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肝胆病杂志社
分享到:

临床肝胆病杂志

《临床肝胆病杂志》于1985年创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吉林大学主办,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学术支持的医学专业期刊,是我国首个肝胆病专业杂志。ISSN1001-5256,CN22-1108/R。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吉林大学
  • 国际刊号:1001-5256
  • 国内刊号:22-1108/R
  • 出版地方:吉林
  • 邮发代号:12-80
  • 创刊时间:1985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2.26
  • 综合影响因子:1.512
期刊级别: 北大期刊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临床肝胆病 2013年第08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临床肝胆病杂志述评

肝肿瘤热消融的规范化治疗

摘要:热消融已成为同手术切除、肝移植治疗肝癌的三大根治方法,其疗效及微创性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中国肝癌须行消融治疗的患者多数肝功能差,治疗难度大,复发率高而影响疗效及普及推广。重点简述影像指导下肝肿瘤热消融规范化治疗的原则和方案策略,旨在提高疗效及本项技术的安全性。
561-563
临床肝胆病杂志国外研究进展介绍

通过蛋白谱确定肝癌患者血浆中新的诊断及预后生物标志物

摘要:【据《J Hepatol))2013年4月27日报道】题:通过蛋白谱确定肝癌患者血浆中新的诊断及预后生物标志物(作者Serra I等)肝细胞癌(HCC)是肝硬化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本研究对患者腹部彩超进行每年两次监测,目的是早期发现肝癌,提高治愈率。只有40%的病例在早期被诊断,肝癌根治性治疗——手术切除或经皮消融后复发率是非常高的。
563-563

血清P53抗体及甲胎蛋白在非HBV、HCV相关性肝癌患者中诊断意义

摘要:【据《Springerplus》2013年2月25日报道】题:血清P53抗体及甲胎蛋白(AFP)在非HBV、HCV相关性肝癌患者中诊断意义(作者Azm ARA EI等)在全世界(包括埃及)肝癌发生率逐渐升高,多个国家曾报道过非HBV、HCV相关性肝癌患者。这项研究主要查看P53抗体与甲胎蛋白检测在该类患者中的诊断意义。研究对象为Tanta大学附属医院的281名肝癌患者及20名肝硬化患者。HBV、HCV血清学标志是通过ELISA/PCR方法测定,AFP及p53抗体由ELISA方法检测。
563-563
临床肝胆病杂志专家论坛

热消融治疗肝癌术后严重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摘要:影像引导的局部热消融技术在肝癌治疗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作为一种临床治疗手段其安全性值得关注。热消融治疗肝癌的严重并发症包括出血、胆系并发症、胃肠穿孔、感染、胸膈并发症等,任何一种严重并发症的出现都将对治疗后临床生存质量产生明显的影响,甚至导致死亡。因此,充分认知严重并发症发生的原因,掌握相应的预防措施以及合理的处理方法对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至关重要。
564-566
临床肝胆病杂志国外研究进展介绍

肝细胞癌在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中:一个新兴的威胁

摘要:【据《J Hepatol》2012年2月9日报道】题:肝细胞癌在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中:一个新兴的威胁(作者Baffy G等)肝细胞癌是全世界范围内比较常见的肿瘤,在慢性HBV、HCV感染,饮酒、血色病相关的肝硬化基础上发展形成。最近,肝癌常与以肥胖和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为主要表现的非酒精性肝病联系在一起。在发达国家,上述肥胖、代谢性疾病的高发病率和尤其是与肝癌的高发病率密切相关性,应引起我们注意。也有证据表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其他危险因素,如慢性丙肝和酒精性肝损伤存在协同作用。
566-566
临床肝胆病杂志专家论坛

射频消融治疗肝血管瘤的现状

摘要:简述了目前射频消融术治疗肝血管瘤的进展,主要对射频电极、治疗方式、并发症及防治进行介绍,为规范肝血管瘤射频消融治疗奠定基础。射频消融术作为肝血管瘤重要的微创技术,其规范化有助于临床应用推广及发展。
567-569
临床肝胆病杂志书讯

超声造影在肝癌消融术后的应用价值

摘要:肝癌消融术后影像学评价是临床须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超声造影技术无创、安全,可获得治疗区域微循环信息。简要介绍超声造影方法、局部及异位复发的表现。当肝消融灶超声造影各时相无增强、无异常廓清,治疗区域呈灌注缺失状态表明消融完全。局部残存活性或复发灶形态多样,常位于病灶周边,以结节状、不规则形增强多见,超声造影动脉期发现异常强化为阳性诊断指标,可以检出大部分活性灶。随访中病灶增大提示肿瘤局部复发或有活性。认为超声造影与增强CT在评价肝肿瘤消融后的价值相近,是可用于疗效判断和随访的影像方法。
570-572
临床肝胆病杂志专家论坛

肝细胞癌射频消融术前肝脏功能评估的意义

摘要:肝脏功能是影响肝细胞癌(HCC)射频消融(RFA)治疗效果及预后的重要因素,应在治疗前进行全面评估。总结了Child-Turcotte-Pugh(CTP)评分、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凝血酶原时间(PT)及其活动度(PTA)、血小板(PLT)、血清白蛋白(Alb)、胆红素(Bil)及HBV DNA水平等评估手段对预测消融后并发症及生存情况的价值,明确了术前肝脏功能评价的意义。
573-575

甲胎蛋白应答在肝细胞癌治疗中的预后价值

摘要:肝细胞癌(HCC)是最常见的肝脏恶性肿瘤。因其恶性程度高、预后差,准确评估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情况至关重要。尽管目前影像学是肝癌预后评估的标准方法,但其仍存在诸多局限性。甲胎蛋白是重要的肝癌肿瘤标志物,广泛的应用于肝癌的筛查、诊断及预后评价。总结了甲胎蛋白应答在评判肝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文献。整体上,甲胎蛋白应答在肝癌患者接受射频消融、肝动脉化疗栓塞、钇90放射性栓塞、索拉菲尼等分子靶向药物、全身化疗、肝动脉灌注化疗或同步放化疗等治疗后具有良好的预后价值。
576-580

晚期氧化蛋白产物在肝脏疾病中的作用机制

摘要: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是一类与炎症、氧化应激密切相关的氧化修饰蛋白。围绕AOPP在肝脏疾病中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综述,讨论了AOPP的来源及生化特征、生物学作用、与肝脏疾病的相关性研究,旨在为肝脏疾病的发病机制、治疗及预测不良预后寻求新的突破。
581-584
临床肝胆病杂志读者·作者·编者

《临床肝胆病杂志》论著类文章摘要的撰写要求

摘要:目的应避免与文题和引言重复,一两句话即可。方法应包括以下因素:研究对象(病例收集时间和数量)→分组情况→处理因素→检测/调查方法→检测/观察指标(含统计分析方法)。结果含以下部分:(1)定性指标的阳性(阴性)率;(2)定量指标应写明检测指标具体值、
584-584
临床肝胆病杂志肝肿瘤的热消融治疗

手术切除与射频消融治疗小肝癌的疗效比较

摘要:目的比较小肝癌手术切除与射频消融(RFA)初治后疗效及复发情况。方法收集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2002年1月至2008年12月接受手术或RFA初治的97例小肝癌患者资料,并对治疗后满2年的患者进行随访,共随访到63例,手术和RFA治疗分别为34和29例,回顾性分析两种方法治疗小肝癌患者的预后复发情况。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利用Cox回归分析比较影响患者复发相关的危险因素,并应用Log-rank进行两种无瘤生存率检验。结果手术与射频消融治疗小肝癌3个月、1、2 a复发率分别15%、38%、64%,21%、35%、45%,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初治后复发与治疗方法、性别、年龄、Child-Pugh分级、肿瘤大小、结节数目、是否合并有肝硬化、甲胎蛋白水平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者无瘤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RFA与肝癌切除术在治疗小肝癌取得相近的治疗效果,RFA有望成为替代手术治疗的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585-587

射频消融与无水酒精注射治疗术后复发肝细胞癌患者的疗效比较

摘要:目的对比肝细胞癌(HCC)术后复发肿瘤病灶经射频消融(RFA)与无水酒精(PEI)注射治疗的疗效,以期为临床治疗HCC肿瘤复发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8月至2010年1月HCC术后单一病灶复发患者175例,分为PEI治疗101例与RFA治疗74例。所有病例治疗前后均行常规彩超和超声造影/增强CT检查,观察比较治疗次数、病灶完全灭活率及治疗并发症发生率,记录患者治疗后1、2、3年生存率。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 HCC术后复发病灶,平均每例的PEI治疗次数多于RFA(P〈0.05),PEI和RFA治疗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直径〈2.0 cm的HCC术后复发病灶组中,PEI和RFA治疗病灶完全灭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2.0~5.0 cm HCC术后复发病灶组,PEI治疗病灶完全灭活率低于RF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CC术后复发病灶直径〈2.0 cm组中,PEI和RFA治疗术后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9.1%和90.2%、69.1%和70.7%、49.1%和53.7%,两种治疗方式术后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2.0~5.0cm组中,PEI和RFA治疗术后1、2、3年生存率分别为63.0%和84.8%、43.5%和66.7%、21.7%和45.5%,两种治疗方式术后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瘤直径小于2.0 cm HCC术后复发病灶的RFA和PEI局部消融治疗,患者术后的生存率无明显差异,而肿瘤直径2.0~5.0 cm时,RFA治疗后生存期优于PEI。
588-590

肝动脉栓塞化疗联合微波消融治疗中晚期肝癌的Meta分析

摘要:目的评价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联合微波消融(MCT)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为该方法在临床推广提供更具有说服力的科学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CBM、CNKI、VIP WanFang Data,并同时应用其他检索,纳入TACE和MCT联合用于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对照试验,根据标准选择纳入文献,按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评价纳入研究质量,对同质研究采用Rev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研究指标为TACE+MCT组与对照组0.5、1、2 a生存率及甲胎蛋白(AFP)转阴率采用比值比(OR)及其95%置信区间(CI).结果按照入选标准,纳入12个研究共87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TACE联合MCT组与单纯TACE组相比,其0.5、1、2年生存率、总有效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5年生存率:OR=7.21,95%CI:1.92~27.08,P=0.003;1年生存率:OR=4.47,95%CI:3.14~6.36,P〈0.000 01;2年生存率:OR=3.66,95%CI:2.45~4.84,P〈0.00001;AFP转阴率:OR=2.65,95%CI:1.73~4.07,P〈0.000 1)。结论本次研究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TACE联合MCT治疗无法手术切除的中晚期肝癌,近远期疗效均好于单独TACE,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这种联合治疗目前看来在临床上是有效的,但以上结论尚须大量高质量的临床对照研究证实。
591-595
临床肝胆病杂志病毒性肝炎

替比夫定阻断HBV DNA高载量孕妇母婴传播的疗效和安全性观察

摘要:目的评价妊娠早期(12周)应用替比夫定阻断高病毒载量孕妇母婴传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妊娠12周慢性乙型肝炎孕妇80例,病毒载量均超过1×10^7拷贝/ml。按患者意愿分治疗组(替比夫定组)38例和对照组42例,治疗组口服替比夫定600 mg,1次/d,加用复方甘草酸苷保肝治疗,替比夫定服用至产后12周;对照组不给予抗病毒药物,只给予复方甘草酸苷保肝治疗。两组新生儿出生后均接种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200 IU与乙型肝炎疫苗20μg。婴儿7月龄时HBsAg及HBV DNA阳性者为HBV宫内感染。观察两组患者母体HBV DNA水平的变化情况和新生儿HBsAg的阳性率。对两组HBsAg阳性率的差异分析采用卡方检验;组间比较行t(t')检验,治疗前后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至分娩前,替比夫定组孕妇HBV DNA、ALT水平明显下降。替比夫定组HBV DNA载量于治疗2周后迅速下降,之后缓慢下降直至分娩。替比夫定组服药至分娩前及分娩后12周HBVDNA水平明显降低(t=29.15、40.06,P〈0.01),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替比夫定组分娩前及分娩后12周HBV DNA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替比夫定组新生儿7月龄时HBV感染率为0,明显低于对照组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9,P〈0.05),替比夫定组母婴均无不良事件发生,对照组有2例发生严重肝功能异常。两组孕产妇的剖宫产率、不良妊娠率、产后出血率及新生儿的胎龄、体质量、身长、Apgar评分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乙型肝炎病毒高载量孕妇孕12周开始应用替比夫定可显著抑制孕妇外周血清HBV DNA水平,降低新生儿HBV感染率,并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及安全性。
596-599

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产生多重耐药的挽救治疗观察

摘要:目的探索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产生多重耐药(MDR)的挽救治疗方法。方法 2011年2月-2012年5月在本院住院及门诊产生MDR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7例,分成替诺福韦(TDF)加恩替卡韦(ETV)组、TDF单用组及阿德福韦(ADV)加ETV组。按4、12和24周时间段观察肝肾生化指标,病毒基因及HBV标志物检测值。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TDF+ETV联合组,4周时血清肝生化检测值正常、HBV DNA检测值低于检测下限9/9例。TDF单用组,4周时血清肝生化指标复常9/9例,HBV DNA检测值低于检测下限6/9例。12周时HBV DNA检测值低于检测下限9/9例。沿用耐药时的ADV+ETV治疗组,24周未见应答。与前两组对照,χ2=5.35~6.40,P〈0.01。结论 TDF可有效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MDR的挽救治疗,效果优于ADV+ETV治疗。
600-602

慢性乙型肝炎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抗病毒治疗的疗效探讨

摘要:目的对慢性乙型肝炎(CHB)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抗病毒治疗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肝细胞脂肪变是否影响CHB患者抗病毒的疗效。方法收集2004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本院进行抗病毒治疗的110例CHB患者,CHB合并NAFLD患者99例,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HBV DNA水平,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乙型肝炎两对半定量,采用全自动生物化学分析仪检测肝功能。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结果 (1)干扰素抗病毒治疗时,24周单纯CHB患者较合并脂肪肝患者生化学应答率更高(χ2=4.069,P=0.044);48周HBV DNA阴转率明显优于后者(χ2=17.327,P=0.000)。对于HBeAg阳性患者,单纯CHB患者在24周的生化学应答率、24和48周时的HBV DNA阴转率、HBeAg阴转率均显著优于合并脂肪肝患者,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8周时两组的生化学应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抗病毒治疗时,48周单纯CHB患者的生化学应答率较高(χ2=7.620,P=0.006),24和48周的HBV DNA阴转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于HBeAg阳性患者,24周时合并脂肪肝组患者的HBeAg转阴率高于单纯CHB患者,48周时ALT/AST复常率低于单纯CHB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4周ALT/AST复常率、HBV DNA转阴率、48周HBV DNA转阴率、HBeAg转阴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细胞脂肪变对CHB患者的抗病毒治疗效果存在一定的影响。
603-606
临床肝胆病杂志读者·作者·编者

《临床肝胆病杂志》综述类文章摘要的撰写要求

摘要:摘要应包括以下三个层次:(1)研究背景(一两句话即可);(2)文章内容概括;(3)作者的见解(一两句话即可)。切忌把引言中的内容写入摘要。
606-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