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文化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4-03 09:45:56

建筑与文化论文

篇(1)

的发展,人们需要将建筑风水文化与建筑设计与施工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够推社会径

济发展,并且传承我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因此,本文就此为切入点,以建筑风水文化与建

筑设计与施工为课题展开了研究探讨,以供参考借鉴。

关健词:建筑文化:风水文化:建筑设计与施工: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我国建筑风水学的不断发展,风水文化己然传入到各个国家(包括中) 当中,并且得到了建筑学者的广泛认同,尤其是在最近几十年当中,各个国家越来越注重建筑建造设计的

风水问题,这就使得建筑风水学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形成了中国风业。近年来,人们越来越依赖于建筑风水,并且给人们的心理带来一定的影响,认为“看过风水的房子必定会带来好运”。 由此看来,我们根据建筑风水学近年来的发展可以预测到未来的发展,使得中国建筑风水学在建筑工程当中占据着非常重要意义。

一,建筑风水文化的作用

建筑风水学是中国古代建筑理论三大支柱之一,到现代已在其基础上发展为现代建筑风水学说一时空环境学,传统的风水理论越来越被更多的人们认识和研究并其华地应用。现代社会的建筑设计均自觉或不自觉地涉及现代风水理一即地物理学,水文地质学,天文学,气象学,环境学,建筑学,生态学,人体生命信息学,以及:美学,伦理学,宗教,民俗等多种学科综合一体的科学理论。

建筑风水学中古代建筑理论的灵魂,在中国建筑吏上享有崇高地位。随着时展,建筑风水学由古代的朴素理论逐渐进入了系统化的现阶段,融汇中外,现代与传结合,形成了涵丰富,综合性和系统性更强的独特理伦体糸。如西方科学界在盛赞中国建筑风水学的同时,也在大力研究建筑风水学,在全球建筑科学界的努力下,西方人文科学也逐渐结合现代风水理论之中。

二,传统风水文化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东,南,西,北的应用

东--向东方,-座西方--兑宅,

西--向西方,-座东万--震宅,

南--向南方,-座北方--坎宅,---南的左是,--向东南,--座西北--乾宅

南--向南方,-座北方--坎宅,---南的右是,--向西南,--座东亲--艮宅

北--向北方,-座南方--离宅,---北的左是,--向西北,--座东南--巽宅

北--向北方,-座南方--离宅,---北的右是,--向东北,--座西南--坤宅

正东-建康运,绿色正东方位关糸著居住者的建康。在这个区域放置茂盛的植物可促进家人的建康和长寿。属水的物品或山水画也有帮助,因为水可养木。

正西-子孙运,银色正西方关系子孙运势,五行属金,喜用色是白色,金色和银色,金属雕刻品。六柱中空金属风铃。电视和音响都很适合摆在此区域。由于土可生金,所以摆设白色花瓶或天然水品也有催化了孙运的功效。

西北方-贵人运, 白色强化客厅西北方位的能量, 有助于增加贵人运和人际关糸. 这个区域属金, 所以适合摆放白色,金色或银色的金属饰品,例如金属雕刻品或金属底座附白色圆形灯罩的台灯。用红绳串六个古线或悬挂六柱中空金属风铃也可招引贵人运。

东北方-文昌运, 黄色如果有小孩正要参加考试. 最好注意这个方位的风水布局。这个区域属土,喜用色是黄色和土色。陶瓷花瓶等属土的物品适合用来增强这个区域的能量,天然水品也很效。

西南方-桃花运,黄色如果想增进婚姻或恋爱运势,那么客厅这个方位最为重要。西南方位属土,崔化的方法与东北方相同。在此处放置吊灯式的台灯可增加能量,促进夫妻关糸合谐;天然水品和全家福照片也有相同效果。

东南方-财运,绿色客厅的东南方的代表一个家庭的财位,五行属木,喜用色是绿色,所以在这个方位摆设属木的物品可有招财的效果。其中又以圆叶的绿色植物效果是最好。绝对不要摆乾燥花,因为阴气太重。

正北-事业运, 色和蓝色为客厅正北方位的布置, 正北方代表事业运, 属水行, 喜用色是蓝色和色。在这个方位放置属水的物品对居住者的事业运有帮助,例如缸,山水画,水车等,或者放置黑色的金属饰品也可以,因为金能生水。

正南, 声名运,红色正南方位布置好风水会为家庭带来声名和肯定,特别是负责生计的家长。喜用色是红色。适合悬挂凤凰,火鹤或曰出的图画,红色地毯或红色的木制装品-因为木能生火-也很合适。

在这个方位装设照明灯更可增加声名运,如果一定要在这个位置摆镜孑,务必要摆一面小境,因为镜子属水,而水会灭火,对声名运势不

三,建筑风水文化设计与鲁班尺应用设计的小四合院一16.2*13.11=212.38M2

上开间1+3900一中到中=上,代表,占天时,,六合一下,代表,占地利,丁,旺,净框尺寸,3480一=上,代表,占天时,迎福,下,代表,占地利,=+人和,年,月,日,时辰,属相,定东,南,西,北,座向。

上开间2一4890一中到中=上,代表,占天时,添丁,一下,代表,占地利,一净框尺寸4470一=上,代表,占天时,益利,下,代表,占地利,,=+人和,年,月,日,时辰,属相,定东,南,西,北,座向。

上开间3一3900一中到中=上,代表,占天时,,六合一下,代表,占地利,丁,旺,净框尺寸,一3480, 一=上,代表,占天时,迎福,下,代表,占地利,,=+人和,年,月,日,时辰,属相,定东,南,西,北,座向。

右进深1一3900一中到中=上,代表,占天时,,六合一下,代表,占地利,丁,旺,净框尺寸,3480一=上代表,占天时,迎福,下,代表,占地利,,=+人和,年,月,日,时辰,属相,定东,南,西,北,座向。

右进深2一楼间一2410一中到中=上代表,占天时,富贵,一下,代表,占地利,天德,净框尺寸,1205一=上,代表,占天时,至,下,代表,占地利,天德,=+人和,年,月,曰,时辰,属相,定东,南,西,北,座向。

右进深3一卫生间一1080一中到中=上,代表,占天时,须科,一下,代表,占地利,典旺,净框尺寸,860=+上,代表,占天时,典旺,下,代麦,占地利,天德,=+人和,年,月,曰,时辰,

右进深4一4090中到中=上,代表,占天时,须科,下,代表,占地利,,净框尺寸3970一=上,代表,占天时,长,一=下,代表,占地利,喜,旺,=+人和,年,月,曰,时辰,属相,定东,南,西,北,座向。

右进深5一3900一中到中=上,代表,占天时,,六合,一下,代表,占地利,丁,旺,

净框尺寸,3480一上,代麦,占天时,迎福,下代表,占地利,=+人和,年,月,日,时辰,属相,定东,南,西,北,座向。

下开间1与上开间1,相同。

下开间2与上开间2,相同。

下开间3与上开间3,相同。

左进深1与右进深1,相同。

左进深2与右进深2,相同。

左进深3与右进深3,相同。

左进深4与右进深4,相同。

左进深5与右进深5,相同

层高尺寸,3.31一=上,代表,占天时,,下,代表,占地利,,净框尺寸,3.19一=上,代表,占天时,益利,下,代表,占地利,天德,

大门是非标尺寸M1双扇门一扇宽=610,一=上, 代表, 占天时, 益利, 下, 代表, 占地利, ,

大门净高尺寸,高,1970一=上,代表,占天时,富贵,下,代表,占地利,科,

M2单扇门非标尺寸,宽度,970,一=上,代表,占天时,,下,代表,占地利,富贵,

高度净高尺寸,高1970一=上,代表,占天时,富贵,下,代表,占地利,登科,

C1窗尺寸, 高1520一=上,代表,占天时,,下,代麦,占地利,迎福,

C1窗尺寸,总宽,1520一=上,代表,占天时,,下,代表,占地利,迎福,

篇(2)

1.2建筑设计建筑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艺术表现的主要形式之一。黑格尔就曾在《美学》中指出:“建筑无论在内容上还是表现方式上都是地道的象征性艺术。”建筑就是这样一个集时空、自然、人文于一体化的综合性艺术表达空间。因不同地区、民族的建筑功能与审美的差异性,风格迥异的建筑遍布大江南北。建筑设计需要考虑的方面也就有很多:如物体的形状、平面场景的布置、框架结构造型、材料的长短比例、色彩的质感与空间感及建筑的装饰、雕刻、花纹等多样,且需要随时更新科学的技术与设备来保障实施安全,满足人体工程学的各项要求。艺术文化在建筑中的“文”与“质”,就如同《文心雕龙》中提到的一样:“虎豹无文,则鞹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内在的实质往往需要外在的表现形式。无论是古今中外哪一类型的建筑,都很难形成内外的完美契合,将艺术文化的内涵深入到建筑的一砖一瓦、一梁一柱中,再由整体表达出来。建筑设计存在的意义就是要将艺术文化完美的融合到设计理念中,达成建筑物内外合一的完美境界。

2建筑设计与艺术文化的发展渗透

2.1早期艺术文化的参与在建筑的早期设计中,实际用途占据较大的比例,就像原始人寻求山洞的庇护,最初的建筑也是人类为了自身安全与舒适考虑而建造的居住活动场所。对于那一时期的建筑来说,实用性是最为主要的,审美只是起到辅助作用。但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前进,在物质基础不断满足中,对于情感的需求也随之上升了。社会中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都与建筑设计产生了紧密的联系,艺术文化为建筑带来了视觉享受,也带来了建筑在造型、选材、构想方面的美学逻辑思维,甚至在一定的时期将建筑物作为某种信仰文化的代表,成为某类思想的识别标志。如我国北魏时期兴起的寺庙建筑,融合了中国特有的祭祀祖宗、天地的功能,选用平面方形、南北中轴线布局、对称稳重且整饬严谨的建筑群体,且根据所供奉的佛像的不同,大多数寺庙都有自己独特的装饰风格或布局,这些差别大多体现在大殿装饰、门窗雕花、寺庙院落布局等,还有一部分是根据当地的地形来修建,如山西省的恒山悬空寺,就是一座凌空架起的寺庙,上载危岩,下临深谷,处于金龙峡谷西侧绝壁的山腰上,造型与选址都十分具有特色。

2.2中期工艺结合工业革命的兴起,为建筑的修建带来了新材料、新能源,也促使了建筑设计方向的转变。工艺美术运动的开展,为设计提供了“美与技术结合”的新标准,尝试用新方法来诠释设计与环境、自然、人文之间的关系。到20世纪初期,绘画艺术与雕刻艺术成为建筑设计实现理论创作的基础,将艺术活动中的文化内涵输入进来。反之,建筑设计也为其提供了广阔的表现舞台。艺术文化与建筑设计已经逐步渗透,在工业革命后的新环境下逐渐的改变着人们的生存环境亦或是生活方式。但就初期的经济状况来看,我国大多数民众对建筑设计要求还是停留在实用性要强的阶段,这是当时生活条件并不富裕所造成的,过分的追求建筑的功能作用,对审美方面的装饰物品却有着较为简单的要求。在建筑设计的工艺结合中偏向重视“工”的比例,增加物品的工业数量,实际是对物体本身的精神性的分离。

2.3现代新关系从工业文明开始,建筑设计与艺术创作渐渐被划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专业或领域,认为建筑设计中的科学性、严谨性与艺术创作的随意性、开放性是不能归为同类的。其实不然,建筑设计与艺术文化之间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关系。在建筑设计的造型、布局、装饰中需要考虑到美学规律,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运用建筑相关知识计算、测量,保障建筑的安全合理性。没有艺术构想参与的建筑设计是缺少真正核心力量的模仿品,只是冰冷的建筑,难以完成人的情感流通活动。而艺术文化也需要通过建筑设计来完成与时俱进的时代任务,从应用的过程中不断更新对美的认识及表现手法,设计中的技术与艺术相互作用,在传承古代智慧结晶的同时也在供应着新鲜血液的流动。文明的发展推动着人们思想的进步,人们开始重新审视科学、技术、设计、艺术几者相互的关系,并了解到它们在内在本质中就是一个总体,是可以互通的。但需要开阔的眼界和丰富的知识积累,才能从中剖析出它们的共通之处。

篇(3)

1室内设计的表现

传统建筑文化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文化基础,特别是一些地理、五行等都被灌输其中,室内设计要依据既定的室内外建筑环境进行重新的设计布局,以中国传统建筑设计为例,建筑的色彩偏重于灰黑色的表现方式,采光也注重自然的光线组合,通风情况也有自己的特点,室内设计就是将我国的传统文化融入到了室内设计中去,创造出适合人们居住的,更符合人们传统审美风格的环境空间。由于我国建筑一脉相承,很多好的地方可以被借鉴,未来的室内设计需要的就是继承和发展,多元化的处理。一些文化方面的价值导向也需要注意,创新的地方与文化价值也可以得以实践,我国传统建筑文化就是应该以人为本,在室内设计的同时达到居住的需要,室内设计可以遵循这一原则,在满足基本物质生活的条件下,达到对于人们精神层面建筑空间设计需求的满足,传统文化与建筑文化的结合才是室内设计表现需要注意的地方,这样才能共同促,进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的共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之后,形成了丰富多样的传统图形和纹理,传统文化元素中,象征不同寓意的情感表现,如平安吉祥、福禄寿囍等也都是如此,传统文化形式与内涵的结合,使传统符号作为装饰元素营造出了现代室内设计文化的一种手段。目前,现代室内设计师需要掌握的就是去用室内设计语言去诠释传统文化,一些大型的酒店一般将传统文化装饰设计进行的较为充分,有的借助于一些传统的青砖、陶瓷、墙壁、房瓦等,将传统文化别是绘画与书法的一些东西也进行了铺垫,一些排列组合与现代室内设计融合起来,营造出了古典美的设计手法,因此,可以说,传统文化与现代因素的结合是室内设计的一种典型的风格表现,在实践运用中也很多。传统文化需要借助传播的媒介进行展示,室内设计空间就是传统文化的一种媒介,无论哪一种风格,都承载着设计者的思想,承载了精神文化的内涵,中国的传统文化借助于传统媒介进行了一定的传播,由于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影响,室内设计这一媒介可以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不同的风格,历代不同的室内设计处理更趋细化,这样全面的展示,可以为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媒介。传统文化是室内设计的渊源,室内设计也可以使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无论何种室内设计风格,需要的是不同的社会环境下的体现,社会风貌可以有着特定的精神文化内涵,反映了不同的价值观念。此外,室内设计与生产力相结合,形式源于社会形式,设计师要依靠经验进行。

2小结

我国的建筑文化历史悠久,它与室内设计有着密切的关联。室内设计需要借鉴建筑设计的空间和文化表现,在此基础上进行设计创造,形成一门综合性的设计艺术,由于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室内设计还需要传承传统的文化特点,给予人们良好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

作者:王泉水 单位: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

篇(4)

建筑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建筑物质和建筑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条件和地理、自然条件构成的文化环境中产生的;这样的文化环境,是由社会与自然整体构成的。在不同的地域之间,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自然条件的不同,因而出现地域建筑文化的差异。也因此,“建筑与文化”成为20世纪以来现代建筑理论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本文在阐述地域文化内涵和分析建筑文化地域性的形成与表现的基础上,就建设设计与地域文化的融合,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以期对我国建筑设计吸收地域文化要素并促进我国地域文化与建筑设计的融合,从而体现建筑艺术的个性化提供指导和参考。

一、建筑文化地域性的形成及其表现

作为人与自然中介的建筑设计,同样要受到各种地域文化的限制与制约,为适应不同的地域气候,必须针对气候进行建筑设计,于是产生了热带雨林建筑及其建筑文化,温带建筑及其建筑文化,高寒、荒漠、极地等不同气候环境的建筑及其建筑文化。因此,为了适应不同地域文化的要求,在建筑设计中,自然就必须考虑地域文化的要求,将各种地域文化因素融入到建筑设计中,并最终形成了建筑文化的地域性。

具体而言,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相互融合而产生的地域性的建筑文化,主要体现在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两大层面。

(一)物质层面的建筑地域文化。物质层面的建筑地域文化,主要体现在物理环境的地域性和建筑材料的地域性两方面:

1、在物理环境的地域文化上,为适应不同区域的物理环境,需应用不同的建筑物理学。高纬度地区需保暖,光辐射强烈的地方需遮阳,温湿地区要防潮通风,雪压大的地区要防积雪,多雨地区应注意排水,多沙的地区要防沙暴,多地震地区特别要注意防震等。我国幅员辽阔,南方和北方纬度差别大,气候差异也非常明显,造成了各地建筑设计的差异,从而会产生了不同特色的建筑文化。

2、在建筑材料的地域文化性方面,建筑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建设材料地域性的影响。建筑用材多,体积庞大,运输困难,所占造价比重甚大,因此必须就地取材,就近采集和生产,并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力学的、美学的特长。产石地区多石构,生土地区有土筑窑洞,产木的地区用木构,产竹地区有竹楼,这些都是建筑设计在建筑材料地域文化的充分体现。

(二)非物质层面的建筑地域文化。建筑文化的地域差异性,除了表现在物质层面外,还表现在各种地域性的意识形态、地域性的人文习俗等非物质层面。首先,不同文化模式下的人类机体的建筑尺度和建筑风格也表现出某些差别,这是建筑文化地域性的民族性或国家性之缘。其次,各个在民族或国家内部,都存在着一定地方界限的社会生活联系与规则。这种地域性的界限一方面联系着种种经济、政治及宗教性质的公私活动,形成了与建筑文化相互关联的规则、法律、习惯、规范、道德、情操、宇宙观等,另一方面,在不断的联系交往中也沉淀下了各个地区的地域性文化,并反映在地域性的建设文化上。再次,由于礼制的不同,各个地域会出现不同的礼制文化与礼制建筑。的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宗教建筑,如西方的教堂、中国的庙宇,如欧洲史前的圆环巨石建筑等。丧葬制度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陵墓建筑,官制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官场建筑,这些都形成了不同的地域建筑与文化。最后,由于风俗习惯的差异,建筑文化与建筑活动也必然会产生差异,最终形成地域性的建筑文化。如我国各个地区不同的家庭习惯、村规民俗对宅区、村镇建设的影响就非常典型。

综上所述,建筑地域文化的非物质基因表现为人们通过不同仪式化行为和标志边界等各种方法将文化意义赋予场所和行为。建筑中不同的符号、材料、色彩、形式、空间组织和景观方面都可能包含某种文化意义。当意义、空间与活动系统相互一致时,彼此之间就加强;当建筑变得与社群文化和生活方式一致时,就有归属感。

二、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有机融合的途径与方式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文化是根,在建筑设计领域同样如此。这就要求在建筑设计中要有意识地从文化入手,寻求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的有机融合。为此,建筑设计师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应从如下方面做起:

1、在建筑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当地环境和当地材料等硬件性物质文化对建设设计的影响与要求。为此,建筑设计师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尊重当地的地理特征和生态环境,充分考虑与环境相融合,使建筑成为环境的一分子,找寻天人合一的惬意。同时,还要灵活地运用当地的地方性材料,使得所设计出来的建筑风格一方面能本质节俭节约的原则,就地取材,另一方面也能够充分体现出地方特色来,使得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得以充分释放与发扬。

2、在建筑设计时将当地的人文、风俗、生活习惯、地域特色等软文化要求,与建筑设计进行有机融合。比如,川西地区传统的养身休闲文化,使人们乐于找寻并享用幽雅的生态环境,成都人潜意识中大多具有盆地意识,小富即安,安逸自在,喜欢循规蹈矩的生活,上班、下班、菜市场、茶馆、回家,几点一线,周末假日闲暇时到附近休闲放松,有滋有味,其乐融融,也是明显的地域文化特点。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就要体现出文化背景设计构思感受体验这一过程,使人们在建筑中亦能享受到当地生活风情的文化习俗。

3、在吸收与借鉴西方文化的基础上,将西方文化元素融入到地域文化中,并体现在建筑设计中,最终在建筑设计中体现对地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要保持建筑文化的民族性,继承发扬优秀的地域文化传统,就存在一个正确对待西方文化的问题,西方文化是在当前网络信息时代无法回避的文化环境,它影响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模式、思维模式。为此,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的融合,并不代表我们要排斥外来的优秀文化。相反,在建筑设计中建筑设计师要有意识地汲取西方先进文化的精神、利用它的科技性,使地域文化上一个台阶,发出新枝新芽,即在发扬自己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利用地域文化优势、吸收外域文化精华,滋养自己,使地域建筑文化在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的同时,又不失去自己的精华。为此,建筑设计师在进行建筑创作的创意过程中,可遵循这样的流程:在现有文化的整体感觉中寻找灵感;在历史文化与地域文化的积淀中寻找胚芽;在建筑文化的民族性及地域性中寻找芽蘖;利用当代科技手段及科技观念拓展建筑设计空间的前瞻性。

参考文献:

[1]王升. 建筑文亿的地域性[J].安徽建筑,2006(2).

[2]应方德.地域文化与地域志[J]. 建筑学报,2005(10).

篇(5)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建筑设计不能单单追求外观的要求,而要看重人们内心对其真实的渴望。若将自然环境因素以及传统文化因素等考虑到建筑设计之中,那么所设计出来的建筑将会变得有人文特色。因此,当下的任务就是如何将建筑设计与人文化协调统一起来,使其和谐地发展。若这些问题能够解决好,那么随着而来的是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将会有一番欣欣向荣的景象。

1、建筑设计和人文化的概念

1.1建筑设计的概念

建筑设计就是建筑师将顾客要求内容体现在图纸上。它是建筑学中非常重要的章节一般来说,建筑设计会有四个步骤:查阅各方面的文献和资料;制定计划;按照方案里面的内容设计到图纸上面;把细节部分画到详图上。建筑设计能够考虑到把影响到以后施工问题的大部分因素,尽量避免危险的发生。另外,建筑设计的结果是以后建筑工程建设阶段的“大纲”,它会为以后系列的工作提供参考标准,也会在最大程度上让顾客满意。所以说,建筑设计具有控制性,它能够考虑到建筑中的一切因素,把危险因素控制在根源,另外,建筑设计还具有顾全大局性的特点。

1.2人文化的概念

人文化的概念就是城市中的传统文化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等方面,体现着其浓厚的文化底蕴。

总而言之,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越来越注重精神方面的要求。这就要求建筑学方面有相应的改革和提高。建筑设计中若体现着人文化的因素,那么这两者的结合将会使建筑设计所设计出来的结果有更完美地呈现。因此,建筑师们在自己的实际设计过程,要把这些因素摆放到很重要的位置。

2、建筑设计的任务

建筑设计不仅要考虑美观方面的需求,还要考虑到人们的要求。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伴随着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建筑师们在城市的设计中,不能不忽略了人们的最真实的感受和想法。这样设计出来的建筑物才能使生活在这儿的人能够满意。所以说,现在建筑设计的核心理念也将会有所改变。人们的所想和所获以及生产方面的要求都会出现在建筑设计的要求中去。人们精神方面的因素涉及到很多。这些因素有:建筑物是否具有良好的遮挡性、居住是否舒适、周围的环境是否与自己的生活习惯相适应等等。

3、建筑设计的核心理念的变化

自古以来,建筑设计的建筑类型一直在不停地变化。这些变化反映着建筑师的设计理念在发生变化。但是从更深的层次来说,这些理念的变化是与当时的自然环境以及当时朝代制度的影响。清代有自己的建筑风格,明代有着自己的建筑特色。因此,进入21世纪的我们,在建筑设计中不要光注重建筑的性能以及外观的要求,而是要注重所设计出来的建筑物能够让人们感觉到内心的舒服。

4、自然环境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自然环境的差异往往会导致建筑风格的不同。在亚热带地区,那里的气候非常炎热,在建筑设计上往往会选择木质结构的建筑物;而在我国的东北以及西北地区,那里的气温较低,建筑设计在建筑类型的选择中往往会选择能够御寒的建筑材料诸如石块等等;而在一些欧美国家,那里气候比较湿润,建筑师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往往会选择砖瓦类型的建筑物。建筑能够拉近人与大自然的距离,因此,从上面的例子看出,各地方的建筑体现着各地方的自然环境,这也是为了能够使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不管怎么说,建筑物除了自己具备的使用功能之外,还要结合着当地的环境协调发展,形成自己的建筑特色。

5、传统文化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具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它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历史的源远流长也必定会在建筑设计上有所体现。故宫、颐和园以及承德避暑山庄都是很好的典范。现在它们依然在建筑领域受到的赞赏较高。但是,从目前的形势来看,我国加入了WTO,国外的潮流源源不断地涌入我国境内。中国正处在上升发展的时机,毋庸置疑得,建筑行业也在如火如荼地发展。国外的建筑商们看到了这个商机,就伺机进入中国市场。他们为中国的建筑们进行设计,典型的例子就是鸟巢。伴随着国外建筑师们设计的建筑产品越来越多,饱受争议的诟病越来越多。它们设计的产品大多是根据自己的理念和想法进行设计的,他们没有受到过中华文化的熏陶,他们在很大程度上不了解中国文化的特色。可想而知,他们设计的产品有大部分没有体现中国元素。在一些名声古城,在建筑设计中要考虑到保护它们的设计。一旦城市的传统文化特色消失了,那么弥补的机会是很小的。因此,建筑师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要禁止对原有的建筑古迹以及相应的周围环境特色进行破坏。在有必要的情况下,政府可以参与其保护过程中,制定一些保护当地文物特色建筑的政策,这样才能使它们保持自己的原有特色。将建筑设计与传统文化进行很好地融合,使其和谐地发展,是我们目前急需解决的。

6、人文化与建筑设计的协调统一

从上面的所述能够看出,建筑设计需要与人文化达到协调统一。文化是由人们进行培养出来的。人与文化是相互作用的,文化能够熏陶人们的精神境界,而人们能够改变文化。在这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建筑设计的观点也就相应地发生改变。从哲学层次上来看,建筑是一种物质产物,是人们精神境界的反应物。一般来说,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和不同的领域,往往会有着自己精神水平的体现。所以,总的来说,人文化需要与建筑设计达到协调统一。

7、结束语

我们知道,建筑不仅仅体现着建筑设计师们的灵感和心血,也体现着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往往会考虑到这座城市的传统文化、自然环境的影响。若在建筑设计中将这些因素很好地结合起来,那么这座城市将会有人文特色。但是,从目前我国来看,新时期的建筑设计过分地看重外观设计而忽略了这些方面的因素。所以,如何将建筑设计与人文化协调统一结合起来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要的问题。所以,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在本文介绍了建筑设计与人文化的概念的基础上,详细地介绍了建筑设计的任务以及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自然环境、传统文化对其的影响以及建筑设计与人文化的协调统一的总结。本文只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本文对研究该领域的人员有所帮助,若有不足的地方,恳请指正。

参考文献

[1]王勇宏.论建筑与人文化的协调统一[J].科技与企业,2013,(04):126.

[2]张命贵,孔令香,马广建.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的协调统一[J].中国科技信息,2013,(19):53-54.

[3]范鹏飞,赵政彪,徐秀丽.论城市建筑设计与历史文化的统一和谐[J].经营管理者,2014,(03):277.

篇(6)

一、城市与建筑的设计关系

一个城市的实体部分主要是由大大小小的建筑物构成的,随着全球的经济进步城市化的发展,建筑的性质、内容、规模和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建筑的设计不再是单单的一个个体的设计,而是要结合周边环境以及建筑的本身的用途来进行设计建造,需要以城市的设计理念来指导整个工程的进行。

城市设计一般指进行城市区域的一个综合的环境设计。这个设计的过程需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包括社会、文化、经济、审美、自然条件、设计功能以及技术等因素,目的是要为人们创造出一个适合人们生活发展的舒适、方便、优美、整洁的居住生活空间环境,从而满足人们的精神和物质需求。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城市设计属于一种行政管理的手段和方式。

1.1 城市设计及其任务

城市设计包含的内容很多,它的主体对象是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它的核心内容是城市的物质环境形态和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行为和感受。因此城市设计既要考虑到人们日常的一些活动要求,比如生产活动、日常生活、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出行等,还要考虑到人们对环境的精神和物质的要求,比如建筑的私蔽性、易识别性、可居住性,周围建筑群体环境的肃穆性或活泼性,以及建筑的比例、层次、场所、序列等影响到人们审美的一些因素。城市设计包括众多内容,从一个城市、一个区域,到一个标志物,一排路灯,任何在城市内进行的环境形态的改变或土地的开发利用都是需要城市设计的。因此城市设计随着设计的内容和范围的不同而改变,而设计范围的重点内容和任务就是城市和社会的综合环境。

1.2 城市设计理论发展

从古代城市到现代的城市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风格的变化,这些发展变化都是经过一系列的设计完成的。古代的建筑设计虽然没有像现在的这样专业的建筑师、规划师和设计师,但是古代城市的设计与规划也都是经过一系列的规划和推敲,也属于建筑学的一个分支。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的七八十年代,城市规划才正式走上建筑学的舞台,进而明确了城市设计的概念,也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和内容,因此城市规划和设计的理论的发展,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经济基础的变化。

二、自然环境与建筑的联系

不同的自然环境造成了不同的地域地貌特点和自然条件,一系列的与自然环境有关的因素,例如日照、抄袭、地形地貌、水质水流、风势、土地、气温和气压等,这些因素对于人们的居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建筑作为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共存的媒介,应当适应自然的变化,创造出适合人们居住的外部和内部环境,并与当地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例如在东南亚各国的海岛上,气候炎热,人们便用当地盛产的椰树叶、棕榈叶作为房屋的建造材料,盖起小木楼和茅草房,这样的建筑通风、简洁还凉爽。中亚西亚地区以及中国的高寒西部地区,人们则是傍山用石块垒砌石板建筑,这样的建筑不透风,人们可以保温、挡雪挡风、御寒。美国的东部、澳大利亚、中国的南方地区属于雨量充沛的地区,这里的气候较温润,人们便用木材和砖瓦盖房子,不但通风透气,还可以遮阳避雨。而像我国的戈壁滩、黄土高坡等地区,气候干燥,雨量较为稀少,人们便建起了具有特色的土坡、山边挖洞筑房形式的生土建筑,还有的地区直接把建筑埋在山坡下,形成一种半开敞式入口。

这些建筑都是具有当地的特色风格形式,适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并且将人的生活与自然因素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建筑与人文化的统一。由这些建筑我们可以看出,建筑不但要有自己的特色和实现的作用,还要来源于自然、服从于自然。

三、建筑与人文化的协调统一

3.1 建筑与人文的统一

人作为文化的创造者,不但创造了文化,还被文化所创造。而建筑本身是为了人的使用而创造,在被人创造的同时,还影响了人们对建筑的观念和想法。因此建筑的出现,是人类文化的一种起源,进而随着人文的发展演变而自我的发生结构构成、功能本质以及个性的发展。

由人的思想意识可以决定物质的形态和特点,而物质的形态特点同时又对人的思想意识起着一定作用。建筑作为人的思想产物以一种物质的形态存在,具有独特的文化内容,不但反映了人们在发展过程中的对物质的创造发展,也反映了人们不断追求精神文化的高度。

3.2 中国古建筑的特点以及与人文的联系

3.2.1 中国古建筑的特点

中国古建筑主要以木质构架为主,大多选择木构架作为房屋的承重结构,其中抬梁式是最为普遍使用的结构。宋朝后木构架开始增大,房屋的柱身进行价高,元明清之后,房屋的构架性也得到了整体的加强,排列较为紧密。

中国古建筑基本上属于单体造型,这样的单体建筑可以分为屋基、屋身、屋顶三大部分,屋基类似一种地基的作用,而重要的建筑物都建在基座台基上。单体建筑平面为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六角形和八角形。

中国古代的建筑物对装修和装饰有着很多的讲究,一些物品的摆放位置是有着特定的规矩的,还有一些建筑的构件和部位,都是经过美化处理的。

3.2.2 中国古建筑与人文的联系

中国古建筑要求高度的精神内涵,它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要与所处的政治环境以及伦理价值相统一。在古代,有着较高艺术价值的建筑大多起着维护社会和谐的伦理思想和政治统治制度的作用。古建筑都被赋予了深厚的传统文化思想,表现出当时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色彩,从色彩的装饰到整体的空间组合,都是体现出建筑与人文的极高的统一和协调。

3.3 新时代建筑的特点

新式的建筑机械、大量的新型建筑材料和结构已经被运动到现代建筑中,工业化的模式不断被套用到现代建筑工程,“多快好省”已经成为现代建筑的建设方式。但是当现代建筑被如此高效率的创造出来,却牺牲了采光、朝阳、通风等真正人们需要的一些空间布局时,人们开始考虑,到底是需要良好的居住条件还是一个钢筋水泥的地带。

建筑需要将技术与艺术进行完美的融合,而艺术本身就是取自于人的思想和意识,但是当今新时代的建筑大多只注重创新技术,却缺少了对过去传统经典的建筑形式和艺术形式的传承。当然,现代建筑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们对现代社会的一些看法和追求,也在很大方面上代表了人们现代生活的需求,但是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体,建筑需要发掘内在的文化精神,结合时代特点和自身的民族色彩,继承有价值的人文精神,并逐渐发扬光大,这才是这个社会发展的真正永恒的建筑形式。

参考文献

[1] 戴普亮.现代建筑的分析[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篇(7)

环境与人本就是和谐统一的,我们人类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更应该对环境的保护倍加用心,才能让人类的生活更美好,在建筑设计中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影响住到了设计的整个过程,但是要怎么样才能实现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真正达到和谐统一呢?这就需要对环境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一个系统的了解,环境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只有认识这一点才能让建筑设计在满足人们使用功能的同时,更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和与环境和谐统一。建筑设计通俗来讲就是要解决室内空间的使用功能以及满足人们对美观的要求,在这一观点的促进下城市文化和城市规划才能朝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一、空间的概念

什么是空间的概念?著名建筑学者教授冯纪忠在讲座提到——建筑空间,好比一把茶壶,壶体的空间大,壶嘴是一个小小的空间。空间一词用于建筑是近百年前的事情了,后来城市设计,城市空间的植入,成为城市空间……一直以来,建筑被西方人视为实体,是塑造主体,建筑师雕塑像雕像描绘的建筑物本身。在上世纪末,建筑行业是经历了一场革命,人们看到以前看不到的“空间”,建筑师以往的哲学大厦倒塌,一切似乎是“颠倒过来”一般。中国长期以来还没有把建筑单体作为主体去描绘。中国建筑工匠的关注的是建筑之间的院落,李云珠已在“中国模式”说:“中国的建筑是在平面上展开的”中国建筑工匠,被认为是“庭院建筑与建筑之间”的缔造者。中国古代建筑,以“家”为中心组织架构,“家”是指作为一个基本组织单元,由几个四合院建筑构成,所谓“没有院就构不成群”,而院和院的空间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所以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建筑空间效果。西方建筑师更注重建筑单体,花很大精力在建筑单体的形状。因此,西方建筑形式对于中国古代建筑形式而言显得更加复杂。另一方面,在城市空间设计上,中国的城市发展比较早,中国很早就致力于建立城市空间。西方建筑师告诉我们什么是空间:这是一种图地关系。房子作为实体,周边环境为基础,我们只看房子;如果房子作为基地,房子周边的形状出现了,这就是空间。

二、生态环境艺术

除了建筑本身的设计是要符合美学特质,其设施也要满足生态环境基本要求,城市绿色空间系统是唯一的生活的城市基础设施,在维护城市生态平衡和改善城市面貌方面,其他设备没办法来替代建筑在这方面的作用。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这一重要支撑条件让我们我们正在创造一个更和谐的生态环境。只有搞好城市绿化,创造美丽,清洁,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目前全球环保人士呼吁保护我们的家园,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作为一个设计师,尤其是建筑设计师,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营造舒适生活空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建筑设计与环境艺术的关系

绿色植物的季节性变化和易修剪的特点使其在营造建筑外部空间环境中成为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独特的地域景观建筑的外部空间环境不仅同建筑形象有关,而且同建筑室外绿化景观密切相关,空间环境的特定性是建筑不同于其他艺术门类的重要特征。生长环境和民族文化喜好的不同使各地域的自然植物景观呈现出巨大的差异,而建筑与周围自然环境的结合,不仅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而且造就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景观。虽然现代资讯共享带来人们生活方式、审美取向的日渐趋同,使建筑风格的同化现象不可避免,但迥异的建筑室内外绿化景观却为城市面貌带来迥然不同的人文视觉景观,这种不易消融的特点使其成为一幢建筑或一座城市最不易磨灭的印记。从城市区域规划出发设想建筑与大环境的结合:建筑的整体轮廓上,与周围的现有建筑呼应,立面上虚实对比、色彩处理与环境格调相协调,流线上,符合环境的肌理;从人的感觉出发想象建筑局部小环境的处理:通过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感受塑造空间,“环境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包括人工干预下形成的第二自然)力量(物质和能量)或作用的总和。”环境问题是一个复合而复杂的问题,环境问题的可变性也就决定了“环境问题实质是发展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界“是我们人类即自然界的产物本身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的存在和生命的延续都依赖于自然界所馈赠的给养;同时,自然界也只有被纳入到人的生活轨迹中,才能成为人的现实生活要素。人类的建筑活动作为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一种创造性劳动,毫无疑问具有明显的实用功利目的,但同时又必须兼具审美意识和精神情趣。

四、节能生态型建筑的塑造

篇(8)

关键词:赖特;有机建筑;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Abstract:

Wright organic architecture theory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culture in some aspects of Chinese modern architecture has a similar enlightenment. Such as Wright advocate natural building view and Chinese farming culture; Wright-phillips live organic theory and China's kanyu theory; Wright-phillips proposed building form following function and China region climate around the influence of the culture of the residence.

Keywords: Wright; Organic architecture;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culture

中图分类号:E2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在四位现在建筑大师中,格罗皮乌斯、柯布西耶、密斯凡德罗都在建筑从古典走向现代的道路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尤其是格罗皮乌斯,可以说是时代造就的建筑英雄。而赖特的建筑和思想,长久以来都自顾自的美在那。他的草原式住宅、有机建筑理论,与当时轰轰烈烈的机械化大生产没有紧密的联系。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建筑发展到今天,现代建筑已经从萌发走到成熟,再到人们开始反思批判。中国文化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支没有中断的古老文化,但是中国的的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之间却有着一道鸿沟。自之后,中国人将西方先进的东西拿来照抄学习,不仅在建筑形式功能上采用国际风格,我们甚至用西方人的观点去评价中国的传统建筑、传统文化。

建筑功能与形式之间的关系,这个永恒的话题在CCTV大楼、国家大剧院在北京拔地而起之后,又一次引起我们新深深的思考。建筑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在精神层面我们到底该有怎样的追求?什么才是符合这个时代的中国的建筑?赖特崇尚自然的建筑观、他活的有机建筑理论和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又一次给我们以启示。

1.赖特的建筑理论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联系

在人类发展史上,不同的地域出现相似的文化史屡见不鲜的,赖特的有机理论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一些方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1.1崇尚自然的建筑观(有机理论)与农耕文化(堪舆学说)

赖特出生于1867年。从小他的叔叔们教育他如何在农场工作。在这个过程中赖特学会了预测天气,学会了跟自然打交道。赖特后来总是对他的学生说:“你们应当了解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他永远都不会亏待你的。”这种理念也深深地影响了他的作品。在赖特的书本、文章、讲话中有多种多样的表述:有机就是自然(Nature),他还说:“一切事物的外部形式和发展都是由‘内部自然’所决定,自然这个词是指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的原理,它赋予生命以形式和特征,并使之活着”。赖特的有机理论强调的是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是建筑与其使用者人的和谐统一。

中国是个以农耕为主的民族,这种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即以人与自然为核心的天人合一,早在先秦,中国传统文化即强调天、人是自然界的法则。如中国的农学思想“三才”理论,即是“天人合一”的总结,大千世界皆由天、地、人三大要素组成,天人相参,天人相辅,是其中的灵魂和精髓。 具体到建筑,就要说到中国古代的堪舆理论,以今天的视角来看,一部分风水学就是分析建筑、环境、人三者如何和谐相处的学说。把这些哲学思想运用到建筑中去,可使建筑理论上升到更高的层次,构造的居住环境在本质上与自然相顺应。

1.2建筑功能追随形式

赖特的有机理论中讲到形式追随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以及建筑的统一性(entity)、整体性(integral)。这是现代建筑与古典建筑根本的不同。赖特曾表示过建筑应该是由内而外建造的整体,从功能需求发展出建筑形式。赖特一直强调有机建筑观念是“活”的观念,这种“活”观念能使建筑师摆脱固有的形式的束缚,注意按使用者、地形特征、气候条件、文化背景、技术条件材料特性的不同情况而采取相应的对策,最终取得跟自然的结合,而并非是任意武断的强加固定僵死的形式。

在中国这片幅员辽阔的土地上,在各种地形气候、风土人情之下,人们“有机”的结合了当地的地理风貌、民族文化,创造出各式各样的建筑形式。例如客家的土楼,客家民居形式是在客家人迁徙流离的过程中逐步发展、并经社会与自然环境的长期选择而最终形成的。云南一颗印是四合院在在南方天气以及山地空间不充裕的情况下的变体。陕西窑洞、北京四合院等等都在不同文化气候等条件下根据生活的需要诞生的形式。

2当代建筑的反思

在现代主义这种统一的建筑语言席卷了世界之后,我们都期待建筑能有所突破,尤其是具有中华民族的特色。放眼中国近几年的建筑,很多都背离了建筑的初衷,建筑不再是环境与时代的产物。有为了现代而现代的,也有为了仿古而仿古的。那么怎样才是中国的,当代的,适宜的呢?赖特的活动有机,在今天中国的建筑中有多少体现?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如何在新时代中延续,如何在世界面前展现出民族的风采?

库哈斯设计的CCTV大楼,附楼在被烧毁的情况下,为了维持主楼的结构,仍然不能拆除,这看起来多少有些荒唐。,站在北京人戏称为“水煮蛋”,的国家大剧院面前,我不得不承认这个建筑是美的,可是从它与周围的环境、历史文脉的关系来看,它甚至会让人感觉到,它与故宫相对而建是不真实的,它跟这里毫不相干。为什么当年贝聿铭先生面对这样一块基地的时候决定另选一处,并最后设计了香山饭店,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贝老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他深知这块基地的意义是非同一般的。

这些年,为了体现城市的历史文化背景,在文化遗址上建起的名目繁多的“一条街”。无论是仿照明清、唐宋还是秦汉,都用斗拱、彩画、棂格窗、描红贴金。传统是针对历史而言,在这个过程中建筑师只对地域历史文化进行了一成不变的永恒延续,却忽略了昨天是今天的传统,今天的创新将是明天的传统,是不断发展的一个过程。如果传统固定不变,停滞不前,则欧洲的哥特式、文艺复兴、巴洛克式就不可能发展成今天西方现代国际式和后现代主义建筑。

当然,与此相对也有一些成功的例子值得借鉴。

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于2007年为家乡良身定做的苏州博物馆。在设计中阐述了他的设计理念:“中而新,苏而新”。这个作品展现给大家的既是苏州的,也是世界的;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建筑奇葩。这是贝聿铭在设计中对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定位。在设计中贝聿铭尊重了苏州建筑园林的历史文脉,更重要的是在设计中它勇于在传统中创新,虽然他强调博物馆只属于苏州,强调的是它和苏州的关系,和藏品的关系。但是站在世界的角度,它是时代的,在材料和形式的运用上都留下了不可掩饰的时代浓墨。

齐康先生的武夷山庄,是一个注重本国传统和地域特点的并令人振奋的作品。齐康先生一方面借鉴了中国传统古典建筑遗留下来的形式语言,通过重新的创造反映了武夷山悠久的文化。张毓峰先生主持设计的杭州历史博物馆主楼也是一个很好的将历史、现代、地域、自然有机结合的的作品。

结语

建筑从古典走到现代,又从现代走向后现代。人们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反思以求进步。在当今科技发达的时代,人们受到物质上的约束越来越少,文化上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不同地域的建筑只有找到自己的有机根源才可能成为有生命力的建筑,那么赖特的有机理论和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对于当代建筑无疑是有着指导意义的,并且,对于现代建筑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本身就是建筑最需要有机结合的元素之一。

注释:

1. 项秉仁《赖特》1992年03月第一版 第31、32页

篇(9)

儒家文化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和非凡的通融力,是现代建筑景观空间设计教学研究的根基。现代建筑景观空间设计作为人的一种生命本真的艺术活动,我们必须重新挖掘那些能激励人心、满足人们需要并运作良好的古代建筑艺术。现代建筑景观空间设计教学给人一种情感教育,是一个润物无声的过程。加强景观设计教学的艺术化,能潜移默化地加强学生对生活中美的感受和理解。因此,为了加强建筑景观的艺术化,我们应该立足于儒家文化,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研究现代艺术设计,用“和谐”理念指导建筑景观艺术创作和教学。

一、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中儒家文化的特征体现

儒家文化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在中国古代文化发展过程中起核心和主体作用,其基本精神可归纳为: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崇尚气节的爱国精神、经世致用的救世精神、人定胜天的能动精神、民贵君轻的民本精神、厚德仁民的人道精神、大公无私的群体精神、勤谨睿智的创造精神等,这些对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研究具有重要作用。中国传统建筑景观作为一种实用的物质产品,以其高超的技艺、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思想观念,成为中国传统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儒家文化中这些积极因素的影响,通过诸多方面的长期熏染,代代承传,使全民族在思维方式、理想人格、伦理观念、审美情趣等精神文化方面渐趋认同。中国建筑景观设计从其诞生之初似乎就是按照这样的特征及规律发展的,如清代皇家园林避暑山庄、圆明园、苏州留园等,这些往往是帝王及文人士大夫根据他们的审美情趣建造的“人造风景”。

“景观”一词沿用至今历经了数次内涵上的扩展,受“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影响,尊崇自然成了中国传统景观园林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审美观念。崇尚自然、赞美自然、和谐自然,是中国传统建筑景观艺术教育一个永恒的主题。在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过程中,应始终围绕着“以人为本”的理念,特别强调儒家文化中的优秀传统精神,应是长远的、尊重自然的、维护生态的、切实的为人类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精神文化生存空间。

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研究本身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知识渗透的广度可以概括为艺术、建筑景观、人文、历史、心理、地域、科技等方面的互相交融。优秀的儒家文化传统是建构中国当代景观设计文化的主要资源,我们必须深入了解传统儒家文化的具体丰富的内容及特征,并结合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的特点加以发展、推陈出新,使它不断发扬光大。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是现代建筑景观设计与传统儒家文化的当代转换问题,如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建筑语言简练直率、对称均衡,简约笔直的外轮廓呈现出平衡与稳重感,充分体现了现代建筑的结构美,此次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则主要是从古代灿烂的文化遗产中汲取灵感,“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对理想社会人居环境的强烈憧憬在此得到了完美的表达。整个建筑的造型介于具象与抽象之间,意涵深邃,耐人寻味,如同超巨型积木搭建而成的中国馆,从表面上看,是采用了古代建筑中的“斗栱”这一传统建筑构件和技术,实则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和谐观,是民族精神的寄托。国家馆的设计无论整体与局部、个体与环境都达到了多样统一的和谐效果,整体规划大气恢宏,细节丰富多元,每个环节都在关照国际性、现代性的同时,传达出中华民族今与古、现代与传统、创造与延承的总体意象。国家馆建筑景观设计的文化观念、视觉符号、建筑语汇被有机的整合,中国儒家思想得以现代性的转译与当代表达。又如深圳万科第五园现代建筑景观设计、北京奥运主题现代建筑景观设计等成功案例都是对传统儒家文化进行分析、研究、衡估、扬弃及更新的发展。这种传统儒家文化的当代转换,就是传统精神文化与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研究经过实践选择、改造和转化的过程,在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中传统儒家文化具有积极意义和当代价值。在对儒家文化与景观设计观念的系统转换上,如“厚德载物”,指的是宽容精神,容人所不能容的美德,现代建筑景观设计必须具有“厚德载物”的宽容品格,融合其优良部分并转化成为适合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育发展需要的积极因素。

我们可以把对传统儒家文化的转换过程归纳为:立足于中国现代建筑景观设计的实践教学,创造性地合理地开发、利用传统儒家文化资源;在继承本民族优秀的传统精神文化特征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赋予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其新的内涵。优秀的现代建筑景观作品,本质问题在于,既要了解传统的文化历史,也要认清时代文化趋势,了解儒家文化的精美与博大,才能拥有一份精神与文化上的底蕴,并能更好的加以利用以彰显现代建筑景观特色。作为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方向,更应该是一种面向大众的行为,而并非是满足士大夫阶层审美情趣的设计理念。在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的探索过程中,应该有符合我们时代的全新思路,符合现代建筑景观设计的儒家文化理念。传统儒家文化具有的强大生命力,是只有体现儒家思想内涵的建筑景观设计教育才拥有真正的生命力,是只有体现儒家文化特征的设计教学才能真正给人以精神上的慰藉和归属感。

二、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中的礼乐布局

中国文化就是以“中庸”精神为核心的礼乐文化,中庸思想对中国古典艺术精神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在建筑、景观园林、书法、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中庸思想具体物化为对“中和之美”的追求,中庸之道是世界上最具有连续性的文化,也是中国众多文化流派中最具有价值的核心精神和观念。“礼”是指人通过自身的主体意识,同产生于自己意识之外的“文化存在物”之间的沟通,它起着一种社会规范整合作用。礼的特点是“有秩序”。在儒学的发扬下,礼就是等级、尊卑、上下老幼间沟通的中介,由于对王权的绝对有利,得到了政治上的加固。在儒家思想影响下的景观设计风格一般都具有严格的空间秩序,讲究布局的对称与均衡。皇家园林和宫殿建筑是最具典型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建筑景观,如北京的故宫,故宫是现在保存下来规模最大、最完整、最精美的宫殿景观建筑,整个故宫的设计思想突出体现了儒家思想对中国建筑景观的影响,以及封建帝王权力的森严等级制度。古典文人园林也同样体现了儒家思想,如苏州的拙政园,以此来寄托个人强烈的社会感情,使该景观设计风格带有浓厚的社会意义,从另外角度来讲儒家思想为建筑景观设计提供了一个较完全的理论基础,对景观园林设计最大的影响在于营造了一个整体化的氛围。礼在发展中不但与方位、等级结合,还与“数”结合,中国古代把数字分为阳数和阴数。阳数中九为最高,五居正中,因而以“九”和“五”象征帝王的权威,称之为“九五之尊”,其中对建筑与景观空间设计影响比较大的是“儒礼”这一套注重尊卑次序的观念直接导致了礼制建筑景观的出现,故宫、天坛等建筑就是其中的典范。

“乐”是指一种“和谐”的状态,一种人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在这里,乐不是指“音乐”而是泛指一种自由的理想,“乐”的哲学根源是“道”和“隐”。从对中国居住文化的影响上讲,老子对“空”、“无”的重视,启发了建筑师对景观空间的认识。老子的哲学为中国独特的居住形态——隐士生活提供了精致的思辨外壳,《庄子》则在老子“隐”的基础上有进一步的发展,庄子思想体现了从避世转为游世的转变。这一变化对建筑景观园林设计的影响是明显的,特别是在以“静”和“避”为主的园中园更是深受这种哲学的引导,在原始状态下“礼”和“乐”应当说是揉合在一起的。其实礼与乐的区分有时候是模糊的,在中国人的思维中,概念经常是模糊的,礼中也有审美。但礼仍更多同社会的限制需要有关,乐中也有道德,儒家一直注意“乐以安德”使人安于礼法的作用,这对现代建筑景观设计的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实践中有两个基本内涵,即礼制文化(权利符号)和隐逸文化(非权力符号)便可看成是礼/乐文化的二元对位,但在现代建筑景观空间设计实践中,这种二元对位实质上是统一的“和谐”原则之下的,不断地互相作用,以达到对审美主体的“满足”,使整体严格遵循了“礼乐”布局。

礼、乐对于中国人是如此重要,如孔子就将其所处的时代称为“礼崩乐坏”。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十分注重这种礼乐的平衡,这种理念也充分反映在现代建筑景观设计的形态上。以江南名园扬州的个园为例来分析:个园为清代盐商于嘉庆年间所建,由于园子内多竹子,故取半个竹字为名。从这个园子可以看到士大夫园居生活中的园林的布局,园林的南半部分是以建筑、院落为主,均按轴线布置,在这里有明显的尊卑次序,是“礼”的充分体现。从院落中间的火巷行至北端到达园门,这里修竹数杆,竹子间散置石笋象征“春山”,入园门东向有“透风漏月”厅,厅南有“冬山”之景,园门北的“桂花厅”位于园林中部,再往北“抱山楼”两厅之间夹着一泓清水,东西各有“秋山”与“夏山”。在个园的后半部,建筑、景物虽然也是有组织的布置,但与南半部相比则明显更加随意与自由,个园南半部与北半部的明显差异很好地说明了中国园林有“礼乐”布局的特征。与私家园林相比,皇室是国内最大的家庭,圆明园实际上是扩大的礼乐布局。圆明三园中圆明园从大宫门——出入贤良门——正大光明殿——九洲清宴这条中轴线及左右勤政亲贤和长春仙馆一起为园居生活中的“礼”区,而后湖景区、福海景区、北部景区则为园居生活中的“乐”区。长春园中从宫门区为“礼”区,外环景区和西洋楼景区则可视为“乐”区。绮春园中宫门连寝宫区(从南到北有宫门——迎晖殿——中和堂——敷春堂——后殿——问月楼)这条纵深达三百余米的明显中轴线可视为“礼”区,余下到各处水岛、园林可视为“乐”区。

以上案例在“礼”区里,院落是层层相推,是礼制的尊卑、等级及礼数等控制着建筑的形态,这种建筑形态的特征便是“秩序感”。在“乐”区中,由于山水树木等自然景观的介入,使建筑物呈现一种“自然”、“自由”的状态,以达到与自然山水的和谐相处,这种“和谐”便是我们常说的“诗情画意”,它是一种情景交融的过程,体现在因地制宜的亭台楼阁、厅堂轩榭的布置和小桥流水、拳山勺水、四时花木的景物设计上。

三、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中的“比德”与“比兴”思想文化内涵

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实践的创作主题从自然界中汲取灵感,以儒家思想文化为创意根基,把握创作元素中的自然意识和自然气息,使学生从身心上享受着大自然的单纯、安详、合理、永恒,感受生命的美好,让儒家文化精神给学生以心灵的关怀。儒家思想,一般认为是以仁为根本、以乐为熏陶,注重人格的锤炼和品性的培养。儒家“君子比德”的思想在传统景观园林植物配置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景观园林中常用的“四君子”、“岁寒三友”、“玉堂春富贵”等植物典故均源于“比德”思想。

“比德”说是儒家的自然审美观,它主张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体验自然美。大自然的山水花木、鸟兽鱼虫等之所以能引起欣赏者的美感,也就是说与人的本质力量有相似的形态、精神的花木可以与审美主体的人(君子)比德,即从山水花木欣赏中可以体会到某种人格美。在深受儒家思想熏陶之下,园林植物及其景观设计中,总是以具有比德内涵的植物为首选花木。如在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实践中的植物配置中,松、竹、梅作为景观设计主体植物的文化主题。松树的丰姿雄态醉人千古,它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常青树,不管冰冻风寒,依然苍茏茂郁,人们赋予它意志刚强、坚贞不屈的品格,与竹、梅一起比作“岁寒三友”,而予以敬重。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论语子罕》);《荀子大略》说:“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这里很清楚把松、柏的耐寒特性,比德于君子的坚强性格。竹竿节节挺拨,其蓬勃向上之势,受到人们的称颂,每当寒露突降,百草枯零时,竹却能临霜而不凋,可谓四时长茂,人们赋予它性格坚贞、志高万丈的高风亮节和虚心向上、风度潇洒的“君子”美誉,它与梅、兰、菊、松一样,既有出众的奇姿,更有高尚的品格而深受文人志士的偏爱,被择入“岁塞三友”和“四君子”之列。梅花乃中国传统名花,在严寒中,梅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具有清雅俊逸的风度美,它的冰肌玉骨、凌寒留香被喻为民族的精华而为世人所敬重。与“比德”传统不同,“比兴”是借花木形象含蓄地传达某种情趣、理趣,诸如:石榴有多子多福之意、紫荆象征兄弟和睦、竹报平安、玉堂富贵、前榉后朴等。总之,中国传统园林景观赏花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善用比兴,赋予花草树木以一定象征寓意,其内涵多是“福”、“禄”、“平安”、“富贵”、“如意”、“和谐美满”等吉祥的祝愿之意。 转贴于  在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实践中运用植物在“比德”与“比兴”中被赋予的文化内涵,构成了现代建筑景观设计造景艺术的特有的传统审美方式。对自然要采取顺应、尊崇的态度,人要与自然建立起一种亲密和谐的关系,推崇天地自然之美,这种儒家思想反映在景观园林植物应用上就是崇尚自然、追求天趣的本色美。儒家思想为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育提供了一个完全理性的理论基础,决定了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的基本风格走向。

四、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中的儒家美学思想

1.制造等级的“礼”:庄严之美

“礼”是中国文化人伦秩序与人伦原理最集中的体现,儒家的伦理规范就是“礼”的秩序。“礼”原先是尊敬和祭祀祖先的仪式、典章或规矩,后在长期社会发展中逐步演变为以血缘为基础、以等级为特征的伦理规范,并渗透在君臣、父子、夫妇、兄弟等各种人伦关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之中。作为一种统治秩序和人伦秩序规定的“礼”往往把强调整体秩序作为最高价值取向。如吕彦直先生设计的南京中山陵采用了传统建筑风格,利用新材料、新技术进行创作,组群总体上保持着中国建筑离散型布局的基本特点,借鉴了传统陵墓密切结合环境,充分突出自然气势的规划思想和规划手法,使中山陵组群与周围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创造了宏伟、疏朗的辽阔气概和崇高庄严的纪念品格,成为中国历代大型陵寝的压轴巨作。又如人民大会堂、革命历史博物馆、中国美术馆、民族文化宫等国庆十大建筑的设计,尤其是人民大会堂的整个建筑形体巨大,采用两边对称,突出主体部分的严整布局。整座建筑壮丽、雄伟、朴素,同故宫建筑的威严、豪华、严格的等级规范既相区别又有联系。十大建筑掀起的创作和建设高潮代表了当时的高水平,体现了我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庄严之美。中国古代对自然的审美观,是建立在“天人合一”的哲学基础上的。古代建筑受儒家规范、礼制的影响,无论格局整齐还是气势宏大的建筑群体,布局和单体设计也都体现出一种庄重和威严之美。

2.“天人合一”:和谐之美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特点之一,也是儒家学说的重要特征。儒家哲学认为人与自然“浑然一体”。认为宇宙的终极本体与人的道德原则是统一的,达到天人合一境界的人格方是理想人格。儒家的理想人格既是天人关系的中枢,又是天人合一的化身。儒家的“天道”、“人道”合一是儒家思想的精华所在,“天道”指自然界的现象及其运动变化规律,“人道”指人应遵守的社会规范,儒家学说认为不仅要实现社会内部的协调,而且社会应与自然相和谐。儒家的“天人合一”说,对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影响十分深刻持久,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二者处于一个有机整体中。在建筑中表现为追求“人——建筑——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也就是追求建筑与自然的“有机”美,要求建筑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这种“天人合一”的有机观在建筑设计中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①顺应自然:即建筑景观的布局与设计应顺应地形、绿化等自然环境,达到人为与自然的协调。如我国的四大佛教圣地:灵隐佛地、岳麓古刹、南岳禅林、江涌金山等都是自然环境与建筑风物和谐的“二重奏”。正如英国学者李约瑟所说:“中国建筑景观设计这种伟大的总体布局早已达到它的最高水平,将深沉的对自然的谦逊的情怀与崇高的诗意组合起来,形成任何文化都未能超越的有机图案。”②师法自然:即模仿自然,巧妙地吸取自然的形式,使建筑与自然达到统一。这一点在园林建筑中尤为突出。以石、木、池象征自然中的山、林、湖、海,把自然引入院内,意味着自然对人造环境的亲昵。③因借自然:把自然的美景通过窗、阁、亭等引入建筑中,即“借景”的手法。利用借景,一个临江的楼阁可以出现“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正如计成《园冶》所说:通过借景可以“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

3.“尚中”:对称之美

儒家“尚中”思想造就了富有中和情韵的道德美学原则,对传统建筑的创作思想、建筑风格、整体格局等方面有明显影响。传统建筑文化在空间上的主要特征莫过于对“中”的空间意识的崇尚,大到都城规划,小到合院民居,都有强调秩序井然的中轴对称布局,形成了以“中”为特色的传统建筑景观美学性格。

如山东曲阜孔庙,堪称中国古典庙堂的杰出代表,整座曲阜孔庙的平面布局,具有强烈的中轴对称特点,其主要建筑排列在中轴线上,形成递进的重复院落,中轴两侧是左右对称的副题建筑,象征伦理的秩序。又如北京城以宫城为中心的向心式格局和自永定门到钟楼长7.8公里的城市中轴线,正是这条当时为了体现伦理秩序与帝工礼制的中轴线,使北京城成为世界城市建设历史上最杰出的范例之一。这条全世界最长、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以其独有的雄伟气魄穿过了全城,都是以这条中轴线为依据的。

五、结束语

儒家文化作为文化的载体滋生出其特有的建筑景观精神,同时还饱含着“中国意境”的儒雅之气,悄然而又深刻的引导着现代建筑景观教育的美学。在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中,我们要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内涵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战略性意义,要“激活历史,创意未来”,在对待传统文化因素的时候不但要有所作为,而且还要敢于追求建筑景观设计中的文化创新。纵观中国古代与现代建筑的发展,可以看到,表现具有古代中国人审美特征和自然观的建筑,绝不仅仅限于造型和色彩上的视觉感受以及一般意义上的对人类征服大自然的心理描述,更重要的还是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儒家文化是人类文化不可或缺的灿烂音符,它独具神韵,成为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育的一种深邃而丰富的“生命”,并最终推动现代建筑景观教育,创作出更多根植于儒家文化的土壤的现代建筑景观作品。

参考文献

1 西蒙兹、斯塔克著.景观设计学(俞孔坚等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 《周易坤卦》

4 《论语庸也》

5 计 成著、赵 农注释.园冶图说[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89、98、210、243

6 郑韬凯.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礼/乐布局”.载蔡强编《为中国而设计——第三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优秀论文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7 文震亨著,海 军、田 君注释.长物志图说[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

8 王海云.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J].云南工业大学学报,1998(3)

9 石孟良、卫 军、万 敏.中国现代建筑文化的本土语言[J].华中建筑,2003(2)

篇(10)

1.前言

企业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违反操作规程或劳动纪律;教育培训不够,缺乏安全操作知识;生产设备不符合安全要求;安全防护设施缺少或存在缺陷等,但事故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因此企业安全生产的关键是改善人的行为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

企业安全文化的培养和建设,从员工的行为入手,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确立企业的安全目标,倡导共同的安全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由此营造员工心理认同和具有团体凝聚力的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和秩序,有效地调节和控制员工的行为,达到自律的最高境界。

企业安全文化可以分为环境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意识文化几个方面。文化是抽象的,必须与管理实际相结合方能发挥应有的效应;而管理的实施也应该充分考虑企业文化的定位和建设,二者的有机融合,才能真正达到企业文化的建立和管理水平提高双赢的目的。

下面以广东奥林匹克场工程为例,就如何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并以此促进大型建筑企业和大型工程项目的安全生产管理作一个初步的。

2.工程特点

广东奥林匹克体育场是九运会主会场,位于广州市东圃镇,占地面积30万㎡,总建筑面积(不包括看台面积4万㎡)14万㎡,设有固定观众座位8万席,总投资12.3亿元,由广东省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总承包施工。该工程于1999年1月动工,2001年9月竣工,它在施工安全生产管理方面的主要难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项目规模大,工期紧,不同专业参建单位多,人员素质参差不一,工序复杂,需立体交叉作业,面广,安全生产管理难度大;

(2)大面积混凝土结构上层看台坡面倾角达31°,悬挑跨度向场内外分别为10.0m和10.6m,外悬挑端距地面近40m,采用超高支顶脚手架;

(3)钢屋盖由超过1万根互不通用的杆件和面积达60000㎡的屋面板组成,其中径向主桁架单榀重达128t,长75.1m,高5.2m,起吊高度达53.6m,安装精度要求三维控制在±2mm以内,高空作业量大,与地面距离大;

(4)场地空旷风大,又属雷区,加上施工人员中有不少烟民,而动火点多,仅钢屋盖施工的高空焊接动火点就多达6500多处,消防管理难度大;

(5)各种预留井口和孔洞繁多;

(6)施工中大型机具设备多,运输车辆进出频繁,用电点多、面广且线路长。

3.制定目标,建立体系——安全环境文化

作为施工总承包单位,不仅要高标准和严格按照合同履行业主提出的“质量、工期、投资”的“三控制”要求,同时必须落实好对整个工程施工安全生产的全方位控制。为此在工程动工之际,总承包项目经理部就提出了安全生产创“六无”的高标准管理目标,即实现“无重伤、无死亡、无坍塌、无中毒、无火灾、无重大机械事故”。

与此同时,以项目总经理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成立了安全生产领导机构,并设置专门的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将安全生产管理责任制层层落实,严格抓好进场参建队伍的管理,组织其建立相应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并制定有关的责任制度、教育制度、安全技术交底制度、检查制度、奖罚制度等一整套现场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并与各参建单位签订责任书,落实安全管理考核指标,在合同上明确安全生产施工的具体责任和严格的奖惩条款,坚决杜绝“三违”行为,做到“三不”(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被别人伤害),由此建立横到边、纵到底,专管成线、群管成网的安全管理体系,形成全员管理格局。

从设立消防台帐人手,完善动火审批制度、消防检查制度、奖罚制度、巡逻制度、仓库管理、火灾扑救及事故处理制度、危险品装运和使用规定,制定突发事件的应急方案等,建立施工现场防火的管理规章制度,坚持不懈抓消防,对液化煤气瓶的运输、储存和使用时的防晒、防爆、防火等都制定了严密的措施。建立“总承包项目经理部防火责任人、分项目部防火责任人、专业施工队防火责任人、防火安全员——巡(监)火员、义务消防队”五级消防管理架构,组织了专门的治安防火巡逻队,配备对讲机等必要装备,形成全员参与、全天候群防群治的消防组织,工地设有专职巡火员40人,夜间巡逻队员8人,义务消防队员196人。

4.确定重点,加大投入——安全物质文化

为了控制好施工环境的安全因素,按照施工总平面布置的要求,严格管理各项施工设施。在基础施工阶段,基坑面积大、范围广,还有6个独立深大基坑,为了确保施工安全,将所有基坑周边围蔽起来,共设立1.2m高的防护栏长达2678m,并在道路旁边的基坑装设安全警示灯,边坡每隔6m竖起1个“严禁攀爬、防止触电”的警示牌,24小时监控边坡安全。此外,考虑到本工程底板厚、面积大,钢筋绑扎作业人员多,为了切实保证生产安全,禁止电焊机进入底板范围,确保电源电缆与钢筋脱离接触。

在设备机具的安全性和维修管理上严格设备进场的性能检查,严抓安装就位后的安全调试,并建立设备卡及时记录使用过程的故障、维修、保养情况,以保障施工设备的正常运转。对于特殊设备如塔吊、桩机等必须取得劳动监督部门的检验合格证方准使用;对井式提升笼强制要求使用12种安全装置,经检验合格并配备劳动监督部门认可的安全员方可投入使用。

在消防方面强化管理,确保防火安全。消防投入虽然看不到直接效益,但总承包项目经理部充分认识到“安全就是效益”,因此对于消防工作需要投入的经费,领导高度重视,该花的钱决不省,确保按照有关消防管理条例不折不扣地配备消防器材和设施,沿体育场周边设置了1条直径100mm,长约1600m的消防水管,四周设置了配备消防水带的消防栓,合理设置消防设施,如灭火器、消防箱、消防水池、消防沙堆等;各幢临时房屋上都架设了避雷针;施工期间又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投入20多万元,增设了1套消防专用供水系统,这样使得工地的消防设施达到较高水平,整个消防系统配置完善、消防通道畅通,特别是宿舍、仓库、脚手架、模板堆场和易燃易爆物品临时存放点等重点监控部位,消防措施得力,有效地将火险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

施工场地的变换以及施工阶段的变化,导致施工用电线路改动工作量巨大。总承包项目经理部始终严格执行建设部《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CJ48-88)的要求,临时用电针对不同施工阶段和不同专业特点,均编制有专项设计方案,坚持做到三级配电,两级保护,电箱实行“一机、一闸、一保护”制,照明、动力分别设置,采用TN-S接零保护系统。在施工现场及临设范围设置防雷系统,保证雷雨季节施工作业及居住环境的防雷安全。钢屋盖吊装作业时,重点监督吊装施工临时用电方案的实施,合理架设用电线路。装修期间重点对电箱少装漏电保护器进行整顿,严厉查处使用“拖板”和乱接乱拉行为,并对碘钨灯的使用做出限制。

5.全面防御,重点监控——安全行为文化

5.1统一思想,加强

总承包项目经理部经常组织员工安全生产政策和法规,教育干部员工深刻领会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和严肃性,同时认真落实安全技术交底制度,有针对性提出各个施工阶段的安全要求,包括临时施工用电、深基坑围护、高支模、高空吊装等专项设计和安全技术方案,制定和下达雨季施工、防雷、防暑、防台风等季节性专项安全措施,保证安全教育普及到施工现场的每位员工。

进场员工必须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和安全技术,自觉遵守工作纪律和安全操作规程,保证忙而不乱,达到“我懂安全、我要安全、从我做起、保证安全”的根本目的。在施工高峰期现场人数多达5053人,全部人员都接受过严格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各种安全教育都签名存档。所有特殊工种(电工、电梯工、焊工等)均经专业培训,并持有专业主管部门签发的上岗合格证,由于措施得当,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安全系数,为防止安全事故提供了有力保障。组织各参建单位开展“做一件预防事故”、“忆一次事故教训”、“当一天安全员”的活动,以上活生生的惨痛案例进行安全教育,时刻警醒每位员工,提高他们的忧患意识,大大提高了教育效果。

5.2抓好防护,严格监控

落实有针对性的各类专项防范措施,下大力气解决存在的薄弱环节,严防高处坠落,对于高支模、深基坑、大型机械设备、大负荷用电设施等部位,定期监测,专人负责;对于高温、高湿、台风、易燃易爆等恶劣施工环境,制定周密的应急预案,管理到位,落实到人。

(1)模板、脚手架和作业平台:上层看台坡度大,悬挑跨度大,外悬挑端支模高度近40m,是安全控制的重点部位之一,严格落实高支模的安全措施,是保证看台安全施工的关键。为此,重点监控、落实模板搭建和拆除的安全保证措施,加强成品保护,防止支模立柱与外脚手架立杆共用等违章行为,消除支模的安全隐患。

(2)塔柱与钢屋盖高空作业:由于塔柱形体高大,高空作业危险性大,故施工期间24小时派专人轮值,监控塔柱施工安全。钢结构屋盖高空安装作业采取在看台搭设满堂红操作平台的做法,为了加大安全系数,将钢管立杆与4层楼面钢筋混凝土立柱拉结在一起,加强棚架安全性能;在中间设置隔离层,加强走梯和通道的安全监控,采取悬挑铺平网保护,临边和靠近立杆的电箱以及其它设施加设防护棚,在棚架平台的周边设置1.2m高围护栏杆,并拉挂安全网,同时在使用中注重棚架的维护和检查。在钢屋盖结构杆件焊接施工中,动火点多达6500多处,给消防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为此,在焊接点部位专门设置了专用水箱,配置了相应的消防器材,加强了专人监控和检查。

(3)结构施工阶段,高空、立体、交叉作业施工繁多,安全防护主要以“三宝、四口、五临边”为重点,对28个梯口、96个进出口、36个洞口、35个井口和预留管道口、井式提升笼的进出料口等进行严格围蔽保护。对拆除排栅后形成的四周临边进行重点维护,同时及时加强围护施工过程中形成的新“口子”和临边等。

(4)在污水处理池、渠箱、管沟和地下车道等施工中,针对“面窄沟深”的·特点,严抓“三宝”,执行安全标准,杜绝麻痹思想,统一使用钢管设置标准化防护栏杆,拉挂合格安全网,设置警示安全牌。

(5)施工现场烟民众多,为确保消防安全,在安全区域开设专门的吸烟点,配有专用水桶,严禁在非吸烟点吸烟,并严格奖罚制度。

(6)进行钢筋取样时,必须先把作业模板淋湿,并配有灭火器及专人监控,作业完毕经检查符合消防安全要求后才能离开。

5.3加强检查,落实整改

结合工地的实际特点,制定相关的防护措施,重点抓好安全防护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对重点部位实行重点检查、危险部位反复检查,着重查制度、查违章、查隐患,不断检查、督促、整改和落实,严查密检,确保人人、时时处于安全的良好状况,预防事故的发生。一旦发现,则一查到底,按章处罚并勒令整改,决不手软和姑息。整改指令书明确规定整改的完成时间,并且按照IS09002的模式封闭,即整改指令书发出后,被要求整改单位要签署整改完成情况和时间,由安全管理部门核实整改情况后确认,才能将整改指令书归档存查。由于人员多,素质不一,总承包项目经理部特别重视狠抓个人防护问题,自始至终强制性要求按规范佩戴安全帽、高空作业必须系安全带等,对违反者一经发现立刻予以制止,耐心教育并严格按章处理,促使广大员工自觉使用防护措施。

5.4积极活动,广泛宣传

积极开展安全生产周和“安康杯”活动。安全生产周是本工程现场强化安全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每年都紧紧围绕这一主题开展丰富的活动,采取悬挂标语横幅、出宣传专刊、张贴宣传挂图等有效措施,广泛进行宣传教育,同时认真组织专项安全检查,成立“安康杯”安全竞赛活动领导机构,制定活动方案和安全保证措施,组织安全知识竞赛活动、安全大检查及专项安全检查,将安全生产意识,贯彻到每个员工日常的施工作业中。

上一篇: 程序职称论文 下一篇: 财政管理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