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肝胆病杂志社
分享到:

临床肝胆病杂志

《临床肝胆病杂志》于1985年创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吉林大学主办,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学术支持的医学专业期刊,是我国首个肝胆病专业杂志。ISSN1001-5256,CN22-1108/R。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吉林大学
  • 国际刊号:1001-5256
  • 国内刊号:22-1108/R
  • 出版地方:吉林
  • 邮发代号:12-80
  • 创刊时间:1985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2.26
  • 综合影响因子:1.512
期刊级别: 北大期刊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临床肝胆病 2013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临床肝胆病杂志述评

进一步提高胆囊癌诊治的总体水平

摘要:原发性胆囊癌是胆道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女性多于男性。该病发病隐匿,临床症状不典型,早期诊断率低,恶性程度高,预后极差,病理类型以腺癌为主。虽然外科手术技术不断进步,但手术切除率仍低。所以努力提高胆囊癌早期诊断率,开展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措施,把握手术适应证,选择合理术式,是进一步提高胆囊癌诊治总体水平的重要措施。
401-403
临床肝胆病杂志消息

2013感染与免疫转化医学国际研讨会征文通知

摘要:由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和中国免疫学会主办、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和陕西省免疫学会共同承办的“2013感染与免疫转化医学国际研讨会”将于2013年10月25日至27日在中国西安召开。此次会议将以专家演讲、专题报告及互动讨论等形式为主,就免疫学、感染病学及转化医学的难点和热点问题进行广泛交流和讨论,旨在促进相关科学的相互渗透和融合,促进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成果向临床应用的转化。欢迎免疫学、感染病学、微生物学及转化医学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踊跃投稿和参会。现将会议征文注意事项通知如下。
403-403
临床肝胆病杂志专家论坛

肝胆管结石病的临床分型与手术方式选择

摘要:摘要:手术是治疗肝胆管结石病的主要手段,但是我国许多医疗机构对肝胆管结石病的手术方式选择很是不规范,导致肝胆管结石病术后结石残留率和复发率居高不下。本文认为肝胆管结石病的临床分型对肝胆管结石病手术方式的选择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根据临床经验,分别对肝切除术、胆肠吻合术、胆管切口取石术以及肝移植治疗肝胆管结石病的适应症予以阐述。同时,将解放军总医院应用肝切除治疗肝胆管结石的手术技巧以及解剖性肝切除治疗肝胆管结石病的创新技术予以简述。
404-406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模拟培训研究概况

摘要:本文分析了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培训面临的问题,介绍了ERCP模拟培训的类型、效果评价及其局限性;提出了模拟培训可以改善ERCP学习曲线,使初学者更快地掌握操作基本技能,减少独立操作所需的最低例数,降低操作的风险及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培训效果,促进ERCP技术的临床推广。
407-410
临床肝胆病杂志论著

肝内胆管结石的微创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微创洽疗肝内胆管结石的方法、可行性及疗效。方法总结2006年5月至2012年11月采用完全腹腔镜治疗肝内胆管结石15例。手术方式包括腹腔镜单纯肝脏切除、腹腔镜单纯胆道探查取石,或者联合保留Oddi括约肌的皮下通道胆囊或游离空肠肝胆管成形术。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残留结石率26%(4/15)。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率100%。平均随访29个月(2~80个月),术后吻合口狭窄l例,未见结石复发。结论认真掌握手术适应证,仔细操作,合理利用胆道镜及皮下通道,可实现肝内胆管结石的微创治疗。
411-413

纤维胆道镜治疗胆道残余结石573例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纤维胆道镜治疗胆道术后残余结石的方法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月-2012年12月应用纤维胆道镜治疗术后胆管残余结石57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73例患者中536例取净结石,取净率93.5%。取石次数1~7次,平均为(2.36±1.45)次。治疗期间一过性发热23例(4.0%),腹泻42例(7.3%),并发胆道出血7例(1.2%),胰腺炎3例(0.5%),窦道穿孔5例(0.9%),均经保守治疗痊愈。结论纤维胆道镜技术是治疗术后胆管残余结石的安全、有效方法,应作为常规技术推广普及。
414-417
临床肝胆病杂志消息

著名传染病专家汪俊韬教授在京逝世

摘要:我国著名传染病学专家、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第四届主任委员汪俊韬教授因病于2013年6月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417-417
临床肝胆病杂志论著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小切口胆总管探查术的联合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联合小切口胆总管探查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多发结石。方法本组23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多发结石,均来自2007年12月至2012年7月我院收治患者,采用腹腔镜下切除胆囊并解剖显露胆总管前壁,镜下确定腹壁切口位置,做3~5 cm切口入腹,经小切口切开胆总管,取石钳取石后根据情况用纤维胆道镜/硬性输尿管镜行胆道探查取石。结果本组无1例中转扩大切口手术,手术时间90~160 min,平均(120±10)min;住院时间10~20 d,平均13 d;21例拔除"T"管痊愈出院;2例术后"T"管造影B超检查右肝管残留结石,带管出院,术后6周经胆道镜取石痊愈;2例肺部感染,伤口均甲级愈合。结论该术式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多发结石创伤小,较单纯小切口安全,比全腹腔镜术式节省时间,取石彻底,适合基层医院。
418-420
临床肝胆病杂志读者·作者·编者

《临床肝胆病杂志》论著类文章摘要的撰写要求

摘要:目的应避免与文题和引言重复,一两句话即可。方法应包括以下因素:研究对象(病例收集时间和数量)→分组情况→处理因素→检测/调查方法→检测/观察指标(含统计分析方法)。
420-420
临床肝胆病杂志论著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切割时间与碳氧血红蛋白含量的关系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中切割时间与外周静脉血碳氧血红蛋白(COHb)含量的关系。方法选择腹腔胆囊切除术患者40例,分别于手术切割开始及结束时抽取患者外周静脉血测定COHb含量,对比其前后变化、分析其与切割时间变化的关系。结果腹腔镜手术完成38例,2例患者中转开腹。患者外周静脉血COHb含量术后(11.07%±1.18%)较术前(1.44%±0.26%)明显升高(P〈0.05),且在一定时间内与手术切割时间呈正相关(r=0.85)。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中产生的CO可导致外周静脉血COHb含量升高,且手术切割时间越长,COHb含量升高越明显。
421-423

肝移植术后非吻合口胆道狭窄的病因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非吻合口胆道狭窄(NABS)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10年12月年肝移植病例175例,对早期(2004年1月-2006年12月)93例与后期(2007年1月-2010年12月)82例的2组患者发生NABS的危险因素(性别、年龄、原发疾病、血型、是否保留T管、急性排斥反应、胆道感染、巨细胞病毒感染、Child-Pugh评分、冷缺血时间、热缺血时间、无肝期时间和术后1周平均肝动脉血流)进行分析,每组按照是否发生NABS再分为2个亚组(发生组和未发生组)。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两组患者发生NABS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早期非吻合口胆道狭窄的危险因素包括:是否发生胆道感染、是否留置T管和是否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在后期,是否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对NABS发生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早期是否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对NABS发生有统计学意义(P=0.014)。结论早期肝移植导致NABS的危险因素通过围手术期的治疗干预,可以规避胆道感染和留置T管,降低NABS的发生。而后期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虽然降低,但其对NABS的影响仍然明显。
424-426

胆道术后假性动脉瘤破裂出血14例诊治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胆道术后假性动脉瘤破裂出血的诊治方法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肝胆外科2002年1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14例胆道术后假性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14例患者猝死4例,其余10例按不同诊断治疗方法分为3组:出血后保守治疗组2例;出血后立即行剖腹探查、止血术组5例;出血后立即行选择性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及介入栓塞(TAE)治疗组3例。对其诊治要点及预防措施进行探讨。结果本组病例死亡6例,治愈8例。保守治疗2例均失败(100%),后均接受DSA检查及TAE治疗,1例死亡;剖腹探查、止血5例,2例确诊(40%)后治愈(40%),余3例术后又接受DSA检查及TAE治疗,1例死亡;出血后立即行选择性DSA检查及TAE治疗组3例,确诊3例(100%),治愈3例(100%)。所有病例共行选择性DSA检查8例,确诊8例(100%),经TAE治疗9次(8例),有效8次(89%),治愈6例(75%);其中经2次TAE治疗1例,死亡2例。死亡病例中4例猝死,1例为2次TAE治疗后肝功能衰竭死亡,另1例为剖腹转栓塞止血后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结论胆道术后假性动脉瘤破裂出血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选择性DSA检查是本病的首选诊断方法。TAE治疗应作为本病的首选治疗方法。胆道术后假性动脉瘤的形成与手术操作有关,应重在预防。
427-430

Mirizzi综合征合并消化道瘘5例诊治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Mirizzi综合征合并消化道瘘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2011年11月间经手术证实的5例Mirizzi综合征合并消化道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例Mirizzi综合征患者术前经B超、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检查,按Csendes分型法分为Ⅱ型1例、Ⅲ型3例、Ⅳ型1例。术中证实合并消化道瘘,行Roux-肝总管空肠吻合术2例,行肝圆韧带胆管修复术3例,患者住院时间最短14 d,最长28 d,平均23 d。术后胆漏2例,经腹腔冲洗后自行闭合。结论 Mirizzi综合征在胆道损伤的基础上合并消化道损伤时,术前诊断困难,手术操作复杂,术前应对手术复杂程度有充分的估计及准备,并根据探查结果选择手术方式。
431-433

慢性HBV感染者肝脏HBV cccDNA含量相关因素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HBV感染者肝组织中HBV cccDNA含量与血清病毒标志物、HBV DNA及肝脏病理分级的关系,为临床评价抗病毒治疗效果及疗程确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007年5月-2008年2月住院的30例慢性HBV感染者为研究对象,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患者肝组织中HBV cccDNA、肝组织总HBV DNA(HBV tDNA)和血清HBVDNA,同时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HBsAg、HBeAg定量,分析感染者肝组织内HBV cccDNA与肝组织内HBV DNA、血清HBVDNA、HBsAg及HBeAg定量水平之间的关系,并比较肝组织中HBV cccDNA含量与肝脏病理炎症和纤维化分级的关系。采用Pear-son简单相关和Spearman等级相关法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30例慢性HBV感染者肝组织中均可检出HBV cccDNA,范围在3.15×103~1.06×107拷贝/mg;肝组织cccDNA定量与肝组织总HBV DNA定量呈正相关(r=0.375,P〈0.05),与血清HBV DNA无相关性(r=0.174,P〉0.05);肝组织中HBV cccDNA水平与血清HBsAg定量呈高度正相关(r=0.562,P〈0.001),而与血清HBeAg定量无相关性(r=0.152,P〉0.05)。肝组织cccDNA定量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G)及纤维化程度(S)无相关性(r=0.082,P〉0.05)。结论慢性HBV感染者肝组织内HBV cccDNA成稳定的中等水平复制;血清HBV DNA载量不能直接代表其肝组织中的HBV cccDNA水平;血清HBsAg定量可作为反映肝组织中HBV cccDNA水平的指标。
434-437

HBeAg阴性的慢性HBV感染者HBV DNA与肝组织病理的关系

摘要:目的分析HBeAg阴性、ALT正常的HBV感染者HBV DNA水平与肝组织病理的关系。方法 89例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者均接受肝组织穿刺病理学检查,并行肝炎病毒标志物、血清HBV标志物和HBV DNA检测,分析其HBV DNA水平与肝组织病理的关系。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结果 89例患者的肝组织病理结果大部分异常,其中肝组织炎症分级≥G2者70例,占78.6%;纤维化分期≥S2者66例,占74.2%。不同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分级患者之间的HBV DNA定量有明显的差别(F=2.678,P〈0.05),而且二者呈正相关(rs=0.327,P〈0.01);不同肝纤维化分期患者之间的HBV DNA定量也有明显的差别(F=2.625,P〈0.05),而且二者呈正相关(rs=0.314,P〈0.01)。结论 HBeAg阴性的慢性HBV感染者血清HBV DNA定量与肝组织病理损伤程度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如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者HBV DNA滴度明显升高,应及早进行肝脏穿刺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并指导抗病毒治疗。
438-440

HBV感染者血清自身抗体的检测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HBV感染者体内自身免疫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120例HBV感染者作为HBV阳性组,其中HBV携带者,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各30例;同时选取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间接荧光法测120例HBV感染者及5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中抗核抗体(ANA)及抗平滑肌抗体(SMA),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抗线粒体抗体M2型(AMA-M2),采用散色比浊法测类风湿因子(RF),采用印迹法测抗可溶性肝抗原/抗肝胰抗原抗体(SLA/LP)、抗肝肾微粒体抗体I型(LKM-1)、抗肝细胞浆抗体I型(LC-1)。结果 (1)HBV阳性组自身抗体总阳性率为48.3%,高于正常对照组的4%(χ2=30.375,P〈0.05);(2)HBV携带组、肝炎组、肝硬化组、肝癌组自身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0%、40%、56.7%、56.7%,组间比较χ2=3.337,P=0.3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自身抗体以ANA、RF为主,ANA滴度以1∶100为主,荧光类型以"均质型"、"颗粒型"为主;(4)对ANA滴度≥1∶320者进行肝谱分析,肝硬化组有2例AMA-M2阳性,说明HBV感染有自身免疫肝病发生的可能;(5)自身抗体阴性组和阳性组AS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自身抗体在肝功能破坏方面起一定的作用。结论 HBV感染者体内存在多种自身抗体,并由于自身抗体的存在造成肝功能进一步损伤,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441-444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严重程度与腹腔内脂肪面积、身体质量指数及腰围的相关性分析

摘要:目的研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严重程度与腹腔内脂肪面积(VAT)、身体质量指数(BMI)及腰围(WC)的相关性。方法 127例NAFLD病例,根据彩超脂肪变严重程度分为轻、中、重三组,其中轻度61例、中度45例、重度21例,选择21例同期就诊的非脂肪肝患者作为对照。所有研究对象均由专人测量身高、体重、WC,接受肝脏超声波检查及肝功能等检测,并接受腹部CT扫描,测量VAT、腹壁皮下脂肪面积(SAT)、腹部脂肪总面积(TA)。计量资料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性者以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组间差异,方差不齐者以ANOVA(Welch法)比较,否则改用非参数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者再行两两比较。双变量正态分布资料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不服从双变量正态分布或等级变量资料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各组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组WC、VAT、TA、SAT、BMI、AST、ALT、GG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NAFLD严重程度与BMI、WC、VAT、SAT、TA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467(P=0.000)、0.503(P=0.000)、0.473(P=0.000)、0.280(P=0.001)、0.465(P=0.000)。结论控制体重,尤其是中心性肥胖者,是预防NAFLD的重要措施之一。
445-448

90例原发性肝癌临床特点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PHC)的临床特点,提高该病的早期诊断水平。方法对90例PHC住院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收集同期住院的45例肝硬化患者的资料进行对比,以45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肿瘤指标[甲胎蛋白(AFP)及α-L-岩藻酸糖苷酸(AFU)],生化指标[HBV标志物、TBil、ALT、Alb、前白蛋白(PAB)、ALP、GGT、HBV DNA]及影像学资料。组间比较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及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90例患者首发症状各异,缺乏特异性,中晚期患者居多。HBV总感染率为88.9%,感染模式以HBsAg阳性、抗-HBe阳性、抗-HBc阳性为主,占55.6%,40~69岁为高发年龄段,占76.7%。PHC组与肝硬化组比较两组间HBV DNA定量、TBil、AL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Alb与PAB,GGT及ALP肝癌组明显高于肝硬化组(P〈0.01)。PHC患者AFP和AFU水平明显高于肝硬化组及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联合检测较两者单项检测阳性率高(P〈0.05)。结论应通过对高危人群定期随访,及时发现临床症状,联合多种肿瘤标志物和超声、造影、CT、MRI等检查提高PHC早期检出率。
449-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