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研究杂志社
分享到:

心理研究杂志

《心理研究》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2008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理论论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学校心理研究等。
  • 主管单位:河南大学
  • 主办单位:河南大学
  • 国际刊号:2095-1159
  • 国内刊号:41-1393/B
  • 出版地方:河南
  • 邮发代号:36-83
  • 创刊时间:2008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57
  • 综合影响因子:0.343
期刊级别: 省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心理研究 2015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心理研究杂志理论论坛

行为沉没成本效应研究述评

摘要:行为沉没成本效应指的是决策者的当前决策受到时间或努力等行为沉没成本的影响而产生的非理性决策现象。不同于传统沉没成本效应研究仅限于金钱成本,以时间和努力为研究对象的行为沉没成本效应是这一领域的热点问题。但是这方面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深入探讨。未来研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改进研究方法,论证心理机制和探究神经机制。
3-7

情绪影响元记忆监测的研究范式及其机制

摘要:情绪对元记忆监测的影响是近年来元认知研究的一个热点,大量的研究表明情绪是元记忆监测的影响因素之一。此类研究的关注点分为两类,其一关注客体材料情绪特性的影响,其二关注主体情绪状态的影响。由此本文总结出情绪影响元记忆监测的两种研究范式:材料变换式和情绪激发式。关于情绪影响元记忆监测的机制方面,不同的理论给出了不一致的观点,主要集中于情绪对元记忆监测的影响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争论上。而最近的研究表明,情绪通过唤醒度影响元记忆监测的同时受到效价的调节,所涉及的脑区包括海马—内侧颞叶系统和前额叶皮层。最后,结合前人的研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8-14

虚拟现实技术:灾后心理创伤干预的新技术

摘要:虚拟现实技术(VRT)是一种由计算机辅助生成的模拟系统,通过多种感知通道来模拟现实环境。文章主要探讨了VRT的理论基础,分析了虚拟现实疗法的特点,归纳总结了虚拟现实技术的治疗过程及机制;考察了其在灾后心理创伤中的应用及疗效,并对这一新的心理干预技术的优势和缺点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15-19
心理研究杂志基础研究

4~6岁幼儿执行功能与学习表现的关系

摘要:选取101名4~6岁幼儿为被试,采用项目选择任务、倒背数字任务、白天/晚上任务,以及"幼儿学习表现基线水平评定表",考察幼儿执行功能与学习表现的关系。结果发现,认知灵活性与幼儿学习表现不存在显著相关,工作记忆、抑制控制与幼儿学习表现存在显著相关,具体来说:(1)工作记忆与阅读、写作相关显著,抑制控制与数学、个人与社会性发展相关显著;(2)工作记忆能显著正向预测幼儿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抑制控制能显著正向预测幼儿的数学成绩、个人与社会性发展水平。
20-25

低地位群体的内/外群体偏好:基于SC-IAT的检验

摘要:使用单类内隐联想测验(SC-IAT),对42名专业硕士生的内隐的内/外群体偏好进行测量,使用语义分化量表测量其外显的内/外群体偏好,探讨低地位群体的群体偏好状况。结果表明:⑴被试在内隐和外显测验中均表现出显著的内群体偏好和外群体偏好,其中外群体偏好的程度显著大于内群体偏好;群体偏好的外显测量结果与内隐测量结果相关不显著。⑵SC-IAT可以用来测量内隐群体偏好,低地位群体同时存在显著的内群体偏好与对高地位群体的外群体偏好。
26-30

道家价值观的结构及其与消极完美主义倾向的关系

摘要:目的:探索道家价值观的结构并考查其与消极完美主义倾向之间的关系。方法:参考道家经典《道德经》及其它相关文献,结合访谈和专家评判法,形成道家价值观问卷的原始项目。以640名大学生被试为样本,采用探索性与验证性因素分析方法,分析道家价值观的结构并进行信效度检验。最后对道家价值观与消极完美主义倾向之间的关系进行考查。结果:本研究得出道家价值观的5因素结构,具体包括:心态平和、顺势无为、甘于处下而不争、超脱寡欲、辩证观念。问卷及各内维度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60~0.81之间,重测信度在0.62~0.82之间。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道家价值观问卷的5因素模型拟合较好(RMSEA=0.04,GFI=0.93,AGFI=0.90,CFI=0.85,χ^2/df=1.35)。道家价值观问卷的校标效度和区分效度良好。道家价值观问卷总分与消极完美主义问卷总分呈现显著负相关。高低分组道家价值观被试在消极完美主义倾向上呈现显著差异。多元回归结果表明:对消极完美主义总分贡献最大的道家价值观维度是超脱寡欲和顺势无为。结论:道家价值观是一个五因素结构,道家价值观问卷具有良好的心理测量学特性。道家价值观与消极完美主义倾向之间存在密切关联。
31-37

自我不确定性、认同复杂性对群体认同影响的实验研究

摘要:基于不确定认同与社会认同复杂性理论,通过两个实验探讨了自我不确定性与认同复杂性对群体认同的影响。实验-研究自我不确定性与群体重叠性对群体认同的影响,操作自我不确定,结果表明高自我不确定性情境下个体的群体认同感显著高于低自我不确定性情境下的群体认同感,但群体重叠性对群体认同影响不显著。实验二考察自我不确定性与群体数目对群体认同的影响,结果发现自我不确定性显著影响群体认同感,但是群体数目对群体认同没有显著影响。
38-42

场认知风格、中央执行成分影响个体算术策略运用的眼动研究

摘要:采用选择/无选法并结合眼动技术,探讨场独立/场依存个体在乘法估算策略运用上是否存在差异,以及这种差异与不同中央执行成分(抑制、转换和更新)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1)在最佳策略选择条件下,场独立型个体对各个兴趣区的注视持续时间显著长于场依存个体;(2)抑制和转换能力与被试在策略运用时的眼动指标相关较强。这说明场依存/场独立认知风格可能在行为层面对算术策略运用不会造成显著影响,而抑制和转换功能对策略运用的限制作用明显。
43-51
心理研究杂志应用研究

高校教师职业韧性的结构与测量

摘要:该研究考察了我国高校教师职业韧性的结构,并编制出相应的测量工具。首先通过文献分析、访谈和开放式问卷调查,以及对已有测评工具中条目的整理,构建出高校教师职业韧性描述库,再以此为基础编制自陈式高校教师职业韧性调查问卷,对高校教师的职业韧性结构进行初步探索,得出四个维度,分别命名为职业愿景、持续学习、灵活应对和自我效能。其次采用验证性因素分析检验问卷的结构效度,结果发现各指标拟合良好。此外,实证数据也表明问卷具有良好的同质性信度和效标效度。研究结果表明高校教师职业韧性问卷具有较好的心理测量学品质,可应用于实践领域。
52-57

饮品的感知水平对表情识别及人际印象的影响

摘要:以112名大学生为被试,通过情境实验法,探讨饮品的感知水平对表情识别及人际印象的影响。结果发现:(1)色调的主效应显著,与蓝色相比,被试在橙色条件下对中性面孔的表情判断更偏向于愉快;温度的主效应显著,与温度为凉相比,被试在暖的条件下对中性面孔的表情判断更偏向于愉快,即表情识别存在具身效应;(2)色调的错误率主效应显著,与蓝色组相比,橙色组被试在对消极词汇进行反应时表现出更多的错误;温度错误率的主效应显著,与温度条件为凉相比,温度为暖时被试在对消极词汇进行反应时表现出更多的错误;色调与温度的交互作用显著,在蓝色条件下,与温度为暖相比,温度条件为凉时被试对积极词汇和消极词汇的反应时均更短,即人际印象存在具身效应。
58-64

微博时代:参与集体行动对群体情绪和行动意愿的影响

摘要:实验研究,考察集体行动的参与情况(实际行动/阅读/控制)对集体行动社会心理变量(群体情绪、效能、社会认同、参与意愿等)的影响。将92名大学生被试随机分成三组,实际行动组被试会参与关于"网络谣言整治"的集体行动,而阅读组则是阅读描述该集体行动的文本,之后两组被试连同控制组完成相关社会心理变量的测量问卷。结果发现,实际行动组个体会比阅读组和控制组体验到更多指向外群体的担忧情绪,在未来参与集体行动的意愿更高,而且指向外群体的担忧情绪可以中介集体行动的参与情况与集体行动意愿之间的关系。社会认同和效能类变量不受集体行动实际参与的影响。
65-70
心理研究杂志学校心理研究

多媒体学习中的情绪性设计:学习者经验作用

摘要:以往研究对多媒体学习中情绪性设计的学习效果还存在争议。为探讨学习者的知识经验水平是否会对情绪性设计的效果产生影响,本研究以"人体免疫过程"动画视频为实验材料,比较情绪性设计和中性设计两种设计形式对不同知识经验水平者的情绪状态、学习成绩、内在动机等的影响。研究发现,相比于中性设计,情绪性设计学习材料可以提高学习者的内在动机水平,但是并没有激发不同知识经验水平者的积极情绪,也没能提高学习成绩。
78-84

多重目标对大学生动机、情感和学业成绩的影响

摘要:根据多重目标理论,采用聚类分析法,以652名大学生掌握趋向目标和表现趋向目标的得分,将其划分为多重目标组、掌握目标组、表现目标组和低目标定向组,探讨多重目标理论在大学生群体中的适用性及其对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内在学习动机、对学校的积极情感、一般积极情感以及学业成绩的影响。研究结果揭示:(1)多重目标组学生的上述变量的得分显著高于掌握目标组、表现目标组以及低目标定向组的学生;(2)掌握目标组和表现目标组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学习内在动机水平显著高于低目标定向组。
85-94
心理研究杂志书评

观照人类心智世界的新维度——《意识的建构原理与坐标》评析

摘要:人的意识极为重要。那么,什么是意识?它有什么用处?对此,学术界智仁相见,众说纷纭。对此,《意识的建构原理与坐标》(以下简称作《意识》一书)做出了新颖的探索。 作者认为,意识活动的本质在于,它是个性主体基于其内在世界的认知模式,借助大脑和机体而对内外世界所发生事件(包括未来事件)的意象化表征,其中包含模拟与再现、描述与判断、体验与评价、预见和假设、意向决策与行为图式设计、执行监控与调节反馈等多重内容。作者所提出的一系列观点与概念,诸如具身认知、主体性生成、间体世界、意象化表征、自我意识的具身体验等,都体现了一种新的科学视域,因而值得加以关注和讨论。
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