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心理学报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ActaPsychologicaSinica

  • 11-1911/B 国内刊号
  • 0439-755X 国际刊号
  • 1.71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心理学报是中国心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56年创刊,目前已被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院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心理学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认知与实验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生理与医学心理、企业管理与社会心理、心理测验、心理学史与基本理论、研究方法等

心理学报 2018年第09期杂志 文档列表

心理学报杂志研究报告
时间压力对错误记忆的影响:情绪的调节作用929-939

摘要:考察时间压力下不同类型的情绪刺激和情绪状态对错误记忆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时间压力对心境一致性错误记忆的影响。实验1采用经典的DRM范式,记录被试对情绪关键诱饵的错误再认数。结果发现时间压力增强了被试对负性关键诱饵的错误再认。实验2先在测试阶段启动被试的情绪,再记录关键诱饵的错误再认数。结果发现,在时间压力下,正性情绪组的被试有更多的错误记忆。实验3采用带有情绪效价的DRM词表,并在测试阶段启动被试的正负情绪,然后再记录情绪关键诱饵的错误再认数。结果发现,压力组和控制组被试都表现出了明显的心境一致性错误记忆。研究结果表明,时间压力对错误记忆具有增强作用,尤其对负性心境一致性错误记忆具有更为明显的增强作用,但个体的负性情绪会削弱在时间压力下错误记忆的产生。这些结果进一步发展了激活监控理论和情感信息等价假设理论。

尼古丁对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影响940-952

摘要:胆碱是一种与记忆密切相关的物质,以往研究主要探讨不同胆碱类药物对外显记忆的影响,内隐记忆受胆碱影响与外显记忆是否相同仍存在争议。实验1采用词汇判断与词汇再认任务,比较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在拟胆碱药物尼古丁的影响下,记忆成绩是否发生变化。结果表明,摄入尼古丁后,内隐与外显记忆成绩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内隐记忆受影响的程度更大。为进一步探讨尼古丁对两种记忆的影响,实验2分别在编码前与提取前摄入尼古丁,观察其对两种记忆不同阶段的影响,并使用ERP技术观察其中受影响的成分。结果表明,编码前摄入尼古丁使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概念加工都受到影响,而对知觉加工没有影响。提取前摄入尼古丁则对两种记忆的概念加工与知觉加工都产生影响,但是对内隐记忆的影响更大。上述结果表明,拟胆碱物质尼古丁对记忆影响的情况与实验任务较为一致,而与记忆种类关系较小。对两种记忆的影响不同可能主要源于两种记忆采用不同的实验任务导致,两者的生理机制有一定程度的重叠。

空间语言标记影响亲属关系的容器隐喻953-964

摘要:通过3个实验,考察空间语言标记——“内/外”对汉语亲属词语义加工中亲属关系性质容器隐喻的影响。实验1同时呈现词和圆圈,发现语言标记影响亲属词语义加工中的亲属关系性质容器隐喻,有“外”标记的血亲词出现在圈外比出现在圈内反应更快,有“内”标记的姻亲词出现在圈内比出现在圈外错误率更低。实验2先呈现亲属词再呈现圆圈,发现语言标记影响亲属关系性质向容器概念的激活,有“外”标记的血亲词和有“内”标记的姻亲词在字母呈现在容器内外时的反应时差异与无“外”标记的血亲词和无“内”标记的姻亲词相反。实验3先呈现圆圈再呈现亲属词,发现有语言标记的亲属词在空间位置与语言标记一致时反应时更短、错误率更高,说明“内–外”意象图式对亲属词判断的影响主要源于语言标记。整个研究表明,与亲属关系性质容器隐喻不一致的空间语言标记干扰汉语亲属词的语义加工,空间语言标记的作用比亲属关系性质容器隐喻更强。在汉语亲属词的语义加工中存在着序列分解的加工方式,被试先加工首字,再加工整词。汉语亲属词的语义加工中包含着语义加工与具身经验激活的相互作用。

内隐知识具有抽象性吗?——来自内隐序列学习迁移的证据965-974

摘要:内隐知识是否具有抽象和概括性,已有研究有着不同的争议,而迁移是检验习得知识是否具有抽象性的有效手段。探索RSI从0 ms至1000 ms中5种条件下内隐序列学习的迁移差异,并试图证实随着RSI的变化,迁移发生从无到有的变化,以迁移来证明内隐知识的抽象性。结果发现:随着RSI的增加,迁移出现了从无到有的质变,证明了内隐知识可具有抽象性;内隐序列学习效应和转移组段的新异刺激效应共同促进了迁移的产生,纯粹的内隐序列学习是产生迁移的必要非充分条件,转移组段(新异刺激)则加速促进了内隐知识的学习;本实验条件下产生的不可知但可迁移的内隐知识具有边缘意识特点。

反应手的不同状态对联合任务中观察学习的影响975-984

摘要:采用社会学习迁移范式,通过三个实验来揭示联合任务中反应手的不同状态对观察学习的影响。实验1首先考察自然状态下联合Simon任务中观察学习的存在;实验2探讨视野范围之内的反应手状态改变(双手运动能力受限)对观察学习的影响;实验3则进一步探讨视野范围之外的反应手状态改变对观察学习的影响。结果发现,在联合任务中,观察者仅观察行动者的动作及其结果,即可获得与实际练习相类似的学习效果;观察者反应手不同状态改变因导致身体的潜在运动能力受限而影响观察学习的产生,说明个体身体形式的改变会对其认知过程产生影响,上述结果为具身认知理论在动作模仿领域的研究提供了进一步的实证支持。

快乐型和实现型情感的习惯化985-996

摘要:作为时间动态性表现形式之一,积极情感习惯化对于心理健康和幸福感有着重要意义。积极情感可分为快乐型(追求快乐和避免痛苦)和实现型(追求意义和自我实现)。以往研究大多关注快乐型情感的习惯化,而对实现型情感鲜有研究。并且,实现型情感习惯化是否会受到多样化的影响及其与抑郁的关系也不清楚。因此,采用习惯化范式,对快乐型和实现型情感的动态变化过程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与快乐型情感相比,实现型情感不容易发生习惯化;多样性能降低两类积极情感的习惯化速度;个体的抑郁水平与实现型情感习惯化速度有关,且神经质在其中起调节作用。这表明,实现型情感短期习惯化可能与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着重要联系。

特质焦虑对急性心理性应激反应的预测997-1006

摘要:急性应激反应使得个体在紧急情况下迅速调动心理生理资源,从而更好地面对当前的挑战。本研究采用特里尔社会应激测试(Trier Social Stress Test,TSST),以心率和唾液皮质醇为应激反应指标,在控制了性别、年龄和受教育时间三个人口学变量的条件下,探讨特质焦虑对急性心理性应激反应的预测作用。结果发现:(1)TSST成功地诱发了被试的应激反应,表现为心率加快和唾液皮质醇含量升高;(2)分层回归结果显示,特质焦虑对急性应激状态下的心率变化具有预测作用,对唾液皮质醇变化的预测效应未达到显著水平。上述结果表明特质焦虑和急性应激反应的快反应指标——交感神经系统——密切相关,特质焦虑水平越高,急性应激状态下的交感神经系统反应越小。特质焦虑水平较高的个体可能由于长期的焦虑造成心肌细胞的过度消耗,从而导致急性应激反应受限。

BDNF基因rs6265多态性与父母教育卷入对小学儿童基本数学能力的交互作用1007-1017

摘要:数学能力发展的遗传机制日益成为研究者关注的前沿课题之一,但既有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研究以602名小学儿童及其父母作为被试,旨在考察BDNF基因rs6265多态性与父母教育卷入对儿童基本数学能力的潜在交互影响。结果显示,(1)rs6265多态性可显著预测儿童的逻辑思维与空间?视觉功能领域能力(AA基因型携带者的基本数学能力显著高于G等位基因携带者);(2)rs6265多态性与父母教育卷入交互作用于儿童的逻辑思维与空间?视觉功能领域能力,父母教育卷入能显著正向预测G等位基因儿童的逻辑思维与空间?视觉功能领域能力,但对AA基因型儿童的预测作用不显著,该交互作用可能更加符合强素质?压力模型假说(rs6265位点G等位基因可能是风险基因)。上述发现推进了数学能力遗传机制的研究,并为素质?压力假说提供了新的研究证据。

学龄前儿童分配模式的传递效应:心理理论和共情的作用1018-1028

摘要:当他人对个体进行资源上的自私、公平或慷慨分配后,个体倾向于以同样的分配方式对待第三个无关个体,这一现象为资源分配模式的传递效应。研究考察自我绝对利益受到影响时这一效应在学龄前儿童中的表现以及其中可能的社会认知机制。118名4~6岁儿童被随机分到实验条件或对照条件中。实验条件下被试与匿名同伴合作完成拼图游戏后得到同伴分配的1个(自私)、3个(公平)或5个(慷慨)代币(共6个),之后再作为分配者与另一匿名接受者完成同样的游戏;而对照条件下被试只扮演分配者完成拼图和分配游戏。结果发现,公平条件下公平分配比例与对照条件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而自私条件下自私分配模式比例和慷慨条件下慷慨分配模式比例分别高于对照条件下相应比例;在慷慨条件下传递者比非传递者拥有更强的二级心理理论与(认知)共情能力。这提示学龄前儿童会传递自私和慷慨分配模式,心理理论和共情更强的学龄前儿童更有可能传递慷慨分配模式。

父母关爱对农村留守儿童抑郁的影响机制:追踪研究1029-1040

摘要:为考察父母关爱对农村留守儿童抑郁的影响机制,采用父母关爱问卷、自尊量表、神经质人格问卷、友谊质量问卷和抑郁量表对279名四年级和七年级农村儿童进行2.5年追踪调查。以前、后测间一直处于相同留守状态的207名儿童为分析对象,结果显示: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前后测中单、双留守儿童报告的父母关爱均较少、抑郁均较高;双留守儿童的后测抑郁显著高于前测;控制性别对抑郁的作用后,父母关爱对留守儿童抑郁有即时与延时负向预测效应;即时预测中,自尊、神经质起部分中介作用;延时预测中,后测自尊、神经质起部分中介作用;增加控制后测父母关爱对后测抑郁、自尊、神经质的作用后,前测父母关爱对后测抑郁的直接效应降低但仍接近显著,同时对后测自尊、神经质的直接作用不显著;上述两种控制条件下,前测父母关爱与前测友谊质量交互项对后测自尊与神经质的预测作用均显著,随着友谊质量的提高,父母关爱对自尊、神经质的延时影响增大,后测自尊与神经质的中介效应随之增强;该调节效应仅发生在初中留守儿童中。

相对剥夺感与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1041-1050

摘要:为探讨相对剥夺感与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在病态网络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PIU)的认知–行为模型视角下,采用经济相对剥夺感问卷、非适应性认知量表、内隐人格观量表和网络游戏成瘾量表,对1008名具有网络游戏使用经验的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在控制性别和年龄的条件下,相对剥夺感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2)相对剥夺感通过非适应性认知的中介作用预测网络游戏成瘾;(3)非适应性认知的中介作用受到内隐人格观的调节。具体来说,相对于持渐变观的大学生,持实体观的大学生的非适应性认知对其网络游戏成瘾的预测作用更大。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形成机制,对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干预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暴力环境接触对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的影响:反刍思维与网络道德的作用1051-1060

摘要:为探讨暴力环境接触、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反刍思维及网络道德之间的关系,选取1000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暴力环境接触问卷、网络攻击行为量表、反刍思维问卷及网络道德问卷进行测试。结果表明:(1)暴力环境接触对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间接地通过反刍思维对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产生作用;(2)网络道德在暴力环境接触对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的影响中起显著的调节作用,具体而言,在低网络道德水平下,暴力环境接触能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而在高网络道德水平下,暴力环境接触对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的预测作用不显著。

老年人孤独感及其影响因素的潜在转变分析1061-1070

摘要:采用潜在转变分析探讨老年人孤独感的类别转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数据来源于美国Health and Retirement Study(HRS)项目组,追踪5442名老年人4年,两次测量其孤独感。潜在类别分析结果表明,老年人孤独感存在4个潜在类别:低孤独感组、社交孤独组、情感孤独组和高孤独感组。潜在转变分析结果表明,低孤独感组和高孤独感组稳定性较强,其他两组转变程度较大。其中,社交孤独组倾向于向低孤独感组转变,情感孤独组倾向于向高孤独感组转变。进一步分析发现,男性老年人更可能陷入情感孤独;高水平社会支持、积极老化态度和生活态度取向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老年人的孤独感水平。结论是,老年人孤独感可分4类,不同类别间随时间推移发生转变,且转变方向受各种影响因素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