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生态学报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Acta Ecologica Sinica

  • 11-2031/Q 国内刊号
  • 1000-0933 国际刊号
  • 3.21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生态学报是中国生态学会;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1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生态学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研究论文、专论与综述、学术信息与动态

生态学报 2012年第16期杂志 文档列表

生态学报杂志专论与综述
中国沿海无柄蔓足类研究进展5230-5241

摘要:无柄蔓足类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是海洋生态系统和污损生物群落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海域分布着6科25属110种,主要种类为纹藤壶(Balanus amphitrite amphitrite)、网纹藤壶(B.reticulatus)、高峰星藤壶(Chirona amaryllis)、泥藤壶(Balanus uliginosus)、白脊藤壶(B.albicostatus)、三角藤壶(B.trigonus)、红巨藤壶(Megabalanus rosa)、钟巨藤壶(M.tintinnabulum tintinnabulum)、白条地藤壶(Euraphia withersi)、鳞笠藤壶(Tetraclita squamosa squamosa),其中纹藤壶在黄、渤海为优势种,网纹藤壶则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区占优势;泥藤壶多出现在沿海河口的咸淡水交汇处;三角藤壶、红巨藤壶和钟巨藤壶等种类分布于盐度较高的海域。环境因子可对无柄蔓足类的生长发育、繁殖附着、分布状况及形态特征等产生显著影响。幼虫发育阶段要经历6期无节幼虫和1期金星幼虫,青岛大扁藻(Platymonas helgolandica)、牟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和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均是幼虫培养较为理想的饵料;金星幼虫可在4—8℃下保存1周左右。藤壶胶粘物由蛋白亚基聚合而成,其初生胶和次生胶组成基本相似。无柄蔓足类不仅是开展防除测试和生态科学研究的理想材料,而且还应进一步分析其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从分子水平探讨幼虫附着机理、胶粘物作用机制、种类相互关系与系统发生史。

冰雪灾害对森林的影响5242-5253

摘要:冰雪灾害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往往对森林造成很大破坏。随着冰在树冠上不断积累,产生的压力逐渐增大,最后超过该部位最大弯曲力矩时林木会受到伤害。受害程度与林分的多种特征,如树种组成和林分密度及林木的多种特征,如胸径、树高、树干尖削度、叶片表面积、树冠对称性、根系、林龄等有密切关系。影响冰雪灾害的外部因素有地形因子和土壤因子,包括海拔、坡度、坡向、坡位和土壤类型、土壤厚度、土壤水分含量。冰雪灾害对林下光照、土壤、凋落物、真菌和森林动物产生影响。冰雪灾害后的林下光照对树种更新、森林动态和恢复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冰雪灾害对天然林的影响,长期监测冰雪灾害后的森林动态、林下植物的光环境、森林的养分循环、土壤以及森林动物,特别是土壤微生物的变化,加强森林的防灾管理是今后该领域的研究方向。

不同干扰因素对森林和湿地温室气体通量影响的研究进展5254-5263

摘要:森林和湿地是CO2、CH4和N2O等温室气体重要的源、汇和转换器,在全球气候变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森林和湿地温室气体通量受到诸多因子的作用,其中干扰便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不同干扰因素对于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国际上已经开展了相应的研究。基于人为和自然两大类干扰方式,分别从采伐、施肥、垦殖等人为干扰因素和火烧、台风(飓风)等自然干扰因素综述了干扰对于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CO2、CH4和N2O通量的影响。根据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今后应需加强的领域,以期更好地揭示干扰对于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为今后深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采石场废弃地的生态重建研究进展5264-5274

摘要:采石场的开采严重破坏了植被和土壤,形成了大量的裸露岩石斜坡,造成宏观景观支离破碎和极端的环境条件,限制了植物的生长。由于自然恢复所需时间长久,人工恢复被广泛应用于采石场废弃地的生态重建。自然演替过程是采石场生态重建的理论基础,自然演替理论可以为人工恢复措施提供指导。植物群落演替的早期阶段,非生物因素起主要作用,随着演替的推移,生物因素的重要性增强。邻近自然植被的土壤和繁殖体通过外力的扩散,对恢复起重要作用。除了非生物和其他的限制,先到达恢复地的物种竞争能力的变化能决定了演替过程。演替过程中的干扰因素往往成为演替重要的驱动力。裸露岩石斜坡的物理稳定性对植被恢复有重要影响,有机废物的使用和施肥可以影响恢复演替的方向和生物多样性。播种一定的植物能够改变恢复演替方向,加速演替过程。乡土物种适应了当地气候,能够促进演替。随着修复时间的延长,土壤有机质含量,植被覆盖度和物种丰富度不断增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随之增加。开展不同地区采石场植物种类的选育、研究乡土物种的功能特性、土壤微生物群落和酶的变化、植被演替过程的定位研究、植物种间的竞争关系、自然演替和人工恢复的比较研究、探索经济高效的采石场生态重建方法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生态学报杂志研究简报
基于地统计学和CFI样地的浙江省森林碳空间分布研究5275-5286

摘要:基于浙江省2009年CFI固定样地数据、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林相图,利用地统计学方法对浙江省森林碳空间分布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CFI固定样地数据用于省域范围的森林碳汇空间特征研究是合适的。数据显示,浙江森林植被平均碳密度为22.07Mg/hm2;与四川、福建、海南等地相比,平均碳密度较低。受人类活动、自然环境等因素影响,浙江省森林碳分布主要表现为:总体上森林碳密度空间变化趋势自西向东逐渐降低,与自然空间(海拔、地势等)趋势一致。基于地统计学和CFI固定样地,对省域范围的森林资源空间分布的研究,可以为省域森林碳汇管理提供依据,为我国特别是亚热带南方集体林区利用国家CFI数据进行大区域同类研究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