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文化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建筑与文化杂志 部级期刊

Architecture & Culture

  • 11-5058/Z 国内刊号
  • 1672-4909 国际刊号
  • 0.17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建筑与文化是世纪图书出版有限公司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2004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建筑与文化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卷首语、关注、评论、阅城、基金项目、重点推荐、古城、装饰与文化、艺术新视线

建筑与文化 2015年第07期杂志 文档列表

建筑与文化杂志卷首语
建筑与环境11-11

摘要: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快速提升,推动了人类发展的进程,也加快了地球资源消耗的速率。同时,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人口增多、能源浪费、工业污染、建筑垃圾、大气雾霾等问题,让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在环境中所扮演的角色,究竟是寄居者还是侵略者?当人类本能地为自己寻找庇护空间时,安全第一的天然的洞穴成为首选,在此之后人类用自己的智慧营造出由半地下逐渐转化为地上的建筑空间。建筑一词意为人工庇护所,是人类采用人工材料从自然环境中分隔的人造空间。但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快速提升的今天,

建筑与文化杂志关注
边塞建筑特征及其当代设计传承方法浅析12-12

摘要:"边塞"是古代黄河流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互动的历史产物,历代大规模的边塞营建和屯田活动将中原文明推广至边塞地区,并与当地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民族文化相互碰撞融合,逐渐形成边塞文化。边塞建筑作为边塞文化的物质载体,亦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文章以研究边塞建筑形态及空间的文化特征、艺术特征为切入点,提炼出边塞建筑现象中蕴含的多种空间意象及其形式规律,结合当今的地域建筑创作及设计方法,讨论边塞建筑形式与空间中可能存在的现代传承性和适用性。

对话——妹岛和世&刘克成13-13

摘要:刘克成(简称"刘"):我代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全体师生对妹岛先生的到来表示欢迎!同时对同行的细川清和~([1])先生、王兴田~([2])先生及付开楠~([3])先生表示欢迎!在妹岛先生"老钢厂"演讲之前,我们在这里进行一个简短而开放的谈话,可以是关于您的作品,也可以是关于您的设计思想。妹岛先生已经多次到访中国,并且在中国上海承接了设计项目,请问您对中国当代建筑有什么评价?妹岛和世(简称"妹岛"):虽然我来过中国多次,但由于时间所限,我对中国建筑的了解其实并不算很深入。中国当代建筑给我的第一感受是在技术方面的迅猛发展。几年前我与中国年轻建筑师赵扬[4]合作了一个项目,为期1年。在合作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他对建筑材料、空间感受的独到见解。

大师成长记——从日本建筑师培养谈起14-14

摘要:继黑川纪章、芦原义信等之后,我们又十分有幸的邀请到了妹岛和世先生这位日本建筑设计大师光临,相信从她身上我们能够学到很多宝贵的经验。这位谦和、温柔的女性能够在竞争激烈如枪林弹雨的建筑业界拔得头筹着实让人佩服。到底是什么魔力使妹岛和世成长为一位获得普利兹克奖的建筑大师?同样,为什么日本会有这么多位获得了普利兹克奖的建筑大师?要解开这个疑惑,就必须从日本的建筑师培养模式谈起。日本的建筑学教育体制:在日本的大学中,建筑学科通常是按照"大学部"[日本的学部相当于国内的学院]的方式进行设置,即在一个学部中包含有土木、环境、建筑等相关专业。在本科阶段四年的学习中,

日本当代建筑设计中的“超扁平”化倾向15-18

摘要:一绪论"扁平"化设计(Flat Design)是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出现在艺术和设计界的流行语,最初是由日本著名艺术家村上隆[1]在上世纪90年代明确提出,并引申为"超扁平"(Super Flat)。1999年至2000年在巴黎和美国举办的展览会上,他通过自身的艺术作品,让世人知晓"超扁平"作为一种流行的趋势而存在,并在极短的时间里延伸扩展至绘画、平面、时装和建筑设计等各个领域(图1、图2),

透过妹岛认知日本建筑师19-19

摘要:2015年5月底,妹岛和世先生莅临西安。很荣幸有机会与这位正处在世界建筑设计领域巅峰的日本女建筑师近距离接触,十几个小时的时间,让我对妹岛和世这位业界"女神"有了新的了解和认识。结合原来在日本进修期间对日本文化的理解,些许感想与大家分享:女神与大师妹:刘克成院长与妹岛先生交流时诙谐地给她取了个外号"大师妹",既是肯定妹岛先生的大师身份,又将她平易近人、温柔亲切的形象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设计中的关系——日本建筑作品中看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20-20

摘要:对设计而言"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世界中,可以说所有一切都是建立在各种各样的关系之上的。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这些关系构成了整个社会。然而从20世纪开始,社会的重心由关系偏离到了物质。物质给予人幸福感的同时,也膨胀了人的欲望。这种以满足欲望为中心的生活观让人与人的关心、人和团体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都变得稀薄。

走近大师——我眼中的妹岛和世21-22

摘要:在探索当代日本建筑的创新与发展方面,妹岛和世的作品无疑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设计思路与实践方法。其通透、简洁的外部空间界面诠释了自己对建筑与环境关系的理解与认知,反映了建筑室内外空间界面的模糊与暧昧,以此达到对环境的最小破坏以获得最大建筑空间的设计意图。而其极具生活气息的室内空间简洁、朴素,在满足人的行为模式的先决条件下,充分考虑人的心理需求,通过地面和屋顶的高差起伏变化创造多样化的空间体验。在传承地域特色、反映日本文化、关注居民生活、注重建筑创新等方面做出了极大的尝试与实践。这无疑会给当代日本建筑的创新、引领建筑发展的潮流提供了最好的设计思路与实例借鉴。

文化生态学视角下的北欧木建筑地域创作分析23-25

摘要:文化生态与建筑地域性在概念上具有很大的关联性,建筑是整体区域文化系统中的具体文化要素,而文化生态与地域性的本质含义是一致的。由此可以使论文通过文化生态学整体与要素关系的理论分析北欧木建筑的特征与规律,旨在更好的理解和借鉴其地域创作的成功因素。作为地域整体文化的具体要素和表现载体,北欧木建筑充分体现了平实、自然和高艺术品味的特征,与区域文化整体特征形成呼应。并通过把握切入点、突出主特征和保持高水准的建筑创作策略,形成卓越的地域建筑景观,有效反推动了区域整体文化特色的发展。

灵感合作体——SANAA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委会颁奖词26-26

摘要:15多年来,建筑师妹岛和世与西泽立卫一直以SANAA的名义工作,每个建筑最终是一个来自两人合作的作品。如在日本长野县的o-museum和金泽二十一世纪现代美术馆,托莱多博物馆的玻璃亭(俄亥俄州,美国),阿尔梅勒剧院(阿尔梅勒,荷兰),纽约新当代美术馆(纽约,美国),以及最近的劳力士学习中心(洛桑,瑞士)。他们的建筑物看起来似乎佷简单。建筑师把建筑作为一个整体的视觉,把物理存在感转化成为背景的人、物、

结语——共生赞27-27

摘要:明心见性.禅茶一味.茶如其人.品味人生人是自然之子,生于自然并终归自然。与自然,气势相通,时时吐纳;调理阴阳,养精蓄锐;循环代谢,生息攸关。建筑,有为其人。其表,是人的第二肌肤,趋利避害,应对寒暑,与环境融合渗透;其里,它是人生的副本,生活的舞台,行为的导演,角色的道具,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的载体。环境,建筑赖以存在的基石与母体。任何建筑都是环境的建筑,都根植与具体的自然地理与人文环境之中。靠山则融入于山,涣水则光影相映,居于城市则是有机的细胞、组织与器官。以邻为伴,共同演奏着和谐的乐章。"植入""得体""交融""相拥""环境""消解""律动""契合""镶嵌""有机生长"……都是构成主旋律的音符和相互对话的语汇。

建筑与文化杂志评论
水平感——西扎五个建筑的片段阅读28-29

摘要:本文通过对葡萄牙建筑师阿尔瓦罗——西扎五个作品的实际探访以及图纸、文献的阅读尝试描述其作品中一条持续的线索——水平感。在具体描述了这种水平感的同时本文还通过分析试图证明:其作品中带给人片段化的水平感不仅来源于现代主义传统,更来源于他所长期居住的波尔图以及具体基地环境带给人的视觉和身体经验。

建筑与文化杂志清·筑
苏州仁恒棠悦湾社区中心31-41

摘要:项目地址:江苏省苏州市衡山路设计单位:上海日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建设单位:仁恒置地(苏州)有限公司建筑面积:2330m2竣工时间:2014年12月设计团队:ACT团队苏州,古时称吴。一直以来以文化昌盛、人杰地灵为世人所知,历史上如孙武、范冲淹、沈括等名家名仕皆出于此,或与此地有较深的渊源。而苏州自古起也在历史上留下了她浓墨重彩的一笔:三国的东吴故都,唐时的江南首郡,宋时的天下粮仓,明时的富甲天下,清时的江苏首府。

建筑与文化杂志本土营造
宁夏回族传统建筑营建特色研究44-48

摘要:宁夏回族建筑是边塞背景下多元文化交融与历史流变过程中创造出的一脉独特的建筑营建体系。文章基于规划、建筑、景观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方法,结合以“时空”背景的横向维度与“规划—建筑—装饰”的竖向营建逻辑框架,从聚落空间到建筑装饰整个营建过程分析回族营建体系在美学上的理性与智慧,归纳总结回族建筑独特的人居审美与艺术特色,为回族建筑的持续发展及相关文化艺术传承提供理论依据。

应用植物介入控制法的汉中历史城区高度控制研究49-52

摘要:一座城市是由不同时期历史积淀形成的物质实体,留下了丰富的历史记忆和影像,城市历史景观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记忆,反映着人类自主创造力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融合关系。人们对历史景观认同后,将个体记忆与历史记忆交织在一起,累积形成一种城市集体记忆,最终形成对城市特色和审美的集体认知。城市只有能够深刻体验历史演绎中沉淀下来的文化传统,才能够正确地认识自身并形成独具特色的景观风貌和个性特征,

汉中城市历史格局标识系统规划设计研究53-57

摘要:一、文化遗产展示与阐释理论关于遗产展示与阐释的理论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957年美国人费门·提尔顿的著作《阐释我们的遗产》。五十余年来,随着国际文件和法案的制定与颁布以及大量实践经验的积累,遗产展示理论逐步建立并完善成熟。2008年10月4日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16届大会在加拿大魁北克召开,这次会议通过了《文化遗产地诠释与展陈宪章》,宪章说明"各种遗产保护行为,

陕西省汉中地区工业遗产现状分析与保护思考58-61

摘要:一、陕西省汉中地区工业遗产现状分析国外对工业遗产的保护,是英国从19世纪末期起开始进行的。英国是当时工业化程度最高,也是最早开始工业化的国家之一。1978年,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TICCIH)宣告成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致力于促进工业遗产保护的国际性组织,同时也是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工业遗产问题的专门咨询机构。近年来,国内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陆续开始对工业遗产进行保护。

建筑与文化杂志品鉴·手记
地域性建筑设计初探——银川市长途汽车客运站63-67

摘要:引言在城市建设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国各地城市建筑的更新与地域传统风貌的延续之间的矛盾逐渐加大。如何保持和发扬城市建筑的地域性特色,成为国内建筑设计与创作所需要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最近,笔者通过对银川长途客运站的方案设计,进行了地域性建筑设计的尝试。区位概况银川市长途汽车客运站用地南侧毗邻北京路,北临火车站广场,具有良好的城市交通环境。地块用地面积4.2ha。建筑面积2.2万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