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肝胆病杂志社
分享到:

临床肝胆病杂志

《临床肝胆病杂志》于1985年创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吉林大学主办,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学术支持的医学专业期刊,是我国首个肝胆病专业杂志。ISSN1001-5256,CN22-1108/R。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吉林大学
  • 国际刊号:1001-5256
  • 国内刊号:22-1108/R
  • 出版地方:吉林
  • 邮发代号:12-80
  • 创刊时间:1985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2.26
  • 综合影响因子:1.512
期刊级别: 北大期刊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临床肝胆病 2011年第08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临床肝胆病杂志防治指南

2010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解读——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目标和适应证

摘要: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分会于2010年12月10日了2010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以下简称本指南)。在2005年版指南的基础上,本指南吸收了近年国内外有关乙型肝炎预防、诊断及治疗的最新研究成果,按照循证医学原则,全面修订了有关推荐意见。为帮助广大临床医生更好的理解本指南,本文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治疗目标和适应证部分进行介绍。
791-793

2010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解读——抗病毒治疗的现状与前瞻

摘要: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分会于2010年12月10日了2010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新版指南根据近年来国内外HBV病原学、流行病学以及临床研究的进展,对2005年版指南做了多处更新。为帮助广大临床医生更好的理解本指南,本文对其中部分热点问题进行介绍。
794-795
临床肝胆病杂志专家论坛

肝癌循环肿瘤细胞的研究现状

摘要:在原发性肝癌的早期阶段,癌细胞就可侵入血管、形成远处转移,致使患者失去有效治疗机会、预后不良。如果在转移性病灶形成之前能够在血液中发现循环肿瘤细胞(CTC),则可早期发现转移倾向。因而,能否有效地检测出肝癌CTC对判断治疗效果乃至阻断转移发生均有重要价值。目前用于检测肝癌CTC的分子标记物(如EpCAM、AFP等)在肝癌干细胞(CSC)也有表达,而且肝癌CTC在血液中数量极少,所以发现更加特异、敏感的CTC分子标记物以及开发更加高效的CTC检测技术对于提高肝癌CTC的临床应用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796-800

肝肾综合征——缩血管还是扩血管?

摘要:肝肾综合征(HRS)是发生在严重肝脏疾病中的并发症,病死率很高。其主要特征为无其他病因的肾功能受损,肾小球滤过和肾血浆流量显著降低。在HRS的研究中,具有重大意义的发现是,内脏和周围血管循环复杂的改变、全身循环系统和肾脏局部缩管物质和舒血管物质失调,进而导致的肾脏血管的强烈收缩。近年多个临床实验结果显示缩血管物质联合白蛋白静脉输注可以改善短期治疗结果,成为临床内科治疗的热点。
801-803
临床肝胆病杂志论著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趋化因子CXCL10和CXCL11的表达及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中趋化因子CXCL10和CXCL11的表达水平及与ALT和HBVDNA的关系。方法用ELISA方法定量检测CHB患者外周血中CXCL10和CXCL11含量;以实时定量PCR检测CHB患者HBVDNA含量。以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CHB患者血清中ALT含量。结果CHB患者血清中CXCL10和CXCL11浓度分别为(123.38±88.37)pg/ml和(129.24±82.79)pg/m1,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且与ALT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739、0.597,P〈0.05);但外周血中CX—CL10和CXCL11的含量与血清中HBVDNA含量无明显相关(r值分别为0.244、0.242,P〉0.05)。结论CHB患者外周血中CX—CL10和CXCL11介导了肝脏炎症细胞浸润和免疫损伤,参与了乙型肝炎慢性化病程。
804-806

高迁移率族蛋白B1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摘要:目的了解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肝组织损伤程度的关系。方法经血清学证实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6例。对穿刺的肝组织采用常规HE染色、Masson三色特染及Gordon—Sweet银染法观察肝组织炎症与纤维化程度,用免疫组化方法判断HMGB1在肝组织中的表达。结果正常肝组织HMGB1不表达或在细胞核内微弱表达,HMGB1随肝脏炎症及纤维化加重而表达逐渐增强(P〈0.005)。结论HMGB1与肝组织的炎症及纤维化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炎症及纤维化发展以及治疗随访、预后判断的敏感指标。
807-809

不同HBV标志物模式的乙型肝炎患者HBV表面大蛋白的检测及与HBVDNA水平的相关性

摘要:目的通过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HBsAg/抗-HBs、HBeAg/抗一HBe、抗一HBc)不同模式的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外膜大蛋白(HBV—LP)、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HBVpreSl)、HBVDNA,探讨HBV—LP与HBVDNA及HBVM模式间的关系,研究HBV—LP用于乙型肝炎患者临床诊治的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HBV—LP、HBVpreS1和HBVM进行检测;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对HBVDNA进行检测。结果乙型肝炎患者大蛋白检测结果与HBVDNA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97,P〉0.05)。HBV—LPA值随HBVDNA拷贝数的增加呈上升趋势,二者之间存在良好的相关性(r=0.565,P〈0.01),在不同HBVDNA拷贝数组别间,HBV—LP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23,P〈0.01)。结论HBV—LP是反应HBV感染者体内病毒复制程度的良好的血清免疫学指标,血清中的HBV—LP与HBVDNA具有较好的相关性,特别是可作为HBeAg阴性患者体内监测病毒复制及预后判断的良好的血清学指标。
810-812

FibroScan在乙型肝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研究Fibroscan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评估肝纤维化测量值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本研究是一个随机、开放的临床研究。2009年7月至2010年2月的74例乙型肝炎感染患者均接受至少两次Fibroscan检查,血清中ALT、AST及TBil的检查采用自动分析仪检查,所有74例患者(22例慢性乙型肝炎,32例代偿性肝硬化,20例失代偿性肝硬化)接受替比夫定治疗。结果2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FibroScan值治疗6个月后降低,在治疗前后两组FibroScan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4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肝功能治疗6个月后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74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中,HA与LSM呈显著正相关性(r=0.517,P=0.048)。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硬度经过治疗可以降低。在替比夫定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肝硬度值的变化是敏感的。FibroScan将是一个在临床新药实验中评价治疗效果的有用工具。
813-817

丙型肝炎病毒高变区1抗体的交叉反应性分析

摘要:目的探索检测丙型肝炎病毒(HCVJ高变区1(HVR1)抗体交叉反应性的意义。方法采用16种重组的HVRI抗原包被,酶联免疫吸附检测不同病程及不同干扰素治疗效果HCV感染者血清中HVR1抗体的情况,分析其高变区抗体交叉反应性。结果在慢性丙型肝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这三组患者血清中HVR1抗体交叉反应阳性数目分别为10.93±4.98、12±5.57和10.64±4.83,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干扰素治疗效果好的患者HVR1抗体交叉反应阳性数为13.85±2.85,治疗效果差的患者为7±5.27,前者显著高于后者(P〈0.05)。但两者治疗前HCV病毒载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VRI抗体的交叉反应性与HCV感染的严重程度无明显关系,但可能成为一项干扰素疗效的辅助预测指标。
818-820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老年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和安全性

摘要:目的分析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老年慢性丙型肝炎(CHC)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老年CHC患者(〉t60岁)(N:16)与中青年CHC患者(〈60岁)(N=46)接受PEG—IFNα-2a 180μg/周,利巴韦林800—1000mg/d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在基线、病毒应答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等差异。结果老年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和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显著高于中青年患者[(P=0.044,OR(95%CI)=3.264(1.005~10.599);P=0,000,OR(95%CI)=2.875(1.935-4.271)]。两组患者SVR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1)。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CHC患者年龄与SVR率无明显关联。结论PEG—IFN 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老年CHC是安全有效的。
821-823

《临床肝胆病杂志》关于基金论文优先录用及标注的说明

摘要:为了进一步提升《,临床肝胆病杂志》的学术水平,提高优秀论文刊发的时效性,特向各医学院校、医院、医学科研机构广泛征集国家、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或重点攻关项目的论文。同时为规范基金论文,特提出如下说明:
823-823

大麻素受体1、FAKmRNA在小鼠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肝组织中的表达及相互关系

摘要:目的研究大麻素受体1(CB1)mRNA在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表达的变化,从基因转录水平探讨其与黏着斑激酶(FAK)的关系。方法采用10%四氯化碳腹腔注射制备肝纤维化模型,分别于造模第2、4、6、8周留取小鼠的肝组织及血清。通过肝组织病理对肝纤维化程度进行评分,荧光定量PCR检测CB1mRNA和FAKmRNA水平,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的含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各模型组小鼠肝组织中CB1mRNA和FAKmRNA含量显著升高(P〈0.05),而且随造模时间的延长,CB1mRNA和FAKmRNA含量亦逐渐增高,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B1mRNA的含量不但与肝纤维化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747),而且与肝组织中FAKmRNA含量也呈显著正相关(r=0.907),P值均〈0.01。各模型组小鼠血清中TGF[M的水平随造模时间延长而不断升高,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组织中CB1mRNA的含量与血清TGF[M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542,P〈0.01)。结论CB1可能通过激活FAK,以磷脂酰肌醇-3-激酶(P13K)通路诱导肝星状细胞(HSC)增殖并分泌大量TGFβ1,从而促进肝纤维化的形成。
824-826

胶囊渗透压泵控释rmIGFBPrPl对小鼠肝肾组织的影响及意义

摘要:目的胶囊渗透压泵植入野生型小鼠皮下并持续恒量释放重组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相关蛋白1(rmIGFBPrP1),观察小鼠肝肾纤维化相关指标的表达,探讨rmIGFBPrPl对小鼠肝肾组织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意义。方法将清洁级雄性C57BL/6野生型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采用胶囊渗透泵控释rmIGFBPrP1制备肝纤维化模型。HE染色、天狼猩红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肝肾病理改变及胶原纤维沉积状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肝肾组织中IGFBPrP1、Smad3、P—Smad2/3、Ⅲ型胶原(Collagen Ⅲ)的表达和分布。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技术(TUNEL)检测肝细胞凋亡。结果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肝组织中胶原纤维含量增多,IGFBPrP1、Smad3、P—Smad2/3、Collagen Ⅲ表达增强(P〈0.01)。模型组肾组织中仅IGFBPrP1表达较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有所增加,胶原纤维和其他指标表达未见差异(P〉0.05)。TUNEL结果显示模型组肝细胞凋亡率增高,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外源性IGFBPrP1可促进小鼠肝细胞凋亡和肝纤维化的形成,而对小鼠肾组织影响甚微。IGFBPrP1致小鼠脏器组织纤维化可能具有选择性。
827-832

数字图像测定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组织纤维面积比例

摘要:目的为了了解失代偿期肝硬化肝组织纤维面积比例,本研究采用数字图像分析定量测定因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行肝移植手术切除的病肝组织纤维化面积比例,以期了解失代偿期肝硬化肝组织纤维化程度。方法53例因失代偿期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行肝移植手术切除的病肝组织,常规石蜡包埋、切片,并对肝组织标本行Masson染色,采用数字图像分析的方法,定量测定肝组织纤维化面积(CPA)。结果失代偿期肝硬化CPA均值为(35.93±14.42)%(11.24%-63.41%),同为失代偿期肝硬化,CPA可相差5倍以上。结论失代偿期肝硬化纤维化面积比例明显增加,CPA最高为63.41%。肝组织纤维化的程度与分布均是肝硬化的重要影响因素。
833-836

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初始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酯联合抗病毒治疗的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研究拉米夫定(LAM)初始联合阿德福韦酯(ADV)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30例HBeAg阳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分为LAM初始联合ADV治疗组和变异后联合组,疗程均为48周。结果初始联合组与变异后联合组患者ALT与TBil在治疗4、12、24与48周均较基线明显好转(P〈0.05),治疗4、12周后,两组均无HBVDNA转阴的患者,治疗24周后,分别有4例(40%)初始联合组与4例(20%)变异后联合组患者HBVDNA转阴,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8周后,初始联合组与变异后联合组HBVDNA转阴率分别为90%(9/10)与40%(8/20),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分别为60%(6/10)与20%(4/20),两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始联合组患者Child—Pugh评分在48周时,优于变异后联合组(P〈0.05)。结论ADV初始联合LAM治疗在改善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临床状况及抗病毒方面均明显优于变异后联合治疗。
837-839

替比夫定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48周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替比夫定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48周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队列研究方法,将93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分成三组,替比夫定(LDT)组32例,拉米夫定(LAM)组31例,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保肝对症治疗,疗程均为48周。观察治疗不同时间点患者的病毒学、生化学、凝血酶原时间(PT)、肝纤维化指标及Child—Pugh计分等变化情况。结果LDT组患者HBVDNA水平显著下降,HBVDNA转阴率优于LAM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24和48周LDT组患者血清HBeAg阴转率及HBeAg/抗-HBe血清学转换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Ⅱ、AST、TBil明显下降,肝纤维化指标改善,Child—Pugh计分下降,在24和48周,LDT组和LAM组较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DT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能有效、快速抑制病毒复制,改善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及Child—Pugh计分等。
840-843

奥美拉唑联合硫糖铝持续口服预防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上消化道再出血的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奥美拉唑联合硫糖铝持续口服预防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上消化道再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首次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分为预防组和对照组,预防组32例用奥美拉唑和硫糖铝持续口服,对照组30例未持续用药预防,时间为12个月。两组分别统计12个月内再出血总人次、住院总人次、再出血病例数和住院病例数。结果12个月内预防组再出血总人次(平均人次)和住院总人次(平均人次)均明显低于对照组;预防组再出血病例数和住院病例数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结论奥美拉唑联合硫糖铝持续口服预防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上消化道再出血有较好的效果。
844-846

肝炎肝硬化合并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临床特点分析(附8例报道)

摘要:目的总结分析肝炎肝硬化血小板明显下降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其原因,藉此探讨和交流诊治经验。方法对8例肝炎肝硬化合并进行性血小板下降的息者,回顾分析其肝功能指标、凝血指标及免疫学指标以及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8例患者血小板进行性下降与其肝硬化严重程度不成比例,并能够除外严重感染、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淋巴瘤、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血液系统疾病,抗血小板抗体阳性,诊断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应用丙种球蛋白、激素治疗后血小板明显升高。结论肝炎肝硬化患者血小板短期内明显下降时,应考虑合并免疫性小板减少症,并予以相应的治疗。
847-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