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文化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建筑与文化杂志 部级期刊

Architecture & Culture

  • 11-5058/Z 国内刊号
  • 1672-4909 国际刊号
  • 0.17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建筑与文化是世纪图书出版有限公司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2004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建筑与文化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卷首语、关注、评论、阅城、基金项目、重点推荐、古城、装饰与文化、艺术新视线

建筑与文化 2013年第12期杂志 文档列表

建筑与文化杂志卷首话
城市、建筑与文化认同6-6

摘要:在全球化背景下,当代中国正在以势不可挡的城市化进程和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宣告着城市社会的来临,在跑步进入城市社会并急于与国际接轨的同时,却不得不面对一系列由“城市化急躁症”和“文化短视症”所引发的问题。很多城市片面追求物质文化和城市化率的增长,而忽略了城市的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等问题。大拆大建的城市开发方式直接导致了很多富有地域特色和文化传统的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历史文物、地方民居的破坏乃至消失。

编者按7-13

摘要: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以下简称CEEDI)是一家以设计为龙头,可实施规划咨询、工程设计、项目管理、工程总承包、工程检测评定等业务的科技型企业,致力于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为工程建设提供全过程、全方位、宽领域的集成服务。

建筑与文化杂志关往
石家庄经济学院正定新区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14-17

摘要:一、项目概况 1.规划背景 石家庄经济学院前身是地矿部河北地质学院,始建于1953年。经过多年发展,目前成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河北省管理为主,面向全国招生的多学科大学。在校学生规模25000余人,现有教职工1432人。

文明之塔——中国国学中心18-23

摘要: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是中国之学,中华之学。其内容之广,含义之深,体现了泱泱中华的博大。 中国国学中心国际竞赛于2010年11月开始,由国务院参事室主办。竞赛内容为文化综合区城市设计和国学中心建筑设计。

都市环境中工业建筑的新语境24-29

摘要:北京京桥热电厂位于北京丰台区,北临革桥汽配市场,东至草桥东路,南至南四环城市绿化带,西临高压走廊与世界花卉大观园,厂区面积约9.8公顷。京桥热电二期工程建成后新增发电能力836兆瓦,年发电量37亿千瓦时。

建筑与文化杂志封面解读
华远·金外滩——长沙核心商圈新地标30-31

摘要:华远·金外滩三、四期项目位于长沙市湘江大道与人民西路交叉路口东北角,地处湘江风光带核心地段,项目北临坡子街,东临规划路太平路,与橘子洲、岳麓山隔江相望。

建筑与文化杂志本土营造
山麓型绿道选线方法初探——以秦岭北麓西安段为例32-36

摘要:目前,对于山麓型绿道的探索具有发展迫切性、理论空白性、实践盲目性的特点。研究以探讨山麓型绿道选线方法为目标,梳理了山麓型绿道的概念、类型与功能,并以秦岭北麓西安段绿道总体规划为例,在借鉴适宜性分析法、AHP法及综合评分法等基本选线方法的基础上,针对山麓区环境的特殊性,明确提出“3—4—4—5”的规划理念,以及“景观资源提取一现状道路提取一图面路径比较一现场调研调整一最佳路径布设”的“五步骤选线法”。

中国建筑史学基础理论问题研究述论37-39

摘要:建筑史学基础理论的任务是反思建筑史学研究活动的性质及其方法论,在深层次上梳理建筑史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通过对中国建筑史学的学术史回顾总结,归纳提炼其中有关建筑史学基础理论的各类特征,并探寻各种基础理论问题出现的根源,这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国建筑史学的学科自明性及其应有的基础知识价值和建筑文化批判功能,这也为构建中国建筑理论所需的建筑史学基础理论,提供了新的方向。

基于脆性理论的城中村改造系统风险规避策略研究——以西安市四个城中村为例40-43

摘要:城中村改造作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关键环节,为社会稳定、城市发展、经济繁荣提供了保障。由于改造过程涉及众多利益主体且各主体间呈非合作博弈关系,在实际推进过程中常由于利益冲突而引发社会问题。本文将城中村改造视为一个复杂系统,从脆性熵视角看待城中村改造系统,分析城中村改造系统脆性演化机理,是对复杂系统脆性理论的补充和完善;探讨城中村改造系统脆性风险规避策略,提出规划建议,以期构建稳定、高效的城中村改造系统,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建筑与文化杂志基金项目
城市湿地公园建成环境评价方法的研究44-47

摘要:由于缺乏必要的建成环境评价方法,城市湿地公园建设难以准确界定保护与开发,导致一些破坏性建设的出现。通过对城市湿地公园建设前、建成后的环境进行生态监测、实地调研,对其生态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进行评定,利用层次分析法综合三类效益建立评价系统,通过数据对比判定城市湿地公园建设的成效,分析建成后3~5年相对建设前的变化态势;以此检验公园的规划方案、建设措施是否有效、合理,为城市湿地公园调整后续的管理、建设工作提供指引和依据,并为类似建设项目提供科学依据。

建筑与文化杂志科研成果
植物园的建设和更新策略研究48-49

摘要:以墨尔本皇家植物园,克蓝本皇家植物园为例,通过对以上三个植物园的现场踏查,对植物园的建设和更新策略进行了研究。提出植物园可以在相地选址的环节达到变废为宝的效果,规划设计中应突出趣味性景观的主题园;建设实施中应进行合理的更新改造以适应社会发展:从而使得植物园成为人们亲近自然进而认识风景园林专业的窗口。

界面的消解与交融——建筑景观一体化创作中的设计策略研究50-51

摘要:本文运用消解与交融的设计策略来探讨建筑与景观之间的界面,提出五种设计手法并通i蝴案例的解读进行阐释,试图构建建筑与景观之间的纽带,建立—体化的场所精神。

村民主体认知视野下乡村聚落地域文化诠释52-54

摘要:以村民主体认知作为研究的着眼点,利用信息传播的相关概念与机制,分别从地域文化的传播与形成,增值与异化以及内涵与表征三个方面诠释了主体认知在文化演进中的必要性与必然性。同时表明了关于村民主体认知的研究并非走向文化决定论,重点在于将对居住者人本关怀提升至核心层面,并且将其作为研究和认知乡村聚落地域文化的基础。

郊居离学背景下乡镇小学学生通学出行特征研究——以南京市江宁区秣陵中心小学为例55-57

摘要:在城乡统筹背景下,“撤点并校”政策的落实使得乡镇中心学校学生居住地与上学地距离较远——“郊居离学、通学难”现象日益突出。本研究以南京市江宁区秣陵乡镇中心小学为调研对象,在统计分析学生居住地—上学地空间分布、通学出行特征等综合信息基础上,对远距离上学学生的主导交通方式——校车的路线、通学时间、出行需求及意愿进行了剖析,并对校车与其他各出行方式的上学优劣势进行了比较。最后根据凋研结果,提出了优化学生通学出行方式的相应战略与措施,提高了乡镇学生就学可达性。

关于微建筑空间与场所的思索58-59

摘要:本文以微建筑空间与场所为切入点,进一步探讨其内涵与要领。指出压缩与开放、界面与腔体的辩证关系,并对几何空间与生活世界、场所的根属性与漂离感进行译释。

“事件性”及其他——关于近现代文物建筑的保护规划方法60-61

摘要:就我国的近现代文物建筑而言,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在本质上具有“事件性”的暴本属性。针对事件的发掘和保护,既是保护的主题内涵又是主要对象,这也决定了此类保护规划区别于其他历史遗产保护的特点。“事件性”的发掘对于此类近顼代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规划具有前提性的重要意义,对于“事件性”理念的认知及其研究方法的运用亦具有重耍意义。本文以东南大学城市保护与发展工作室近年来编制的辽宁省六处近现代文物建筑保护规划为例,总结近现代文物建筑保护规划编制的实践经验,检验并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方法论思维。

辽北藏式佛庙圣经寺建筑形制及壁画艺术62-63

摘要:论文详尽考述了圣经寺的始建时间、创建人及其盛衰过程,通过对藏传佛教寺庙的整体布局和内部空间组织的分析阐述了圣经寺建筑形制特征与它所折现出的独特宗教文化以期对东部藏传佛教寺庙建筑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探讨。

世界遗产武当山的文化景观价值64-65

摘要:武当山是中国重要的道教圣地,园林营建活动历史悠久、空间广袤、建造技术精湛,达到了皇家所要求的宏伟、威严和道教所追求的玄妙、超然,是人文美与自然美的高度统一。本文通过对世界遗产武当山文化景观的概述,认为武当山是人类文化的见证和古代科学技术的典范,也是我们建设山地人居环境的生动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