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报杂志社
分享到:
《心理学报》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56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认知与实验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生理与医学心理、企业管理与社会心理、心理测验、心理学史与基本理论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 主办单位:中国心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 国际刊号:0439-755X
  • 国内刊号:11-1911/B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82-12
  • 创刊时间:1956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71
  • 综合影响因子:1.745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心理学报 2012年第12期杂志 文档列表

心理学报杂志研究报告

汉语短时序列回忆中的语音相似性和视觉相似性效应

摘要:语音相似性效应和视觉相似性效应是短时序列回忆中的两个典型性效应,但前人很少探讨这两种效应的交互作用。本研究利用汉语字形和语音的属性,观察汉字短时序列回忆中语音相似性效应、视觉相似性效应及两者的交互作用。研究结果发现当回忆项目在语音或视觉上单纯相似或不相似时,视觉相似性效应及其与语音相似性的交互作用与混合词表条件下所发现的结果有很大的不同。这个研究结果为丰富和补充相关理论模型提供了进一步实证依据。
1571-1582

汉语颠倒词加工中重复知盲发生的水平

摘要:以汉语中的颠倒词为材料,探讨汉语重复知盲的发生水平。采用RSVP方式呈现包含颠倒词对(C1和C2)的句子列表或词语列表,让被试对列表中的词进行全部报告或报告是否存在重复词,记录报告C2的正确率。三个实验采用3(词语的重复性:颠倒重复、完全重复、不重复)×2(颠倒词对的意义相似性:意义不同、意义相似)两因素被试内设计,结果在全部报告和报告是否存在重复词的实验中都出现重复性和意义相似性的交互效应,但不同实验任务,数据模式不同。该结果表明,在RSVP任务中,汉语颠倒词加工存在RB效应,该效应产生的水平受制于不同的实验任务,在部分报告任务中,颠倒词的RB效应发生在知觉水平,在全部报告任务中,颠倒词的RB效应发生在语义水平。
1583-1595

DRM范式下心境一致性错误记忆的认知机制

摘要:本研究以自编情绪DRM词表为实验材料,用音乐诱发正常大学生被试正性、负性和中性心境,探讨在被试处于某种心境下时是否产生心境一致性错误记忆现象、预警能否减少心境一致性错误记忆的发生。结果表明,正性关键诱饵在正性心境下的错误再认率显著高于中性和负性心境,负性关键诱饵在负性心境下的错误再认率显著高于中性和正性心境,说明正常被试也会产生心境一致性错误记忆;预警和无预警条件下被试对关键诱饵和心境一致性关键诱饵的错误再认率无显著差异,说明外显的预警提示并不能消除部分由无意识产生的错误记忆和心境一致性错误记忆。研究结果支持记忆的扩散激活理论和情感的联想网络理论。
1596-1606

道德判断中心理状态和事件因果关系的作用:兼对道德判断双加工过程理论的检验

摘要:考察青少年儿童和成人在道德判断中利用心理状态和事件因果关系信息的差异,并验证道德判断双加工过程理论。以道德判断中“行为坏的”程度和“应担负的道德责任程度”作为判断问题类型,共有10~11岁和13~15岁的青少年儿童及大学生各120名,完成道德判断测试任务。结果表明在不同的道德判断问题类型下,事件中他人愿望和信念、因果关系信息的作用模式是不同的,支持道德判断双加工过程理论。10~11岁儿童和13~15岁青少年在判断行为坏的程度时,利用心理状态信息和因果关系信息与成人类似。在判断应担负的道德责任程度时,10~11岁儿童更注重行为结果,并且不能综合应用心理状态信息和事件的因果关系信息。13~15岁青少年的道德判断中心理状态信息和事件因果关系信息的作用与成人的情况类似,但在进行应担负的道德责任程度判断时,还不能融合信念与因果关系信息进行道德判断。研究结果为道德判断双加工过程理论提供了支持,而且表明从儿童青少年到成人,利用心理状态和因果关系信息进行道德判断存在不断发展和成熟的过程。
1607-1617

理解私人意图与交际意图的ERP证据

摘要:已有的意图理解神经成像研究大多关注理解单一个体私人意图的脑功能定位,而较少涉及两个或更多人的社会性交际意图,大脑区分私人意图和交际意图的动态时间过程尚不清楚。本研究记录了16名健康被试理解三种不同意图任务时的脑电成分。三种意图分别为:1)私人意图;2)交际意图;3)物理意图。电生理学结果表明在大脑顶区,私人意图的N250的峰值显著大于交际意图和物理意图。在晚期阶段(300~600ms),交际意图的晚期正成分(LPC)的平均波幅要显著大于私人意图和物理意图。在400~600ms时,私人意图的LPC的平均波幅要显著大于物理意图。本研究为理解私人意图和交际意图的动态加工过程提供了神经电生理学的初步证据。
1618-1627

自发社会比较中的威胁效应及自我平衡策略

摘要:个体通常利用社会比较进行自我评价,而比较对象的选择及其对个体自我的影响是一个内隐的过程,研究基于选择通达理论,通过三个实验考察了个体自发比较时威胁效应的来源及其消解,结果表明:(1)威胁效应来源于自主条件下比较对象的选择。个体在比较后的自我评价过程中激活了周围优秀人物的信息,比较后自我评价水平降低,引发社会比较的威胁;(2)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个体在比较后存在威胁“泛化”现象,不论操作任务是否与自我相关,均会出现社会比较的威胁效应;(3)与周围优秀人物进行比较所导致的威胁效应,可以通过自我肯定策略得以缓解,使个体的整体自我系统重新恢复平衡。
1628-1640

偶然情绪对延迟选择的影响机制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偶然情绪对延迟选择的影响及影响机制。本研究包括两个实验,在被试进行决策前,分别采用图片和短片诱发其与当前决策任务无关的偶然情绪,然后要求被试完成选择任务,并从决策结果和决策过程两个角度考察偶然情绪对延迟选择的影响及影响机制。结果发现,当可选项中不存在1个优势选项时,与正性情绪相比,个体在负性情绪下会更倾向于延迟选择,而个体对决策信息的加工深度在偶然情绪对延迟选择的影响中具有中介作用。这可能是因为相比于正性情绪,个体在负性情绪下会采用更深入的加
1641-1650

工作-家庭支持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探讨

摘要:采用问卷调查法,以773对上级+下属配对数据为样本,探讨了工作-家庭支持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及其内在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在我国文化背景下,工作-家庭支持由组织支持、领导支持、情感性支持和工具性支持四个因素组成,其中组织支持和领导支持统称为工作领域支持,情感性支持和工具性支持统称为家庭领域支持;工作投入中介工作领域支持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创造性人格在工作投入与员工创造力关系之间起调节作用。
1651-1662

消极情绪在程序和互动不公正感与员工偏离行为间的中介作用:传统性的调节机制

摘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对341名员工及其同事进行调查,从情绪和文化传统性视角,探讨了程序和互动不公正对员工偏离行为的影响及其内在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消极情绪是组织不公正感对员工偏离行为作用的中介变量;(2)传统性对组织不公正感对员工偏离行为的影响作用具有调节效果;(3)使用总效应调节模型对消极情绪在组织不公正感对员工偏离行为的中介效应及传统性的调节作用进行综合性分析,发现传统性主要在第二阶段,即消极情绪对员工偏离行为的影响作用上调节效果显著。
1663-1676

上司不当督导与下属绩效:反馈寻求行为和学习目标定向的作用

摘要:本研究从下属反馈管理行为的视角来探索领导与下属的社会交换过程。具体为探讨下属的反馈寻求行为在上司不当督导与下属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下属的学习目标定向对上述过程中的调节作用。通过问卷法获得306名下属与上司的对偶数据,基于层级回归和Bootstrap分析的结果表明:上司不当督导不仅直接影响下属的绩效,还能通过抑制下属的反馈寻求行为间接地影响员工的绩效;下属的学习目标定向调节着上司不当督导与下属的反馈寻求行为的关系,当下属的学习目标定向越低,上司不当督导对反馈寻求行为的抑制作用更加明显。
1677-1686

测验同质性系数及其区间估计

摘要:在决定将多维测验分数合并成测验总分时,应当考虑测验同质性。如果同质性太低,合成总分没有什么意义。同质性高低可以用同质性系数来衡量。用来计算同质性系数的模型是近年来受到关注的双因子模型(既有全局因子又有局部因子),测验的同质性系数定义为测验分数方差中全局因子分数方差所占的比例。本文用Delta法推导出计算同质性系数的标准误公式,进而计算其置信区间。提供了简单的计算同质性系数及其置信区间的程序。用一个例子说明如何估计同质性系数及其置信区间,通过模拟比较了用Delta法和用Bootstrap法计算的置信区间,发现两者差异很小。
1687-1694

《心理学报》2012年第44卷总目录

I0001-I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