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思想史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政治思想史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Political Thought

  • 12-1419/D 国内刊号
  • 1674-8662 国际刊号
  • 0.4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政治思想史是天津师范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2010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天津师范大学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政治思想史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国现代政治思想、日本政治思想、西方政治思想_英国政治思想、学术评论、书评

政治思想史 2016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政治思想史杂志中国政治思想
如何认识和理解三纲五常的历史含义1-28

摘要:中华文明在经历了“轴心突破”之后,法家意义上强大的“早熟现代国家”和儒家意义上的伦理人文思想共同构成了“塑造中国文明的决定性因素”。三纲五常之所以能够成为帝制中国时代中华文化或中国文明最持久一贯的核心价值观,正是国家与儒教或政与教互动整合的必然结果。因此,必须将其放置于周秦之际整个政治体制架构的变革和中华伦理文明及人文思想演进的整体脉络中来加以理解和诠释,才能更恰当而准确地阐明古人关于纲常伦理之整个论说的根本意旨与历史含义。

“孝”与“忠”的双重变奏——从忠孝关系的演变看儒学传统的历史实践29-45

摘要:“孝”与“忠”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具有很强的逻辑相关性和一致性,但在历史实践中,却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忠孝不能两全”的矛盾与困境。程朱理学尝试以“小孝孝亲,大孝孝国”的理论来化解这种紧张,并在观念上促成对“家”与“国”、“私”与“公”等关系的重新界定。这种思想资源又在近现代新的历史情境中变化流转,最终深深影响到国人的思维方式与行为取向,塑造了国而舍家、公而忘私的民族集体潜意识。

《仁学》政论及其思想来源——民约东来之前的卢梭式论说46-71

摘要:《仁学》成书虽在卢梭著作传入中国之前,其中政论却已触及“民约论”的若干层面,这既缘于谭嗣同对西学的接触,也因传统典籍固有“民约精义”的思想成分。西学书籍中的卢梭式论说,固为谭氏民主思想之可能来源;《仁学》所阐述的“国家起原”与“民治主义”,也隐约可见管、墨等先秦诸子的印迹,且多取资于儒家的民本思想。本国旧学与西洋新说之间的微妙关联,使“《仁学》暗合《民约论》”这一事实,有了更大的阐释空间。

政治思想史杂志西方政治思想
塑造人民——对卢梭“社会契约”的一种解释72-91

摘要:卢梭以一种理论的彻底性探讨了人民的形成。人民通过契约而产生。契约既是一种历史事实,更是一种原则要求。而为了保障这种契约的原则性,卢梭特别强调了参与立约者的条件平等。正是这一要求,使得卢梭笔下的“人民”不再是一种自然的或自发的既定事实,而是一个被塑造、被建构的共同体。但这种建构性也暗示了这一人民共同体的内在脆弱,即这是一个始终有待于被维持、被完善的共同体,卢梭对立法者和公民宗教的阐述正表明了这一点。

无产者的理性:1848年的奥古斯特·孔德92-110

摘要:1848年6月25日夜里,打破巴黎宁静的“不祥的枪声”令奥古斯特·孔德心绪不宁,他为“这血腥冲突直接的后果”感到不安,并加入了“前所未有的战斗,其间我们数以百计,也许数以千计的弟兄们和儿子们倒下了”。

亚伯拉罕·林肯与民主111-133

摘要:内战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危机,也是美国宪法迄今遭受的最严峻考验。林肯通过诉诸《独立宣言》和美利坚民主原则解决了这一危机,让美国获得了“自由的新生”。在与道格拉斯和卡尔霍恩的宪法辩论中,林肯尖锐地提出了宪法的形式性和实质性问题,对人民主权和民主的形式及实质等问题进行了透彻的分析,批判了道格拉斯和卡尔霍恩对民主的错误理解,并借此重建了美国宪法的精神。

政治思想史杂志经典文本
申辩134-145

摘要:1529年6月,出身美第奇家族的教宗克菜门特七世与哈布斯堡王朝的查理五世签订巴塞罗纳和约,双方达成交易,查理五世受教宗加冕,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被查理与教宗联军围困10个月后,佛罗伦萨共和国于1530年8月有条件地投降,在保证共和制及佛罗伦萨人民自由不受损害的前提下,佛罗伦萨城将于4个月内重组政府。

政治思想史杂志政治哲学
客观性与公共性视角下的政治建构主义146-159

摘要:罗尔斯将政治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方法,深入贯彻到政治自由主义的理论建设之中。它为政治正义观念的产生提供了公共的思想架构,并保证了这些观念的客观有效性。公共性是政治建构主义的前提性条件,因为政治正义观念内在的要求是贯彻公共性理念并对政治正义的观念予以公共证明,这样得到的才是被有理性的公民广泛认可的政治信念,而这正是政治信念的客观性所在。因此,客观性与公共性都是政治建构主义不可缺少的理论特质。

政治思想史杂志学术评论
从知识分子的“社交性”看“新保守主义”的兴起160-171

摘要:在20世纪60年代“纽约知识分子”引发“新保守主义”运动的过程中,杂志作为公共知识分子所论战的阵地,在这场知识分子思想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公共利益》的创立代表了“纽约知识分子”群体内部“理想派”与“现实派”分歧的加深,并且伴随着其内部对于越战以及新左派的争论,“老一代”与“新生代”之间的分歧也逐步无法弥合,最终“现实派”中“新生代”的“纽约知识分子”从群体出走,引发了最初的“新保守主义”。

政治思想史杂志书海钩沉
清末科举改制与“新学”出版172-186

摘要:甲午战争之后的十余年间,随着维新变法运动和清末新政的开展,大量的西方法政书籍或直接或间接地由异域移译至中土,源自西方的政治学开始在我国传播,并被逐步纳入学术与教科体制,故清季可谓我国现代政治学(相对于中国传统的有关政治的学问而言)的发轫期。

政治思想史杂志书评
“西学东渐”与“知识仓库”的建设、使用和更替——评潘光哲《晚清士人的西学阅读史(一八三三——一八九八)》187-196

摘要:“西力东渐”是晚清以来近代中国社会、政治、思想文化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哈佛大学费正清提出西方冲击、中国回应的模式解释这一重要历史现象。这一模式因为其“西方中心”倾向越来越受到学界批评,即使费氏的学生辈也纷纷强调从中国自身的脉络理解这段历史。

ABSTRACTS198-200

约稿启事F0003-F0003

摘要:一、《政治思想史》杂志前身为《中西政治文化论丛》辑刊(2001年创办,到2009年共计出版了7辑),2010年正式改为期刊出版发行,更名为《政治思想史》,由天津师范大学政治文化与政治文明建设研究院承办;本刊为季刊,每季末月1013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