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心理学报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ActaPsychologicaSinica

  • 11-1911/B 国内刊号
  • 0439-755X 国际刊号
  • 1.71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心理学报是中国心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56年创刊,目前已被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院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心理学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认知与实验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生理与医学心理、企业管理与社会心理、心理测验、心理学史与基本理论、研究方法等

心理学报 2006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心理学报杂志研究报告
汉语形声字声旁家族大小对整字发音的影响791-797

摘要:拼音文字阅读中的“家族效应”是语音通达研究的一个重要角度,然而,汉字语音通达的家族效应研究却未见报道。本文运用快速命名的实验范式,对汉字形声字声旁家族大小对整字语音通达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汉字阅读中也存在家族效应,但是与拼音文字正好相反,声旁家族越大,反应时越长,在不规则汉字阅读中表现更为明显,显示了汉语语音通达有别于拼音文字的特殊性。

动态范式中基于客体的返回抑制——是客体抑制还是空间抑制的动态更新?798-804

摘要:对动态范式中基于客体的返回抑制进行了考察。实验1在双侧客体改变和不改变条件下考察了返回抑制效应,结果表明,在双侧客体改变条件下返回抑制仍然存在。实验2采用单侧客体变化技术对动态范式中基于客体的返回抑制进行了测量,结果发现,在有效线索化条件下,单侧客体改变和不改变条件下对靶子的反应时没有显著差异(p〉0.90)。这些结果表明动态范式中基于客体的返回抑制的机制是空间抑制的动态更新,而不是客体表征受到抑制。

客体工作记忆任务中大脑皮层活动的记忆负荷效应805-814

摘要:利用128导事件相关电位技术,采用延迟匹配任务的实验范式,测查了20名正常被试完成不同负荷客体任务时的皮层慢电位(slow cortical potentials,简称sp成分),实验发现:背侧前额叶在刺激呈现后的700ms到1400ms出现记忆负荷效应,高负荷任务诱发的sp成分显著负于低负荷任务;低负荷任务诱发的sp成分在左前额区(500—1800ms)、左前额-中央区(700—1800ms)、左中央-顶叶区(1000—1400s和1800—4800ms)、右前额区(1800—4800ms)和右前额-中央区(1400—4800ms)显著负于高负荷任务,出现记忆负荷效应,但这种负荷效应在左右大脑半球所反映的心理意义可能不同。

类别归纳的时间过程和源定位——事件相关电位研究提供的电生理证据815-823

摘要: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以图形比较为实验作业探索类别归纳的神经机制。任务要求被试归纳两个图形刺激之间的共享特征,根据共享特征数量的不同构成三个任务:共享一个特征(S1F)、共享两个特征(S2F)和共享三个特征(S3F)。S1F任务和S2F任务被看作“归纳”任务,S3F任务被看作“非归纳”任务。对三个任务诱发的脑电分别进行叠加和平均,通过相减技术得到差异波(S1F—S3F,S2F—S3F)。在400到650ms时间窗口三个条件均诱发了LPC成分,地形图显示三个条件下LPC的头皮分布均出现在中一顶部;两个“归纳”任务与“非归纳”任务在LPC上存在显著差异,而两个“归纳”任务在LPC上没有显著差异。对两个差异波在400到650ms时段的数据进行偶极子源分析,结果显示每个差异波均只有一个偶极子源,且二者定位相似(均在海马附近)。由于已知海马与新异联系的形成有关,因此LPC可能反映了类别归纳的关键加工——新异联结的形成。

心理学报杂志其它
《心理学报》发表文章在中国引文数据库中被引用频次排名823-823

心理学报杂志研究报告
类别学习中两种学习模式的比较研究:分类学习与推理学习824-832

摘要:采用学习迁移任务范式,使用基于单一特征的类别判断技术,比较了非线性分离结构下,分类学习和推理学习的学习效率、学习过程与策略和学习结果。结果表明:在学习效率上,分类学习比推理学习更好地习得了含有较多样例的类别知识,分类学习的速度上显著快于推理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与策略上,推理学习比分类学习更为关注类别内不同特征的相关,但在分类策略的运用上不如分类学习灵活。在学习的结果上,推理学习倾向于原型记忆,分类学习倾向于进行样例记忆,分类学习比推理学习更好地掌握了类别原型。

明确嵌套集合关系对贝叶斯推理的促进效应833-840

摘要:以经典的乳癌问题作为实验任务,通过两个实验分别探讨了有助于明确嵌套集合关系的逐步提问、树图表征等外部表征方式以及元认知调控和被试类型等因素对贝叶斯推理的影响。结果发现:(1)逐步提问对改善贝叶斯推理的成绩没有显著作用;(2)完整和不完整的树图表征显著地促进了推理成绩,但简约的树图表征的促进作用不显著;(3)叙述理由引发的元认知监控显著地促进了推理成绩;(4)文科和理科两组被试的推理成绩没有显著差异。

儿童外显视空间注意转移841-848

摘要:采用提示范式探讨了三、六年级儿童的外显视空间注意转移。实验结果表明:内源性提示下儿童表现出显著的提示效度效应,其效度效应量在年龄组间没有显著差异;较短SOAs的外源性提示下,儿童表现出显著的提示效度效应:较长SOAs的外源性提示下儿童没有表现出返回抑制效应。用注意的过滤器理论和对象文件模型讨论了本研究的结果。

心理学报杂志其它
《心理学报》文章在SCI收录期刊中被引用频次排名848-848

心理学报杂志研究报告
4—7岁儿童依据对繁殖的朴素理解区分植物和非生物的认知发展849-858

摘要:以152名4—7岁儿童为被试,采用访谈和判断选择任务探查他们对植物繁殖的认知。结果发现,①4—7岁儿童对植物繁殖的认知可分为不理解、部分理解和确切理解三种水平,儿童在入学后7岁能依据对植物繁殖的朴素理解区分植物与非生物;②通过降低材料难度和任务形式要求的难度,可以有效地发掘年幼儿童的认知潜能,即大部分6岁学前儿童就能够理解植物繁殖;③任务难度的改变对处于部分理解水平的5、6儿童影响更为显著:使他们在选择任务上的认知成绩优于访谈任务,对有明显果实和种子植物的认知优于无明显果实和种子植物的认知。

不同任务定向下小学儿童学习时间分配决策水平的发展859-867

摘要:研究包含3个实验,分别探查了儿童在“速度定向”、“准确性定向”以及“速度和准确性定向”3种任务定向下学习时间分配决策水平的发展。3个实验均采用3×3混合设计,选择小学2年级、小学4年级、小学6年级学生各24人为被试,提供难度不同的3种材料,考查在限定的时间内儿童在3种材料间进行的学习时间分配决策水平的发展。结果:(1)在三种任务定向下,儿童学习时间分配决策水平均随年龄增长而提高。(2)不同的任务定向要求对不同年级儿童学习时间分配决策的影响不同。(3)在本实验条件下,儿童学习时间分配策略的使用,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不使用策略;第二个阶段,使用策略但效果不稳定;第三个阶段,使用策略且有稳定效果。

青少年的自主期望、对父母权威的态度与亲子冲突和亲合868-876

摘要:通过对704名城乡高一和高三年级青少年的问卷调查,探讨了高中阶段青少年-父母关系、青少年的行为自主期望和对父母权威的态度的特点,以及青少年-父母关系与青少年的行为自主期望和对父母权威的态度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我国城乡青少年对父母权威的认同程度较高,而期望获得行为自主的年龄较晚;青少年的行为自主期望、对父母权威的态度与青少年-父母冲突与亲合在某些方面存在城乡、性别和年级差异;青少年对父母权威的认同程度越高,对与父母发生分歧的接受性越高,其与父母的关系越亲密;那些期望在较晚年龄获得行为自主的青少年,与父亲的冲突较多,但与母亲较亲密。

保护动机对农村流动人口性病艾滋病高危性行为的预测877-885

摘要:农村流动人口已经成为我国性病艾滋病预防干预的重点人群。为了探讨流动人口所存在的性病艾滋病高危性行为,以及保护动机(Protection Motivation)对性病艾滋病高危性行为的预测作用,研究选取2201名从农村到北京打工已有3个月的流动人口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要求其自己报告初始性行为发生的时间、性伙伴的数量、商业性行为、性伙伴的性行为、安全套的使用,对我国性病艾滋病严重程度的评估,以及所拥有的性病艾滋病症状知识和传播知识。对904名已发生性行为的流动人口的统计分析发现:(1)农村流动人口存在较多的高危性行为,男性流动人口的高危性行为明显多于女性流动人口;(2)保护动机对农村流动人口的性病艾滋病高危性行为具有明显的预测作用,其中的外在奖励、内在奖励、反应效能和反应代价与农村流动人口的性病艾滋病高危性行为的关系更为密切。研究揭示,保护动机理论可以作为我国今后开展农村流动人口性病艾滋病高危性行为预防干预工作的一个基础。

乐观、悲观倾向与抑郁的关系及压力、性别的调节作用886-901

摘要:采用问卷法,考察了334名大学生的乐观、悲观两种一般结果期待倾向与其抑郁感受的关系,以及压力水平和性别的可能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乐观倾向、悲观倾向既显著相关又存在相对独立性,二者对于抑郁的作用在强度上有所不同。其中,悲观倾向对于抑郁变异的独立贡献率较高。(2)压力水平是认知倾向与抑郁关系的显著调节因素,主要作用表现为随着压力水平的增高,乐观倾向的保护意义具有增强的趋势。(3)性别也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主要表现在悲观倾向对于男性大学生抑郁的影响作用更强。特别是在控制压力水平的情况下,性别对于悲观倾向和抑郁关系的调节作用更为明显。

心理学报杂志其它
全国心理健康指导与教育科普工作研讨会在西安举行901-901

摘要:全国心理健康指导与教育科普工作研讨会于今年9月16—19日在古都西安举行。来自北京、山东、江苏、广东、浙江、黑龙江、重庆、福建和陕西九个省市的从事心理、教育、医疗以及政府相关机构的工作人员和相关社会服务机构人员等共130多人出席了此次会议。

心理学报杂志研究报告
泛文化的自尊——基于中国大学生的研究证据902-909

摘要:过去一直认为,自尊是人类普遍的需要,是泛文化的。但是,近十多年来,这一观点受到严重挑战。其主要理由是许多跨文化的研究显示集体主义文化下个体的自尊显著低于西方,少有自我促进的迹象。但是,几乎所有这样的证据都是来自自陈式测量。自陈式测量难以避免自我展现(Self-presentation)或社会期许(Social Desirability)的影响,并且严重依赖于个体的自我报告,本研究采用新的能够防止社会期许的影响并能触及无意识的内隐测量——阈下评价性启动(Subliminal Evaluative Priming)程序,对中国大学生的自尊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中国大学生对自我持有显著的积极、肯定的评价,中国人存在内隐自尊。这表明,集体主义文化下的个体的自尊需要是存在的,只是以内隐的方式表现或在自我展现的影响最小化后表现出来。这一发现和自尊的泛文化论是一致的。

亲密关系的外显与内隐测量及其相互关系910-915

摘要:为了验证外显与内隐的差序格局,研究者考察了最亲密的家人、恋人以及最亲密的好朋友的外显和内隐亲密程度的差异与联系,以及性别对亲密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三个目标对象的外显亲密程度之间存在摹异,但内隐亲密程度之间不存在差异;外显和内隐亲密程度之间相关不显著.外显测量结果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但在内隐测量中,男性比女性对恋人感觉更为亲密。研究者针对这些结果分别进行了讨论。

古籍中自立涵义的概念分析916-923

摘要:在收集到的200部常见古籍中对“自立”一词进行检索,并对“自立”进行了概念分析。结果如下:共检索到有“自立”一词的古籍98部;“自立”自春秋时起就广泛出现在各类典籍中。古籍中对自立的使用主要是从个体自立、事物自立、针对它物与他人的自立以及同家自立四个方面进行的,每个方面又包括多种具体含义。古籍中的自立人格特征可以分为主动性、道德性、独立性和其他四类。最后,对古籍中个体自立的实质、自立人格的结构以及本研究的优劣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古籍中的个体自立是一个含义复杂、涉及范围宽的概念。自修与立身是个体自立的两个基本内容。自立既是一种人格特征也是一种人格塑造方法。个体自立所包含的内容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发展。强调道德因素与人际联结是自立与西方类似概念的重要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