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文化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建筑与文化杂志 部级期刊

Architecture & Culture

  • 11-5058/Z 国内刊号
  • 1672-4909 国际刊号
  • 0.17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建筑与文化是世纪图书出版有限公司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2004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建筑与文化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卷首语、关注、评论、阅城、基金项目、重点推荐、古城、装饰与文化、艺术新视线

建筑与文化 2016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建筑与文化杂志卷首语
城市与建筑11-11

摘要:城市是不能脱离建筑而界定的。人类从早期的居无定所到为了抵御野兽的侵扰而形成人工构筑物。由此,作为城市的先驱——村落便略具雏形。在篱笆的基础上建造构筑物,后来渐渐地筑起城墙。"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卫民"城以墙为界,由此可见,早期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是与建筑是紧密相联的。当下,我国正在经历迅速的城市化进程,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的推动是非常巨大的。一方面,借鉴西方城市发展的经验,打造了勃勃生机的现代大都市;另一方面,一些中小城市逐渐失去了其特色。

建筑与文化杂志关注
秋光疏已密,宛在春风里——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志愿者活动小西湖片区保护与复兴计划研究12-17

摘要:与以往片区保护改造不同,南京市规划局邀请了在宁高校: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师生参与历史风貌区保护的社会实践,希望通过90后新兴的眼光和审视方式,给小西湖片区油坊巷历史风貌区改造带来不一样的创意。这一做法在国内也是第一次。历史街区的保护强调原真性,原住居民是历史和现实的纽带,是为小西湖片区保留的一份历史记忆。有了他们,历史风貌区呈现的才是鲜活的历史记忆,不再只是一个个冷冰冰的历史建筑遗存。基于此背景,东南大学志愿者基于箍桶巷、朱雀里、秦淮河等有历史典故和可以打造为景点的节点,编织起"快园春水""翔鸾照影""琵琶阁院""南院普济""朱雀斜垣""箍桶声声""堆金传灯"等一个个古色古香的意境。

建筑与文化杂志评论
奇点之后:想象的权力18-19

摘要:谷歌人工智能系统Alpha Go击败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后,在各个学科中都激起了热烈的讨论。对于这样一件被称为里程碑的事件,从建筑学发出的声音却出乎意料的无力,我们所能看到的大多数文字都是无病呻吟式的感慨。为此特邀请苏州工艺美院吴洪德老师进行评论。

建筑与文化杂志清筑
时光之钥——天津拖拉机厂融创中心21-31

摘要:作为比新中国还年长的大型重工业国企——天津拖拉机厂也同其他国企一样在市场经济冲刷下也渐入暮年,其也不可避免地被城市更新的浪潮渐渐包围。慢慢地老厂区的破败与城市中心慢慢地扩展使两者如同水油,共存而不互融。

建筑与文化杂志本土营造
古代建筑形象在不同艺术媒介中真实性的探讨——以唐代以前的艺术媒介为研究对象33-36

摘要:学者们在考察唐代以前的木构建筑时,由于缺乏直接的实物资料,往往借助间接媒介进行研究,如绘画、画像砖石、石窟雕刻、建筑明器、石阙、房屋形棺椁等。人们多以此为依据,来认识当时建筑的外观形象、平面布局甚至结构做法。然而,一个根本问题是——这些媒介中反映的建筑形象是否完全可信?如汉代石阙(图1)的屋顶坡度通常远小于汉画像石中所见的建筑屋顶坡度,这表明两者中必有一种存在不真实的成分。假如盲目地以某种媒介所表达的信息作为唯一依据,势必造成对当时建筑的严重误读。

西方建筑史学基础理论问题述略37-41

摘要:国外建筑史学基础理论大致有三条研究路径。一是艺术史的路径,英国D·Watkin的The Rise of Architectural History(1980年)[1]一书阐述了西方建筑史学研究兴起之时,其基础理论前提来自于艺术理论,其研究方法与艺术风格史方法基本相同。由于艺术史学的发展与美学同步,因而西方建筑史学研究很早受到哲学(尤其是德国古典哲学)思维的深刻影响,建筑史的艺术、哲学研究向度成为西方建筑史学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筑与文化杂志品鉴·手记
大都市中的活力商业社区——品鉴大阪难波公园的“场所创造”43-47

摘要:"场所创造"是美国捷得国际建筑师事务所自1977年成立以来,对于商业设计所坚守的理念。场所创造是场所精神在设计理念上的实践。该理念所关注的不仅是建筑本身,还关注场所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们在场所中的感受。捷得所要打造的,是一个环境,一种氛围,抑或是一种记忆。

瓜达尔自由区商务中心——巴基斯坦项目设计48-51

摘要:瓜达尔位于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波斯湾咽喉附近,是紧扼数条海上重要航线的咽喉,是"一带一路"战略、中巴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2015年4月访问巴基斯坦期间,主席提出:"以走廊建设为中心,以瓜达尔港、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合作为重点"1+4"合作布局,让发展成果惠及巴基斯坦全体人民。"商务中心的成功设计与建设显得有为重要。

建筑与文化杂志建筑风水文化
三元宅法真谛53-59

摘要:我国的风水文化,源远流长。在其几千年的萌芽、形成、完善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可以分为"相宅""相墓"两大类别。"相宅"早于"相墓",但"相墓"之书又比"相宅"之书更加丰富和完善。

易学风水文化与生态文明60-63

摘要:《易经》有云:"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当前,我国转型时期出现的资源紧张、环境恶化以及某种程度的生态危机,可以说是一场文化浩劫、人道浩劫和自然生态浩劫。吴良镛教授等在《北京宪章》中描绘道: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我们却没有领会和珍惜自然的功能,反而用极其恶劣的方式,摧毁和毒害大地"女神"的肌体。肢解她的躯体-田园和草原,毁损其筋骨-山脉,毁坏她的肾脏-湿地系统,切断她的血脉-河流水系,毒化她的肺-林地和各种生物栖息地,……

建筑与文化杂志聚焦
营馆杂记——再记建造中的中国科举博物馆65-69

摘要:院儿内与院儿外"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科举博物馆顶着一汪池水(可视为砚台),藏于地下。2014年的青奥会仅开放了负一层,其时未曾揭开她的面纱。在工地现场,可见深达18米的地下空间,局部露天形成院儿。更多的,则是介于院儿内与院儿外的空间,在平静的水面下"盘根错节",相互影响。流线的导向,使得所有的空间相互联系,有的只是视线上的(图1),有的是声音上的,有的则是心理上的。

建筑与文化杂志基金项目
海河水系变迁对天津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影响71-73

摘要:天津市的起源、发展都与河流水系有着不解之缘,而河流为天津带来的特色滨水环境与资源在其空间发展的各个阶段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以海河为例,首先对河流变迁历程进行了综合描述,而后从城区河流和市域河流两个角度分别论述了河流变迁对天津城市空间形态的生态影响,主要是海河干流在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发展与改变中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揭示了海河水系变迁与天津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多方面关联,使河流这一生态要素在城市空间发展中的得到其价值的认知。

大数据视野下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分析研究74-75

摘要: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大数据技术逐渐成为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研究的新的分析工具。通过分析大数据与传统数据的区别以及大数据在轨道交通网络中的应用,探讨基于大数据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技术经济优势,提出大数据背景下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建设的相关建议,以期充分发挥大数据的应用价值,推动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

地下城市综合体公共空间构成及整合策略——以北京中关村购物中心为例76-77

摘要:随着社会技术和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城市容积率和人口密度不断增大。当城市的集约化发展达到一定高度时,就必须通过城市再开发加以缓解。因此,城市的一部分交通功能和市政公用设施与商业、娱乐等建筑功能综合在一起,被布置于城市地下空间中。本文针对地下综合体空间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北京中关村购物中心设计案例,提出对于地下城市综合体在空间构成整合上的设计原则和策略。

基于商业建筑中庭类型的生态设计策略探讨——以夏热冬冷地区为例78-79

摘要:本文以夏热冬冷地区的商业建筑为例,以"被动优先"为原则,探讨不同中庭类型的朝向布局、自然采光通风与遮阳等生态策略的运用,以达到改善商业建筑室内环境与减少能源消耗的目的。

天津第一部现代城市规划——《天津特别市物质建设方案》80-81

摘要:《天津特别市物质建设方案》由梁思成和张锐在1930年完成,它是天津历史上第一份具有现代意义的城市规划文件。这份规划不仅指导了当时天津的城市建设,而且向社会宣传和推广了现代城市的观念,在近代天津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本文对《天津特别市物质建设方案》的招标过程进行了挖掘整理,并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对其规划内容进行了分析研究。

北京市廉租房居住区景观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应对82-83

摘要:廉租房是保障性住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城市低收入市民住房条件的利民措施。本文研究了北京市廉租房住区景观的建设现状,指出了北京市廉住房住区普遍存在空间选址偏僻、配套设施不完善、绿地后期养护缺失等现实问题。为了应对上述廉租房住区建设的难题,应该将模块化设计策略引入廉租房住区景观设计中。模块化景观设计有高效、经济、通用等优点,能使得廉租房住区景观的设计和建设科学化、高效化、经济化。

工业4.0时代首钢遗产再利用新探索84-85

摘要:首钢搬迁后,其工业遗产备受瞩目。本文采取新的视角,首先对工业遗产与工业4.0重新解读,梳理两者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工业遗产和工业4.0均为工业化的产物,工业4.0时代,工业遗产可以通过"再工业化"被重新利用。继而根据首钢遗产在空间、文化、环境等方面的特点,提出它在工业4.0时代再利用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