天地。

4.4 广场空间

长春城市广场受到“中心放射”的道路格局影响形态呈圆形。长春市文化广场是长春市最重要的城市公共空间之一,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是长春市的城市标志之一。文化广场位于长春市的城市中心区,总用地面积21.25hm2,东西长约469m,南北长约453米。广场的布局采取中轴对称的手法,使整个广场浑然成为一体。中心广场中央建有37米高的主体雕塑“太阳鸟”,借用了中国古代神化传说的内容,运用现代的艺术表现手法创作出太阳鸟这一形象,以表现人类对太阳的赞美和对光明的向往与追求。北面是露天音乐坛,跨过东西主路是1万平方米的主楼前庭广场,最北端为地质宫主楼。整个中轴线采用天然花岗石铺砌,给人以自然、庄严、厚重的感觉。中心广场及主入口两侧均为广场绿化用地和道路用地,总面积40000平方米,还饲养了3000只广场鸽,为整个广场增添情趣,已成为长春市最大的市民休闲娱乐广场。

5 结束语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地区的气候特点、地理条件、历史文化等都有很大的差异,这些客观条件决定了地域景观设计的差异性和多样性。针对于特定的环境,我们应该尊重传统,充分考虑区域的环境,注重结合当地实际的社会文化,寻求现代与传统的契合点,在趋同中求创新,不断挖掘、保护、延续和创造地域特色。

城市公共景观设计篇(9)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3)04-0000-00

收稿日期:2013-01-07

修回日期:2013-05-20

引言

水滨(Waterfront)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系指“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亦即城镇邻近水体的部分”。水滨按其毗邻水体性质的不同可分为河滨、江滨、湖滨和海滨。城市滨水区是“城市中陆域与水域相连的一定区域的总称”, 一般由水域、水际线、陆域三部分组成[1]。

滨水区公共绿地集多种功能于一体,其自然生态资源条件是景观设计的基础;而景观设计所营造的各种空间环境则应以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为目的。在此,本文以广州御景半岛花园沿江南段景观设计为例子,研究讨论城市滨水区域公共绿地空间景观设计。

1项目概况

御景半岛花园是恒大地产集团开发建设的住宅区,地处经济活跃的“广佛都市圈”中心金沙洲。项目用地由金沙洲彩滨北路北行经一段沿江引桥进入,用地红线外是一段长达1.8 km的沿江岸线,由南往北沿江所规划的公共绿地宽度从48 m到75 m不等,中部最宽;沿江中部以南是带状景观带,长约800 m,是本文研讨的景观范围。开发商出于建设自身品牌的考虑,与地方政府协商后承担了本公共绿地区域的建设活动。

2景观规划设计

任何景观设计都是在一定的场地范围内实施,设计必须重视场地本身的特征以及设计本身的属性内容。园林设计必须关注两个因素:设计场地的周边环境因素和设计背景。背景包含两个方面:地貌和历史内涵。地貌包含当地的土壤构成、自然痕迹;历史内涵是人类在这里居住生活的痕迹[2]。沿江南段设计场地为城郊水陆过渡地带,长期以来为周边村民所利用,偶有周边村民在此开垦种植农作物及堆放一些物料等活动,水陆衔接处局部原生植物生长良好,但由于场地疏于管理而相对凌乱。因其面向开阔的珠江,背依白塔山,南端不远处有一个原生植被生长良好的小岛――“石门返照”景点,场地周边可利用的景观资源比较丰富。

2.1设计构思

现代生活讲究绿色环保、节能以及可持续发展,故设计须本着绿色生活的主题及生态环保的理念,以构建和谐都市、健康生活为宗旨来开展。为创造出富有个性的滨江绿地景观,设计紧紧围绕现状条件及规划设想,对3个方面进行深入的思考。

2.1.1滨江景观形象 与城市内建筑林立的院落空间不同,开阔的江面为沿江绿地景观带来开阔的视野。人从水上、陆上以及高处俯瞰沿江绿地的景观效果各不相同。由于本段沿江公共绿地宽度相对较窄,加上岸线较长,设计通过减少硬质铺装、多种植高大乔木和运用多变的绿化空间来打造立体丰富的绿地形象;同时结合水生植物的种植,使水陆界面得以自然过渡,以形成郁郁葱葱、充满绿色的整体绿地形象。游人行走其中也不致产生单调的心理感受,多变的绿化空间和树木林带可以让游人不时看到对岸的树木,使对岸景观进入视线范围,因为视线的转移和延伸,让人感觉绿地空间范围扩大了。

2.1.2生态和谐 沿江绿地在水陆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交换等方面中起着重要作用。河岸植被带对提高生态系统生产力、水体保护、堤岸稳定、气候调节、环境美化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原生植被,景观设计要在“保”的基础上进行“育”,以形成覆盖水陆体系、功能完善的生态绿地系统,发挥生态效益。同时结合植物造景手法,营造层次优美而生态的城市景观绿廊。

2.1.3服务功能 设计城市滨水公共绿地,除了应发挥其应有的生态功能之外,还需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努力为居住于此及周边的市民创造健康、舒适的户外活动空间。景观规划密切结合游人的观光游览、休闲娱乐等需求,营造不同的功能空间,同时注重场所的可达性、舒适性、新奇性等特质,创造具有时代气息的公共绿地环境。

2.2景观规划的总体布局

规划布局以“植物的绿”和“水的蓝”作为空间基质氛围,建造舒适宜人的多元化景观空间。马修・弗雷德里克的《建筑师成长记录》里阐述:空间设计是为了满足功能需求而进行的空间组织或布局,运用“限制与引导”的手法来丰富人们在建筑环境中的行为感受。当人们走在一条蜿蜒的道路上时,他们的注意力会不时从一处转移到另一处,行程中获取意外的景观,甚至有片刻景物在视野中消失,然后再发现其他值得关注的事物;这样的体验如同不期的奖励一样丰富了人们的经历或者使之以另外的视角和态度去看待以往的事物。这种特殊的“布局”能让旅途充满趣味,而当到达目的地时,还会有更丰富的感受[3]。沿江南段景观带由南往北分为六个开放景区,依次是入口引导区、特色造型绿化区、疏林草地景区、特色园林展示景区、体育运动休闲区以及休闲码头景区。各景区既有相对独立的主题又彼此互相联系融合,由3 m宽的沿江休闲步道串联起来形成景观系列;并通过一系列的细节来表达体现城市滨水公共绿地的生态化、人性化与景观特色设计(图1)。

2.2.1入口引导区 入口引导区处于沿江南端,在引桥处设一条道路通往住宅区的原有屋村,让原住民可以方便快捷地进入沿江公共绿地。作为沿江绿地起始位置,设计采用了先抑后扬的空间处理手法,当人驱车从引桥处进入时,迎面可见的是一片郁郁葱葱的多层次密林,遮挡了人看向江面的视线,使人产生好奇心,随即进入视野的圆形铺地钟楼广场使人顿生豁然开朗的感觉,同时在广场的另一边绿化地种植了一片密林,以形成呼应关系。从空间形态上看,两处密林的围合使广场空间感得到加强,同时有了绿的依托(图2)。

在承担着引导指示功能的同时,广场空间还是相对开放的人流聚集空间。广场设计充分考虑到使用要求及景观的营造,结合原有地形、岸线、江水水位情况及观景需要,规划道路一侧标高适当抬高几个台阶的高度,成为一处上升广场,四周设计喷水池点缀节日氛围;广场中间为钟楼,周围采用台阶、花池及种植挺拔棕榈科植物的方式进行美化处理,以形成丰富的竖向空间(图3);游人可在此驻足观赏,也可直接经过广场,走下台阶站立于沿江休闲步道凭栏远眺,亦可近观护栏外侧的为保护自然生态而保留下来的湿地植物。沿江休闲步道从这里开始沿着护栏堤岸自南向北延伸,设计采用了花岗石材、硬质塑木以及卵石,可以给游人以不同的感官体验。步道内侧与绿化地连接的边沿根据排水需要,结合绿化地形设置了卵石截水沟,自然而美观。外侧护栏设计为厚实的花岗石扶手、古朴自然面石材装饰的挡板及带装饰的护栏墩。每隔6 m左右设一个护栏墩,墩上设计3 m高的庭院灯,每当夜幕降临,明亮的灯光为夜晚散步的游人提供充足的照明。公共空间的设计应该鼓励人们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都能关注并乐于使用它[4]。夜晚江面上灯光倒影随江水荡漾,江风拂面,让人倍感舒适(图4)。

基于对防洪排涝及通航的功能考虑,设计应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努力营造自然生态的景观,使沿江绿地的整体性得到完美体现。沿江绿地驳岸根据原自然岸线进行设计,在综合考虑防洪、通航要求、结构安全及原生湿地植物保护的前提下,选用悬臂式钢筋混凝土挡墙,为尽量减少其对水陆交接面植被及水气自然渗透的影响,钢筋混凝土挡墙上部设计了外飘花槽,下部基础以上保留覆土层,利于原生湿地植物的蔓延生长(图5)。设计尽量缩小岸上硬质休闲步道宽度,以扩大公共绿地的绿化面积,发挥生态效益。

2.2.2特色造型绿化区与疏林草地景区 漫步江边,经过入口广场之后,便来到特色造型绿化区:大片干净整洁的彩叶地被模纹绿化配合造型独特的造型树自成一景,颇具新意(图6)。植物的色彩美与人工的巧妙构图在这里得到很好的结合,游人可在此尽情拍照留念。特色造型绿化景区与疏林草地景区中间是由一片生态密林围合的公共巴士服务站,主要为外来游客及居住于此的业主服务。服务站设有风雨廊售票、小卖部及洗手间, 风雨廊柱间设置了座椅方便游人休息候车。服务站处的生态密林不仅具有围避作用,同时为两边景区提供良好的背景与过渡。从空间形态上看,这也是整体绿化形成疏密交替、高低起伏、节奏韵律变化的设计关键。 在疏林草地空间内设计两三个圆形花坛,丰富了草坪空间及色彩,靠规划路一侧是自然生长的小丛林与树下围合绿篱设计,小丛林既可发挥生态效益,又是两边不同景观空间的自然过渡;而且为孩子们提供了放飞心灵的天地,小丛林树下围合绿篱设计可避免玩耍的小孩径直冲入规划道路,使之在安全的活动空间内玩耍,局部点缀的情趣雕塑小品可让孩子们从玩乐中得到熏陶教育。从特色造型绿化到疏林草坪,绿地空间虚实相间,达到步移景异的效果,为人们的游憩活动提供了轻松愉悦的场所。

2.2.3特色园林展示景区 特色园林展示景区紧邻疏林草地景区,这里是以介绍各式庭院、展现各式景观亭之美为主题的景点。亭,在古时候是供行人休息的地方:“亭者,停也。人所停集也”(《释名》)。在今天我们赋予其更多的功能,游人不仅可在此休息,也可在此赏景,同时亭本身也作为景观点缀周围环境。各式特色景观亭沿着一条轴线布置,各亭不仅自成一景,亦通过设置的铺地平台及花池、园路相互联系而成为一组建筑群体艺术。在方便游人观赏之余也为游人提供了休息及遮风挡雨之处。“用地不可避免地要有边界,因为土地是有限的。在这一条件下,空间的延伸对于园林空间获得更为丰富的层次感具有重要的作用,空间延伸意味着在空间序列的设计上突破场地的物质边界,它有效丰富了场地与环境之间的空间关系”[5]。故在景区中,各式景亭时而布置于开敞明亮之处,时而隐没于树林之中,游人在此可以透过树林空隙不时看到江面和对岸风景;而高低布置的景亭和隐约出现的亭屋顶,也可带给对岸丰富的视觉感受。

2.2.4体育运动区及休闲码头区 特色园林展示景区过后,便是一片体育运动休闲区,这里设置了各种体育运动设施及特色卵石健康步道,极大地满足了人们运动的需求。同时这里还设置了儿童娱乐设施,给小朋友提供了充足的活动场所。在绿荫掩隐之中,老少欢笑声不时传出,呈现出其乐融融的景象。毗邻阳光假日景区的是南北两端沿江公共绿地的交接位置,也是整个沿江公共绿地的中心位置,同时花园小区主入口大门也设置于此,人流相对集中,是沿江景观带最重要的位置。结合小区主入口广场,设计了游船码头、休闲茶座、林荫树阵、阳光沙滩以及结合微地形处理设置的休闲木平台,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年龄的人们在此进行各种日常休闲娱乐活动。给居住区内外的市民提供一处可以自由交流沟通的平台,达到景观资源共享与利用的最大化,营造融洽的生活氛围。

2.3 生态绿化种植设计

2.3.1沿江湿地植被保护利用 御景半岛花园沿江段局部还保留着原生态湿地植被,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应充分利用原有湿地植被创造生态湿地景观,展现水陆交界自然景观。湿地植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净化与保护水资源,而且有了湿地植被,又会产生各种微生物,引来各种鸟类、昆虫,形成一个生机勃勃的良性生态系统。同时,在保护的基础上局部整理和增加一些湿地植物如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Hu et Cheng、睡莲Nymphaea alba、莎草Cyperus papyrus、狐尾藻Myriophllum verticillatum来丰富沿岸湿地景观层次。

2.3.2沿江公共绿地各区绿化 各区绿化种植设计着重强调“大生态、大环境”的原则,采取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设计手法。地形设计方面尽量利用原有地形并减少土方工程量,除了为营造景观需要对局部做起伏地形及修整之外,其余均为原有地形并利用原地有保留价值的植物,减小对原有植被的破坏;植物种植搭配讲究群落的层次与植物的生态习性,景观形态方面讲究节奏韵律、对比关系及色彩方面的结合。

植物主要以乡土树种为主,骨架树种包括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垂叶榕Ficus benjamina、秋枫Bischofia javanica、橡皮榕Ficus elastica等,中层乔木选用了小叶榄仁Terminalia mantaly、尖叶杜英Elaeocarpus rugosus、小叶榕Ficus microcarpa L.f.、高山榕Ficus altissima Bl.、盆架子Alstonia scholaris以及开花树种如大花紫薇queen's crape myrtle、美丽异木棉Ceiba insignis、红花紫荆Bauhinia variegate、黄槐Cassia surattensis Burm. f.、鸡冠刺桐Erythrina variegata L、鸡蛋花Plumeria rubra 'Acutifolia'及凤凰木Delonix regia (Boj.) Raf.等;局部点缀大王椰子Roystonea regia (HBK.)O.F. Cook,老人葵Washingtonia filifera、银海枣Phoenix sylvestris等棕榈科植物;中下层灌木包含澳洲鸭脚木Schefflera macorostachya、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棕竹Rhapis excelsa (Thunb.) Henry ex Rehd、散尾葵Chrysalidocarpuslutescens及一些耐修剪型植物的应用。下层地被主要有色彩鲜艳的变叶木variegated laurel、黄连翘forsythia、大叶红草Altemanthera Ficoidea cv.'Ruliginosa'、黄金榕Ficusmicrocarpa cv.GoldenLeav、花叶姜Alpinia sanderae Hort及稍耐荫的合果芋cv.albolineatum、红背桂Excoecaria cochinchinensis Lour、龟背竹Monstera deliciosa、春羽Philodenron selloum Koch等植物;造型树选用了小叶榕及杜鹃Bougainvillea spectabilis wind;沿江休闲步道栏杆外侧花槽,种植了易管理、效果佳的红花杜鹃进行垂直绿化;整体空间绿化通过高与低、密与疏的交替变化,营造了层次丰富、生态功能良好的植物景观;同时达到四时季相分明,春夏秋冬各有特色的景观效果。

3 结语

城市滨水区域是公民共有的独特的景观资源,集娱乐、休闲、健身、文化、观光等功能于一体,对其进行景观规划设计时应综合考虑使用者情况及生态的自然延续,努力运用不同的设计手法营造出适合大众的生态滨水景观空间,最大程度地满足各方面需求,这是社会文明发展进步的体现,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第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25-34.

[2]建设部城建司.园林城市与和谐社会[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7:86-93.

[3](美)马修・弗雷德里克.建筑师成长记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76-85.

[4](美)弗雷德里克・斯坦纳.生命的景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30-50.

[5]吴家骅,叶南.景观形态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16-18.

作者简介

城市公共景观设计篇(10)

2 地域景观与文化传统

长春充分利用冰雪优势,结合天然的环境资源,开展冰雪旅游和冰雪产业。长春冰雪旅游节、瓦萨国际滑雪节等集冰雪运动、冰雪旅游于一体,已具有广泛的国内外影响。同时融入冰雪雕塑艺术、冰雪摄影、民俗展示等文化要素。近年来,在影视产业发展的推动之下,长春表演艺术逐渐形成集团式发展。地方戏曲“东北二人转”在民间流传广泛,地方舞蹈“东北大秧歌”也从民间走向舞台。长春还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浓郁的关东民俗、萨满文化、高丽风情等构成了长春的民俗与民族特色。这些带有显著的地方色彩的民俗要素是构建城市形象不可或缺的风景。

3 地域景观与地方产业

汽车制造业是长春城市人文品牌,以汽车产业带动相关制造业的发展。汽车文化、旅游配套设施逐步健全。长春电影制片厂是我国建国以后的第一个电影制片厂,曾为新中国拍摄过多部脍炙人口的优秀电影作品,至今仍是我国重要的影视产品基地。此外,长春大力培育会展产业,目前建有大规模的国际会展中心,并已经建立了“城市雕塑作品展”、“农业博览会”、“汽车博览会”等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特色展会品牌。长春是我国著名的商品粮基地,现具有强大的玉米加工及化工醇生产能力,鹿茸等鹿产品一直是长春的品牌之一[1]。长春正在逐步树立以科教带头、多元文化共荣的城市人文气质。

4 地域特色在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中的体现

4.1 居住空间

长春电影制片厂是我国建国以后的第一个电影制片厂。曾为新中国拍摄过多部脍炙人口的优秀电影作品。至今仍是我国重要的影视产品基地。长影世纪村位于长春市中心区朝阳区,建于长春电影制片厂旧址,由红旗街、湖西路和两条规划路围合而成的区域内。整个居住小区面积 20.5 公顷,绿化率 40%,临近红旗街商业区和南湖公园,畅达多条城市主干道,交通便利。小区内的公共绿地中通过不同的设计手法来介绍电影文化以及电影发展史,主要景观节点有多组以电影文化为主题的雕塑作品,这些雕塑作品以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电影为背景,展现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场景。该项目将房地产项目与影视文化相嫁接,创造复合型地产,旨在建造中国独有的超大型影视文化社区,弘扬影视文化,服务回报于社会。

4.2 街道空间

长春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不同功能的特色街区。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形式、空间尺度、色彩、符号给人带来了强烈的地域文化的认同与共鸣,能够唤起人们对过去的回忆,产生文化认同感[2]。人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是典型的代表,始建于 1907 年,街道两旁至今保留着许多时期建筑,是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见证。街道两侧各个历史时期特色建筑由北向南绵延分布,是积淀城市历史、体现现代建设、引领未来发展最具代表性的街路。近年来,长春市对这一路段上的 42 座历史建筑进行保护、恢复,并对其街道环境进行综合治理。修缮后,此段街区的面貌有所改观。该街道将打造成为东北土特产品和特色旅游纪念品一条街,吸引各地游客,促进旅游消费,推动商贸发展。

4.3 公园空间

长春的城市公园较多,这些城市公园既是集中的城市绿肺,又是所在城市区域的景观中心,遍布市区的各个城市公园是城市景观建设的重点区域。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长春世界雕塑公园,雕塑公园占地约 92 公顷,是一个集当代雕塑艺术、展示世界雕塑艺术流派的主题公园,公园不但秉承体现了现代雕塑的文化品味,还将园林艺术发挥的淋漓尽致,是集自然山水与人文景观相融的一座现代城市雕塑公园。在规划上利用自然地形的起伏变化,采用中国传统园林与西方造园学说以及现代规划理念相结合的构思,达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主入口大门及两侧弧形引导墙,沿中轴线对称布局相得益彰。不对称的景观广场,运用巧妙的轴线转折,通过拱形桥与主题雕塑遥相呼应。公园内荟萃了全球 100 多个国家顶级艺术家的优秀作品,是一个具有世界水平的艺术之园,长春世界雕塑公园已成为充满魅力和创造力的艺术天地。

4.4 广场空间

长春城市广场受到“中心放射”的道路格局影响形态呈圆形。长春市文化广场是长春市最重要的城市公共空间之一,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是长春市的城市标志之一。文化广场位于长春市的城市中心区,总用地面积 21.25hm2,东西长约 469m,南北长约 453 米。广场的布局采取中轴对称的手法,使整个广场浑然成为一体。中心广场中央建有 37 米高的主体雕塑“太阳鸟”,借用了中国古代神化传说的内容,运用现代的艺术表现手法创作出太阳鸟这一形象,以表现人类对太阳的赞美和对光明的向往与追求。北面是露天音乐坛,跨过东西主路是 1 万平方米的主楼前庭广场,最北端为地质宫主楼。整个中轴线采用天然花岗石铺砌,给人以自然、庄严、厚重的感觉。中心广场及主入口两侧均为广场绿化用地和道路用地,总面积 40000 平方米,还饲养了 3000 只广场鸽,为整个广场增添情趣,已成为长春市最大的市民休闲娱乐广场。

上一篇: 产业园前景分析 下一篇: 浅谈语文教育的重要性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