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研究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汉语言文学研究杂志 省级期刊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Research

  • 41-1414/I 国内刊号
  • 1674-8506 国际刊号
  • 0.16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汉语言文学研究是河南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2010年创刊,目前已被万方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河南大学主管的学术期刊。汉语言文学研究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成果和经验的平台,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名家序跋、“理想主义重建:是否必要?如何可能?”专辑、“电影与技术社会”专辑、近世文化研究、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古代文学研究、青年论坛、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学术访谈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13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汉语言文学研究杂志现代学人
任访秋“三史贯通”的学术范式及其意义4-10

摘要:本文将著名文学史家任访秋先生70年来的中国古代文学史、近代文学史、现代文学史的研究称之为“三史贯通”的学术工作,指出其由古代而现代再返照近代,“溯上端以探渊源,依下端而定立场”的特色。通过其代表作《中国新文学渊源》,探讨他梳理揭示晚清晚明的思想、学术、文学状态及与五四文学关系的重要成果。围绕“三史”的研究和教育实践,发掘他融汇古今、贯通中外的研究精华。并结合实际,指出任先生学术风范在今日之意义。

从古典到现代的路——任访秋先生的鲁迅研究及其他11-14

摘要:任访秋先生以五四的精神来治古代文学史和现代文学史,文字多趣味与学识,与京派学术有所关联。他研究周氏兄弟的遗稿,对后学而言,是不可多得的所在。

任访秋先生古典文学研究别论15-26

摘要:任访秋先生的《中国文学史散论》既有宏观的文学史通识,又有对特殊、重要的文学现象、事实的历史阐释;既具古典研究的精细分析和严谨实证,又富现代学术的逻辑思辨和创见卓识。这部写于民国时期的论著存在着与乃师周作人的“潜对话关系”。其中写于20世纪30年代的文章,在在受周氏影响,而写于40年代的文章却有根本性的转变,体现出任访秋先生追求真理的学术品格和良知。

汉语言文学研究杂志文艺学研究
文学何以重要27-32

摘要:文学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服务了三项关键的人类功能。“电子化横行”的时代,老式印刷文学日趋消亡。即便如此,新媒介也不能弥补印刷文学消亡的危机。

汉语言文学研究杂志笔谈·审美生成理论
欧美新马克思主义生产型文论中的阿多诺异数33-36

摘要:阿多诺关于文化工业和审美生产力的论述值得深究。现代性文化批判是贯穿阿多诺一生众多著述的一条红线,阿多诺对文化工业的批判是基于其启蒙辩证法思想展开的。文化工业在根本上是一种与商品化逻辑、现代性文化同质的肯定性文化、同一性文化。阿多诺也充分正视了现代艺术生产的复杂性,辩证地主张艺术的精神性、物质性并重。

图像转向中的生控复制和生物数字图像——论W.J.T.米歇尔的图像生产理论37-43

摘要:21世纪初的图像转向是生命图像转向,这意味着当代社会的生产方式已经更新换代到生控复制范式。生控复制的生产方式在图像生产领域中则表现为数字复制生物数字图像中的形象基因以实现图像的生产与再生产。显然,米歇尔的以生控复制和生物数字图像为基础的图像生产理论要比本雅明和波德里亚的走得更远些。

论葛兰西的文化生产逻辑44-49

摘要:葛兰西继承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从生产的角度去化解马克思主义的抽象先在论的概念化理解,反对预先安排和计划的目的论,而且抛弃了客观规律和必然性,打破存在与意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等二元对立,实现两者的有机统一,并在此基础上强调文化的生产逻辑,即在具体的特定的社会生产实践中,人们发挥自身的生产创造性,相互斗争与融合,形成集体意志,提升人的主体性力量,以实现自身的再生产,不断地创造出新的文化形式。

德勒兹与马克思:两种生产逻辑50-58

摘要:德勒兹与马克思的相遇,经历了一个从排斥拒绝到理解接受并进而推进其思想的过程。像马克思一样,德勒兹也从社会形态来思考文化生产,即原始的辖域机器——野蛮的独裁机器——文明的资本主义机器分别以纹身(烙印)、文字(法律)、公理三种方式控制欲望生产(文化生产)。德勒兹的块茎生产方式主要指的是欲望之流解码之后的状况,而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则是树状生产方式的典型代表,二者在思维方式、文本意义解读方面都有着较大的差异。

消费文化视域下的审美生产与消费59-64

摘要:在消费文化视域下,审美的生产和消费渗透到日常生活中的角角落落。在机械复制技术的推动下,审美的生产呈现出多样化、现代化和符号化的倾向,“仿像”成为审美生产的主要机制和方式,审美的消费也渗透到消费社会中的各个领域,尤其是日常生活领域,审美的消费呈现出审美化、体验化和视觉化等新特征,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是其突出的体现。

汉语言文学研究杂志古典文学与文献学研究
范浚、范端臣行年考65-77

摘要:两宋之交的范浚终身未仕,其理学与文学的造诣却很深。其从侄范端臣。官至起居舍人,书艺和诗文也有很高的声望。本文对两人生平行历进行了详细的梳理。

《忘忧清乐集》与北宋东京的围棋记忆78-83

摘要:《忘忧清乐集》成书于北宋末年,刊刻于南宋初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棋谱。《忘忧清乐集》理论文字、棋谱、局部棋势兼收并蓄,保存了大量北宋及之前的围棋史料。《忘忧清乐集》所刊载的棋谱,对弈者基本上都是当时的“国手”、“棋待诏”,对弈之地则包括宫苑、寺院、道观,且棋局的命名均以“对弈之地”为名。弈地的选择,往往体现了弈者的身份和文化趣味,同时也为我们了解北宋都城东京(开封)的城市文化提供了一些重要的资料。

汉语言文学研究杂志重返晚清民国的思想与文学
王蕴章戏曲创作考述84-92

摘要:王蕴章所作传奇八种及补订他人所作传奇一种,无论是记述时人时事,还是追怀历史人物故事,均表现了明晰的创作观念和深刻的思想内涵,特别是表现了时局动荡、改朝换代、民族危机背景下所产生的种种思想文化现象。从戏曲体制和艺术形式方面来看,这些作品也反映了传奇及杂剧发展到近代这一特殊历史时期所出现的一系列空前深刻的变化,具有突出的戏曲史价值。应当受到更多的关注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试论改良新戏《黑籍冤魂》的艺员与观众互动93-104

摘要:《黑籍冤魂》是清末民初的一部改良新戏。在1908-1916年间,它在上海乃至全国不断搬演,产生了巨大影响。该剧丰富的文献遗存和多样的剧本形态,为我们研究处在转型期的中国戏剧提供了上佳的个案。本文着重讨论艺员与观众的互动关系,考察改良新戏《黑籍冤魂》在“影响-反馈-回应”的良性循环中不断生长、不断完善的过程。在影响部分,笔者突出了新舞台艺员“现身说法”的精神和对近代传媒手段的娴熟利用,宣传效果良好;反馈部分,主要分析了《黑籍冤魂》收到来自剧评家、小说家、画家、电影人乃至普通观众的评论,形成了积极的互动;回应部分,选取舞台布景和剧本形态两方面,试图通过文本比勘、图文并举等方法,梳理新舞台艺员对观众反馈的回应。艺员与观众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了改良新戏的成熟与完善。

从在“文学”中发现“戏曲”到“以曲为学”:王国维“戏曲”观念的生成考辨105-117

摘要:20世纪初,王国维取径日本,接受了西方现代的“文学”观念。他以“纯文学”与“真文学”为标准,重新整合了中国传统的文学资源。在此期间,参照西方文类等级,他提出了“戏曲”是“最高之文学”的主张,并且开始关注“文学”视野中的“戏曲”问题。与同一时期进行的“曲界革命”强调戏曲的社会启蒙作用不同,王国维的“戏曲”观念在寻求“精神慰藉”的层面上展开。感受到了中西比较压力的他,从“填词”转向“有志于戏曲”。伴随着他的具有现代意义的“学术”观念与学科意识的形成,他开始“以曲为学”。1913年撰成的《宋元戏曲史》在日后成为了“文学史”与“文类史”研究的经典范型。同时王国维以戏曲研究为中介,也实现了自己的学术转型。

汉语言文学研究杂志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与自然主义118-123

摘要:19世纪自然主义作家所提倡的心理自然真实与生理情欲描写.作品中所呈现的自然主义遗传、生理、情欲表现,以及文学创作中的实验革新精神,在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创作中都可以找到痕迹,尤其是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心理自然主义”、自然主义的情欲与病态表现、自然主义的实验论、对文学语言的历险试验、对戏剧实验探索的革新精神等,无不表现出自然主义的深刻影响。

汉语言文学研究杂志现当代文学研究
当代文学私人性文献史料刍议124-135

摘要:在当代文学的文献史料中。以日记、书信、回忆录、检讨等为主体的私人性文献史料尚未引起学术界足够的重视。这些史料有的受到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较大,有的目前还未完全公开,研究者要坚持以历史化的学术眼光整理、研究这些史料,以更好地促进当代文学学术研究走向深入。

汉语言文学研究杂志石斋语痕
《四世同堂》:从小说到话剧(答北京话剧观众问)136-140

摘要:【开头的话】 我们近日所看的话剧《四世同堂》,大家都知道原作是老舍的同名长篇小说。其版本稍稍复杂,我并无专门研究。大体的情况是这样:小说分三部,对于老舍而言,也是少有地采取了边写边发表的方式。

汉语言文学研究杂志会议综述
愿随前薪作后薪——“《任访秋文集》出版首发式暨任访秋学术思想研讨会”纪要141-144

摘要:著名学者、教育家任访秋先生(1909—2000)一生笔耕不辍,于文学史、思想史、学术史等领域多有创获;又投身中州教育事业,筚路蓝缕,开启传统。为使任访秋先生著述完璧于世,自2006年起,由河南大学文学院中国近现当代学科同人发起,