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生态学报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Acta Ecologica Sinica

  • 11-2031/Q 国内刊号
  • 1000-0933 国际刊号
  • 3.21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生态学报是中国生态学会;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1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生态学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研究论文、专论与综述、学术信息与动态

生态学报 2005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CO2加富对两种海洋微绿藻的生长、光合作用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197-202

摘要:研究了CO2加富对两种海洋微绿藻小球藻和亚心形扁藻的生长、光合作用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CO2加富(含5000μl/L CO2的空气)促进小球藻和亚心形扁藻的生长.但两种藻对CO2加富的敏感性不同.CO2加富对小球藻生物量影响的敏感性小于亚心形扁藻.CO2加富使两种藻的干重和光合速率显著增加;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下降;但两种藻的Chla含量和Car含量与对照相比变化不明显.高浓度CO2生长的小球藻和亚心形扁藻的MDA含量比对照低,表明CO2升高可以减轻微藻的膜脂过氧化损伤,有利于膜脂稳定性的保持;在正常浓度CO2(360μl/L)条件下,抗氧化酶SOD、POD、CAT、GR的活性因藻种不同而存在很大差异,高浓度CO2(5000μl/L)培养条件使得这些抗氧化酶中的SOD、CAT、GR的活性显著降低,而POD活性变化则不明显.CO2浓度升高可能导致抗氧化酶活性需求的减少,从而对藻的氧化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能力.另外,光合速率、Chla含量和Car含量以及抗氧化酶活性因藻种不同而存在很大的差异.

两个不同生态特征蝗区东亚飞蝗的两种代谢酶203-209

摘要:黄骅和平山是中国河北省两个不同的蝗区,这两个蝗区的生态特征有很大的不同.黄骅位于河北平原,靠近渤海湾,属于滨海蝗区,蝗区植被以芦苇为主,是我国东亚飞蝗重点防治地区;平山位于河北和山西交界处,仍属于山区,蝗区位于岗南水库库区,属于滨湖蝗区,植被以稗草为主,并兼有玉米、豆类等农作物,为了保护岗南水库水质不受污染,该蝗区很少进行防治.对采自这两个蝗区东亚飞蝗的两种代谢酶: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进行了比较研究.用对氧磷、马拉氧磷、西维因及毒扁豆碱等4种抑制剂对这两个种群飞蝗的酯酶进行体外抑制实验,结果表明,这两个种群的大部分酯酶属于B-型.在雌性飞蝗中,用α-NA,α-NB和β-NA 3种酯酶底物测定酯酶活性,黄骅种群比平山种群的酯酶活性分别高1.63、1.66和1.70倍,雄性中则分别高1.12、1.41和1.27倍.对两个种群酯酶活性频率分布进行比较,黄骅种群中酯酶活性高的个体数远大于平山种群.两个种群酶活性的差异与马拉硫磷半致死剂量(LD50)的差异很相近,这提示酯酶活性的提高在东亚飞蝗对马拉硫磷的抗性中起一定的作用.酯酶活性频率分布显示出东亚飞蝗黄骅种群比平山种群具有较高的马拉硫磷抗性发展趋势,其抗性发展速度较平山种群快.然而,黄骅种群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略低于平山种群,因此推测,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与这两个东亚飞蝗种群对马拉硫磷的抗性无明显相关.

光照对蒙古裸腹溞摄食强度的影响210-214

摘要:利用细胞计数法对不同光照强度、光谱成分、光周期对蒙古裸腹溞摄食强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光强在7000 lx时蒙古裸腹溞对小球藻的摄食强度最高,成溞的滤水率和摄食率分别为0.528 ± 0.009 ml/(ind·h)和1.113±0.015μgC/(ind·h),幼溞的滤水率分别为0.495±0.014 ml/(ind·h)和1.051±0.008μgC/(ind·h).在蓝光下蒙古裸腹溞对小球藻的摄食强度明显高于绿光组.光周期L∶D为12∶12时蒙古裸腹溞对小球藻的摄食强度最高,成溞和幼溞的滤水率分别为0.461 和0.355 ml/(ind·h),摄食率分别为1.242 和1.005μgC/(ind·h),而在L∶D为0:24时摄食强度最差,成溞和幼溞的滤水率分别为0.070 和0.050 ml/(ind·h).在自然光照下,蒙古裸腹溞对小球藻的摄食强度在7∶00~11:00和15:00~19:00最高.

东、黄海鳀鱼的胃排空率及其温度影响215-219

粘盖牛肝菌不同菌株对Zn^2+、Cd^2+的吸附及其对油松Zn^2+、Cd^2+的耐受性220-224

摘要:为了探讨同一菌根真菌不同菌株对重金属的耐受性,选用采集于内蒙古阴山山脉不同地区的粘盖牛肝菌(Suillus bovinus)的不同菌株进行研究.首先,在不同浓度Zn2+、Cd2+ 液体培养基中培养菌丝体,以了解各菌株菌丝体对重金属的耐受性及吸附能力,采用烘干法和原子吸收法分别测定菌丝体的生物量和菌丝体、培养液中Zn2+、Cd2+含量,结果表明:劈柴沟粘盖牛肝菌在Zn2+、Cd2+胁迫条件下,生物量、吸附能力约为其余各菌株的1.5~2倍.其次,为了探明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形成菌根后对Zn2+、Cd2+胁迫的耐受性及其耐受机理,采用一次性定量浇灌不同浓度Zn2+、Cd2+溶液的方法,测定了菌根化油松苗地上、地下生物量及Zn2+、Cd2+含量的分配,结果表明:菌根形成后能显著促进油松的生长及对Zn2+、Cd2+胁迫的耐受性,并且菌根能够帮助油松吸收基质中大量的Zn2+、Cd2+,根中重金属的含量是茎叶中的2~3倍以上,非菌根苗在重金属浓度稍高 (Zn2+ 400mg/kg;Cd2+ 40mg/kg) 时就会死亡.经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证实,劈柴沟粘盖牛肝菌对Zn2+、Cd2+的耐受性及对油松的促生效果与其它各菌株存在显著的差异,这可能是它通过把吸收的Zn2+、Cd2+最大限度地输送到根中的同时,也输送到了茎叶中,使重金属在体内得到一定程度的稀释,使自身免受毒害.

干旱胁迫下内生真菌感染对黑麦草光合色素和光合产物的影响225-231

摘要:以含有内生真菌的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种子为材料,采用加热处理方式构建内生真菌非感染的黑麦草种群,通过比较内生真菌感染(EI)和非感染(EF)植株在正常条件下和干旱胁迫条件下叶片相对水分含量、叶绿素、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等指标的差异,探讨黑麦草EI和EF种群对干旱胁迫的适应性差异.结果表明:在中度胁迫后期, EI植株叶片的RWC显著高于EF植株,即EI植株的保水能力更强.轻度水分胁迫下,内生真菌感染可使其宿主植物的可溶性糖含量增加,以增强宿主的渗透调节能力,随着干旱胁迫强度的加大,内生真菌的这一增益效应不再起作用,此时,宿主植物将更多的光合产物--淀粉积累于体内,以度过不良环境.第2年春天EI和EF种群的恢复生长情况进一步表明,经过中度干旱胁迫后,EI种群的恢复更为迅速.生物量的大小是植物种群净光合作用能力的直接体现,研究中在中度干旱胁迫条件下,黑麦草EI种群的生物量显著高于EF种群,但从光合色素的变化来看,相同水分状况下EI和EF植株的Chla、Chlb以及Car的变化趋势比较接近,这说明内生真菌感染并未缓解干旱胁迫对光合色素的破坏,内生真菌可能通过其它途径来改善宿主植物的光合能力.

亚欧美栗疫病菌群体的遗传多样性232-236

摘要:从12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条带清晰、主带明显、重复性好的9个引物,对来自不同地域和寄主的7个群体的142个栗疫病菌菌株进行RAPD分析.9个引物共扩增出条带124条,其中多态性条带111条,多态性比率为89.52%.利用Popgen3.2软件对供试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和UPGMA聚类.结果表明,中国地区4个群体间的遗传相似性较大,与美国、意大利和日本群体间的相似性较小;美国和意大利群体间的遗传相似性较大,且它们与日本群体间的相似性大于与中国群体间的相似性.病原菌群体的遗传变异率为0.2351,其中在地区水平上,82.34%由群体内的变异引起,17.66%由群体间的差异引起,群体间的基因流动值为2.3311;而在寄主水平上,则79.42%由群体内的变异引起,20.58%由群体间的差异引起,群体间的基因流动值为1.9297.

PCR-DGGE方法分析原油储层微生物群落结构及种群多样性237-242

摘要:使用基于16S rDNA的PCR-DGGE(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图谱分析结合条带割胶回收DNA进行序列分析,对新疆克拉玛依油田一中区注水井(12#9-11)和与该注水井相应的两个采油井(12#9-9S、13#11-8)井口样品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进行了比较并鉴定了部分群落成员.DGGE图谱聚类分析表明注水井与两油井微生物群落的相似性分别为30%和20%,而两油井间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相似性为54%.DGGE图谱中优势条带序列分析表明注水井样品和油井样品中的优势菌群为未培养的环境微生物,它们与数据库中α、γ、δ、ε变形杆菌(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Bacteroidetes)有很近的亲缘关系.DGGE与分子克隆相结合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在研究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MEOR)机理,以及指导MEOR在油田生产中的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温度对湿地沉积物有机碳矿化的影响243-248

水分对湿地沉积物有机碳矿化的影响249-253

摘要:采用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5个水分梯度下两种湿地沉积物有机碳的矿化特征.结果表明,沼泽化草甸有机碳矿化速率在培养30 d 后基本达到稳定状态.沼泽化草甸有机碳矿化适宜的含水量为66%WHC左右,且达到适宜含水量后,有机碳的矿化不受含水量增加的影响,矿化速率基本稳定.泥炭沼泽有机碳在30%WHC、50%WHC 两个水分梯度下,培养30d后,分别出现一个大约100 d和60 d的快速矿化期.泥炭沼泽有机碳矿化的适宜含水量为30%WHC左右,超过适宜含水量后,其有机碳的矿化对水分变化反应非常敏感,水分过多明显抑制其有机碳的矿化.水分对两种湿地有机碳矿化影响机制的差异是造成两类湿地生态系统有机碳积累量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结果还表明,泥炭沼泽湿地积水环境的减弱将会加速其有机碳的矿化,造成湿地有机碳的大量损失.

安徽省生态功能区划研究254-260

摘要:生态功能区划是依据区域生态系统类型、生态系统受胁迫过程与效应、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等特征的空间分异性而进行的地理空间分区,其目的是明确区域或国家生态安全重要地区,分析区域可能的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脆弱区,为产业布局、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为实施区域生态环境分区管理提供基础和前提.在对区域生态环境特征分析的基础上,依据建立的生态功能区划原则、方法和指标体系,以安徽省域尺度生态系统为对象,在生态系统受胁迫过程与效应、生态环境敏感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等指标评价的基础上,以中国生态环境区划方案为背景,综合了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对安徽省生态系统叠加影响,形成了安徽省生态功能区划方案,将安徽省分为5个生态区、16个生态亚区、47个生态功能区,为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重点、目标、措施的确定以及区域产业结构与布局的调整提供了重要依据.

小冶炼地区PAHs污染及其风险评价261-267

摘要:采样分析了中国东部沿海某镇小冶炼地区多介质环境中PAHs的浓度水平,发现小冶炼集中生产区内大气中17种PAHs总浓度(ΣPAHs)高达4170 ng/m3,是区外大气中ΣPAHs平均值的6倍;该区内河及边境河流下游河水中ΣPAHs平均为8.17 μg/L,远大于边境河流上游河水中的ΣPAHs平均值(2.17 μg/L);表层水稻土中ΣPAHs平均为152 mg/kg,并随着土壤深度增加逐渐减少;水稻根、茎叶、籽实中ΣPAHs平均分别为529 μg/kg、539 μg/kg、105 μg/kg.类比调查表明,小冶炼地区各环境介质中的PAHs浓度均不同程度地高于文献报道值.估算了当地居民及冶炼工人经呼吸进入体内的8种致癌PAHs的量,分别达530 ng/d和1138 ng/d.调查了小冶炼地区及其周围地区近3a死亡人群的死因,发现该区死亡人群中病死比例和死于癌症比例平均分别达32.2%和25.6%,均高于周围地区的相应值(23.3%和16.0%).

长江河口大型工程与水体生境破碎化268-272

摘要:河口生境是河口生态系统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是海洋典型生境类型之一.人类活动所导致的河口自然生境破碎化的过程,是河口综合整治中对河口生态系统影响的一种重要方式.2002年5~6月对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一期工程海域水体生境7个指标进行取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工程建设已对长江河口海域水体生境破碎化产生了明显影响,造成局部小尺度海洋水系改变.依盐度可将河口水体生境分为3种斑块类型,依DO、COMMn、SiO3-Si、Chl a可分为2、3、3和6种斑块类型,而依浮游植物(取自然对数)和浮游动物个数总数可分为4种和5种斑块类型.水体水境7个指标的景观多样性指数(H)、优势度指数(D)和破碎度(C)存在着显著差异,H值以Chl a最大(0.58),DO最小(0.04);D值以COD最大(0.30),浮游植物最小(0.08);C值以Chl a最大(0.30),DO最小(0.05).除盐度外,2002年长江口水体DO和COD的斑块数量以及H、D和C值均大于一期工程前期(1997年5月).这表明一期工程建设已对河口水体生境破碎化和生境景观多样性产生明显影响,水体生境斑块分布格局受一期工程建设导致的河口局部水动力改变影响很大,值得深入研究.

环境重金属污染物的生物有效性273-278

摘要:利用生态系统研究了白银有色金属冶炼矿区周围环境中重金属的分布及生物有效性.结果表明,工厂在冶炼过程中已造成Pb、Cd、Cu、Zn对周围环境不同程度的污染,其含量与距工厂的距离呈负相关;重金属在各种生物体内均有不同程度的吸收和累积,其吸收累积量随重金属和生物种类的不同而有差异;土壤的污染,使农作物和牧草中Pb、Cd含量超过动物的最大耐受量和中毒的临界值;动物研究发现,肾脏、骨骼和肝脏是机体内重金属蓄积的主要器官.因此,放牧动物可作为环境重金属污染状况的标识,对评价重金属环境污染对当地人群的危害也有重要意义.

恩诺沙星残留对土壤微生物功能的影响279-282

摘要:研究了恩诺沙星残留对土壤呼吸作用、纤维分解作用、氨化作用、硝化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较低浓度恩诺沙星残留(0.01μg/g土,0.1μg/g土)刺激土壤呼吸作用,相对较高浓度恩诺沙星残留(1μg/g土)对土壤呼吸作用产生抑制,药物作用活性维持期为6d;恩诺沙星残留对土壤纤维分解作用影响较不明显;较低浓度恩诺沙星残留(0.01μg/g土,0.1μg/g土)对土壤氨化作用有刺激作用,而较高浓度恩诺沙星残留(1μg/g土,10μg/g土)则会对其起抑制作用,药物作用活性期为9d;不同浓度恩诺沙星对土壤硝化作用影响极其显著,当恩诺沙星浓度达到1μg/ml时,在3~9d内,对土壤硝化作用有一定抑制作用.当恩诺沙星浓度达到10μg/ml时,强烈抑制了土壤硝化作用,直到本试验结束时,其抑制作用未见减弱.结果表明恩诺沙星残留影响了土壤微生物这些功能,因而可能影响到土壤特性和土壤中一些生态过程.

广州、深圳地区蔬菜生产基地土壤中邻苯二甲酸酯(PAEs)研究283-288

摘要:对广州(含增城、花都)和深圳地区的9个代表性蔬菜生产基地进行调查采样,利用超声波提取-硅胶柱净化-气相色谱/质谱联机检测技术(GC/MS),分析了土壤中属于U.S.EPA优控污染物的6种邻苯二甲酸酯(PAEs)化合物.结果表明,6种PAEs化合物总含量(ΣPAEs)在3.00~45.67 mg/kg之间,其中37%样品的ΣPAEs在10~20mg/kg,22%样品的ΣPAEs在20~30 mg/kg.各蔬菜基地中以联兴基地的ΣPAEs平均值最高(35.62mg/kg);广清基地的ΣPAEs平均值最低(10.31mg/kg).各PAEs化合物中以DEHP的含量最高,DnBP次之,两者共占ΣPAEs的90%以上.BBP、DEP、DMP和DnOP的含量均在2.0 mg/kg以下.与美国土壤PAEs控制标准相比,除了DnOP外,其余5个化合物均不同程度超标,其中DEP、DnOP、DEHP超标较普遍且较严重.但所有PAEs化合物的含量均低于美国土壤PAEs治理标准.总体上看,上述蔬菜基地土壤中PAEs的含量较高,说明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桶形芋螺和菖蒲芋螺的性畸变289-297

摘要:2001年9月和2003年8月在广东湛江的硇洲岛和2003年6月在广东阳江的闸坡渔港采集桶形芋螺(Conus betulinus)和菖蒲芋螺(Conus vexillum),发现两个海区的芋螺雌性个体均发生性畸变,性畸变率均为100%,但雌/雄性比仍大于1.0.两种芋螺的畸变阶段和类型多,桶形芋螺有S3b、S3c、 S4、S·4、S5b、S5c,而菖蒲芋螺有S1c、S3b、S4、S·4、S6b.2003年6月在阳江采集的桶形芋螺畸变程度最高,种群RPSI为53.8%,VDSI高达4.9,雌性不育率达44.0%.2001年9月在硇洲岛外海深水区采集的菖蒲芋螺的种群RPSI虽然只有14.7%,但性畸率为100%,VDSI也达4.1%.由此可见,两种芋螺对有机锡污染均比较敏感,而且有个体大、易采集、性畸变率高、畸变阶段跨度大、畸变类型多、畸变特征易于鉴别等特点,是中国东南沿海低潮线和潮下带有机锡污染生物监测的理想指示种.如与潮间带有机锡污染指示种疣荔枝螺(Thais clavigera)结合起来,便可相互补充,能更加全面和准确地反映近岸海域有机锡污染的现状.

沙鞭(禾本科)种子在沙丘上的萌发策略及幼苗的耐干燥特性298-303

摘要:沙鞭是鄂尔多斯高原流动沙丘上分布的多年生禾草.对位于沙层不同深度的种子萌发和幼苗出土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出土随着沙埋深度的增加而减少,最高的幼苗出土率来自0.5~2.0 cm浅层沙埋的种子,并且沙埋的深度影响种子萌发的时间.沙埋越深,越多的种子不能萌发并且处于强迫休眠的状态.但是,当被埋较深种子上层的沙层被移走使种子位于较浅的沙层时,种子能够克服强迫休眠.种子的强迫休眠还能够通过改善沙层中的空气含量来克服.在自然生境中,沙丘的流动性能够使萌发后的幼苗整个暴露在空气中遭受干旱胁迫,或者萌发后的幼苗在因无后续的降雨而变干.但是,沙鞭在幼苗的早期具有忍受干燥,在下次水合后能够恢复生长的能力.幼根的长度和干燥时间影响幼苗的生长恢复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