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生态学报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Acta Ecologica Sinica

  • 11-2031/Q 国内刊号
  • 1000-0933 国际刊号
  • 3.21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生态学报是中国生态学会;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1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生态学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研究论文、专论与综述、学术信息与动态

生态学报 2004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草原沙漠化过程中植物的耐胁迫类型研究1093-1100

摘要: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多伦县草原沙漠化过程中不同梯度共有种群为研究对象,探讨植物的受损机理,综合2001~2003年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沙漠化的进展,共有种群的①叶片含水量及叶绿素a、b和总叶绿素含量均呈降低趋势.叶片含水量高低顺序为扁蓿豆(Melilotoides ruthenica)>冷蒿(Artemisia frigida)>羊草(Leymus chinensis)>糙隐子草(Cleistogenessquarrosa),反映了共有种群水分状况的不同.②质膜相对透性、游离脯氨酸含量均呈上升趋势,其中羊草、糙隐子草和冷蒿变化表现出先升后降再升的规律.③MDA含量变化均表现出先升后降再升的规律,不同植物不同阶段MDA积累程度(积累率大小顺序为沙漠化初期:冷蒿29.59%>羊草18.14%>扁蓿豆13.68%>糙隐子草3.77%;沙漠化后期:糙隐子草80.11%>冷蒿77.29%>羊草39.31%>扁蓿豆8.56%)的不同反映了不同阶段细胞受伤害程度的差异.④SOD、CAT活性变化总体上均呈上升趋势,其中羊草CAT活性呈降低趋势;酶活性均梯度间差异显著(P<0.001).⑤内源激素ABA含量的变化因不同种群抗逆性强弱而异.糙隐子草、冷蒿和扁蓿豆ABA增幅小,而羊草ABA增幅大.综合各种生理特征及其对沙漠化环境的响应,对共有种群分类:羊草为敏感型,糙隐子草和冷蒿为积极忍耐型,扁蓿豆为迟钝型.

中国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间接价值评价1101-1110

摘要:草地是我国陆地面积最大的生态系统类型,对维持我国自然生态系统格局、功能和过程具有特殊的生态意义.目前,草地退化导致的区域生态问题越来越突出,评价我国草地资源生态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尤其是其潜在的生态调节功能和生命支持功能的价值,对于制定合理的区域生态保护和经济开发决策、保护和恢复草地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构成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间接价值的功能指标主要包括侵蚀控制、截留降水、土壤C累积(气候调节)、废弃物降解、营养物质循环、空气质量调节、文化多样性和生境提供等.本研究选取其中的侵蚀控制、截留降水、土壤C累积、废弃物降解、营养物质循环和生境提供6类功能进行了评价,基于服务功能机制对其物质量评价方法进行了探索,并在此基础上对其生态经济价值进行了评价,得出我国草地生态系统6类服务功能的年生态经济价值分别为228.21×108、692.0×108、6575.06×108、228.35×108、832.62×108和246.77×108元人民币,6类功能的总价值为8803.01×108元.研究结果表明,草地生态系统除为社会提供直接产品价值外,还具有巨大的间接使用价值,而且这种价值对人类的贡献与提供产品本身同样重要.今后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价工作应注重加强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机制研究.

两种木兰科植物叶片光合作用的光驯化1111-1117

摘要:测定了生长在全日、54%和21%日光强下需光植物火力楠(Michelia meachurei)和耐荫植物华东拟单性木兰(Parakmerialotungensis)叶片气体交换参数,用以估测降低光强对光合作用的限制和对低光的光驯化.生长在全日光强下火力楠的光饱和光合速率较华东拟单性木兰高.当日光强降低到54%,火力楠叶片光合速率降低幅度较华东拟单性木兰大.当日光降低至21%,华东拟单性木兰的表观量子产率和光能转换率较火力楠高.在全日光强下,火力楠的Vcmax较华东拟单性木兰高.随着日光强降低,两种木兰植物的Vcmax降低,当日光强降低至54%和21%,火力楠的Vcmax降幅较华东拟单性木兰大,火力楠Vcmax对光强降低较华东拟单性木兰敏感.生长光强降低,两种木兰植物内部CO2传导度(gi)降低.在低光强下火力楠仍保持较华东拟单性木兰高的gi.生长光强降低到全日光强的54%,火力楠gi对光合速率限制(Li)与在全日光强的条件下没有区别(p>0.05),表现火力楠gi对54%日光强的驯化;在54%的光条件下,华东拟单性木兰的呼吸速率对光合速率的限制(Lr)与全日光照无差别(p>0.05),显示呼吸速率对低光的驯化.两种木兰植物气孔导度对光合速率的限制(Ls)随光强降低而增大.在遮荫条件下种间叶特性差别明显,这亦反映出两种植物物种光合驯化的差异.火力楠gi对低光驯化,而华东拟单性木兰叶片对较高光强驯化更甚于对低光强.

光强对喜树幼苗叶片次生代谢产物喜树碱的影响1118-1122

摘要:喜树碱是我国特有树种--喜树中所含的重要次生代谢产物,在人工控制条件下观察了光强对喜树幼苗叶片喜树碱含量的影响.喜树幼苗叶片的喜树碱含量随着遮荫程度的增加(光照强度降低)而增加,但严重遮荫的(光强为全光照的20%)在处理后期(75 d)喜树碱含量降低.叶片的喜树碱产量(喜树碱含量与叶片生物量乘积)在处理初期(30 d)随光强减弱而缓慢地略有增加,处理后期(45 d以后)随光强的减弱而有明显增加,但光强低于全光照的60%以后喜树碱产量迅速下降.喜树碱的增加可能是喜树幼苗通过次生代谢过程对不良环境(遮荫)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岷江干旱河谷灌丛α多样性分析1123-1130

摘要:通过对岷江干旱河谷植被及其环境因子的系统取样调查,研究了该地区植物群落的a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土壤、植被、地形三者之间的典范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三者两两之间均存在着较高的相关性.土壤因子与地形因子之间,海拔和坡向起较大的作用,主要影响土壤中的全氮、有机质和土壤含水量;地形因子和植被之间,海拔和坡向影响灌木层的多样性和盖度;植被和土壤因子之间,土壤中的全氮量、有机质和土壤含水量影响灌木层的盖度和多样性.随着海拔的增加,草本和灌木群落的多样性都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小而后又增加的趋势,草本层的α多样性明显高于灌木层的a多样性,草本层和灌木层均在1400~1600m和2000~2200m两个海拔段有较高的α多样性;华帚菊-小黄素馨灌丛、金花小檗-忍冬灌丛、绣线菊灌丛有着较高的多样性,西南野丁香灌丛、莸灌丛、小马鞍羊蹄甲-白刺花灌丛的群落多样性较低;样带的多样性,灌木层:样带3>样带1>样带2,草本层:样带1>样带3>样带2;不同坡向的多样性,灌木层:阴坡>半阴半阳坡>阳坡,草本层:半阴半阳坡>阴坡>阳坡;不同坡形上的多样性,无论是灌木层还是草本层,多样性大小为凹坡>平坡>凸坡;灌木层和草本层在不同坡位上的多样性大小均为上坡位>下坡位>中坡位.

广西弄拉岩溶植被不同演替阶段的主要土壤因子及溶蚀率对比研究1131-1139

摘要:植被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在同样气候条件下又是最重要的因素,植被的演替改变了土壤的理化性质,促进了成土作用.植被的正向演替可改善土壤A层的理化性状,降低容重,增加孔隙度、含水量和有机质含量;而B层理化性状在演替初期得到改善,后期(乔林期)却明显下降,容重增加,孔隙度、含水量和有机质含量大大降低.土壤pH值随演替进展逐渐降低.Mg含量随正向演替而降低;Ca因植物的作用而呈现复杂性.土壤CO2的变化也很复杂,表层CO2随正向演替明显增加,但当(青冈林土)孔隙度很大时有利于CO2的逸出而大大降低;深层CO2与土壤孔隙度、含水量一致,初期随正向演替增加,到乔林期又降低.地表溶蚀率随植被正向演替,先降低后增加;土壤中岩石的溶蚀率随演替而增加,与Ca、Mg含量,pH值成反比,与土壤有机碳、CO2浓度成正比;植被进展演替有促进潜蚀的作用,演替初期表层溶蚀率较深层高,到乔林阶段后深层较高.岩石的溶蚀率还受土壤含水量、孔隙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内蒙古羊草草原植物群落地上初级生产力时间动态对降水变化的响应1140-1145

摘要:植被生产力对水热因子的反应是气候-植被关系研究的焦点之一.利用1981~1994年的固定围栏样地植物群落调查数据及同期降水资料,分析了羊草草原群落地上初级生产力和降水的年际变化特征及植物群落地上初级生产力的时间动态与降水年际变化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羊草草原年降水以及月降水的年际波动明显;年内降水分配不均匀,降水集中分布于6~8月份.月均降水以7月份最高,基本呈对称分布.群落地上初级生产力年际间变化介于年降水与月降水的年际变化之间.影响群落地上初级生产力时间动态最显著的因子是植物生长周期内前一年10月至当年8月的累积降水,而与年降水和月降水无显著相关.群落地上初级生产力时间动态对累积降水波动的反应呈显著的二次曲线关系,与空间尺度上地上初级生产力与年降水呈线性相关关系不同.因此,降水波动对羊草草原地上初级生产力的影响是一个累积效应,确定对植物生长产生影响的有效降水时间对建立羊草草原生产力模型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荒漠植被植物种多样性对空间尺度的依赖1146-1149

摘要:物种多样性与空间尺度的关系是植物生态学的一个研究热点.传统植物生态学研究认为种面积曲线方程中Z值是个近似常数,但近期对森林和草原群落的研究表明Z是随尺度变化的.在荒漠带选择了10个样地,每个样地包括1m2到1km2的6个空间尺度样方,研究荒漠地区物种多样性与空间尺度的关系.结果表明:荒漠植被物种多样性随空间尺度的增大空间依赖性减弱,Z也是随尺度变化的.对荒漠植被种面积曲线Z的研究结果支持了Z随尺度变化的结论,但Z是随尺度增加而减小,斜率z值从0.37降至0.035,与草原和森林群落Z值随尺度增加而增加的结论是相反的.

高寒草甸15种植物种子发芽的比较研究1150-1156

摘要:对高寒草甸15种植物种子的发芽进行了比较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冷湿层化、温度变幅及光照条件能够提高或者降低多数高寒草甸植物种子发芽率.其中,13种植物对层化、11种对光照条件、14种对温度变幅处理有显著性响应.15种植物中,有14种对单一因子或因子组合有反应,仅藏嵩草种子发芽对设定的因子或因子组合没有响应.根据不同植物种子对不同处理及其组合的发芽反应可将植物种子划分为不同的反应类型,通过对种子进行冷湿层化处理,可以部分或者全部地替代某些植物种子发芽对光、温需求.探明植物种子在特定环境因子组合条件下的发芽表现,对通过种子恢复退化草甸是至关重要的.

基于GIS的城市绿地景观引力场研究——以宁波市为例1157-1163

摘要:城市绿地是城市用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城市绿地景观的评价是城市生态系统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在GIS技术支持下,对城市绿地景观进行了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将物理学中"场"的相关理论引入城市绿地景观的研究,提出绿地景观引力场的概念及评价方法.绿地景观引力场是城市绿地系统为城市居民提供服务能力的大小或潜力,其主要影响因素有绿地景观本身的质量、城市人口分布状况、城市土地利用现状、城市主要交通设施等.在研究中需要建立以下相关模型:城市阻力的空间分布模型、城市人口的空间分布模型、城市公共绿地的空间分布模型、城市绿地景观引力场的空间分布评价模型.研究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景观引力场用于城市绿地系统的评价,能够更好地反映城市绿地的空间分布格局;(2)丰富了城市绿地系统评价的指标内容和评价方法;(3)该方法从景观设计上提供了一个可供决策参考的依据;(4)景观引力场还可用于城市其它服务设施的合理性与有效性的评价与研究.

沙漠-绿洲过渡带四种多年生植物水分关系特征1164-1171

摘要:沙漠-绿洲过渡带地区植被的可持续性在防止绿洲沙漠化的过程中非常重要.对过渡带主要植物种骆驼刺(Alhagisparsifolia Shp)、多枝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 Lebed.)、胡杨(Populus euphratica Oliv.)和头状沙拐枣(Calligonum caput-medusae Schrenk.)水分关系的研究表明:4种植物的水分恢复状况良好,清晨水势一直较高,水分亏缺并不严重.渗透势和正午水势的降低幅度不大,变化比较平稳,更像是一种生长过程中的结果,植物的水分胁迫状况并不明显.4种植物的水势和渗透势都高于典型的荒漠植物,属于中生植物的范围.水分参数的变化显示在同样的环境节律下,四种植物在水分生理的变化特征上有一致性.一直很高的尺WCp值表明植物不能适应剧烈的水分损失和较低的水分含量,植物需要稳定充足的水分供应来适应塔克拉玛干极端气候条件下的生长环境.植物对环境胁迫也有各自不同的生理适应特点,胡杨的AⅡ值大,能忍受较多的水分损失维持气孔的开放;骆驼刺的ψp值最高,水分亏缺的平衡与恢复效果明显;C4植物头状沙拐枣能维持较高的水势和渗透势,而盐土植物多枝柽柳能忍受水势的很大降低.夏季一次性灌溉对骆驼刺、多枝柽柳和胡杨水分状况的改善基本没有影响,对头状沙拐枣有一定的帮助.植物群落和地下水关系密切,过渡带地区地下水位稳定在植物可接触的范围内是保证植物长期存活的关键.4种植物对干旱胁迫的适应为躲避型.

农林复合系统水分生态特征的模拟研究1172-1177

摘要:根据验证后的太行山低山丘陵区苹果-小麦复合系统及单作小麦系统SPAC水分运移模型,模拟计算小麦拔节-腊熟期间复合系统和单作系统蒸腾、根系吸水和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值,继而分析复合系统水分生态特征,旨在为该地区发展果农复合模式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并以期进一步丰富复合农林业水分生态理论研究内容.结果表明:(1)对比单作小麦系统,复合系统具有明显的小麦蒸腾需水及耗水降低效应,其值分别可达18.0%和16.8%;实际区域面积上,复合系统中作物和果树蒸腾耗水量的比值为1.7,说明小麦耗水是复合系统耗水的主要特征方式.(2)分布林带区和作物区的果树吸水量分别约占系统内果树吸水总量的47.6%和52.4%,说明果树所消耗的土壤水分至少有50%以上来自作物区内;在作物与果树根系的交错区内,作物吸水量与果树吸水量的比值达82.0:1,因此,小麦在与果树根系吸水的直接竞争过程中,将处绝对主导的地位.(3)小麦拔节-腊熟期间各时段内,复合系统中0~80cm土层贮水量随带距的变化均大致呈抛物线状分布,对比单作小麦系统,复合系统土壤水分总体平均效应2.7%.

小叶锦鸡儿防风固沙林稳定性研究1178-1186

摘要:针对科尔沁沙地小叶锦鸡儿固沙林在持续高温干旱条件下出现稳定性波动的问题,选择2、5、15、35a人工群落和天然群落进行对比研究,探讨了人工小叶锦鸡儿防风固沙林物种多样性在35a间的变化以及对大气持续干旱的抵抗力和对外界干扰的恢复能力.流动沙丘固定后,固沙林内草本植物迅速侵入,其后则缓慢发展并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植物种类数保持在20~23种.但在人工固沙群落中1年生植物在种类数和数量上始终处于优势地位,而天然群落则是多年生植物占优势.人工固沙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逐年提高,但明显低于天然群落.在受到大气持续高温干旱的干扰时,人工群落土壤条件极度恶化,出现了明显的干沙层,最深达140cm,叶片含水量极度降低,植物生长停止.沙地植物群落对牲畜取食均具有一定的补偿的能力,在啃食较轻时表现为超补偿现象.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分析,人工群落个体的补偿点和超补偿点明显低于天然群落.采用冗余理论对植物群落稳定性机制进行了论述,认为冗余结构的变化是导致群落稳定性变化的内在原因.对现有人工小叶锦鸡儿固沙林的稳定性进行了评价,并认为15a左右人工固沙林正处于相对稳定并缓慢发展状态.对于稳定的人工固沙群落应具备以下条件:(1)适于当地环境条件;(2)对外界干扰具有一定的抵抗性和恢复性;(3)具有正常生长发育和自我更新能力;(4)有较为完善的种群结构.

濒危植物明党参种群生存过程研究1187-1193

摘要:对中国特有单种属濒危植物明党参杭州种群的生存过程进行了数量分析.针对难以测量明党参个体年龄的问题,基于实验数据利用Logistic生长模型估算其年龄并得到可估测年龄最高界限为50 a.数量分析表明,目前明党参种群表现出衰退趋势,种群年龄结构类似于老年型,种群的净增殖率、瞬时增长率和周限增长率均较低,世代周期较长.运用Leslie矩阵模型分析预测未来30 a中种群个体数量将呈现出下降趋势.在所研究的样地中,明党参种群种子萌发和幼苗期(0~5 a),成熟期(15~25 a)和老年期(45~50 a)受到了环境筛的强烈作用.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动态变化的模拟研究1194-1198

摘要:用森林动态林窗模型FORET1模拟了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的长期变化特征.模型参数取自暖温带地区长期森林研究和经营的历史数据,对过去数据中缺少的参数进行了实地测定,并用观测的数据对模型作了检验.结果表明模型能较好地模拟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的长期动态变化特征.通过模拟可以看出,森林的净初级生产力没有明显变化规律且极度不稳定,峰值出现在30a左右,相似于世界上其它地区森林动态格局变化,生物量格局呈循环状态变化,循环周期大致在110a左右.

棉花型和黄瓜型棉蚜对寄主植物的适合度1199-1204

摘要:采用寄主转换建立生命表及触角电位(EAG)方法比较了棉蚜两寄主专化型(棉花型和黄瓜型)对不同夏季作物的适合度.结果表明,棉花型蚜转到黄瓜上及黄瓜型蚜转接到棉花上均不能正常产仔繁殖和建立种群.两种蚜型均不能在茄子和苋菜上建立种群.黄瓜型蚜能在豇豆上建立种群,但棉花型蚜不能,表现出两种寄主型棉蚜对夏寄主利用上存在显著差异.受棉蚜为害12~36 h后的黄瓜或棉花植株仍不适合于棉花型或黄瓜型蚜,表现出黄瓜型蚜不能在被棉花型蚜为害过的棉株上正常存活和繁殖,棉花型蚜也不能在被黄瓜型蚜为害过的黄瓜苗上存活和繁殖.两种寄主型蚜对不同寄主叶片丙酮提取物的触角电位表明,黄瓜型蚜对棉花、哈密瓜和马铃薯叶片提取物的反应显著强于棉花型蚜,而对黄瓜和甜瓜叶片提取物的反应上两种蚜型差异不显著.文中同时对棉花型和黄瓜型棉蚜产生的生态机制进行了讨论.

甲基溴土壤消毒替代技术条件下的线虫生态学研究1205-1211

摘要:为评价和筛选几种甲基溴替代技术及其对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2001年6月~2002年3月对5种土壤消毒处理的线虫数量和群落结构及微生物量动态作了测定和分析.试验共分离到土壤线虫4个目14个科属,包括小杆目(Rhabditida)、垫刃目(Tylenchida)、矛线目(Dorylaimida)、单宫目(Monhysterida).小杆目线虫占总数的88.7%,表明食细菌的小杆目线虫是该温室土壤线虫群落的优势类群.分析表明甲基溴+VIF、威百亩、威百亩+VIF三种措施的消毒效果达到了甲基溴处理的水平,可作为甲基溴土壤消毒替代技术,而太阳能+BCA处理未达到甲基溴消毒的效果.研究显示同一处理的线虫数量在两个番茄品种(AF179和毛粉802)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即表明这两种番茄品种不是影响土壤线虫数量动态的主要因素.对消毒处理后土壤线虫各营养类群在群落中的比例进行分析,发现与对照相比,化学消毒提高了线虫群落中优势类群(即食细菌线虫)的比例,而使弱势类群的比例下降,这表明土壤线虫的弱势类群对化学熏蒸剂更加敏感.两番茄品种小区中土壤食细菌、食真菌线虫数量与微生物量碳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微生物生物量的消长受土壤消毒措施的影响,同时也证实了上述两营养类群线虫与土壤微生物间的食物依赖关系.

洞庭湖区洪灾淹没区鼠类群落结构恢复的生态过程1212-1218

摘要:在1998年特大洪灾中被淹没3个多月的湖南省安乡县安造大垸,经退水后连续3a的观察,揭示了洪涝灾害对鼠类群落结构的影响以及群落演替或恢复的过程.当地的优势种黑线姬鼠是洪灾后农田区残留的主要鼠种,但密度极低;房舍区则以中型鼠褐家鼠与黄胸鼠为主,并保持较高的密度.在农田,灾后近2a时间内都仅捕获黑线姬鼠,而农房的鼠种组成很快变成与未被淹地区相似,不同的是在未被淹地区小家鼠的比例比灾区高.比较灾区与对照区群落的鼠种组成、群落优势度及优势集中性指数、群落的多样性与均匀性指数、群落相似性系数,发现随着群落的演替,灾区鼠群落逐步地与对照区趋于一致;仅有灾区的害鼠密度例外,仍维持在较高水平.由于房屋的顶层或楼房的2层以上部分,在洪灾中未被淹没而成为害鼠的避难地,因此洪涝灾害对房舍区鼠群落结构的破坏比农田区的小,这从灾后的鼠密度和结构的变化可知,也是房舍区鼠类群落的恢复速度比农田区快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