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热能通风空调杂志社
分享到:

建筑热能通风空调杂志

《建筑热能通风空调》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2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实验研究、专论、经验交流、问题讨论、设计实例、国外技术、运行管理、综合信息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协
  • 主办单位:中国建筑学会
  • 国际刊号:1003-0344
  • 国内刊号:42-1439/TV
  • 出版地方:湖南
  • 邮发代号:38-112
  • 创刊时间:1982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29
  • 综合影响因子:0.131
期刊级别: 部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建筑热能通风空调 2015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建筑热能通风空调杂志专题研究

数学模型对水冷型PVT围护结构热性能的影响研究

摘要:本文针对PVT围护结构分别建立了一维传热模型和二维传热模型,分析了数学模型对水冷型PVT围护结构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一维传热模型增大了冷却水得热量、墙体得热量和电池片发电量,减小了热损失,与一维传热模型的结果相比,二维传热模型由于考虑了吸热板和电池片在流体流动方向的导热,可以获得吸热板和电池片的温度分布,其计算结果具有较高的精度,对PVT围护结构的设计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1-5

建筑外墙热特性指标计算分析

摘要:采用理论计算方法对多种不同建筑外墙的热特性指标(衰减倍数与延迟时间)进行了计算,并将计算得到的结果与相关手册中推荐的近似公式计算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了手册推荐的简化公式的可靠性。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在计算衰减倍数时的偏差较小,而在计算延迟时间时的偏差很大。
6-8

两种不同形式太阳能吸附床制冷性能比较

摘要:应用集总参数法建立太阳能集热吸附床能量守恒的数学模型,对以活性炭-甲醇为工质对的真空集热管吸附床和平板式集热吸附床进行模拟分析比较,分析吸附床的逐时吸附速率,得到集热床的温度和时间的函数关系,求解函数并绘制出吸附床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对太阳能吸附式制冷系统进行性能分析,对比分析两种吸附床系统的优缺点,并提出了改进的方向。
9-12

变风量空调系统静压设定值自适应重置方法

摘要:本文提出了变风量空调系统最不利热力末端和最大阀位末端的概念,研究了基于最大阀位末端目标阀位域的Mamdani模糊参考模型的静压设定值自适应重置方法。在大连理工大学空调系统智能控制综合性能试验台上,实现了送风机变静压自动控制。通过对比试验分析得出,此方法与变定静压设定值方法相比,静压设定值调整的目的性更强,调整到目标阀位域的速度更快,末端阻力损失更小,节能效果明显。
13-17

多相变材料蓄热器蓄热特性数值模拟研究

摘要:本文基于单蓄热介质套管式蓄热器蓄热过程中换热流体沿流向的温度分布特点,提出了多相变材料套管式蓄热器,并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该蓄热器的蓄热过程特性,分析了蓄热过程中换热流体沿流向的温度变化特性,蓄热材料的熔化及温度分布特性。与单蓄热介质(切片石腊)相比,多相变材料(切片石腊和石蜡C16)蓄热器换热流体出口温度降低了38%,且达到相同液相率时其蓄热时间缩短了15%。结果表明,在蓄热时,相变材料的熔化温度随换热流体温度降低而相应降低将有利于提高蓄热速率、增大单位时间内的蓄热能力。
18-22

测量多孔材料含水/含冰量的热线法

摘要:保温材料的多孔特性使其在高湿环境下极易吸收大量的水分。保温材料中的水分将导致隔热隔音性能下降,并诱使发霉、腐蚀等现象。迄今,仍缺少一种针对多孔材料中水分含量的简单、廉价、快速、准确的无损伤在线检测方法。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瞬态热线法的水分检测方法,通过测量多孔材料吸水前后容积热容量的变化来反映材料中的含水量,容积热容量为导热系数与热扩散率的比值。将该方法应用于测量常温海绵中的液态含水量以及低温下的含冰量,实验结果表明热线法测得的含水量与高精度电子天平称出的实际含水量高度吻合,水分含量偏差在4%以内。
23-26

不同送风速度下碰撞射流供热特性的实验研究

摘要:本文利用实验的方法对碰撞射流通风供热系统的特性进行了分析,通过设置对比实验,对碰撞射流通风方式下不同的送风速度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通常允许的范围内,送风速度越高,室内温度分布越均匀,有效风感温度越满足1.7〈△ET〈+1.1,越有利于提高热风利用率,为碰撞射流通风广泛应用提供良好的理论基础。
27-29

顶棚辐射供冷与新风联合系统空气品质实验研究

摘要:针对结露问题提出了顶棚辐射供冷和新风联合系统,并搭建了系统实验台。通过实验验证了该系统不仅能避免辐射顶棚表面结露,而且该系统的空气温湿度和室内气流速度分布均满足人体的舒适性要求。
34-36

空调系统气溶胶污染的实测分析

摘要:本文实测了衡阳市某商业广场的一台空调风柜风口处、风口正下方呼吸区、呼吸区下方的气溶胶浓度及粒度分布。结果表明:1)室内气溶胶浓度比管道内的浓度要高(除回风口外),当粒子尚未在空调风管内发生二次悬浮时,管道内气溶胶浓度沿程下降;回风口的气溶胶浓度有一定的富集;2)从粒子的粒度分布看,室外各粒径段的粒子数明显大于室内,空调风系统内粒子数随粒径的增大迅速减少,系统内粒子的粒径范围主要在5μm以下,5μm以上的粒子数很少或者几乎没有;3)过滤网清洗后,送风气流中总含尘量明显减少;但各粒径段粒子数的变化情况却不一样,小粒子(粒径为0.3-0.7μm)数量增加,大粒子(粒径大于0.7μm)数量有所减少;4)通过历时两个月的空调风管中气溶胶微粒的沉积采样,表明空调风管内平均沉积量为16.8502mg/(m^2·d);但各点的测试值差别较大。
37-40

沈阳市某典型高湿车间微生物滋生状况研究

摘要:由于霉菌等微生物较容易在高湿环境下生长,因此具有该特征的民用建筑或工业建筑都会存在霉菌等微生物滋生的风险。本文通过调研和实验方法对某典型高湿车间局部发霉处进行分析研究,通过采集标本和对标本的培养、镜检后,发现两种主要菌类:酵母菌、黑曲霉菌。其中黑曲霉极有可能是诱发肝癌的因素之一,对室内人员身体健康存在潜在的危害。同时考虑取样对象为食品厂,黑曲霉能引起食材的腐烂或软腐,存在一定的食品安全隐患。因此对于此类高湿建筑必须采取一定措施预防霉菌等微生物的滋生,进而保障建筑室内空气品质具有安全性。
41-43

灰色理论在北方农宅空气品质评价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针对室内空气品质的系统特征,依据北方村镇建筑的特性,确定了CO2、CO、PM2.5、NO2、SO2、NH3等6个评价指标。结合严寒地区六栋农宅的室内空气品质指标实测值,建立灰色系统综合评价模型,通过关联度分析,确定六栋农宅的室内空气品质优劣等级,并展望了该评价体系应用于绿色村镇能源利用系统评估工作的前景。
44-46
建筑热能通风空调杂志技术交流

室外高温环境下空调房间冷负荷和分析

摘要:空调房间冷负荷会随室外温度升高而增大,尤其是在夏季高温天气。空调房间所消耗的能量包括冷能制备、输送和空调调节过程中所消耗的能量。本文从能量的本质入手,通过对夏季高温天气下,空调房间的需求、调节、制备和输送分别进行分析比较,为空调房间冷能的优化利用提供了理论指导。
47-50

空调冷凝热回收利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冷凝热的回收可以为生活用水加热提供能源。热水的出水温度、热回收率是衡量冷凝热回收效果的重要参数。本文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研究出水温度与水流量、热回收率的关系。结合工程实际,当冷凝温度一定且为42℃时,设计出水温度小于47℃时,热水流量主要取决于潜热负荷和过冷负荷,热回收率随着设计出水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在设计出水温度大于47℃时,热水的设计流量主要是由显热负荷决定,且热水流量和冷凝热回收率随出水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51-53

地铁通风空调系统的优化措施及发展趋势

摘要:本文就地铁通风空调系统的功能及组成、特点进行了简述,分析了目前存在问题,介绍了近年来针对存在问题而出现的新的通风空调系统的优化措施,指出了安全、节能、绿色地铁通风空调系统的发展趋势。
57-59

基于合同能源管理下的空调运行系统节能性分析

摘要:本文以中新天津生态城服务中心项目为例,为推动合同能源管理的实际运用,通过分析空调运行系统的模拟数据和实际运行数据,得出其在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下的建筑节能潜力。
60-62

夏热冬冷地区住宅建筑最佳保温层厚度分析

摘要:以夏热冬冷地区马鞍山市的某住宅建筑为案例模型,利用TRNSYS软件模拟其全年能耗变化。在能耗模拟的基础上,应用建筑生命周期成本理论计算出岩棉板和玻化微珠保温砂浆两种无机保温材料在生命周期直接成本和环境成本下的最佳外墙保温层厚度。研究结果表明:在生命周期直接成本下,岩棉板和玻化微珠的最佳保温层厚度分别为50mm、60mm;环境成本下两种保温材料的最佳保温层厚度均为60mm。研究结果为建筑节能围护结构改造提供优化参数。
63-66

供热直埋管道覆土预热安装的研究

摘要:根据《城镇供热直埋热水管道技术规程》(CJJ/T81-2013)一次性补偿器覆土预热的理论,对工程实例中DN1200预制直埋保温管一次性补偿器间距、预热温度和预热管段伸长量进行研究,其理论对工程实际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减小一次性补偿器间距和选择较低的预热温度,在保证管道升温不屈曲的基础上也保证了管道降温的安全性。
67-69

水箱高度对太阳能热水系统效率的影响研究

摘要:在自然循环太阳能热水系统中,储水箱与集热板位置间存在的高差是整个系统循环动力的关键因素。本文通过实验进一步研究了储水箱与集热板高差对自然循环太阳能热水系统效率的影响。实验中,通过改变储水箱高度,得到了不同高差条件下系统得热量与太阳辐照量的关系,同时得到热水系统的效率平均值分别为:23%、31%、23%、21%。当集热器顶部与储热水箱底部之间高差为86cm时平板式太阳能系统的热性能最好。
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