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建设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语文建设杂志 北大期刊

Language Planning

  • 11-1399/H 国内刊号
  • 1001-8476 国际刊号
  • 1.7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语文建设是语文出版社有限公司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56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国家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语文建设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关注、学术前沿、教学、教材、评价、探索、语言、广告书评

语文建设 2018年第1X期杂志 文档列表

卷首1-1

摘要:编辑《中学生》十几年,觉得我们一班写稿朋友有个共通的观点,虽然并没有明文规定或者口头约束。这个共通的观点用夏丏尊先生的话来说,就是“受教材”并不等于“受教育”,学校教育如果只能使学生“受教材”,那是欠缺,如果连教材也受不到,当然更不成话。必须使教材像食物一样,在学生的身体里消化了,转化为血肉;学生就在“受教材”的当时得到补益与受用,那才是“受教育”。

《问津录寻找优质语文教学资源》25-25

摘要:本书针对语文教师常感困惑的教研论文写作和文本解读,比较全面地论述了寻找优质语文教学资源的意义、途径、步骤与方法。全书分为“总论”和“分论”两大部分。“总论”以《愚公移山》《金岳霖先生》为例,论述一线语文教师在教研论文写作和文本解读中常常忽略的文献意识问题,具体告诉老师们应该怎样阅读语文教研期刊,怎样搜集文献资料,要言不烦,好懂管用。“分论”从备课、文本解读、阅读与写作评价等角度,用“论文案例+推荐优质资源”的形式,提供研究有关问题的文献资源。读者可以举一反三,学会甄选文献,借助优质资源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在前人的基础上将研究继续深入下去。

《民国国文教学研究文丛》57-57

摘要:自20世纪初国文独立设科以来,国文教育工作者作了长期的实践和探索,他们所留下的经验或教训,都弥足珍贵,不应漠视它、舍弃它。在饶杰腾先生看来,我国语文教育改革收效不尽如人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能认真对待批判与继承的问题。《民国国文教学研究文丛》就是先生十年来在这一问题上探索和努力的成果。丛书分为“总论”“论争”“阅读”“写作”“选读”等五卷。

从传统文化视角分析思政教育的功能与路径——评《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82-82

摘要:直到今天,传统文化中依然有不少值得我们借鉴的积极内容,所提倡的诸多理念对各方面均产生了较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然是值得我们传承的重要文化。而今,各种思政教育在授课模式变得陈旧的情况下也需要注入有亮点的内容,才能摆脱当前思政教育成果不理想的状态。因此,与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已成为思政教育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由鲁力编写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8月出版)将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相关的资源结合起来,着重对二者相互融合的价值意义、存在问题与原因、途径方法以及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思政教育资源等进行分析和整理,以期为当前我国相关方面的教育问题研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基础性工作。

语言文字报刊征集书画作品83-83

摘要:为进一步提升读者阅读体验,增强编读互动,为读者提供展示才艺的平台,《语言文字报》和《语文建设》杂志(以下简称“一报一刊”)启动书画作品征集活动。

语文建设杂志学术前沿
语文教育价值导向新变化——基于统编本语文教材的分析4-8

摘要: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最重要的是选择完美的教育内容”[1]。作为传承民族文化的基础性工具,语文教材是随着社会主流价值取向、课程与教学理论的深化、知识概念的更新不断发展的。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国初中语文教材为达到准确引领鲜活生动的教学实践的目的,在总体平稳中经历了几次较大修订。

创新学习任务单: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关键9-11

摘要:在研制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时,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作为15个学习任务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始终贯穿必修、选修Ⅰ和选修Ⅱ三类课程。从以往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施来看,基于学习任务单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是其有效路径之一。因此,在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创新学习任务单成为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关键。笔者将围绕创新学习任务单,澄清创新学习任务单的背景,阐释其内涵,指出学习任务单创新的三种样式。

语文建设杂志教学
阅读教学中的非常态发散问题解决对策12-14

摘要: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常常会发出这样的声音:“陶渊明有点迂,有官做不是很好吗?”“我喜欢智叟,愚公的确太蠢了。”甚至学完课文后学生还有这样的认识:“这么简单的问题,为什么说得这么复杂?”“我就不相信作者在写作时所想到的,跟老师分析的一样复杂。”从文本研读的角度看,这是非常态的,是谬误;但从教学角度看,这又是一种常态,因为许多教师遇到过这种情况,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由于这种思维的“发散”不是以文本为中心的,我们姑且称之为“非常态发散”。

巧借空白解文本15-17

摘要:“空白”原是中国画构图技法之一,意思是“计白当黑”,有虚实相映的效果。在艺术创作中,有时为了表现主题而有意识地留出部分空白,从而唤起读者的想象,比如中国古代《诗品》中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文学创作艺术。无论高中语文教材本身还是整个教学过程,都存在着一些值得探究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对课标的理解以及教材的实际情况对问题进行分解、改造:或者把大问题转换成小问题,或者转换角度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使之适合学生思考,这些问题本身就是课堂上需要填补的“空白”。

例谈议论文中材料论据的使用18-20

摘要:高中生在议论文写作的学习中,大体都经历过这样的过程:第一阶段,纯粹议论,以区别于初中的记叙文写作,然而800字多为观点反复,少有针对性;第二阶段,通过学习典型的议论文,约略明白论据,尤其是使用例子是增强议论文说服力的重要手段,而且例证法较之其他论证方法更容易操作,于是学生在写作中开始大量使用例子,然而材料论据积累的欠缺、使用的不得法,不仅不能通过材料论据增强文章的论证力度,反有画蛇添足、不知所云之感;第三阶段,学生的议论文写作进入了彻底迷茫时期。

从积累拓展与阅读提示看统编本教材21-23

摘要:原人教版语文教材将所选课文分为“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两类,课文后的练习设计统一为“研讨与练习”。统编本语文教材则将课文分“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两类,其中七年级上册、下册和八年级上册(以下简称统编七上、统编七下和统编八上)课文后的练习设计变化为:教读课文后设置“思考探究”“积累拓展”,自读课文后设置为“阅读提示”。统编本语文教材这一设计的变化将学生的阅读视野由课堂引向了课外,引向了更广阔的阅读写作的天地和精神思索的疆域。本文选取统编本语文教材七上、七下和八上中的部分“积累拓展”与“阅读提示”设计,来谈统编本语文教材的精神导向。

模型推进法让课堂更高效23-25

摘要:新时代、新课改,给素质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现在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不断丰富,学生学习量也有了新的增加。针对这种形势,构建高效课堂,提高学习效率,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必由之路,也是素质教育的必须之举。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基于丰富的课题改革经验,提出了高效课堂建设的模型法,并以建设模型、实施模型、评估模型、优化模型四步法,将高效课堂建设纳入一个循环提升的闭合过程,收到了良好成效。

课堂导入“五法”26-27

摘要:课堂导入是一门艺术。具有艺术性的课堂导入不仅能引起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兴趣,还能优化教学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目前,很多语文教师都不太重视语文课堂导入环节,直奔主题,影响了课堂学习氛围,更对学生学习成绩和素质的提高产生了不利影响。基于多年教学经验,笔者总结出五种小学语文教学导入艺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了教学效果。

语文建设杂志文学
《老王》内聚焦视角的魅力与意义28-31

摘要:一《老王》既是杨绛先生的散文名篇,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经典之作。对《老王》的解读大多集中于作者“愧怍”的成因,而对成因的探究又集中于文本内容和文本外部社会环境两个方面。从文本内容看,作者的“愧怍”反映了“居高”的知识分子与“居下”的人力车夫之间的隔膜及作者的反思;从社会环境看,作者的“愧怍”反映了那个特定年代人与人之间“无法亲近”而又无力改变的社会现实。现有的解读大多从杨绛其人、文本内容和社会环境入手,从文本话语形式入手的解读则比较少见。

从“古来共谈”到“独与其奇”——《答谢中书书》别解31-33

摘要:历来都认为,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最主要的特点是描写“山川之美”,语言清丽而简洁。但我以为这不是关键,关键在于它既写出了“古来共谈”的“山川之美”,又写出了“独与其奇”的特别感受,使短短一篇写景小品文具有了特别的内涵。

莫再以“图”话“冬景”34-36

摘要:《江南的冬景》是郁达夫的散文名篇,文章以优美自在的笔调,摹写了江南冬天独有的景致,营造出悠闲静美的意境,从而表达了作者对这种境界的追寻向往之情。画家刘海粟曾说:“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这一评价常被用来证明郁达夫散文具有“宛在眼前的画面感”。由此,在解读本文时,不少论者会用“图画”来概括郁达夫笔下“江南的冬景”,诸如“曝背谈天图”“寒郊野步图”“微雨寒村图”“江南冬雪图”等的提法数见不鲜。

语文建设杂志评价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备考策略探析37-40

摘要:2017年高考文本阅读变化较大,其中将实用类文本阅读列为必考内容,且考查内容也由传记变为“新闻+报告”式的非连续性文本。非连续性文本出现在高考中,意味着由原来重书本的阅读逐步转向重应用的阅读,体现了语文阅读教学指向现代公民终身发展的时代诉求。预测2018年的高考可能还会继续以非连续性文本来考查学生的实用类文本阅读能力,因此,我们不得不重视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备考策略。

热点素材的多维解读与写作训练40-43

摘要:近日,广州市美华中学初二(3)班学生李颖诗的一篇周记被校长易超发现并转到教师群里,引起了全校教师关于科学实验和人文关怀的激烈讨论。在这篇周记里,李颖诗连着六次用“它很疼”来描述生物实践课上一只被解剖的青蛙。其实,这个自掏腰包买青蛙当教具的教师,出发点是好的,但这堂课真正达到教学目的了吗?恐怕未必。李颖诗真正学到的,是“要做强者”——这显然不是这堂课的初衷。生物课堂能否拒绝血腥,教师如何开展教学和引导学生,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