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文化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建筑与文化杂志 部级期刊

Architecture & Culture

  • 11-5058/Z 国内刊号
  • 1672-4909 国际刊号
  • 0.17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建筑与文化是世纪图书出版有限公司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2004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建筑与文化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卷首语、关注、评论、阅城、基金项目、重点推荐、古城、装饰与文化、艺术新视线

建筑与文化 2017年第08期杂志 文档列表

建筑与文化杂志卷首语
建筑与书画——美的相通和共生9-9

摘要:书法与绘画作为两大传统艺术门类,自古以来便受到了无数关注与喜爱。对于书画的学术研究,也已相当广泛和深刻。而建筑因其突出的实用性特征,仿佛很难与艺术作品划上等号,其艺术性的本质往往被忽略。建筑本身,就是在色彩、线条、平面形态、立面空间等诸多艺术因素中构成的。

建筑与文化杂志关注
从"全预制"到"半预制"——德国的装配式混凝土住宅发展之路10-15

摘要:文章通过回顾德国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发展历程,着重关注住宅紧缺时期前后的技术路线的转变,以及其在社会学层面所导致的问题。文章的目的是以史为鉴,为我国装配式混凝土技术介绍其历史来源,吸取过往教训,启发发展方向。

建筑与文化杂志建筑与文化批判
现代语境下传统木构建筑的原型转译16-17

摘要:传统木构建筑体系流传千百年至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其空间形态反映着深层次的民族心理,对现代建筑设计有指导性的意义。文章试图以木构建筑原型的现代转译为切入点,探索传统木构建筑如何在现代语境下完成融合与转化,使传统木构文化成为现代建筑的设计资源,让现代人回归到传统文化下的诗意空间。

建筑与文化杂志清·筑
太湖和昌紫竹云山墅19-23

摘要:太湖之畔,山水之间——区位项目基地处于太湖东山最核心的位置,位于环太湖大道与山水路两条最城市干道交汇位置。基地西北侧为太湖东山旅游区,基地东侧4公里为苏州园博园。

建筑与文化杂志理论研究
乡村资源的健康养老利用现状研究——基于杭州养老特色村的调查25-27

摘要:乡村资源包括自然、人文、政策等多种资源,正确认知乡村资源的利用模式、特征、现状问题等对健康养老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对杭州市域及周边多个养老特色村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总结了乡村资源中具有养老价值的五类核心资源类型,解构了以村民自主开发型特色村和企业开发型特色村为主要载体的两种资源利用模式,分析了健康养老产业利用乡村资源过程中的特征与问题局限,并针对性地提出管理、设施配套、城乡统筹等方面的优化策略思路,促进乡村养老核心资源的高效利用与保护。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研究——以宁波三个村庄的调查为例28-30

摘要:在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浪潮中,村庄历史建筑的生存状况堪忧,村庄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状况是各利益相关者村民、村集体、政府、投资者和社会团体共同作用的结果。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力、合法性和紧迫性是历史建筑保护决策和行动中的关键要素。在对宁波市三个村庄历史建筑详细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借鉴利益相关者理论,对涉及村庄历史建筑保护的利益相关者进行影响力、合法性、紧迫性分析,探讨保护历史建筑,延续乡村地域传统文化必须采取的措施。

在中西方文化多样性背景下关于"真实性"的讨论31-32

摘要:关于"真实性"的探讨向来是遗产保护领域不可避免的话题,从《威尼斯宪章》,到《奈良真实性文件》,再到《北京文件》,"真实性"的含义在不断被拓展。文章试图通过跨文化的思路,对比中西方不同语境下对于"真实性"理解的差异,并从对待记忆和空间观念两个角度去思考带来理解差异的原因。

定向性与认同感——从库伦三大寺看内蒙古藏传佛教建筑中的场所精神33-35

摘要:内蒙古藏传佛教建筑遗产以丰富多变的表现形式、独特的文化内涵成为我国传统建筑遗产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场所精神的定向性与认同感两个层次为切入点,解析场所精神在库伦三大寺中的体现,以此促使场所精神在内蒙古藏传佛教建筑中的保护和传承。

城市住宅容积率的调整及其利益平衡机制36-38

摘要:文章从不同层面的城乡规划总结了城市住宅容积率的形成机制,分析了当前城市住宅容积率调整的存在的问题和动因,指出建立城市住宅容积率调整的利益平衡机制的重要性,研究了住宅容积率调整平衡机制的利益主体,进一步提出一些有效的策略建议,包括:建立城市住宅容积率调整行政程序,完善利益平衡机制;建立政府、公众和开发商三分博弈机制,公平地协调各方的利益;建立有效的监督处罚机制,遏制不良现象。

灾后重建古镇空间环境评价体系的构建——以街子古镇为例39-41

摘要:从"政策环境-专家评分、居民满意度-居民评分、游客满意度-游客评分"三方面入手,以街子古镇为例,通过反复的对象访谈、实地调研、问卷发放、查阅文献、专家提议,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灾后重建古镇空间环境的评价体系。在子指标中选取决定游览时长和深度的住宿、游览环境,进一步细化指标,进行赋予权重和满意度均值统计,根据结果提出新一轮规划建议。

基于生态博物馆理念下的村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张家口蔚县暖泉镇为例42-43

摘要:生态博物馆概念是国际博物馆界改革中产生的一种新思想,在保护文化多样性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文章以张家口蔚县暖泉镇为例,结合生态博物馆的概念,以暖泉镇独特的原生文化生态特征为起点,把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带动地区发展相结合,一则加强对现有历史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再则带动当下古镇经济建设发展,通过凭借现代管理模式和开发文化创意产业,把暖泉镇生态博物馆的特色融进游客参观体验的全过程。与此同时,探讨生态博物馆建设对暖泉当地可能产生的影响。

阿道夫·路斯"建构"思想研究44-46

摘要:维也纳建筑大师阿道夫·路斯(Adolf Loos)是20世纪初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先驱。本文剖析了路斯的设计思想中对于结构与"饰面"关系的理解,澄清了他对"装饰"的看法,通过从"建构"的视角来分析"路斯楼",审视阿道夫·路斯的设计思想,揭示这位现代主义建筑大师的复杂与深刻。

三种空间类型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形态延续和重构——以大连历史街区为例47-48

摘要:历史街区以其特殊的空间结构秩序,独特的文化内涵成为避免城市发展同质化的一个重要元素,城市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更新是当前城市发展建设中的重要内容。文章运用类型学理论,以大连南山区历史街区(散块状空间)、凤鸣街(连续空间)、东关街(围合院落空间)三个不同空间肌理的历史街区为研究对象,对不同街区特点、肌理形态、环境现状、场所空间、交通道路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比提出了原型修补、平面肌理织补整合、院落形式重塑等延续和重构设计方法,以适应不同街区空间肌理的改造,来达到保护历史街区的目的。

基于遥感的天津市郊区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研究49-50

摘要:2000年以来,天津市郊区土地利用变化特征显著。本文运用RS和GIS技术,对天津市郊区土地利用数据进行提取和解译,并在此基础上以建设用地的发展特征为研究主体,对建设用地总体数量变化特征,各类土地利用数量变化特征以及各类土地利用相互转化关系进行详细研究。研究结论为:天津市郊区建设用地大幅扩张,增长过程经历了快速(2000-2010)以及减缓(2010-2015)两阶段,水域和其他用地不断减少;其中2005-2010土地利用变化更为活跃,而建设用地大面积增加主要来源于耕地为主的其他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则在小幅增加后不断减少。

建筑院校背景下环境设计专业《设计初步》课程的教学模式初探51-52

摘要:设计初步课程是环境设计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引导环境设计专业学生进入专业思维和创作的入门课程。对于设计初步课程的实践教学,教师应该注重教学方法,结合建筑设计的基础知识并经过艺术化的处理,努力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引导学生理解设计,提高学生的视觉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设计初步课程的教学应尽量科学化,努力建构适用于具有建筑背景的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

道观文化的诗性智慧阐释53-54

摘要:中国道观文化是我国传统寺观园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观是道士修仙问道的居所,既有现实中的宫殿祠庙,又有超现实的天界地狱。而这些文化空间为何会出现多样化的表征,主要由其内含诗性智慧的思维方式所致。因此,笔者提出了诗性智慧存在于道观文化中的三个佐证。同时,对道观文化中的诗性智慧呈现的表征做了阐释,以求对超现实和现实中的道观文化的实践和理论研究中起到一定作用。

建筑话语——见证无形修辞的融入55-57

摘要:当代新修辞强调了与"受众"的互动关系,且受众反过来会极大影响修辞的优劣。目前基于建筑本体的建筑话语主要是从三方面建立: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关系;文化的象征与表现;社会、经济、价值观等在建筑上的折射,而忽略了建筑的最大意义是对人的意义。受到新修辞的启发,文章从人本的视觉去探索建筑话语系统的三方面:感知认知、知觉认知、精神审美,从而得出可识别性、认同感、家园感之于建筑话语的重要性。

"市场"一词的发展与变迁——基于古籍数据库的规划史词语研究58-59

摘要:通过对《中国基本古籍库》等古籍数据库的查阅,以"市场"为例,对于城市规划相关的传统词语的发展与演变过程进行较为系统的学习与研究。从规划史的角度,对词语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比较与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