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文化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建筑与文化杂志 部级期刊

Architecture & Culture

  • 11-5058/Z 国内刊号
  • 1672-4909 国际刊号
  • 0.17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建筑与文化是世纪图书出版有限公司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2004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建筑与文化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卷首语、关注、评论、阅城、基金项目、重点推荐、古城、装饰与文化、艺术新视线

建筑与文化 2017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建筑与文化杂志卷首语
新城市理念下的办公模式与空间演变11-11

摘要:当下,中国城市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代,城市中心人口在急剧膨胀。在实现城市更新的同时,城市新区和新城的建设成为全新的解决途径。特别是对于大规模集中办公而言,新城建设是疏解中心城区压力、完善城市结构的重要手段。至此阶段,对新城空间进行深入梳理与剖析成为城市发展的新要求,关乎众多集中办公人群的现实需求,成为讨论的热点。

建筑与文化杂志关注
我们的房子——现代办公空间的适应性演变12-23

摘要:在建筑的空间关系上的设计与思考,把绿化环境在建筑中嵌入,由此产生随处可见绿色、随处可闻花香、随处可听鸟鸣的生机盎然的办公环境。此外,我们通过采用合理的绿色技术而获得了国家绿色设计三星标识。因此,在具有独特的个性气质以外,“我们的房子”同时还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生态建筑。

建筑与文化杂志嘉文选摘
城市开发区24-31

摘要:城市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中心区域人口的迅速膨胀,及对于城市中心所造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为了缓解城市中心区的各方面的压力,城市开发区成为当下城市建设到一定规模的产物。在当下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开发区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建筑与文化杂志评论
中国现代经典建筑标志的呈现——写在首届98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公布之际32-34

摘要:在新中国诞生67周年前夕,在故宫博物院1914年所建宝蕴楼广场上,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建筑学会隆重举办“致敬百年建筑经典:首届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暨中国20世纪建筑思想研讨会”。作为会议主持者,我颇有感触,这不仅仅是因为新诞生的98个中国20世纪建筑连缀起中国20世纪建筑史,更在于与会院士、大师及专家的发言中充满有担当的世纪建筑评说,有情怀、有责任,体现出经验的珍贵馈赠。

四合院的文化阐释与伦理解读35-37

摘要:四合院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公元前三千年前的西周,是我国传统建筑群体布局的基本形式,被应用于宫殿、寺庙、民居等各个建筑类型。其中,数量最大、分布最广者,当属四合院民居建筑。四合院民居通常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组成,“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围合在一起,故名四合院。

基于库哈斯创作思想浅析当代“奇观”建筑38-39

摘要:1.引言 《建筑理论史:从维特鲁威到现在》的作者克鲁夫特曾说,“理论能够产生规则,从而杜绝真正糟糕的建筑产生;但同时,理论所造成的审美惯例的标准化也可能窒息,或者至少是妨碍人们的创造性。”事实上,在建筑的演变过程中,从中世纪的文艺复兴到如今建筑创作的多元化,束缚与反抗似乎成了不变的定律。

建筑与文化杂志品鉴·手记
汉堡港口新城——城市更新的绿色样本41-51

摘要:前言: 汉堡是德国北部重要的工业中心、航运枢纽。在汉堡,易北河和阿尔斯特湖是决定城市面貌的两个重要因素,没有哪个德国城市比汉堡更能体现出城市建设与水、船运和港口之间的密切联系。汉堡港口新城——欧洲最大的内城开发项目,是这个时代最有特色的滨水项目和新城市中心区项目之一:到2025年,在这个面积为157公顷的区域内将建起一个新的生气勃勃的滨水汉堡城区,建有7000套住宅,供大约14000名居民居住,这里的服务业将可提供超过45000个工作岗位。

建筑与文化杂志理论研究
阜新地区居住建筑节能75%设计研究53-54

摘要:我国建筑节能的发展已进入第四个阶段,即在目前节能65%基础上再节能30%,以达到节能75%的目标。文章选取了阜新地区的34幢典型居住建筑为计算模型,参考其他地区已颁布的建筑节能75%设计标准,通过计算、分析和研究得出了能够满足该节能设计目标的建筑围护结构传热系数限值的建议值和建筑物耗热量指标的建议值,为阜新地区居住建筑的节能设计提供参考。

现代建筑三维连续的底界面功能类型探研55-56

摘要:长久以来,作为建筑要素之一的底界面常在建筑中被弱化与忽视。随着现代工业科技和哲学思想的发展,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底界面的的功能与形态。“倾斜平面”和“褶子”理论的提出和城市建筑一体化的设计思想,促进了现代建筑三维连续的底界面的产生。这种复杂的建筑形态,在带给人们全新的空间体验的同时,在新奇的形态背后,是对功能组织方法的重新定义,本文将对其进行梳理。

马里奥·博塔的建筑表皮语言——砖的设计语言探析57-58

摘要:砖、石材、混凝土、金属、玻璃,这五种材质构成了博塔建筑中最基本的建造表皮语言,这些表皮语言均以其不同的建造方式表达出博塔对建筑的理解,博塔尤其擅长用砖来阐述他的建筑见解。在对砖这一建造材质的运用中,它的砌筑形式指出砖的表皮性、建筑的结构逻辑以及对地域文脉的回应,并在更深层次上暗含了隐喻的逻辑。

京杭大运河“文化基因”的提取与传承路径理论探析59-62

摘要:京杭大运河作为一种特殊的载体,承载着沿线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是典型的超大型的线性文化遗产。“申遗”使得京杭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上升到世界和永续的高度,而“文化”是遗产保护中最核心的价值所在。研究试图在风景园林视域下,引进生物学的基因概念,以文化基因作为研究对象,借鉴生物基因领域中逆转录基因提取方法,对线性文化遗产中物质文化基因和非物质文化基因提取,并梳理归类为主体基因、附属基因、混合基因和变异基因四种类型,相应提出了文化基因战略转嫁、文化符号提炼植入、文化基因地理隔离和文化基因生态保育四种传承路径,依据文化基因不同的属性选择适宜的传承路径,最终实现文化在遗产保护中的传承与利用。

基于GIS理论的大学公共教学楼创新空间研究63-64

摘要:论文以当代大学生的公共教学楼空间行为为研究对象,基于对GIS理论以及创新空间的设计研究,提出当代大学生的公共教学楼空间行为方式和类别,理论意义主要体现在加深对创新与研究型教学活动的认识和理解;实践意义主要体现在对设计者的指导意义,包括加深决策者对创新型教学楼空间的学生行为的理解,为创新教学楼功能空间建设决策提供指导依据;为设计者提供创新型公共教学楼的设计依据。

珠海市接霞庄空间形态解读65-67

摘要:接霞庄自清朝起历经二百年有余,空间格局与建筑风貌保存完好,是典型的单姓氏血缘型古村落,亦是中国宋代文明、岭南文化与近代西洋文化交融的见证。从接霞庄所特有的宗族文化,历史背景,自然风水观念、发展演变方式等历史信息和文化密码着手,对其空间形态所具有的同构性、生长性、特殊性等特征进行解读。

传统徽州民居“天井”符号意义探讨68-69

摘要:文章通过“符义学”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分析,从人的审美、心理需求的研究,探讨撇州民居天井形式特征和文化意义,并且为传统元素符号的提取提供理论依据。

理学中的美学思想对宋代斗棋的影响70-71

摘要:宋代斗拱多表现为尺度缩小、体系复杂、细节精美、和谐淡雅的美学气质,这一气质的形成与理学中深厚美学思想之熏染不无关联。宋代斗拱在形式与功能的关系、结构与装饰的协调以及构件细节处理上,表现出经世致用、文道合一及刚柔相济的思想,进而体现为对“雅”的审美理想的艺术追求。

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校园场所环境设计与建设探究72-73

摘要:本文从设计学的角度结合教育学、环境行为学、环境心理学等理论,以及国内外相关实践成果,针对中国大学校园开放空间的场所营造进行分析和论述,提出了大学校园环境建设要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倡导环境育人、环境塑造人的理念,以育人为目的建设全方位空间场所,打造具有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的校园环境,实现环境影响学生、环境熏陶学生、环境激励学生、环境塑造学生的环境育人作用,建设具有场所精神的大学校园环境。

传播学视角下中国海外孔子学院场所精神营造的理论分析与探讨74-75

摘要:本文从传播学视角出发,将孔子学院定位为一项传播工程和文化传播者,将孔子学院的教学空间概括为语言教学空间、文化体验空间、文化展示空间和公共活动空间四部分,以此为基础,根据受众需求选取文化传播内容,整合中国文化精髓,针对孔子学院场所精神塑造,分别从空间环境品质、文化传播、场所精神营造三个方面入手提出了加强孔子学院文化传播,营造场所精神的相关对策。

研究先行,求真致用——外国建筑史教学探索研究76-78

摘要:目前的建筑史教学面临全新挑战。挑战来自四个方面:社会背景、教学手段、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建筑系教师应积极应对新时期的变化和需求,面对当代建筑学教育的发展和需求,通过以史带论、论从史出,教师在建筑史领域做出了自己的探索后,围绕建筑学的基本专业知识、设计训练等方面,既保持循序渐进的传统教学特色,也注意加强现代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更新,试图对本质性、规律性、趋势性的问题进行阐释,形成理论上的探讨,给出趋势性的阐释。使学生在外国建筑史教学中能够学得活,学得宽,能运用,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