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经济学研究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金融经济学研究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Financial Economics Research

  • 44-1696/F 国内刊号
  • 1674-1625 国际刊号
  • 2.01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金融经济学研究是广东金融学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6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广东省教育厅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金融经济学研究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经济论丛、金融评论、金融理论、商业银行、金融市场、短论集萃、国际金融、保险研究、会计研究、短稿·集萃等

金融经济学研究 2016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货币政策、利率市场化与信贷资源错配——基于非平等市场地位的信贷市场资金供给平衡模型3-13

摘要:以非平等市场地位的信贷市场资金供给平衡模型为基础,首先对信贷资源在不同属性企业中的错配原因进行了理论分析,然后在模型中引入货币政策和利率市场化改革因素,提出相应假说,同时利用DID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到如下结论:一是信贷资源在不同所有制属性企业中存在错配现象;二是货币政策的调整可以直接影响信贷资源的错配效应,宽松的货币政策可以进一步放大这种错配效应;三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可以抑制信贷资源在不同所有制企业中的错配效应。

金融系统中多维度流动性的集成测度构建——基于MVGARCH-熵模型的研究14-25

摘要:基于DEC-MVGARCH模型和熵值法构建了一类包含货币流动性、融资流动性和市场流动性的多维度金融系统流动性的集成测度方法。利用2006年10月-2015年9月的月度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货币流动性和市场流动性在平稳期呈现正相关,在危机期间表现为负相关,融资流动性与货币流动性具有长期稳定的正相关性,市场流动性与融资流动性的相关性在危机期间较低,在危机后波动加剧且存在显著的正向流动性螺旋;金融系统的总体流动性以2011年2月为分界点具有明显的两阶段特征,分界点之前总体流动性均值较大且波动较小,分界点之后均值减小且波动加剧且流动性周期延长,货币政策的取向对总体流动性的状态变化影响显著。

中国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识别——基于CES方法的实证分析26-39

摘要:采用成分期望损失CES方法,完全基于公开市场数据,对中国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进行度量和识别的结果表明,中国系统重要性机构基本不随时间发生较大变化,且大部分的系统性风险聚集于少部分的金融机构。对不同行业的CES贡献度进行排序可知,银行业在中国金融系统中占据绝对系统重要地位,其次为保险业,证券业居其后。根据金融机构CES贡献度将中国金融机构的系统重要性程度划分为三个层次,结果表明,分类的方法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此外,对金融机构样本外CES值进行预测,并将其与样本内观察值进行稳健性比较,能够为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政策启示。

资本监管对中国商业银行信贷行为的影响分析40-50

摘要:资本监管日渐成为商业银行信贷行为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利用国内16家上市银行2000—2015年的面板数据,分析了资本约束对贷款规模、结构、价格及担保条件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资本监管对贷款规模有较显著的影响,在资本约束下银行倾向于降低总体贷款增速,但在贷款内部存在结构性差异,资本节约型个人贷款与中小企业贷款仍保持较快增长,同时资本约束将推高贷款价格并改善担保条件;无论是贷款规模还是价格,资本约束的影响程度都要相对弱于国外的实证研究结果。

期限背离、信贷配给与利率工具效能51-63

摘要:以2011年以来降息后短期利率不降反升的异常调控结果为研究出发点,从信贷增长波动特征入手,对长短期贷款利率走势背离这一特殊现象进行理论分析。研究发现,预算软约束下国有和私人部门之间的效率差异是强化部门间信贷配给,引起长短期利率走势背离的经济内因;伴随着信贷配给效应的加强,利率工具调控中的“总量效应”和“结构效应”会随着基准利率水平上升而出现此消彼长的变动趋势,“结构效应”主导下基准利率调控会对市场利率造成反向引导作用,引起政策效果异常。最后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中国股市流动性风险与价格稳定机制研究——基于波动率预警的视角64-72

摘要:证券市场可采用两种稳定措施防止市场暴跌:事后熔断与事前预警机制。基于美国第48条规定(Rule48)的波动率预警框架,采用同时反应波动率与流动性的逆流动性期权分析上证综合指数。结果显示,股市重挫前1到6个月具有高波动率与低流动性的特征,在缺乏流动性下,熔断机制有可能造成投资人提前卖出的”磁吸效应”,反而加速市场震荡。进一步研究发现,年波动率期权预警能力最佳,还符合政策制定者关注的预警能力可比性、有效性与一致性等稳定效果,将协助监管层更准确的提前判断市场暴跌是否真正来临。

融资融券正反馈效应研究73-83

摘要:运用DCC-GARCH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别从市场和个股出发研究我国融资融券业务的正(负)反馈效应。实证结果表明,融资交易在两融业务中起主导作用,融券交易对市场几乎没有影响;融资业务效应与市场行情相关。在暴涨暴跌阶段,融资交易发挥正反馈效应,加剧股价波动;而在非暴涨暴跌阶段,融资交易发挥负反馈效应,抑制股价波动。

四因子资产定价模型在中国股市的适用性研究84-96

摘要:基于沪深A股月度数据,通过分析股票价格的动量效应及反转效应,构造适用于中国股市的四因子资产定价模型,研究发现:加入滞后6个月动量因子的四因子资产定价模型适用于中国股市,该模型相比于Fama-French三因子模型和CAPM具有更高的解释能力,并且这种解释能力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而得到提升。此外,动量因子在过去表现较差的组合中与股票平均收益率负相关,在过去表现较好的组合中与股票平均收益率正相关,这一结论对采用动量投资策略的投资者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互联网金融:理论解构与中国实践97-105

摘要:互联网金融兴起缘于中国金融体制的缺欠,在中国境况下的发展多有变异,但终究脱离不了传统金融范畴。从本质上讲,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属于传统金融下的一个新类目,在现今金融生态环境尚未得到有效扭转的情况下,这种“新金融模式”存在诸多发展中的问题,值得审慎对待。当下,应当尽快地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措施进行落实,但更重要的是,塑造适配新形势下的金融生态形制,是推动包括互联网金融在内的金融业进一步发展的内在要求。

互联网金融监管“宏观-微观”协同框架研究106-116

摘要:协同监管理念下“宏观一微观”结合的互联网金融综合监管框架中,宏观层面应实施透明性监管,专注于互联网金融对整体金融体系的影响,关注风险的传染性,且借鉴宏观审慎监管的思路;而在微观层面对互联网金融应实施机构类型监管,借鉴微观审慎监管的思路;同时不论是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都应该实施创新监管理念。在此框架下,互联网金融监管主体应是多部门共同形成的联合委员会,这也符合当前大金融监管的发展趋势。

低收入群体融资选择:团体联保贷款还是P2P网络贷款?——基于社会制裁的视角117-128

摘要:低收入群体所面临的借贷途径少、门槛高问题是导致该群体难以实现自我脱贫的根本原因,完善与创新金融模式或成为解决该问题的新思路。团体联保贷款与P2P网络贷款模式利用社会制裁机制弥补了传统金融机构在信息与担保物评估上的劣势,有望为低收入群体提供公平的融资机会。通过论述社会制裁的作用机理与分析两种模式的获取渠道及其约束体系,从借款者角度讨论了低收入群体的融资收益与借贷选择。结论显示:完善团体联保贷款中社会制裁机制将增加参与者的预期收益,而与团体联保贷款相比P2P网络贷款可能为低收入群体带来更高的借款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