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建设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语文建设杂志 北大期刊

Language Planning

  • 11-1399/H 国内刊号
  • 1001-8476 国际刊号
  • 1.7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语文建设是语文出版社有限公司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56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国家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语文建设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关注、学术前沿、教学、教材、评价、探索、语言、广告书评

语文建设 2006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温故知新1-1

摘要:国文作法教科的性质,发表的教科也,技能之教科也。而要之则能动的教科也,愈当置重于自动的作业。苟不善利用其动的要素,发挥其动的价值,今儿童为适当的自动,养成其自由的活动发表之技能,则大失本科之性质也。

语文教学内容辨正4-6

摘要:一、语文教学内容的认识误区 1、理论误区 (1)忽略语文教学内容的研究,没把它当作一个重要的问题来看待,这是语文教育研究界长期缺乏课程意识的表现。语文教育研究与实践联系最紧密的两个问题是“教什么”(教学内容)和“怎样教”(教学方法)。长期以来,我们把热情倾注在“怎样教”上,热衷于方法、模式的探讨和创新。

对语文课堂教学小组讨论问题的思考6-7

摘要:在语文课程改革中,不同发展阶段出现的问题,遇到的困难也不同。改革初期,理念的认识和学习最为重要,到了现在,操作层面的困惑和困难越来越多。正如很多老师所说的。“这样做了也不知道是对是错”。努力解决操作层面的问题,应该成为目前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

论点摘编8-9

摘要:西方国家高中教育统合化的相关探索;中外课程改革的三种模式;学科教学研究的着眼点;中小学课堂应以接受性学习为主;适宜合作学习的语言教学内容……

语文新课程中的教材整合初探10-11

摘要:一、教材整合的内涵 教材整合就是根据教学的需要,调整课文顺序,重新确立单元主题,重新设定教学目标。教材整合应以易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为指导,以校情、学情为基础,仂化教学结构,加强学生的基础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自新能力。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单元整体设计12-12

摘要:一、学情分析 第二单元是人物传记,就表达手法而言它们属记叙文体。此前,学生已学习了一些记叙文,具备了阅读这类文章的基本能力。人物传记主要是叙述传主的生平事迹或生活片段,往往头绪较多,不易理清,所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将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另外,学生容易对伟人和名人产生由衷的崇敬,教师可借此切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鲁迅自传》教学设计12-13

摘要:一、设计思路 学生很少接触传记作品,对鲁迅及其作品了解也不多,教学时可根据自传的特点引导学生走近鲁迅、认识鲁迅、学习鲁迅。教学过程可按照“课前积累,激发兴趣一导入新课,走近作者一整体感知,理清思路一重点研读,理解人物一比较欣赏,领悟特色一拓展迁移,丰厚积累”的步骤展开。

《的少年时代》教学设计13-14

摘要:一、设计思路 《的少年时代》叙述了少年时代的一些生活事件,这些事件与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年龄较吻合,较容易引起他们心灵上的共鸣。由于文章较长,所写事件又多,可让学生在自主默读中理清全文结构,明确写作顺序,概括主要事件;然后分析出少年的性格、爱好、志向,力求让学生体会“性格决定命运”的道理。

《第一千个球》教学设计14-14

摘要:一、设计思路 学习《第一千个球》。可让学生懂得自尊、自爱、自强是一个人成才的重要条件,同时了解这篇文章只是叙写了传主的两个人生片段。

《少年爱因斯坦》教学设计14-14

摘要:一、设计思路 《少年爱因斯坦》是一篇略读课文,叙述了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少年时期的学习生活。文章语言自然平实,教学时可重点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中的典型事例,进而去学习少年爱因斯坦勤于思考、乐于钻研的可贵品质。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单元整体设计15-15

摘要:一、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以前的学习,已经具备了欣赏现代诗歌的基本知识,如节奏、押韵、表现手法等。教学时宜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弄清象征手法,并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熏陶感染,获得人生启示。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设计15-16

摘要:一、设计思路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一首经典诗歌,是诗人艾青的成名作和代表作,篇幅较长,内容离学生的生活较远,教学时可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及相关知识,指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诵揣摩诗歌语言,慢慢进入诗人所创设的诗歌意境,体悟诗人的博大情怀。

《现代诗两首》教学设计16-17

摘要:一、设计思路 《长城谣》《一片槐树叶》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对故乡无限的眷恋,学习时需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生活阅历来理解品味。可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逐步养成比较阅读和迁移阅读的习惯和能力。教学时可按照“激情-朗读-分析-品读-延伸”的环节展开。

《致空气》教学设计17-18

摘要:一、设计思路 《致空气》是这一单元的略读篇目,可指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诗歌诵读方法,在反复诵读中揣摩诗歌形象、含蓄、精练的语言。《致空气》是一首运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诗歌主题深刻含蓄。又有很强的哲理性,可引导学生感受其中蕴涵的艺术魅力,获得人生启迪。

《樵夫,别砍那棵树》教学设计18-18

摘要:一、设计思路 这是一首别具特色的抒情诗,可将诗人寄托在老橡树身上的回忆作为教学的切入点,感悟老橡树的象征意义,体味其中的亲情。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单元整体设计19-19

摘要:一、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对新诗的抒情方式及语言特点有了一定的了解。本单元可进一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鉴赏能力,使学生了解诗歌形式的多样性和内容的丰富性,同时引导他们通过个性化阅读获得情感体验。

《词两首》教学设计19-20

摘要:一、设计思路 的诗词具有俯视历史、雄视世界的豪情。他善于将自然美和社会美融为一体,运用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自然艺术形象,把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心结合起来,崇高优美而又豪迈奔放的革命热情洋溢其中。本课两首词充分展示了词作的博大、雄浑的意境。教学时宜采取诵读法,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积累和运用一些基本的欣赏诗词的方法,以此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能力。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20-21

摘要:一、设计思路 《再别康桥》充分体现了徐志摩诗歌语言华丽轻巧、章法整齐、音韵和谐柔美的艺术特点。学习本诗,旨在通过指导学生朗读,结合音乐、图画、视频等手段,让学生充分感受诗意美,同时体会徐志摩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指导学生讨论、探究、归纳,使学生通过对徐志摩情愫的把握,来领悟诗中蕴涵的至真至善的情感,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合作、探究、创新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