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建设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语文建设杂志 北大期刊

Language Planning

  • 11-1399/H 国内刊号
  • 1001-8476 国际刊号
  • 1.7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语文建设是语文出版社有限公司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56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国家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语文建设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关注、学术前沿、教学、教材、评价、探索、语言、广告书评

语文建设 2007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语文建设杂志新理念
中学经典诗文多元解读的理论匡正4-6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中学经典诗文教学有一个好的倾向,即从唯教参是从的一元解读走向了多重对话基础上的多元解读。多元解读使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都得到了发挥,师生对文本的理解丰富、深入了,课堂也活跃了,这正是新课程改革所期盼的局面。然而人们在欣喜之余,发现了一种不良现象:多元解读的异化。其表现是解读的“过滥”与“过分”。这种现象表面上看是多元解读,但其危害不亚于一元解读。因为过分异化的解读,带来的是对文本的误读,最终导致学生思维混乱。

美国ACTS对小学教科书“超重”问题的对策7-7

摘要: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美国中小学生因书包过重而造成脊椎和背部伤痛的情况逐渐引起了教育界、学术界和媒体的关注。美国教科书标准顾问委员会(简称“ACTS”)不得不重新修改作为全美教科书生产标准的《教科书生产标准细则》。杨治平的《美国重新修订教科书生产标准》介绍了ACTS对小学教科书“超重”问题的对策:

阅读教学局部与整体之间的诠释循环7-7

摘要:通过回顾中西阅读与教学的历史,以及反复的实践验证,可以发现局部与整体的诠释循环是一种科学阅读教学观。蒋成瑀在《局部与整体诠释循环——科学阅读教学观刍议》中认为,阅读教学局部与整体之间的诠释循环,虽然没有哲学诠释学之深度,但也有自己的理论要求。

教师学习的基本追求7-8

摘要:教师学习是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其中教师应该学习什么是最为核心的问题。李志厚在《论教师学习的基本追求》中认为,以下四个方面应该成为教师学习的基本追求:1、学会教学。除了要学习诸如关于教育思想、教育目的、课程与教材、学生学习与动机、教学环境、教学法以及教师心理等理论知识之外,教学实践知识也是教师必须得的更加直接有用的知识。这种知识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方略技艺运用的知识,一般指教师组织课堂活动和进行教学所涉及的技能性或艺术性知识;第二,原理应用的知识,一般指教师根据各个特定的情况寻找适当的理论依据,将相关的理论应用到教学中,解答问题,分析案例,寻因溯果,有理有据地进行教学的知识:第三,情境分析的知识,一般指教师理性分析情境,从多个视角解释情境的知识和能力:第四,运筹实施的知识,一般指教师意识到特定活动情境中可能存在多个需要实现的目标,可能需要把多个冲突的理论运用于同一个事情当中。2.学会反思。反思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写日记等。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行动中、在观察中、在体验中、在交换视野中、在交流中进行反思:从技术操作、班级管理、教学过程和完成社会使命等角度整体反思自己的教育功效;还可以通过一些问题,引领自己的反思;通过一些教学故事或自传式的叙事写作等形式,

日本中小学教育中个性化学习的基本经验8-8

摘要: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是日本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刘学智、范立双的《日本中小学教育中的个性化学习:经验、问题与启示》介绍了日本中小学教育中个性化学习的基本经验。1.在课程设计维度上,体现“三个统合”:(1)学科课程与个人课程统合。首先,在现有的课程体系下,积极反映学习者的个性发展要求。其次,学校不断地超越学科课程去建构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个人课程”。一方面,积极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环境教育、国际理解教育、信息教育、福祉教育等课程的校本开发过程中体现个性发展的原则:另一方面,从课程的动态性、发展性出发,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渗透学生的主体性原则,重视教师和学生在主动参与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获得的综合能力,从而确立教师和学生在课程设计和实施中的个人价值。(2)个性化学习与集体学习统合。在课程设计中,积极寻找个性化学习和集体学习的有机结合点。一方面积极寻求个性化学习的“组织化”,

语文建设杂志新教材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的历史与现状9-10

摘要:一、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的发展史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随着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发展起来的。中国古代没有独立的语文课程与教学,也就没有独立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但许多教育论著中包含着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有关的论述,如《论语》《礼记》《学记》《读书作文谱》等。20世纪初语文单独设科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大体上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教学设计的内涵、主要过程及其与单元设计的异同11-13

摘要: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教学设计逐渐综合了各种学术理论而自成体系。它运用系统方法发现、分析和解决教学问题,是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的计划过程和操作程序。本文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对教学设计的内涵、主要过程进行分析,剖析教学设计与单元设计的异同,以期使读者了解当前教学设计的主流理论,促进语文学科教学设计理论逐步走向成熟。

高中选修课《桥边的老人》教学设计14-15

摘要:一、背景介绍 《外国小说欣赏》是在学生完成高中语文必修阶段的学习任务之后开设的一门选修课,属于“小说与戏剧”系列。《外国小说欣赏》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欣赏外国小说以及初步感知小说这一文体的基本特征。与此同时,适当地勾勒外国小说史的轮廓,简单介绍外国小说的创作方法以及诸种流派,最终目的是了解小说艺术,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培养高格调的审美情趣,提升人生境界。

感知·理解·评价——《赤壁赋》教学设计16-17

摘要:一、背景介绍 《赤壁赋》是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人教版大纲教材把它安排在高中第四册第五单元。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27篇文言文,对文言词句的特殊用法有一定的了解,也积累了相当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字词的理解已经不再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本单元的教学要点是引导学生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了解苏轼思想的主要特点。

语文建设杂志新课堂新课堂
《杜甫诗四首》教学案例18-22

摘要:教育观点 语词丛林中的探险者 曾读到文学大师巴金的一段话:“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我想,教语文的目的也是要让同学们变得更加美好。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热情.使他们走进语文的世界?这是必须考虑的问题。语文的世界是语词丛林的世界.我们则是丛林中的探险者。

也说“大美为美”——兼评包涛的“语词丛林探险说”及教学实录21-22

摘要:近日从“写吧”教学网站上读到了重庆市王君老师的教学案例,题目是“大美为美——《诗词五首》的整合教学”。她用“大美为美”这种审美概念牵引初一新生试着涉足古典诗词的博大境界。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教学层次。她对学生说:“只有体悟了‘大美’,我们才能真正走进中华文学的灵魂深处。”今天读到沈阳市第一中学包涛老师的《语词丛林中的探险者》和教学实录,感到他们在从各自的角度冲击语文教学改革的一片高地——追求“大美”的崇高境界。

高中选修课教学初探——从“走近”到“走进”系列专题教学23-24

摘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实施建议”指出。“选修课和必修课的教学存在一定差别”。“不同类型的选修课之间存在着课程目标和教学方法上的差异”。那么。应该怎样具体实施选修课的教学。使之与必修课的教学有所区别?教学选修课应该把握哪些原则?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戴琼老师在选修课的教学方面进行了尝试。她把阅读、鉴赏与写作结合为一体来教学。形成了“阅读、鉴赏、写作”选修系列专题。您对此有什么看法?欢迎来稿讨论。另外。本刊2006年第12期发表了陈成龙老师《让探究性学习与初中生相伴而行》一文。本期梁捷、潘新和老师的文章就是对此文的讨论。

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探究性学习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24-25

摘要:我曾经问过一些不同地区的高三学生:“大家已经学过了《秋水》《庖丁解牛》《逍遥游》,那么,你们知道道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吗?”他们大多先是一愣,继而回答:“清静无为”“无为而治”“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等。但是,这些答案是准确的吗?当然不是!那么,答案从哪里来的呢?——老师的讲解,课堂的板书,教参的总结……

发现与质疑 批判与创新——探究性学习浅论26-27

摘要:《语文建设》2006年第12期发表了陈成龙老师《让探究性学习与初中生相伴而行》一文,讲述了他执教《最后一课》的情形,我曾观摩这节课,并做评点。《语文建设》结合该文发起对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讨论,核心的问题是“学生按照老师预设的问题学习是否属于探究性的学习活动”.我觉得这一讨论十分必要,想就此谈一些看法,就教于同仁。

生活世界”≠“日常生活”——走出语文教学实践的误区28-29

摘要:本刊开展的“语文新课程下一步该如何走”的讨论。得到关心新课程改革的有识之士的大力支持和广泛关注。温儒敏、方智范、王尚文、李海林、曾祥芹、甘其勋等专家学者。对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与此同时。我们还收到大量的来稿。对新课程下一步的进展予以高度关注。提出了很多意见和建议。其中谈问题的多。谈解决问题办法的少。本期编发的一组文章虽也涉及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但多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策略。我们希望顺着这个思路不断深入。为新课程的下一步进展多做些建设性的工作。也为老师们多解决一些课改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首届教育教材语言研讨会在厦门大学召开29-29

摘要: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教育教材语言分中心”和人民教育出版社主办,福建省语委办、厦门市语委办协办的首届全国教育教材语言研讨会于2006年11月25日至26日在厦门大学召开。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副司长王铁琨、厦门大学副校长李建发、厦门大学社科处处长陈武元、福建省语委办主任金秋萍、厦门市语委办主任熊浪宏莅会并致辞,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顾之川作为会议主办方代表出会并致辞。

上下文教学观与“游离文本”现象30-31

摘要: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上下文教学观逐渐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成了一线教师指导课堂教学的基本观念。

综合性学习教学的三个关键32-35

摘要:综合性学习是伴随语文课程改革出现的新事物.是大家公认的学科课程改革的亮点.对其意义和价值人们已有共识。也许因为它“新”,也许因为它“难”,所以综合性学习的教学一直难成气候。但有意思的是.好不容易有些教师去尝试,去摸索。结果往往是否定多于肯定,批评多于建议。近年来刊发的有关综合性学习的文章,谈问题的居多:有批评教学效率不高的.有批评学科特点不突出的,有批评过分依赖教材的。有批评学习过程缺乏控制的,等等。不能说这些批评不对.应该说有的还很中肯;但问题是.当一个新生事物出现之后,最好是让它先“长”起来。多“长”一些,尽量促使其大面积“繁殖”才好。因为“长身体”的过程也是“长问题”的过程.大面积“繁殖”的过程也是生成共性问题的过程。只有多“长”快“长”。我们谈问题才有针对性。我们才能帮助新事物好好地“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