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问题探索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经济问题探索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Inquiry into Economic Issues

  • 53-1006/F 国内刊号
  • 1006-2912 国际刊号
  • 1.77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经济问题探索是云南省宏观经济研究院(云南省产业研究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0年创刊,目前已被国家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经济问题探索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综合论坛、宏观经济、区域与城市经济、国际经济与贸易、产业经济、财政与金融、资源环境与能源、劳动经济、区域经济、理论探讨

经济问题探索 2017年第11期杂志 文档列表

经济问题探索杂志宏观经济
1990年以来中国经济重心和人口重心时空轨迹及其耦合趋势研究1-9

摘要:经济和人口重心的轨迹变动及空间耦合状态集中反映了中国不同时段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及未来趋势,对制定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具有重大参考意义。借用力学中重心概念和重力模型,通过重心加权方法,探索中国1990-2014年间经济、产业和人口重心的时空演变路径,并通过耦合“经济/产业-人口”重心的空间变动过程探析经济和人口发展的协调程度,进而探讨区域协调发展趋势。发现:(1)中国经济重心大致表现出先向东南又向西南移动的宏观态势,东西方向的区域发展差异有缩小趋势,但南北差异可能会进一步扩大。(2)1990年以来,中国的三次产业重心时空格局均存在一定规律性:第一产业重心总体向西南移动;第二产业重心和经济重心时空格局相似,即先向东南继而(2010年前后)向西(略偏南)移动,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战略措施初见成效;第三产业重心移动幅度相对较小,且大体呈现逆时针环状变动趋势,东部沿海仍处于第三产业发展的高势能区。(3)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第三产业重心有靠近趋势,但和第一、第二产业重心有分离趋势,人口和经济的协调程度总体在增加。第三产业对人口的吸引力将远远大于第一、第二产业,是未来吸纳人口的核心产业。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资本投入及经济增长影响研究10-17

摘要: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两大动力。本文通过构建数理模型,就人口年龄结构对物质、人力资本投入及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研究。理论分析发现:充足的劳动供给会促进物质资本投入和人力资本形成、推动经济增长。在理论模型基础上,利用1998-2014年我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抚养负担减轻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24.55%;在人力、物质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中,少儿抚养比的作用弱于老年抚养比;当老年抚养比达16.04%时,物质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偏效应降低至零;老年抚养比达19.15%时,人力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偏效应降低至零。老年抚养比与经济增长呈倒U型关系,长期来看“第二人口红利”并不存在。

交易效率对居民消费的双重影响机制分析*——基于中介效应模型的研究18-26

摘要:在居民消费日趋重要的今天,考察限制我国居民消费进一步提高的因素,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引入交易效率指数,利用中介效应模型系统考察交易效率对居民消费的双重影响机制,并以1994-2015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一方面,交易效率的提高可以改善消费条件或居民对未来不确定性的预期,直接促进居民消费;另一方面,近年来交易效率的提高会通过城乡收入差距的中介作用,间接促进居民消费。因此,为促进居民消费、推动经济发展,可以从改善物质基础设施、完善社会制度建设等方面着手,进一步提高交易效率。

如何激励地方政府改善公共服务*——基于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事权与支出责任的视角27-34

摘要: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事权与支出责任,加强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管理是促进地方公共服务改善的重要方式。本文通过分析这两种方式对地方公共服务的作用机制,建立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二者的实际影响。结果发现,地方政府支出责任的变化与地方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呈现显著倒“U”型关系,即地方政府支出责任过多时会恶化当地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但低于最适支出责任比例以下时,地方政府支出责任即使减小也不能带来公共服务的改善,此外,中央对地方政府的专项转移支付表现出显著的正向效应,但相对于支出责任来说,影响程度较小。最后,本文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经济问题探索杂志综合论坛
财政支农支出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研究35-45

摘要: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农村发展以及农民收入有着直接而重要的影响,进一步会影响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本文通过对财政支农支出规模和结构分析,并就财政支农支出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及其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财政支出存在严重的城市偏向性,同时财政支农支出存在结构不合理和区域差异性大的特点,分段实证检验发现其对城乡收入差距都具有扩大的作用,对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效率评估也表明效率低下,说明我国目前的财政支农支出是不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本文认为不应该盲目扩大财政支农支出规模,在财政支农支出规模增加的同时根据区域特点优化结构,并同时加大对中西部落后地区和粮食主产区的财政支农支出规模,实现财政支农支出规模合理增长同时结构更加优化并体现地区差异性。

管理层预测质量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46-58

摘要: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本文探讨了管理层预测质量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研究发现管理层预测质量越高,越能显著降低权益资本成本。本文进一步从产权性质、产品市场竞争度和外部融资动机角度分析了管理层预测质量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研究发现国有企业披露的管理层预测质量越高越有助于降低权益资本成本;处于竞争行业的企业披露的管理层预测质量与权益资本成本呈显著负向关系;无外部融资动机企业披露的高质量管理层预测,更有助于显著降低权益资本成本。

经济问题探索杂志区域与城市经济
协调发展视角下区域市场一体化的经济增长效应*——基于珠三角地区的考察59-66

摘要:推动区域市场一体化已成为我国当前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和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论文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考察对象,在价格法理论框架基础上利用市际面板数据,探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区域市场一体化经济增长效应的差异性。实证结果表明,一般情况下,随着经济的发展,区域市场一体化水平的提升将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影响着区域市场一体化的经济增长效应:在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内部,高经济发展水平组的市场一体化的经济增长效应比低经济发展水平组小。

京津冀城市可持续发展效率动态测评及其分解研究*——基于超效率CCR-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的度量67-76

摘要:本文借助超效率CCR-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对2008年至2015年京津冀城市可持续发展效率进行了动态测评和对应项分解。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北京与津、冀各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效率极为不平衡,北京大幅领先于津、冀各城市并有逐年扩大的趋势;津、冀城市可持续发展效率的差距有逐年缩小的趋势。第二,以京津冀城市群作为一个整体其可持续发展效率在提高,但各城市可持续发展效率意义上的纯技术效率几乎没有提高。第三,京津冀城市的投入-产出系统均处于可持续发展效率意义上的规模经济阶段但不具有持续性。本文不仅丰富了京津冀城市可持续发展效率测度的文献,还有助于加深对我国正不断推进并深化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认识。

中国地级以上城市绿色化水平测度与空间格局77-83

摘要:通过建立绿色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运用综合指数法测度了2015年中国289个地级以上城市绿色化水平,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揭示了绿色化的空间分布状况。结果表明:地级以上城市绿色化水平可以划分为五种类型,整体呈现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递减的趋势,从高到低的衰减速度呈现由快减慢再加快的趋势;绿色化呈现弱水平正向全局空间自相关关系,并且呈现出自东向西由热点逐步过渡为冷点的空间格局,H-H型城市主要分布在热点区,H-L型城市以西部地区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居多,L-H型城市数量只有三个,L-L型城市集中分布在冷点区。

“一带一路”主要节点城市的绿色经济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84-90

摘要:城市是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和节点,研究城市的绿色经济效率对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一带一路”重点开放城市和沿线省区的省会城市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基于非期望产出的DEA-SBM模型测算其绿色经济效率。研究发现:“一带一路”主要节点城市的绿色经济效率较高,2005-2015年间绿色经济效率呈缓慢下降趋势,各城市的绿色经济效率存在显著的差异,海上丝绸之路节点城市的绿色经济效率最优,丝绸之路经济带节点城市次之,内陆开放型城市最低。用Tobit模型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表明,绿色经济效率与城市规模呈倒U型关系,第二产业比重对城市绿色经济效率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利用外资水平对城市绿色经济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经济问题探索杂志产业经济
基于投入产出分解模型的中国各行业(产业)能源消费的关联效应研究91-98

摘要:文章基于2002年、2007年和2012年投入产出表相关数据,利用投入产出分解模型,研究了29个行业和三大产业之间的关联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各行业能耗绝对量、直接能耗系数和完全能耗系数存在较大差异,并且呈现递减的趋势。(2)从29个行业的合计值来看,溢出效应最大,内部效应次之,反馈效应最小,但是对部分行业则有可能内部效应最大,例如煤炭采选业等行业。(3)无论是总效应还是细分值,第二产业能源消费的内部效应最大,反馈效应次之,溢出效应最小,但是第三产业能源消费的溢出效应最大,内部效应次之,反馈效应最小。因此从节约能源角度,有必要大力发展低能耗行业,并注意其关联行业(产业)的发展。

劳动力回流与工业经济省际趋同机制研究99-106

摘要:针对我国新时期省际经济严重分化的现状,本文运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面板分位数模型从劳动力回流机制、回流框架下的资本要素投入机制、总产出与人均产出维度下的经济趋同机制三个方面分时段、分区域探究了工业劳动力回流能否推动工业经济省际趋同与工业劳动力回流对经济省际趋同的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劳动力回流显著加速了资本要素投入。相对于流出省份,资本要素更倾向于投入回流省份。相较于流出省份总产出、人均产出增速显著放缓、甚至总量萎缩,劳动力回流及其改变的资本要素投入显著扭转了工业总产出与人均产出的下滑趋势。虽然存在要素边际产出递减,但劳动力回流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产出弹性的显著下滑。如果劳动力回流规模足够充裕,省际经济规模必将显著扩大。劳动力回流改变的资本、劳动要素供给与配置最终推动了工业经济省际趋同。

经济问题探索杂志国际经济与贸易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107-113

摘要: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开始于1979年,30多年来日本对华直接投资总额增长了近228倍,日本已经成为了中国在亚洲乃至世界最重要的外资引进国,中日两国经济关系愈发紧密,彼此的关联性和依赖性越来越强,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不仅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国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的资金不足的压力,更重要的是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利用分行业面板数据构建GMM模型,从中观层面探究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影响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敏感性;特别对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就业效应、技术溢出效应和产业关联效应进行了定量敏感性测度。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114-126

摘要:本文从对外直接投资的角度,研究了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的路径。通过使用2000-2014年世界投入产出表数据,测算了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的分工地位,同时实证分析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的影响。研究发现:首先,2008年以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促进了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其次,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显著提升了高技术制造业全球价值链的分工地位,但对低技术制造业和中低技术制造业的全球价值链升级没有产生显著性影响;最后,中国对高收入国家及中等收入国家的直接投资均对国内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产生了显著性影响,但对中等收入国家的直接投资对于国内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的拉动作用更加明显。

经济问题探索杂志资源环境与能源
能源价格扭曲对中国能源效率影响研究127-133

摘要:本文在定量测算中国各省份2000-2011年能源价格扭曲程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能源价格扭曲对中国能源效率的综合影响,以及这一影响在空间上的差异状况。结果显示:(1)新世纪以来中国能源价格扭曲程度总体呈现逐步减弱的趋势,说明我国长期以来所开展的能源价格双轨制改革以及近年来所实施的资源性产品定价机制改革,在纠正中国能源价格扭曲问题中取得了较为积极的效果。(2)无论是全国层面还是区域层面,能源价格扭曲程度的增加,均在不同程度上导致能源利用效率的降低。其中,这一效应在中部地区表现得最为突出。最后,从加快要素市场化改革等方面为我国能效工作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可持续发展基金、污染累积与长期经济增长134-140

摘要:本文从可持续发展基金的微观作用机理出发,构建可持续发展基金、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采用Shooting方法计算鞍点路径,分析了可持续发展基金的外部效应,结果显示,渐进递增的动态补贴政策通过纠正资本过度积累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治理的双重红利,达到整条鞍点路径上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目标。因此,本文建议政府用庇古税的税收收入作为可持续发展基金的资金来源,并通过动态补贴的形式鼓励可耗竭资源开采技术创新,实现环境价值转换成企业的绿色竞争优势。

碳排放强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基于数量脱钩的实证研究141-147

摘要:实现碳排放峰值的承诺表明我国正在努力实现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的脱钩。鉴于“速度脱钩”的不足,文章基于“数量脱钩”视角,推导出两者脱钩状态下,碳排放强度变化率和GDP增长率之间的数量关系式,构建了经济增长与碳排放数量脱钩“可能性曲线”,将数量脱钩划分为8种类型。对我国的实证分析表明我国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主要处于“增长连接”和“扩张负脱钩”两种状态。2030年我国基本能实现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降低60%-65%的承诺,但2030年左右达到碳排放峰值水平有很大难度,经济增长与碳减排在较长时期内仍处于“两难境地”,碳排放总量的增长仍将经历一段较长的时期。

经济问题探索杂志财政与金融
进口额、汇率非对称传递与“门槛效应”——基于行业长面板数据的研究148-155

摘要:本文用行业长面板数据研究了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国进口价格指数的传递效应及进口额对汇率传递的“门槛效应”。研究发现:(1)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上升1%将导致中国进口价格水平下降约0.02%;(2)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对中国进口价格指数的传递存在“非对称性”;(3)进口额对汇率传递存在“门槛效应”,进口额超过“门槛值”时,汇率传递效应才显著存在,目前中国进口额已超过这一“门槛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