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建设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语文建设杂志 北大期刊

Language Planning

  • 11-1399/H 国内刊号
  • 1001-8476 国际刊号
  • 1.7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语文建设是语文出版社有限公司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56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国家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语文建设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关注、学术前沿、教学、教材、评价、探索、语言、广告书评

语文建设 2007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语文建设杂志新理念
弹性策略:不同语言类型的要求4-6

摘要:和任何改革一样,语文课程改革在争论中展开,又引发新的争论。这本来是很正常的,然而,专家们不绝于耳的争论却令教师们无所适从,成为“课改兴趣减退,甚至冷漠,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有走回头路的倾向”的三大原因之一。

美国母语教材的作文编写策略7-7

摘要:美国母语教材种类繁多.内容复杂.设计新颖,编写理念相当先进和现代化。欧治华的《美国母语教材的作文编写策略》一文通过对美国四套母语教材(由同心出版社推出的《美国语文——美国著名中学课文精选》,加利福尼亚柳中综合母语教材《语言》,高中综舍性语言教材《普能提斯厅文学教程》以及亚利桑那州高中写作教材)的探讨,认为它们在作文编写方面都极其重视认知指导.全方位体现了作文与生活的联系.很多思想和做法值得我们借鉴:1.全方位实现作文与生活的联系。

提高中学写作教学水平的策略7-8

摘要:提高中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课程标准的主要目标之一。今天,“作文难”的问题依然困扰着许多教师和学生。郑友霄和章国华的《中学写作教学的困境与对策》从以下三个方面对中学写作教学进行了思考与探索:1.还学生以话语权,在中学作文教学中,课堂上讲得最多的是主题要求、写作技巧与写作规定。这种从书本上硬搬下来的由外在理论构成的习惯性的作文要求,使学生在作文中不自觉地处于一种严重失语状态。

日本和美国课例研究的差异8-8

摘要:程可拉和胡庆芳的《日本和美国课例研究的比较研究》分析了日本和美国课例研究的差异:1.达成目标:宏观、长远——具体、短期。在日本,当教师们针对一个有待改进的目标达成一致时,课例研究也就开始了。这种改进的目标通常被称为“研究重点”“研究主题”或“重要目标”。如:(1)确保学生的基础学业能力,培养独特性,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促进体现上述意义的教学;(2)让学生体验到合作学习的快乐;(3)使教学能够吸引学生如饥似渴地学习。美国开展的课例研究主要倾向以下几方面:(1)课例研究的目标集中在学业结果方面;(2)课例研究目标的确定者是课例研究的领导者,而不是参与课例研究的普通教师;(3)课例研究的目标是达到一个具体的考试成绩。

阅读教学要留有“空间”8-8

摘要:阅读教学是学生触摸文本语言、感受形象、体验情感、获得思想启迪的生命活动。生命活动是需要空间的,阅读教学同样需要空间。周星环在《教学要留有“空间”》一文中提出:1.留有学生阅读的空间。(1)初读课文,教师不必有太多限制,不必给学生认知支持,要让学生在自由自在的阅读中获得快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2)以自读为主。进入课文重点部分学习时,首先要给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不提思考问题,不以齐读代替个人阅读:接着对学生的自读进行检查或评价,顺学而导:最后学生熟读课文,积累语言。2.留有学生思维的空间。(1)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只有学生进入了积极思维状态,教师的适度点拨才可能使学生有真切的体验。(2)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学习课文时,问题指向的空间要大。(3)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质疑。

课外阅读的组织方式8-8

摘要:张召栋在《课外阅读的组织方式》一文中指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组织课外阅读:1.教师推荐与学生搜集相结合。这样做,一是可以让阅读内容具有真正的开放性;二是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阅读积累的积极性,形成自主积累的内驱力;三是可以形成真正的鉴赏能力。把选择的机会还给学生,就是让学生遍览佳作,让他们在价值判断的实践中逐步提高鉴赏力。2.优秀作品、古诗文的课外阅读采取抄、读、背、析相结合的方式,把手抄、口诵、理解、记忆有机结合起来。“抄、读、背”对初中生来说容易做到,“析”对不少学生来说有难度,需要教师相机指导。3.利用第二课堂时间,每周举行一次阅读交流会。

语文建设杂志新教材
寻找小说教学“眼睛”的策略9-10

摘要:目前,小说教学的基本流程大致可以概括如下:首先概括情节、分析情节,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人物,最后在分析人物基础上把握主题。这样教学,虽然把一篇小说的基本元素都分析到了,但却是平均用力,天女散花,浅尝辄止,未能按照小说的类型和学生的阅读期待来确定教学内容,可以说是面面俱到而又面面不到。

寻找小说教学“眼睛”的示范案例11-13

摘要:一、是我自己愿意承受这样的结局——以《项链》的“错位处”为切入点的教学设计片段 1.小说开头说玛蒂尔德“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为什么作者不直接说“她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而偏偏要加一个“也”字?

《宝玉挨打》教学设计14-16

摘要:1.《宝玉挨打》(人教版大纲教材高中语文第六册第三单元)选自《红楼梦》。教学本文应重点培养学生研讨、评析文学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着重认识宝玉挨打的根本原因及其社会背景,欣赏在这场矛盾冲突中出场的各色人物形象,了解运用舞台艺术的手法安排情节结构的特点。

语文建设杂志新课程新课堂
给足学生自主体验的空间——《卖油翁》教学案例17-21

摘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既说明了语文课程独特的审美价值,也说明了语文课程体验的多元性和独特性。同一个文本,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境,感受、体悟也不同。语文教学不给学生足够的体验空间,不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不给学生适当的学习方法,就难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感悟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源源不断的“活水”,学生才能自由翱翔于语文世界之中。

巧预设 导学法 激兴趣20-21

摘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7~9年级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这非常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但目前的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多数学生对文言文不感兴趣,认为它没有意思,用处不大,而且文字艰涩,读起来费劲。细究其中的原因,可能与我们的教学理念、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有一定的关系。至今,文言文教学仍存在着“以知识为中心”的问题,对于实词、虚词、甸子翻译、文章内容、写作特色……一个都不放过。在教学程序的设计上,一般是:扫清字词障碍—,辨析实词虚词—,译为现代文—,文意理解—,写作特色。如此重知识传授,轻文本阅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可想而知了。陈金缺老师执教的这堂课,则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中小学生写作用语应提倡华丽反对朴实22-24

摘要:朴实的文字让人感到真切,而华丽的语言总让人觉得虚浮。中小学生写作用语应提倡华丽反对朴实,广东谭海生老师如是说。您认为呢?欢迎来稿讨论。另外,本栏目黄厚江和乔桂英两位老师的文章是对2007年第2期余养健老师《高中语文必修课专题教学法初探》一文的讨论。

创造性使用教科书的适度空间和基本原则24-26

摘要:能动地、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是一个优秀教师的基本素养.也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基本要求。随着课改不断深入,正确的教材观正在逐步建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思想得到越来越普遍的认同,并被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用在教学实践中。怛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随意解构教科书的现象。因此,如何把握创造性使用教科书的度,应该怎样科学、积极、合理地使用教科书,使之更好地为教师的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便成为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课题。本文拟就此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法而无法,运乎于心——创造性使用语文教材之我见27-28

摘要:在深入推进语文教学改革之际.我看到余养健老师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尝试——专题教学法,深受余老师的开拓精神鼓舞。余老师的教学探索.既有合理成分,也有值得商榷之处.应放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作具体分析。

阅读教学语言特点论析29-30

摘要:阅读教学语言大致可以分为分析性语言和赏折性语言两种。分析性语言主要运用于非文学作品教学,赏析性语言主要运用于文学作品的教学。在阅读教学中,合理运用这两种教学语言,对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品质,提高阅读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就此管窥蠡测,以求教于同人。

初中语文表象训练方式探讨31-32

摘要:基础教育阶段语文阅读课文中包含了大量形象。《周易》中说:“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阅读教学中,“寻言以观象”就是把文字中包含的情景想象出来,变成自己的切身感受。

我欣赏这样的学习表33-34

摘要:2006年11月,我到云南省景洪市民族中学调查访问,看到初中年级课堂上学生人手一份统一制作的‘预习表”和“单元整合表”,顿时眼睛一亮:我到过不少地方,参观过不少课堂,或许还是孤陋寡闻吧,从没有看到学生学语文以表为据、以表助学的情况,现在竟然在边境地区的学校看到了。尽管这所学校招收的都是少数民族学生,学生的语文基础不是很好,但学校领导和老师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语文教学改革上做了卓有成效的尝试。听课时,看到学生发言非常踊跃,问题回答得非常实在,不像其他地方的公开课那样花哨,那么,这种有效教学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学习表呢?

莫把文学当生活34-36

摘要:教学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一册《神的一滴》时,有学生突然提出一个问题:“作者既然那么厌恶村民们到瓦尔登湖取水洗碗洗碟子,又那么憎恨人们砍伐湖边的树木,也反感爱尔兰人在湖边修建简陋的小木屋。那为什么他自己却在湖边造房子住了两年多呢?难道他就不砍那里的树木当柴火?难道他就不用湖里的水来洗碗洗碟子?这不是对人马列对己自由吗?他能去,别人为什么就不能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