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建设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语文建设杂志 北大期刊

Language Planning

  • 11-1399/H 国内刊号
  • 1001-8476 国际刊号
  • 1.7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语文建设是语文出版社有限公司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56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国家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语文建设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关注、学术前沿、教学、教材、评价、探索、语言、广告书评

语文建设 2019年第09期杂志 文档列表

语文建设杂志卷首
卷首1-1

摘要:“文学名著”很多,虽是博学的人,花了终身的功力,也未必能全读;何况中学生?中学生当然只能选读,依学生的程度选,依“文学名著”对于学生的“了解固有文化”切要与否选。选读的分量虽然少,只要真个能读解,能欣赏,成为习惯,就可以随时随地用这种能力和习惯阅读没有选读的其他的“文学名著”,也就是终身在“了解固有文化”的进程之中。教育的本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身以之。以为教育可以把学生所需要的一切全部给他们,学生出了学校再不用自己去研讨追求了,这种认识是根本不对的。

语文建设杂志关注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理念细究与实施推进4-9

摘要:“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作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设置的18个任务群之一,是当前备受关注的语文教育热点问题。这一任务群从名目上看似乎很熟悉,其实却不尽然,不仅日常教学中实施起来有难度,在某些问题的理解和把握上还容易出现偏差。对于“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的研究和实施,一方面要从理论上辨析某些可能产生纠葛的细微之处,为正确开展教学提供学理依据;另一方面也要勇于实践、大胆尝试,为更精确地把握课程理念提供案例支持。本期,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郑桂华教授理性分析了课程计划的有限性与整本书阅读需求的无限性这一矛盾,指出教师应把握“应为”与“可为”的空间,加强纵横关联,提升“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实施效益。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梁颖、上海市教委教研室范飚详细介绍了学术论著《语文常谈》阅读教学案例。上海市位育中学华卫民、上海市徐汇区教育学院程元详细介绍了传记文学《人类的群星闪耀时》阅读教学案例。希望这几篇文章对教师更好地认识与开展“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教学有所帮助。

论“语”说“文”——学术论著《语文常谈》的阅读10-13

摘要:本单元意在引导学生阅读《语文常谈》这本书,以及开展拓展性学习活动,涵泳语言、走近学术。一方面,使学生能够在理解书中重要概念的同时,关注、积累、思考生活中的语言文字现象;运用书中的相关内容解决自己在语文学习中遇到的语言问题,产生探索汉语言文字规律的兴趣,提高对汉语言文化的认同感。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在阅读中梳理思路,厘清关系,感受学术性著作的语言特点,把握学术性著作的形式特征,获得学术性论著的阅读经验,以及阅读同类型作品的思路和方法。

闪耀的群星:传记文学的阅读14-17

摘要:本单元的设计,旨在让学生通过对《人类的群星闪耀时》的整本书阅读及相关拓展阅读,走进历史、走近人物,思考那些瞬间对于历史进程的意义,进而将之与自己的生活连接起来,从而唤起自身的历史使命感。通过质疑辨析,认识传记文学文学性和历史性相交织的行文特点,理解不同的写作体裁对于历史人物塑造的不同作用,形成对于文学传记阅读的一般方法,并将阅读中获得的知识、技巧,尝试应用于传写自己感兴趣的其他历史人物。

语文建设杂志培东教新课
自由笔法,自然流淌——《灯笼》自读课教学思考18-21

摘要:《灯笼》是吴伯箫写于20世纪30年代的一篇抒情散文。作者以“灯笼”为话题,串联起早年乡村生活的诸多记忆,表现旧时的乡村民风民俗,抒发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之情;同时还以小见大,借“灯笼”这一形象表达自己以天下为己任、愿为保卫国家充当“马前卒”的意志和热情。《灯笼》入选统编本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4课,是“民俗”主题单元中的一篇自读课文。除“更好地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增进学生对社会生活、社会文化的理解”外,第一单元的单元导读还告诉我们:“学习本单元,要注意体会作者是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还要注意感受作者寄寓的情思,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语文建设杂志教学
语文教学须实现以情优教22-26

摘要:人文情怀(以下简称“情怀”)属于教师的职业情感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和人格魅力的体现,主要包括对教育工作的执着热情,对全体学生的真挚关爱,对社会人生的积极态度,以及人际交往的良好情意状态。教师依靠专业技能和情感机制,向学生传授课程知识,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本文结合课程改革的要求,从学理和实践方面对语文教学与教师情怀的关系作一论述。

文体和学情:课堂教学的起点与落点——以《我有一个梦想》为例27-30

摘要:最近,笔者所在区的省级示范中学一位名师送教下乡,在我校执教了《我有一个梦想》示范课,笔者参与了听课与评课。该课彰显了教师较强的教学能力,但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似乎存在些许值得商榷的地方。现不揣冒昧,将笔者的陋见陈述如下,以求教于方家。一、教学步骤回放1.教学目标呈现第一,整体把握内容,理解“梦想”的具体内涵及价值意义;第二,在诵读中体会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第三,深层理解本次演讲后产生的意义及影响。

寻觅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真核31-33

摘要:在我国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进程中,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成为新课程改革、新高考改革的最核心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把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作为“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高中语文课程目标体系。罗曼·罗兰曾说,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高中语文诗歌教学必须让学生的能力融入积极的文化价值和利他的道德情怀。

以“线”串“珠”,整合记叙文教学资源34-36

摘要:“语文主题学习”提倡大量阅读,通过让学生在课堂上阅读大量同主题的文章,实现反三归一、质从量出,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自我校开展“语文主题学习”项目以来,强调让学生多读书、多感悟、多积累、多写作,并且学生也养成了做批注和写读书笔记的习惯。那么对教师而言,如何在课堂上对课内外的阅读资源进行整合,选什么样的主题和文章进行整合,就成为教学的重中之重。记叙文是我们日常阅读教学中最常见的一种文体,包含的范围很广。为此,我们开展了一系列针对记叙文整合的研究。

梅贻琦“从游论”对语文主题学习的启示37-39

摘要:“从游”式教育传统在我国可谓源远流长。孔子开创并实践的“从游”式教育传统,渗透着综合性、实践性、体验性以及“相机启发”“教学相长”等丰富的教育内涵。这一教育传统影响了后世的教育教学,在王国维、梅贻琦那里更是得到了发扬光大。梅贻琦在《大学一解》中曾说:“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1]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深切感到这段话与语文主题学习理念深度相通,对语文教育具有深刻、独到的启迪意义。

语文建设杂志专栏
从《致橡树》到《神女峰》40-42

摘要:舒婷作为女诗人,常常被某些文学评论家当作女权主义的代表。这当然有一定的道理。不仅因为她的性别,而且因为她的作品里时时表现出来某种女性的视角。无论从早期的《致橡树》,还是到中期的《神女峰》,她的作品在女性立场和女性价值方面一脉相承。《致橡树》长期以来受到女性读者的青睐,在婚礼上作为女性来宾和为新娘朗诵的故事,又被选人中学语文课本,但是《神女峰》没有这样幸运,在女性读者心中,似乎没有留下那么深刻的印象。其实,《神女峰》恰恰与《致橡树》是姐妹篇,二者有着紧密的联系。诗人有意在其中隐含着互相说明的寓意。

语文建设杂志文学
《天净沙·秋思》何以“深得唐人绝句妙境”43-46

摘要:《天净沙·秋思》是中国抒情诗名篇,近代学者王国维从绝句美学的角度、境界论的高度盛赞该篇,曰:“《天净沙》小令,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1]又曰:“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有元一代词家,皆不能办此也。”[2]王国维对于《天净沙·秋思》何以“深得唐人绝句妙境”并未展开阐述,这导致读者对王国维的评价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天净沙·秋思》是一篇具有小令体式特征、绝句美学风格的短篇抒情诗,本文将从绝句文体的抒情美学表现及其美感生成机制层面解其“所以然”,求解《天净沙·秋思》的艺术“妙境”,亦可为“唐人绝句妙境”说提供可行的考察角度。

把握戏剧语言,领略艺术魅力——《屈原》(节选)分析47-51

摘要:话剧《屈原》是郭沫若1942年创作的著名历史剧。该剧将屈原备受政治打击的一生,通过橘颂、受诬、招魂、被囚、雷电颂五幕表现了出来,塑造出一个坚贞不屈、热情澎湃的爱国屈原形象。统编本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节选了《屈原》第五章第二场,该部分主要表现了以靳尚为代表的邪恶一方企图加害屈原,屈原面对着风雷电发出了雷霆万钧的呼喊,具有极强的戏剧艺术感染力。本文从独特的戏剧语言入手,分析《屈原》(节选)中的戏剧语言是如何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的,并领略其中的艺术魅力。

统编教材中“经典背影”的留白艺术51-54

摘要:李苦禅说:“空白处补以意,无墨处求以画,虚实之间,相生相发。”[1]笪重光说:“无画处皆成妙境。”[2]二者共同指向了国画重要的“留白”技法。“留白”即“留下空白”,“留白”的美学追求不是“虚无”,是“藏境”。这种肇始于绘画,生成“艺术空白美”的技法后被广泛地借鉴到音乐、书法、戏曲等领域,也成了文学创作的利器,典型如海明威的“冰山原则”,这就是“文学留白”。“背影”意象意味深长,“留白”艺术意蕴深藏,合二为一,文本就会产生无穷的张力。笔者选取统编本教材中“经典背影”的几处“留白”进行研究,以期揭示其艺术的堂奥。

语文建设杂志评价
写作能力考查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路径——基于高考恢复以来作文试题的梳理与分析55-59

摘要:写作是人们有意识地运用语言文字符号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的较为复杂的脑力劳动过程。写作能力不仅是语文学科能力中的一项核心能力,也是现代社会个体发展所必需的一种基本能力。[1]高考作文作为考查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内容,直接体现了我国学生语文写作能力的考查要求。本文通过对1977年高考恢复以来高考作文试题(主要是全国卷)的分析,梳理高考作文发展的历史轨迹,探寻学生写作能力考查的发展路径,以期为我国高考作文命题及作文教学提供思路。

中考语文试卷制式的省思与重构60-64

摘要:评价是教学的延伸,试卷是评价的载体。试卷制式是反映知识、能力、素养的重要框架,也是体现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的主要方式。然而,试卷制式与课程改革、教学改革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试卷制式的要素组合与结构调整远远跟不上课程改革的步伐,同时试卷制式的名分归属与内容排布也制约着教学改革的力度。在深化改革的今天,省思、调整、重构试卷制式势在必行。

语文建设杂志语文生活
热词“硬核”解读65-66

摘要:“硬核”本不常用,自2018 年4 月起,经网络语境的发酵而迅速刷屏于新媒体,并逐渐扩散至传统纸媒中。“硬核”的新意义是新媒介传播过程中衍生出来的。据网络释义,热词“硬核”本源自“Hardcore”,是20 世纪70 年代从朋克摇滚中分化出来的一个音乐分支,之后一种难度大、门槛高、受众小的“硬核游戏”又横空出世。随着这些事物传入国内,“硬核”便具备了可独立使用的两个特定语义。尽管源于亚文化圈,但这丝毫未能影响“硬核”使用范围的扩大,其语义内涵尤为丰富,大概可归为以下几种。

小议“真香”67-68

摘要:最近,“真香”一词开始蹿红网络,特别是在如今弹幕横行的时代,该词在网络媒体上的出镜率可谓是呈几何级增长,成了当下网络语言的新宠。该词最早出自某卫视综艺节目《变形记》,其中一期的城市主人公王境泽初到农村家庭时撂下狠话:“我王境泽就是饿死,死外面,从这儿跳下去,不会吃你们一点儿东西!”后面又端着碗边吃边感慨“真香”。节目播出之后,该段视频内容被网友们制作成了各种表情包在网络上传播开来,网友们用“真香”一词来讽刺那些喊口号抵制某事物后却言行不一的人,抑或是调侃那些出尔反尔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