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生态学报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Acta Ecologica Sinica

  • 11-2031/Q 国内刊号
  • 1000-0933 国际刊号
  • 3.21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生态学报是中国生态学会;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1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生态学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研究论文、专论与综述、学术信息与动态

生态学报 2008年第11期杂志 文档列表

生态学报杂志专论与综述
景观生态学中的格局分析:现状、困境与未来5521-5531

摘要:作为景观格局分析的重要手段,景观格局指数的提出与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景观生态学的发展,但是由于众多景观格局指数在指示生态学过程方面的不足,近年来景观格局分析已经走入困境。在总结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景观格局分析的现状、困境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综述。景观格局分析仍然是景观生态学的重要方面,景观格局指数仍然是景观格局分析的主要手段。但是如何建立具有生态学意义的景观格局指数和分析方法,如何将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联系起来,以及如何将"基质—斑块—廊道"的景观生态学理论应用到实际中是目前景观格局分析面临的主要困境。基于对景观格局分析现状及困境的认识,提出了景观格局分析未来的5个发展方向:(1)景观格局分析应该从目前的静态格局描述发展到对动态格局的刻画,只有找到刻画动态格局的方法,才能将格局和过程有机地联系在一起;(2)通过对多种景观格局指数的联合应用,发掘景观格局指数集合体对生态过程的解释能力;(3)发展基于生态过程的景观格局指数和分析方法;(4)通过多维景观格局分析,定量研究景观格局演变与生态过程之间的关系;(5)多尺度景观格局分析,将为解决格局与过程的关系提出有效手段。

氮沉降对森林生物多样性的影响5532-5548

摘要:从3个方面论述了氮沉降对森林生物多样性影响:(1)森林植物多样性,包括乔木层植物、林下层植物和隐花植物;(2)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主要是细菌和真菌;(3)森林动物多样性:主要包括地下土壤动物和地上草食动物。综合来看,氮沉降改变了物种组成,过量氮沉降降低了生物多样性。同时,也对氮沉降影响生物多样性的机理进行了分析。最后,还探讨了当前在氮沉降对森林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研究的方向。

外来木本植物入侵的生态预测与风险评价综述5549-5560

摘要:外来植物引种导致的入侵已经成为当前生物多样性保育和引种工作面临的一个紧要研究课题。综述了木本植物入侵的生态预测和生态风险评价方面的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首先介绍了目前国内外木本植物引种的概况,对木本植物入侵的生态预测基本原理做了较为详细的总结。目前比较被认可的生态预测途径主要包括编辑入侵植物名录利用入侵历史纪录预测、物种特征作为入侵的预测指标、繁殖体压力作为建群概率的决定性因素、环境匹配作为入侵潜力的预测工具及专家意见等,并对物种特征进行了归类和分析。物种特征指标主要包括物种的繁殖和快速生长性状指标、对入侵地区局部条件和干扰体系的适应性指标、生物地理分布指标等,并指出在生态预测中单独使用这些指标是不严谨的,而应当多途径互相结合验证。同时还简介了WRA等几个应用较为广泛的实用性植物入侵风险评价系统。分析了目前国内外在木本植物入侵的生态预测方面面临的一些困难,包括入侵机理的复杂性导致的预测难度增大和可信性下降,所用数据库标准的不统一和更新的困难等,指出在进行木本植物引种的生态预测和风险评价研究的同时,必须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重视入侵机理研究,完善相关的数据库。出于实际情况的限制,可以借鉴国际上实用性杂草风险分析和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的方法,逐步建立我国的入侵风险评价系统,以满足目前对木本植物入侵的预测和风险评价的需求。

海草生态学研究进展5561-5570

摘要:海草床生态系统是生物圈中最具生产力的水生生态系统之一,具有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作者根据海草生态学及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对世界范围内海草床的空间分布、海草床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以及外界因素对海草床的影响等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海草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主要包括净化水质、护堤减灾、提供栖息地和生态系统营养循环等。对海草床影响较大的外界环境因素包括盐度、温度、营养盐、光照、其他动物摄食、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等。海草普查、海草生态功能研究,影响海草床的主要环境因素,海草修复研究等将是我国海草研究的主要方向。

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学研究进展5571-5582

摘要:生物地理学是研究生物(包括种群、群落等不同层次)地理分布格局及成因的一门交叉学科。微生物生物地理学的研究长期滞后于宏生物地理学。鉴于土壤微生物在调控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和维持生态系统功能方面的重要作用,对其空间分布格局及形成机制的认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对微生物多样性的认知日益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具有一定的时空分布格局,从而对微生物全球性随机分布的传统观点提出了挑战。对当前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学研究中的一些概念性问题,如微生物物种的定义、微生物多样性的定量测度、对微生物全球性随机分布的争论等,进行了系统评述;以微生物种-面积关系和距离-衰减关系为例对当前最新的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学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并初步探讨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地带性分布问题;在传统生物地理学理论的指导下,提出了一个可用于验证土壤微生物空间分布格局形成和机制维持的简单研究框架。这些对今后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学的研究有一定借鉴和指导意义。

高山林线形成机理及植物相关生理生态学特性研究进展5583-5591

摘要:高山林线作为极端环境条件下树木生存的界限,由于其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在全球变化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关注。研究高山林线形成机理以及林线地带植物相关生理生态学特性成为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植被动态变化的出发点。对于高山林线形成机理研究主要关注两方面问题:(1)林线地带外界环境如何限制乔木生长和分布,其内在机理如何;(2)灌木及草本相对于乔木在林线地区有哪些生存优势,从乔木到灌木及草本生活型演变的功能及意义如何。综述了当前高山林线形成机理及相关生理生态特性的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指出尽管温度(尤其是生长季低温)在全球尺度上能解释大部分高山区域林线的分布,但树木生长和生存受限的内在机理并没有弄清楚,目前主要存在“碳受限”以及“生长受限”假说两大争论焦点。另外,理论上受温度控制的高山林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表现出不同的模式,表明全球变化对林线分布和植被生长影响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因此,未来的研究应该关注影响林线地区植被生长的多种生理生态学过程,比如水分及养分利用过程,以及从乔木到灌木及草本生活型演变的功能意义,从而为林线形成机理以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提供更好的解释。

高氯酸盐污染及修复的研究进展5592-5600

摘要:戏真做高氯酸盐作为一种甲状腺干扰物质,因其高溶解度、低吸附性及其稳定性,决定了其是一种可快速扩散的持久型污染物,其环境污染问题已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从高氯酸盐污染的危害性出发,阐述了我国可能存在的高氯酸盐污染状况,并对近年来不同介质中高氯酸盐的分析检测技术及前处理方法进行了介绍,同时对已开展的高氯酸盐动物毒理研究、在不同环境介质中的迁移转化和植物积累、及其按生物修复和非生物修复进行分类的修复方法进行了综述。最后,对进一步研究的意义和方向提出建议。

生态学报杂志问题讨论
我国生态港口的建设思路与发展对策5601-5609

摘要:港口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生态港口是顺应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形势的新一代港口的主要模式。通过生态港口内涵的探讨,建立了生态港口建设的概念模型。在美国、日本、澳大利亚、英国等国际先进港口环境保护及生态港口建设经验及研究进展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我国生态港口建设所面临的形势、外部环境及基础的分析,从港口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与落实、生态港口的规划与建设、生态港口指标体系的建设、港口功能的转变与产业结构的优化、港口发展模式的选择等方面讨论了我国生态港口的建设思路与发展对策。

城镇化进程中居民生活消费的生态环境压力评估——以江苏省江阴市为例5610-5618

摘要:消费问题是区域生态环境压力增大和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提出人口环境消费的概念和理论模型,并在生态足迹理论和方法的支撑下分别计算江苏省江阴市1997~2004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的环境压力;采用SPSS14.0软件,分析城镇和农村居民这两类人群人均环境消费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并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模型,估算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情况下江阴市人口环境消费期望值。研究表明:江阴市城镇居民人均环境消费从1997年的1.395hm^2上升到2004年的1.960hm^2,年均递增0.081hm^2;农村居民则从1997年的1.345hm^2上升到2004年的1.465hm^2,年均递增0.017hm^2。城乡居民人均环境消费与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受教育年限、恩格尔系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等社会经济指标呈显著线性相关。预计到2010年城乡居民人均环境消费将分别达到2.258hm^2和1.919hm^2,到2020年将分别达到2.807hm^2和2.303hm2;2010年和2020年区域生态赤字将比2004年分别增长55%和107%,给区域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为有效缓解区域环境压力,论文提出合理控制区域人口规模和城镇化发展速度,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培养可持续消费观念,引导绿色、健康和环境友好型的消费模式等对策措施。

北京市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功能5619-5624

摘要:以北京市森林资源第6次二类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区域水量平衡法和土壤蓄水能力评估了森林水源涵养的功能,并重点分析了不同类型和区位条件下森林涵养水源功能的差异。结果表明:2004年北京市森林生态系统涵养水源1.26×10^9m^3;其中,怀柔区、延庆县、密云县、门头沟区和房山区的森林是水源涵养功能的主要贡献者(累积贡献率63.3%);从森林类型来看,阔叶林和灌木林是水源涵养的主体(累积贡献率80.8%);位于不同海拔高度的森林对水源涵养功能的贡献不同,其中位于海拔〈100m、100~500m和500~800m森林的贡献率分别为29%、30.7%和23.3%;而且位于不同坡位的森林涵养水源的贡献也不同,其中平地和全坡的森林最高,贡献率分别为37.12%和40.7%。

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评估5625-5631

摘要: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评估是目前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综述国内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相关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着重评述了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方法研究进程和价值评价2个方面的内容,给出了不同评估方法的特点,并对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价涉及的价值排序、价值系数、价值动态各个侧面的研究分别予以评述,基于此对今后研究提出展望:明确主导服务功能价值、加强价值影响因素分析、开发价值动态模型、构建生态补偿机制、探讨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价值流的变化。旨在加深对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认知,为人类与湿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

矮岩羊(Pseudois schaeferi)行为谱及PAE编码系统5632-5640

摘要:2007年3~12月,对四川竹巴笼自然保护区的矮岩羊(Pseudois schaeferi)进行了行为谱工作的研究,建立了矮岩羊行为谱及其PAE(posture,act and environment)编码系统。研究分辨和记录了矮岩羊的11种姿势,83种动作和118种行为,还区别了各种行为在雄性、雌性和幼体之间的相对发生频次以及发生季节。

生态学报杂志研究简报
两种杂交杨品系光合系统Ⅱ叶绿素荧光特征5641-5648

摘要:比较研究伊犁地区两种典型杨树苗大叶杨(大叶钻天杨P.balsanifera Linn(Da))和伊犁杨5号(P.euramerieana cv(I-467))对太阳辐射光能的利用和耗散特性。光照条件下光合系统Ⅱ反应中心(PSⅡ)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和光合功能的相对限制(L(PDF))的分析表明,高的光合有效辐射强度(PAR)会导致光合作用的光抑制,但并不造成PSⅡ反应中心的不可逆破坏。淬灭分析表明,Da的光化学淬灭系数(qP)大于I-467,非光化学淬灭(NPQ)则相反(p〈0.05)。Da的NPQ显著小于I-467的,意味着I-467将PSⅡ反应中心吸收的过剩光能以热耗散等非光化学过程消耗的能力大于Da,因而相应降低了用于qP的份额。两种杨树的NPQ日变化趋势很相似;Fv′/Fm′和ΦPSⅡ的日变化趋势相似。Da的PSⅡ天线色素吸收光能中分配于光化学反应平均的相对份额(P)高于I-467,在较低的PAR环境中Da比I-467能更好的利用光能;Da用于天线热能耗散的相对份额(D)则小于I-467,两者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Da的ΦPSⅡ比I-467大,是因为PSⅡ天线色素吸收的光能中分配于P或光化学淬灭的比例较大,而分配于D或非光化学过程的比例较小的缘故,反应中心的ΦPSⅡ也较Da小。在有效的利用光能方面,Da比I-467更适宜在新疆伊犁地区大面积推广栽植。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叶片气孔导度与环境因子的关系5649-5655

摘要:通过对阔叶红松林主要树种叶片的野外测定,研究了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叶片气孔导度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阔叶红松林叶片的气孔导度与瞬时光合有效辐射(PAR)和温度(Ta)呈正相关,而与水汽压亏损(PVD)呈负相关。对气孔导度模型的验证表明:Jarvis的非线性模型比Ball的线性模型更适于阔叶红松林叶片的气孔导度模拟。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叶片的气孔导度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模型为:gs=PAR(1.606T2a+118.19Ta-1878.67)/(355.70+PAR)(-430.433+VPD)。此模型有助于进一步估算叶片光合作用,通过尺度化模拟阔叶红松林群落生产力以及土壤-植物-大气系统之间的水热交换奠定了基础。

香果树(Emmenopterys henryi)幼苗生长特性和叶绿素荧光对不同光强的响应5656-5664

摘要:研究了室内人工气候箱中相对高、中和低((5000±230)lx、(2200±110)lx和(1000±80)lx)光强下香果树幼苗的生长特性及荧光参数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中光强下的幼苗生长迅速,株高和生物量一直维持最高水平;高光强下的幼苗,生长极其缓慢,株高和生物量均处于最低水平;低光强下的幼苗比叶面积最大;而根冠比则以高光强下的为最高;叶绿素(a+b)含量在低光强下最高,中光下次之,强光下最小。前期,低光强下幼苗叶片的叶绿素a/b值较大,随着幼苗的生长呈下降的趋势,120d后与其他处理相比达到最小。荧光参数的结果显示,高光强下,香果树幼苗的电子传递速率(ETR)、光化学猝灭系数(qP)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P)均处于最低水平,而测定初始荧光(Fo)和最大荧光(Fm)却处于最高水平,在低和中光强下则刚好相反。由此可见,高光强对香果树幼苗生长极其不利,而低和中光强下生长较好。建议在室内培育香果树幼苗时,适当减弱光强,保证其正常生长。

浙江省森林生物量动态5665-5674

摘要:以浙江省1976至2004年森林资源连续清查资料为数据源,采用基于生物量与蓄积之间关系的生物量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对全省林分生物量和包括林分在内的森林生物量动态进行估计。森林生物量为包括林分、疏林、灌木林、竹林、经济林和四旁树在内的所有林木生物量之和。结果表明,浙江省1976至2004年间森林生物量从1.00828×10^8Mg上升到2.44426×10^8Mg;其中,林分生物量由0.5712×10^8Mg上升到1.51128×10^8Mg。森林生物量和林分生物量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5.1%和9.1%。在1999至2004年间,森林生物量和林分生物量增长速度均明显加快,分别达到8.6%和10.1%。在1976至2004年间,全省森林面积年均增长速度为1.0%,森林平均生物量从16.50Mg·hm^-2上升到36.59Mg·hm^-2。但是,在森林资源总量不断增加的同时,全省林分质量仍维持较低水平。2004年全省林分单位面积生物量为38.40Mg·hm^-2,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7.40Mg·hm^-2)。研究还表明,利用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和基于单株测树因子的森林生物量模型能够估计大尺度范围内的森林生物量及其动态,但亟待在统一标准下建立和完善覆盖所有树种的生物量模型。

密云库区引流养鱼资源开发模式评估5675-5683

摘要:渔业如同其他生物产业一样,需要系统内外能量物质的支撑,将能值理论及经济评估方法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估有利于科学决策和管理。密云是北京重要的水源保护地,合理利用密云库区的河流资源,关系到库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密云水库水质的安全。研究对密云水库上游的北庄引流养鱼资源开发模式进行了综合评估,结果表明,这一发展模式获利性较好,能值交换率高达4.63,能够通过市场机制获得自身的资源补偿。能值产出率大于1,说明此项目在经济上具有可行性;能值投入率和环境负荷率分别为5.43和5.44,比较适中,说明此模式对环境有一定的压力,但低于农业和畜牧业。可持续指数较低,仅为0.22,说明此模式对外界资源投入的依赖较大,但高于许多发达国家如日本和意大利。财务效益指标表明,项目回收期较短,净现值较高,财务效益明显。中国是一个河流资源丰富的国家,此模式对其他地区的渔业发展及河流资源的利用有一定的示范借鉴意义。

溶菌酶与α-MnO2间的界面吸附作用5684-5690

摘要:研究了溶菌酶(LSZ)与α-MnO2的界面吸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体系pH值是影响LSZ在α-MnO2表面吸附、脱附的重要因素。在pH3.8~10.8范围内,LSZ的吸附率随着体系pH值的升高而大致呈上升趋势。在较低pH值范围内(pH〈7.1),LSZ的脱附率随pH的升高增幅较大;在较高pH值范围内(pH〉7.1),LSZ的脱附率则随pH的升高而略微下降。但是,LSZ自α-MnO2表面的脱附率在各pH值下均处于较低水平,吸附反应具有较高的不可逆性。LSZ在α-MnO2表面的吸附率随离子强度的增大而增大,然而Na^+、Ca^2+和Mg^2+3种离子对LSZ吸附率的影响没有差别。LSZ的等温吸附曲线符合Langmuir吸附方程式,形状呈L型。FTIR进一步证明,α-MnO2表面的确有LSZ分子吸附;吸附态LSZ分子的空间构象发生了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