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生态学报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Acta Ecologica Sinica

  • 11-2031/Q 国内刊号
  • 1000-0933 国际刊号
  • 3.21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生态学报是中国生态学会;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1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生态学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研究论文、专论与综述、学术信息与动态

生态学报 2006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生态学报杂志专论与综述
土壤质量与土壤质量指标及其评价901-913

摘要:土壤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可以为人类生产食物和纤维,并维持地球生态系统.土壤也是植物生长的媒介、水、热和化合物的源、水分的过滤器和废物分解的生物介质.土壤与水、气和植物互作并抑制环境的波动.土壤可以调节很多控制水气质量和促进植物生长的生态过程.土壤质量概念的引入使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土壤,也有助于合理地使用和分配劳力、能源、财政和其它投入.土壤质量也提供了一个通用的概念使得专业人员、生产者和公众明白土壤的重要性.此外,它也是一个评价管理措施和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影响的评价工具.土壤质量由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组成,MDS已被科学家们提出用于土壤质量评价.国际上比较常用的评价方法主要有多变量指标克立格法、土壤质量动力学方法、土壤质量综合评分法和土壤相对质量法.人类对土地不和谐地利用和管理可以导致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发生改变和加快土壤性质变化的速度,当前世界各地土壤退化相当严重,已日益威胁到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在探讨相关概念的基础上综述了近年来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理化质量和生物质量的影响进展,以引起国内外学者对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质量影响研究的重视,从而为探讨土地利用对土壤质量影响的机理和规律以及退化土地的恢复和区域土地资源管理以及土地的持续利提供理论依据.土壤质量未来的研究应该集中在土壤质量指标与评价方法;土壤质量变化的发生条件、过程、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与时空规律性;尺度问题的研究;土壤质量保持与提高的途径及其关键技术研究.

滩涂底栖动物有机污染生态学研究进展914-922

摘要:底栖动物由于对有机污染物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再加上其移动能力较差、生活方式比较固定,而被广泛运用于滩涂有机污染的研究.目前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1)有机污染物在底栖动物体内的分布特征及在底栖食物链中的动力学研究;(2)底栖动物对有机污染物的生理响应研究;(3)污染物对底栖动物群落组成和结构影响研究;(4)底栖动物在滩涂有机污染检测中的应用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滩涂底栖动物对有机污染物的累积具有选择性和季节波动性;有机污染物可以在底栖食物链中传递;底栖动物体内的有机污染物成分和含量可以有效地指示其生存环境的有机污染状况;底栖动物的混合功能氧化酶和抗氧化酶系统对体内有机污染物的累积产生积极的响应;有机污染物对底栖动物的免疫系统造成不利影响,并对遗传物质造成破坏;有机污染对底栖动物的群落组成和结构具有显著的影响.

植物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923-929

摘要:植物物候的变化可以直观地反映某些气候变化,尤其是气候变暖.植物生长节律的变化引起植物与环境关系的改变.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如水和碳的循环)等过程将随物候而改变.不同种类植物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的差异,会使植物间和动植物间的竞争与依赖关系也发生深刻的变化.目前欧洲、美洲、亚洲等许多地区均有关于春季植物物候提前,秋季物候推迟,使植物的生长季延长,从而提示气候变暖的趋势.植物物候的模拟模型构成生态系统生产力模型的重要部分.

生态毒理基因组学和生态毒理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930-934

摘要:将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知识整合到生态毒理学中形成了生态毒理基因组学和生态毒理蛋白质组学.通过生态毒理基因组学和生态毒理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能够在基因组和蛋白质组水平更深入理解毒物的作用机制,寻找更敏感、有效的生物标记物,形成潜在的强有力的生态风险评价工具.介绍了生态毒理基因组学和生态毒理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进展,以及DNA芯片技术和2D-凝胶电泳技术在持久性有毒污染物的生态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大气CO2浓度增加对昆虫的影响935-944

摘要:大气CO2浓度增加已经受到国内外的极大关注.CO2浓度升高不但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而且还改变植物体内的化学成分的组成与含量,从而间接地影响到植食性昆虫,并进而通过食物链影响到以之为食的天敌.根据国内外研究进展,结合多年的研究,系统介绍了CO2浓度变化对植物-昆虫系统影响的研究方法,论述了CO2浓度变化对植食性昆虫、天敌的作用规律及作用机理,探讨了CO2浓度变化对植物-植食性昆虫系统影响的特征,分析了未来研究发展的趋势及其存在的问题.

生态学报杂志问题讨论
转Bt棉花对蜘蛛生长发育及捕食行为的影响945-949

摘要:室内评价了取食转Bt棉叶的棉铃虫幼虫对草间钻头蛛和八斑鞘腹蛛生长发育的影响.并通过捕食功能反应评价了取食了Bt棉叶的棉铃虫幼虫对成熟草间钻头蛛捕食行为的影响.室内饲养实验结果表明草间钻头蛛、八斑鞘腹蛛取食用转Bt棉叶处理的棉铃虫幼虫与取食普通棉叶处理的棉铃虫幼虫的发育历期、成蛛体重都没有显著差异.捕食功能反应实验结果表明草间钻头蛛对棉铃虫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型圆盘方程,两组不同猎物饲养成熟的草间钻头蛛对同种处理的棉铃虫幼虫的捕食行为没有显著差异.综合考虑:转Bt棉对蜘蛛生长发育、捕食能力没有显著的负作用.

生态学报杂志研究简报
一种新发现的湿生铬超积累植物--李氏禾(Leersia hexandra Swartz)950-953

摘要:通过对广西某电镀厂附近的植物和土壤的野外调查,发现了湿生铬超积累植物--李氏禾(Leersia hexandra Swartz).结果表明,多年生禾本科李氏禾对铬具有明显的超积累特性,叶片内平均铬含量达1786.9mg/kg,变化范围为1084.2~2977.7mg/kg;叶片内铬含量与根部土壤中铬含量之比最高达56.83,叶片内铬含量与根茎中铬含量之比最高达11.59,叶片内铬含量与水中铬含量之比最高达517.86.李氏禾不仅对铬有很强的富集能力,而且具有生长快、地理分布广、适应性强的特点,因此李氏禾的发现将为植物的铬超积累机理与铬污染环境的植物修复研究提供新的重要物种.

夹竹桃强心总甙灭螺活性与机理954-959

摘要:血吸虫病(Schistosomiasis)是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疾病.钉螺是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寄主,是血吸虫生活周期中最脆弱环节,灭螺能有效控制血吸虫病,保护湿地和水资源.按强心总甙提取方法,用有机溶剂提取,从118.1940g(相当于100g干材料)夹竹桃新鲜叶中得到0.9815g夹竹桃强心总甙.将强心总甙按5、10、15、20、25、30mg/L配制成6个不同浓度梯度的处理溶液处理钉螺.取活钉螺100只为1组,每20个装入一个尼龙网袋中,分别将各组(5袋/组;网孔2mm)钉螺浸入盛有2000g不同浓度的夹竹桃强心总甙灭螺剂水溶液的玻璃缸中,设1mg/L氯硝柳胺水溶液和无氯清水对照.分别于处理1、2、3、4、5d后,将各处理中的钉螺随机取出1袋,用无氯水冲洗数次,再放入清水中静置1d,然后作存活检查:在解剖镜下针刺无反应的证实死亡.结果显示夹竹桃强心总甙具有很好的毒杀钉螺活性,用20mg/L的夹竹桃强心总甙的水溶液处理3~4d的效果与1mg/L氯硝柳胺溶液处理2~3d的灭螺效果相当;经统计分析:用其水溶液灭螺的.LD50和LD90浓度分别是4.0500mg/L和22.2500mg/L.用LD50浓度的夹竹桃强心总甙溶液处理50个钉螺之后,取活螺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进行测试,在处理6h时,显示各处理样品的酶活高于对照组,表现为酶带颜色加深,有新的酶带出现;而在处理12h和24h后,各处理的样品酶带浅于对照组,酶带颜色逐渐变浅,直到消失.采用蒽酮显色法测定经夹竹桃强心总甙处理后钉螺软体的糖原含量糖原含量显著下降,减少幅度从9.9%到32.6%;钉螺经夹竹桃强心总甙处理后蛋白质含量的变化不明显.分析了强化感作用植物夹竹桃植物新鲜叶中强心总甙的灭螺活性,并在微观领域探究其化感作用导致钉螺的形态病理以及糖代谢、蛋白质代谢等生理变化等方面所表现出的杀伤钉螺的机理,由此获得强化感作用植物夹竹桃�

冷蒿(Atemisia frigida)种群在放牧干扰下构件的变化960-965

摘要:对放牧干扰下冷蒿种群构件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放牧干扰下,冷蒿种群营养枝和生殖枝高度在轻度放牧时缓慢下降,在中度、重度放牧后,枝条高度迅速下降.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冷蒿种群的营养枝密度和不定根密度增加,分枝密度和个体大小之间存在一定补偿特性,营养枝密度的回归曲线表明重牧下冷蒿的营养枝密度已接近补偿阈值.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冷蒿种群匍匐茎长度显著地增加;生殖枝密度在轻度放牧增加,到中度放牧后生殖枝数急剧减少,重度放牧下生殖枝基本消失.枝条的性别分化发生变化,生殖枝的分化率(生殖枝密度/总枝条密度)降低.与此同时,营养枝的分化率却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伴随之,冷蒿种群繁殖格局也发生了重大的调整.

《生态学报》编辑委员会966-967

《生态学报》投稿须知968-968

2004年度总被引频次较高的20种期刊F0004-F0004

2006年起《生态学报》出版英文版M0003-M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