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文化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建筑与文化杂志 部级期刊

Architecture & Culture

  • 11-5058/Z 国内刊号
  • 1672-4909 国际刊号
  • 0.17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建筑与文化是世纪图书出版有限公司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2004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建筑与文化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卷首语、关注、评论、阅城、基金项目、重点推荐、古城、装饰与文化、艺术新视线

建筑与文化 2019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建筑与文化杂志卷首语
基于研究的设计11-11

摘要:如果说建筑艺术偏向于抽象与哲思,那么陈设艺术就更接近生活的本相。陈设艺术品可以反映出生活情趣,甚至折射出人生理想。即使是相同的陈设品,存在于不同的环境,也会反映出不同的文化内涵。它们不仅给予我们视觉上的碰撞,还有多方感观上带来的感受,我们可以去触摸它的纹理、聆听它的声响、细品它的气味,单调的空间因陈设艺术品的存在而有魅力。

建筑与文化杂志关注
杰出的陈设艺术思想实践者杰弗里·巴瓦--Lunuganga庄园作品思想解析12-19

摘要:杰弗里·巴瓦作为伟大的陈设艺术思想的实践者,用其一生的时间建造了 Lunuganga庄园。文章从三个方面分析了 Lunuganga庄园的陈设艺术之美,指出巴瓦的作品展现了陈设艺术思想的巨大魅力和无限可能。

建筑与文化杂志建筑师的建筑
重视新科技20-21

摘要:建筑行业应该重视新技术的发明与发展。现今,相较于互联网等高精尖技术的发展,建筑业的技术创新相对滞后。建筑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历史悠久,经过岁月的沉淀,在诸多理论和实践层面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事实上,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建筑学,它在人们的□常生活和工作领域占据着重要地位。

建筑与文化杂志设计品阅
太原万象城22-25

摘要:时间刻·人文艺术时光在这座城市,清晰可见,你所到的每一处,都曾是别开生面的舞台。时光在这座城市流淌着,形成了历史的足迹,壤嵌在摩登高楼、泉水庭宇之间。历史与文化的交割,展现了它独特的魅力,也让后人能取其精华、传承及运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建筑与文化杂志理论研究
村庄规划科学编制与有效实施的策略研究27-29

摘要:近年来,村庄规划逐渐受到重视,全国范围内村庄规划的编制率逐年提高,而实施效果尚未达到理想水平。因此,探讨科学编制与有效实施村庄规划的策略仍是一个重要课题。文章从村庄规划编制的方法、内容、流程及村庄规划管理模式这几方面来说明怎样合理有效地落实村庄规划,提出了从村民需求出发,尊重村民意愿,实行以村民为主体,政府主导,多部门协作的可持续性村庄规划的建议。

基于SWMM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组合优化研究30-31

摘要:绿色基础设施(GI)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发挥重要的雨洪调蓄功能。阐述了国内多集中研究单项 GI 的雨洪调蓄能力,对 GI 组合的雨洪调蓄能力仍待深入研究。采用 SWMM 水文模型,对场地尺度的三种 GI 组合雨洪调蓄能力进行了量化评估。研究表明,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组合对场地径流总量控制、径流峰值削减效果最佳;GI 组合的雨洪调蓄效果随降雨强度的增加呈现减弱趋势。提出了在相同绿地条件下,提高 GI 组合的丰富度,有助于充分发挥绿色基础设施的雨洪调蓄功能,促进新型园林绿地的推广与应用。

开放的街区--维思平开放街区实践32-36

摘要:文章通过梳理维思平建筑设计事务所开放街区相关理念及对其一系列相关实践作品的评析,揭示了在我国当前封闭式大街区背景下维思平建筑事务所对于中国城市问题的思考以及当前我国开放街区实践的可行性。

严寒地区绿色建筑的被动式设计策略37-38

摘要:建筑的舒适性依赖空调等主动手段会造成巨大耗能量,既要满足舒适度的需求,又降低能耗,被动式设计至关重要。严寒地区冬季漫长而又寒冷,耗煤量巨大,而此地区太阳能、风能资源丰富,利用自然资源提升室内舒适度的同时也达到了节能的目的,被动式设计需要地域性与技术性相结合,文章基于严寒地区总结了绿色建筑被动式设计策略。

基于空间途径的西安市旅游型乡村供给侧改革及对策刍议39-41

摘要:供给侧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对旅游型村庄的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新的诉求与挑战。当前中国乡村旅游的有效供给不足问题比较突出,对内在从业人才、旅游产品、服务配套、安全措施全面实施等方面供给失衡,效率低下。文章以实现供需平衡为目标提出著名旅游景区引领模式、旅游风景廊道协同模式等五种发展转型模式加速乡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期提高旅游型乡村的有效供给,并为乡村规划调控思路提供借鉴。

清代福州地区传统宫庙戏场观演空间解析——以三座宫庙戏场为例42-44

摘要:庙宇戏场是传统戏场中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戏场类型,其观演品质受观演空间与建筑声环境相互影响,也就是传统建筑保护和研究的重要内容。文章综合运用历史建筑测绘、空间分析和声学测试和分析等方法对三座清代福州庙宇戏场展开研究。从测量与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观演空间的封闭性对戏曲演出品质产生一定的影响。研究成果为传统戏场的保护和活化应用提供依据。

乡村振兴战略下特色小镇空间文化建设策略研究--以海宁许村布艺小镇为例45-47

摘要:特色小镇是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着力点和支撑点,空间文化建设是小镇特色建设的重要载体。文章以许村小镇建设为案例进行分析研究,依托许村地域发展特色,挖掘本土文化,探讨小镇空间文化建设策略,合理规划,构建具有许村特色的建筑与室内空间,实现小镇产业激活、绿色生态、综合治理、人才引进,建设具有江南水乡气质的布艺特色小镇。

传统聚落构成要素分类与特征分析研究——以贡川古镇为例48-51

摘要:传统聚落构成要素的分类及其特征凝练是认知传统聚落资源属性与特色,是传统聚落保护与再生工作的重要基础。对传统聚落资源要素的评价则要从传统聚落资源要素的特征及其价值进行梳理评估。本研究以贡川古镇为例,将传统聚落的资源按“点要素”“线要素”“面要素”三个层次进行梳理分类,建立传统聚落资源要素构成体系的要素分类分析法,同时介绍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贡川古镇的传统聚落构成要素及特征,为传统聚落特色价值的保护传承提供依据。

我国大遗址保护中“原真性”原则的再辨析—以西安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为例52-54

摘要:大遗址保护在我国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我国大遗址不同于西方,由于面积巨大且遗存实物较少,其保护工程实施的优劣会对整体城市的原真性、完整性、延续性甚至是城市风貌与经济效益造成影响。大遗址保护面临的挑战众多,作者在文章中就原真性原则展开讨论,以近年东方大遗址保护示范工程—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为例,分析其保护中原真性的实施与问题。

“非典型传统村落”保护与振兴策略探究55-56

摘要:乡村振兴是我国目前乡村建设的重要战略,文化振兴是其重要部分。国内外关于乡村文化保护的研究颇多,对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等赋予等级的村落更为重视,而大量历史价值介于传统村落与普通村落之间的“非典型传统村落”,由于其文化遗产分散、重视度不高等原因,成为城乡发展进程中极易被忽视的部分,在学术研究中也略有缺失。因此,文章以“非典型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近年来的相关研究,结合“非典型传统村落”的保护更新困境,提出了针对这一特殊村落的保护振兴策略。

可再生能源在中国可持续建筑中的应用57-59

摘要:低碳建筑作为一种新概念,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逐渐被中国人所接受。在中国,一个能源消耗高、二氧化碳排放量超大的国家,节能减排显得尤其重要,而实现建筑节能减排的有效途径之一是提高低碳建筑的发展,这也是全球建筑业现在提倡需要发展的。依据国内目前建筑的能源消耗和排放现状,从建筑节能减排的角度出发,文章旨在论述中国当前的能源供应形势,以及可再生能源目前所发挥的作用。文章还阐述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三个案例,探讨了低碳和零碳能源系统是否可以融入到可持续设计的途径。

探索"双重老龄化"城市的"多代际社区"更新模式--以苏州古城5号街坊为例60-63

摘要: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一个严重的全球性问题,对许多地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而中国也早已进入老龄化社会[2]。在中国,老龄化似乎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因为老龄化直接导致劳动力供应的减少和政府经济压力的增加。而在其他的一些国家的学者看来,人口老龄化可能在社会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因此如果在一个社区中我们促进老年人的积极参与,老年人可能不必成为社会继续发展的消极因素[1]。因此,我们能否吸引更多的年轻一代回归古城,将老年人口从社会"负担"转向"资源",并通过多代际社区使所有年龄阶层共存于古城,促进古城"软件"与"硬件"的全面更新于复兴,成为主要的研究问题。

中国古代城墙墙体防排水措施初探64-65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与实地考察,梳理中国古代城墙针对墙体的防水、排水措施和手法,分析并总结其中的特征与规律,借此来审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的建造思想及智慧,并为古代城墙的保护和修缮提供一定的借鉴。

基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公共艺术成长与反思研究66-68

摘要:大审美经济时代的社会背景为国内当代公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关键性的历史机遇,当代公共艺术的介入呈现出怎样的空间艺术形态和效应。文章以4个不同城市公共空间为例,对"日常生活审美化"下国内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现状展开以点带面的记叙与梳理,对其呈现的状态、成因、文化内涵进行分析,通过对视觉现象及观念形态的审视去揭示其内在的问题及原由,并尝试提出问题的解决策略,旨在为推动公共艺术事业发展的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