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问题探索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经济问题探索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Inquiry into Economic Issues

  • 53-1006/F 国内刊号
  • 1006-2912 国际刊号
  • 1.77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经济问题探索是云南省宏观经济研究院(云南省产业研究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0年创刊,目前已被国家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经济问题探索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综合论坛、宏观经济、区域与城市经济、国际经济与贸易、产业经济、财政与金融、资源环境与能源、劳动经济、区域经济、理论探讨

经济问题探索 2018年第07期杂志 文档列表

经济问题探索杂志宏观经济
基于地方政府视角的国企控制权转移研究:经济动机还是政治需求?1-9

摘要:在深入推进国企改革的当下,地方国企控制权转移不仅呈现加速民营化趋势,对接央企的步伐也在加速。在新国资管理体制下,地方政府作为地方国企所有者代表,对其控制权转移具有决定权。本文在财政分权和政治集权理论下,首先构建了基于地方政府视角的国企控制权转移动机的理论模型,并运用2004-2015年国有股转让数据构建Logit和Multilogit模型,发现地方政府选择转移地方国企控制权时,同时存在经济动机与政治需求,地方政府倾向于向民营企业转移“劣质资产”而将“优质资产”留在国企体系内转移。基于此,本文以提高企业经营能力和竞争力为目的,提出深入推进国企混改的政策建议。

中国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10-19

摘要:供给侧结构性因素是导致中国经济增长减速的重要原因,增加劳动要素供给(TFR)和全要素生产率(TFP)进步是提高潜在增长率的重要切入点,那我国中等收入阶段跨越应该依赖TFR还是TFP呢?基于我国人口结构转变背景,本文测算了1979-2014年人口红利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估算了2016-2050年不同TFR方案和TFP方案下潜在增长率,进一步分析了未来我国跨越中等阶段的重要着力点。研究发现:第一,过去我国高速经济增长的背后离不开人口红利的贡献,但随着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和比重的下降,我国已进入“后人口红利”时代;第二,TFR生育政策调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弱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对经济增长不利影响,但显著提高TFP增长速度是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第三,我国将最早于2024年,最晚于2026年跨越中等收入阶段进入高收入阶段。

房地产开发投资、经济增长与交通基础设施——基于Panel-var模型的检验20-26

摘要:利用1997-2015年30个省级面板数据构建panel-var模型,运用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及panel-granger因果检验分析房地产开发投资、经济增长与交通基础设施间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三者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房地产开发投资能够拉动经济增长,但经济增长对房地产开发投资的直接影响并不明显;房地产开发投资有利于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且交通基础设施对房地产开发投资具有反作用,但这种相互促进关系短期内不明显,一段周期后才显现。交通基础设施有利于经济增长,反之,经济增长也能带动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但房地产开发投资、经济增长和交通基础设施两两间的反馈效应存在着区域差异。因此应合理控制房地产开发投资规模,优化交通基础设施投资资源,加强地方区域的经济建设。

资本账户开放、就业与经济增长——基于PVAR模型的经验证据27-35

摘要:本文搜集整理126个国家1970-2015年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考察了资本账户开放对就业和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表明:无论从就业还是经济增长看,中等收入国家显著受益于资本账户开放,而高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面临资本账户开放则受到相反的影响;资本账户开放的门槛效应不容忽视,只有当东道国在政府效能、法规质量等因素达到一定的初始条件后,资本账户开放才能对宏观经济产生显著的正向效应;此外,随着资本账户开放程度的提升,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的促进作用由正转负。

中国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货币供应量关系研究36-45

摘要: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是我国宏观调控的两个主要目标,而货币供应量是调控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主要政策工具。经济增长、通货膨胀与货币供应量三者之间相互影响。本文用1979-2015年数据对中国经济增长率(GDP)、通货膨胀率(CPI)与货币供应量(M2)增长率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并进一步以求得协整方程。结果表明:我国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CPI就上升0.54个百分点,M2上升2.14个百分点;M2每增长1个百分点带动CPI上升0.25个百分点。以此对应,在我国“十三五规划”预期GDP增长目标底线为6.5%的前提下,宏观调控的通货膨胀率均衡目标值为3.51%,M2增长率均衡目标值为13.88%。这意味着,“十三五”期间我国需要继续实施稳健货币政策,并防范过高通货膨胀,才能保障经济持续中高速增长。

经济问题探索杂志综合论坛
基于动态能力理论的信息技术与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关系实证研究46-59

摘要:学术界普遍认为信息技术的应用能提升目的地的市场竞争力,然而,国内外均缺乏关于两者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动态能力理论,本文提炼出三个中间变量:供应链协调、整合和柔性,并以旅游单位中上层管理人员为调查对象,共获取到209份有效问卷。进而运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理论模型和研究假设。实证发现,信息技术并不能直接促进目的地竞争力,而是通过影响成员间的协调、整合和柔性间接作用于目的地竞争力;相对于通达性高的目的地,信息技术对通达性低的目的地的竞争力促进效应更大;相对于文化包容性强的目的地,信息技术对文化包容性弱的目的地的竞争力促进效应更大。本研究发展了信息技术对目的地竞争力的作用机理理论,意识到目的地不能仅追求信息技术的建设,还应兼顾整个供应链上下游旅游单位之间的协调、整合和柔性,才能更好的发挥信息技术的价值。

中国入境旅游效率测算及影响因素——基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的实证60-67

摘要: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运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测算中国的入境旅游效率,发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赴华旅游人次比例虽然较小,但是增长速度较快,增长潜力较大。我国和入境旅游国人均GDP的增加、地理距离接近、与中国接壤、非内陆国家等因素促进了我国入境旅游人次的增长。就入境旅游效率而言,我国相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入境旅游效率总体上处于较高水平,中国和各国间拥有服务开放承诺、“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行、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旅行服务总量的扩大、旅游航空业的飞速发展均对我国入境旅游效率的提升做出了贡献。最后提出了应深化落实服务开放承诺、加强对外旅游宣传、发展沿线地区边疆旅游、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建议。

房价波动、经济增长与地区差距68-77

摘要:本文构建理论模型分析房价波动对地区经济及其区域差异的作用机理,利用1999-2016年31个省市面板数据,用土地购置面积作为工具变量进行2SLS估计。结果发现:房价上涨对地区经济具有正向拉动作用,房价上涨1%,地区经济增长0.213%。分地区研究发现,房价波动对东部地区经济影响具有显著的正效应,而对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影响不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房价波动的区域差异扩大了地区差距。基于此,本文认为区域差异化的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具有合理性和必要性,适当支持中小城市房地产发展,抑制大城市房地产市场过度投机需求,均可一定程度上平滑区域房地产市场发展差异,缩小地区差距。

耕地轮作、农业种植结构与我国持久粮食安全78-88

摘要:耕地轮作在解决目前我国粮食安全所面临的耕地土壤遭受严重污染、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不足两大关键问题时起着基础性作用,因此,耕地轮作是保证持久粮食安全不可或缺的手段。耕地轮作要求我国必须从以往单一考虑粮食自给率转向兼顾粮食自给率和农业种植结构基本安全两个层面上来,树立农作物多样性的粮食安全结构观。这也要求粮食安全指标要从谷物自给率转向更能体现种植结构多样性的宽保障口径的综合粮食自给率。目前谷物的过高自给率是以谷物之外作物的低自给率(即低综合粮食自给率)以及相应的耕地轮作受到抑制为代价。当前耕地轮作存在如下问题:东北平原一种粮食作物常年连作成为主导;粮食生产集中度过高,小麦生产表现的最为突出;单一的轮作模式常年连作;从轮作程度上看,整体明显偏低,三大粮食主产区长江流域最高,其次为华北平原,东北平原最低。从总体上看,各地区应推行一种主导生态轮作方式辅助另外一种以上轮作方式的多样化轮作模式。东北平原推行玉米、水稻与大豆,或者大豆与小麦的主导轮作方式,辅助于玉米、水稻与小麦、青饲料等轮作,或者辅助于大豆与马铃薯、青饲料等轮作。华北平原推行粮食作物与豆科作物,或者与甘薯、苜蓿等青饲料轮作。长江流域推行水稻与油菜、小麦、绿肥及青饲料等轮作。

经济问题探索杂志国际经济与贸易
中国与RCEP伙伴国的贸易效率与影响因素——基于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89-97

摘要:本文利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研究了中国与RCEP伙伴国的贸易效率与潜力,并采用一步法分析了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与RCEP伙伴国的贸易效率总体较低,贸易潜力较大;中国同越南、缅甸和新西兰的贸易效率相对较高,而与日本、马来西亚和韩国的贸易效率相对较低;进口清关时间、班轮运输、货币与金融自由度、政府支出与效率以及自贸协定均对贸易效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为进一步提高贸易效率,应积极推动RCEP谈判、尽早达成协议、完善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

“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对外农业合作空间格局的探索98-104

摘要: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开展对外农业合作是未来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路径,作为具有地缘空间特征的倡议,“一带一路”推动我国对外农业合作空间格局的演变,引发了学界诸多研究的关注。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其一,“一带一路”“重置”了对外农业合作的空间观,实现由点到线的转变,并推动形成新的空间战略;其二,“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对外农业合作方式在空间上具有非均衡性,但国内不同区域及省域在该框架下推动农业发展都突出了地域优势这一空间特征的关键作用,并且农业成为我国制定“一带一路”各种规划的重要指标;其三,“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相关国家的农业合作以周边国家为主、大区域合作为辅,农产品贸易潜力较高,但农业投资环境差异较大。总体而言,“一带一路”与对外农业合作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有待进一步开展。

贸易便利化对农产品贸易成本的影响——基于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验证据105-112

摘要:利用世界银行Trade Costs Dataset数据库对中国的农产品贸易成本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贸易便利化对贸易成本的影响。研究发现:1995~2015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农产品贸易成本总体呈下降趋势,但高于中国与美国、韩国和日本等贸易伙伴的农产品贸易成本;贸易便利化各项指标与双边农产品贸易成本负相关,其中经济自由度影响系数最大,其后依次为基础设施质量和代表边境管理水平的跨境前沿距离;其他引力变量,如地理距离和内陆国对双边农产品贸易成本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发达水平、是否WTO成员国等对农产品贸易成本的影响显著为负。

全球价值链下中国对外贸易内涵污染研究113-122

摘要:本文采用非竞争性投入产出表,通过构建全球价值链下中国贸易内涵污染测算模型,测算了中国出口贸易中的国产和进口内涵污染。主要结论如下:国产内涵废水、COD污染略有下降,废气和SO2污染没有明显下降,固体废物污染上升,中国的工业废水治理效果较为明显,而固体废物污染治理效果并不显著;进口内涵污染未有明显上升,中国并未通过大量进口中间投入,从而节约对本国的污染。影响国产内涵污染的主要是一般贸易出口,影响进口内涵污染的主要是加工贸易出口,这是由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不同的进口中间投入比例所决定的。“三资企业”的出口结构相对于私营企业和国有企业而言变得更为清洁,其出口的国产内涵污染(除固体废物外)均有了大幅下降,另外由于外资企业降低进口中间产品投入,提高国产中间投入比例,也进一步降低了外资企业的进口内涵污染;私营企业由于出口规模大幅上升,出口结构相对“肮脏”,且出口结构变化不大,从而导致其出口内涵污染大幅上升。国产内涵污染省份间差距较大,主要集中在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山东、福建、北京、辽宁、天津等出口大省,进口内涵污染省份间差异并不显著。中国对美国、日本等主要出口国的内涵废水、COD、废气和SO2污染均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国产内涵固体废物污染仍相对较高,甚至不降反增。

经济问题探索杂志产业经济
中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基于省级层面的视角123-129

摘要: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其集聚现状及影响因素自然受到更多关注。本文采用空间基尼系数和地区平均集中率分行业、分地域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度进行测算,并运用固定效应回归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具有较好的集聚态势,在行业上集聚度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在空间上呈现出东部集聚度较高、中西部较低的阶梯状分布特征;就其影响因素而言,制造业集聚、经济开放度、人力资源及信息化水平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都具有显著影响,但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性。

产业结构升级、财政支农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130-137

摘要: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成为新时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内容。本文基于2006~2015年省际面板数据,重点考察产业结构升级与财政支农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升级和财政支农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动过程中存在“极化效应”和“涓流效应”。考察期内财政支农力度加大确实有利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产业结构升级整体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产生了“抑制作用”。此外,本文研究还证实了“十一五”至“十二五”期间产业结构升级和财政支农政策对缓解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效应存在明显差异。

产业竞争悖论: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138-144

摘要:我国产业竞争中,出现竞争悖论——产能过剩。新古典经济学无法解释这个悖论。长期中,市场竞争机制可推进企业优胜劣汰、兼并重组,调整过剩产能,同时,市场机制也会提高产业集中度,使得低集中度的产业集团转向高集中度的产业集团(小集团),小集团容易实现集体行动,进一步调整并化解过剩产能。然而,现实中,政府干预市场,导致市场失灵,使得产业难以优胜劣汰,同时,造成低产业集中度,即大集团无法转向小集团,使得大集团难以实现集体行动,导致产业长期维持产能过剩局面。因此,化解产能过剩,关键在于政府转变职能,改革政府相关制度。

我国装备制造业省际出口贸易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异质性随机前沿出口模型的实证检验145-153

摘要:本文将影响我国各省市装备制造业出口贸易的因素分为投入类要素和三种约束类要素,通过构建异质性随机前沿出口模型,测度了各省市装备制造业出口贸易效率。结果显示: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积累、装备制造业技术水平提升、产业结构的优化、物流服务质量的改善以及“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等因素都能够显著减小各省市装备制造业出口贸易阻力。同时,我国装备制造业出口效率整体较低且各省份之间存在极大差异,广东、吉林与辽宁三地出口效率达80%以上,京津冀等地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出口效率下降至40%左右,一些内陆省份出口效率几乎在20%以下,从侧面说明我国装备制造业出口潜力较大,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提高我国地区装备制造业出口效率提供思路借鉴。

经济问题探索杂志区域与城市经济
新型城镇化改善了西部地区生态文明质量吗?164-173

摘要:基于2007-2016年数据,构建涵盖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环境和生态治理的西部特色生态文明质量评价体系,并从人口、土地和产业三个视角将新型城镇化对西部地区生态文明质量的影响展开实证研究。表明:首先,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与生态文明质量均呈U型关系,均处于U型曲线上升阶段;产业城镇化与生态文明质量呈负相关关系。其次,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同推进不利于改善生态文明质量,人口城镇化和产业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和产业城镇化因子协同推进有利于改善生态文明质量,但新型城镇化协同推进整体上有利于改善生态文明质量。最后,调整新型城镇化的控制变量有利于改善生态文明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