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中下游农业景观中景观简化对传粉昆虫多样性的影响——以巩义市为例
摘要:在农业景观中,传粉昆虫的生存繁衍与半自然生境的面积大小有关。集约化生产方式使半自然生境比例逐渐减少,农田比例不断增加,随着景观简化梯度的变化(农田比例逐渐增大),传粉昆虫群落多样性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选择黄河中下游典型农区巩义市为研究区域,采用诱捕盘法(Pan traps)进行农田、林地的传粉昆虫取样,以21个样点作为景观简化梯度(农田比例范围5%—86%)的呈现,基于每个样点的传粉昆虫多度和丰富度变化来探究景观简化对传粉昆虫多样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区内累计捕获传粉昆虫39660头,优势类群包括双翅目(Diptera)、膜翅目(Hymenoptera)、鞘翅目(Coleoptera)等。采用逐步回归分析及线性拟合后发现景观简化程度与传粉昆虫多度和丰富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景观简化对传粉昆虫类群间的影响也是有差异的,其中对鞘翅目多度的影响最为密切(R^2=0.27),同时对膜翅目和双翅目也有较大影响(R^2=0.14、R^2=0.11),景观简化与鳞翅目多度呈正相关;随景观简化的程度加深,农田生境中膜翅目多度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而林地中膜翅目多度变化不明显。在未来的景观规划中,应着重考虑传粉昆虫中鞘翅目类群的栖息地变化及食物资源状况。依据研究结果建议林地生境中应注重保护现有的自然植被群落,在人工林中可以种植一定面积的蜜粉源植物;农田生境内对杂草群落、半自然生境斑块进行合理规划的基础上,还可以种植线性景观植物作为传粉昆虫的食物源。北京地区典型落叶阔叶乔木叶片含氮量和δ^15N值对大气氮沉降的响应
摘要:为探究植物对大气氮沉降的响应和对这部分氮素的来源指示作用,本研究通过对北京地区198个采样点,典型落叶阔叶乔木杨属(Populus)和柳属(Salix)植物叶片进行采样,测定其叶片样品含氮量和δ^15 N值。结果表明:北京地区杨属植物叶片含氮量为16.5-38.6 g/kg,平均(24.0±4.0)g/kg;柳属植物叶片含氮量为17.2-36.2 g/kg,平均(25.9±4.1)g/kg。研究区域范围内杨属、柳属植物叶片的含氮量均呈现出西北低、东南高的对角线型分布,与该区域大气氮沉降的空间变异相吻合。由于研究区域范围内气候因子无明显的变异,植物叶片的含氮量变化反应了大气氮沉降对植物元素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和植物对大气氮沉降的响应。北京地区杨属植物叶片δ^15N值为-3.95‰-8.10‰,平均(1.15±2.48)‰;柳属植物叶片δ^15N值为-3.04‰-9.73‰,平均(2.31±2.60)‰。杨属和柳属植物叶片的δ^15N值均呈现出西北高、中部高、东南低的空间分布,与叶片含氮量空间分布趋势相反。中部城区较高的δ^15N值反应了交通污染对大气含氮化合物增加的影响;西北部较高的δ^15N值反应了该区域受人为活动排放源的影响较少,自然的氮循环是其较高δ15N值的主要原因;东南部较低的δ^15N值则有可能是由农业活动和交通共同作用的结果。帽儿山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生物-矿化碳氮化学计量特征
摘要: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导致土壤碳氮含量及其化学计量关系的变化,然而土壤微生物化学计量及其驱动的碳氮矿化过程如何响应这种变化仍不明确。以帽儿山地区天然落叶阔叶林、人工红松林、草地和农田4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为对象,测定其土壤有机碳(C(soil))、全氮(N(soil))、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C(mic)和N(mic))、土壤碳和氮矿化速率(C(min)和N(min)),旨在比较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碳氮化学计量特征及矿化速率的影响,探索土壤-微生物-矿化之间碳氮化学计量特征的相关性,揭示微生物对土壤碳氮化学计量变化的响应和调控机制。结果显示:C(soil)、N(soil)、C(mic)、N(mic)和C(min)均呈现天然落叶阔叶林〉人工红松林〉草地〉农田,而天然落叶阔叶林和草地的N(min)显著高于人工红松林和农田。土地利用方式显著影响土壤和微生物碳氮比(C∶N(soil)和C∶N(mic)),均呈现农田最高。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数据综合分析发现:碳氮矿化速率比与C∶N(mic)呈负相关,而和微生物与土壤碳氮化学计量不平衡性(C∶N(imb))显著正相关。单位微生物生物量的碳矿化速率(qCO2)随着C∶N(mic)的增加而降低,而单位微生物生物量的氮矿化速率(qAN)随着C∶N(mic)的增加而增加。C∶N(imb)与qCO2正相关,与qAN负相关。以上结果表明,微生物会通过改变自身碳氮化学计量、调整碳氮之间相对矿化速率,以适应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土壤碳氮及其化学计量的变异性,以满足自身生长和代谢的碳氮需求平衡。城镇化流域“源-汇”景观格局对河流氮磷空间分异的影响——以天津于桥水库流域为例
摘要:随着流域城镇化的加速,流域城镇化景观格局对流域水质的影响逐渐加剧。以城镇化趋势明显的于桥水库流域为例,基于流域“源-汇”景观特征指数,并结合于桥水库流域2013、2014和2015年33个子流域的水质数据,采用空间分析、相关分析和冗余分析等方法,探讨了在城镇化影响下,于桥水库流域景观特征指数和水质指标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整个流域从上游到下游呈现“汇”景观面积减小,“源”景观面积增大的趋势,居民建设用地面积比在中下游子流域达34.6%,“汇”型景观中林地面积为33.5%;景观空间负荷对比指数(LWLI)全局Moran′s I的值为0.637,P〈0.01,在空间上存在趋于集群的现象,LWLI高-高聚集区与城镇化集中区域具有一致性。LWLI与流域氮、磷空间分布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平水期TN与LWLI的复相关系数R2为0.811,丰水期LWLI与TP的复相关系数R2为0.741;子流域所有水质参数NH4-+-N、TN、NO3---N、TP及LWLI均集中在同一象限,与其它景观特征指数相比,LWLI对河流中氮、磷的影响最大。城镇居民用地与水质指标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是流域水质污染重要的贡献源。流域城镇化发展中,建议提高村镇的景观连通性,便于污染物集中处理,同时增加林地、草地面积,改善流域的生态水文功能。重要申明:本站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从事杂志订阅服务,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09010985号-16 公安备案:5109220200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